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引导语:绩效管理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90年代传入中国,以其完善的体系、优美的流程和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深得管理者们的喜爱,被管理学家誉为管理者的圣杯。以下是YJBYS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试论我国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 要
绩效管理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90年代传入中国,以其完善的体系、优美的流程和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深得管理者们的喜爱,被管理学家誉为管理者的圣杯。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时间的基本逻辑,绩效管理通过鉴别员工贡献,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以有效激励员工,是企业更有效率。绩效管理已经成为世界大多数公司战略管理的有效工具。
近年来,绩效管理受到了国内企业“趋之若”的追捧,尽管采纳了最前沿的绩效管理理念,运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但是实施效果并不尽人意,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流于形式,普遍面对的一个困境是:绩效管理不仅没有有效激励员工,认同绩效管理理论,反而使员工对企业缺乏一种归属感,组织的凝聚力降低。中国企业必须探索出适应中国企业实际的简单适用的“中国式”绩效管理,简单照搬照抄西方模式很有可能带来的是劳民伤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的绩效管理工作对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均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应加强绩效管理工作。当前我国企业绩效管理工作存在许多不足,亟待改进,本文对此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具体解决对策,为绩效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奠定好基础。
关键词:绩效管理;SMART原则;绩效管理指标;企业绩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一章 对绩效管理工作的认识和了解
1.1 绩效管理的特点
21世纪意味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和创新意识。会计,作为一个包含确认、计量、报告与分析环节在内的信息系统,在继续充当“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同时,其自身内部也正孕育着一场呼之欲出的、以适应新世纪环境变化为宗旨的巨大变革,而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基础的会计信息化正是这场会计革命的催化剂。要理解会计信息化在我国的产生及其对21世纪会计革命的重要促进作用,首先要从人所共知的会计电算化谈起。
“会计电算化”这一我国特有的概念是在80年代初提出来的。作为约定的术语,它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的简称,实际工作中多被理解和表达为“核算方法的计算机化”.应该肯定,20年来,会计电算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它大大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造成了一个初步繁荣的财务软件产业和市场,直接推动了企业信息化建设。1997年前后,国内财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方向的发展使财务软件的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会计电算化”这一概念已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表现在:
(1)它将信息技术仅仅当作传统会计的工具和奴隶,只意味着会计的工具和奴隶,只意味着会计信息处理手段的改变;
(2)它使财务软件的开发思路囿于模拟传统手工会计的核算功能,缺少企业需要的管理与决策功能;
(3)它是一种重在满足内部管理需要的、封闭式的系统,未能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和企业外部其他系统共享和交换信息;
(4)它不能译成英文,不利于国际交流;由于国内其他软件行业基本都采用信息化的说法,故也影响国内交流。
在国内外信息化大潮推动下,我国财务软件行业也开始研讨和采用“会计信息化”这一概念。从这一无奈的“被迫”(徐少春语,1999)之举中,我们却可以发现它所蕴藏的对会计变革的巨大催化力。
随着公司经营活动的日渐复杂多样化,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及单纯的核算型电算化已经不能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会计信息化已成为了会计工作发展的方向。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信息社会对公司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公司会计顺应信息化浪潮所做出的必要举措,通过网络技术的支持来实现会计业务的全面信息化,由信息的生产和应用构成。它是网络环境下企业领导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解决会计电算化存在的“孤岛”现象,提高会计管理决策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会计信息系统具备强大的实时控制功能,从而确保了信息公开和数据共享,使财务人员能够更及时地为公司的经营治理提供科学的财务依据。
纵观20多年来中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虽然信息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目前已程度不同地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应用了核算型会计软件,但从总体来看,中国会计信息化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是将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会计学科。与传统的会计工作相融合,在业务核算、财务处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它还包含有更深的内容,如会计基本理论信息化、会计实务信息化、会计教育的信息化、会计管理信息化等。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冲击传统会计模式,必须根据业务流程重建来重构现代会计模式,再将现代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统一,构成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应该体现信息环境下会计变革的要求,反映会计与技术的结合及其相互影响(袁树民,1999)。会计信息化的关键内涵应该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进行重整,并据以建立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这种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化使企业人人都可能成为会计信息的处理者和使用者,并将通过网络系统接受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随时监督,传统以簿记为主的会计组织将可能消失(徐少春,1999)。
显然,尽管我国目前有关会计信息化的定义尚不明确,但上面所描述的在会计信息化概念下的会计信息系统较之在会计电算化概念下的会计信息系统更接近于比尔·盖茨在其着作《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Business@The Speed of Thought Using a Digital Nervous System)中所描述的数字神经系统(Digital Nervous System,DNS)。他认为,所有形式的信息--数字、文本、声音、视频--首次可以转变成任何一台计算机能储存、处理和传输的数字形式。数字信息速度的增加,使企业在未来10年中的变化,将超过过去50年中变化的总和。如果说80年代是注重质量的年代,90年代是注重再设计的年代,那么新世纪的前20年代就是注重速度的时代。DNS是一个整体上相当于人的神经系统的数字系统,它提供了完美集成的信息流,在正确的时间到达系统的正确地方。
综上所述,试定义会计信息化如下:
会计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模式上通过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科技信息资源,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科技信息系统,以提高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有用性,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会计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和组成部分。
上述定义试图体现以下四个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⑴ 会计的所有领域(包括会计理论、会计工作、会计管理、会计教育等)全用于现代信息技术。
事实上,我国在上述后三个领域中,都不仅研究而且或多或少地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只是运用的程度和水平不一定符合会计信息化的要求;唯有在会计理论领域变现为研究很多而运用几无,即人们充分地研究了现代信息技术(及其他会计环境因素)对现行会计模式的挑战,也得出了必须探索建立一套适应信息技术时代需要的现代会计模式的结论,但往往只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诸多会计环境因素之一来进行研究,没有明确科学技术因素对会计变革的决定力量,因而就不会直接和充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于会计理论中,即尚未真正构筑起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种或多种“可能的、可用于解释和预测多种会计现象的多维会计理论”(汤云为、陆建桥,1997)。
⑵ 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模式重构具有主观能动性
现代信息技术不再只是会计模式外部的挑战者和奴隶,它已成为会计模式内部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当然,这中间不能缺少人的作用。如上所述,人们一方面痛感传统会计模式非改不可,另一方面又难以取舍会计的一些根深蒂固的基本概念、假设和原则。我们认为,这是因为人们未真正承认下面两个事实:第一,会计的许多基本概念、假设和原则都是基于一定的历史背景提出来的,并非天经地义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们也必须发展。第二,现代信息技术早已发展到了一个令人惊异但又不难理解的程度:它不但像其他会计环境因素一样对会计模式变革提出了许多必要性,而且还逐一提供了可能性。会计信息化概念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乃至DNS所能提供的多元、实时信息,尽可完美地解决诸如“历史成本或/和公允价值”、“可靠性或/和相关性”之类的权衡问题。
⑶ 会计信息化将对传统会计组织和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重整,可以支持“虚拟企业(网络公司)”、“数据银行”等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
这是不难理解的。会计环境在不断地变化,像企业合并、破产清算、中期报告、物价变动等出现时能给会计的若干基本假设和原则带来巨大冲击的业务和现象还会不断涌现,网络公司等不过是其中之一。当我们实施了会计信息化,即用现代信息技术重构了会计模式,新的会计模式对环境的适应力更强时,这种周期性的冲击波将渐趋平缓。当然,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过程,这种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假以时日。
⑷ 建立在会计信息化基础上的21世纪会计信息系统是与企业内外信息系统有机整合的、高度实时化的信息系统,它具有极强的适应力。
所谓实时报告系统(Real-Time Reporting System)是指将会计信息系统内化为Internet的一部分,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实时地处理与反映,并利用Internet向企业外部相关的信息使用者发布。实时报告系统既可报告事项信息(事项是指可观察到的,亦可用会计数据表现其特性的具体活动、交易和事件),也可报告非事项信息;既可报告明细信息,也可报告综合信息;既可报告定性信息,也可报告定量信息;既可报告历史信息,也可报告预测信息;既可根据已知的和相同的信息需求报告通用信息,也可根据已知的和相同的信息需求报告通用信息,也可根据已知的和不相同的信息需求报告专用信息,而未知的信息需求最适于用事项会计信息中的许多明细信息以及提供信息加工手段来满足。总之,它具有极强的适应力。
1.2 认识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及应用
信息化最大的促动力在于网络迅猛普及发展,渗透于社会、企业的方方面面。在企业内的业务逐渐集成到系统的过程中,网络在企业内也开始大量地应用。不仅是各个部门,网络也把异地的分支机构也连接起来。由于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这个环境中,一切信息在理论上都是可以被访问到的。网络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很有可能遭受非法访问或者病毒的侵扰,而且内部人的非法访问成功的几率还很高,一旦发生将造成巨大的损失。
同时,电子商务也改变了传统会计管理的性质。网上支付、网上银行等结算方式的兴起,更加大了资金流控制的难度。由于网上开展的一系列商务活动无法像传统的结算方式一样得到有形的记录痕迹,同时由于信息处理的协同与集成,使得对信息流的管理变得复杂繁琐,控制起来也变得异常困难。面对新的局面和新的信息化环境,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新的会计管理方式与时俱进显得尤为必要。
首先,信息化的发展就像最初会计电算化所带来的影响一样,和原有的手工账务处理差异很大,会计人员不能马上适应新的操作方式,由此带来一系列的不确定因素造成了风险。其次,业务流程的变化,企业的管理架构趋向扁平化,内部控制由程序执行,自动化程度得到提高,业务人员大大减少,给个人身兼多职带来可能,因而导致控制风险。再次,流程化管理进一步密切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系,跨职能部门的流程管理使得某个环节出现问题直接影响其他流程的运作。过去职能化的管理也许还有绕过某些环节变通的方法,而集成系统就必须经过每个流程。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将直接影响到后续流程的实施。最后,由于集成系统采用的是单一数据库,所有的数据采取一次性单点输入,如某产品入库的具体数量若只有仓库确认,如果有差错,将直接影响销售、生产、财务等部门统计。
信息化的实施给企业带来了新的风险发现、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的理念和方法,使企业可以及时准确地分析、辨认企业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并适时地加以处理。把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与业务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作为风险防范的工具,将能大大减少错弊的发生,保证企业业务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我们又应该看到,信息化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风险,例如计算机系统的复杂性增加了企业潜在的应用风险,电子数据可以被方便地改写和删除、数据处理过程无法直观观测等都增加了数据安全风险。
同时,信息化的实施增强了控制手段的灵活性、多样性和高效性,加强了内部控制体系的预防、检查和纠正功能。信息化的应用,可以使企业摆脱人员和资源对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的限制并在企业内部形成新的控制理念:内控体系不再仅仅依赖过多的检查、审批、核准人员或复杂的控制程序,而是依靠信息技术对其进行合理设计,经济、高效地达到控制目标。
另外,以下三条也是现阶段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⑴ 重建轻联,自成体系
会计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技术上的盲目性与建设中的短视行为并存,企业各单位和部门自行建设、小网林立互不联通。在网络技术不断成熟与完善的今天,如何使局域网向广域网方向转化,更大程度地发挥社会和经济效益,是困扰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⑵ 重硬轻软,效能低下
时下一些单位的财务部门都十分重视网络服务器、终端计算机等硬件的建设投入,却忽视了网络系统的整体开发,导致财务、供销、人力资源和生产调度等系统软件各自为政、重复开发、耗资费力。不花大的力气更新企业的管理理念、不从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解决好内部管理问题,企业的会计管理信息化系统就不可能得以高效运行。
⑶ 重投轻用,资源闲置
目前,部分企业由于传统的工作方式没有改变,已建成的网络使用效率低下。一些单位的领导仍然习惯于白纸黑字发公文、签意见,终端计算机往往当打印机使用,以致于办公纸张消耗量有增无减。会计人员不习惯网上办公、各级业务部门仍然忙于手工统计和汇总上报资料,如何利用网络收集、分析和综合处理数据尚需时日。
⑷ 重有轻管,安全堪忧
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⑴对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企业建立会计管理信息化系统是一项重大的管理工程,涉及到企业管理的理念、模式、资金运作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等诸多方面的变革。在现实中,往往有不少管理人员安于现状,缺乏创新,而企业领导只顾眼前,缺乏从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自己的企业,更没有认识到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有的领导仅把本单位有没有局域网作为衡量单位建设的标准,但建成之后却对用不用不大关心,对完善网络和开发信息资源未予重视。这种政绩观念占据了一部分领导的头脑,导致网络使用效能低下。
⑵消极保安全导致资源闲置浪费
安全问题是制约会计管理信息化的瓶颈,网上泄密、窃取、篡改事件在一些单位时有发生。因为担心网上业务处理有风险而将其束之高阁,扔习惯于面对面听汇报和有纸化办公,久而久之,信息化网络建设就成了摆设。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是必要的,但一些单位和部门除了封、堵、停之外,就再也拿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对本来可以很好地用于办公的网络系统,只求达到安全标准,不求发挥工作效能,最终影响了财会人员使用网络的积极性。
⑶管理软件发展滞后,难以满足会计管理工作的需求
建立行之有效的会计管理信息化系统,必须开发出融入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的统一财务管理软件。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缺乏自己开发适合企业会计管理需要的统一软件的专门技术人才,而国外大公司的一些软件造价十分昂贵且不适合我国企业的特点。国内的软件对个别行业的单位企业管理功能的开发已有一定基础,但不适合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财务集中统一管理的需求,加之相互间为抢占市场份额而不考虑软件的通用性。用户一旦购买了某公司的产品,就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两难局面:或者只能选择某一公司设计的功能模块,或者放弃以前的投资,特别是由于软件质量差等原因,有的软件细小问题多如牛毛,甚至登录就打不开网页,即使打开了,许多链接也连不上,不能满足会计管理工作的需要。长此以往,人们必然会对其失去兴趣。
⑷使用技能低,导致运行与安全难以保障
会计管理实现信息化是会计管理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它要求财会人员既要熟悉财会知识,又要熟悉网络知识。目前,我国财会人员所掌握的网络知识还比较少,不少财会人员虽然掌握了一些基础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但仅限于单机操作或文字编辑等简单功能的使用,网络运用仍然处于较低层次。这种状况使网络的安全运行难以保障。有的单位遇到问题时都依赖或求助专业技术人员,财会人员防御灾害及人为破坏的能力低,难免会给不怀好意者进入系统篡改、删除、窃取重要数据文件留下操作空间。一旦系统被非法侵入和破坏,轻者不能正常工作甚至瘫痪,重者会造成机密泄露,给国家和单位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⑸责权不明晰,导致维护管理出现真空
对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管理,现在是多头负责,有保密委员会和保卫部门,有通信与企业信息化业务部门,还有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业务主管领导,检查指导谁都说了算,但运行维护谁都不管,使网络维护管理工作举步维艰。由于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只有投入却不带来经济效益,网络建得越大背的包袱越重。软件的开发、硬件的更新,机房、线路的维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由于没有纳入经常性预算项目,经费常常得不到保障,制约了会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和发展。
第二章 当前我国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 目前多数企业绩效管理现状及分析
公司的会计核算在会计信息化技术引进后而产生巨大的变化,计算机专家组、会计专业人员、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以及财务的会计团队将替代原来的由财务和会计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会计系统能够正确、可靠地反映经济活动,财产物资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也得到了有效保证,与传统手工会计相比,无论是从控制制度的范围和控制程序方面来看,内部控制制度都呈现广泛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准确、及时、全面的会计信息能够通过完善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提供给董事会和监事会,从而有助于董事会和监事会履行职能;在良好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下,小股东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及时地对公司发布或披露的各种财务信息进行了解,以使自己的投资策略及时地得到调整,这样不仅使其成本得到了降低,同时还使自己的权益得到了维护。
会计信息系统化克服了信息的“杂质”随着组织层次的增多而增多,使导致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度的缺陷降低。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所有的使用者在同一时间、同一层面上,以网络为媒介得到会计信息,使内部控制的组织层次大大的减少了。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公司生产经营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依赖性会加大,因而,必须更加严格地要求会计信息系统下权限的划分。
会计信息化使公司的内部控制受到了影响,同时,公司的信息化进程也受到内部控制的影响,也就是说,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化二者的影响是相互的,内部控制对公司会计信息化的影响随着会计信息化的阶段的不同而不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⑴在会计信息推广阶段,公司的原有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影响。
⑵在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稳定阶段,内部控制对系统稳定性产生的影响。
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不能脱离其赖以存在的环境及企业内外部各种风险因素,因此,必须从环境及其风险入手来探讨有关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应特别注意的是,当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风险最容易发生,企业应该对原有的控制体系进行改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许多学者都认为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但是,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上市公司不是没有建立相应的会计控制系统,而是由于控制环境中的缺陷导致内部控制系统的失效。因此,当前重中之重是要弥补内部控制环境中存在的缺陷。
正如COSO的内部控制概念中所说,内部控制环境是构建其它因素的基础。基础都存在极大的缺陷,其它因素即便是构建得再完美,内部控制也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我国CPA对控制环境的描述包括经营管理观念、方式和风格,组织结构,董事会,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管理控制方法,内部审计,人事政策和实务,外部影响八个方面。许多学者也大致从这些方面对内部控制环境及其优化进行探讨,如徐经长等在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采取强化外部控制机制与企业内部自我完善相结合,以强化外部控制机制为主的方法来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笔者认为,除此之外,内部控制环境还应考虑数据收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数据传输技术、数据输出技术等技术环境的变化,因为这些技术环境是会计信息化环境的重要内容,必将对内部控制产生深远的影响。
2.2 当前绩效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的分析
⑴ 信息化环境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会计信息化不仅要求会计人员精通会计专业知识,而且由于会计人员每天通过计算机甚至网络处理大量的信息,更需要熟练地操作和运用计算机。同时由于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信息的无形性、隐蔽性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⑵ 在信息化会计中,对原始数据的输入质量的要求更高。
传统会计的核算全凭借手工,使得许多企业在确定核算方法时,更注重简单、易用。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核算的方法主要考虑的是科学、明晰,一些管理指标通过对会计科目的明细化及多重核算项目设置来获取,使得会计核算工作做得更细致和深入。进入电脑中的原始数据必须是由人工事先进行审核的,一旦原始数据审核不到位或在输入中发生错误,而负责审核的会计人员又没有发现,计算机将无法识别,只会将错就错地进行各种计算工作,将会引发明细账、总账乃至会计报表等一系列错误,造成输出数据的失真。
⑶信息化环境对数据存储提出新的要求。
在信息化环境下,业务流程的自动化降低了业务处理过程中会计人员因疏忽造成错误的风险。而在信息化条件下,将全部信息存储在磁(光)介质上,信息更容易出现被改、被删、丢失的情况。特别是因软、硬件原因造成的非人为错误一旦发生,更是会造成信息系统的瘫痪,后果十分严重。企业应当做好信息资产的管理,建立良好的计算机管理机制,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⑷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结算方式变化及会计人员接收新的工作带来的影响。
基于电子商务的网上银行结算方便了企业会计人员办理银行业务,但给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专业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还处在一个发展阶段,相关的技术并不成熟和完善,部分电子单据信息不够完整,甚至导致手工单据传递都不及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经营和会计信息的需要,这将给网络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带来困难和挑战。
第三章 解决我国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明确企业管理目标,对绩效管理准确定位
⑴ 可以拓宽会计管理的空间
① 远程管理和集中处理已成为现实。目前,会计管理可以利用网络使企业所有的分支结构实现数据远程处理和远程审计,也可以方便地掌握和监控库存。同时,上级业务部门通过网络可以实现数据集中处理和财务资源的集中管理,资金集中调配,提高使用效率。
② 由关注整合内部财务资源转为更多地整合企业集团财务资源,提高了资金使用率。可使网上采购和网上支付、网上开支和网上结算、网上理财和网上会计信息查询成为可能,特别是过去依靠部门级局域网少量个体参与的财务决策方式,在信息化环境下,可变成由分布各地的有关人员通过网络互动功能同时共同决策。
⑵ 可以加快业务流程的时效
① 会计管理信息化缩短了会计业务活动运作上的时间差。实现了会计和业务的协同,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得以相互连接、彼此共享,从根本上改变了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状。
② 通过网络,财务部门可以发布许多重要的信息。其他职能部门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信息。会计信息的即时生成,实现了会计管理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跨越。
③ 统一的网络会计管理软件。将企业各部门的经济活动纳入企业会计管理信息网中,通过网络可以实时跟踪企业各部门每一项经济业务,并从各部门直接采集所需数据,加强了企业财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的协同,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
⑶ 可以提升会计管理的效能
① 会计信息资源网页数据化。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会计信息资源的载体主要是纸介质数据和磁盘数据;而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信息变成了网页数据,可供相关使用者随时提取。此外,还可提供全天候的服务,显着增强了信息的时效性。
② 结算支付电子货币化。电子货币是会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环节,其特点是结算时不需要支票、汇票、现金等纸质票据而直接由网络上的电子货币自动划转,加快了资金周转,降低了资金成本。
③ 办公方式多元化。在线办公、远程办公、分散办公和移动办公讲取代传统的办公方式,几乎所有的管理工作都有可能在计算机网络上完成,这不仅降低了管理机构的运行成本,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⑷ 确保资金划拨的安全
企业网上银行系统的建立,使财务人员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款项划拨的全部操作,缩短了资金在途时间,同时避免了往返银行途中可能发生的银行票据遗失、失窃等事故。由于资金划拨指令必须由出纳先提交、会计或财务主管人员后批准,且在网上长期留有操作人、操作时间、操作内容的详细记录,具有不可替代性与不可抵赖性,促进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
3.2 完善绩效管理指标,逐步推进绩效管理系统,吸引员工参与
⑴ 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计算机运用水平。
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作好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通过培训使会计人员掌握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技术。企业不仅要有会计专业人才,还要培养懂会计知识、计算机操作、编程、维护及网络应用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警钟常鸣,防微杜渐。
⑵ 加强原始凭证审核及复核工作,以会计基础工作为抓手,提高会计输出信息的质量。
原始凭证的审核和会计凭证的制证、复核是最电算化会计基础工作。复核人员要审核原始凭证所记载经济业务是否按公司财务制度的要求经过授权和批准,收支业务是否合法,记帐凭证和原始凭证是否相符。通过对各种货币资金账户、存货类账户及其他帐户的盘点、检查,编制资产盘点表、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及往来单位对账函件,及时发现核算中隐藏的问题,及时修正。
⑶ 加强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维护,警惕互联网对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损坏。
① 系统软件安全维护。《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提出了相关指导意见:
“企业应当在信息系统中设置操作日志功能,确保操作的可审计性。对异常的或者违背内部控制要求的交易和数据,应当设计由系统自动报告并设置跟踪处理机制。”在企业信息系统的实际操作中,硬件设备要有专人定期检修。软件控制除了要注意日常的规范操作之外,更要注意不得对软件进行随意修改,要建立修改软件的审批与监督制度,所有软件修改的记录均需备案。
② 会计信息在网络环境中的安全问题。指引中 “企业应当综合利用防火墙、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漏洞扫描、入侵检测等软件技术以及远程访问安全策略等手段,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来自网络的攻击和非法侵入。”这些手段为有效解决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提供了指导意见。
③ 企业应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制度。
作好日常备份和定期备份的工作,网络中利用两个服务器进行双机的备份是数据备份的先进形式。
⑷ 更新流程,做好内部控制,不断适应信息化对会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银行、税务等相关部门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原来需要到机构所在地完成的工作,象网上付款、网上开票、网上报税、远程验票等工作,会计人员都能在企业足不出户完成。虽然信息化解放了会计人员的“足”,但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如网上付款,鼠标一点,款可能就出去了,而不象填一张支票,开错了可以重新开,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可以对网上付款流程和权限进行设定,加强复核的环节,做好网上付款的操作日记,并关注资金余额,保证企业资金安全。如网上报税,时间性很强,一旦划款时间滞后,就会产生滞纳金,企业税务会计应在报税后关注税款的划转情况,防止因税务局网站问题造成的的税款未划而产生的滞纳金。如网上开票和网上验票,会计人员要核对开票金额与入账金额,验票金额与入账金额,保证税务局的数据与企业数据一致。
3.3 抓住各层级重点,重视绩效反馈,建立健全绩效面谈和绩效申诉制度
传统会计理论体系虽然完备,但在信息化发展日益重要的企业管理领域,有些理论明显跟不上发展的脚步,甚至被淘汰,继续沿用可能对信息化会计管理工作的效果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为此,必须在继承优秀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时代性的特征,总结过去的缺陷,探讨信息化环境下用于指导和支撑会计管理体系发展的新思路。
⑴ 制定适合企业实际的内部控制
制度以加强会计管理企业应根据《会计法》和2006年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及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以抵御在会计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内部控制风险。具体说来,涉及一下几方面:
① 企业应实行严格的职责划分和授权控制,使各部门、各岗位、员工明确自己的职责。同时,企业还应明确规定实物接触和保护制度、内部稽核制度。
② 制定各种作业程序、管理办法和工作目标,并订立明确的控制标准,定期进行考核,以便员工按照规定的标准正确处理各项业务,实现预定的目标。
③ 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完善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企业的财务和会计制度,明确账务处理的权限,特别是在实行电算化条件下,应加强职责划分,并加强对有关数据文件的保护。
⑵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企业经济活动的评价监督部门,同时也是内部控制系统中一个特殊的构成要素,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协助企业最高管理者监督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并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从而有效防止内部控制失控,促进企业控制目标的实现。
同时,信息化环境下要加强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具有特殊性,其审计评价恰当准确、客观与否,直接关系到审计结果报告的质量,也关系到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企业会计管理有效性的实施。审计人员必须从审计角度,借助于信息化技术,以数字和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把握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尺度。正确处理好界定经济责任,统一评价标准,核实单位家底,划分遗留的潜亏挂帐等问题的基础上,深化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内部控制。
⑶ 加强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档案的管理
会计档案作为企业经济业务交易的载体,信息化环境下,给会计档案的管理带来了巨大冲击。因此,加强会计档案管理,直接关系到会计管理的整体成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 建立信息化环境下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归档制度。
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和使用的全套文档资料及软件程序,都应视同会计档案保管;会计数据在未打印成书面形式输出之前,应妥善保管并保留副本,记账凭证、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应打印输出,并按照有关税务、审计等管理部门的要求,及时打印输出有关账簿、报表。
② 建立信息化会计档案的保管制度。
根据国家档案局的标准,建立信息化会计档案保管制度。选择优质的磁盘介质进行会计档案数据备份,备用盘与储存盘分离存放;做好防压、防尘、防光、防腐蚀工作;按分类和一定顺序对数据磁盘、光盘的着录等电子会计档案进行编号,标明时间和文件内容,制作档案管理文件卡片。
③ 建立信息化档案定期备份制度。
数据会计档案应定期将会计数据备份到磁性介质,并设立备查登记簿,提供备份时间、数量保管方式等备份细节信息;同时由于磁性介质的特殊性,管理人员必须对这些会计电算档案进行定期检查、复制,以防止会计信息损坏。
④ 建立信息化软件内的会计档案管理多用户、分权限调用制度。
对信息化会计档案的各项内容要规定不同的使用权限。普通数据,可较大范围共享;涉及单位机密的数据,仅供一定需要的人员使用;而设计原程序文件、数据结构文件等,则只有主管人员或程序开发人员才能使用。通过这样设置,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减少人为修改的可能。
⑷ 完善信息化环境下会计委派制建设
会计委派制不仅是传统会计管理下的一种手段,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委派制更应发挥特有的作用。当前,财务负责人对企业的延伸监管不全面。现行财务负责人制度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授权经营的企业集团财务总监的监管范围,主要定位在“一级”企业层面上,对有产权关系的“二级”、“三级”企业,即控股、参股企业的延伸监管尚无具体规定。一些由产权代表或董事会确定的委派财务负责人,在确定其权责范围时中常常出现偏差。信息化环境下,有利于委派下的财务负责人将触角延伸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当然,这对会计委派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赖于会计委派人员素质的提高。
财务委派负责人应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财务负责人在企业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当好一名财务负责人,要具备一些特定的素质,以满足这一职位的要求。包括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现代企业越来越注重财务负责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总体思维能力。历史赋予了财务负责人新的使命,也对财务负责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财务负责人应具有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有维护资产安全、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善于学习,敢于负责,忠于职守,遵纪守法,保持敏锐的触角,扞卫所有者权益。其次,担任财务负责人的人员应具有扎实的企业财务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经济、财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实务操作能力,熟悉审计规范和技巧。同时,会计委派人员还需要系统掌握网络技术、会计电算化等信息化技术,以更好开展会计管理工作。最后,担任财务负责人的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善于应变,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如何获取信息,如何进行沟通等。这样才能使财务负责人的监管作用真正实现。
⑸ 加强对信息化环境下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的控制
应当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的控制,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操作管理制度,并监督会计部门实行,以保证会计软件的正常、安全运行,免遭外界干扰破坏。应建立严格的系统开发与维护、设定数据输入与输出权限、批准、复核、文件备份、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同时,设置专门的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进行日常的维护与管理。定期、不定期对硬件和软件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对系统软件及杀毒软件及时进行升级,使会计管理系统处于最佳状态
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相一致,利用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对公司员工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减少或避免组织结构“扁平化”下属部门为追求小团体利益而牺牲公司整体利益行为的发生。
②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
围绕内部控制目标,结合公司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的特点,构建一套适应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将不相容职责分离;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等技术人员与实际业务操作人员分离;禁止同一人同时掌管操作系统口令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口令等。此外,在业务分工时,一项业务的全过程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来完成,通过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从而促使其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③ 改善公司内部控制环境
建立中立的组织结构,解决由矩阵型组织带来的权责不清、多头领导等方面的问题。跨越功能的团队中的人员来自各相关功能部门,这一点与矩阵式组织相似,然而,完整的指挥成员的权利是跨越功能团体的领导所具有的,这是与矩阵型组织不具备的。跨越功能组织是一种随任务的产生而形成、随任务的完成而解散的组织形式,也就是说,这种组织形式具有很大的弹性,使专业分工带来的僵化和协调问题等得到了避免,并能使组织成员的成就感和责任心得到了有效地激发。
⑵ 使公司的风险管理机制得到完善
会计信息化意味着财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公司与外部,如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等通过实时互联的网络实现信息高度共享,网络的开放性把公司暴露于各种风险之中,公司除了要建立传统的风险管理机制之外,还要结合信息化的特点,建立基于信息化的风险管理机制。
① 系统操作控制,明确规定各用户的安全级别,定义具体访问对象,每个人员只能按照授予的权限对系统进行操作。
② 系统维护控制,必须定期对系统软硬件进行检查、维护和升级,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以确保系统的安全。
③ 信息化会计档案管理的控制,对系统产生的各种账簿、报表、凭证进行打印保存和备份,定期对会计档案进行检查和备份。
⑶ 使控制活动和信息沟通系统得到良好建立
①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普遍应用,管理部门对由计算机产生的各种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这些会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会计与审计人员在建立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充分考虑技术的能力,打破传统上独立的、反映的和检查性的模式,而具备实时的控制思想即利用信息技术将控制嵌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中,在更广泛的环境中来看待企业内部控制,针对关键控制点制定相应的控制手段,强调预防、业务操作和对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从传统的发现问题、事后补救的做法,发展为做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
② 优化内部控制系统,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根据控制点要求制定控制措施,提供全面、及时、正确的信息,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建立沟通,根据系统需求收集上报处理信息,并及时取得和交换在执行、管理和控制公司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
结束语
在本次论文研究中,开始确实把现阶段信息化与企业的会计管理的有效结合想的很简单,但在多次阅读、参考、研究之后,综合考虑许多方面的问题,才发现其实信息化在企业的会计管理中既简单又复杂。
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现代信息系统。简而言之,是将会计工作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会计管理模式。
由于计算机加快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会计部门能随时向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其所需要的最新会计信息,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减少了因疏忽大意及计算失误造成的差错,但也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比如,会计信息化打破了手工操作时责任控制、分权管理、内部审核、定期核对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形记录较手工会计系统大为减少,账务处理及数据文件都存储在计算机或磁盘上,不像手工系统那样直观,特别是在磁盘上更改数据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计算机内的会计数据无论是形态还是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对会计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完整性造成了威胁,一旦出现舞弊行为,后果将更为严重和更难发现等。
总之,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改变着企业的管理环境与管理理念,拓宽了企业管理的范围和内容,而这一切又必定影响并改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要素的具体内容,给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所以,如何在信息化下加强企业的会计管理这个问题才被提出。
此次毕业论文,对我来说收获很大。不仅使我在专业知识方面进一步得到了锻炼和增强,让我对现代的企业会计管理模式也有了一定深度的认知,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所以,我觉得此次毕业论文我所学到的知识是多方面的,这对我们以后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年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在此,我也衷心感谢四年来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们。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我也会不断努力,用自己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奋斗来回报母校和老师们!
致谢
随着这篇论文的最后落笔,回忆这四年的课程,收获颇丰,让我对会计学方便产生了很多新的认识。
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xxx教授作为我的指导老师,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视野广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收了全新的观念,树立了明确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掌握了通用的研究方法,还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事的道理。其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与无微不至、感人至深的人文关怀,令人如沐春风,倍感温馨。正是由于他在百忙之中多次审阅全文,对细节进行修改,并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许多中肯而且宝贵的意见,本文才得以成型。
在此特向xxx老师致以衷心的谢意!向他无可挑剔的敬业精神、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深厚的专业修养和平易近人的待人方式表示深深的敬意!
同时也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地感谢!
参考文献
1.简 R.威廉姆斯(Jan R.Williams)、苏珊 F.哈卡(Susan F.Haka)、马克 S.贝特纳(Mark S.Bettner),会计学:企业决策的基础(管理会计分册)(英文原书第15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7
2.河田信、赵城立,回归原点:丰田方式的管理会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
3.罗胜强,企业内部控制:主要风险点、关键控制点与案例解析[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1
4.余绪缨、傅元略,企业创新与管理会计创新的相关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9
5.杨建荣、祝郡、周迎春、周晓明,浅析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J],对外经贸,2011第5期,第8~11
6.丁岚,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J],商业会计,2012第18期,第31~33
7.赵筠,对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新理念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2第23期,第37~29
8.谭薇,会计信息价值链视角下的内部控制探讨[J],商业会计,2013第2期,第50~52
【试论我国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相关文章:
试论我国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01-16
我国企业内部营销管理现状及其对策03-21
我国汽车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03-07
试论我国企业债务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5-05
我国经济适用住房工程建设管理现状及对策11-16
我国中小企业营销现状及对策分析03-24
谈我国企业中的绩效管理03-19
我国汽车企业客户关系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03-25
我国西部MBA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03-01
我国转让定价税制改革的现状及对策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