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的论文

时间:2024-05-27 16:55:10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企业管理的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企业管理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企业管理的论文

企业管理的论文1

  1运营战略的基本认识

  依照市场及产品特点企业所制定的一系列决策规划以及程序等,也就是企业运营战略。其作用主要是一定范围内取得最大化的优势,为企业经营战略提供基础。企业运行战略主要包括有企业的总成本领先战略、目标极具战略以及差异化战略等等。其中总成本领先战略也就是企业在执行某项经济活动的时候,确保自身在同一项目中总成本要显着低于竞争对手,以此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简而言之也就是取得相应的价格竞争优势。在企业总成本战略目标中最主要的特点有两个,分别是规模优势以及产量大,企业在应用这一战略中首先就要最大化的强化成本控制,减少成本支出,如果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加强管理,当然在管理过程中也必须提高产品或者服务质量,在此过程中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策略还是降低成本[1].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为了获得商业利益,当前市场竞争逐渐激烈,企业在经营中不仅需要投入资本和劳动力,还需要采取科学的手段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分析和研究企业的运营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随之差异化战略也就是在市场竞争中,企业要具有自己的独特竞争特色和运营模式,在这一战略实施过程中也要加强关于成本因素的考虑。差异化战略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必须要保障各部门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和同种类产品或者服务相比,确保自身产品和服务具有独特优势,例如产品质量、功能等等。

  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必须要在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过程中投入较大成本,虽然这样会对产品成本提升,但是和同类商品相比价格也要偏高,顾客也乐于接受这样的价格,相对应来说也就能够对成本缺陷进行弥补。目前已经很有多企业开始实施差异化战略,将研究重点集中在产品质量的提高上。

  目标极具战略这属于是对市场细分的战略,其实施前提也就是企业必须要能够用更高效果为市场中存在的特殊客户提供服务。通常来讲能够采用目标集聚战略的企业,和同行相比也就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目标集聚战略的实施,对于企业来讲也就会将自身经历集聚在一个领域之中。在这种战略模式实施环境下企业不但能够实施低成本战略,同时也可以实施产异化战略,简而言之也就是在低成本领域进一步细化市场资源。作为服务企业的主要工作也就是提供服务。

  2企业管理中运营战略角色的重要作用

  2.1运营战略管理的层次和协调分析

  战略目标和企业战略具有密切关系,企业目标的制定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以及市场发展定位具有直接影响。在运营战略应用中,首先要对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种类确定,明确产品的生产方式及生产规模等等,这些情况均能够确定企业的市场定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但需要合理设计企业生产经营系统,同时还必须要对生产运作管理系统设计确定,另外还要关于如何对企业资源进行合理应用,以及如何实施实施有效生产组织管理等等问题进行思考。企业经营战略决策也就是战略目标,在企业系统运行过程中必须要构建完善功能,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在企业管理中战略目标作用有三个,分别是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以及运营管理。这些作用具有相同的地位。市场营销的主要职能就是对其主要开拓市场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关注市场营销,实现企业产品或者服务和商品价值之间的转化。运营管理工作主要就是对企业内部管理进行负责,完成原材料和产品或者服务之间的转换,并将其转换过程的产品或者服务在市场中投入。财务管理则主要就是强化企业资金管理,对企业资金合理应用。三者管理作用联系紧密,共同构成企业管理系统。

  2.2企业运营战略的定位

  对于企业发展来讲,企业战略目标的定位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同时也能够确定企业的盈利能力,所以一定要合理制定企业战略目标,以此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其中包括产品质量、成本以及交货量等等,关于其运营管理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在高生产效率之下怎样进一步提高产品或者服务质量,怎样进一步强化产品质量管理,如何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怎样在保证产品或者服务质量条件下减少生产周期。在当前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企业产品的竞争点不再单纯的集中在质量和生产速度之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新产品的研究能力以及提高售后服务等方面,所在新时期企业运营战略的制定也必须要不断转换内容,以提高运营战略实施有效性。

  在进行企业运营战略评估过程中,第一就要针对运营管理的有效性,通常来说企业各项决策对企业竞争力具有决定作用,但是并不代表企业流程和战略目标等一定要是相同的,这些因素均会随着市场变化而不断变化,所以在企业运营战略管理中实施流程管理是一个重要方式,流程管理能够依照实际情况不断的改善管理方式,从而对企业运营实施科学性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例如在企业战略发展中,其整体的战略发展部分就是融资战略,因而对于企业战略实施的成败而言,融资决策是关键,在企业的融资决策发展中,就要严格的依据于企业的战略规划,并对债务融资和企业股权融资的特点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对于企业价值最大化机制下的`战略资产和融资决策的处理过程中,就需要做好扩张战略的基本融资。企业扩张的过程中,基于多元化的角度而言,不同的企业往往有着不同的融资战略发展,当前企业扩张战略发展中,其基本的融资更是本着合理性的原则,正确的理解债务水平和企业剩余资金之间的关系,并做好专用性投资水平和所获剩余之间关系的综合性分析,这一债务融资对于横向一体化有着一定的适合度。而股权融资对于纵向一体化有着一定的价值。

  就资产专用性以及交易成本而言,一旦企业有着相对较大的且无用性的资产时,在企业业务扩张的同时,可以对多样化的战略加以采用,在对多样化战略不采用的基础上,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企业的非专用性资产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的。这就说明,资产的专用性往往和业务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关系,同时这种关系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对运营战略决策基本认识分析基础上,对运营战略决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有详细分析,指出如果想要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企业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竞争力,制定相应的战略经营方案,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峰。运营战略在U企业的研究和实践[D].内蒙古大学,20xx.

  [2]冷赟。运营战略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现代营销,20xx(3):32-32.

企业管理的论文2

  摘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体制实现了全面的转型,完成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当下市场经济不断深化,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日渐激烈的经济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必须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重视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创新,采用奖励机制,为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更加重要的保障。本文分析了管理奖励机制的意义,阐述当前管理奖励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企业管理;奖励机制;企业发展;影响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要实现全面发展,必须要充分的应用企业管理奖励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非常有效的措施,也是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非常突出的难题。所以,企业必须要对企业管理奖励机制的重要性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知,并且对当下企业的现状有效掌控,深入了解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建立与企业相适应的奖励机制。

  1企业管理奖励机制的意义

  企业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有着一定的目的,主要就是通过奖励机制的建立和应用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心全意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员工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企业运转中最关键的生力军。工作人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发展的目标,所以企业和员工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保证员工的发展,才能实现企业最终的发展。将有效的奖励机制应用到企业发展和员工的发展中,将其与员工的切身利益进行紧密的联系,可以高效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企业发展与否,最重要的评价准则是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那么,所有施工人员的工作对这两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效的奖励机制可以保证员工的工作质量,也就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当工程质量得到一定的保证的时候,企业也就能够从中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

  2当下企业管理奖励机制的状况和其中存在的问题

  在工作的不断开展中,施工企业对企业管理中的奖励机制有着越来越全面、深入的认识,对其重要性做了相应的分析,同时根据工作中所遇到收稿日期:20xx-02-22作者简介:张琪(1981-),女,硕士,讲师,现在山西广播电视大学任教。本文是《电大教师激励机制研究》课题的结题论文,课题编号SXKT201210。的问题,其管理办法进行相应的改善和创新,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过,这其中还是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和完善,让其对企业的影响从负面转变为正面的。

  (1)没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企业的管理中。很多的企业中存在管理方面的问题,其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对于员工的.地位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没有满足员工的实际需求,这样的现状使得员工的工作热情得不到相应的激发,也调动不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利益的获取也是非常不利的。

  (2)领导主导和榜样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在企业的管理中,管理者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承担起相应的引导和榜样的作用,但是在目前的企业管理中还是非常欠缺的,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深入帮助和指导员工的工作,使得员工对管理者的有一些意见和怨言,同时,不能够有效、及时的完成领导所交给的工作。领导的榜样性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员工的积极性的调动是非常不利的。

  (3)企业对于自身的文化建设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在企业的管理中,相关的人员和部门对于优秀文化对企业的影响和重要性没有一个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认知,没有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这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企业的员工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获取都是非常不利的。

  (4)企业的薪酬分配存在不公平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绩效考核的效果失去了意义。在部分企业中,薪酬分配并没有和绩效考核进行充分的联系,员工的工资没有多大的差距,也没有将员工的工作情况作为重要的参照和依据,进行合理的薪酬分配。一般在企业中都对员工进行了相应的划分,主要是分成了正式工和合同工。这两者在很多的方面都有着一定的不同之处,主要包括福利待遇、社会保险等。两者之间也有一定的相同之处,比如,工作岗位、工作时间等。这种情况对于员工之间凝聚力的强化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都是非常不利的,那么,最终会对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获取产生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5)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展。对于企业和管理人员来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其追求的两个极其重要的目标,除此之外,对其他的事情并不关注,对于员工的培训更是如此。在部分企业中,员工被录用之后,就很少参加相关的培训,其素质和能力也就得不到相应的提高和锻炼。很多的企业对人力资本的认知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认为人才是用不着培养的,如果员工不能胜任当下的工作,那么就将其换掉。而且员工的培训需要一定的经济费用,对于成本的控制是非常不利的。还有一部分企业将人力资本的投资费用划分到成本费用当中,这使得培训的费用得不到一定的保证。正是因为在认知上存在一定的误区,所以,员工的培训就无法全面开展。当员工的培训得不到保证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包括素质和能力低下、眼高手低等。

  (6)在企业的用工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将“关系”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没有根据员工的兴趣和长处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其最大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同时,在这样的情况下,员工的工作就感也得不到相应的满足。在一些企业中,干部的选拔是非常集权制的,将所有的动作封闭,所选出来的干部并不能得到大部分的认同。这种现象的存在对员工有着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不能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3完善企业激励机制的措施

  (1)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企业的管理进行充分的融合,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的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的保障。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和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员工的想法和需求有一个全面的掌握,这对于企业凝聚力的强化是非常重要的,推动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企业的很多决定和员工的利益都有着很大的牵扯,在面对这样的决策的时候,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征求员工的意见,不可擅自做主,保证员工的主体地位,将员工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结合。

  (2)企业文化的创建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需要对此做到足够的重视。企业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主要有企业的价值观和精神、经营理念、道德准则等,对员工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同时可通过文化的创建和应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进行有效的自我约束。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是非常有益的,可以将员工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结合,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4结束语

  企业的奖励机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企业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调动起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的获取也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1]侯晓娜.浅谈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科学中国人,20xx,(03):74.

  [2]闫琰.中小企业激励机制的构建[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5):24-26.

  作者:张琪 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企业管理的论文3

  19xx年泰勒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使经济学家,企业家等群体对企业管理的问题日益感兴趣,科学的企业管理成为一个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而当今时代,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竞争力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相应的,企业文化建设已经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一个目光卓远的企业家,必然重视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创立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扩大在公众中的影响力与美誉度。

  一、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建设在当今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是极其显要的,它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凝聚人才力量的必需

  企业要获得进一步发展,人才资源是不可或缺的。当今世界中赫赫有名的大企业,都有强硬的文化品牌,这成为吸引人才的一大优势。优秀的人才在选择应聘的公司时,除了要考虑薪资待遇问题,长远一些要考虑自身的发展潜力与企业的潜力。其中,自身的发展潜力是指自身的优势能否与企业的价值观念相一致,个人的工作方式与习惯以及擅长的方面是否与企业的行为方式和价值体系相合拍;对于企业而言,优秀人才的这些考量恰好是他们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可见,企业文化的建设是需要花费很大心力来使其系统化,条理化的。有一个明确的文化目标与相应的体系,可以使外界更好的了解企业,文化品牌已成为企业与社会沟通的一种方式。比如,著名企业海尔,多年以来形成了以“创新”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吸引了众多的人才为企业效力。

  2.激励企业员工的精神领袖

  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远持久的。在员工与企业长期的磨合中,必会受其文化的感染,逐渐形成一种归属感和责任感,并遵循企业的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有利于企业的管理。企业文化就如同一面旗帜,指引着员工的行为准则,提醒他们作为该企业的员工,要以身作则,设身处地地维护企业的名誉。同时,企业文化还满足了员工的精神需求,加强了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一个凝聚力极其强大的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才会更占优势。

  3.适应文化管理的新模式

  管理学是一门不断深化发展的学科,企业管理经历了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过渡。这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而当今比较完备的且大力推广的就是文化管理。将价值追求等人文因素融合进企业管理中,使管理更具人性化与科学化。这种为员工着想的人性化管理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掘员工更大的潜力。这是史上任何管理方式都不能比拟的,因为这是企业管理阶层与员工关系最为和谐的一种管理方式。当员工的能力被更大程度的激发,企业的收益一定是递增的。现在的企业管理,提倡人性化,公民的人权意识也越来越强,以牺牲员工利益为代价而获得企业财富的做法,是应该被时代,被企业所摒弃的。

  4.世界经济形势的大势所趋

  如今,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取决于文化软实力。因为文化意识的渗透作用是十分强大的,足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因此,文化的“占领”,才是终极的“占领”。企业是国家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是国家政策的导向。单纯地获得经济利益已经不再是当今企业的追求,他们追求长远的发展和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那么,必须靠企业文化建设来打响企业的品牌,从而进行更高层次的竞争。

  二、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1.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的提升,不仅在公众心中树立了美好形象,产品受公众青睐,而且还会获得一些投资合作的机会,对公司的发展前途大有裨益。而知名度与美誉度的提升,不仅靠积聚社会财富的丰富程度

  长远来看,靠企业文化建设。例如,海尔集团以“海尔兄弟”的文化品牌进行宣传,老少皆知。以“创新”为核心的价值观,高品质的产品和友好的售后服务态度,使海尔集团蜚声国内外;中国百年老字号“同仁堂”以“同心同德

  仁术仁风”的'管理理念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同仁堂本着对生命负责的价值观,无论在兴旺还是低迷时期,都一如既往,不仅在企业竞争中保持生命力

  还博得了舆论大众的广泛信任。这些名利双收的企业,在管理中都遵循了自己企业的价值观与精神,成为一种信仰,一种追求。

  2.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

  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管理实践具有重要作用,追求先进并且与时俱进的管理者会不断进行创新,以合适的行为方式进行管理。而不思进取的管理者只会在落后的管理观念中施行已经过时的管理实践。

  企业的文化理念需要全体员工来共同实践,而管理者扮演“领头羊”的角色,企业管理者应该培养浓厚的企业文化意识,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实现管理。这样,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提高了,而且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会更加融洽。

  随着管理者“文化意识”的提高,领导者的带头作用势必会影响到下属员工,于是对企业 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反作用力,即促 进企业文化建设。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我们已经认识到企业 管理中进行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重点在于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的文化竞争力。下面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究。

  1.确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企业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如同个体一样,价值观始终指导着个体的行为方式和做事态度以及习惯。在企业中,确立核心价值观也就确立了企业的行为规范。企业的整体决策要以此为依据,企业员工的行为也以此作为行动参考。企业上上下下都在这种浓厚的企业文化气息中收到熏陶,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统一的步调,对企业的 发展形成稳定的促进作用。

  2.调动各阶层的积极性,为企业文化建设献计献策

  (1)企业的创始人

  一个成功的企业需要企业创始人成功的经营智慧与策略,世界知名的企业都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比如微软有比尔·盖茨,苹果有乔布斯;立足于 经济时代

  企业创始人必须高瞻远瞩,提高文化创新意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创新思维,给企业职工一个方向鲜明的引导。注重对企业各个阶层的文化意识的培养,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主,建立体系化的企业文化。

  (2)企业管理阶层

  在企业管理中提倡文化管理的模式,将以核心价值观为主的企业精神与企业理念与管理 实践相结合,渗透到管理的方方面面。作为企业的领跑者,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应该与企业创始人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在企业创始人没有充分意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时

  应当推波助澜,担任“军师”的角色;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应当与公司员工和谐交流,从职工阶层中听取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与设想,以此激发管理者更好的文化建设思路,并修改,完善。可以管理阶层与职工代表一起采取“头脑风暴”的方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为企业文化建设献计献策。

  对于被采纳的职工的建议,应当实行奖励机制,这有利于鼓舞职工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热情。同时,促进了管理阶层与职工阶层的融洽关系,利于日后管理 工作的开展。

  (3)职工基层

  职工阶层虽在整个企业中处于基层,但是庞大的数量和大量的基本工作都交由这个群体来完成。企业创始人与管理决策阶层都是少数,仅靠他们发挥企业文化的功力是极其有限的。

  所以,让企业文化深入职工人心,成为他们行为方式的指导,对于加强企业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群体长久受到企业文化的耳濡目染,将会逐渐形成统一的精神面貌,就如同企业的“脸面”,对于提升知名度有很大的意义。职工阶层也应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己任,为此创新思维,献计献策。

  (4)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建设中创新很重要,它要求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生搬硬套,不能盲目模仿。许多文化建设的成功 经验的确可以提供借鉴,但是企业文化建设者不应以此为现成的模板,生搬硬套。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发展思路,在长期运作中也有了既定的行为方式和准则,如果拿其他企业的套路直接“上阵”,会造成人力物力的不合理利用甚至浪费,将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和效益方面的损失。

  “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结果昭示了失败的文化建设之举。因此,文化建设要求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创新思维并创新行为方式,形成独特的文化发展思路。

  总结: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运营中形成的,企业管理者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因为企业间的“文化攀比”而“作秀”,只借鉴他人之“皮毛”是无法改变精神之内核。因此,企业文化建设需要重视、实践,与创新。

企业管理的论文4

  摘要: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企业的管理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忽略,企业更是要做好在管理过程中的每件事情,这样才能在现在社会中不被淘汰才能更好发展。管理也一定要创新不断寻找更好的管理方法,多多学习借鉴别的企业的经验,再更具自身的条件来管理,这样的效果才会更好。当然,管理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事情也需要员工们一起努力,这样的企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管理创新、现代企业、现代生产

  一、什么叫企业及企业管理的职能

  (一)企业的特征、任务和形式

  1、企业的含义和特征

  企业是指以盈利为目的,运用生产要素,从事商品身材、流通和服务活动,依法自作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并具有独立法人的经济组织。主要表现是拥有一定资源,形成一定的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分工中,担负一定的产品生产、流通和服务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课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的产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通过销售,从价格与成本的差额中获取利润。企业的任务是由其性质和特征以及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来决定的,任务就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的需要,为社会生产产品,提供服务,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即为国家缴纳税金,又为企业自我发展积累资金从而把企业建设成为现代企业。

  2、企业的组织形式

  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根据财产所有权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来划分,独资企业也称个人独资企业、个人业主制企业,它的特点是自然、认为小粟对企业的影响大,规模小,筹资有限等;合伙制企业,它的特点是企业的经营有了制约,但经营规模不大;股份合作制企业,它的特点是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的特点;公司制企业,它的特点是公司是企业法人,拥有法人地位和独立的法人财产全,享有法人财产权和法人的一系列行为权利;两合公司,它的特点是两合公司建有无限责任有限公司信誉好和有限责任公司易筹资的有点;企业集团,它的特点是企业组织结构多层次,以资本、资产、契约为主要纽带实行多样化生产和经营,是有多个法人企业组成的两合体等特点;还有国有独资公司等组织形式。

  (二)企业管理的职能及其重要性

  1、企业管理的职能

  企业管理两重性所阐述的合理组织生产力和不断巩固、完善生产关系方面的两种基本职能,是对整个生产过程组织在理论上的抽象概括。一般认为有五种职能,分别是组织职能、智慧职能(也叫领导职能)、计划职能、协调职能(也叫调节职能)、控制职能(也叫监督职能),各项具体职能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计划职能明确企业的目标和方向;通过组织职能确立实现目标的手段;通过指挥职能建立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通过协调稚嫩而过及时解决内外矛盾和谐一致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通过控制职能检查计划的实施轻快保证计划的实现。以上的五种职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缺一不可。

  2、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是管理者运用其拥有和能够支配的人力、物力、彩礼、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对管理对象进行一系列有组织、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以达到语气目标的过程。企业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资质、指挥、协调和控制,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系列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经济全球化、市场区域化正在加快发展,因此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不仅是提高企业经济 效益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管理是由人们劳动所引起的,规模越大,人员越大,管理就越重要;管理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进技术进步的有力武器;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所以管理是共同劳动的粘合剂,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推进器,是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金钥匙。

  二、生产与生产管理系统

  (一)生产系统与生产的特点

  1、所谓的生产就是一切社会组织利用资源并将其转换输出的过程,生产活动也是企业一切活动的基础也是企业的一项最基本的活动。生产亦是经过一定生产关系把人们联系起来,把生产要素的投入转换为有形式和无形的财富从而达到价值的增加。生产也包括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生产,生产的财富价值更是包括了产品、服务和知识等。企业的生产要素一般都包括了人、知识、机器设备工具、原材料、加工工艺方法、资金、信息等。生产系统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标竞争性和环境的适应性 ,它是一个人造的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2生产管理与现代生产的特点

  企业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部分,生产管理是经营管理的保证是以执行为主的管理而经营管理是生产管理的依据是以决策为主的管理。企业生产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计划、组织与控制生产系统,把投入生产过程的人、财、物和信息等生产要素根据生产过程的要求结合

  起来形成可以以少的.投入,生产出尽肯恩而过多的物美价廉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社会的需要。现代生产与生产管理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想要搞好生产管理必须了解生产的形式与特点。现代生产的形式是生产自动化、市场导向生产、独创性的产品开发、多角化经营和国际化生产,现代生产的特点有以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为主、产品和服务的双重生产和知识化产品的生产。

  (二)生产的计划与控制

  1、生产的相关计划

  生产计划也称基本生产计划或者企业年度生产大纲,就是为了生产出符合市场的需要或顾客要求的相关产品,所要确定的生产时间,需要在哪个车间生产机器需要如何生产的总体的生产计划。企业生产计划是对企业总体生产任务的进度安排。生产计划的准备工作需要各方面资料的收集,一部分是要反映企业外部环境和需要其中包括经济形势、国家方针政策、竞争者的情况原材料及其他的屋子的供应情况等。另一部分就是反映企业内部条件和水平其中包括了劳动力、加工水平、生产里水平、成本水平、服务销售水平等情况。生产计划需要生产预测、生产能力的核定等的了解再制定计划。

  2、生产作业的控制

  生产作业控制是在生产计划执行过程中,对有关产品的数量和生产进度进行的控制。生产作业控制是生产控制的核心,是实现生产作业计划的保证。需要对生产进度的控制,它包括了投入进度的控制、生产进度控制盒工序进度控制等内容。

  三、企业全面质量管理

  (一)产品质量及质量管理

  1、什么是质量及质量的地位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的立业之本,所以质量在企业的地位是非常的高在许多企业都打着生命第一质量第二的口号,从中可知道企业种植量的地位。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规定和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可见质量不仅之产品质量,而且包括过程质量、服务质量。对于耐用产品,特别是现场产品,它们的质量特性可以概括为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产品质量是指产品的适用性,也就是指产品的使用价值,产品适合一定的用途,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所具备的特性。产品性能可以通过生产企业的现场检验作出判断,而其他几项都需要都需要在使用过程中作出判断。质量是产品或服务的生命,质量受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企业各项工作的综合反映。要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必须对影响质量的哥种因素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管理。

  2、质量管理的相关内容

  质量管理的内容首要是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明确质量职责。然后通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再质量改进,实现既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也要考虑经济效益,要以较少的质量投入来获取较多的经济效果。质量管理的工作步骤一般是根据实践和实验,发现产品质量上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从科学技术管理、工艺、心理上研究产生的原因;技术组织管理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组织温度的生产工艺路线,切实加以改进,将改进的结果同原来情况进行对比看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在主要质量问题得到解决时,次要问题又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是再重复上述过程,已解决新产生的质量问题。

  (二)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TQM)是以组织全员为基础的质量管理形式。是以充分满足永福要求的市场为中心,在最经济的水平上效益为中心,包括各个部门各种质量活动所组成的统一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有管理的对象是全面的、管理范围是全面的、参加质量管理的人员是全面的、管理质量的方法是全面的等特点。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还包括设计、制造、辅助生产、使用过程的质量管理,对于正确的展开全面质量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四、市场分析

  市场的基本功能是交换商品。它具备三个条件:

  1. 存在买方与卖方;

  2. 有可用买卖的商品;

  3. 由买卖双方都能接受的交易价格和交易条件。

  它的运行与态势则由需求与供给这两大基本力量决定。而需求和供给作为决定市场行为的两大力量,永远不会是绝对平衡的,但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特别是在价格杠杆的作用下,需求和供给总会形成规律性运动,经常处于某种相对均衡的状态。

  (一) 市场营销组合

  营销组合策略,是指企业针对目标市场的需要,对可控的各种市场手段和营销因素的优化组合和总和运用。各种市场手段和营销因素分成六大类: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政治力量和公共关系

  企业管理论文

  。

  市场营销是以有效实现经营目标为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商品交换的行为和过程的总和。

  五、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创造社会财富的,能进行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人们的总称。在企业中,人力资源就是企业所拥有的能达成其组织目标的人的能力的总和。其具有能

  动性、社会性、成长性、实效性、生产和消费的双重性。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利用人力资源完成组织目标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技术,是对人力资源的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是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和管理实践的思想、理论的综合。其包括系统优化原理、能级对应原理、互补增值原理、系统动力原理和弹性冗余原理。

  (二)工作分析与人力资源规划

  工作分析,又称职位分析或岗位分析,是指对某种特定的工作作出明确规定,兵确定完成这一工作需要怎么样的行为的过程。它是根据岗位的职责范围、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工作目的及其工作条件进行分析。工作分析的方法很多,各有优缺点,往往需要综和使用这些方法。工作分析方法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

  小结:人力资源规划是预测企业未来的人才需求情况,并通过相应的计划制定和实施使供求关系协调平衡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根据此过程所获得的数据资料制定相应的政策,从而保证未来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主编 曾琢《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出版社

  【2】主编 谭道明《企业管理概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3】主编 陈文安 穆庆贵 胡焕绩《企业管理》 立信会计出版社

  【4】主编 蔡世馨 于晓霖《现代生产管理》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5】杨龙伟 《浅谈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创新》

企业管理的论文5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家人力资本是企业家的核心资本,而企业家社会资本也是企业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本。企业家人力资本最终决定着企业家社会资本,而企业家社会资本又反过来深刻地影响着企业家人力资本,二者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家社会资本交互融合,共同决定了企业家的社会地位。

  一、前言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布迪厄、科尔曼、帕特南、林南、福山等人关于社会资本的著述相继被介绍到国内,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学术视野,丰富了社科研究的分析范式。在当下的中国学术界,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可谓如火如荼,在社会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中,基于社会资本视角分析解释现实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征诸现有的文献,可以发现最新的进展大都是实证研究,理论创新方面的成果还不是很多。具体到关于企业家人力资本和企业家社会资本的研究,相关论文不可谓不多,但是从二者融合的角度对企业家本质所作的研究还不多见。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建立一个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家社会资本交融的理论分析框架,以便进一步深化对企业家本质的认识。

  二、企业家社会网络和资本

  (一)企业家社会资本和企业家社会网络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社会资本也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企业家人力资本一样,是在他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乃至整个生命周期中通过持续不断的拓展和进取而获得的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潜在或现实的社会资源,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形成与凝结也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投资和积淀过程,它也需要企业家为之付出大量的甚至无可计量的机会成本和经济成本,因此从本质上讲也属于资本投资的范畴。企业家社会资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他所缔结的社会网络上,企业家社会网络是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天然载体,离开企业家所缔结的社会网络,也就不存在所谓的企业家社会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企业家社会网络价值基本上是两个涵义相同的概念。讨论某个企业家社会资本存量的高低,也就等同于讨论其社会网络价值的高低。企业家社会资本是嵌入在企业家社会网络之中的潜在社会资源的集合,如果不经动员和利用,它永远都是潜在资源的集合而不是实际资源的集合。

  (二)企业家社会资本的生成和维系

  概而言之,企业家社会资本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先赋性的,也就是说,是与生俱来的,称作先赋性社会资本,这部分社会资本规定了企业家在社会中的初始地位,但先赋性社会资本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企业家的先赋性联系人的关系也是动态变化的,维系先赋性社会网络同样需要经济、时间或者情感的投入,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企业家的社会化过程才得以完成。先赋性社会资本对企业家的成长以及他的人力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的形成都有非常之大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影响。企业家社会资本的第二部分是自致性的,或者说是后天经过努力形成的,称作自致性社会资本。它是在先赋性社会资本的基础上,经过企业家的自身努力,伴随着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增加而逐渐获得的。相对于先赋性社会资本,自致性社会资本在企业家的生存发展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即使企业家的先赋性社会资本很少,经过奋斗他也完全可以拥有存量很高的.社会资本,具有着显赫的财富、权力和地位。

  三、企业家社会网络的生成与变动

  (一)企业家社会网络的消长

  基于笔者先前提出的社会能级论,一般认为,宏观社会网络呈现出金字塔的形状,在这个巨型社会网络里,现实世界中的每个人都居于一个特定能级,而决定一个人社会定位高低的根本因素是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交互作用后总资本存量的多寡,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总资本存量越高,他的社会能量越大,社会影响力越强,他在宏观社会网络的位置就越高。对企业家来说,当他处于宏观社会网络中的某一能级时,因为他的人力资本存量和社会资本存量都是动态变化着的,所以两种资本交互作用后的总资本存量也是动态变化着的,一般的情形包括七种:

  一是人力资本存量、社会资本存量都增加,且二者交互作用后的总资本存量超过了所在能级的能量上限,所以发生跃迁,进入更高能级。

  二是人力资本存量、社会资本存量都增加,但二者交互作用后的总资本存量并没有超过所在能级的能量上限,所以不会发生跃迁。

  三是人力资本存量、社会资本存量中一个增加而另一个降低,但二者交互作用后的总资本存量仍超过了所在能级的能量上限,所以发生跃迁,进入更高能级。

  四是人力资本存量、社会资本存量中一个增加而另一个降低,但二者交互作用后的总资本存量没有超过所在能级的能量上限,所以不发生跃迁。

  五是人力资本存量、社会资本存量中一个增加而另一个降低,但二者交互作用后的总资本存量低于所在能级的能量下限,所以能级降低。

  六是人力资本存量、社会资本存量都减少,但二者交互作用后的总资本存量未低于所在能级的能量下限,所以能级不降低。七是人力资本存量、社会资本存量都减少,且二者交互作用后的资本总存量低于所在能级的能量下限,所以能级降低。

  (二)企业家社会资源的汲取

  企业家在宏观社会网络中的某一能级占据着一个属于他的位置,我们将之称为企业家的第一个定位。除此而外,他还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个体社会网络,这个个体社会网络嵌入在宏观社会网络之中,他在个人社会网络中的这个位置,称之为企业家的第二个定位。企业家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源,应该来自于企业家的每个网络联系人,是他们所可提供的潜在社会资源的系统加总,在这里,系统加总绝不是指每个联系人所可提供的潜在社会资源的线性加总。企业家的网络联系人所可提供的潜在社会资源,既取决于这些联系人的社会能级和社会能量,也取决于企业家与他们的联系强度。在企业家社会网络实际上存在着边界的前提下,企业家社会网络的质量并不仅仅取决于网络规模以及他与联系人之间的联系强度。即使企业家社会网络的规模很大,但如果他的联系人的社会能量很低,那么,他的社会网络的社会资源动员能力也是有限的。在现实中,企业家常常千方百计地巩固与社会能级较高联系人的关系,而对于社会能级较低的联系人则往往逐渐疏远。企业家的这种选择决不是完全出于功利主义的考量,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家社会网络的缔结与维系需要成本。

  企业家与其联系人的联系强弱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联系人社会能级的高低。因为即使是强联系,如果联系人的社会能级太低、社会能量太小,他也无法提供多少有价值的资源;反之,即使是弱联系,只要不是弱到联系断裂,如果联系人的社会能级较高、社会能量较大,也可能提供出有价值的社会资源。

  四、结束语

  对企业的融资难题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由此对融资约束的缓解途径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融资约束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很多学者提出的建议倾向于建立健全的外部融资环境,例如健全法律制度,拓宽间接融资渠道,发展企业金融机构的建设和企业内部管理。

企业管理的论文6

  1.关于生产经营管理

  生产经营管理各方面工作任务繁重、要求高,也有一定压力,做好统筹安排是完成当前和全年各方面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一是,做好“多个项目生产任务”的统筹安排,特别是要以“项目部”为主体、以“目标成本管理”为手段、以充分整合发挥人力和设备等资源价值为关键,做好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阶段的项目生产任务组织实施工作;二是,做好“多个经营任务”的统筹安排,特别是把握好项目信息获取、项目洽谈、项目考察、协议合同草拟签署等“订单储备”各阶段工作的方向、重点、节奏、力度、方法,做好技术力量和商务资源的合理调度安排;三是,做好“多方面学习”的统筹安排,通过学习提高工作水平、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四是,做好“多方面制度建设”的统筹安排,制度建设绝不是形式主义,而是为了有序、有力、有效地推进工作;五是,做好“多种信息沟通资料报送”的统筹安排,转变资料报送没有意义和影响生产经营的不正确观念和懒惰作风;六是,做好学习、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多方面工作之间”的统筹安排,做到协调推进、综合给力,确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

  2.关于队伍建设管理

  要能够从员工队伍当前总体上虽然是稳定的,找出支撑队伍稳定的基础是否牢固,积极探索如何进一步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员工工作积极性,以及员工综合素质和能力、企业的凝聚力如何进一步增强等。

  ①夯实队伍稳定基础

  要强化逐步夯实队伍稳定基础的意识,务实地做好夯实队伍稳定的各方面工作。一是,做好员工薪酬发放工作,执行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办法,要把执行规定的严肃性和兼顾实际情况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并考虑承前启后、平稳过渡等因素进行;二是,做好经营层绩效薪酬管理工作;三是,财务人员还要及时做好员工薪酬发放所需资金的分析和保障工作,在不利情况有可能出现前,要及时做好预警预报预控工作;四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团结、互助、进步、和谐的企业文化,用发展目标凝聚人心,以阶段性成果鼓舞人心,促进员工增强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以“包容性发展”的心态对改革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可操作性建议”。

  ②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目前,仍然存在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质量不高、工作马虎、敷衍了事、推诿扯皮等现象,主要原因是自身思想意识、认识和素质问题,如不及时转变,将会影响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于工作不利、于己于人都不利。上行下效是中国传统文化,干部工作作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决定单位的工作作风,对企业发展、队伍建设、工作实绩等各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集团公司母子体系运作的时空关系下,部分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需要转变,需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讲话、在大局下行动,从宏观和整体角度行事、做人。人才流动政策性、复杂性、差异性、敏感性都强,既要支持鼓励正常的人才流动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也要从维护队伍稳定和有利于管理的角度审慎妥善把握,切忌出现不负责任地直接向兄弟单位员工提出“来我这工作吧!”的现象,避免出现未经了解协商和研究报批就随意口头表态同意兄弟员工调入的现象。

  ③加强能力培养和提升工作

  从综合能力现状和完成目标任务的能力要求相比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在队伍建设方面的重点任务是能力培养和能力提升工作,包括地质勘查技术业务能力、项目管理能力、项目施工能力、市场开拓能力、项目洽谈商务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培养和提升等诸多方面。一是,做好新员工招聘工作;二是,组织安排好培训工作,根据现实需求并以完成实际工作为载体,拟定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通过“传帮带”和“以老带新”等方式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广泛性和实务性;三是,做好指导帮助工作,上级单位或领导干部要“言传身教”,绝不能仅仅下达任务部署工作,还要同时对如何完成任务做好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帮助,必要时更要亲自参与,共同高质量完成工作事项;四是,做好学习借鉴和交流工作,要经常性地学习借鉴他单位的好做法好经验,针对某些具体事项,必要时可按照“借智”、“借力”的市场方式满足需求;五是,加强领导班子和中层骨干队伍建设,针对领导班子成员年龄、经验、知识、技能等特点,重视加强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协作的整体能力建设;按规定要求认真做好中层干部聘任和培养工作,打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效能团队。

  3.关于集团公司母子公司定位关系及相关工作管理

  集团母、子体系运行后,母公司作为“管理”和“服务”主体、子公司作为“经营”主体的基本定位明确后,母、子公司良性互动的基本关系初步呈现,但在具体运行层面,母、子公司定位、职责、关系等要明确,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理解和认识,有关方面也时有困惑和偏差。

  ①完善出台母子公司运行体系和主要职责及内设机构规定

  组织力量研究出台母子公司运行体系和主要职责及内设机构规定,作为集团公司系统共同遵守的准则,促进集团公司系统各方面工作“有序、高效、科学、规范”运行。

  ②处理好母公司与子公司的特殊关系

  根据子公司新洽谈和新签订的地质勘查合同除极少数以自身名义进行外,以母公司名义新洽谈和新签订合同成为“常态”,换句话讲,在子公司作为项目实施客观主体的同时,母公司作为资质主体和合同签约主体,也已成为法律、安全、经济、质量等方面的责任主体,这就是集团公司与子公司现状的特殊关系。为此要做好及时填报资质使用单位执业情况和质量报告等工作事项。以地质勘查队或矿勘院名义对外洽谈业务出具文件和证明等有关事项的,仍按原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③做好信息资料报送工作

  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按年度、季度、月度或特定事项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报送有关信息资料。这些信息资料是股东或上级管理单位了解情况、把握进展、支持工作所必需的,各子公司、各有关部门要正确理解、认真对待此方面工作要求,不能以资料多、任务重、无意义、缺人手、时间紧等各种理由或借口而推迟报送甚至不报送,也不能以牺牲材料质量而匆忙应付。要对需报送的信息资料进行梳理、整合,能够归类合并的尽量减少报送类别,能够从已有资料汇总整理的尽量不要另行要求报送,能够提早准备的尽量提早下发通知;要共同配合,确保高质高效完成各项信息资料报送工作,为各级领导及时掌握近期运行动态提供全面、准确依据。

  4.关于制度建设管理

  抓好制度建设,是保障企业规范有序运行的重要条件。

  ①出台科学的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管理办法。

  文件;二是,母公司下达子公司绩效考核办法;三是,各子公司要按照有关规定和办法要求,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制订个性化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办法。

  ②出台项目目标成本管理实施办法

  一是,要把执行上级有关规定和建立完善并早日出台母公司项目目标成本管理系统实施办法及配套规章制度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要切实启用项目目标成本管理系统,并在使用过程中逐步充实完善项目目标成本管理系统的运行工作;三是,今年新开工项目在一开始就要成立“项目部”,项目部人员、职责、工作规程要同时确定,结转项目也要尽快明确界定“项目部”成员和工作界面,所有项目都要按“项目部”体系实施项目目标成本管理。

  ③逐步健全完善各方面规章制度

  母、子公司运行新体系模式下的规章制度要逐步健全完善,事业部模式下的一些规章制度也要根据新体系要求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完善。一是,两级公司部门内部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要细化明确;二是,人事、资质、设备、固定资产、档案资料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要修订完善;三是,培训、科研、质量等方面的规章制度需要加强完善。还要就逐步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各方面工作,如何分工和具体落实等事项做好与子公司的衔接工作,确保规章制度建设工作“有的放矢”、“务实有效”。

  5.关于解决影响企业管理一些问题的思考

  本人所在的母公司和各子公司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虽然处于起步或初级阶段,存在积累少或基本没有积累、新员工偏多骨干人员偏少、核心竞争力偏弱等影响公司发展的一些问题,其他问题如基金项目问题、矿权管理问题、仪器设备配置调度问题、财务管理问题等,还可在不同层次进行归类梳理,看似问题不少,也影响公司进一步发展,但大发展则小困难、小发展则大困难、不发展则最困难。对解决影响企业管理和公司发展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如下。

  ①以包容性发展心态面对问题

  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只有理性面对,才能准确把握;对存在的一些问题采取发牢骚、抱怨、指责的态度方式,虽一吐为快,但于事无补、于己无利、没有意义;要以包容性发展的心态去面对存在的问题,认识理解这些问题是过程性阶段性而非长远性问题;存在的问题是压力、困难、挑战,也是发展的潜力、机遇、对策之所在。

  ②提出建设性意见

  可以从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对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意见,也可以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提出意见;所有这些意见都应该是建设性的,无论这些意见全面不全面、准确不准确,对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所起到的作用都应该是正面的、积极的,而不是反面的、消极的;只有这样,才是负责任的、有意义的,才能推动工作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

  ③提出可操作性建议

  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既受企业所在的行业影响,也受企业发展阶段性特点制约,还受一些特定的时空关系左右;解决这些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或几个人的事情,而需要整个体系、有关方面或有关环节共同给力;发现或提出问题的单位或人员往往在基层、在一线、在细微处,而基层、一线、细微处往往是关键点,对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方案应该最有发言权,因此,一定要切忌出现只提问题而没有操作建议的现象,一定要切忌出现我提问题别人解决的现象,一定要切忌出现解决这些问题的责任于己无关的现象,一定要上下同心、左右联动共同研究提出可操作性建议。

企业管理的论文7

  1我国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现代化现状

  1.1当前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分类及特点

  1.1.1制度化管理模式制度化企业管理模式起源于美国,起始于第二次工作革命后期。这种管理模式的主要做法是通过企业制度制定和管理规范建设来约束员工思想、意识和行为,其管理重点是使企业管理有章可循,以避免企业管理混乱的现象。这种建立在企业“经纪人”观念之上的管理模式,对于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和企业管理秩序规范来说,有一定作用。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管理模式过于硬化,人性化管理不足;许多制度带有一定的不平等性,只要求员工服从规章制度,对企业管理者却没有做出约束、提出要求。长此以往,必将使企业管理工作走上硬性、呆板的道路,管理阶层与员工之间的矛盾也会逐渐加大。

  1.1.2情感化管理模式情感化管理模式又称友情化管理模式,这是一种与制度化管理模式相对的、建立在情感信任基础之上的管理模式,其管理重点是运用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其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现在组织学知识告诉我们,人除了工作和发展需求外,还有一定的情感需求。企业管理者可以将情感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结合起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创建早期,这种比较亲密的管理方式,可以使企业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更具深度和广度。但是,过分强调情感也会对对企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如一旦思想沟通不畅,情感出现问题,必将使内部利益关系破裂,引发企业管理波动。

  1.1.3家族式管理模式家族史管理模式又称血缘关系管理模式,这种带有封建主义管理色彩的管理模式的重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委任家族成员以管理要职,进行集权化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由于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在决策拟定时,意见较好统一,决策执行也具有较强的向心力。这种管理模式最大的弊端是:专制管理模式下制定的决策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决策风险较大;随着企业发展,非血缘关系的管理者与家族管理成员之间的矛盾也会不断加大,不利于企业开放式发展。

  1.2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现状

  1.2.1管理现代化整体水平较低虽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整体来看,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较低,如许多企业在管理理念上仍旧受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影响,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方法,企业创新能力也较低。一些企业在管理上仍旧是走的照搬照抄其他企业管理经验的老路,自身管理经验不足。

  1.2.2管理现代化发展不平衡就目前来说,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明显不同。如在劳动力素质较高、技术优势突出的东南沿海一带,许多企业早已走上以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较高。在中东部地区,许多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走的仍旧是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的老路,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也较低。

  1.2.3管理创新能力不足许多企业在管理现代化认识上存在误差,认为管理现代化的重点就是如何降低成本、如何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如何提高利润,在企业管理中也将过多的精力放在技术改革和设备购置上,不知道结合自身实际和行业背景去创新企业管理方法,直接照搬其他企业成熟的管理经验,致使企业管理商业化、跟风现象明显,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2企业管理现代化发展方向

  2.1由传统管理模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如今国家在制度层面上加大了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这也促使许多企业不得不改变过去那种一味追求经济利润的发展模式,将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内容纳入管理范畴中去,同时创新企业生产经营、组织管理和风险控制模式,以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2以人为本,关注员工发展

  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精髓,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需求。企业也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一方面建立健全企业绩效管理、考评机制,以提高员工责任感和上进心,一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员工学习和培训活动,以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此外,企业在管理中还要突出对员工的关怀,关注员工长远发展和民主管理诉求,为员工提供参与企业管理、决策的机会。

  2.3企业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企业也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改进设备操作方式、挖掘可利用资源,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智能化水平。

  3现代化要求下的企业管理模式选择

  在现代化管理要求下,企业也对管理模式进行了选择,以下几种管理模式成为企业新的选择方向:

  3.1社会责任管理模式

  社会责任管理模式是以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为主导、以社会价值创造结果来衡量企业行为一种管理模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的重点是通过责任制约和作用,使企业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最终实现企业运营价值链的整体优化。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相比,这种模式要求企业立足于发展全局,站在社会责任的角度,去寻求企业最佳资源配置方式,最大限度挖掘企业人力资源潜力,以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2企业文化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管理是社会文化管理在企业经营领域的更高层次的反映,这一管理模式的主体是人,其管理重点是将人视为生产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种管理模式要求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管理中必须关注人的发展诉求和人的健康发展,同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需求。如通过技能教育、生产比赛和组织活动等形式,增强员工责任感,使员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3.3知识型管理模式

  知识型管理即运用先进知识方式和技术手段来指导企业生产实践的管理模式,知识型管理模式的发展途径是:加强员工国际化、知识化等现代思想教育与管理,完善企业知识型人才培养和开发模式,改善企业人才结构;加快企业技术革新力度,加大知识管理力度,建设智能化信息组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数据分析、人才管理的智能化,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综上所述,企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企业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将创新型理念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去,选择符合企业发展的现代管理模式,创新企业现代管理方式,以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的论文8

  摘要:

  本文主要就工商管理的内容必要性,对工商管理进行了系统的概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职能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工商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有所帮助。

  关键词:

  工商管理;概述;建议

  一、工商管理的概述

  工商管理,主要是根据管理学及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探究如何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经营管理和经营决策,它是管理学重要的分支之一,有比较强的应用性。现如今,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工商管理职能部门一定要掌握市场营销学、管理运筹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会计和财务管理学、质量和运营管理、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经济学等专业性的知识,并且懂得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企业经营中的实际问题。

  二、工商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不断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及日益复杂的企业组织结构,工商管理发挥极为重要的职能,这不仅表现在政府对市场的监督以及行政执法中,也表现在社会管理体系的组织及监管中。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世界经济与国内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职能对促进市场的持续、稳定及多元发展是极为重要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工商管理部门的任务必然加重,就目前来看,现在的工商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新时期工商管理发展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在新时期实现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高工商管理部门管理的水平都是及其必要的。

  三、工商管理职能

  (一)职能调整的整体对策

  让工商行政管理本来的单一由外部对市场运转监管掌控的.职能要点与分工系统,改为一面坚持必有的监督压力一面联系中国市场经济进步对市场监督所涉及的走向需求从全能改为专职、从监督改为服务、从治标改为治本、从单一监管改为引领正规的有机化的职能形式。

  (二)整合职能的思想

  在顾虑中国社会快速改变中各区域进步不均衡情况下各区域进步过程中,所面对的通常状况和特别问题,联系整合职能的想法与各阶级管理主要自身的软硬件需求,再次分配各级监管机构的职能责任,把自身总的职能确定和实际的职能任务分配合理地整合在一起。

  (三)整合职能的构思

  经过相应的过渡方式把随形势改变而实现历史任命的原本职能职责减弱。选择对应方法把要加强但还是分散形态的同类职能职责实行整合交给不同的部门统一管理。构建新部门实行带有进步前景,同时把已具有资源条件但却没有全面展现效果的职能职责。

  四、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工商管理的体制还不够健全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商管理的范围逐渐加大,工商管理的责任也越来越大,不仅仅需要管理好市场经济的活动,同时还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调控以及监督,就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的体制基本还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体制,也即是以行政区域划分进行管理,这造成各个管理部门的各自为政,给工商管理带来较大的困扰。

  (二)工商管理的执法力度不够

  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使得市场经济的融合加速,这也造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杂,工商管理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式,以及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在执法方面有些力不从心,难以做到真正强有力的执法,从而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

  (三)工商管理的内部控制有待完善

  工商管理部门是我国行政机关中较为重要的部门,也是市场经济管理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的直接管理部门,由于涉及的事物众多,使得内部控制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内部资源的利用效率低,部门内部的监督体系不够健全,出现知法犯法的情况,给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五、如何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职能

  (一)积极转变观念

  思想观念对于具体行为有指导作用,具体工作中工商管理工作相关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是完成好相关工作的重要基础。工商管理工作必须树立科学正确的观念,很多旧有工作思想和观念都要不断的革新,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都要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工商管理工作的新变化,彻底摆脱传统观念中不利于工作的思想,摸索适宜的工作方法,促进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发挥监督与管理职能

  强化市场准入资格的审核。市场主体是否具有合格的资质,是否符合准入条件,关乎市场环境的稳定和安全,关系到多方利益。对于规范市场,稳定经济发展,促进健康市场环境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加强协作,加大管理力度,规范市场秩序,鼓励市场主体合法经营,打击违法行为是工商管理工作的重点。

  (三)调整内部职能机构,明确职能关系

  工商管理职能部门管理分散,职能交叉,分头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削弱了监管的执法力度。所以,工商管理部门要依据履行市场监管职能的要求,对所有工商管理职能进行明确的划分:划分行政监督和处罚、划分行政许可和审批、划分行政督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整合工商管理内部的职能,防止出现重叠执法的不良局面,以加强工商管理的执法力度。

  (四)建立信誉管理机制

  在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着其自主的经济发展规律,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管理制度,很难建立一个良好的信誉环境。只有建立良好的信誉管理机制才能使社会整体的经济环境有着一个良好的状态。所以在市场经济中应该合理的对社会经济进行划分,从而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

  (五)正确的管理意识

  在对于企业的改革上,要有着紧跟社会步伐的新思想和意识。在对于市场和自身管理上有着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办法。在目前的企业改革中,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在实际上效果并不突出,对于一些企业之中存在的问题也没有有效的进行解决。所以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管理意识,紧跟经济发展步伐,改善社会的整体经济水平。

  综上所述,我国的工商管理部门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引导市场经济健康的发展的职能部门,在全球化时代来临的新时期,工商管理部门应该立足实际,从实际出发,的充分地发挥工商管理自身的职能,在自身建设的同时,应该努力的去提高工商管理的执法效率,以及研究探索工商管理中的各个职能,为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高保障。

  参考文献:

  [1]刘骏.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目标定位[G]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02)

  [2]刘国庆.工商行政管理学[G]东北财经大学,20xx(09)

  [3]张欢.浅谈新时期工商管理的职能[G]公共科学,20xx(05)

企业管理的论文9

  1.企业管理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道德是一种常见的意识形态,主要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需要依靠传统习惯、社会舆论、思想信念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约束组成。企业管理道德以基本的人文道德为出发点,是以企业为主体,重视企业道德观念的养成,处理企业、个人以及其他组织形式之间道德关系的总和。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重视企业道德建设。企儒家仁道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道德建设杨建华(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安宁650304)业管理道德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意义主要有:第一,企业管理道德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降低企业成本投入、保证企业交易秩序的正常;第二,道德建设是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手段,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2.我国企业管理中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2.1企业管理者伦理道德缺失

  在实际发展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企业管理者道德缺失的问题。例如,在企业员工招聘的过程中,有的管理者凭借自身的.权利,优先考虑自己的亲人或者朋友,没有综合考虑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对企业发展建设的影响。另外,有的管理者凭借自身的权利,越权处理其他不在自己管辖范围之内的事情,造成企业不必要的损失;还有的管理者凭借自身的权利公报私仇,自身责任意识偏低,导致企业管理中道德建设难以开展。

  2.2企业社会责任感欠缺

  现代市场经济以竞争经济为主要表现形式,很多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导致社会责任感欠缺。例如,有的企业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不顾竞争对手的发展,采取各种非法手段打击竞争对手,企业“诚信”面临着发展的瓶颈。

  2.3企业管理者对企业道德决策的忽视

  企业价值观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直接影响。部分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忽视了道德决策的重要性,导致企业经营发展速度缓慢。例如,部分法管理者认为企业经营活动中涉及的道德问题非常复杂,为了减轻工作负担,管理者对此置之不理,导致员工对道德决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4企业员工对道德规范认识不足

  很多员工认为企业管理中道德建设与自身没有关系,即使担任企业道德建设任务也是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企业员工对道德规范认识不足还受培训工作的影响,培训教材内容单一以及培训模式枯燥等都会降低职工对道德建设的积极性。

  3.儒家仁道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中道德建设的作用

  3.1提高企业管理者伦理道德修养

  企业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起到榜样的作用,管理者只有自身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要求职工开展各项服务工作。无论职位的高低,只要进入管理层,就对自己的下属拥有管理权,为了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高尚的伦理道德修养。儒家仁道思想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仁道思想中强调“修己”,也就是说,管理者必须从自我做起;仁道思想中还强调“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这三方面都要求管理者必须树立现代的科学管理理念,熟悉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内部环境和外部影响因素,对于管理专业知识必须掌握牢靠。管理者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寻求新的进步,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3.2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融入儒家仁道思想,建设具有企业特色的道德规范,还可以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首先,有效处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在现代企业中融入儒家仁道思想,在强化企业道德建设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增强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的社会责任感,为企业的发展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正确处理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伦理关系;最后,正确处理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儒家仁道思想强调“仁者爱人”、“仁民爱物”以及“仁道有本,近譬诸身,推己及人”这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管理者的想法,增强企业道德建设,从而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3.3强化企业员工道德行为

  儒家仁道思想中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企业职工的自觉性;儒家仁道思想还注重“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意思是说,想要有收获,必须经受一定的苦难,做到了这些,就可以成为仁者。企业职工是企业发展建设的基础,其道德行为是企业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综合利用儒家仁道思想在企业管理中开展道德建设,对培养企业员工的道德行为也有积极的意义。

  3.4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利用儒家仁道思想在企业管理中开展道德建设可以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发展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儒家仁道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仁者爱人”以及“为仁由己”的思想,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增强培养企业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

  3.5有助于管理者作出正确的道德决策

  儒家仁道思想强调“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要求企业管理者不仅要求仁爱之心、尊敬之心,还应该具有引导企业全体职工共同进步的心理,例如,引导职工树立社会公德、遵纪守法以及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等,是提高企业管理者道德决策能力的不二之选。

  4.结束语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营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标是协助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职工对企业管理的认识发生的扭曲,部分企业认为道德建设与经济效益无关,导致人们对道德建设的重视程度欠缺。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将儒家思想融入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建设者应该在明确儒家仁道思想内涵的前提下,明确我国企业管理中道德建设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熟悉儒家仁道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中道德建设的作用,促进我国企业道德建设的发展。

企业管理的论文10

  摘要:企业统计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并对企业实施监督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其在企业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及时准确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反映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务服务投入的发展与增长等,但其也存在领导不够重视、统计职能不明确、统计基础薄弱、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建议建立健全企业统计管理体制、科学设置和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强化统计信息网络建设、加快统计队伍建设等,充分发挥企业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统计;企业管理;作用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企业制度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科学管理,而企业统计如果能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就能为企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提供全面优质服务,企业统计才能在企业的高层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企业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统计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并对企业实施监督的重要手段,是企业指导生产、制定计划、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统计工作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按照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建立或完善统计工作制度,从而必定会形成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而统计人员素质的提高,统计管理体制的强化等,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及时准确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动态;预测未来趋势,反映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结构。二是及时准确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属性以及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情况;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产品质量、科技开发、经营销售(市场营销)、财务盈亏等情况;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盈亏规模等。三是及时准确反映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务服务投入的发展与增长;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质量结构等;反映企业的发展速度、企业的效益、效率并对各类企业效益与效率、对人、财、物、时间等方面投入、生产、劳务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反映物质生产部门生产(产值产量)的发展和增长。四是及时准确反映企业的各种数量特征和质量特性。在数量上反映企业产、供、销、人、财、物的投入与产出;在质量上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设施质量、服务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

  企业统计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也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其在企业高层决策中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久而久之便陷入“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这样一个怪圈。

  1企朴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统计职能不明确。目前,大多数企业领导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统计职能也不明确,认为其职能只是对报表数据进行搜集并简单加减和汇总,将企业统计简单化;重会计轻统计现象严重,认为会计核算和收支把关才是关键。因此,导致统计员兼职多而专职少,变动频繁。同时,企业面临改革、重组、调整,统计机构和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及人员精简或下岗问题较为突出。

  2企业统计的信息质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对统计的 统计信息的质量包括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首先,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自基层,而企业出于对效益考虑,很少配有专职统计人员,大部分是由会计或办公室人员兼职,这些兼职人员由于没有经过专职业务培训,一方面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统计法规意识较薄弱,认为统计就是 “三分统计、七分估计”;另一方面对统计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口径不了解,这些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数据的主观误差,影响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其次,企业统计信息滞后,也严重影响了统计信息质量。由于基层统计人员大多兼职,在平时报报表时常因其他工作而延误统计数据上报,从而影响了统计信息的'时效性。

  目前企业所有制形式大多为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多样化,各类新兴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兴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鄙分企业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不健全,统计基础薄弱,且尚未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鄙门或者统计工作岗位,统计报表贝il是由财会人员或其他相关鄙门人员代填代报,随意性很大,而且相当一鄙分统计指标未能准确地按照统计制度具体要求进行计算填报,导致统计数据质量不高。

  目前鄙分企业的统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在实际工作中无法运用正确、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加工,统计调查、分析、预测、统计咨询、统计监督等工作更是无法顺利开展,导致不能准确、适时地为本企业提供经营管理所需的有效的内部统计资料。

  三、加强企业统计的建议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统计法制,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真正体现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充分发挥企业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因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建议企业设立综合统计鄙门,并明确其职责。按照企业经营与管理的不同特点满足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政府统计鄙门、企业主管鄙门要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完整的指标体系,明确报送内容、时间及方式,并给予及时收集、审核、汇总,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统计信息;二是明确职能鄙门的统计职能和职责。为确保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的信息;三是健全统计信息的多向运行机制。

  建议规范企业统计工作,科学设置和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在具体设置和完善经济核算指标体系时,应遵循既要满足国家宏观的要求,又要满足企业微观的要求:一是坚持全面性原贝il,指标体系内容要包括企业业务的发展状况,运营收入、效益和投资,人力资源和社会经济诸方面信息,尽量使指标按市场要求细化;二是坚持规范性原贝il,从指标的名称、概念、统计口径、审核关系、取数来源几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和要求,使指标设置科学化;三是坚持及时性原贝il,按照企业生产规模情况,按照新型业务的不同情况,按照市场竞争格局变化的不同情况,对指标体系及时进行调整。需要明确指出的是,统计指标的设置,要满足企业业务拓展的需要,坚持超前理念,扩大统计指标规模,以规模效应为各类企业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服务;四是坚持客观性原贝il,指标体系要建立在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业务发展前景需要的基础上提供重要信自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网络信息早已经进入到各行业,并在各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企业统计要实现统计信息网络化,使统计数据及时得到更新;二是利用企业联网直报,使统计信息及时为政府和行业统计鄙门提供必要的统计资料和科学依据,满足国家和行业的统计需要;三是结合企业特点,做好企业内鄙数据库与内鄙报表,为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经营决策服务;四是企业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水平和计算机技术,广泛收集信息,加快信息处理、传递和反馈速度,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加快统计信息的传递与应用,强化企业统计信息决策功能。同时,统计鄙门要充分利用政府统计网站,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信息发布、信息查询。

  全面系统的企业统计工作,需要一支相对稳定、具备专业技术人才的统计队伍。因此,建议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企业领导、行业鄙门,要更多地为统计人员创造机会,组织学习业务知识、法律制度、微机知识等,鼓励统计人员参加业务技能学习培训及职称考试,主动参与企业管理,使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统计工作有新的提高。

企业管理的论文11

  摘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政工工作必须运用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信息工具的各种优势,同时注重继承和创新传统政工工作手段,避免以偏概全,形成最适合工作对象、最高效全面的互联网式思想政治工作方案。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思想政治工作;新媒体;大数据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企业需要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自身进行审视,以求适应时代变化,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管理意义上的互联网思维,正是诞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1]。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传统的思政工作往往是以信息的中心和权威形象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2~3]。而在如今的时代,随着新技术应运而生的新型媒体改变了人们对待信息的方式,平等、互动、高效成为了主流的诉求。因此,企业的思政工作应当顺应时代潮流,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导,全面重新布局,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

  一、互联网思维的含义

  (一)互联网思维的内涵

  互联网始建于1969年,自1991年以来经历了爆发式的发展。随着20xx年智能手机的重新定义,互联网技术渗透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逐渐演变成一种思维范式,也就是“互联网思维”。这种思维范式最早被应用于商业模式,如今已被各行各业所引用和借鉴。“互联网思维”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概念,但取得的共识是,这是一种充分利用新媒体、数据处理和平台模式等手段创造核心价值的思考方式[4]。

  (二)互联网思维的特征

  经过典型案例分析和抽样调查,总结互联网思维在思政工作中的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高效交互的技术基础。“互联网”的“互”字即“交互”,交互性即信息的双向互通,是实现人人互联的前提条件,也是互联网思维较其他工作思维无可比拟的优势。互联网思维下的互动,是将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高效全面地双向链接,即时同步、交融互通。发布与反馈、疑问与回应、纠错与改进成为移动互联时代新常态,而这种互动的本质是为了更加高效。交互性思维的显著成效就是高效快速,包括决策快、行动快、创新速度快、变革快和具有思政工作对象思想萌芽阶段快速应对能力。

  2.开放自觉的参与基础。“互联网”的“联”,即“联系”“连接”,是基于兴趣点的自愿交流。在互联网思维主导的思政工作中,没有强制的灌输,只有感兴趣的自觉汲取。思政工作者提供的兴趣选择是开放、发散、富余的,每个参与者可以随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跟踪,在交流平台中分享感受、交流经验、学习知识,同时利用自我兴趣点影响身边的人。

  3.分布式拓扑的社会基础。“互联网”的“网”字即“网络”,在网络中,每一个节点都是中心又相互影响,同时具备“去中心化”和“泛中心化”两种表现趋势。对于传统的思政工作,互联网思维是“去中心化”的。从具有信息传播权威的一方单方面输出,逐渐转变为权威者仅是作为信息传播的监督者和服务者,利用兴趣引导将正确的思想观念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人们自愿、主动地去选择和接受。对于新的社会思想形态,互联网思维是“泛中心化”的。

  4.新型媒体的渠道基础。新媒体是随着新技术体系和新社会形态发展自然出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概念,其中,“新”是与传统媒体对应而言的,区别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手段,包括新闻网站、微信、微博、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电子杂志、移动APP等形式。新媒体形态多样、手段先进、信息丰富,已显现出对传统媒体的替代效应,尤其是新媒体信息复制的零时差、零成本特性和自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单向、单一信源、单一接受渠道的传统状态,实现了信息撷取和互动传递的立体覆盖。

  二、基于互联网思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可选项

  结合企业及思想政治工作特征,推进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有三个可选项:“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大数据为支撑,采取平台升级战略。应在充分利用传统思政工作模式优势的同时,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力度结合推进这三项工作。

  (一)“以人为本”为核心

  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指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也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

  1.以员工为中心。在用户主权时代,用户行为最大的特点是社交化、本地化、移动化和个性化。为获得员工持续关注,达到培育员工的效果,应以员工为中心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具体表现在:一是深入了解各层级、各年龄段员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满足员工个性化需求,完成员工从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要求提升的转变;二是在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提供有价值的,经过提炼的思想观点,彻底扭转“马克思主义老太太”的传统形象,使得员工能用、受用;三是利用新媒体工具,增进工作社交化和移动化,增强员工之间的互动性,减小员工受教育成本。

  2.提升员工参与感。提升员工参与感是坚持“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体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让员工参与到工作设计和实践中,员工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凝聚力,提高员工对企业的依附力。另一方面,让员工参与到品牌传播中,即粉丝效应。让员工参与到品牌的建设与传播中,成为品牌的粉丝和种子用户,做品牌的最有价值的意见领袖,培育品牌与员工的朋友关系,最终打造具有共同价值观、兴趣聚在一起的平等的社群,从而加深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解,同时重构整个工作供给模式,提升工作效率。

  (二)大数据为支撑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大数据技术成为基础设施,大数据的价值不在“大”,而在于“有用”,在于挖掘和预测的能力。

  1.精准化定位。按照传统理念,员工都是一个个概念性群体,被按照年龄、岗位、性别、婚否等属性进行交叉分类,在这种分类体系里,没有个人,只有标签化的群体。大数据在员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全程记录与分析,形成每名员工的数据资产,进而打造员工专属的教育方案,定位员工的需求和感知。

  2.精细化教育。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的海量数据看似零散,但背后隐藏着必然的行为逻辑,大数据分析为“解放数据生产力”提供了新办法,能获悉员工在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进而判断员工行为趋势,有的放矢地刺激员工需求,并依此精细化地改进工作模式,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流程的智能化和快速反应。为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化定位,精细化教育,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思想政治工作流程数据化,即量化工作流程,进而明确计量,精准定性,这是数据分析,实现工作优化的基础;二是致力于打造大数据思想政治工作分析平台,建立大数据中心,更好地存储工作数据和员工数据,更专业地分析及利用数据;三是培养数据挖掘和分析团队,进行大数据技术专业培训,为利用大数据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三)平台升级战略

  平台是互联网思维的驱动力,是指在平等的基础上,由多主体共建的、资源共享的、开放的一种生态系统。

  1.善用现有平台。在现有的平台上,对信息、服务、理念、活动、品牌和资源实施聚合,提升平台运用效率,让员工自由而平等地汲取与互动,让提炼的、有价值的思想观念在现有平台上得到有效而迅速的传播。用开放的精神,让员工自主、平等互动;用创新的勇气,让员工参与到平台的建设中来;用培育的心态,去对员工持续施加正能量的影响,进而提高员工与现有平台的黏性和依存度。

  2.推进各平台协同发展。公司以现有思想政治工作平台为基础,推进各平台协同发展,相互促进,达到“1+1>2”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依据思想政治工作特征和公司员工属性改造平台,为支撑平台活动衍生出更多的服务,进而打造功能延续性平台,加强各平台之间的联系,促进各平台协同发展,升华教育效果。

  三、互联网思维下思想政治工作方向展望

  (一)延展运用大数据技术

  1.强化大数据意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截至20xx年12月,我国共拥有6.68亿移动互联网用户,手机用户规模达5.94亿。我国主要缺乏的不是数据的来源和收集数据的手段,而是收集和利用大数据的意识。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和学术研究机构更加积极地尝试“数据收集”“数据管理”“数据决策”和“数据创新”,在尝试的过程中,利用大数据技术的新方法和新应用也不断地产生。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价值,要进一步强化大数据意识,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提高对数据信息的敏感性,主动收集、整理信息数据并认真分析;不断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更加重视员工的不同信息数据之间的关系。

  2.提升大数据分析水平,挖掘思政工作的深层规律。首先,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需要更多具备数据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就需要企业在思政工作者队伍中大力培养相应的技术能力。例如,在当前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同员工群体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信息数据,纸质书籍、视频课程、电子教材等学习资源的结构化数据,以及员工资料、相关教育活动信息、员工反馈信息等非结构化数据的数据量会逐年增大,这就需要在企业思政工作者队伍中开展统计学、网络技术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尽快掌握运用大数据技术的能力。

  3.建立大数据规范使用制度,规避大数据使用风险。技术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大数据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收集和使用可能涉及企业内部信息安全以及员工隐私等等,需要在制度层面明确大数据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采集和使用的原则。大数据平台本身的安全性也应引起重视,需要企业内部制定大数据技术标准和运营规范,重视大数据及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对重点领域、敏感数据的监管。

  (二)打造思想政治工作平台生态圈

  1.找到价值点,实现立足。要打造思想政治工作平台,需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依据思想政治工作特征和公司员工属性改造平台,找到每名员工的兴趣点、生活习惯进行系统统计,把握住诸多有共性的环节,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高效的平台。实现平台价值升华,然后衍生出更多的服务,进而打造功能延续性平台,打造一个具有生命力、自我调节、相依共存的绿色生态圈,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平台生态圈,从而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2.建立核心优势,扩展平台。在平台的基础上,建立起如品牌、管理系统、数据等极具优势的扩展性平台。在网络效应的推动之下,将平台迅速做大,实现更大的平台价值。第一,充分利用自身灵敏快捷的信息接受反馈系统和宣传教育机制的优势,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扩大工作覆盖面,创新扩展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教育平台;第二,充分利用多技术平台,创新扩展思想政治工作预防监控平台;第三,充分利用现有平台完善思想动态手机、分析和反馈机制,疏通创新扩展思想政治工作沟通疏导平台。

  3.搭建“思想政治工作2.0”,构建生态圈。O2O是电子商务中的名词,“思想政治工作2.0”正是在充分借鉴互联网O2O的市场机理基础上,将商业O2O模式嫁接在传统线下工作流程中,推送多元化、具象化的企业思想政治建设宣传内容,力求完美实现线上的便捷交流和线下员工社交需求的满足。从过去单纯的线下企业内部宣讲延伸至开放式的线上企业综合交流平台,从而重构企业的线上线下双重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企业内部可以通过依托“思想政治工作2.0”平台,与其他地市多个单位的诸多思政平台,以网络化的架构组合在一起,最终构建一个无边界的开放性平台。

  (三)打造以党员为核心的分布式思政工作平台

  1.组织设计:从“金字塔”走向“扁平化”。传统企业的组织架构中,官僚式的“金字塔”分层管理模式最常被采纳,然而这种组织结构在互联网时代遭遇了挑战。互联网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特性,就是消除中层,组织变得更扁平化。因此,必须缩短决策半径,优化思政工作体系。通过减少组织机构层,员工能够提高表达意愿、提升政治能力。互联网思维下的思政工作自由、开放、平等,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种种限制,打破了现实阶层和资源的垄断,开辟了政治参与的新渠道和新方式。

  2.管理方式:每一名党员都是思政工作者。互联网时代的员工更加注重自我,寻求参与感和存在感,所以必须搭建相应的舞台,才能发挥思政工作的作用。当员工逐渐互联网化的时候,对组织要求就是变成自组织而不是他组织。通过让每一名党员参与思政工作,既能实现价值观的凝聚,又能实现“全员参与”的思政工作方式。要树立“每一名党员都是思政工作者”的理念,就必须更新观念,营造党员都能、都要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

  四、结语

  本文明确给出了互联网思维的内涵及其四大特征,分别是高效交互的技术基础、开放自觉的参与基础、分布式拓扑的社会基础和新型媒体的渠道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了推进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三个可选项:“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大数据为支撑和采取平台升级战略。最后,本文面向未来,从延展运用大数据技术,打造思想政治工作平台生态圈,打造以党员为核心的分布式思政工作平台三个方面对互联网思维下政工工作的发展前景做出了美好的展望。

  参考文献:

  [1]陈雪频.定义互联网思维[J].上海国资,20xx,(2):70-71.

  [2]阚道远.微博兴起视野下的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xx,(4):14-16.

  [3]张预华.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改进与创新的思考[J].求实,20xx,(A01):160-161.

  [4]赵大伟.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J].中国对外贸易,20xx,(11):109.

企业管理的论文12

  摘要:为了充分发挥标准化体系作用,更好地体现出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的真正价值。针对企业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方法及步骤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展望企业未来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发展,不断推动企业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

  关键词:企业管理;竞争能力;应变能力

  企业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全面推动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更好的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我们就企业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意义展开论述,并阐述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措施,不断提升企业经营运作水平,做好企业经营风险防范。

  1开展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意义

  近年来,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只有顺应市场发展需求,逐步加快企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升企业经营效益,打造标准化示范单位,提升企业的影响力。企业标准化的主要目的是构建良好的企业内部发展氛围,实现科学有序的经营管理,扩大企业经营氛围,制定实际或隐形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企业标准化体系活动就是要建立和实施企业标准体系,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标准以及各级实施标准。企业要在市场中占据主动权,掌握市场发言权,一定要实现企业管理的标准化,实现企业科学化管理。完善的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有利于提升企业产品整体质量和管理水平,是企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发展基石。全面推动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能够有效规范企业管理行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将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到另一个水平,更好的增加企业社会效益和生产效益。通过规范企业管理标准来规范生产作业流程和操作行为,实施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减少各种不良因素对质量的影响,最大限度的消除质量缺陷影响,及时纠正不良措施,推动企业发展。贯彻落实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有利于提升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打造企业品牌效应,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2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2.1开展深入调研

  企业应积极组织内部人员到其他企业考察,不断更新管理办法和先进经验,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从自身特点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运行办法,狠抓落实,建立有效的标准化运行体系。从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和心理期望出发,提升企业服务的广泛性和适用性,打造鲜明独具特色的标准化服务路径。反复论证、征求多方意见和建议,逐渐完善企业自身的实践措施,优化企业内部管理,保证各项标准的规范性、严肃性及适用性。弥补企业短板,逐步完善企业标准体系,顺应整体形势发展需求,落实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各项措施。

  2.2建立科学的标准化体系

  构建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正确理解和认识“标准”,不断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标准化认知;第二,企业标准化工作要落到实处,企业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想要取得好的成效,必须要做好实际工作;第三,认识是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前提条件,队伍建设是关键。加大企业标准化体系的宣传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标准化工作流程。要让员工认识标准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做好标准化体系建设宣传教育培训,奠定标准化基础知识学习标准,开展知识座谈会,贯彻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提升员工整体素质。建立学习培训标准化体系,推动企业的发展进步,全面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成功的企业管理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必不可少,应根据自身情况积极举办各种标准化知识讲座和基础知识学习培训,将宣传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健全企业学习培训标准化体系,发挥标准化体系作用,推动企业发展。标准化作业有利于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打造企业品牌效应,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一定要在实际过程中得到贯彻执行,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运行,做好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

  2.3积极贯彻实施

  组织开办企业“管理提升年”活动,使企业的管理服务标准得以贯彻落实,制定合理的.企业管理标准,以及良好的企业用人标准、执行标准。严格规范各环节标准化工作,逐步完善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工作量化评价体系,制定严格的企业内部考核标准,使企业在管理、服务、生产、技术上都得到科学的规范,使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都得到有效提升。构建良好的企业管理标准化发展氛围,加强企业内部标准化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总体部署,落实各项工作要求,从多方面、多角度确立科学的“风险可控”理念,以“人、机、环、管”为中心,做好危险源的辨识工作,落实企业风险防范措施,有效控制风险,做好风险预防,利用激励机制拉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主动参与到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中,努力提升企业的安全保障能力。搭建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平台,实现客户、收费、维护三位一体的管理方式,提升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客户信息集中管理、报装管理、支付宝交费等功能优势。实现生产场所监控、管理精确定位,利用生产场所视频监控系统和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完成对生产的全过程管理,确保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上报,快速排除故障,有效提升企业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提升生产运行水平。

  2.4打造省级标准化示范单位

  企业应树立标准化榜样目标,努力提升自身标准化程度。评审组积极听取企业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范围等,并向上级做出相应的服务绩效和实施情况汇报;对企业服务现场、服务过程和基础设施等情况进行实地查看;了解企业日常管理、标准化和公司发展决策、标准化试点工作整体策划、绩效考核应用情况,企业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得到考核小组人员的高度认可。

  3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应用效果

  逐步完善省级标准化试点单位和企业服务标准化体系,进一步推动企业各项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流程化,这样有利于提升企业客户满意度,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随着标准化的体系建设,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客户满意率不断上升,在业内评价良好,诚信单位荣誉也唾手可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长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信誉基础。标准化系统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完善、持续改进的长期性工作,企业要做好长期备战准备。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服务工作难度将会越来越大,只有积极推动标准化管理,不断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标准。利用标准化系统建设要求规范企业人员行为,不断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准确衡量企业工作质量标准,推进企业各项服务标准化进程,严于律己,不断学习,做好各项岗位工作,为企业的长期发展贡献力量。

  4结语

  企业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是企业提升自身产品质量、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知名度,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只有完善企业各项管理标准,规范企业内部行为,才能全面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丁艳霞,钱明,马彦辉.构建标准化体系与知识管理相融合的理念推进科学研发新模式[J].中国标准化,20xx,(15):101-104.

  [2]宋蕊.有关企业进化管理中的标准化体系探讨[J].商,20xx,(17):20.

  [3]刘宏娇.试论构建企业标准化体系[J].价值工程,20xx,(15):151-152.

  [4]杨涛,李宪臣.信息化在企业标准化体系中的作用[J].品牌与标准化,20xx,(14):45.

  [5]郭培岗.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及其管理水平提升[J].企业改革与管理,20xx,(04):73-75.

  [6]聂斌.标准化体系为企业管理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J].化工质量,20xx,(06):98-99.

企业管理的论文13

  摘要

  我国高等院校校办企业创办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是以承担教学实习、科研基地和教学科研服务的校办工厂等。然而,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在管理体制中仍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本文针对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问题

  由于我国校办企业受到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束缚,在发展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突出表现在校办企业产权不清,学校也为企业承担经营风险,企业领导缺乏自主经营的发展理念。因此我国校办企业与社会企业相比,发展规模较小,经济效益较差。只要将高校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促使其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全新道路。

  一、高校校办企业的发展现状。

  1、产权不清。

  (1)产权归属不清

  随着高校事业的跨越式发展,高校的科技产业也随之兴起,一时间出现了很多社会高度关注的企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起到了带头模范的作用。然而,高校校办企业在管理体制中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导致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其中产权不清就是其中一大问题。产权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

  高校的校办企业资产债务一般情况下都是没有经过法定允许就登记和评估,经营资产也属于非法手续办理。校办企业一般在刚开始运行阶段,院校需要给予一定的资产投资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其他渠道来获取集资或者筹资的运营资本,然而这部分的运营资本在产权属性上比较模糊,而且还很容易出现产权归属不清的现象。企业对于高校的一些专项科技成果等一系列无形资产,通常情况下都是没有经过专业化的确定和评价预估,这样就会导致高校的无形资产出现隐形流失的情况。如此情况下,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就会完全不清不楚,高校与企业都没有自身固定的自主经营立场,也没有相互独立自主的主体,与高校的体质也完全不符。一旦获取盈利,利润都是属于高校的,出现亏损也是由高校承担风险,高校还要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因此高校校办企业就属于一种行政上的上下级关系,并不是将资产作为纽带的一种产权关系。

  (2)产权结构单一。

  高校校办企业大多都是一些全资企业,通过调查分析,我国高校校办企业的法人都是高校的相关领导,并且占全国校办企业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但是这种校办企业一般都属于小型投资企业,产业结构也相对比较单一,产权构成没有固定的主体,在自主经营中就会存在很多风险。高校一旦出现任何的经营风险,企业就会全身而退,不会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和债务风险。

  校办企业受高校文化的影响比较深远,会出现企业领导没有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和步伐的思想意识,更没有面向市场经济、追求更高价值利润的发展理念。高校对企业采取的管理方式属于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无法适应现阶段市场经济的需求,企业只需要对高校及其领导进行负责,却无法承担起市场责任。

  2、产权不明。

  从高校的发展角度来讲,高校更希望的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不断的扩大经营,赚取更多的利润资金,这样才能为高校的事业发展增加一定的收入。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市场经营风险在不断提升,高校担心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经常会出现企业将债务责任甩给高校领导,越位事件也经常发生。

  3、校企不分。

  现阶段,很多企业与高校都是资产不分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资金占用问题、收益分配问题等,导致在财务工作中资产结算不够明确,企业只亏不盈,企业也缺乏自主权力,致使企业失去了发展的活力。

  4、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完善。

  高校是企业的所有者,主要采用的是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来管理企业。企业的管理者一般情况下都是高校中的领导,除了兼备事业和企业的双重身份外,还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这种行政化的管理方式,就会导致经营管理队伍中很多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高校领导的效用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联系也不够密切,采取同样的选拔方式,可以选取优秀的高效领导,却无法选拔出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

  这种激励约束机制的不够完善,还对企业的战略性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企业管理的选择权在高校领导的身上,因此就需要按照高校领导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完善,这样不利于企业的高效长远发展。在高校校办企业中采取的一些激励约束机制甚至与时代的发展严重脱节,既没有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还促使管理体制中存在更多的漏洞。管理人员的薪资与经营的业绩关系不大,导致这种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引起更多工作人员的不满,致使管理人员思想意识懒散,工作积极性不高,无法达到预期的经营效果。管理人员的收入与管理人员所处的岗位会出现不相称的情况,企业的内部结构设计缺乏合理的规划。管理人员的薪资报酬一般都与企业的管理规模、管理工作的难度、经营业绩以及承担的责任相符合,然而实际的工作现状却是相反,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很多不利的因素。

  5、财务管理体制有待健全。

  由于高校与企业的不分,就会导致校办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两种模式。第一种是事业法人在财务管理中占据着主要的财务管理工作,企业就没有任何自主经营权,事业单位就会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第二种现象是高校经常会利用自身的财务管理模式来管理企业,企业仍旧没有自主经营权,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就失去了任何权力,这样就会造成企业的法人产权权力超过了一定的限度,高校在对校企单位管理中就会存在很多管理问题,甚至会出现利润损失情况。

  还有一点就是财务核算不够科学,产权出现隐形流失的情况,这种情况还比较严重。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高校校办企业长期使用高校的资金费用,然后在开展经营活动时又将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混淆在一起,在计算投资收益时效率较低,核算工作中没有科学合理的方式。高校的部分领导对于财务管理体制不够重视,逐渐忽视了对财务管理体制的约束机制,也没有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财务监督机制,促使在开展财务工作中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相互牵引,做到权责明确、分工明确,因此企业在财务管理体制中就存在很多漏洞。

  二、高校校办企业的积极作用。

  高校校办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科技强国战略计划的实施,要促使高校校办企业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才能发展高科技产品,不断实现企业产业化,已经成为全社会关心和重视、支持的问题,并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发展高校科技产业,加强高校校办企业,不仅为高校提供了更加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和科研中心,还能够为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将自身科研成果转为生产力,加快高校科技成果的快速发展,还能够健康稳步的走向市场。高校产业的发展,更对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营体制实现了转换,有利于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增强高校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优化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的有效策略。

  1、积极转变思想观念,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寻找适合的发展模式。

  校办企业在现代化的产业定位上,首先要建立一种长期发展的长远目标,还要不断积极参加各种国内外的合作竞争,这样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寻找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才能使企业走向国际性和规模化,还要依靠国家的院校的扶持,开始自力更生,将经济效益向多元化转变,做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走上市场竞争的大舞台。

  2、明确产权管理,规范资产管理方式,制定现代化企业制度。

  校办企业在现代化企业的建立中,还要将各项资产、债券以及债务彻底解决清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委托社会上的中介机构对校办企业的各项资产债务风险进行评估。高校由校办企业的创办者转变为校办企业的出资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有限责任,然后在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一道有效的防火墙,为企业和高校规避各种风险。

  高校校办企业要走上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发展模式,将校办企业管理部门的职能由有限公司或者控股公司来承担,将资产的管理方式进行规范化,提升经济效益。企业领导还要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做好整个经营活动的财务核算和监督工作,尽量将企业的投资风险降到最低,这样才能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

  3、加快企业结构优化调整,走上集约化经营之路。

  高校校办企业要结合企业的发展情况,时刻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情况的变化,进行合并重组等结构优化调整,构建高校企业集团。对科研成果要合理利用,对资产人员要优化配置,对发展模式进行不断创新,走上集约化经营之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校办企业产业虽然发展起步比较早,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发展速度相对比较缓慢,还存在很多新老问题需要解决。在新形势下,我国的高校校办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促使了我国高新技术的迅速崛起,对国民经济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更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蔡韦华。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J]。中国集体经济,20xx(7):70—71。

  [2]张永杰。分析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J]。前沿,20xx(14):83—84。

  [3]吴朝阳。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xx(12):166—168。

  [4]刘子斌。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问题及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xx(24):190,339。

  [5]蔡韦华。关于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商贸,20xx(5):20—21。

企业管理的论文14

  1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企业文化,那么其充其量只能称为运作的机器,没有任何灵魂与生气。因此,企业发展中必须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努力构建先进企业文化,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与动力,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源动力,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企业文化的构成主要包括企业鲜明的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能够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想要确保企业能够长远的发展,就需要充分的发挥创新的作用,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充分的挖掘每一位企业员工的`潜能,发挥每一位员工的创造性。企业文化是企业重要的精神支撑,同样也是企业创新的有效形式。

  (3)经过多年的企业发展实践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企业管理创新,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管理方式与理论的组成部分,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建设独具特色的先进文化,才能让企业具有科学的管理思想、多变的管理模式、灵活的管理方式,能够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创新的平台。所以,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致力于先进文化的构建,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2企业文化创新影响企业管理创新的要点

  2.1深化企业改革,落实企业管理的变革

  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企业要想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进行企业深化改革,这也是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的重要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发展理念能够更好的贴近市场,实现企业跨行业、跨地域甚至跨国的经营贸易。加强企业改革力度,保证企业管理能够对企业员工、客户、供应商等反馈做出及时的反映。实行现代化企业改革,不仅仅是依靠健全的制度对企业员工进行约束,更是通过企业文化,将企业发展理念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思想中,促进企业全面的发展。

  2.2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提升企业文化

  从我国加入WTO后,我国企业正向着全球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通过企业信息化管理,不断的提升企业文化,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企业发展中,谁能及时的掌握有用的信息,就能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占据主动作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包括企业生产管理、企业资源管理、供应商管理、电子商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等。

  2.3招揽创新型人才,营造创新氛围

  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积极招揽先进创新人才的同时,要充分的发挥我国的优良的传统,凝聚企业的团结力,借助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为企业留住优秀的人才。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该通过有效的手段唤醒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使企业员工将企业当作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营造一个重视人才、重视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充分的挖掘每一位员工的创造能力,让企业员工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4紧跟时代步伐,开拓创新

  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当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传统的企业文化有时会与时代发展产生一定的差异性,导致企业发展受到时代发展的制约。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应建设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进行企业文化的提引与再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企业文化,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和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发展快,企业文化就好。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因此,要把建设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建设顺应时代发展的企业文化。

  3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源动力,对企业管理创新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是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文化建设,通过信息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手段,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企业招揽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构建先进的企业文化,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促进企业长远健康的发展。

  作者:项榆 单位:陕煤集团神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企业管理的论文15

  一、合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有效推行是加强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开展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企业管理活动能够有效开展的依据。企业管理制度要体现经营观念和目的,更要与企业的经营目标与战略相契合,还应合理划定企业管理当局及各业务领域、具体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应遵循的规则和原则。企业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企业职能部门的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工作说越来越成为明,专业管理制度、工作或流程、员工所应遵守的企业规章制度和相关纪律等。

  1.1建立合理、高效管理规章制度是加强企业管理工作的前提。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要合理、具体,可操作性强,使员工有章可循。企业规章制度应当尽量对管理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均做出较为细致的概括,并且应以企业发展实际情况为依据,及时修订和改进相关规章制度,以使其更容易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所接受和认同。对于没有商量余地的管理制度,应尽量使之标准化,因为只有标准化的制度才能使企业更好地融人到发展中的市场,也才能使员工认真遵循规章制度,适应社会发展对企业的要求。只有在制度面前让包括企业管理者在内的所有员工实现人人平等,才有利于企业管理制度规范化的推过去时,才能提高规范的实效性,也才能保证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促进企业管理细节的发展。

  1.2合理、高效企业管理制度要充分发挥作用,有赖于良好执行力的支撑。

  1.2.1确保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发挥作用。规章制度绝不仅仅是约束员工的,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当发挥同样的作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者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为员工做好表率作用。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细节,让自身行为与企业规章制度相切合,在潜移默化在影响企业普通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对规章制度的认知度。不仅如此,企业经营管理者还应做到更好,才能给员工树立榜样;要摆正姿态,深人员工内部,多与员工交流,才能了解员工的需求,在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员工实际,也是提高企业规章制度执行力的重要方法。

  1.22确保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企业员工的积极配合不容忽视。员工在企业中所占比例最大,是企业得以正常运行的主要力量,员工的`配合对规章制度是否能够实施有决定性作用。员工是企业运行的具体操作人员,对于具体的工作步骤,员工甚至比领导更为熟悉,他们知道企业的症结所在,只有得到员工的配合,才能使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得以实施,使企业正常运行。因此,企业需要要求全体员工参与管理,从日常工作做起,提高对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格自律,认识至」自身存在的缺点,并及时改正。

  1.2.3奖罚分明是确保管理制度执行力根本保证。明确的奖惩制度是实施细节管理的辅助工具,对员工具有激励或者约束作用,企业要明确奖惩制度,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如果员工在平时工作中表现良好,对事物观察人微,发现了很多大家没有发现的问题,给企业降低了损失,工作态度端正,那么就要给员工一些福利或奖励,这样又能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如果员工因为自身原因,比如工作态度不认真、粗心大意、工作不严谨等给企业带来了损失,企业就要给予处罚,起到警示作用,督促员工认真工作。

  二、新时期要加强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以人为本的原则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

  2.1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必须正确定位员工的重要作用。员工素质如何事关企业兴衰成败。现代企业管理以人为本,就是要了解并尊重员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唯才是用,使企业员工各尽其能,使企业用人合理、高效。企业员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尊重,工作得到肯定,便会发挥最大的潜能,认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企业发展。企业在制定目标规划、做重大决策时,要充分听取员工意见和建议,将企业整体目标与员工的个人目标融于一体,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员工充分感受到自己在企业发展中的价值和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企业发展而奋斗。

  2.2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必须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企业管理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方面。企业要切实关注员工利益,提高企业竞争力,完善企业分配制度,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企业还应重视并努力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企业管理宽严相济,平等对待每个员工,营造一个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积极创新、团结和睦的企业环境与氛围,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实行有效的激励奖励措施,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开展多姿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丰富员工的精神生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员工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

  2.3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企业管理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使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长远发展紧密联系。企业要重视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现代企业要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用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来影响和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现代企业应推动岗位培训、函授进修、互帮互学等素质培养形式,强化员工的学习意识,提高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此外,企业还要重视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就会陷人静态的被动的局面,很难取得发展和实现超越。员工如果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止步不前,就可能被竞争激烈的职场所淘汰,很难实现长远发展。

  三、结语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制定和完善这些系统性、专业性相统一的规定和准则,就是要求员工在职务行为中按照企业经营、生产、管理相关的规范与规则来统一行动、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在有效管理制度体系的正常运行,从而实现企业既定的发展战略。

【企业管理的论文】相关文章: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12-06

论文:企业管理与沟通12-27

关于企业管理的论文09-06

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论文05-20

企业管理论文05-23

企业管理论文11-03

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论文12-02

企业管理论文03-07

企业管理的毕业论文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