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独生子女大学生生命观的几个问题论文

时间:2020-08-15 19:02:58 生命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独生子女大学生生命观的几个问题论文

  【摘 要】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渐入高校,他们的生活态度不端正、人生目标不明确、缺乏责任感等问题日益明显,如何对他们进行生命观教育亟待解决。本文通过现状分析,教育对策等方面剖析了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校情况,引导他们正确思考生与死的生命课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的失落与痛苦,确定人生的意义,热爱生命。

浅谈独生子女大学生生命观的几个问题论文

  【关键词】独生子女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对策

  当前,大学生轻视和伤害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和对他人生命的漠视?除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心理问题等原因外,还与一些高校长期缺乏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没有很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近年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日益增多,由于独生子女性格存在很多缺陷,主要体现在:独立性较差,依赖性较强,责任感缺乏,情感波动较大,价值趋向模糊等。因而,开展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生命观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笔者通过对独生子女现状,教育对策等方面的分析,浅谈一下独生子女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几个问题。

  一、社会及家庭背景影响着独生子女大学生生命观的形成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由于现在家庭多数为独生子女,普遍存在家长对子女教育往往是以子女为中心,万事都为其做好而忽略对其发现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曾有报道称,一位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剥鸡蛋而挨饿,可见,一些家长对子女的宠爱到了何种程度。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习惯了有人帮自己,严重的依赖心理使得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表现出手足无措,缺少了长辈呵护的他们感到恐慌甚至绝望,直至产生轻生的念头。目前随着全社会教育的普及化,学校教育的误区严重扭曲了独生子女的生命观。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而片面的追求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这样的学生往往没有自我没有个性,他们十分冷漠,沉重的升学压力使得他们没有对社会生存、处事方法有所了解,等到经过重重选拔上了大学才发现,这个象牙塔与想像中的很不一样,他们对突然的轻松感到无所适从,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茫然,对自己的未来有点期待与担忧,由于交流与沟通的能力欠缺,压力得不到释放,积聚的结果就是伤害自己,结束生命。

  二、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征决定生命观的趋向

  中国社科院的卜位认为:每个人的行为、心理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personality),健康的人格指人格健康中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需要、信念等因素的协调和发展,其自我评价客观,不狂妄自大,也不盲目自卑,并能有效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和个体身心健康发展。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国内部分学者已做的工作得到的实证材料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征对其生命观的趋向有着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具有良好完善人格特征的独生子女大学生会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生目标明确,责任感意识强等,这会促进其自我价值的体现和人生目标的实现;反之不备正常人格特征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困难,在压力和困难的折磨下,他们的人生目标生活态度就会发生急剧性的变化,直至出现自杀。

  三、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生命观确定的决定性因素

  独生子女大学生除具有当代大学生所共同的心理特点外,还具有其鲜明的自身特征:思维活跃、自信、有一定特长等,但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在他们的身上也反映出一些特殊的心理状态:

  (一)、自我中心意识强,性格独立。

  独生子女不管来自城市或农村,他们都独享受家庭成员的爱,拥有各种优越的条件,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于是他们只爱享受,只希望别人爱自己,对家长的爱不领情、不珍惜,自小意识中就以自我为中心,平时都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中长大,溺爱有加,养成个性极强的性格。

  (二)、独立生活能力差,经不起生活的磨练。

  独生子女一直在家长的呵护下长大,被视为掌上明珠,视为整个家庭的希望,再加上现行的高校制度的应试现状,有的家长对子女的生活尽可能的包办代替。在高校新生入学报道注册时,全家到校相送的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在子女上大学后,不顾路程遥远定时专程到校为子女洗衣缝被。在这样包办的环境下成长,独生子女大学生一旦离开家庭,日常消费毫无计划,生活中遇到困难一筹莫展,遭到挫折就焦躁失落,无法及时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因而,在独生子女大学生身上存在这许多矛盾状态:自主精神与依附心理集于一体;自我期望值高和自我控制能力弱并存;好强与脆弱联在一起;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脱节。

  四、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的方法

  (一)、注重心理疏通培养健全人格

  学生家长要改变自己的角色,从哺养者、培养者、教育者转变为子女所信任的伙伴和引导者,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要关注自己孩子的真正需要,要尊重他们的选择,理解而不溺爱、民主而不放任、疏导而不压制,真正做到严有度、爱得法,努力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自信的良好品质,锻炼坚强意志,培养健全人格。只有以情感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承认他们的不同性格、爱好和兴趣,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深刻的思想和道德融入浓厚的情感中,用炽热感情表达深刻的思想,做到情真意切、情理结合,扶植其自尊心,激发其上进心,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力度,达到理想的效果。思想工作不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就很难有说服力和感召力。要动员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力量,采取措施,帮助独生子女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大学生反映的每一个具体问题抓起,不断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二)、加强生命关怀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帮助大学生完善素质、提升人格、激发激情和创造力的职责。只有真正做到关怀生命、关注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生命、生活质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增加亲和力,富有感染力,提高实效性。

  重视生命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是人性化的教育。以学生为本,以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为宗旨,服务于个体的生命成长和发展,关注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重视生命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是个性化的教育。“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自我和精神世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每个人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富有针对性,

  重视生命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是生活化的教育。生活是生命源泉,离开生活的生命关怀是苍白无力的。生命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命的显现,关注生活就是关爱生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其释疑解惑和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其来自经济、就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生活的能力。

  重视生命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是幸福化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幸福服务,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终极目标。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的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成为幸福化的教育。通过教育,使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幸福的含义,体验幸福的境界,具有创造幸福的能力,具备奉献幸福的品质,成为拥有较高生命质量的高素质、高品位人才,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进行集体荣誉感教育,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觉意识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是在集体中生活的,这就需要一个和谐的、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学习、政治、文化娱乐生活的环境和氛围。班集体是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在班集体生活中,同学们在思想品德上互相认同,在行为上互相模仿,特别是在涉及共同利益和要求时,互相激励、强化和支持,容易形成一定规模的群体行为。

  (四)、注重慎独,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觉行为

  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们的自主精神是很重要的,而传统的“慎独”思想正是强调了高度自觉的修养精神,自觉学习、自觉遵纪守法,戒慎自守,这很有助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在道德修养中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能够自觉的剖析自己、反省自己、反思自己,从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确定自我意识和树立“我”的稳定形象,这是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前提条件,是青年期最重要的心理过程。

  (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独立人格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最佳形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拓他们的视野,拓宽他们的视角,增长知识,提高认知水平,调动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充分发挥集体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并从中注意分析独生子女大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及其价值观念,做到有针对性的对其加以引导,使独生子女大学生从中提高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塑造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能力,增强自我管理的愿望和动机,从而在社会化过程中尽快找准自己的位置,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体系。

  (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为了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教育工作者必须率先垂范,不断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树立正确指导思想的前提下注重自身优秀品质的发扬,打造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更好的引导与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七)、改革教育管理方法,为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创造条件

  大学生活的自我管理是大学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最终是通过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来实现的。因此,我们要注意工作方法的创新,显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实际工作中树立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和成就学生的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管理,使学生在自我管理中接受教育,通过自我管理学会自律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3]陈建翔,王松涛.新教育:为学习服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赵允玉.试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0).

  [5]褚慧萍.从大学生自杀现象看高校的生命教育[J].江苏高教,2007,(1).

  [6]杨建兵.对医学生进行死亡教育的意义和原则[J].医学与社会,2002,(6).

  [7]江晓萍.影响大学生生命观的环境因素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2008,(10).

【浅谈独生子女大学生生命观的几个问题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大学生生命观及开展生命教育的对策的论文

2.由《雷神》浅谈北欧神话中的生命观论文

3.浅谈生命教育的论文

4.英语教师教学观浅谈论文

5.浅谈软件测试的几个问题

6.中国哲学与生命艺术观论文

7.浅谈赫尔德的历史发展观论文

8.浅谈红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