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那呼兰河》中饱含生命力的探索洪流探析论文
评剧是我国影响广泛的戏曲剧种之一 ,它蕴含着北方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沈阳评剧是评剧文化与黑土情怀深度遇合的结晶,那一幕幕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生活画卷,不仅蕴含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更是充满地域文化意蕴的艺术载体。《我那呼兰河》是沈阳评剧探索的佳作之一,它创造性地赋予了评剧华丽、惊艳、大气的全新形象,为评剧的当代化探索贡献了经典的篇章,把根植黑土的沈阳评剧对东北文化意蕴的执着守望和在舞台呈现中努力丰富剧种形式语言的不倦求索,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
时间是对艺术精品最好的验证。自20xx年秋天华彩亮相以来,《我那呼兰河》获得了“文华大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并入选“国家十大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项目”,其主演冯玉萍更是喜获中国评剧的第一个“三度梅”。岁月沉淀了《我那呼兰河》的韵味,却没有黯淡它的光芒,20xx年,它又在“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展示东北文化的风姿,这也许是它由精品凝固为经典的难忘瞬间。
评剧《我那呼兰河》是根据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和《生死场》改编创作,剧作家黄伟英先生在萧红散文般的随意笔致中营造了疏朗有力的戏剧结构,在略显凌乱的生活场景中发掘了人物的鲜明形象和神采。作者保留了原作诗化的品格,在唱段、对白中巧妙的将东北语言的泼辣和文学的雅致融为一体,体现了高深的文学功力和素养,为戏剧的舞台呈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该剧挖掘了东北生灵“向死求生,为生而死”的生命意识和“生的坚强,死的挣扎”的生命态度,洋溢着浓浓的诗情,呈现出浓烈的激情和血性,演绎了超越生死的豪迈气概,表现出强烈的悲剧色彩和人文情怀。
戏剧是超文本的综合艺术表达,舞台呈现的表现力具有决定性的力量,而导演无疑是主题演绎的核心。在当代,戏剧的创作体现了全方位的审美提升,舞台技术手段也日趋丰富,在多种艺术手段的驾驭能力、戏剧表现的审美提升、多种戏剧形式的融合借鉴等许多方面都对导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著名导演查明哲以深刻、凝重、厚实的艺术追求而享誉舞台,他在《我那呼兰河》整体风格的设定上没有简单机械地移植,而是通过文学与戏剧碰撞所产生的强烈感染力带给观众崭新的审美体验和深度的思考力量。他从尊重评剧本体艺术特色入手,追求戏曲的程式美与戏剧情境和谐共生的表现形式。既不丢戏曲本体的东西,又容纳了相对飘逸、现代的歌剧、舞剧的表现语言,大胆地融入了全新的艺术元素和舞台风格,赋予了评剧从未有过的华丽、大气、清新的时尚风采。“斗篷舞”中武场打击乐与舞蹈语汇的无缝连接; “斗秧歌”中“红绸舞”与戏曲程式“长水袖”的和谐共舞,无不体现了对评剧本体的执着坚守和对姊妹艺术的兼容并蓄。在继承传统的文化精神与面向时代的探索精神指导下, 《我那呼兰河》植入了时尚且现代的审美意识,对评剧的审美品格进行了提升,呈现出全新的戏剧样式和兼顾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戏曲风格。
《我那呼兰河》在舞台呈现上将“呼兰河”强化为舞台中心的视觉形象,一汪清澈的河水延伸到舞台之中,那些倔强生命的命运就是在这里展开的,呼兰河是他们精神的外化,也是他们生命的载体,因此,被赋予了浓厚的象征意味。时而,呼兰河呈现出田园般的祥和与宁静,成业和金枝在这里嬉戏、调情,呼兰河是多情的春水;时而,呼兰河被染成浓烈的鲜血,无数同胞的骨肉融化在呼兰河水中;最终,呼兰河升华为东北人血液里不可缺少的烈酒,无数壮士举杯畅饮,奔赴他们生与死的宿命。呼兰河就是东北人民的血脉,呼兰河就是黑土地上奔涌咆哮的生命洪流……剧中的人物也与呼兰河融为一体,生死相依。正如剧中反复咏唱的主旋律“生生死死就在那呼兰河,我那呼兰河,我那呼兰河……”这种符号化的手段,拓展了戏剧的容量,蕴含了更为丰富的意蕴,极大地强化了戏剧的张力。
整出戏的舞台“视界”都体现出导演非凡的视觉驾驭能力和审美修养,让人铭记了《我那呼兰河》丰富的视觉表现语言。那个查明哲式的 Pose,那些挣扎着的生命背对观众将手伸向了天空,那弯曲着的每一根手指都传递出戏剧的主题:那是生的苦难,那是死的挣扎,那是呼兰河人格化的雕塑,那是舞台上的纪念碑。在“金枝生产”和“铁钟狱中”两场戏中,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剪影效果,丰富了整出戏的视觉表现手段,尤其是那刺刀排列的剪影与第三幕田园的篱笆形成了联想和对比,语言含蓄却耐人寻味。这些戏曲舞台上罕见的完整、大气的艺术构想和新颖、细腻、丰富的舞台表现手法提升了戏剧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张力,与当代大众审美心里达成了深度的契合。该剧整个的视觉效果,既不鲜艳单薄,也不沉闷灰暗,它将华丽和凝重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戏剧的表演空间总体是空灵的,那些枯枝、篱笆、磨盘甚至冰凌虽然着墨不多却巧妙地交代了环境、营造了空间。灯光变化丰富,渲染了气氛、丰富了层次,为整个戏剧增加了美感。它的服装设计也体现了导演的总体设计思路,风格凝重而不笨重,色彩丰富而不浮华,质感坚挺却不生硬。尤其是那件导演精心设置的斗篷,它不仅仅是一件使王婆的舞蹈更加飘逸的服装,从第一幕开始这件斗篷就被赋予了灵性和情感,并参与到剧情之中:它是王婆像老母鸡一样庇护孩子的“羽翼”;它是儿子铁钟做土匪的“护身符”;它也是王婆最终奔向沙场的“战袍”。
导演查明哲以对剧中人物人性的深刻剖析,对人物命运的独到感悟,营造出浓厚的人生意味和情感征服,显示了驾驭表演艺术的深厚功力。他以惊人的想象力,用唱、念、做、舞等极具评剧特征的戏曲形式语言,把戏剧的文化蕴涵开掘的接近极致,把人物的命运和情感历程,演绎得酣畅淋漓。剧中人物并不繁复,但王婆、赵三、铁钟、金枝、二里半等都具有强烈的个性,显示了导演的准确诠释和演员的深刻理解,尤其是王婆的扮演者冯玉萍在表演中抛弃了戏曲“行当”的程式化表演,以人物的内心、情感为依托,表现出敏感的理解力和超群的表现能力。她努力降低着自己的“重心”,渐渐和人物融为一体,在舞台上塑造出坚实可信又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更通过她过硬的演唱功力和深厚感人的表演魅力,散发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将内蕴与欣赏的满足结合成剧目所具有的冲击力与征服力。
正如该剧导演所言:本质地继承、创新发展才能让戏曲走出另一片天。坚守艺术本体的审美特征与探索新的表现手段,从来就对立统一地存在于当代戏曲的探索之中。尤其在“混搭风”盛行的当下,戏曲如何在创新中保持其剧种的艺术特色,是困顿艺术创作的难题,评剧《我那呼兰河》的舞台呈现正是对这一问题有价值的探索。
【《我那呼兰河》中饱含生命力的探索洪流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论《呼兰河传》中儿童视角的运用03-06
论萧红《呼兰河传》中的悲剧意蕴03-06
《探析数学中的美》精选论文(通用15篇)01-20
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论文11-16
激发朗读在语文课堂中的生命力论文11-15
艺术设计中的创造思维探析论文(精选5篇)06-14
探索英语教学中的识词经验论文11-26
多媒体教学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探索论文12-07
探析法律中的事实03-21
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运用探析论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