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整合教学内容打造生命课堂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整和历史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效率
论文摘要:高中历史新课程采取模块加专题的体系,这种课程体系便于学生探究,但教学内容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对知识储备不足的高中生提出了挑战,因此整合教学内容,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本文就此谈谈体会。
新课程背景下,随着"一标多本"的普及,全国没有了统一的历史教材,历史课堂上教师到底应该"教什么"变得至关重要。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有四种版本,每一版本教材虽然都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但由于对课标的理解不同,编写的角度不同,在历史问题的表述上,各版本教材都有一定的差异;同时,新教材采用模块加专题的编写形式。这种课程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便于学生探究,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知识的跨度大,跳跃性强,给习惯于按时序教授和学习历史的教师和学生带来一定困惑。况且,新教材对历史学科的专业要求明显提高,这对个性不同、学业基础有差异,而学习时间相对紧张的高中学生来说,的确面临挑战。因此整合新教材,构建既符合课标要求,又适应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内容成为必要。教学实践中,我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对高中历史新教材进行整体地、系统地处理,以教学模块为单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让知识以“抓灵魂——建骨架——补血肉——走亲戚”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逝去的历史以灵动的“生命”形象再现出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抓灵魂”——就是教师要树立新课程意识,明确历史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在整合教学内容时,有意识地去挖掘、发现隐含在教材中的基本原理,找出其思想、观点,抓住历史课的“灵魂”和真正重点,帮助学生掌握课程标准中的核心价值观。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鲁迅先生也说过“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可见,历史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价值观教育。历史教材中的知识选择、组织、呈现和评价,无论是隐性还是显性,都必然附着并传递着一定的价值取向。从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来看,所谓历史课的灵魂,就是能够统帅历史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应当能体现出为什么而教,应当能在较高层次上体现出一节历史课的价值。上海特级教师包启昌认为:“实践中,我体会一堂课只能是一个中心。这里所谓的中心,实际上是一堂课的真正重点。课时中心是能把全课时教材带动起来,又能全面完成学科任务的一个点,这个点一般是一个基本观点,或者某一理论概念。”。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整合和进行教学设计时,都应当思考“为什么教”这一问题,都必须明确教学设计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围绕着某一思想、观点展开,使学生的心灵能够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动,真正实现历史学科启智育人的目的。
第二,“搭骨架”——就是教师要树立新课标意识,明确课标是基础,课本是依托,在认真关注史学界新的史学观点,新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或热点,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偏、旧、繁、难的知识进行大胆舍弃,找出重点知识、主干知识,搭起历史学科的整体骨架。具体操作时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树立新课标意识,充分发挥课程标准的导向作用。课程标准是我们取舍、细化历史知识的依据。如《课程标准》对古代科技的要求:“概述古代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事实上就是要求我们掌握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成就,而不是一般的成就。以此我们确定本课的重难点: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以及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然后围绕着重难点知识,参照各版本教材,依据对教材内容进行进行删减、整合和补充。
其次,树立新史观意识,以新的史学观点统领教学内容的整合,以新的视角审视和解读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全球史观、文明史观以及现代化史观是指导我们如何看待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方法。教学中应以“文明史”为总纲,以“现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以新课程标准和理念为渗透,联系近年来历史学术研究和学术观点的新变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把分散在各个模块中的知识进行优化组合、重新编排。以“世界近代史为例”。高中历史新教材以模块加专题的编写形式,这种写史手法,把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内容分散在3个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叙述,世界近代史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现象,各模块只是分别介绍其不同的历史侧面。这种打破时序的编写思路,容易造成学生学习“世界近代史”时有“看不见摸象”之感,很难把握“世界近代历史的基本趋势”。因此教学中,我们就有必要运用多元史观把不同模块中的知识内容整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形成对世界近代史的完整认识。首先,以“现代化”为主线,引导学生把分散在各模块中的相关知识揉合在一起。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经济领域,它是工业文明逐步崛起的历史,包括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政治领域,它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取代专制独裁的历史,包括英、法、美、德代议制民主的确立、发展、完善,及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思想领域,它是人文精神复苏、发展、完善的`历史,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然后,引导学生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用全球史观视角来看待世界历史的发展,得出:世界近代史是人类社会从孤立、分散走向整体联系,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用文明史观归纳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趋势:世界近代史是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的历史。
这样在不违背课标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模块的内容进行整合处理,既能加深对某一历史问题的理解,使知识结构更加紧凑、完整,又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补血肉”。建构起清晰的知识体系就像人有了“骨骼”,接下来就是给这个骨架输送血液,补充肌肉,使她丰满健康,富有魅力。补血肉是指教师要树立新的教材意识,切实转变以往视教材为“圣经”观念,选用适切的教学方法,依据教学目标,合理选用史料,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重组,使自己由教材的组织者、执行者转变成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
对历史学科而言,丰富多彩的“史料”就是其“血肉”。傅斯年认为:“史学便是史料学”,胡适也说过:“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没有史料的课程就像一副骷髅架子,毫无美感,没有吸引力。《课程标准》提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资源为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具体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校外各种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如把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以及蕴涵着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内容纳入课堂教学中,成为历史新课改的一道亮丽风景。课堂教学中依据课标和学生实际确定每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即每节课的“灵魂”。然后围绕着这个“灵魂”,对教材进行重组,精心筛选、补充相关史料如文字、地图、图片、表格等,让学生在饱满的情境中感悟历史感悟人生,实现主动发展。这样,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所获得的就不再是孤立的、僵化的、过去了的死知识,而是一种在思想灵魂统摄之下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了。
第四、走亲戚——就是教师在整合教学内容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针对课标和教材的主干知识、重难点内容,设计一些设问新颖的练习题,让知识“走走亲戚”“串串门”,使学生学会知识迁移。基础题→初步运用题→综合运用题→灵活运用题,不同教学阶段,有不同的层次梯度。其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新课程历史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和整合是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知识线索脉络的重要方法,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教学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2]《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赵亚夫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
【浅谈整合教学内容打造生命课堂的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