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面临的题目及其对策

时间:2024-05-17 15:50:08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面临的题目及其对策

[摘要]国际物流功能在中国保税区建区十几年来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保税仓储,国际配送,转口贸易等功能一直得到促进与加强,但也碰到了一些新的题目。加强中国保税区物流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创新保税物流园区监管模式是其必然选择。  [关键词]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
  
  从1990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立第一个保税区到现在,中国已建有上海外高桥、天津港、深圳福田、沙头角和盐田港、大连、广州、张家港、海口、厦门象屿、福州、宁波、青岛、汕头、珠海等15个保税区。十多年来,全国15个保税区的保税仓储、转口贸易、商品展示功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具备了一定规模的国际物流基础。截至2001年末,已有13180家外商投资企业在保税区登记注册,投资总额超过170亿美元,这些投资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资本的国际化为物流国际化奠定了基础。事实上,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各大保税区国际物流确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保税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是发展国际转口贸易、装配贸易、开拓国外市场及出口创汇、发展外向型经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最早窗口,它的国际转口贸易装配贸易发展势头至今仍然不衰。从严格意义上讲,保税区属于海关监管“境内关外”的综合性对外开放的特定区域,在特定的范围内实行封闭式治理,中国的政策优惠度最高,主要是为外商和国内企业商品保税仓库分拨和投资加工转口或研究开发提供方便。保税区主要发展国际贸易、转口贸易、港口仓储、出口加工、商品展示以及金融服务等业务。在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密切国际经济联系的过程中,保税区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拓展国际贸易、扩大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从而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在更深的层次上加强了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连接。
  
  一、保税区区内物流存在的题目
  
  1.物流业务需求量小,尚未达到规模效益的要求。保税区物流业的发展远景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保税区物流企业的现状与未来,而保税区物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于要形成具有规模效益的物流量。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各保税区目前的物流量还未达到规模效益的要求,保税区内现有的主要物流企业业务量仍不饱满。这种状况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于内资工商企业、跨国公司本身缺乏对保税区物流的需求,而是由于保税区物流企业的专业水平、提供能力、运作质量及其竞争力等还不具备明显的上风。美国规模最大的物流仓储企业之一的威特团体董事长曾直言道:“外商之所以没有大规模进进中国物流市场,主要由于目前中国物流业发展还较不完善。人们还没有弄明白什么是物流,怎样的物流才有价值,中国的物流企业也存在着经营项目混乱、专业性不强的弱点,同时中国物流体系更缺乏一个信用保障机制。”
  
  2.物流服务的水平不高。目前,保税区管委会及所属机构固然在为区内企业提供服务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但从总体上看,与物流相关的服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题目,需要进一步进步。保税区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国保税区国际物流业的发展。
  3.税区内外的物流网络缺乏有效衔接。在吸引新的物流企业进进保税区的过程中,大多数保税区没有留意使保税区内的物流网络与区外的物流网络以及腹地的物流网络很好相互对接,没有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
  
  4.保税区内设施条件仍不能满足国际物流发展的需要。比如现代物流业要求的完善的信息网络、物流信息平台、具有社会性质的综合物流系统等还没有很好地形成。
  
  二、保税区区外的制约因素
  
  1.保税区的政策上风没有充分发挥。由于有关部分对保税区的熟悉及其政策条文的理解不完全一致,保税区的政策上风实际上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政策上风不能得到充分落实必然会影响到保税区物流业的发展。
  
  2.保税区物流运作体制还没有理顺。物流运作涉及到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贸易物质和对外贸易等若干个行业部分,保税物流的运作还要涉及到海关和外汇治理部分,由于治理体制改革的滞后,部分分割、条块分割、政企不分的状况依然存在,适应物流业发展的治理体制尚未建立起来,致使物流业的发展受到诸多部分的制约。
  
  3.海关监管制度建设滞后。首先是海关治理法制建设不健全。一些过期的法规没有及时废止;正在执行的一些法规不够透明;部分之间的规章相互冲突,企业无所适从,执行有困难。其次是由海关的通过模式造成的通关效率不高。对一般贸易进口货物的验放,海关的现行做法是先税后放,申报、查验、征税等手续都在口岸现场完成,大量货物进出口影响了口岸通过,形成了“口岸瓶颈”。再次是海关通关手续复杂,海关职能治理划分不清,影响了工作效率。
  
  4.保税区与港口一体化联动进展缓慢。我国大多数保税区的进出口货物大部分都需要经过港口,保税区发展国际物流功能显然离不开港口的支持和协作。长期以来,我国保税区固然都临港,但一般与港口分开,区港功能没有得到较好开发,造成货物进出不流畅、治理繁琐、用度增加等题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港口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港口功能普遍比较单一。长期以来,由于对港口功能的熟悉不到位,一直停留在“港口是交通运输关键”的熟悉上,所以只是单纯地发展港口运输功能、口岸功能。尽管2004年8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复函海关总署同意青岛、宁波、大连、张家港、深圳盐田港、厦门、天津等七个保税区与邻近的港区开展区港联动试点,但是这些继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之后的第二批区港联动试点的七大保税区,目前只有大连经过了验收。其他保税区与港口之间的体制建设还没有理顺,各种利益冲突的发生制约着区港联动的进程和效率的进步。
  
  5.人世对保税区的影响。中国加进WTO在给中国经济带来发展的同时也给中国保税区的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首先,中国关税水平大幅减低,2002年其关税总水平调降到12%,三年内将调降到10%以内。关税水平大幅下调,显然将削弱保税区保税、减少资金占用和简化进口手续等政策上风。其次,加进WTO后,一般贸易权三年内将对外资企业放开,分销权和辅助分销权三年到四年内逐步放开,因此,国际贸易、区内贸易作为保税区优于国内其他地区的独特政策也将逐步弱化。第三,按照国民待遇优惠原则,保税区吸引投资的一些优惠措施,如所得税税收优惠等政策也将逐步取消,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弱化保税区对国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第四。仓储服务将逐步放开。《WTO协议》规定加进国最初答应设立合资企业,外资比例不得超过49%.加进后一年内答应外资控股,加进三年内答应外商独资公 司。这种仓储服务的开放将弱化保税区答应外商独资从事仓储业务的政策上风。
  
  三、推进中国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的对策
  
  1.创新保税物流园区海关监管模式。要率先在保税区内实行市场准进和贸易自由化原则,取消外贸特许制,放开外贸经营权,区内的所有产业企业均可实行自营进出口;进一步放宽合资外贸公司的审批条件,由审批制向外贸登记制过渡,并答应区内外资企业在保税区以外的地区设立非经营性办事机构,下放区内开展服务贸易的审批权限,营建舶来商品展示中心,吸引国际跨国公司和综合商社进驻保税区,推动区内国际租赁、国际航运、国际法律服务、国际商品展示等服务贸易的开展;努力创造答应区内的所有外资银行经营本币业务,自由融资、自由兑换的离岸金融试点,适度放宽区内的外汇管制,答应区内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上的自由兑换。
  
  2.全面实施环保物流治理。环保物流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环境共生型的物流治理系统。这种物流治理系统建立在维护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传统直线型的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采取与环境***相处的态度和全新理念,设计和建立一个环型的循环物流系统,使达到传统物流末段的废旧物质能回流到正常的物流过程中来。为确保物流环保化,政府要严格实施《环境保***》、《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条例等,并不断完善有关环境法律法规;要加强对现有的物流体制治理,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绿色生产、绿色经营。保税区物流企业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还必须与供给链上的其他关联者协同起来,从整个供给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终极在整个经济社会建立起包括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在内的循环物流系统。消费者要积极倡导绿色需要、绿色消费,通过绿色消费方式倡导企业实施绿色物流治理,通过绿色消费行为迫使企业自律绿色物流治理,通过绿色消费***要求政府规制绿色物流治理。
  
  3.建立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随着国际物流信息化趋势的推进,保税区要加快建立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确保全天候地与国际互联网沟通,以满足国际物流运作的需要。保税区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包括:(1)保税区国际物流信息。进出区商品的种类、价格、数目、性能、预计进区时间及商品的来源或往向。(2)保税区国际物流商品展示信息。进出区展示商品的种类、价格、质量、数目;进出口展示商品的供货商信息及供给商品情况;进出区商品展示空间利用信息。(3)保税区国际物流余缺商品调剂市场信息。进出口短期余缺商品调剂市场信息,进出口中长期滞存商品处置信息。(4)保税区国际物流加工信息。区内加工企业信息;出区加工商品信息。保税区国际物流仓储信息。进出区商品仓储条件和设施信息;进出区商品仓储设施占用信息(仓库、货场、货架和预期周转时间);进出区商品仓储可用空间信息(仓库、货场、货架和预期周转时间)。
  
  4.吸引航运团体共同建设国际物流园区。国际航运团体将以其现代化的治理手段、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同货主的良好关系和高科技的网络技术而成为世界物流的主导气力,吸引国际航运团体和综合物流的骨干企业共同建设国际现代物流园区是营建国际物流网络的中心环节。
  
  5.鼓励保税区内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保税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特殊经济区域,吸引了众多国际化至公司前来落户,给第三方物流业务带来很多契机,同时,随着保税区业务的不断发展,保税区内的第三方物流业务也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新趋势。(1)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服务网络更趋向于全球化,有能力对区内企业的整个供给链进行治理,从而实现贯串整个供给链的信息可见性、订单可实现性和物流与生产的良好协调性。(2)第三方物流的模式更加多样化。从单一的仓储运输发展成为分拨中心、集散中心,以及具有对材料供给商库存治理与向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实现从单一客户服务向多客户集约化治理转变。(3)积极发展第四方物流。“第四方物流供给商是一个供给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给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治理,提供~整套供给链解决方案。”

【中国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面临的题目及其对策】相关文章:

中国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战略03-21

考古学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03-29

我国网络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03-18

发展煤化工所面临的CO2排放题目及其对策12-09

我国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战略研究03-23

计算机审计面临的题目及对策03-21

中国发展会展经济存在的题目及对策03-21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题目与对策03-22

电算化审计面临的主要题目和对策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