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营企业的现金治理

时间:2023-03-24 08:32:58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民营企业的现金治理

[摘 要] 伴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其治理力度不足的题目也日益显露出来,较为明显的是,民营企业现金治理较为混 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持续经营。本文根据民营企业的特点,从民营企业现金治理存在的题目进手,提出了加强民营 企业现金治理的建议,并指出了加强现金治理对民营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 民营企业;现金流量;现金治理
  
  一、民营企业的特点
  
  1.经营机制的“四权”。民营企业之所以近年来能取得长足的发展,主要是由于经营机制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其经营机制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四权”:高度的自主决策权;独立自主的经营权;择优录取的用人权;与效益挂钩的分配权。这“四权”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政企分开,确立了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独立法人地位,这是民营企业经营机制的核心,也是民营企业活力的根本所在。 企业小,机制灵活,随着市场应变。民营企业发展到现在,固然有了些年头,但主体上,民营企业还是以小企业为主。民营企业规模小,转型快,能够及时跟得上市场的变化,为了企业生存及时调整企业战略方向,不像大企业那样转型困难。
  2.家族经营模式呈主流现象。目前民营企业大多还是家长式治理,财务是由老板单线控制,但是往往又控制不住,于是出现了财务整体治理混乱、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缺乏风险控制系统等情况,由于受到家族式治理的影响及财务职员整体素质水平不高,导致财务部分没有真正发挥其在企业发展中的不可代替的作用,从而导致企业的发展滞后和治理失控,甚至造成企业如昙花一现的后果。这是中国民营企业普遍只有3到5年寿命的根本原因。
  3.融资困难。改革开放20多年,到这两年融资方面政策上固然有所松动,但根本局面依然没有好转,融资难已经是民营企业公认的瓶颈。企业在发展扩大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警惕企业财务危机,另外一方面,因缺乏资金导致再生产投进跟不上,不能像西方民营企业一样,得到金融系统良好的支撑与护持,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大缺憾。
  4.治理水平较低。民营企业的治理实质上是国营体系治理改良简化版,加上中国传统的家长治理制版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触及正规化治理时,每每在矛盾冲突下胎死腹中。固然个别民营企业依靠强有力的领导能够突破这个怪圈,但民营总体上,迄今为止,始终无法逾越治理混乱的困境,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变。在会计机构的设置上存在分工不明确,兼职多,有些小企业根本不设置会计记账,只是在必须向上报表和纳税时才突击编报予以应付。财务会计制度形同虚设,内控治理乏力。目前民企的投资者和经营者缺乏基本的会计知识,企业自己设计规章制度的很少,会计凭经验和直觉做事较多,往往会给企业带来不良影响,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民营企业现金治理存在的题目
  
  现金治理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抑制通胀、减少金融犯罪和违规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人民银行不断加大对现金治理的力度,各金融机构治理意识正在逐步增强,现金治理工作也日趋规范。但是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的治理者,在思想上还没有熟悉到现金治理是企业财务治理的核心,致使现金治理职能得不到发挥,企业现金治理长期停滞于生产经营型的治理格式中。当前,民营企业现金治理工作中存在以下突出题目:
  (一)现金治理意识薄弱。一些民营企业的领导者文化水平不高,特别是“小作坊”、“夫妻店”起家的民营企业,其经营者缺乏基本的财务知识,对财务会计治理的要求和作用不重视。而且,不少民营企业的领导者痴迷于自己的经验,错误地以为企业效益是靠营业额做出来的,而不是由财务治理管出来的。这种熟悉上的偏差,使得民营企业的领导者以为现金治理可有可无。财务职员对现金治理缺乏主动性,没有履行应负的职责,对领导的违规行为,没有及时提出意见及阻止,一味地以领导意志办事。现金的随意使用,造成企业现金闲置,或因治理不善,需要资金时却因缺乏周转资金而陷进困境,更严重的是使会计信息失真。现金治理意识的淡漠,造成了现金治理制度的缺位。较典型的是一些民营企业由老板娘任出纳,把握财政大权,只聘一个记账员记记账。
  (二)开户银行现金治理弱化。贸易银行作为现金治理的中心环节,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未能把好现金治理的“一线关”。各开户银行为争取客户、稳定存款,不使开户单位同其“断交”,往往对开户单位现金治理网开一面,将就纵容。
  1.库存现金限额流于形式。《现金治理暂行条例》规定,开户银行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核定开户单位3-5的日常零星开支所需的库存现金限额。但从核定的实际情况来看,核定流于形式,甚至只是为了应付人民银行的检查。一方面开户银行的业务多,精力有限;另一方面开户单位对银行核定库存限额不理解、不配合,以为银行不应干涉企业单位的工作,保存多少现金,开户单位自己说了算。在这种情况下,核定库存现金限额工作存在较大难度。
  2.账户治理薄弱。少数银行基层网点往往怂恿开户单位多头开户,经常给开户单位违规使用账户取现“绿灯”放行,甚至对部分小民营企业未要求其开立银行存款账户,而任其在储蓄账户办理现金结算。对大额现金支取因开户单位提出不公道的要求,开户银行为了留住客户,只好违反规定先提现后补办审批手续,而这补办的手续,已失往了审批的意义。
  3.监视不到位。根据规定,银行对开户单位现金用款负有直接的监视职责,是现金治理的主要关口,应定期对单位进行现金检查,核定单位库存,对超限额支付现金要不予办理等。现实中,随着贸易银行竞争的激烈,贸易银行对开户单位的违规提现行为往往视而不见,甚至主动迎合,提供方便。而且由于工商税务等部分执法力度不够,个别单位为了逃税对现金结算给予销售折扣等现象时有发生,这诱使部分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巧扬名目使用现金。
  (三)民营企业现金治理混乱
  1.超限额、超范围支取现金较为普遍。从开户单位现金支取情况看,超过《现金治理暂行条例》规定的限额支取现金的现象非常普遍。另外一些开户单位,为了能支取现金,在现金支票用途栏中,连续以备用金、工资等名义取现,并且金额较大,有的甚至以营业款作为支取现金的用途。
  2.开户单位逃避银行监管。开户单位使用账户秩序混乱,多头开户;部分开户单位经常通过非基本存款账户大额提取现金,并编造用现名目套取资金;一般较小企业干脆不开设银行结算账户,而是只开设储蓄账户,想方想法同开户银行不发生联系,逃避监视治理,终极导致大量现金交易和现金体外循环。大量的现金交易增加了贸易银行和人民银行现金治理的难度,对大量体外循环的现金难以有效监视,潜伏风险较大。
  3. 民营企业财会从业职员的素质普遍较低。我国很多民营企业自身的固有缺陷如一人说了算,人事政策上重忠诚、轻才能,经营治理不规范,在财会职员的任用上任人唯亲,致使财务职员素质不高,财会职员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现金治理暂行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修订后的《会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知之甚少,财经纪律性很差,很多人无视法律后果。这既导致企业会计行为随意化,财务工作极不规范,也使企业无法运用会计信息用以指导和发展生产。   (四)现金治理法律法规滞后。目前,我国现金治理的基本规章制度是国务院颁布的《现金治理暂行条例》及人民银行相应制定的《实施细则》。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现金治理的目的和方式有些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经济发展的要求。《条例》中规定的库存限额、现金使用范围、结算出发点等一些条款适应性不强,贸易银行履行起来已经变得矛盾重重和力不从心。特别是对当前的新情况、新题目,《条例》没有作出原则规定,如通过信用卡异地提取大额现金题目,以及开户单位通过存款转账进进储蓄账户提现题目等。
  
  三、加强现金治理的建议
  
  现金治理的混乱,扰乱了国家的现金流通秩序。开户单位的随意大额提现,使得社会现金流通量增大,削弱了国家对现金流通调控的效果。同时,现金支付的随意性又使财经纪律得不到执行,轻易滋生违法犯罪行为,为***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不断加强现金治理,进步资金使用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手:
  (一)强化银行现金治理,促进银企合作
  1.转变观念,正确熟悉现金治理工作。人民银行和各开户银行要充分熟悉当前加强现金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列进各单位重要工作日程,制定切合实际的治理考核办法,配备专门职员,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要从大局出发,对大额支现、频繁支现,超范围、超结算出发点支取现金,果断杜尽。在治理方式上,变过往被动的、机构的“卡”和“堵”为主动的、灵活的“引”和“疏”,并摸索出一套以治理带动服务,以服务促进治理的有效做法。
  2.加强账户治理,实施重点监视。清理和加强账户监管,是加强现金治理的源头工程和基础工作。把账户治理与现金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以人民银行牵头,组织辖内金融机构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账户使用情况大检查,核销一部分不公道使用的账户,特别是对那些有意逃避银行监视,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更应引起关注,规范其账户使用,对***私存现金予以清退,从源头上堵住漏洞,为现金治理创造良好的账户环境。
  3.进步储蓄账户大额取现的使用本钱。对储蓄账户大额现金支取实行收费制度,进步我国大额现金使用本钱。规定大额取现收费标准,取现量越大收费越高,从而积极引导企业开立银行结算账户进行转账结算,减少大额现金的需求量,降低金融机构一线职员的工作量,使金融机构职员的精力转移到规范现金支付上来。
  4. 调整结算出发点现金限额,限制以备用金用途取现。《现金治理暂行条例》规定的结算出发点现金限额为1000元,随着经济的发展,1000元的取现金额已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为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整。目前民营企业之间、民营企业与个体户之间的贸易交易,多采用现金支付。而开户单位以备用金名义取现,掩盖了现金的真正用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金融机构现金收支月统计表的真实性,从而影响到宏观经济金融分析。
  (二)企业要多方面多渠道地加强现金治理
  1.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现金治理。民营企业一般受业主一个人支配或几人支配,从对治理的重视程度等方面讲,都不愿意建立严格的控制或不遵守业主自己建立的控制,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自身的固有缺陷如一人说了算,人事政策上重忠诚、轻才能,现金治理不规范。企业应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公道分工的基础上,授予各层次治理职员相应的批准权限,赋予相应的责任。不经正当授权,任何人不能审批;有批准权的人,只能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事,不得越权批准。保证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保持公道的现金储备流量。很多民营企业都有一个比较片面的资金本钱观念,就是以为钱放在账户上不生钱。为了降低资金占用本钱,进步资金使用的效益水平,企业一旦账户上有点多余的钱,就想到处投资,实现钱生钱的目标。实际上,对于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讲,保持一定比例的现金储备(包括公道比例的股票、短期债券等类现金资产),对于维护企业总体效益目标及财务安全性目标的实现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因此保持一定比例的现金储备是非常必要的。此外,还要留意处理好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和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三者之间的关系,以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来源作为企业经营的主要追求目标(指生产经营类企业)。一个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能产生正常的现金流量,而是依靠投资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来支持成长和发展的企业,其终极将会受到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抛弃。
  3.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治理,保持良性现金流量。近年来,很多民营企业陷进经营活动资金紧缺的困境,加强存货及应收账款治理是重要的解困措施。加强存货治理,尽可能压缩过期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加强应收账款治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治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现在有些企业对流通资金和营运资金(包括存货、应收账款或者现金流量)的治理很弱,企业所设定的目标多是资产总额、营业额、没有关注到良性现金流量题目,没有夸大现金流量的重要性。很多时候企业比较夸大财务方面的指标,所追求的是资产总额(总资产),或者是销售额,没有从企业治理方面设立一些目标,比如应收账款的回收期,存货、应收账款总体的回收期到底要多久,在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现金流量的治理方面有一个缺口,没有很好地治理好现金流量,终极导致了不良现金流量。
  4.加强对会计从业职员的治理。民营企业会计职员专业技术水平低,是现金治理薄弱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对会计从业职员的治理,进步他们的专业技能。对企业新聘的会计职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执行《会计法》,要求企业新聘的会计工作者必须持有会计职员从业资格证书,严禁无证上岗。(2)根据规模,规定民营企业必须聘请的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会计职员的下限。(3)企业新聘的会计职员应报市财政局进行资格审查,分歧格者严禁上岗,合格者的资料存档治理。另外可依托会计师事务所、高校或继续教育培训机构,面向民营企业会计职员定期举办会计培训班,进步其业务能力。
  (三)尽快完善现金治理法规,增强可操纵性
  现行的会计法律规范,没有专门考虑民营企业的特点,很多财务法规本身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对民营企业会计行为而言,缺少针对性强的、同一的法律依据,导致民营企业会计行为随意性大。立法机关应该在新《会计法》的基础上,通过修订《统计法》、《审计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等财务法规,鉴戒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制定出台专门适用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同一会计行为的法律法规,严格落实民营企业法人会计资料不实、不正当所对应的法律责任,从而减少会计行为的随意性。财政部、人民银行等相关主管部分应对我国社会现金流转的模式进行重新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清理和完善相关制度,其中核心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财经制度、现金治理制度,使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刘金星.民营企业治理锦囊68[M].北京:西苑出版社,1999.
  [2]李君.中小企业如何利用现金流量进行财务预警[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6,(6).
  [3]郝玉英.企业现金流量控制的对策探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5).

【浅谈民营企业的现金治理】相关文章:

浅谈浙江民营企业奥运营销战略06-14

研究治理过程的整合治理06-04

浙江民营企业资本结构研究06-05

浅谈生命的可贵06-08

浅谈供热节能06-02

谈民营企业的管理瓶颈—信任机制的缺失08-04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分析08-02

浅谈行政公益诉讼04-15

浅谈居住权06-07

浅谈企业的薪酬管理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