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企业成长战略初探

时间:2023-03-22 23:17:45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企业成长战略初探

摘要:全球环境中的中国企业既是弱小者,又是后来者。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的成长战略要关注有4种类型:针对外国跨国公司“无心关注”市场的“利基”战略、针对外国跨国公司“***放弃”市场的“承接”战略、针对外国跨国公司“严防死守”市场的“嵌进”战略和针对“新技术带来的新市场”的“抢先”战略。
  关键词:全球化 企业成长战略
  
  在全球化条件下探讨中国企业的成长战略,需要全面深进且具体地思考以下几个题目:在全球化环境中,中国企业处在什么样的出发点位置上?在全球市场中,已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和拥有技术上风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战略有什么样的特点及其变化?在外国跨国公司云集的全球市场,中国企业有哪些跨国成长的机会?这些机会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中国企业如何捉住这些机会,采取哪些有效的行动才能成为一家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
  
  一、全球环境中的中国企业
  
  以全球视野审阅中国企业,我们以为,中国企业的战略本质属性是弱小者、后来者,并有某些特殊性。在主流跨国公司理论中,对战略本质属性的全面、深进熟悉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即以强大者和先行者为条件。但对中国企业而言,这个假并不成立。因此,对战略本质属性的熟悉是中国企业跨国成长战略思维的出发点,它在较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企业跨国成长的战略选择及其成功率。
  
  (一)中国企业是弱小者
  从全球视野来看,今天的中国企业总体上是弱小者。首先,从规模实力和技术上风来看,除极少数垄断型国有企业外,中国企业的规模小、实力弱;第二,从市场地位来看,除极少数全球细分市场冠军企业外,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很低;第三,从品牌价值来看,中国企业的品牌至今还未进进“全球品牌100强”;最后,从贸易规则来看,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参与制定贸易规则的能力,只能遵守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制定的贸易规则。
  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实。我们不仅要从自身历史发展中看到中国企业的日益强大,而且还要从全球视野看到中国企业的弱小现状。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认清自身在全球环境中的位置,才能找到进一步成长的出发点。认清“弱小者”这个现实,并不是表明我们甘当弱小者。恰恰相反,这是中国企业日后成为“强大者”的条件。反过来,假如我们现在就以“强大者”自居,中国企业日后就难以成为全球市场中的“强大者”。这不仅是一种辩证思维,而且还被历史所证实。
  资源有限是弱小者的本质特征,“长袖善舞”是强大者的主要体现。区分强大者与弱小者,是企业战略的条件,更是企业跨国成长战略的条件。但遗憾的是,我们所熟知的来自美国的主流企业战略理论并非如此。假如我们仍然是以美国主流企业战略为指导,实际上就是以强大者战略为指导,中国企业就难以制定和实施适合自己的战略,也就难以实现成为“强大者”的宏伟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寻找到适合弱小者的战略,即如何从弱小者成长为强大者的战略。
  
  (二)中国企业是后来者
  强大与弱小主要是在某个时点上,从规模实力、市场地位、技术上风、品牌影口向力等因素比较而言的;先行者与后来者则是从时间历程来看的,先行者是行业/市场的开拓者,而当后来者进进市场时,已有一批先行者早就存在。
  对“中国企业是后来者”这个判定,估计不会有人反对,由于大家都能够看清楚这个历史和现实。第一次产业革命从欧洲开始,第二次产业革命和信息革命都从美国开始,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直阔别世界产业和信息革命的潮流。只是在近30年的时间内,中国企业才加进到这一潮流中,扮演着一个明显的后来者角色。
  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领域面临的困境,是作为后来者的必然现象。先行者作为行业/市场的开拓者,通常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而后来者的技术依靠特征明显,从先行者引进技术是其成长的出发点,随着后来者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先行者与后来者之间的技术差距不断缩小,先行者就会感到明显的威胁,它们就会以知识产权为武器来打压后来者,从而保护自己的利益。
  后来者拥有的“后发上风”是学术理论界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但我们以为,后发本身并无上风,后来者只有拥有学习与创新能力之后,才会有上风可言。学习是后来者的“必修课程”,中国企业是优秀的学习者,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我们走过了西方企业上百年的历程。在学习基础上的创新,是本日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只学习不创新,后发上风难以形成和发挥,也就无法“后来居上”。
  先行者与后来者的不同地位决定了战略思维的差异。假如一直模仿先行者而无战略创新之处,后来者就无法取得实现“后来居上”的目标。在全球复印机市场,美国施乐公司是先行者,很多大型企业(美国GE、IBM、柯达等)以后来者身份进进市场,一直模仿先行者施乐公司的战略,其结果是全部以失败告终。后来者只有在战略上有所创新,才能在市场上取得合适的位置。日本佳能进进全球复印机市场时是一个后来者,战略创新使其“后来居上”,终极成为全球复印机市场的领导企业。美国的沃尔玛、西南航空、戴尔电脑等都是后来者成为领导者的成功案例,战略创新的作用是第一位的。
  中国企业要“后来居上”,就必须在战略上有所创新。战略创新的首要任务是突破原有的战略思维定势,这个思维定势的核心是“我也是”(Me Too),即模仿主导的思维模式。在中国这种思维模式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在其后的20年行之有效,得以强化。1998年过剩经济来临,2001年中国加进WTO之后,中国企业成长环境发生了本质变化。中国企业本应随环境而变,改变自己的战略思维。但是,至今很多中国企业仍然固守“我也是”思维模式,这是中国企业战略创新必须克服的首要题目。
  除以上两个战略本质属性外,中国企业还具有某些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成长环境和成长路径两个方面。
  首先,成长环境的特殊性有三个方面:一是市场环境从封闭走向开放;二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大部分中国企业是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的;三是宏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其次,以上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企业成长路径的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战略路线的特殊性。美国大企业的战略路线是:专业化一多元化一回核化3个明显的阶段。相比之下,中国企业的战略路线差异很大:一开始就采取多元化经营,而且是一种特殊的多元化——市场机会型多元化;进进21世纪之后,少数中国企业奉行专业化战略路线,很多民营企业仍然难以走向回核化,陷进到“战略迷茫”之中。二是企业能力的特殊性。美国企业走向多元化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即企业在专业化经营历程中形成了较强的企业能力后,多元化经营才开始起来。中国企业并非如此,我们是在市场的驱动下,而不是在企业能力的基础上开展多元化经营的。直到今天,中国不少企业仍未形成专业化能力,需要补很多基础治理能力的课程。
  
  二、以什么样市场为战略重点?
  
  成为全球市场上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是当前很多中国企业的战略目标,这是“我想做什么”的一般表述。更具体的决策是:我们应该进进哪样的市场?或者说以什么样的市场为战略重点?为此必须分析先行者和强大者的战略与行为(对东道国本土企业的了解,我们暂且忽略),从其中找到“我可做什么”的战略思路和法则。
  根据我们的初步分析,由于经济全球化而出现的全球市场,使每个行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分化和重组,加上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国家企业的冲击,强大先行的跨国公司原有的较为完整的市场格式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分化,逐渐形成了4个板块。
  1、“严防死守”的市场。强大先行者们经过回核化活动后保存下来的核心业务,都属于“严防死守”市场板块。
  2、“***放弃”的市场。全球化迫使这些强大先行者们进行的战略调整之一就是回核化,每个公司都从现有业务中剥离出非核心业务。这一大批被放弃的业务,就汇合成一个“***放弃”的市场板块。
  3、“无心关注”的市场。这是长期存在的一种市场形态,主要指那些市场规模相对小、市场地域相对远、强大先行者们不愿意进进或不够重视的一类市场。
  4、新技术带来的新市场。主要指那些由新的下一代技术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类新市场。
  必须留意的是,以上4类市场的划分对某个特定企业只在某个时点上是尽对的,也就是说,假如加上时间维度,4类市场的边界是变化的。例如,“严防死守”的市场可能转化为“无心关注”的市场或“***放弃”的市场;“无心关注”的市场也有可能转化为“严防死守”的市场;新技术带来的新市场,可能是“严防死守”的市场,也可能是“无心关注”的市场;等等。   三、战略法则
  
  中国企业的出发点是弱小者、后来者,为了实现成为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我们需要的是弱小者如何成为强大者、后来者如何成为领先者的战略理论。从外国战略理论丛林中,满足以上要求的战略理论固然不占据主流地位,但仍然存在很多值得中国企业鉴戒的思想和内容。例如蓝彻斯特的弱者战略理论、钱德勤的挑战者战略理论、马卡德的战略创新理论、山田荣作关于美日跨国公司的比较研究、巴特利特等人关于“挑战全球领导者”的研究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也有很多关于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略理论和策略。我们把上述理论中的精华回纳成如下几条法则:
  1、出发点的利基法则。“做什么”的范围选择是战略的业务出发点,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状况来选择。强大者选择市场规模大的业务,弱小者选择市场规模小的业务,其选择标准是保证“单位空间内的高气力比”(这是军事战略中的一个基本法则)。所有的挑战者都是从某个利基市场开始成长起来的,由于一个企业,能否成为挑战者,不是企业自身所能决定的,而是由其客观的市场地位所决定的。只有在某个利基市场上获取较好的市场地位,你才有资格和能力向领导者发起挑战。一般而言,在某个业务范围内,领导者只有一个,市场地位仅次于领导者的第二、第三位企业才有资格扮演挑战者的角色。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的成长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成为挑战者阶段和挑战之后的阶段。在成为挑战者阶段,利基战者是其合适的选择。
  2、竞争的避实击虚法则。在有资格成为挑战者的时候,企业面向领导者发起进攻。在这样的进攻战中,挑战者必须坚持避实击虚法则,不要与领导者面对面、硬碰硬地竞争,而是回避领导者的优点,在领导者的短处发起进攻。领导者无论多么强大,都会有自身的短处存在。这些短处主要有两类:一是领导者实力强大本身中的短处,二是领导者市场地位高带来的短处。针对这两类短处发起进攻,领导者一般无还手之力,由于这时的领导者陷进一种困境:假如它反击就会伤害自身。最经典的案例是百事可乐针对可口可乐经典形象的攻击,戴尔电脑针对所有依靠分销体系的个人电脑制造商的攻击。
  3、资源的集中法则。在找到领导者的虚处作为攻击对象之后,挑战者还必须坚持资源集中的原则,仅在某条业务线上向领导者攻击,而不是分散资源进攻领导者的多处。即使所攻击的对象都是领导者的虚处,挑战者假如同时攻击的话,其成功的概率也会降低。企业史中的大量事实证实,挑战者若是一下子在非常广阔的阵地上投进多种产品,发起全面进攻,企图尽快获取尽可能多的领地,终极会丧失所有的领地。由于任何时候,防御者的上风都是客观存在的。领导者作为防御者,总是有尽对的气力上风,无论是财力资源、产业关系、分销渠道,还是顾客认知。要记住,“全线产品”是一种奢侈,只有领导者才能担负得起。
  
  四、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的成长战略
  
  根据上面的理论分析和对中国企业实践的总结,我们以为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的成长战略主要有4种类型。
  一是针对外国跨国公司“无心关注”市场的“利基”战略,即找到先行强大者普遍忽视、不太关注的细分市场,利用中国企业的综合上风,进进并占领这个市场。典型案例是海尔团体在美国小冰箱市场,以及全球市场的若干中国冠军企业,例如中集团体在全球集装箱市场,万向团体在全球万向节、传动轴市场等。
  二是针对外国跨国公司“***放弃”市场的“承接”战略,即捉住某个先行强大者主动或被动退出的市场机会,利用中国本土的制造上风和市场上风,在发达国家承接老牌跨国公司的业务,填补外国跨国公司退出的全球市场。典型案例是联想团体在全球个人电脑市场、中国蓝星团体总公司在全球有机硅和蛋氨酸市场等。
  三是针对外国跨国公司“严防死守”市场的“嵌进”战略,即在外国跨国公司的价值链中,找到某,个链节,把本企业的业务“嵌进”其中。OEM/ODM是嵌进战略的典型行为,代工企业按委托企业对产品和过程的指标要求进行生产,产品冠以委托公司品牌进行销售。典型案例是鸿海(富士康)团体在众多lT产品市场,都是采取OEM/ODM方式,把自身的业务牢牢地嵌进外国跨国公司的价值链中,占领了较大的“制造环节份额”。
  四是针对“新技术带来的新市场”的“抢先”战略,即看准行业和市场的发展趋势,利用中国企业的技术积累和比较上风,抢先开发下一代新技术,抢先(至少同步)进进新技术带来的新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典型案例是华为公司在全球3G设备市场、敦南科技在全球使用CIS的影像感测器市场等。
  以上4种战略是中国企业成长战略的主要类型,而且是基于作为竞争者的外国跨国公司不同市场格式所做的划分。
  对作为战略主体的中国企业来讲,上述4种战略在企业实践中往往是混合使用的:敦南科技在全球影像传感器市场,既是利基战略(使用CIS的影像感测器),又是抢先战略(先于强大竞争者开发出CIS产品,从而替换CCD产品);万向团体在全球万向节等汽车零部件市场的战略,既是利基战略(基于万向节产品和市场),又是嵌进战略(把万向节等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务嵌进外国大型汽车整车制造商的供给链中),还采取了承接战略,在海外收购老牌汽车零部件制造和分销商;格兰仕团体是中国制造业的典型代表,它在国际化经营中采取了“四管齐下”,专注于微波炉市场是利基战略,采取OEM/ODM为外国跨国公司贴牌生产是嵌进战略,在全球率先开发光波微波组合炉是抢先战略,把外国跨国公司生产线搬至国内是承接战略。假如再在海外并购外国跨国公司的业务或资产,那么格兰仕就是中国企业成长战略的一个“完美”案例。

【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企业成长战略初探】相关文章:

全球化挑战与文化认同危机02-23

内部审计与ERP初探06-09

批捕听证程序初探08-15

提高生物成绩初探08-13

论我国当前社会条件下的诉讼调解08-26

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初探06-03

中国公物立法初探04-29

C语言教法初探05-19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现代规划的溃败`06-05

中国企业家的生长空间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