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基于治理结构的企业员工关系研究
摘要:近年来,私营企业的员工关系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在回顾员工关系和企业治理结构研究观点的基础上,对私营企业内部的组织发育程度与劳动合同签订率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我们以为私营企业应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来改善员工关系,而且该领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私营企业 员工关系 治理结构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截至2006年6月,全国私营企业总数达到了4684297户,注册资金686128992.40万元,雇工人数达49692520人,投资者人数为11841493人。私营企业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全国经济发展速度,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1/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私营企业均匀每年净增工作岗位500万到600万个,占到城镇岗位的3/4。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广泛关注。
对于我国私营企业来说,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之下,要做“百年企业”离不开优秀的员工,良好的员工关系是员工努力工作的必要条件。本文将私营企业治理结构与员工关系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私营企业治理结构与员工关系的相关性。
一、治理结构与员工关系的研究回顾
(一)公司治理结构
通凡人们以为,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股东拥有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并承担剩余风险,而公司的其他参与者则是固定报酬索取者。因此,公司为股东经营也就是为社会经营,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目前在经济学界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实际上也分为两派:“金融模式”学派和“市场短视”学派。这两派在关于公司目标应服务于股东的利益上存在一致看法,但对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存在分歧。
以布莱尔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以为公司应该是一个具有“社会性责任”的组织,它必须由公共利益所控制和治理。公司的存在并不是单一地为股东提供回报,相应地它们必须服务于一个较大的社会目的。所以公司应该为相关利益者服务,公司的理想目标应该是最大化整个公司财富创造的潜能,而不应仅仅是为股东最大化财富价值。
对于公司应该为谁的利益服务的争论,并不是题目的实质,核心的题目是争论双方关于公司控制权的论述。在公司的产权安排上,非人力资产所有者拥有公司资产的剩余控制权,并同时享有剩余索取权,这样的产权安排有利于激励股东往监视公司经营者。同时,应该把公司资产的特定控制权及部分剩余控制权授予公司经营者,而工人则接受固定工资合约,接受经营者的监视。这样的产权安排,固然会降低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但这种损失可以通过加强对生产者的监视而弥补。后来的研究发现,在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天生状态依存性控制权,更能体现控制权对公司参与者的激励,这种控制权的安排也更为有效。
对于我国私营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是伴随着我国私营企业的产生、发展一起成长起来的,研究的成果也日益充实。根据2006年6月年“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对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中关于私营企业的治理结构的分析结果显示:私营企业所有者权益结构中企业主的所有者权益占主体,而且这种主体地位并没有随企业成长而出现明显的改变;私营企业组织机构不断发育,但私营企业上市并没有达到优化治理结构的目的;私营企业的决策机制是以“企业主”为中心,且出现了“两头抓”的趋势。
国内对于私营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主要围绕的题目有剩余控制权与索取权,控制权在企业内部的配置,私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演变。对于内部治理结构制约私营企业发展的题目,蒋泽中做了研究。郭朝先对私营企业的股权结构、组织机构的设置与运行题目、经营治理职员的选择题目与激励约束机制以及私营企业主的素质题目做出了探讨。
宋红梅对员工参与企业治理题目作了深进研究,她以为企业的治理结构应该是多样化的。陈佳贵,黄群慧的研究发现,固然很多大型私营企业都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办公会等组织和相应制度,逐渐向规范的现代公司制靠拢,但家族控制特征仍很突出。企业内部的组织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
(二)员工关系
在国外,与员工关系相关的研究有很多,但是没有一个较为完整和精确的定义。它与雇佣关系,劳动关系以及产业关系的意义相近,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概念是混用的。由于在我国现今的转型时期,员工关系得发展还停留在劳动关系的阶段,因此,下面主要对劳动关系的研究作一下述评。
目前为止,大部分关于劳动关系的研究都是以大企业为基础的,诚然,这对于学者作研究是提供了便利性。然而,相对于被广泛关注的大规模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但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留意。因此,西方对中小型企业劳资关系的微观研究非常有限,原因可能是由于研究本身存在一定的困难、包括中小型企业界定的困难、中小型企业所分布的领域较广泛、收集样本的困难、以及样本本身存在的标准偏差等因素。固然如此,对小型企业劳资关系冲突治理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Ramnle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在小型企业里劳资关系趋向于雇主与雇员之间建立 种合作、相互尊重、理性解决冲突题目的关系,尤其在印刷业和制衣业,***的劳资关系代表了这一趋势。英国学者Matlay通过6000个随机电话访问和600个小型企业的样本进行了研究,探讨分析了小型企业劳资关系的本质和内涵。他的研究结论是小型企业的雇主和经营者倾向于适应小型企业的非正式的雇佣治理模式,并且在这些企业中雇佣策略趋向于一个相似的模式。
此外,美国学者Michael Barrier以为在美国的小型企业,工作现场的暴力危险不是简单指雇员向雇主开枪之类的暴力冲突,而主要是指来自公司内部较低层次的雇佣冲突。同时,英国学者Nick Kianle和MIkeTerry等也对中小型企业的劳资关系冲突进行了案例研究和比较研究。他们以为,劳资关系冲突治理的关键在于改善3个方面的治理水平:企业的治理架构、劳工组织和人力资源治理的具体政策和实践。
美国普渡大学的杰夫雷·B·阿瑟在对钢铁企业的实证研究之后发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战略选择和企业的劳资关系或人力资源治理系统之间确实存在某种联系,但这种联系是复杂的,而且不是单方面的。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的约翰普尔 麦克杜菲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托马斯·A·库坎的研究证实,决定一个国家或企业培训投资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不是别的,而是企业的生产或经营发展战略以及企业所采取 的总体性“一揽子”人力资源治理政策这两方面的原因。
对于劳动关系的评价,国外学者大多在确立了评价指标后,再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由于对于劳动关系没有一个确定的、公认的指标,学者们也就“各自为政”,不同研究采取不同的指标体系。其中,Harry C.Katz等以投诉率、员工受处分比例、合同数目、谈判时间、缺勤率和劳资态度作为企业劳动关系的评价指标,以分析企业劳动关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以及工作生活计划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Jeffrey B.Arthur则以决策权的分散程度、员工参与状况、监视者和工人的数目比、劳资冲突的解决、工资及其结构等作为企业劳动关系的评价指标,等等。
对于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研究,国内很多学者也作了深进的研究。对于我国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类型:程延园以为,根据治理方与劳动者两种气力的对比,劳动关系可以分为3类:均衡型劳动关系、倾斜型劳动关系和政府主导型劳动关系。董保华从劳动法学的研究角度出发,提出对劳动关系从以下几个方面熟悉:一是利益对立,二是利益失衡,三是利益协调,四是利益保护。常凯以为,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雇佣劳动的本质特点,使劳资双方处于利益冲突,甚至阶级冲突之中,这是私营经济的一般属性。但在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私营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私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私营经济是一种受控制、受调节的私有制。软弱的、受国家政治控制的私营经济决定了其劳动关系也是受限制、受制约的。在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过程中,雇主始终占着主导地位,雇工们只是被动、消极地应付,私营企业中的劳资关系是雇主占主导地位的劳动关系。
私营企业的劳资矛盾不断升温,使得这研究领域也聚集了很多目光,学者们对于私营企业的劳资矛盾的成因与对策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对于私营企业劳资矛盾的成因:常凯以为,引发劳资冲突的直接原因,是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侵害又不能适时公道解决。这种侵害主要涉及劳动者的劳动工资和劳动条件。潘石、王泽彩以为有,首先,不签劳动合同,引发劳资矛盾与纠纷,其次,缺乏科学公道的分配制度,随意剥削、拖欠工资,使雇工的收进基本被控制在劳动力价值以下,再次,缺乏必要的劳动安全与社会保障制度,致使工伤事故不断增加,雇工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
关于私营企业劳资矛盾的对策:黄燕东,杨宜勇以为,要确实解决好中小企业的劳资关系题目,其关键还在于这些基层的三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在基层的三方协调机制中,由劳动社会保障部分代表政府,雇主组织代表雇主,工会代表工人,对有关劳资关系的重大题目进行规范和协调处理。常凯以为,需要制定和完善以保障劳工权益为中心的劳工政策,通过完善劳动法制实现劳动关系的相对平衡。
我国私营企业员工关系的核心题目现在还停留在劳动关系上,而且还是劳动关系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员工关系要从劳动关系进手,从最基本的如工资、保险、合同研究起。国内对于劳动关系的研究,固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大都缺乏实证和可操纵性,因此还有很大的可供研究的空间。
二、私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与员工关系初步研究
在员工关系治理中,劳动合同是基础工作,但是却直接影响到员工关系的***与稳定,劳动合同不仅是员工关系的基础,同时也是核心之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劳动合同签订率与企业的组织发育程度的分析,来探讨私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与员工关系的 些关系。研究数据来自于2006年6月年“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对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结果。
(一)组织发育程度与员工个人劳动合同签订率
对组织发育程度的度量是通过问卷调查中的题项,对企业中是否存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党组织、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取值(有=1,无=0),然后对所取的值加总,因此得出企业内组织发育程度为0.6之间的取值,在这里我们只考量组织发育程度为1~6的企业,有效样本总量为2.576。
将企业和员工签订的个人劳动合同数比上企业全年雇佣的员工总数,得出的数值就是我们这里采用的员工个人合同率。剔出取值大干1的无效样本,得出在某个组织发育程度下的均匀个人合同签订率。
对组织发育程度和员工个人合同签订率作相关性分析,我们得出两者明显正相关,也即在组织发育程度越高的企业,员工的个人合同率也愈高。进一步对两者作单因素方差分析。
从此可以得出出,P值达到了明显水平(F=11.908;P=0.000
【基于治理结构的企业员工关系研究】相关文章:
基于价值治理的企业本钱治理模式研究02-27
基于战略治理的企业环境风险研究03-09
资本结构与财务治理结构的关系研究03-21
资产结构及其与企业效益关系研究03-23
追求集体理性下的企业治理结构研究03-22
试析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实证研究—基于中小企业板的经验03-26
私营企业治理结构演进路径研究03-19
中国企业治理结构与绩效研究的评述11-21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企业分形治理研究03-22
医药行业绩效与渠道治理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