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时间:2024-07-15 08:29:41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内容摘要: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的检验,是对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内部控制执行过程的监控。无论是企业治理还是公司审计,都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状况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因此建立科学严格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不仅是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实施的要求,也是保证企业经营战略有效执行的基石。  关键词:内部控制 指标 评价模型
  
  企业内部控制涉及面广,定性因素多,利用单一指标不能对其全面评价。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后,判定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必须构建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企业经营中运用内部控制评价系统进行监视评价,要以防范风险、堵塞治理漏洞、进步经营效率为宗旨。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建立的必要条件有:存在预先确定的标准;能够计量结果;能够纠正偏差。因此,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目的是完成既定目标或标准。一旦目标确立,组织中所有成员都明确与自己赏罚相结合的业绩目标及成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执行和评价,三者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只有通过三者的高效互动,企业才可能达成既定的内部控制目标。而在此过程中,内部控制评价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内部控制关键评价指标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是内部控制评价的载体,也是内部控制评价内容的外在表现。最佳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能综合反映多种内部控制因素,将定性的评价因素和定量的评价指标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数目指标与质量指标相结合,结果静态评价与过程适时动态评价相结合,有形评价指标与无形评价指标相结合,所有者利益与市场顾客导向评价相结合四方面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内部控制评价的体系构成
  按内部控制的设计、实施、运行的整个过程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要经过以下三个步骤。
  内部控制设计的公道性评价 内部控制设计是构建内部控制的前导性工作,其公道性直接决定着内部控制的构建效果和运行效果,是构建内部控制的基础。设计公道性评价就是要从整体上分析其构成以及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是否公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手:
  内部控制的系统性评价。内部控制的整个体系是一个有诸多要素有机构成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内部控制的每一个控制环节,每一项控制措施都应当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往设计和构建,各个局部的目标要协调一致。
  内部控制的充分性评价。在设计内部控制体系时,首先要确定其目标,目标是控制活动的出发点和回宿,内部控制必须围绕其目标展开,每个控制环节和控制措施都应当为目标服务。针对内部控制的每一项目标,评价其可实现性。内部控制系统使用的控制手段和控制措施对所要实现的目标来说是否是充分的,不存在遗漏和重大缺陷。假如内部控制的目标都可以得到实现,那么这个内部控制体系就是有效的。
  内部控制的经济性评价。构建内部控制是为了减少可能发生的损失,而设计、实施内部控制要支付一定的本钱,企业必须关注实施内部控制可能减少的损失和实施本钱之间的大小关系,控制本钱与控制收益相比必须是经济的。
  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评价 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公道性进行评价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对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实施的有效性评价就是对内部控制在实际运用中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达到了设计的意图进行评价。内部控制实施有效首先存在一个时点与时期题目。内部控制在某一时点可能是有效的,但在某一时期内却未必是有效的。所以,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评价还要从时点有效性评价和时期有效性评价两个方面进手。对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不能局限某一时点或某几个时点,而是要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一贯性如何,在一定的时期内能否持续发挥作用。当然,企业可以选择多个不同的时点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从而评价它一贯有效性。
  内部控制的动态适应性评价 任何内部控制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设计的,随着环境的变化,它应当能够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业务的特点做出适时的调整和改进。动态适应性评价主要侧重于内部控制的长期运行效果,内部控制系统本身存在过期,不适应企业实际状况的题目。所以,内部控制必须是动态可改进的,能够不断的进行完善和进步。
  内部控制关键评价指标
  控制设计的公道性评价指标 内部控制设计的公道性评价可以通过每项控制措施的设置情况来进行评价,应以职责分离为条件条件。这类指标的评价定位应该是以健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公道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视机制为目标。应能反映出内部控制设计的完整性与层次性。根据这些原则,笔者以为具体指标应设置如下:公司治理结构与各职能部分的全面性指数;各部分之间的互为约束系数;各项控制制度的健全率和合规率;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可行性指数。
  控制实施的有效性评价指标 这类指标是对每项控制措施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应确定企业日常经营运转活动中,采取内控措施后,是否减少了各种错误或舞弊行为的发生、发现,是否为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采取了相关措施和手段,是否对各效益型指标的增减达到了预期的结果。这类指标包括:日常工作题目的发生率、发现率;日常工作题目的反映率;内控执行失误责任人的处罚率;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效益型指标;内部控制综合评价的合格率。
  内部控制的动态适应性评价指标 日常企业运行出现题目的纠正率;部分及职工建议被决策层的采纳率;各项内控执行结果的检查率;监视审计部分审出题目纠正处理率。
  以上这些指标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内控的动态适应性进行评价。反映了内控的因时、因地制宜性和与时俱进的特性。纠偏性是内部控制的作用之一,只有熟悉到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才能使内控系统在纠正偏差的基础上,求得螺旋式上升。
  
  内部控制定量评价模型
  
  在内部控制评价中考虑使用经济数目分析方法。本文运用的是多因素分析方法建立内部控制评价的基本模型:
  Z=V1X1+V2X2+V3X3……+VnXn
  其中 Xn 表示各种评价指标 Vn 表示权重根据多因素分析,可以首先选取评价指标和确定权重,通过实证分析确立内部控制良好企业与不良企业Z值的存在区间。在评价具体企业内部控制状况时,根据企业实现的指标值代进模型计算出Z值,判定所处区间,得出结论。在模型建立中,关键是如何选取指标和赋予权重。选择评价指标时,既要选择定量指标,也应将定性分析的标准定量化,加进分析模型。内部控制基本模型的特点是所有指标均采取相对指标形式,便于运用模型分析不同规模的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在选定评价指标后,必须给每一个指标一个权重,指标权重应反映出评价指标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由于行业特点存在差异,因此,对指标权重不应千篇一律。指标差异在不同行业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程度存在不同,必须根据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做出动态的预计。对权数的确定,可由国家或行业治理部分定期测算公布,这样可兼顾评价标准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内部控制总体评价模型
  
  在完成上述三个步骤的评价之后,为了综合三方面评价的结果,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状况做出评价,笔者提出以下量化模型:
   ICE=DR×AE×AD
  ICE:表示内部控制整体状况;DR:表示设计的公道性;AE:表示实施的有效性;AD:表示动态适应性。
  把每一方面的评价结果用相对数来表示,1表示最好,0表示最差。内部控制质量的整体状况体现为三个方面评价结果的乘积,比如,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公道性为0.9,实施有效性为0.85,适应性为0.95,则内部控制的整体状况可以评价为0.73(0.9×0.85×0.95),这样企业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内部控制的整体有效性了。
  评价指标可根据行业特点,评价范围和评价目的做出不同组合,对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单位,评价指标应存在差异。对于评价指标中定性指标可运用内部控制调查表等形式获得原始资料,经过整理对其做定量处理。
  
  参考文献:
  1.许传华.建立现代贸易银行内控机制评价体系的探讨.武汉金融,2003.4
  2.安力.内部控制环境构成要素审计评价.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3.2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相关文章:

社区商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02-27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比较03-22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1-17

企业技术发展战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03-24

物流产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03-19

基于科层理论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构建03-24

论旅游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之构建03-23

论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03-23

基于风险管理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