供给链治理实施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4-09-08 05:32:45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供给链治理实施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单个企业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为供给链与供给链之间的竞争,供给链治理在我国的实施还存在着很多难点,本文分析了这些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供给链 物流 协作
  
  供给链(Supply Chain,SC)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Global Manufacturing)的出现,供给链在制造业治理中得到普遍应用,成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供给链治理(Supply Chain Manufacturing,SCM)提出的时间虽不长,但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企业如惠普公司、IBM公司、DELL计算机公司等在供给链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美国著名的物流专家马丁·克里斯托弗(Martin Christopher)甚至以为:“21世纪的竞争将是供给链与供给链之间的竞争。”因此,固然供给链治理理论引进我国的时间不长,但已引起我国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对供给链及其治理的研究、报道乃至实践越来越多。从理论上弄清供给链治理的概念、特征以及传统的企业治理模式存在的弊端和相应的策略,对于应对国际一体化的挑战和竞争,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及快速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供给链的概念及其发展
  
  供给链至今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在供给链治理的发展过程中,有关的专家和学者提出大量的定义,这些定义实在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提出的,而且是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早期的观点以为:供给链是指将采购的原材料和收到的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传递到用户的一个过程。因此,供给链也仅被视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物流过程,它所涉及的主要是物料采购、库存、生产和分销诸部分的职能协调题目,终极目的是为了优化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降低物流本钱,从而进步经营效率。基于这种熟悉,在早期有人将供给链仅仅看作是物流企业自身的一种运作模式。
  进进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供给链的理解又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需求环境的变化,原来被排斥在供给链之外的终极用户、消费者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从而被纳进了供给链的范围。这样,供给链就不再只是一条生产链了,而是一个涵盖了整个产品“运动”过程的增值链。清华大学蓝伯雄教授以为:所谓供给链就是原材料供给商、生产商、分销商、运输商等一系列企业组成的价值增值链。原材料零部件依次通过“链”中的每个企业,逐步变成产品,交到终极用户手中,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供给链(从供给商的供给商到客户的客户)的全部活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间关系正在呈现日益明显的网络化趋势。与此同时,人们对供给链的熟悉也正在从线性的“单链”转向非线性的“网链”,实际上,这种网链正是众多条“单链”纵横交错的结果。2001年发布实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T18354-2001)是这样定义供给链: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终极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给链结构模型和所涉及范围分别如图1、图2所示。供给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即核心企业与供给商、供给商的供给商的一切向前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关系。供给链的概念已经不同于传统的销售链,它跨越了企业界线,从扩展企业的新思维出发,并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考虑产品经营的竞争力,使供给链从一种运作工具上升为一种治理方法体系,一种运营治理思维和模式。
  本文研究的供给链指的是“网链”阶段的供给链,夸大的是核心企业与供给商、供给商的供给商乃至与一切前向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
  
  
  二、供给链治理实施的难点
  
  (一)观念、人才、法规及标准化、信息化题目
  1.观念落后,缺乏实施供给链治理的战略眼光
  从我国目前很多企业的运作方式来看,企业的经营活动还是孤立、封闭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仍然是传统的你死我活的对抗竞争关系,还没有开始建立以供给链为基础的合作竞争关系。各企业普遍缺乏实施供给链治理战略眼光,都只关注各自的眼前利益,而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却没有认真的规划。
  我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人们长期受守旧陈旧思想的影响,“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经营观念严重。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全能式”模式普遍存在,还没有从“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经营模式转变。这必然造成各企业负担沉重,机构臃肿,效率低下,难以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终极使企业难以确立自己的竞争上风。
  中心和地方各级机关政府都只关注各自利益,缺乏同一的指挥协调,造成行业之间、地区之间、部分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现象严重,难以建立跨行业、跨地区、跨部分的高效供给链。
  2.人才匮乏
  供给链治理要获得长足的发展,人才是一个关键题目。首先,供给链治理理念在我国刚刚引进,国内企业、人士对之知之尚浅,更缺乏对供给链治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其次,供给链治理是一种跨行业、跨部分的治理方法,它涉及诸多领域的高新技术。不仅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而且需要既精通供给链治理理论、方法、手段,又熟谙与供给链相关的诸多技术的综合型人才;不仅需要高级治理人才,同样也需要大量的、熟练的一线操纵职员。
  3.相关法规不完善,标准不同一
  我国目前除了与物流作业有关的交通运输法规外,还没有针对供给链治理或物流行业的相关法规,迫切需要制定和完善有关的法规体系。
  我国已经建立了供给链物流标识标准体系,并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国家标准,如《商品条码》、《物流单元条码》等。但这些标准的应用推广还存在着严重的题目,很多标准都未得到正确和广泛的使用。而且,目前我国流通行业中的不少标准,如POS标准、EDI标准、条码标准等,都存在着不同的标准体系,各行业、各部分从自己的角度发展制定出了各种标准,而缺乏能与国际接轨的同一标准。此外,储运设备标准、商品信息标准等重要标准尚待制定。
  4.信息技术等发展滞后
  我国传统物流治理的情况,如图3所示。大多数企业对各种信息、数据仍采用手工、半自动处理方式,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供给信息)都是逐级传送的。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数据处理技术落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技术落后,没有充分利用EDI、电子商务等先进技术,致使信息处理不正确、不及时,不同地域的数据库难以集成起来。信息技术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关系的建立。
  
  (二)传统企业中存在的组织职能题目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组织结构都是建立在职能分工的基础上,采取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直线制。如图4所示。这种组织结构虽分工明确,便于治理,但造成企业内信息流通不畅,各职能部分只注重自身利益,整个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不灵敏,难以满足实施供给链治理的需要。
  很多企业在实施组织结构扁平化、业务流程重组等变革时,仅在企业内部实施,而没有同贸易伙伴合作,从整个供给链的角度对企业外部流程和跨企业流程进行重组,对整个供给链的组织结构、合作方式等实施变革,这样就使得企业的各种变革只能取得部分效果,难以推动整个供给链的优化。
  
  
  (三)贸易协作题目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与供给商及销售商的关系还是传统的买卖关系,企业从自己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尽量将责任、风险、本钱等转嫁给与其有贸易往来的其他企业,却竭力地将利益收回自己囊中。这种传统的对抗竞争的关系,严重阻碍了企业间相互信任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销售商往往尽力想法压低商品的进价,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同生产商讨价还价;而生产商则盲目扩大生产,一味要求销售商扩大销量,却很少关心市场需求的变化。结果,双方都只看到自己的短期利益,以本企业为中心,本位主义和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严重,没有从整个供给链角度协调各自的生产经营活动,缺乏合作和共赢的思想。
  各企业分散经营,独立竞争,既不利于进步整个产业和单个企业的竞争力,又将各种交易本钱转嫁给消费者,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同时由于没有按照市场导向生产适合的产品,也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供给链治理实施对策
  
  由于在我国的研究和运用刚刚起步,加上我国企业治理基础较差,因此供给链治理在我国的发展难免会存在很多题目。针对上述题目,本文总结出以下对策和建议,希看能对我国企业实施供给链治理有所帮助,推动供给链治理在我国的发展和运用。
  
  (一)改善外部环境
  1.加强供给链治理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加强人才培养
  发展供给链治理,必须加强宣传引导,使人们熟悉物流和供给链治理并接受它们的理念。目前我国供给链治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有关政府部分、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大专院校联合起来,对相关的理论做进一步研究探索,改变落后于物流发展的现状。同时对理论的研究应与企业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供给链治理理论更适用于中国国情。
  要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批熟悉物流和供给链治理运作并有开拓精神的治理职员和技术专家。政府部分、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校、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的联系,充分发挥他们在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上风,以共同推动我国供给链治理的运用,进而推动我国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2.政府应打破体制上的分割,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和各类标准
  各级政府应重视加强对企业实施供给链治理活动的支持和推动,打破以往治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努力创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果断制止行业保护、地区封闭和有碍公平竞争的垄断行为。
  有关部分应抓紧制定既适合我国特点,又与国际接轨的物流和供给链治理的法规体系,完善各类技术标准,积极研制开发用于运输、装卸、仓储等的技术装备,并着手解决各种基础设备的标准化题目,为企业开展供给链治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第三方物流
  我国的物流尚未形成独立的产业,各级各类物流广泛分布于各系统、各企业、各部分内,基本处于自我服务的封闭状态,难以发挥系统功能。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物流业,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全社会服务的独立产业。
  各级政府应重视加强对物流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建设。物流中心的建设应考虑与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充分利用现有的仓库、车辆、信息系统等设施,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有关部分和企业应该服从同一规划,不能自成体系、各搞一套。
  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是进步我国物流水平、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手段。政府应大力提倡组建第三方物流,引导企业将自有的物流服务系统分离出往,而通过第三方物流的服务,降低本钱,进步社会效益。
  
  (二)调整内部环境
  1.企业应转变观念,积极开展供给链治理
  企业应转变思想观念,放弃“小而全、大而全”等封闭的经营思想,积极变革传统的经营治理模式,逐步开展供给链治理。企业要在战略上重新进行定位,确定自己的核心业务和竞争上风,明确自己在供给链上应该处于什么位置。
  传统的企业治理与运作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竞争环境的要求,我国企业应该汲取先进的治理经验和方法,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构,不断改善企业内部的运作状况,进步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高效运作能力,为企业逐步建立集成化供给链作好预备。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应该尝试进行供给链系统的设计和组建,将制造商、供给商和销售商联结在一起,形成紧密联系的集成化供给链,建立动态战略同盟,以供给链为基础开展市场竞争。
  2.企业应建立后勤组织
  有人以为,传统企业题目的解决方法在于在后勤职能形式中增加一些高水平的机构,使之能连接采购,产品和配送任务。但很显然,这不能解决传统组织产生的冲突,它仅仅增加了另一治理层。相反,真正的解决方法在于重建传统“垂直”组织,并带动产生“扁平”或面向市场的贸易。
  要获得这种转变,必须熟悉到后勤是必要的计规定位,也就是说,后勤治理过程使产品计划与物料需求计划的连接,与配送需求计划的连接成为必要。任何组织的目标都是保证生产的产品为市场所需,采购供给的产品须满足立即需求。另外,还应熟悉到订购及相关性的信息流应该是贸易的核心。任何贸易组织唯一的基本原理是产生订购、发行订购。企业所做的每件事都直接与促进该过程相联系,并且该过程必须反应于它自己的组织设计和计划控制系统中。所以,订购履行过程必须作为企业的整体活动予以设计。
  3.企业间应倡导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提升整体竞争力
  供给链治理思想要求企业废弃传统的买卖观念和思维方式,转变为与合作企业相互信任,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通过资源共享、上风互补,提升整个供给链的竞争力。只有在企业间建立了这种合作与信任关系,供给链的运作效率才能得到保证和进步,企业才能赢得长久的竞争上风。
  要建立企业间的这种相互信任关系,就需要认清当前新的竞争环境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真正理解供给链治理的各种核心思想,努力建立新型的企业间合作关系。企业在各种贸易活动中要留意建立和培养自己的“诚信”,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切不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随意破坏企业间长期形成的相互信任关系。
  4.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要实施有效的供给链治理,首先我们必须改善供给链的业务流程,然后再以较低的本钱使这些流程自动化,以进一步降低供给链的本钱,缩短供给链的时间。具体地讲,需要将条码、EDI、EFT、EOS、GPS、GIS、RF以及电子商务等技术集成起来,在供给链上建立一个高效的供给链集成系统,以确保产品能不中断的由供给商流向终极用户。与此同时,信息流能在开放的供给链中循环活动。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客户对产品和信息的需求,即给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适时正确的信息。
  (1)应用电子商务供给链治理,实现对供给链一体化的整合治理
  SCM(供给链治理系统)是根据世界上很多先进治理思想在Internet平台上研究开发的一种供给链治理系统。电子商务是供给链治理中更为快捷、有效的手段。传统的商务活动是由多个中间环节组成的供给链完成的,这些中间环节必然要耗费大量的物质资源,而电子商务可缩短供给链的长度,节省物质资源的损耗,从中给企业带来一大笔电子商务的隐含效益。它使得企业间的合作更为紧密有效,并且更加灵活。同时对用户的需求能够进行更好的响应。电子商务是一种技术,企业可使用它来改变现有的运作方式,进步企业的效益,减少本钱,增强竞争能力。电子商务在企业应用首先是建立后台的供给链,其次是建立有效的顾客治理,最后才考虑网上直接交易。所以说电子商务中的物流题目不能很好解决,电子商务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物流题目的解决要通过供给链治理的总体水平进步而实现。供给链治理中物流题目的解决则必须以各种现代物流技术为基础。
  (2)与重要的制造商或零售商建立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
  当前国内大多数大型零售企业都建立了POS/MIS系统,很多大型制造企业也建立了ERP或SCM治理系统,将汇集终极顾客全面信息的零售商与生产供给产品的制造商之间通过EDI进行互连,实现信息数据共享,这对供给链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EDI与传统的方法,如图5所示。
  制造商通过EDI及时获取消费者的变化,调整生产、保证销售的持续增长。相应的,零售商也能及时地得到制造商的补货——供给商治理库存(VMI),并有效避免死货现象的发生,加速商品流转。“向市场融资”策略的应用也将建立在有确实信息依据的基础之上,有效地回避了风险。
  (3)应用辅助决策支持系统(DSS或BI),有效控制经营风险
  影响销售的市场因素层出不穷,预先把握变化趋势就显得尤为重要。BI是指贸易智能,它充分利用OLAP数据挖掘技术,从浩如烟海的数据海洋里提取有价值的变化规律,协助企业决策,发现企业潜伏的题目。发掘有利可图的机遇,将经营风险有效地控制在企业自身可接受的范围内。“向市场融资”策略的应用,本身就是二种极具创造性的营销手段,它本身所具有的风险性就必须要求将它建立在企业完善的治理体系之上,INTERNET、SCM、EDI、BI等现代化技术的出现,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有效的治理保障。正如当前经济界所倡导的供给创新理论:“只要有创新,你就不会落伍!”
  
  综上所述,供给链治理这种新型的治理模式在我国既有发展,又面临着严重的题目。但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济为解决供给链治理所面临的题目带来了机遇。我们应该牢牢捉住这个机遇,努力建设适合国情的供给链。

【供给链治理实施的难点及对策研究】相关文章:

供给链治理研究现状与探讨03-22

中外供给链治理模式研究03-28

沃尔玛供给链治理对供给链风险防范的启示12-08

论供给链治理中的内外供给链关系03-22

供给链企业间的知识治理研究03-24

集成化供给链治理模型研究03-21

基于横向视角的绿色供给链治理实施策略03-20

物流治理创新:基于供给链体系下的研究03-29

动态环境下的全球供给链治理模式研究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