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的论文

时间:2024-07-03 16:15:20 生命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生命科学的论文【推荐】

  在各领域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命科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命科学的论文【推荐】

生命科学的论文1

  一、实践教学指导师队伍建设

  由于生命科学的“实验性科学”特性,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教师能够把所做实验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当前的新进展、新应用进行说明,将会获得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因此,科研一线教师积极承担实验教学对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极为重要。在构建“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注意精选一批有深厚科研背景的教师亲自主持实验课程教学。这些教师一般都具有博士学位,具有丰富的实验室研究经验,能够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时补充到教学与实验的内容中。这些高学历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实验教学工作,积极参与实验教学的改革,成为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实践教学的特色之一。

  二、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和改革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实验教学的内容跟上学科发展的趋势,鼓励教师将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因此,在构建“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积极开展了实验内容的更新和改革,创立了“1个遵循、3个打破”,即实验要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打破常规实验安排中时间的限制、空间的限制和教材的限制。第一层次验证性实验,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如电子天平的使用、微量移液器的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基本培养基的配制等等,所以设置了诸如培养基的配制、显微镜观察等基本实验项目。第二层次综合性设计实验,目的是使实验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设计性及探索性。因此增补一些新的设计与研究性实验内容,如菌种筛选实验、生态学实验等实验项目。菌种筛选实验可以使学生发挥一定的主动性,如设计采取不同的培养基、不同的筛选条件来达到筛选菌种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设计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三层次是开放实验必修项目,目的是针对某一实验专题,开放实验室进行研究。设置了植物组织培养及再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农杆菌介导植物遗传转化等专题实验项目。第四层次是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结合吉林师范大学学生科研立项和大学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开展。组建学生科研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平台,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科研一线教师的科研项目。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领域选定若干难易适度、具有充分可行性的科研题目,分别指导学生开展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

  三、实验平台建设

  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加大现有实验室资源的整合和改造,加速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先后获批成为吉林省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吉林省生命科学创新实践基地,使生命科学“四层次”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有了可靠保证。同时,学院通过特色专业和教改立项,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校企合作等多元化的资金来源,进一步支持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四、“四层次”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初步应用

  通过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自主设计与实施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使学生真正地经历一次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中,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周晓馥教授指导的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20xx年成功申报吉林省科技厅的大学生科技计划项目“叶赫绿色山野菜生产基地建设”(编号:20111316),是吉林师范大学第一个获批的吉林省科技厅大学生创业项目。另外,将创新实践研究扩展到创业教育研究上,教师帮助学生成立了公司,开始实施创业计划。在20xx年第八届“挑战杯”复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中,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选送的参赛作品《四平奥森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商业计划书》荣获银奖。总之,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积极构建“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将科学研究的理念引入创新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四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指导师队伍建设、教学与科研一体化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改革和探索,并可为生命科学类本科生创新实践教学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生命科学的论文2

  摘要:生命科学是21世纪最活跃的学科,它的飞速发展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多数大学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是将其定位为一门为全校大学生进行生命科学知识普及的公共选修课,也是一门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跨学科课程。由于《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对象的专业和层次差异,有效进行知识传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保证教学质量,是教学过程中值得考虑和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在《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中多媒体教学的实践,并就利用多媒体动画和影像辅助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弊端进行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课程;生命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xx)23-0247-02

  生命科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其本质是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既可以是组成生命现象的生物大分子,也可以是生物个体本身,甚至可以是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建设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目前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人口膨胀、食物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及疾病危害,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因此生命科学被誉为21世纪最活跃的学科之一,自然科学的前沿学科[2]。生命科学素养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3]。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为全校的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生物类的课程,包括世界一流的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就将生物导论等生物学基础课程开放给全校[2]。通过在大学课程中普及生命科学知识,增强生命科学素养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科学素质的手段之一。《生命科学导论》是高等院校面向全校各类专业,尤其是非生物科学类专业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由于生命科学涉及面广、内容丰富,而且发展十分迅速,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同时学生的专业差异均进一步加大了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难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成熟,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已成为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热点[4]。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PowerPoint、动画、视频等多种多媒体形式和生命科学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结合。将原先大量复杂的知识更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比,具有图文并茂,便于讲解和记忆的优点,可以更大程度地的活跃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课程教学发展。

  一、多媒体在《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中的应用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涉及了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及现代、生物技术等众多的学科和内容,涵盖的信息容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综合性强[3]。作为一门全校通识类的选修课程,《生命科学导论》所面向的是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专业学生对生物学的知识具有不同的实际需求,教学过程中需要兼顾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基础差异性,因此在授课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不同深度的教学内容。目前的多媒体教学的最主要方式体现在PPT教学,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比,PPT具有图文并茂,便于讲解和记忆的优点,对于生物专业知识接触较少的工科和文科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非专业知识时也可以节省很多精力[5]。采用PPT进行授课,可以将学生的精力集中在听课而非记笔记上,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同时也方便学生在后期随时进行查阅和回忆之前的课程内容。对于有一定生物基础知识的农科和理科学生,具有一定生命科学相关基础的学生,应当适当地增加一些知识的深度,需要对基础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的基础上引入一些新的技术和研究,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科学领域进一步进行探索和了解的欲望。然而,PPT的平面图像对于一些较为抽象和复杂的技术原理无法很好的进行展现,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丧失学习兴趣。教学动画在国外生物方面的课程中已有不错的发展,许多优秀的教材中附带有大量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同时一些研究者也渐渐开始在论文中利用动画或者影像来更为直观地表述自己的结论,或是将制作的动画或影像连接到自身的主页上,帮助其他研究者进行了解[4]。在常规的平面图像中,筛选、引用和制作生命科学导论相关的教学动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吸纳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此外,目前国内外媒体制作了许多精美的纪录片,比如中央电视台制作发行的《森林之歌》系列、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生命》系列、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制作的《自然》系列等,这些纪录片或介绍了自然生态的伟大,或展现了生命的神奇,或介绍了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均可以与专题内容相结合。通过观看纪录片,学生可以更直观地去了解新的研究进展,提升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多媒体的应用在《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课堂脱离了原先的板书模式,授课模式逐渐由文字化走向图像化,而图像化也开始脱离原先静态的模式,走向动态。例如,在进行动物免疫系统的介绍时,仅用文字配合图片的讲解的时候,对于有一定生物学基础的学生来说或许较易于接受,但是对于一些文科类的学生,较多专业信息的涌入和单一的过程示意图很容易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如果将各类免疫细胞,如T细胞、白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用卡通的形象描述出来,表述成为人体内的士兵,将免疫细胞对病原体进行防御的过程用动画表述出来。短短的几分钟的动画就可以将原先枯燥乏味的原理化虚为实,帮助学生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鲁迅先生曾说:“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在《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中,纪录片的应用也是如此,特别是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介绍中,由于课堂的局限性,许多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接触仅仅限制在了书本上的介绍,在对“生命多样性”一章进行讲解之时,文字和数据大段地标示出了目前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严重威胁,对于不少学生来说,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很难感受到这些数据的冲击性。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许多国家都制作了精美的纪录片向公众展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适当地引入这些纪录片比单纯的罗列数字更能够让他们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例如《最孤独的动物》这部纪录片,表述了包括孤独乔治在内的若干种已灭绝或濒临灭绝的生物的困境,这些生物的日常生活、生存环境以及那些为保护他们而努力的生物学家的工作都通过摄像机直观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引发他们的思考和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此外,生命科学作为21世纪的领军学科之一,其发展日新月异,通过书本进行知识传播的更新频率有限,学生无法通过书本的学习了解到新兴研究的发展。多媒体则不同,新的信息影响可以通过网络和电视平台进行传播,将其适当地引入到课堂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也扩展了教学内容。

  三、多媒体在教学应用中的弊端

  虽然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明显,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幻灯片、动画等影像的使用,其原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将精力集中在听课而非记笔记上面,但是也会导致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在课堂上不去记录笔记和听课,下课后直接拷贝课件,这反而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过多地引入动画和视频有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相较于文字,影像固然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而学生会存在抓不住重点,难以对影片中的专业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的状况。导致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教学质量反而下降的情况[4]。同时,引入影像进行教学有可能会使学生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6]。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去理解和吸纳新的知识信息,多媒体作为一个辅助工具,应该起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但是并不应该取代教师的作用。若是教师过于依赖于多媒体的帮助,反而会丧失了其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导致无法正常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致使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进行《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多媒体形式的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生命科学知识以及熟悉生命科学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板书模式,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需接受的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然而,凡事有利则有弊,过多地引入多媒体动画、影像等资源则容易使学生失掉重点,在学习理解上存在偏差。而教师如果过度地依赖于多媒体,则会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丧失其在课堂上原有的主导地位,多媒体的应用反而会带来负面的效果。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适度原则,教师应当及时地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娜,毛永强.“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教学改革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xx,(10):120-1.

  [2]李遂焰,吴坚,李萍.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xx,(29):94-5.

  [3]陈阿琴,陶贤继,刘其根,等.关于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xx,(06):42-3.

  [4]厉建中,胡振林,邱磊,等.多媒体在专业课《基因工程药学》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xx,(10):333.

  [5]高勇,陈建民,王汉林.多媒体动画在基因工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20xx,25(2).

  [6]穆灵敏,武俊芳,王文锋,等.基因工程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新乡医学院学报,20xx,(12):971-2.

生命科学的论文3

  1研究生命科学的重要意义

  讨论研究生命科学的意义主要从两个角度入手。从微观角度来讲,研究生命科学尤其是研究分子生物学,可以启发相关科研人员从更深层次,例如病毒、分子和量子等角度,对人类的疾病进行研究,这样就为解决人类一些重大疾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途径,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类的寿命,提高了人类的免疫力,另一方面,研究微观生命学,从基因的角度也可以增加粮食产量,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就如杂交水稻和转基因农作物的广泛应用;从宏观角度,也就是从生态学层面,我们可以通过对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研究,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研究,更好地处理人类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2]总之,生命科学的研究不仅可以极大的带动众多学科领域的融合发展,也将极大的促进中世界上众多国家的合作往来,从而更加有益于人类与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2中学生物教育中有关生命科学的内容

  在我们中学所学的生物教材中,其实很多内容都是涉及到生命科学的。像课本中所提到生命的起源于发展,是有关动物学、植物学等方面的;像课本中有关细胞形态与组织构成的相关内容,是有关细胞学与组织学的;像课本中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讲到的生物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是有关种群生物学、生物环境学的;又如课本中提到的生物分子之间的相关反应,是有关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3]……可以说,我们中学阶段的所学的生物知识,点点滴滴中都渗透着了生命科学的有关内容。生命科学是现代社会人类的一次跨学科领域的一项伟大成就,那么如何将这项伟大的成就通过简明易懂的`方式展示给普通大众呢?我想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无疑是一种最佳途径。我们常说转基因工程、转基因食品,那么什么是转基因呢?其实也就是通过人工手段进行的基因的重组。自从转基因工程面向大众,应用生产生活中后,对其的利弊讨论就一直不断,近日来,人们对转基因大豆食用油就产生了深深的质疑。有人说转基因增加了致癌风险,还以山东地区患癌率较少为证,指出当地人食用更多的是花生油,而转基因花生较少,故而发病率少。但以饶毅博士为代表的另一些人则指出,转基因作物在原则上是安全的。通过对社会时事的了解,我们就可以以转基因食品为突破口,进一步进行转基因的相关学习,进一步认识基因工程,认识生命科学。同时我们也可以结合课本中有关基因的知识进行纵深拓展,就像课本中所提的克隆技术,试管技术,其实也是与基因有关的,但二者之间的区别也是不容忽视的。由点到面,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进行探讨也将更有利于学生对生命科学的认识与学习。但通过上例,我们也应该有一个认识,那就是生命科学在为人类提供了方便,带来众多益处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困扰,这就要求我们从正反两个角度辩证的去看待生命科学。[4]

  3研究生命科学对中学生物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

  (1)以研究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来讨论中学生物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课程的进一步改革,为中学生物研究提供更加规范性和理论性的指导,也仅一步促进了中学生物研究的知识更新。(2)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学科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结合生活实际从而增强学生思考能力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3)生命科学本身就是融汇了多个学科知识的,通过学习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更加系统的学习相关知识,学会学科之间的整合与融会贯通,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4)对教师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可以进一步提高师资力量,促进相关学习。[5]

生命科学的论文4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入校后最先接触的一门医学基础课,实践性很强,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理论与实物标本观察相结合。但尸体标本经过甲醛浸泡有刺鼻的气味和长时间使用标本有些老化等原因,学生对学习解剖学热情大打折扣。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于20xx年争取到中央财政支持建成人体生命科学馆。全馆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分塑化标本陈列、断层标本陈列、铸型标本陈列、病理标本陈列、人文展区5大功能区。按照系统分为15个陈列区,展示实物标本350余件。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既有大体解剖标本,又有局解标本;既有传统实物标本,又有当前国内最前沿技术的生物塑化标本和铸型标本。依托馆内丰富的标本储备应用于解剖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解剖学知识,为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建设人体生命科学馆的意义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于20xx年集中办学来,校园面积比原先扩大几倍,相应的学生人数也由原来的3000人增加到8000人。学生人数的增加给解剖实验教学带来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实验标本严重短缺,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机会减少,学习兴趣大大降低。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建设人体生命科学馆是一个有效的途径。首先,人体生命科学馆内标本是经生物塑化技术处理,不需要液体防腐剂,具有一定弹性。标本能够得到长期应用和保存,提高标本的利用率,大大节约了教学资源。其次,人体生命科学馆内制作精良的各类标本能满足不同专业教学和实验。如影像专业用的断层标本,临床专业用的局部解剖标本,护理专业用的应用解剖标本等。使学生能够在人体生命科学馆内对一些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反复观察,细心研究,加深记忆,促进人体解剖学教学。还有人体生命科学馆可供各位老师和临床医生进行科学研究。通过对不同标本,不同层面的观察和测量,为科研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最后,人体生命科学馆对开展科普教育,普及医学知识也有着重要作用。作为重要的科普展览教具,可以近距离观察,使公众对自身的正常结构有了了解,对机体的一些异样变化有了初步认识。

  二、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作用

  人体解剖学属于形态学课程,具有很强的概念性、实践性和直观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验教学。多采用的学习方法是直观教学方式。由于人体解剖学内容繁多,名词术语难以记忆,加上学生相对基础薄弱,空间立体及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降低了解剖学的教学质量。人体生命科学馆建成后,在实验教学中用实物标本解答了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实验标本丰富的种类、多样的形式、翔实的内容增大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学习解剖学提供了直观的形象教材。利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的标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老师在实验课示教时,可直接接触标本,原来标本刺鼻的气味没有了,学生与标本的距离又进了一步,学生变得更加主动,能很快融入到实验教学中,紧紧跟随老师讲授节奏,学习效果大大提升。人体生命科学馆内除有系统解剖标本及局解标本、铸型标本、生物塑化标本、断层标本、胚胎标本外,还配备有电脑和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即可进行解剖学的理论教学,也能进行实物标本的展示,在讲述理论知识时如需展示实物标本,馆内有丰富的标本储备随时可演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例如:在讲述运动系统骨连结膝关节标本时,除讲述正常结构组织外,在结合半月板损伤,给同学们展示膝关节在由屈到伸并伴有旋转的运动时,内侧半月板在股骨髁与胫骨之间受到旋转压力而致半月板损伤。标本演示中使抽象化的知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还有在讲解内脏系统(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时,各器官的'名称、形态、位置及功能系统性连接紧密,难以直接描述,而在生命科学馆内结合大体标本、塑化标本、断层标本、病理标本等实物标本讲解时,可以理论知识与实物标本紧密结合。这样从标本的直观上加深了印象,产生的教学效果大大增强。还有在讲解脉管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时,实物标本的动脉、静脉和神经用红、蓝、黄等染料对其进行着色,使标本更加生动形象。在实验教学中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人体生命科学馆可作为人体解剖学理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实现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从而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发挥继续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作用

  以往学生在学习完人体解剖学课后,就失去人体解剖结构知识的平台。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人体生命科学馆作为开放式实验教学场所。学生在晚自习时间可进入馆内,复习以前的解剖学知识,为后续的临床课学习提前进行预习和巩固。另外每年新生在参观完校园环境后就到人体生命科学馆参观,提前了解相关的人体结构知识,初步建立感性上的认识。在以后的临床课程学习过程中,如病理学、外科学、内科学、影像学等学科关于人体结构知识的复习也在科学馆内进行。这样在上临床课以前对解剖学知识学习是温故而知新的,对学生预习、复习、和巩固等都能起到很好的帮助。可见人体生命科学馆在发挥继续教育的作用,为以后的临床学科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人体生命科学馆在展示人体结构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深刻领悟所从事事业的高尚,扩大了人体生命科学馆的意义和内涵,从而理解医学在维护人类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实现了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和职业素质教育共融。

  参考文献:

  [1]刘湛,牛家锋,李松奇,张从海.人体生命科学馆建设初探[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xx.4.81-82.

  [2]冯培勤,白勇,刘起颖,赵建伟,王明鹤,程明亮.人体塑化标本在人体生命科学馆中应用的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xx.30.387-388.

  [3]周媛媛、李超彦、李占生.人体生命科学馆的建设及开放[J].卫生职业教育,20xx.13.116-117.

  [4]李怀斌、熊克仁.加强人体标本陈列馆建设提高其教学作用[J].基础医学教育,20xx.7.663-665.

生命科学的论文5

  摘要:在中学生命科学学科的实验教学中,野外调查类实验有独特的价值,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题:组织麻烦,需要一定设备保障;内容复杂,教师的已有知识有时难以应对;活动耗时长,野外环境难控制。针对这类实验的特点,本文提出若干操作建议,涵盖教学前的准备、教学中的组织和教学后的总结。

  关键词:生命科学;实验教学;野外调查

  在中学生命科学学科教学中,实验教学有助于使学生具备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确的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的思维能力,开发出学生的创新潜力,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1]。中学生命科学学科的实验内容包含了观察、解剖、测量、成分检测、物质分离、模型制作、野外调查等各种类型。选取初中和高中阶段的“生物的类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等主题中的合适内容,开展野外调查类实验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具体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充实知识,获得技能。中学生从课本往往了解的是典型的、模式化的知识,但真实的生命科学研究对象是复杂多变的。只有走进大自然,学生才能感受到不一样的知识,更深刻地认识到大自然的复杂性和生物多样性。第二,热爱生命,欣赏自然。走进大自然,感受丰富多样的自然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在此过程中学会以不同的角度欣赏大自然之美。第三,丰富经历,增强凝聚。由于野外调查类实验的内容和组织形式的独特性,使得在操作中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多地相互协作,促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因此易于在日常紧张而相对单一的学习生涯中留下更多印记。《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中有相关活动建议:在“植物主要类群的基本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主题中“主要以食用植物或校园植物等为例”;在“物种多样性”主题中“可进行不同生境中物种丰富度的调查”[2]。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类实验存在诸多难题。

  一、野外调查类实验操作中的难题

  由于野外调查类实验的独特特征,给教师的教学组织管理带来诸多难题,因此部分教师不太愿意开展该类实验。主要困难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组织麻烦,需要一定设备保障

  野外调查类实验,一改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将课堂带到了露天。由于内容的特点,该露天环境常常是在道路情况复杂的绿地或林间。当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时,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管理,教师组织难度较大。野外观察需要一定的设备保障,如望远镜、放大镜,甚至捕虫网、毒瓶等。要落实这些设备的正确操作、使用维护以及携带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际操作的难度。

  (二)内容复杂,教师有时难以应对

  走进大自然,令很多教师最为担忧的一点是,学生发现了不同的生物类型(如某种杂草、某种昆虫、飞过去的一只鸟等)或特殊的生命现象(如动物的捕食行为、植物的果实开裂现象等),常常喜欢问“是什么?”“为什么?”而很多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感觉难以应对。例如,在高中“物种多样性及其测量”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实验中,实地调查时就会遇到不少难题。如在真实的现场如何选择、测量和安排样方?如何统计位于样方边界的`植物?灌木没有明显主干,从近地面的地方就开始丛生出枝干,如何判断是同一个植株?很多植物的幼苗与成株形态相距甚远,子叶、幼叶、成叶之间的差距巨大,加上植物的准确识别常常要借助于花和果实,因此如何判断物种的难度非常大。

  (三)活动耗时长,野外环境难控制

  由于野外调查类实验需要走出课堂,特殊的教学方式使得在走出课堂之前和回到课堂之后常常需要一些知识铺垫或内容汇总,因此耗时较多。而且,由于众多学生在野外活动,暴露于存在有毒植物、会蜇咬人的昆虫的环境中,因此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也是部分教师不太愿意组织这类活动的原因之一。

  二、野外调查类实验的操作建议

  基于生命科学学科野外调查类实验的重要价值及教学操作中的实际困难,笔者以为,除了应在课程标准层面进一步落实和加强引导外,在教学实施方面也需关注。以下提出具体的操作建议:

  (一)教学前的准备

  上好野外调查类实验,教学前的充分准备必不可少。具体包括地点选择、资料准备、设备提供、学习单制作、课堂容量考虑等。教学地点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以就近、方便为基本原则。位于市区的学校虽然场地不大,植物数量、种类和植被面积均不够理想,但对于一般的课堂教学是足够的。当然,若有条件的学校,在春游、秋游、学农、学军、参观科普基地等活动中合理穿插相关内容,则学生的体验会更丰富。选择地点前,建议教师能事先了解现场的生态特征、基本的植被情况等,便于更好地组织教学。在野外调查开展前,资料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如动物、植物检索表(或名录、图谱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相关生物。有关的设备也是此类实验开展的基本保障,应根据调查内容及学生人数和任务等安排设备的类型、数量。在教学前制作与调查内容相关的学习单,说明基本要求、注意事项、操作要点等,有助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更加可控。调查类实验比较耗时,应根据课堂的时间来设计内容,做到合理取舍。当然,若能结合有关实践活动安排2课时甚至更长时间的话,则效果更佳。

  (二)教学中的组织

  在课堂实施中应该关注现场组织、安全保护、内容安排等方面内容。课堂的现场组织要求很高。比如,按照自然组将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时,应根据学生的性别、体力状况、身高、兴趣特长等合理安排好学生的分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时刻关注学生的管理,如避免学生打闹、破坏植被和残害小动物的现象发生。在调查类实验的组织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安全保护。如可发放防护手套,避免学生被扎伤、咬伤;提醒学生在不平的甚至有高低落差的小径安全行走;提醒学生不能随便触碰、采摘植物或捕捉不明的动物以免中毒等。教学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动向,一旦发生问题,应立即与医务人员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内容必须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关注学科核心理念和重要内容,关注学科的三维目标,突出重点,认真应对课堂生成。这样,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将取得更大的收获。教学内容的安排不一定做到面面俱到,在学生体验基本方法的过程中不必过于关注确定的结果。

  (三)教学后的总结

  在调查类实验成功开展后,会收获很多数据、资料、信息,同时也可能会收到很多来自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些都是教学中生成的宝贵资源。教师有必要和学生一起进行收集和整理。例如,在高中“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实验中,学生会采集到样方中基本的物种数、每种物种的数目、各个物种的分布特征等数据。对学生采集数据应该充分重视,但也应该告诉学生,由于调查时间和方法的局限性、调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知识的不充分性,这些数据离真正的科学调查可能还有距离,但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对我们调查的环境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有大概了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直接进行解答;也可以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或作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赵英.重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科学教育,20xx(4):68-70.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试行稿)[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63-77.

生命科学的论文6

  摘要:本文通过“生命科学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创新,改善学生的实践研究能力和品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技能训练,探究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基础实验技术;改革;实践;探索

  生命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为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核心.通过实验教育,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方法与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的天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革新意识,根据21世纪的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人才培养要宽幅度、厚基础.因此,提高学生实验教学质量成为实验教学永恒的主题[1].

  1现行的实验课的教育结构内容,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1)验证实验的教育课程方式,实验课程分散、内容设置交叉、重复,实验内容不能完全适应学科发展.传统的实验教学课程理论和实验的教育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实验,包括教师的组织和安排.传统性的实践实验教育模式:实验教材→老师的说明→学生操作→实验报告.一般是教师在实践实验课上讲解考试指导书上的内容,反复重复实验的注意事项,提示学生;并等待学生完成实验,提交实验报告,修正[2],使课堂时间和实验室实验占用非常难以实现合理分配和使用.实验学生人数,实验课堂,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限制,固定了教育教学的实验内容,教学模式业也较单一.好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本学科发展前沿的联系与融合不紧密.(2)实验内容的系统性,没有相对独立的实验课则实验内容的选择统一很难实现.动物实验、植物实验、细胞生物试验、病理实验、遗传实验、家畜的解剖和试验胚胎组织都涉及到显微镜的使用;在微生物实验、细胞工程实验中都涉及到微生物的无菌操作等.因为这些分散在不同的课程中的内容,使实验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3)仪器设备和实验室使用率低下由于传统实验课程实行“分科设置、内容单一、验证为主、被动学习”的实验教学体系,因为学科需要,不同实验室往往购置相同仪器设备,但是由于条块分隔,缺少协同,一些设备重复购置,使用率极低,部分实验室使用率也低下[3].(4)“灌注”式的教育方法,教师在实验课上说明实验内容的操作和表达方式操作,学生习惯性的根据老师的解释按照实验教学设计步骤简单重复[4].另外,传统实验课程时间是有限的,实验课通常会供给教师全部好的试剂,学生应根据步骤进行操作,从而导致学生在上完全部实验课程后还经常出现不会配制基本的实验试剂,配制试剂时,无法完成基本的化学转化;甚至一些基本的仪器,如酸度计、高压灭菌锅等都不会使用的弊病.

  2“生命科学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立

  面对传统实验教学的这些问题,我们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集成和优化、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实验课程结构改革的构思,将本科生必修的基础实验技术打通,淡化专业.独立设置了一门以基础技能素质训练为平台的“生命科学基础实验技术”课程,共计36个学时,以“显微镜操作技术”、“无菌操作技术”,“切片制作技术”,“离心机使用”、“分光光度计使用”5个模块的实验技能训练,构建了实验课程新体系,通过显微镜、干燥箱、培养箱、高压灭菌器、超净台、离心机以及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的操作及维护训练,使学生全面掌握实验室的基础试验技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技能训练,为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新的教学实验体系.2.1综合创新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进一步整合实验内容、重新改造和创新实验内容,让“关注质量和提高能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实现,同时开发一个技能验证实验科学集成系统综合实验.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将本科生必修的基础实验技术打通,淡化专业.在“显微操作技术”模块,将原来植物学、微生物学实验中“常规显微镜的使用”、细胞生物学实验中“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的使用”等整合为“显微操作技术”一个模块,让学生重点掌握普通及相差和荧光等特殊显微镜的操作规程,学会临时装片的制作技术、掌握生物绘图的方法,掌握显微摄影、显微图像处理技术,真正体现了课程“基础与先进、经典与现代”的.特色;在“无菌操作技术”模块,从器皿的清洗、包扎、培养基的配制到常规灭菌仪器设备(干燥箱、培养箱、高压灭菌锅等)的使用,让学生掌握常用器皿的正确清洗、包扎方法;了解常用的灭菌方法—干热灭菌、湿热灭菌、紫外线灭菌及化学灭菌;掌握培养基的配制及不同类型灭菌器的使用.掌握干燥箱、培养箱、高压灭菌器、超净台的使用及维护,使学生从对无菌概念的一知半解到熟练掌握无菌操作流程,并对无菌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切片制作技术”模块,既含有传统的、基础性的石蜡切片制作,同时也安排了冷冻切片制作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石蜡切片不只是考察组织和器官的一般形式,理解组织细胞的重要性.活性及其变化过程.冰冻切片制作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冰冻切片机操作和使用,应是全面探索与不同的实验的条件.组织的结构和组织标记形式的影响,从多个视角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兴趣,也使学生们能充分掌握冰冻切片的制作技能;在“分光光度计使用”模块,让学生掌握分光光度计、酶标仪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在“离心技术”模块,从普通低速离心机、大容量离心机到高速冷冻离心机,让学生熟悉实验室常用离心机的种类、学会低速、高速、大容量、冷冻等各种离心机的使用,从而为样品的普通离心到细胞、蛋白质及病毒的差速离心都有一个全面认识.2.2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公共的开放实验室,一个综合性的实验平台,将以往的教学实验室变为综合设计性试验开放平台,配备常规仪器设备,如烘箱、培养箱、分析天平、摇床、高压灭菌器、合理优化设备的使用,共用校内资源,教育环境的改善,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提高.2.3建立教学科研协同的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教师研究的本科实验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能力,资源共享的教学与科研,不受实验室障碍的压力,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教育中心“一体化”、有意识的把技术成果转化为创新的实验项目,增强学生的试验创造能力.针对存在的问题,引入科学研究的成果,理论和实验教学,基础和前沿,实践和实验教育的内容结合,为学生的不断发展奠定基础.2.4开展研究创新型实验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竞赛”活动.学生是一般以2-3个人为一个小组,确定研究内容和设计实验方案.老师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实验室条件评估的实际意义和研究内容,通过设计并实践,学生会发现问题并解决,可以造就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研究能力.2.5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了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综合实践的内容、实践要领和综合实践的手段.在概括实践阶段,教师会要求学生的独立实践操作技能.设计实践是指定学习的目标、独立设计实践方案、具体的研究方法,独立实践操作技能、实验结果的分析.学生主体创新实验教育的形式、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造就学生的团队精神.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充分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实验计划,掌控最基本的实验技能,学生的科学天赋、科学控制、一个可行的具体实验计划、在实验的不同阶段保证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如学生自主创新性实验“猪副嗜血杆菌人工感染仔猪的病理学观察”研究,要求在学生面前实验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石蜡切片的生产过程,设计方案相关的试剂调和,实验动物的饲养,动物的模型,实验动物解剖,显微镜,显微照片和组织细胞形态分析等实验技巧的详细教导,同时实验的笔记,实验成果的分析,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并对其他的科学素养和规范进行解释.如你所看到的,教师不是设计性实验,而是实时跟踪每一个实验的阶段.科学的合理评价方法是实验检验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一种激励,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科学考试的方式方法很重要.本课程的特征和综合设计不同,基本操作技能和科学研究创新能力的重视和多方面实践考核系统的设立,评价学生的实验过程的每一个部分,对学生的良好的实验能力调查,考察学生的良好实验的能力.课程评价体系由以下部分组成.①综合设计成绩通常为小组的形式,一部分的学生依赖他人的现象,对授课影响很大.因此,我们从学生实验、实验的准备、教室秩序、实验室的安全卫生维持性等一部分方面的考察结果.学生的平时成绩,以客观地了解学生对实验的态度,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也很重要.②实际操作技能评估学生的技能掌握熟练程度是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开发综合设计实验的基础,为此,我们在学生大一阶段就开展“生命科学基础实验技术”技能训练,分模块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后,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现场考核,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熟练掌握每个模块的操作.③实验设计能力考核,在话题开始之前,开题报告是每个小组必须要写的,用来阐述每个主题的理论基础和创新点,要求学生整理有问题的资料,逐步形成了科学研究的构想;课题执行过程中要求他们做出详细研究计划,实验实施过程的准备、收集材料、试剂的准备、仪器器材、基本操作的典范,观察的过程处理问题,观察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原始笔记和实验的成果等.并随时检查能否按照计划进行,;课题完成时,要求学生完成完全标准化的实验报告和论文.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跟踪与控制,学生观察实践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技巧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实验方法的改革,学生的学习观念不会再是等、观、观、抄、法、这就是学生的实行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

  3改革取得的教学效果

  课程教育教学体系经过近三年的不断改变与创新,逐步的完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责任感,要掌握实验操作技巧,不仅会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还会掌握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的精神.在新教学体系下,实验教学从教师为主体,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从被动到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实验兴趣得以激发,学生为自己设计的实验、自己的创新课题,自己的挑战项目,传统实验的授课数倍的时间与精力,实验教育学习,得到了好的实验结果。.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学生在实验课结束后能熟练运用现在的课程,熟练使用实验室的常规仪器,如天平、pH计、超净工作台、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锅、恒温培养箱、鼓风干燥箱等,学生对实验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学生可根据配方,独立完成各种试剂的配制及基本操作,为后续的本科毕业论文和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及参与“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大赛实验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可以自主设计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学生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发现了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考能力有所提高.教育教学的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要领,评价系统的设立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的反映比较满意.实验仪器和实验室得以充分利用,通过平台仪器设备的共享及实验室的开放,仪器设备利用率有了较大提高,如PCR仪、离心机、天平、恒温培养箱等设备,利用率从原来的91.2%提高至98.9%,学生开展设计实验也从原来的实验室多间、散乱分布到统一集中管理,实验室利用率得到极大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也得到极大改善.课题及论文等硕果累累,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并实施以来,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105项,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立项65项,学生学术论文在CN刊物上正式发表51篇,其中SCI收录7篇,获福建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项14项.20xx年以来,有114名学生被厦门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扬州大学等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录取率历年来居全校前列.

  4结语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实验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部分,成为高素质创造人才的重要步骤[5].随着改革的不断强化,实验教学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科研能力的一种手段.在生命科学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创新性是明显地,实验性质的研究和探索,实验课的「基础和先进,经典与现代」特征[6].另外,实验和学生个人有差异,利用分层教育的方法,在采用多媒体视频的补助教育的基础上,更完整的建立评价系统.这个新的教育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生的科学研究的初步的训练会有良好的科学的质量和科学的品质,和学生的理论实际连接,实事求是,团结,合作,技术改革的科学创新精神[7].教学团队将会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思考和探索,继续教学体制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时期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生命科学的论文7

  1有比较的观察

  对多种物体进行观察时一定要进行比较,更能突出它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一组鸟类的卵进行有比较的观察,从它们的相同点进行观察,然后引导学生从它们的不同点进行观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即使是同一类的动物,它们的卵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动物多样性的特点。

  2有思维的观察

  观察是一种具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的知觉活动。只有感官的观察,没有思考,不可能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不仅用感官和工具去“观察”,更要用脑去“观察”,不要只停留在学生“看到什么”、“是什么”等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使观察具有探索性。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再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大胆推测鸡蛋各个部分对胚胎发育有什么作用。

  3观察要有记录

  没有记录的观察是苍白无力的。因此,在观察的同时要及时记录,并对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的同时教会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认真填写记录卡,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探究记录卡,使学生在有限的观察时间内收获最多的科学概念。

  4媒体教学,拓展科学概念

  众所周知,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最佳境界是从鲜活的生活实践中得到,但许多生命领域中的知识是学生无法在实践中形成的。因此,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在生命领域的教学中,所有知识都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全过程,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自主地去实践操作,在操作中有所得、有所悟、甚至有所创新是我们教学追求的目标。但是课堂上只有40分钟,每个知识点和技能的形成,都要让学生经历一次、实践一次、尝试一次,显然是不可能的。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应用多媒体的技术。虽然多媒体教学不能使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全过程,但却能让学生亲眼所见知识生成的全过程。俗话说:“眼见为实”,利用多媒体教学也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得和有所悟。况且,如今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能更好地把事物、现象、情景、过程等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既能和实际的实验相似,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应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服务于小学科学的教学。例如,教学《动物的卵》这一课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既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完整地了解了生命的形成过程,又让学生对“新的生命”的探究意犹未尽。对那么小的受精卵会发育成一个成型的个体,感到不可思议。课堂是短暂的,但因其而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受精卵的孵化这一科学概念得到有力的拓展。生命世界作为科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科学课程的教师应不断探索,采用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探究材料,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过程的整合,让学生在以亲身经历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达到科学概念的修正与完善,让他们领悟生命的奥秘,体验人生的意义,领略生命世界的精彩,促使科学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生命科学的论文8

  摘要:高校生命科学专业相关的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逻辑性强。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夯实基本概念,掌握前沿进展,培养创新意识。通过开放式讨论教学在“细胞生物学”和“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中的设计和实践,对讨论内容的来源、讨论过程的实施和教学效果进行了剖析。通过案例分析表明,开放式讨论教学可以补充讲授型课堂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积极而独立的思考和自主而深入的学习,了解科研进展,知晓实际应用,掌握研究方法,锻炼科学思维。

  关键词:生命科学;开放式讨论教学;案例分析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活动的本质和发生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近年来,生命科学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解析各种生命现象构建了研究平台,使科研人员从分子、细胞、个体和群体各层面深入探讨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成为现实,促进了生命科学领域中一系列观念和认识的更新[1]。与此同时,生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的进步也促进了应用,其成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农牧渔业、能源工业、环境保护、食品轻工和医药卫生等多个方面渗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2]。因此,目前高校生命科学相关的专业课程中既包含基础理论又包含技术手段,既包含研究前沿又包含应用进展,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逻辑性强。在当今以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生命科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夯实基本概念,掌握前沿进展,培养创新意识,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以教师主动讲述、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这种授课方式教师讲授偏多,学生主动性发挥不足,从而导致学生对部分知识点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仅停留在熟练记忆的层面。近年来,笔者对生命科学专业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尝试,将教师讲授式授课与开放式讨论授课相结合,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了积极的反响。我们在学期伊始便给学生介绍与本课程相关的参考书、期刊和网站,教授学生查阅中英文相关文献的方法,随后将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延伸、科研进展、研究方法等作为小组(每小组学生4~6人)讨论题目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在课下查阅文献、积极思考和相互交流等方式深入认识讨论题目,并在课堂上以视频、PPT和presentation的方式向全班同学展示。而小组展示过后,教师会引导学生对所讲内容展开讨论并对讨论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报告情况予以打分,并按一定百分比计入期末成绩。下面笔者以生命科学专业的骨干必修课“细胞生物学”和专业必修课“植物生理学”为例,阐述如何在生命科学专业的教学中引入开放式讨论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命科学理论的内涵。

  一、开放式讨论教学应用于“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案例展示

  细胞作为有机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既是生命科学发展的生长点,又是生命科学发展的汇聚点。细胞生物学是在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研究和揭示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当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目前,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日益深入,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细胞生物学”课程既是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理科基地生物科学专业的重要主干课程,也是生物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一)通过开放式讨论教学引入最新科研进展内容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是“细胞生物学”课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个章节,该章节从细胞形态的显微观察、细胞及其组分的分析、细胞培养与生物工程、细胞及生物大分子的动态变化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其中关于细胞形态的显微观察,课本中主要介绍了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这些显微成像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从分子和细胞等微观层面观察生命过程中的变化,揭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态规律。近年来,科学家们不断尝试,实现了突破衍射极限的光学显微成像,即超分辨荧光显微术[3]。2014年诺贝尔奖即授予了其中两种超分辨率光学显微镜的发明者———受激发射损耗显微术(以下简称为STED)的发明者StefanW.Hell和光激活定位显微术(以下简称为PALM)的发明者EricBetzig、WilliamE.Moerner。由于教材内容篇幅的限制以及修订和出版时间的周期性,这一重要内容并没有被及时收录在内。于是,我们选择这一部分内容作为开放式讨论教学内容。首先,教师为学生强调衍射极限的概念,从成像的角度来说,衍射极限影响下的显微成像系统只能分辨有限小的细节,一般在200nm到300nm之间。德国物理学家ErnstAbbe发现了这一现象,并将其公式刻在自己的墓碑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播放了在网上查找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采访视频和超分辨率显微术动画,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另一组学生则通过PPT和presentation展示了STED和PALM技术的原理和特点。随后,教师通过设立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相对于传统光学显微术,STED显微术和PALM显微术通过何种方式突破了刻在墓碑上的公式———光学衍射的极限,实现了在纳米级对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结构进行清晰成像。最后,教师对学生讲述中提到的多种超分辨率显微镜的优势和不足加以补充和总结。通过这次讲述和讨论,学生们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知道了超高分辨率显微镜通过多种技术革新大大提高了人们对细胞内大分子物质定位和功能分析的观测尺度,深刻理解了显微镜是认识复杂生命现象的窗口这一观点。由上述案例可知,通过开放式讨论教学可将更多的研究进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更新和充实基础理论。

  (二)通过开放式讨论教学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细胞增殖调控与癌细胞”是“细胞生物学”课程中备受学生关注的'一个章节。细胞增殖是生物繁殖和生长发育的基础,是受到高度严格调控的细胞生命过程。在细胞增殖中任何关键步骤的错误,都有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在动物体内,异常旺盛增殖的细胞会发生癌变转化为癌细胞,对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细胞生物学”课程中大多数章节理论性较强,知识较为抽象,然而“细胞增殖调控与癌细胞”一节与每位同学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学生们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因此,我们借助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癌细胞的形成与特征部分作为开放式讨论教学内容。首先,教师为学生概述癌细胞的定义和与细胞增殖调控的关系。紧接着,有学生讲解癌细胞的基本特征及肿瘤的发生过程,另一组学生讲解肿瘤发生的细胞信号调控网络以及目前针对特异信号通路的癌症治疗靶向药物。随后,教师通过设立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癌症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是否密切相关?癌症是不是遗传性疾病?癌症是不是可以称为老年疾病?癌症的产生除了基因突变,有没有其他遗传机制的参与?等等。最后,教师对学生讲述中提到的癌基因、抑癌基因和生长因子等重要知识点加以强调和深化。通过这次讲述和讨论,学生不但对课本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也真正认识到细胞生物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细胞生物学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由上述案例可知,通过开放式讨论教学,可以将与理论知识密切相关的实际应用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运用知识。

  二、开放式讨论教学应用于“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的案例展示

  植物生理学包括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物质代谢、能量转化、信息传递及由此表现出的形态建成等多方面内容,是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角度探索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植物生理学既在基础研究领域探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命现象本质,又为农业和林业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正是因为“植物生理学”课程的重要性,这门课程成为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林学、园艺和水保等多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一)通过开放式讨论教学展示多种技术手段

  “植物矿质与氮素营养”是“植物生理学”课程中介绍植物生命活动横断面中的一章,围绕高等植物矿质元素的概念及生理作用、矿质离子跨膜运输的机理、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过程和特点等几部分展开讲述。膜片钳技术和非损伤微测技术均可用来测量和研究生命体外微环境中的离子/分子流,在植物矿质元素转运研究中均获得成功应用[4]。膜片钳技术利用微玻管电极接触细胞膜,对膜片上离子通道的离子电流进行监测记录,从而反映单个或多个离子通道的分子活动。非损伤微测技术利用选择性电极,可在保证被测样品完整性和近似实际生理环境状态下,对进出样品的各种离子/分子流进行三维、实时和动态的测量,从而获得离子/分子流的浓度、流速和运动方向等多方面信息。我们将这两种研究植物矿质元素转运的重要技术的比较作为开放式讨论教学的内容,作为该章理论知识介绍的补充。首先,教师为学生讲授膜片钳技术和非损伤微测技术的历史由来,再由一组学生讲解膜片钳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应用举例,而另一组学生讲解非损伤微测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应用举例。随后,教师通过设立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膜片钳技术和非损伤微测技术相比,分别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应该应用在哪些不同的领域?最后,教师为学生们讲述现实中两种技术的应用并加以总结,指出膜片钳技术是研究植物细胞膜离子通道的传统工具,但非损伤微测技术可以使植物矿质离子转运研究更加深入和丰满。通过这次讨论和讲述,学生们在明确植物矿质元素转运、吸收和生理功能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了进行上述理论研究的技术手段,做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由上述案例可知,通过开放式讨论教学,可以有的放矢地加强学生对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学习。

  (二)通过开放式讨论教学锻炼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

  “植物生长物质”是“植物生理学”课程中内容相对独立的一章,主要介绍多种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物学功能。在这一章中,教师不但需要为学生介绍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5大类经典激素,还需要为学生讲解油菜素内酯、茉莉素、水杨酸、独脚金内酯等4大类新型植物激素。每种激素都需要围绕激素的发现与种类、分布与运输、合成与降解代谢、生物学功能和信号传导途径等多方面进行讲述。我们希望学生在听教师讲授完其中8大类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后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对最后一种也是最新的一种植物激素———独脚金内酯展开开放式讨论。首先,教师向学生强调植物激素的定义和特征。紧接着,一组学生讲解独脚金内酯的发现和分布、结构和合成,而另一组学生讲解独脚金内酯的生物学功能和信号传导。随后,教师通过设立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独脚金内酯的各种生物学功能中,哪些是与其他激素的生物学功能协同作用,哪些是与其他激素的生物学功能相拮抗的?独脚金内酯的信号传导途径与哪些激素的信号传导途径具有相似性,而不同之处又在哪里?最后,教师对独脚金内酯的各种信息进行梳理,加深学生对植物激素特征和生物学功能的理解。通过这次讨论和讲述,学生们可以从对每种激素具体细节的领会中跳出来,对植物激素从最初合成到最后发挥生物学功能的一系列过程加以宏观把握。由上述案例可知,通过开放式讨论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到全面,独立有序地完成教学内容。通过上述“细胞生物学”课程和“植物生理学”课程中多个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开放式讨论教学可以补充讲授型课堂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积极而独立的思考和自主而深入的学习,了解科研进展,知晓实际应用,掌握研究方法,锻炼科学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张道民.对生命科学前沿问题的几点思索[J].前沿科学,2010,4(14):26-32.

  [2]熊国梅.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2,45(38):171-172.

  [3]吕志坚,陆敬泽,吴雅琼,等.几种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的原理和近期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9,36(12):1626-1634.

  [4]不详.非损伤微测技术与膜片钳技术的主要区别[EB/OL].(2010-02-24)

生命科学的论文9

  1、我国的中医现代化已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很长时间以来,西方医学占据了世界医学的领地,而博大精深的中医已经淡淡被人们遗忘。怎么才能让中医学再次走进世界人民的眼中,变成世界医学的潮流,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很多的医学和生物科学工作人员所面临和解决的刻不容缓的问题。最近几年来生物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生命科学技术学方面的思路和方法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此情况下一些以综合技术为特点的学科正在不知不觉的兴起。而这些学科的兴起和发展不但能证明中医学的科学性,而且还能说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时代的潮流性,这些就能为我国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然而我们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让中医学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相结合,这样就能为中医学实现现代化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契机。本文将从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出发,提出对中医学发展的'新的见解,并对这一见解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做出相应的探讨。

  2、中医学发展中生命科学技术的分析思路

  通过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会发现,生命科学技术能够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他们之间已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生命科学技术成了中医学发展的推动力。即使是这样,我国中医学的发展也要遭遇一个瓶颈期,因为很长时间以来,阻碍中医学发展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为了保证我国中医学的发展,我们必须在生命科学技术上找到一个发展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是我们发展中医学的关键,那么这个突破口包含几个方面的意思呢?我认为其一是,中医中症状的科学解释。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的精髓之所在。而所谓的辨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中医学的思维,以辨明疾病的原因。诊治的时候,我们要着眼于症状。因此,中医学的症状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所以中医症状理论研究作为中医学发展现代化的突破口是理所当然的。其二是,药剂作用机理的研究。药方和药剂是中医用于临床防治疾病的形式和手段,药房和药剂本质就是阐明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所以我们如果想要揭示他隐藏的科学内涵,我们可以要对症状进行规范化的研究,并把对它的描述由定性变成定量。为了能做到这些,我们可以围绕中医学上望、闻、问、切的手段和方法所能获得的资料,建立一个可以定量检验的数学模型,为症状的科学内涵的研究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按照这样的说法,我们确定生命科学技术的分析思路是把症状作为机体的一种异常功能状态,不应该奢望在解剖学上找到相对应的组织、器官,而应该在基因组、蛋白质组、细胞组等上寻找其具体的功能网络。而且我们还要在阐释具体功能网络时,不仅要有反映患者症状和体征的研究,而且还要有反映患者心理状态与遗传背影的相关信息。做到这些基本上就能全方位阐释症状的本质。

  3、中医学发展中生命科学技术的实施策略

  通过上述我们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就能得出中医学现代化的实施策略。第一,我们要找出和完善一个能快速而高效的提取和分离中草药里化学成分的方法和思路。比如,我们可以利用LC-MS、GC-MS等技术来建立一个中药成分的代谢产物组,来科学地解释中医中中药复方药效的物质基础,为日后的中医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第二,我们还要找到和完善一个能够适合中医药物的筛选方法。现实中由于中草药的成分比较复杂,并且是它里面的多种成分发挥药效,所以,用对西药筛选的方法难以完成对中药的筛选。我们需要从生命科学技术出发,找出一个从细胞、器官及整体水平上进行药物筛选的方法。

  4、结语

  在上个世纪我们对中医学的研究还停留在用西医的方法和手段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用单纯的西医理论来诠释中医显得有些片面,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对中医的现代化发展研究并没有突破。而事实上,中西医只是在用不同的方面研究生命活动的规律,他们互相影响,都是我们医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想让我国的中医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它必须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相结合。我们相信,我们的中医学只有按照这种思路发展,它才能走出国门,在世界医学史上大放异彩。

生命科学的论文10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将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生物科学会解决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工业、环保、能源、生物计算机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将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鉴于此,文章重点就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生命科学;发展;人类生活;影响;分析

  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需要息息相关,尤其是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生物科学技术直接关系到与人民生活、卫生、健康密切相关的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同时对环保、能源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渗透、交叉作用,能够产生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将对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生命科学概述

  1、生命科学的概念。生命科学即生物学,是通过分子遗传学为主的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生命的本质、生命的发育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最终能够达到治疗诊断遗传病、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人类生活、保护环境等目的。生命科学研究不但依赖物理、化学知识,也依靠后者提供的仪器,如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蛋白质电泳仪、超速离心机、X-射线仪、核磁共振分光计、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等等,举不胜举,生命科学学家也是由各个学科汇聚而来,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造成了许多前景无限的生长点与新兴学科[1]。

  2、生命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生命科学,早期对生物的观察既是生命科学的开始,也是对生命现象研究的开端,后来人们对生物学的兴趣从简单观察转向了实际应用,例如对动、植物的驯化和饲养,但这些观察和应用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食物和住所的实际需求,而并非有意识的探索[2]。由此可见,生命科学是在人类的生活实践中自发产生的,早期最为引人瞩目的生物学研究者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对生物体进行了大量的观察,深刻地解释了许多自然现象。他研究了多种水生生物的生命史和自然史以及鸡的胚胎发育,开始了生物科学的第一次飞跃和革命。尽管这些研究还只是代表着生物研究的最初阶段,但这是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将它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的研究,所以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动物学之父”。

  二、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对伦理道德中公平观的影响。传统伦理道德上的公平,是指普遍存在的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合理享有的基本价值,如自由、自尊、机会、荣誉等的伦理道德关系和伦理道德要求,强调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具有作为人的共同点,在此范围内他们是公平的,同样它也要求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应用要有公平性,而生命科学的发展却给这种伦理道德观的破坏提供了可能。根据当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遗传学家们发现原以为与遗传背景无关的诸多疾病,甚至性格特征、行为方式等性状已被证明与遗传背景有关[3]。譬如武断的个性60%源于遗传背景,具有XYY型染色体的男性容易犯罪。把人们原有的“人生而平等”的观念转换为“人生而有优劣不同”,从而带来基因歧视的问题。当人类有能力选择下一代的基因成分而制造“完美婴儿”时,社会中现存的有缺陷的人会更容易受到歧视,他们的尊严也会受到打击;再譬如,由于世界各国对基因图谱的公开和共享达成了共识,个人的基因信息将不可避免的成为像身份证上的`信息一样公开化,这对于那些被检测出有基因缺陷的人来说,就有可能遭受到来自社会各方的歧视。

  2、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武器。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难题。解决环境污染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类,其中生物法应用最为普遍。在污水处理、大气净化和环境监测等方面正在广泛使用生物技术。特别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人们发现了许多具有特殊降解能力的细菌,它们分别含有具有不同降解特点的降解质粒或代谢质粒,在生物工程技术的帮助下,已培育出分解性能高并在混合系统中能够占优势的菌种,如利用重组DNA技术把甲苯质粒中的甲苯降解基因和萘质粒中的萘降解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克隆,获得的多质粒细菌降解石油的效率会大大提高;又如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培养的新细菌,可以把污染物中的有机汞转变成金属汞,以用于处理含有机汞的废水,同时回收金属汞,从而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再如细菌浸矿在采铜和采铀工业中得到应用,经生物技术改造的细菌,不但对金属的亲合力强,耐酸、耐热和抗金属毒性能力都得到提高,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又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4]。

  3、有效解决了能源危机。再生能源是能夠成为二十一世纪能源的一个必要条件,所谓再生能源,是指不随本身的变化或被利用而日益减少的能源,如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太阳能等,它们可以从自然界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与其相反,非再生资源的化石燃料、核燃料是随着被人类利用而逐渐减少的能源,特别是化石燃料将面临着枯竭的危机,而可再生能源家族中现实可行的能源是生物能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能源,但我们的生活同样离不开美丽的环境,新世纪我们需要的是洁净、可再生和无污染的新一代能源。中国科学家从一种灌木的果实中,成功提取并加工出与柴油相近但更加环保的燃油,这种新型燃油可适用于各种柴油发动机,并在闪点、凝固点、硫含量、一氧化碳排放量、颗粒值等关键技术上均优于国内零号柴油[5]。生物柴油的燃油无论是用在农用发电机、拖拉机还是汽车,都没有出现传统柴油容易导致的黑烟弥漫的现象。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新进展,将进一步影响到社会进步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按照人类的意愿和需要改造现有的生物类型和生物机能,或创造全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机能,来造福人类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黄锴.刍论物联网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与管理方式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xx,(05):300.

  [2] 黄国琼,秦宇彤,罗长坤.生命科学的发展对医学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xx,32(02):13-15+30.

  [3] 蔡太生.浅谈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J].生物学通报,20xx(02):28-30.

  [4] 黄国琼,秦宇彤,罗长坤.生命科学的发展对医学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xx(02):17-19+34.

  [5] 吴向华.生命科学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J].中国水运(理论版),20xx(12):229-230.

生命科学的论文11

  一、迷你实验———简易探究,训练科学技能

  迷你实验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在中译本中均置于旁栏,每个迷你实验仅由实验过程和分析两部分组成,展现了实验的核心内容,可在实验室或者家庭中完成,简单易行,侧重于从训练学生的科学技能角度强化补充概念,贴近学生的生活。相对导航实验而言,迷你实验的实验过程和分析更加具备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很明显,迷你实验也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的线索来体现的。迷你实验大多以模拟动手操作的实验为主。迷你实验在全套5本教材中共有52个,是几类实验设置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大致可分为模型建构型、技能探究型、知识运用型。例如,在《生命科学人体》这一册中共有迷你实验14个,涵盖了上述3种不同的类型。在模型建构型迷你实验中,有图表绘制类(如绘制激素水平图,将一段时间内的激素水平数据转变为曲线图);有模拟类(如模拟小肠内的吸收过程、模拟疤的形成、模拟肾的功能)。在“确定繁殖速度”这一迷你实验中,利用硬币来模拟细菌的分裂,并且要求将数据绘制成图表。这个实验基本上可以说是人教版教材高中生物“探究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这一探究实验的模拟版本,但操作更简单,结论更直观。在技能探究型迷你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感受、体验等得出有关结论,从而训练并提高学生相关的探究技能,特别是训练学生与整个探究过程相关的某一技能,如“比较食物的脂肪含量”这一迷你实验,将3份不同的食物依次放在牛皮纸包装袋上,放置30min后移走食物,观察牛皮纸上的油腻印迹和湿的印迹来比较不同食物中脂肪的含量。

  二、实验室———完整实验,强调科学方法运用

  相比于导航实验设计和迷你实验而言,“实验室”在教材目录中已经呈现,这充分显示了“实验室”在美国生物教材中的重要性,同样,“实验室”在实验整个的设计流程上显得正规而完整,一般有“现实世界的问题”、“实验过程”、“结论和运用”等。根据不同的目的,有的实验还有“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分析数据”等实验过程。同时,“实验室”强调科学方法运用概念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如“色盲测试———形成一个关于男女色盲的普遍性的假说”,还有利用互联网、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的实验。这些实验都强调了科学方法的运用,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生命科学人体》这一册中共有“实验室”实验14个,平均分布于七章,每章两个。具体的14个实验是:测量皮肤的面积、利用互联网、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颗粒大小与吸收、心脏如同一个泵、自主设计———血型反应、肾的结构、模型和发明、提升反应时间、自主设计———皮肤敏感度、解释插图、改变身体比例、微生物和疾病、自主设计———有抵抗作用的唾液。在这些实验中,无一例外地都是先提出现实世界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再提出实验目标,提供备选的实验材料,按照提供的实验过程来进行操作,然后得出结论并加以应用。因为这套教材对应的是美国初中阶段的学生,所以大多数“实验室”中的实验并没有对学生有实验方案设计方面的要求,但对于实验的结论和应用,已经蕴含着一定的理科思维,将实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实验,其结论和应用一是比较所检测的橙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二是推测为什么维生素C的含量有差异?另外,必须要提到的是,在“实验室”中有部分实验是“自主设计”,如《生命科学人体》这一册14个“实验室”实验中有“自主设计”实验4个,在这些“自主实验”中,一般的流程是:现实世界的问题———形成假设———验证假设———分析数据———结论和运用。很明显,“自主实验”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其他的“实验室”实验,已经有了实验方案设计上的要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也更高,旨在通过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培养他们形成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三、家庭实验室———拓展延伸,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导航实验属于学习前实验,由学生在家中完成;迷你实验属于学习中的实验,大多由学生在家中完成,少部分在学校完成;实验室实验由于其要求的增加,基本上都是在学校完成。而“家庭实验室”则是在书末单独列出,是来自厨房、装废品的抽屉或者庭院的实验设计,明确要求学生在家中自主完成。家庭实验室在每册书中通常有4~7个,这些实验通过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提示科学概念是日常生活中常会用到的,它不仅仅用于课堂,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生命科学人体》中共有家庭实验室7个:测量黑色素、维生素调查、血液的组成、构建葡萄糖模型、瞳孔的本领、辨识碘、酸性防护。从实验流程上看,都是相似的:现实世界的问题———实验过程———结论和应用。从实验内容上看,有的是调查和数据收集(如维生素调查),有的是测量(如测量黑色素),有的是模拟实验(如血液的组成、构建葡萄糖模型等)。作为上述3类实验的补充,“家庭实验室”基本上涵盖了实验的各种类型,但实验材料更加容易得到,实验过程更加简单直观,实验结论更加清晰明了,实验应用更加联系生活实际。这些“家庭实验室”更进一步地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最后的“结论和应用”,也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和高度。综上所述,美国中学生物教材强调在实验中体验学习,体现了“通过做实验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理念。美国中学核心理科教材《生命科学》中实验栏目的设计,从引领学习,进行实验后批判性思考的“导航实验”到简易探究,训练科学技能的“迷你实验”,再到通过完整的实验流程,强调科学方法运用的“实验室”,然后以“家庭实验室”作为拓展延伸,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些实验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凸现了生物学科的理科性,培养了学生的理科思维。所以说,该教材从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科学探究,及时修正错误概念,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一目标。这些实验设计的理念与操作,对中国中学生物的实验教学有很大的借鉴和帮助。

生命科学的论文12

  摘要:在幼儿园日常教育过程中,要从孩子身心健康角度出发,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幼儿获取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应的经验,同时让幼儿感知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样可以较好地激发幼儿学习生命科学知识的兴趣,也让幼儿在进行科学游戏的过程中,初步对科学进行理解,最终明白生命科学知识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科学教育;生命教育;研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xx)09-0238-01

  本文就是对生命科学的特点进行探索,从而在生命科学教育活动中进行相应的设计,让幼儿在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同时,促使儿童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让儿童意识到探究生命科学奥秘的科学方法,从而培养起热爱科学,相信科学的态度。

  1.生命科学教育的具体内涵

  生命科学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公民有着良好的科学素养。这里所说的科学素养,指的是对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分析,从中发现事物存在的各种问题,能够较好地参与到公众活动中,具备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能力。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知识的传授,从而让幼儿对生命进行了解,进而发现生命,亲近大自然。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对大自然中生命生存与发展的艰辛,最终体会到生命的珍贵。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富有生命特色的模拟活动,从而激发幼儿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时,让幼儿积极参与到相应的探究活动中。比如,可以在幼儿园教室或者在校园内开辟出"自然角",进行植物的种植或者动物的饲养,从而让幼儿对生命的诞生、成长衰老以及死亡等过程。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对幼儿进行积极引导,从而培养起对对生命的热爱。比如,不要践踏花草,不摘花朵花枝,不要欺负小动物,不要随意浪费作为实验的植物标本等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让幼儿产生对生命的珍惜。另外,学校在活动室内还定期开展图文并茂的生命知识宣传,全面加强幼儿的生命教育。

  2.培养幼儿生命科学教育能力的相应策略

  2.1引导幼儿借助眼睛进行生命科学性观察。对幼儿来说,眼睛是比较敏锐的,有着良好的观察天才。幼儿都是借助眼睛去观察,从而去认识大自然。教师要对孩子的观察兴趣进行充分的引导,让幼儿对大自然进行系统的观察,最终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比如,可以将幼儿带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儿童进行充分的观察。当幼儿看到大自然的事物的时候,比如看到蜗牛的时候,会对这种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蜗牛的五官,再观察蜗牛的爬行,继续观察寻找蜗牛的食物等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带一些蜗牛回家,观察蜗牛在木棒、纸片等等这些不同地方的爬行状况。让幼儿观察这些细小动物的生存状态,从而培养起对生命的珍爱。教师引导幼儿对大自然中的动植物进行观察,从而了解这些动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培养幼儿关爱生命,亲近大自然的兴趣。

  2.2让幼儿动脑进行生命科学性思考。幼儿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总是想象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人为什么要天天吃东西?""鱼儿为什么离开水就无法生存?""小鸡为什么总是在进食的时候会选择一些细小的石子?"这些在成人看来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显得幼稚可笑。但是,对幼儿来说,这些都是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迫切想知晓答案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中包含着幼儿对生命的理解。比如,人想要较好地生存下去,就应该要有健康的身体,这样就必须要天天吃东西,才能保证人们活动所需的养分。对于幼儿询问的这些问题,教师不能立马向幼儿讲解答案,要让幼儿动脑去思考,自主寻找科学的答案。当幼儿心中有了一些问题的时候,要鼓励幼儿动用自己的脑袋,借助书本等相关资料,进行积极探索。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

  2.3引导幼儿通过动手进行生命科学性探究。幼儿的天性就是玩耍。所以,在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时候,要充分将"玩"同幼儿的学习结合起来。在幼儿进行的实际活动中,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究。从而将幼儿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占据教学舞台,而是要作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通过相应的教学策略,对学生探究动手操作进行支持,教师要积极引导,将多种教育提供给幼儿,让幼儿依据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操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出各种操作活动,让孩子在不断实践探索过程中对问题进行解决。比如,教师在引导孩子对笔进行认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些笔的`零散部件,让孩子根据图纸进行装配。通过孩子动手操作,可以让孩子感知到笔的组成情况,通过操作来知道和了解笔这种物质。同样,在其他的动手操作活动中,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多提供给孩子更多的操作机会,从而有效提高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

  3.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生命科学教育学习能力

  幼儿的科学教育主要是以幼儿园为中心展开的,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对幼儿进行积极引导,激发幼儿在活动中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引导,让幼儿彼此间进行交流。通过这些特定的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从而培养幼儿对生命的关注。

  幼儿天生有着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儿内在生命本質的展现就是好奇心,幼儿就是借助好奇心对未知科学知识进行探索。幼儿在进行科学探索和学习的时候,就是内在的好奇心和兴趣。若想要有效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兴趣,从而达到热爱生命的教育。教师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活动,以此来让幼儿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得到激发,继而让幼儿充分对生命进行关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生命进行观察,从中了解生命的生存方式,以及探究生命的生存价值,从而培养起关注生命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对孩子多进行观察,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需要。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命科学化教育,以此有效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培养幼儿长足健康的良性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周念丽、张春霞编著;《学前幼儿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7期。

生命科学的论文13

  站在生命的高度看现当代生活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精细的细胞结构、自生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应激反应等复合现象。

  毫无疑问,人类就是这个星球上最大的生命群体。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古老的问题难倒了历史上诸多伟大的思想家。

  畅销书作家莫如冰用他特有的轻松和激情最终做出了这样的回答:找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放手去做。

  是啊,能够在自己纯澈心灵的指引下,尝试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样的生命该是多么让人欣羡和向往的啊!然而生活在当下的人类并不是事事如愿的,人们每天都面临着来自生活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要解决各种各样的烦恼与困扰。

  “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城市生活压力逐日增大

  (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教育问题凸显,城市老年化,亚健康问题层出不穷) 中国人每天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这四大方面,当下的人们更是“提倡”不仅要吃的好还要吃得够营养够精,不仅要有衣服穿还要穿各种名牌,不仅要出行方便还要有奔驰宝马,不仅要有一套房子落脚还需要多套房子做投资。

  我们每天忙忙碌碌,为了这些东西愁得焦头烂额、昏天暗地,总之一个字——“累”。

  可是人累点就累点,但是一旦累到超出人体所能承受的负荷,人的身体就会出现各种大大小小的毛病。

  现在,大多数的城市人的身体都拉起了红色警报。

  巨大的生活压力会压迫我们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阻扰我们人体每日正常的新陈代谢,结果就是降低了神经敏感度,扰乱了激素调节机制,降低了免疫抵抗力。

  正常的新陈代谢是要建立在正确合理的工作学习上的,也就是作息要有规律。

  新陈代谢一旦失调就会引发各种疾病,新陈代谢一旦停止就意味着个体生命的终止和行将解体。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变化的总称,包括了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生物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同周围的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它不仅要把吸收的养分转化成为自身的成分和能量储备起来,并且还要不断地分解体内的物质以获取能量,同时把废物废气以及多余能量排向周围环境。

  只有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在人体内部均衡进行,人体才能求得平衡,人体内部调节机制才能稳定而又富有节奏。

  不然,新陈代谢紊乱会带来很多困扰,像我们常常会说的肥胖问题,就是代谢不平衡导致的。

  好的新陈代谢是要建立在正确合理的饮食上面的。

  生物体细胞是由各种大大小小的分子组成的,要想新陈代谢平衡就要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分子上下功夫。

  首先要讲到水,水是生命的载体,生命起源于水。

  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的基础——细胞内的一切代谢过程,都是在水环境中进行的。

  陆生生物体内水分的含量一般会达到体重的%60~%70以上。

  水之所以对生命非常重要,主要是因为:水是极性分子,水分子之间容易形成氢键,这样能使水的液态形式比较稳定,给予生物体一个稳定的内环境;不少的生物分子在水溶液中可以解离为带正或负电荷的状态,或者可以和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或者形成胶体溶液状态,这些都对生理活动有很大影响;水的一些物理性质如水表面的张力,也对生命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

  其次要讲到氨基酸,现已发现的天然氨基酸共有180多种。

  其中,在物质中用作合成天然蛋白质原料的20中氨基酸最为重要。

  氨基酸在生物体内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合成蛋白质的原材料。

  人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几乎一刻不断,所以人体每天都要从饮食中获取蛋白质或氨基酸营养。

  重危患者,尤其是消化吸收有困难的患者,通常需要从静脉输液中补充氨基酸,20种氨基酸中,有8种是不能在人体内直接合成的,需要通过饮食吸收获得。

  再要讲讲单糖,生物化学中,凡是分子结构具有“多羟基的醛或酮”的特征的分子都称作为糖类化合物,不能被水解而生成更小的糖类分子的糖类化合物就叫做单糖。

  人体内的单糖最常见也最熟悉的是葡萄糖,葡萄糖是六碳糖,有六个碳原子组成。

  人体内另外可见的单糖是一种叫做半乳糖的糖,它是由一分子的二碳糖乳糖经过水解之后形成的。

  同时核苷酸、脂质、维生素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小分子,它们同水、氨基酸、单糖一起构建起人体内环境的基础支架,在人体内共同完成各项代谢活动。

  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多糖、脂肪、核酸也是进一步满足了各种代谢活动的物质需要,保证了新陈代谢积极而又迅速地进行。

  新陈代谢的平衡是要建立在完备的心理机制上的,一颗平常心最为重要。

  随着现代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也变得容易躁动不安,这样的心理往往会引发很多生理问题。

  人体内部总在和外部环境不断地作信息交流,感受信息并作出响应是生物体自我调控并适应环境的必要前提。

  生物感受并传递环境信息是以细胞为单位的。

  环境信息被细胞感受并转化为细胞信号在细胞之间和细胞内部传递,这一过程被称为细胞通讯或者细胞的信息传递。

  生物在漫长的演化中,出现了能集中处理信息的特化的组织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它们极大地增强了生物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

  长期躁动不安的`心理会激怒神经系统,令你跌入情绪的谷底。

  高等动物神经传导的工作流程简单却又精密,身体从外界获得的信息在感受器(高等动物体内识别并接受刺激的组织或器官)和效应器(负责做出响应的组织或器官)之间传递、整合并且加工。

  机体从接受刺激到发生反应的全过程叫做反射。

  完成某个干涉的全部神经传导途径叫做反射弧。

  脊椎动物的最简单的反射,如膝跳反射,从感受器到效应器至少要经过2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复杂的反射弧还包括若干中间神经元。

  神经系统操控这一系列的生命反应,使得生命机体保持稳定,但是躁动不安往往会打乱细胞间信号的传递,信息的反馈速度降低使得神经系统灵敏度下降,最有可能的是直接导致人体神经衰弱、精神萎靡不振,抑郁症、焦虑症就是这样的原因造成的。

  长期紊乱的生活和低靡的生活态度使得内分泌系统出现问题。

  这样的情况人人都有,尤其是现当代的女性同胞们。

  现当代的女性个个想当女强人,殊不知做个女强人再好也好不过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身体。

  女性过了三十岁,体内细胞代谢就会逐渐减慢,假若以牺牲身体健康来拼命工作,不爱惜自己的身体,那么很多疾病就会在三十多岁悄悄找上门来。

  当代女性要面临的不仅是在工作上和男同胞的竞争压力,还有来自生活各个层面的压力。

  各种压力往往会导致女性内分泌失调,引发各种生理问题,如睡眠质量差、皮肤暗黄没有光泽、身材走样变形等,这些都会降低女性工作的积极性和对生活的热情。

  激素作为调节物质,参与了人体的所有生理过程。

  人体内的激素种类繁多,结构多样。

  到目前为止,已经鉴定的哺乳动物的激素种类至少达到50种。

  它们可以按照化学本质分为四类:蛋白质和肽类(如下丘脑激素、垂体激素、胰岛素等);氨基酸的衍生物(如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甾类(如肾上腺皮质激素);脂肪酸类(如前列腺素)。

  人体内分泌系统包括以下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胸腺和性腺等。

  在机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中也散布有分泌激素的细胞。

  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是一个高度有序的多级控制系统。

  每一级组织或器官都接受上一级分泌的激素的调控,反过来其分泌量也影响上一级的分泌。

  激素的分泌量还受到外界环境改变的影响。

  激素的调节具有微量性和迅速全面性,人体内微量的激素就可以产生很明显的效果。

  体内分泌的微量激素可以对身体的大区域的组织或者器官进行调节,并且很多时候这样的调节是很迅速的。

  正常情况内的各种激素的作用是相互平衡的,激素的分泌和调节的平衡对维持机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任何一种内分泌腺体发生亢进或减退,都可能破坏激素平衡,就会引起新陈代谢紊乱,生理功能失调,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生理和心理上备受煎熬会使得免疫系统机能降低,免疫应答迟缓。

  生活压力的增大会在无形之中使你的免疫机制功能降低,进而使得全身的抵抗力呈直线下降。

  我们应该回想一下,为什么原来好好的现在动不动就发烧感冒、浑身没力气呢?为什么流感来了我就是最容易被传染的那个人呢?为什么总是容易失眠、多梦呢?这些都在说明你体内的调制机制功能在慢慢减退。

  调制工作的任务一部分是由免疫系统来承担的。

  生物体具有的区别自己和排除非己的进而保护自己的防御机制通称免疫。

  外来的能够引起免疫的物质统称为抗原。

  因此,免疫也特指对异种抗原的识别和排斥。

  免疫本质上是免疫细胞对内外环境的抗原信号的反应,也即是免疫应答。

  免疫有多种分类方式: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机体合成一些阻止外来微生物侵入的物质,或者细菌等抗原一旦侵入到人体就会遭受免疫细胞的进攻,这些与生俱来的天然屏障是先天免疫的基础,机体在发育过程中因接触到了异种抗原后发展得来的免疫能力就叫做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人体的内环境包括了血浆、组织液、淋巴,在内环境中存在大量的巨噬细胞等高能量的细胞,它们能对任何侵入人体第一、二线道防线的细菌、病毒进行吞噬和处理,凡是到达了第三道防线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就会发起特异性抵抗;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参与免疫反应的大多数是细胞和分子,所以细胞占着主角的地位,但是这些分子和细胞都要依靠机体的内环境才得以正常发挥战斗力。

  生活压力大使得身体时常陷入崩溃的边缘。

  这个物质高度集中的年代,为了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大多数的人都会使出浑身解数来满足自我的物质需求。

  就最近的一两年来,“猝死”这个令人触目惊心的字眼,正越来越多地袭击年轻人,城市生活的紧迫感和工作压力与其密不可分。

  在日本,对年轻人因为工作压力过大而造成的猝死给了一个更为形象的词汇:“过劳死”。

  作为“白领、骨干、精英”集合的“白骨精”,亚健康成为常态,其覆盖了“白骨精”中的绝大多数,健康隐忧不可忽视。

  大部分的白领阶层会饮食作息没有规律,每天都会感觉精神低靡,一部分的白领阶层会觉得睡眠时间不充足,总是睡不饱,另外的也会抱怨睡眠质量很差。

  生理年龄远远大于了自然年龄,现代城市人超龄趋势明显加快。

  过度疲劳,压力繁重使得机体老化速度加快。

  新陈代谢可以保证机体细胞更有秩序地完成分裂、分化、衰老、死亡、新生的过程。

  但是长期负面的压力会使身体各部分的功能减退,渐渐不能执行相应的生理功能,这样使人体更容易呈现衰老的状态。

  人体的衰老过程具体有这样的特征:衰老受到遗传的控制;衰老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忧虑和烦躁使衰老加快;衰老受到环境的影响,营养不良或者摄入热量过多等都会明显加速衰老;适当的体力运动,可使身体衰老减慢,经常的脑力活动,可使脑功能衰退减慢。

  细胞衰老会表现出以下特征: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呈现内折,染色质凝集程度增加;线粒体体积膨胀,数量减少;细胞膜结构从液晶变为凝胶状或固体状,膜的渗透性增加,细胞内其他生物膜系统也发生了变化;细胞骨架系统改变;蛋白质合成速度下降,有些与衰老相关的特异蛋白会大量增多。

  仔细探究细胞会呈现衰老死亡状态的原因,一般是认为,自由基攻击引起了细胞损伤,日积月累使细胞功能日益衰退,引致细胞衰老。

  带有不配对电子的化学分子或基团称为自由基。

  自由基因为含有未配对的电子,具有高度反应活跃性。

  细胞内的生物氧化过程,不时产生超氧化物自由基;辐射以及有害物质入侵,也使细胞产生自由基。

  自由基一旦在细胞内生成,即以其高度活泼性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造成不良后果。

  自由基攻击DNA,可能引起基因突变;攻击蛋白质分子,将会损害蛋白质的生理功能;攻击细胞膜上的脂质分子时,能使脂肪酸长链断裂,生成的较短碳氢链分子亦具有自由基性质,由此引发雪崩式的反应,对生物膜的危害尤大。

  总而言之,我们人体的内环境的平衡需要规律的作息和平常的心态,保持乐观开心的心态,不要让城市压力把你压倒,要在重重压力之中学会突出重围。

  “生命中无法承受的重”——城市生活负荷加大

  (各种高科技产品的电子辐射侵害,食品添加剂的毒害,药品、各类化妆品有毒物质的侵害,各种新发疾病出现频率的提升,个人和群体生活环境的恶化)

  城市生活不再是那么简单。

  随着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带动的不仅仅是城市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衣食住行的便利性的提高,更是人们思维上的飞跃。

  原先的保守随着改革开放、实行市场化贸易、经济的全球化,现在的人们变得越来越激进,但是这样的激进并不一定总是好事。

  物极必反的道理警示我们,有时候我们必须适当的放慢脚步。

  当然这不是说不要发展,而是要寻求持续的发展,长远的发展。

  各类高科技产品对我们的健康虎视眈眈。

  不得不说,苹果公司盛产的“苹果”谁都想咬上一口。

  在全球人类都为之疯狂的时候,我们的的确确看到的是科技高度集中化的发展,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担忧电子产品对我们身体的危害,这里面就有导致人体细胞癌变的影响。

  一般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多种类型:物理致癌因子,包括紫外线、电离辐射、天然放射、原子衰变产生的射线等;化学致癌因子,无机物有石棉、砷化物、铬化物、汞化物、镉化物等等,有机物则更多;病毒致癌因子。

  细胞脱离了正常的增殖和分化的程序轨道进而失去机体控制,我们把这样的细胞叫做癌细胞。

  癌细胞是在正常的即将衰亡的细胞的脱分化下产生的,这样的细胞可以进行无限增殖,在体内表现为长成了肿瘤,在体外则是无限的传代下去。

  癌细胞的表面的糖蛋白大量减少甚至减少为零,这样以至于癌细胞失去接触抑制点,即使生长和分裂到邻近的细胞,仍然是旺盛生长,同时癌细胞的大量繁殖并不需要什么营养养分,它可以在任意的环境中进行大量增殖。

  癌细胞的细胞骨架结构异常,排列混乱,因此癌细胞的外形都是畸形多变的,其运动方式简单,增透性增强进而在细胞之间或和细胞间可以轻易游走。

  大量群体的细胞癌变会导致人体组织或者器官的癌变。

  癌症是十分可怕的,我们的机体内随时都有细胞癌变的可能,但是我们不应该消极对待,在空闲的日子。

  我们可以选择去乡下或者去田间感受大自然的温馨和舒适,暂时远离城市的喧嚣,我们需要在毫无污染的大自然的怀抱里寻求生活的温暖。

  食品、药品、化妆品中添加剂的使用猖狂,我们的生活扭曲变质了。

  一直都有报道食品添加剂运用日益严重的问题,现在我们吃的很多东西无不大量地添加了多种有害物质。

  各地暴露出来的染色馒头,食品工厂暴露出来的过期肉品,食品的回收加工再出售,给食品加过多的增色剂、增香剂、增味剂以提高食物的卖相,这些可耻的行径无不是受到了利益的熏染,受到利益的引诱。

  我们的生活变得面目可憎。

  不正规的食品、药品、化妆品的使用都会给人体带去可怕的伤害。

  一是,促使机体内部产生大量有害的自由基,进一步加速细胞的衰老,二是诱发原癌基因,使其从原始的安静状态变成活化的激发状态,使人体患有癌症的几率增大,三是导致细胞体内核物质的突变,甚至有可能引起下一代遗传物质的改变。

  人类是高等的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核内存在作为遗传分子的DNA,并且在多种组织蛋白的帮助下,细胞核又有着复杂的包装和结构。

  正常人体细胞的分裂需要进行有丝分裂来完成。

  在有丝分裂的间期DNA存在于染色质上,进入分裂期后,粗短的染色质变味了细长的染色体,细胞两端的两组中心粒会发出无数条的星射线去牵引染色体,使它们整齐的分至细胞的两端,进而整个细胞从中部向内凹陷从而溢裂称为两个子细胞。

  致癌因子就是会在整个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找插入点,使得基因发生病变或者染色体发生改变。

  假若这样的侵害是针对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的卵母或者精母细胞的话,致癌因子就会使得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进而严重影响到下一代,这样的影响常常都是负面有害的。

  微生物是一个庞大的生物王国,病毒病菌时常困扰着我们。

  非典的SARS病毒、艾滋病的HIV病毒,H1NI、H5N1流感病毒,我们都曾和它们做过激烈的战斗,虽然我们人类赢了,但是病毒的变异能力是我们不容小觑的,它们随时都有可能再次来袭,各种病毒随时都有可能以全新的面貌再次袭击人类。

  所以及时跟踪新的变异情况并且在医疗、医学制品中做出充分的调整是极其必要的。

  病毒是不具有细胞形态,个体极小,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可以观察得到的一类微生物。

  1935年,美国生物学家斯坦莱(W.M.STANLEY)从烟花草叶病病叶中提取到了病毒结晶,此事成为分子生物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他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烟花草叶病毒结晶中含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种物质,而只有核酸具有感染和复制的能力。

  后来又陆续发现了各种亚病毒(如类病毒,拟病毒,阮病毒等)。

  病毒的个头极其小,能够通过细菌过滤器,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测得到。

  病毒没有自身的细胞结构,它必须寄宿于其他细胞体才得以存活。

  病毒都只是含有一种核酸,DNA或者RNA,而它可以是单链或双链分子,基于这个原因,病毒十分容易变异成为新类型病毒。

  病毒体内没有完整的酶系统,个体的繁殖复制都需要依赖于其他的细胞,一旦病毒将自己的核物质侵入到其他细胞体内,它就可以充分利用宿主细胞的能量和养分而进行大量繁殖。

  在离体条件下,病毒以无生命的大分子的形式存在,并可以形成结晶。

  作为非细胞结构感染因子的病毒,其基本结构都是由蛋白质衣壳包裹着核酸,组成核衣壳。

  在球形病毒中,由完全相同的蛋白质亚单位以20面体对称方式列成的衣壳包裹着核酸。

  烟花草叶病毒呈杆状,噬菌体呈蝌蚪状,除有20面体对称的核衣壳作为头部,还有蛋白质亚单位螺旋排列而成的中空尾部,以及具有吸附功能的尾丝。

  有些结构复杂的病毒有脂质的包膜包裹着核衣壳,有时在包膜或核衣壳上还有刺突等附属物。

  引起艾滋病的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引起了非典型肺炎的SARS病毒就具有这样的包膜。

  包膜病毒的包膜大多是来自宿主细胞膜的脂双层。

  有的包膜来自宿主核膜。

  如寄生在宿主细胞核的疱疹病毒。

  有包膜的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病毒的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或通过胞饮机制,核衣壳进入细胞质,开始感染过程。

  宿主细胞表面有能与病毒选择性结合的特定化学基团(识别位点)。

  一旦结合,则核酸或者整个病毒进入到细胞质,并立即控制了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系统,按照病毒携带的遗传信息进行转录翻译。

  然后合成的病毒蛋白质和核酸被组装成为新的病毒粒子,这样的子病毒会以裂解细胞或“出芽”的方式释放到宿主细胞外。

  这样的增殖方式叫做复制,是病毒特有的延续自我的方式。

  现在已有的很多疾病都源自于病毒,如人类的天花、流感、疱疹、麻疹、肝炎、脊髓灰质以及进来引起人们注意的艾滋病、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

  还有一些疾病可能来自各种亚病毒,如类病毒可能与人类的某些癌症有关,阮病毒可以导致人类的库鲁病、克-雅氏病、致死性家族失眠症等。

  生态环境问题堪忧,人们生活的地球在超负荷运转。

  近几年来,世界各国各地区频频爆发地震、海啸、风暴,我国也频频出现地震、干旱、洪涝,这样的自然灾害都是触目惊心的。

  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绝对是渺小的,我们应该带着敬畏的心理来对待承载我们的自然,我们应该带着感激的心态来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但是总有那么多的人错误地认为,小量局部的污染和破坏关系不大,看不到环境问题的造成是全球积累的结果。

  后果往往是让人胆战心惊的,自然的力量是强大的,它不是没有脾气的小孩,当人们一再的放肆纵容自身的时候,大自然会予以反抗,大自然也会发怒,用种种的自然灾害来惩罚人类。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

  自然变异灾害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灾害都是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

  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

  中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

  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内涝、高温、雷电、大雾、灰霾、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道路结冰、龙卷风、冰雹、暴风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国和局部地区发生,造成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

  中国是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其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就有以下几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森林生物灾害。

  经过灾难的考验,我们不该是对大自然心存怨恨,而是要反过来好好思考。

  承载我们的自然应该是和谐美丽的,应该是平静适宜的,应该是亲切可爱的。

  它爆发出来的狂野和呈现出来的面目狰狞都不是它的原本面貌,我们应该相信,大自然是希望和我们人类和平共处的。

  “生命中难以承受的重”——对于生命做不断的思考

  对于生命,我们应该思考良多。

  古人说过:“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生命,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人生是一条无名的河,是深是浅,人们都过;人生是一杯无色的酒,是苦是甜,人们都喝,在这匆匆的岁月里,生命就像一朵美丽的鲜花,在阳光下,慢慢地绽开,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这朵花,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迎接生活,挑战自我,珍爱自己的生命。

  小到个人,大到社会以及整个地球,对于“生命”主题的思考是毫不停歇的。

  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每天的吃饭睡觉,到后来的学习工作,最后的社会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伴随我们成长的是生命点点滴滴的绽放,陪同我们的是生命时时刻刻的精彩,亲近我们的是生命每分每秒的温暖。

  唐山大地震过了,汶川大地震过了,青海玉树地震也过了,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在面临旱灾的考验,生命的主题就是这样不断在我们的生活里上演。

  我们应该看到生命中鲜活的一面,对于城市生活压力给我们带来的困扰,城市面临的各种污染,我们都要客观理性地去面对。

  在问题面前我们不要畏畏缩缩,我们应该拿出勇气和胆量和现实做抗衡,压力大也未必不是好事,要把压力当动力求得更高的发展,污染出现也不要悲观以对,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全面攻陷困境。

  站在生命的高度看待当今人们的生活,我们可能是喜忧参半的。

  消极的人说:“生活,哪一个”难“字了得!”可是乐观的人会说:“生命,就是因为富有重重的挑战而变得精彩!”

  本论文涉及到的生命科学的知识点:

  1、 生命和非生命,生命的特征;

  2、 组成生物体的大、小分子;

  3、 细胞的新陈代谢以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

  4、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死亡与癌变;

  5、 生物体内信息的传递——生命的自我调控:细胞的信息传递、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激

  素系统的信息传递、免疫系统的信息传递;

  6、 生命特征的延续和发展——基因的突变和染色体的变化;

  7、 微生物在生命活动中的影响;

  8、 生态平衡和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

生命科学的论文14

  1传统专业课程考试的弊端

  考试内容是整个考试工作的核心,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有直接的影响.专业课程考试侧重于教材内容,但因考试内容不能覆盖专业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导致考试内容涵盖面狭窄.专业课程任课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及格率,教学重点完全放在与考试命题相关的内容上,因而试卷的命题内容缺乏科学性和先进性.学生为顺利通过考试,只要根据教师上课的重点死记硬背,考前临时突击,就能轻松过关甚至得到高分,这种知识导向型的考试,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视野狭窄、缺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生命科学专业课程考试改革途径

  2.1采用动态多元化考试模式

  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考核形式应精心设计,尽量扩大知识的覆盖面,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考核.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论文、单元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将课堂出勤、课堂表现、理论知识考核、实验动手技能考核等方面包括在内.这样既能加强学生对这门专业课程的关注,又可使学生掌握全部专业知识.

  2.2改革专业课程考试内容

  专业课程考试应针对学生的能力、素质进行检测,既要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检测,又要对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检测.考试的内容、题型与答案要体现发散性、求异性、创新性的特点;考试的内容要尽量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和创新激情.

  3教考分离考试模式及内容

  学生考试的命题由本门课程的所有任课教师共同组题形成试题库,随机抽题组卷,保证考试内容的真实、准确与客观.教考分离使教师能够自觉地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和要求组织教学,注重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公正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使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努力学习并掌握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和重点内容.以动物生物学为例.动物生物学采用“1+1”考试方式,考试“理论+实验”,其中理论考试采用“闭卷+开卷”形式,实验考试采用“动手操作+理论分析”.学生理论考试成绩综合评价见表1.课堂表现,主要是看学生是否迟到、早退、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性以及上课认真程度;提问,根据学生听课状态随时提问,主要目地是让学生认真听课;平时作业,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及质量给分;小测试,利用10~15分钟当堂进行测试,规定缺席2次不给平时测试分.理论闭卷与开卷各50分,前60分钟是闭卷考试,主要测试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后60分钟开卷考试,允许学生带书、笔记和有关工具书进人考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卷的考试形式.开卷考试要求学生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这样学生平时必须认真看书,必须熟悉每一章节内容.开卷考试常用的题型主要有设计型、分析型、综合应用型等,开卷考试题型灵活、综合性和可挥发性强,一般来说在课本上无现成答案,注重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归纳、比较、分析、综合和应用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正面、积极的影响.期末实验考试采用抽签形式,每位学生抽一次签,每签上包括四部分:镜下观察装片、动物分类、解剖操作和实验理论.签不能重复.抽完签后准备5分钟进行考试,由两位教师主考.这种实验成绩的考核,充分调动了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使学生做实验的主动性明显提高,促进了实验室开放的效果.实验考核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实验理论和实验技能进行的考核,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了学生作弊,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考核的结果客观、真实.总的来说,考试模式的改革,为培养创新人才、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地保障,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生命科学的论文15

  1利用互联网的实验

  在实验室实验中,有一种形式比较新颖的实验,利用互联网进行的实验,即学生主要通过互联网查询并收集相关信息,了解书本中所没有的知识,并加以应用。本类型的实验在所有实验室实验中所占的比重仅为7%,但在整体教材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一种比较新型的实验类型,是现代生物教学的重要体现,是生物实验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将生物学的知识与信息检索紧密联系。对生物科学的学习不应只仅仅局限于教材中已有的知识,还包括了通过独立自主地收集查阅资料而了解一些课外的知识。经过利用互联网实验的训练,学生可以基本掌握如何探索课外知识。因而,本类型的实验内容是对教材内容的扩充与丰富。利用互联网的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许多教材中没有的生物学知识,而且能够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态度的教育。模型模拟实验。在所有的实验中,共有4个模型模拟类型的实验,即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明并构建模型,将模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生活提供便利,或者模拟某种生物现象,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模型模拟类型的实验在全套书中所占比例不大,但该类型的实验较为新颖,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有很大的帮助。这四个模型模拟的实验分别为:“模拟腹部按压术”“动物的生境“”太阳能炊具”和“编制真菌野外指南”。这些实验都是应用性比较强的实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2实验室实验的编写特点

  2.1观察或验证类实验示例

  以《生命科学动物》第一章“动物学入门”第二节“海绵动物和腔肠动物”中的“观察腔肠动物”为例,教材设计是:(1)现实世界的问题:水螅对食物和其他刺激产生怎样的反应。(2)目标:预测:水螅对各种刺激产生怎样的反应;观察:水螅对刺激如何反应?(3)材料略。(4)安全防御(以图片示意)略。(5)实验过程:略。(6)结论和应用:分析:当水螅被触到时,会发生什么?水螅的其他部位发生了什么?描述:说出触手为水螅提供的帮助。(7)交流你的数据:与其他同学比较你的记过。讨论是否被其他研究的所有水螅都有相似的反应,这些反应对水螅生存具有怎样的帮助。

  2.2自主设计类实验示例

  以《生命科学动物》第一章“动物学入门”第二节“海绵动物和腔肠动物”中的“比较自由生活的和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为例,教材设计是:(1)现实世界的问题:扁形动物的身体如何适应它们的生活环境?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和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的适应是否一样。(2)目标:对比和比较:比较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和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功能;观察:扁形动物如何适应它们的环境?(3)可能用到的材料:略。(4)安全防御(以图片示意)略。(5)形成假设:对你认为的营自由生活的蠕虫可能具有的适应提出假设。这些适应的益处是什么?(6)运用科学方法:验证假设:制定计划:①以小组为单位,将你设计用于比较和对比扁形动物类型的方法编列成表。从老师那里获得如何处理活的扁形动物的信息。②选择你在步骤①中描述的其中一种方法。列出你需要进行的实验步骤,确保对每一步都有详细的描述。③列出你完成实验所需要的材料。④在你的科学日记中自主设计一张数据表。当你的小组开始收集实验数据时,充分利用这张数据表。执行计划:略。分析数据:解释: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与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有哪些相似点?描述:找出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和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的差异。结论和应用:辨别: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中哪一种身体系统发育更完善?辨别: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中哪一种身体系统更复杂?推断:哪些适应使一些扁形动物营自由生活?(7)交流你的数据:与你的同学一起讨论实验设计和结论。需获取更多帮助,请参考《科学入门》。

  2.3编写特点

  实验室实验的编写体现了本套教材“做中学”的特点,在实验的一开始提出一个“现实世界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和探究这个现实问题。教材对每一个实验都提出明确且可操作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供选择的实验材料,并用图片来提醒学生注意该实验安全的哪些事项。接着再由学生自主实验。教材在实验室实验“结论和应用”部分,一般都会根据实验的具体内容,设置“分析”“描述”“辨别”“推断”“解释”等部分,从实验的现象或结果入手,分析实验,然后再把刚习得的技能或知识运用解决拓展的问题,对迁移运用知识。如“观察腔肠动物”中的`“结论和应用”阶段,教材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观察,说出水螅被碰到时发生的身体变化,然后再描述触手为水螅提供的帮助,从而要求学生思考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自主设计类实验特别注重对学生科学方法的培养,根据科学探究的过程来设置实验,要求学生经历形成假设、验证假设、分析数据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志趣。在实验的最后,教材还设置了“交流你的数据”环节,要求学生与同学分享探索的结果,或是发散思维进一步思考,如在“观察蚯蚓的行为”实验中,提出“写一个故事来描述蚯蚓一天的生活,列出蚯蚓的活动、可能遇到的危险和问题以及它们的生境”。

  3实验室实验特点分析

  (1)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自主设计的实验完全是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由学生独立完成,在经过一系列自主设计的实验训练后,学生可以完全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如“果蝇种群数量的增长”实验,学生需形成有关环境因子的改变对果蝇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的假设,再通过制定、执行计划来验证假设,经过数据分析,得出影响果蝇种群增长的因子的结论,再与同学交流实验结论。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知道探究是怎样的过程,为以后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与学习提供条件。(2)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和意识: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将探究分为完整的探究和部分探究两部分,而在实验室实验中,就体现在观察或验证实验和自主设计实验中。这四种类型的实验都体现了探究的态度,例如利用互联网和模型模拟的实验中,学生需自行设计检索资料的步骤与所要收集的信息,也要自行设计模型并制作,这都是部分探究的体现。(3)通过训练学生检索与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利用互联网类型的实验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基本为教材中所没有的课外知识,学生自行收集相关的资料,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丰富了课外知识的储备。如“药用植物”实验中,学生通过信息收集,探索事物以及它们药用历史的沿革,了解药用植物是如何来维持人体的健康的。在“湿地的保护”中学生可以了解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对湿地环境进行持续性的保护。(4)提高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技能: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验证等操作来完成实验,而这些操作都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经过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作者:郑明顺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生命科学的论文】相关文章:

生命科学的论文07-02

生命科学最新研究论文12-09

生命科学概论的教学探讨论文11-02

生命科学下脾功能研究的未来论文11-02

2017生活中的生命科学论文03-07

人体生命科学馆在解剖学教学中的作用论文11-13

生命科学教材实验与实践栏目分析12-12

浅议内经生命哲学与现代生命科学的关系11-14

生命科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探索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