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的论文

时间:2024-07-05 17:44:51 生命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生命科学的论文[精品15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命科学的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命科学的论文[精品15篇]

生命科学的论文1

  【摘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基础生命科学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科学态度和思维方法的训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提升、创新兴趣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四方面有序且不断的努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基础生命科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探究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基础生命科学是生命科学类本科生最重要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一门覆盖生命科学众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其内容丰富庞杂,理论性、应用性都很强,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如何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已成为众多基础生命科学授课教师探索的问题。以下是本人在近十年的基础生命科学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关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做法和心得,供大家探讨。

  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基础生命科学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生物学相关问题的基本素质。因此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生物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正确理解和规范表述,并提醒学生关注知识的实际应用和综合拓展。在配套的基础生物学技术实验课程上本人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为后续理论和实验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也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足够的原动力。

  二、科学态度和思维方法的训练

  科学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良好品质,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之一。“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会让学生明确,在基础生命科学的学习和研究中,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方法或程序,但以下五大要素是相同的,即观察、提问、假说、预测和检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会列举诸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实验、沃森和克里克的DNA双螺旋模型结构的发现等很多科学实验事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和科研态度,训练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提升

  基础生命科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强化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层面,还要能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索和认知生物知识,通过适当地提问、及时抛出一些细微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生物学知识和理论来解释和回答。当学生回答错误或者回答有偏差时,教师不要盲目打断,而应该合理启发,引导学生回到正确的轨道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性思维。另外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以相关理论知识拓展(PPT展演)、最新科学研究发现(专题讨论)、诺贝尔奖引发的思考等方式进行创新意识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提升。特别是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贯穿到基础生命科学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事实证明,金秋十月的课堂,是学生们最兴奋的时候,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时候还包括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布及相关知识的积累、专题讨论和思考,吸引着大批的学生去探究相关领域的科学发现和技术进展,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四、创新兴趣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基础生命科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实验,是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以前的基础生命科学配套实验中大部分都是验证性实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制约着学生创新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本人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改革,删减了部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一些探究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让学生在自主设计的实验训练过程中体验创新的乐趣。同时利用课余和寒暑假时间,带领或推荐学生跟随校内、外导师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或导师实验室的科研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实践证明,这些非验证性实验、实践或训练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兴趣,全方位的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并在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及毕业实习中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基础生命科学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科学态度和思维方法的训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提升、创新兴趣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四方面有序且不断的努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优化学生的生物素养,以便引导学生更好地将生物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王文安,张立忠.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李娜.《普通生物学》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年第14卷第4期.

  [3]彭惠民,胡先明.《普通生物学》课程中的兴趣教学方法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8):912-914.

  [4]郭丽国.也谈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第9期.

生命科学的论文2

  【摘要】学习和理解生命科学知识和生命科学方法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构成。学习生命科学知识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理解科学的意义和价值是至关重要的内容。作为科学教师如何能够把握好生命科学领域教学理论,并将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达到教学最优化水平,也是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生命科学;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探究

  一、生命科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生命科学内容越来越被国内外小学、初中课程所关注,是由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飞跃,生命科学领域被大范围涉及,这就决定了它在科技领域的重要性。生命科学内容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助于发展科技意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从我国研制发现出的牛胰岛素、生化科学理论逐渐成熟、克隆技术的不断进步、干细胞繁殖的研究等一系列生命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无不证明生命科学已经成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中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小学科学课程中设置生命科学这一大领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有助于全面普及自然现象的认识并总结

  自然一般规律,挖掘综合探究潜能从教科版的小学科学教材中我们不难看到,科学课程将生命科学中一些浅显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由浅及深的整合出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规律之中,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使他们养成从多角度、综合全面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有助于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

  对于生命科学领域发现,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地变化,科学课程结合多方面学科知识,综合融汇为一体,摆脱了独立学科的知识单一性,对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具有强大地推动的作用。

  (四)有助于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小学阶段是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思维的培养阶段。小学科学课程中的生命科学知识结构及内容是帮助学生提升科学探究思维,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调查等科学探究的能力,逐步建立生命体知识概念的过程,形成对获取经验材料的方法、整理经验材料的方法、科学思维的方法等理性认识。

  二、教科版小学科学3-6年级“生命世界”知识体系的构成

  科学课程的生命科学内容领域重视选取内容的普遍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强调通过本领域的学习,使学生对生命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乐于通过探究活动获取生命的基本信息和基本特征,从而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通过探究学习,学会一些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圈产生的影响,促进学生关注人类生产生活等各项活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显现现象,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对生命科学的这些目标要求,形成了四大学习主题:多样的生物、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与环境、健康生活。

  三、生命科学内容的教学实施

  (一)落实课程目标和要求

  《科学课程标准》中生命科学领域目标是针对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提出的。例如,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标准中要求学生识别生物与非生物;学会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测量工具;观察常见生物,描述其形态和生活习性;观察和描述常见生物的生活环境,注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及其意义。

  (二)教学方式的继承和发展

  1.组织好探究性活动的教学。每一项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都应切合实际,突出教学重难点。主要方式:(1)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科学问题,围绕科学问题实施科学探究计划。(2)给予学生观察、实验以及收集事实证据的机会。(3)要求学生通过对证据的收集,经历分类、分析、预测等思维过程,对科学问题做出合理解释。(4)提供师生之间的讨论机会,对不同解释做出合理评价。2.注意探究性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合理组合。在生命科学领域内容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还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去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3.注重生命科学领域教学中的各类实践活动。生命科学领域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教学实践活动类型分别有:(1)观察活动。例如:观察常见的,比较典型的生物(如蚂蚁);观察动物的卵;观察校园中的生物群落,(如植被、小动物等);观察动物的取食,争斗行为等。(2)解剖观察的基本技能。例如:观察洋葱鳞茎表皮、叶表皮等植物细胞等动植物细胞;观察酵母等真菌细胞;解剖和观察油菜花、种子等实验基本技能。(3)生理实验技能。例如:研究环境对动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鉴别食物中营养物质的检验实验,观察蒸腾作用对植物体产生影响的实验等。(4)实验探究活动。例如:给动植物进行分类;探究茎的作用;探究植物根的吸水作用;探究植物种子萌发及生长旺盛时期的呼吸作用;探究运动对呼吸频率的影响等实践探究活动。(5)搜集资料,进行资料分析。例如:根据收集到的生物资料,讨论生命的基本特征;收集并了解电子显微镜照片资料,讨论工具和技术的创新对科学发展的作用。(6)参观、调查活动。例如:对校园等某一类型的生态系统进行调查。在生命科学内容的教学中,重视技能的训练对于促进学生科学能力的发展有积极地促进作用。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做好示范操作,而且更要演示实验或在学生实验中指导学生练习所要求的动作技能,注重应用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重要作用。

生命科学的论文3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将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生物科学会解决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工业、环保、能源、生物计算机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将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鉴于此,文章重点就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生命科学;发展;人类生活;影响;分析

  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需要息息相关,尤其是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生物科学技术直接关系到与人民生活、卫生、健康密切相关的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同时对环保、能源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渗透、交叉作用,能够产生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将对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生命科学概述

  1、生命科学的概念。生命科学即生物学,是通过分子遗传学为主的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生命的本质、生命的发育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最终能够达到治疗诊断遗传病、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人类生活、保护环境等目的。生命科学研究不但依赖物理、化学知识,也依靠后者提供的仪器,如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蛋白质电泳仪、超速离心机、X-射线仪、核磁共振分光计、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等等,举不胜举,生命科学学家也是由各个学科汇聚而来,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造成了许多前景无限的生长点与新兴学科[1]。

  2、生命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生命科学,早期对生物的观察既是生命科学的开始,也是对生命现象研究的开端,后来人们对生物学的兴趣从简单观察转向了实际应用,例如对动、植物的驯化和饲养,但这些观察和应用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食物和住所的实际需求,而并非有意识的探索[2]。由此可见,生命科学是在人类的生活实践中自发产生的,早期最为引人瞩目的生物学研究者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对生物体进行了大量的观察,深刻地解释了许多自然现象。他研究了多种水生生物的生命史和自然史以及鸡的胚胎发育,开始了生物科学的第一次飞跃和革命。尽管这些研究还只是代表着生物研究的.最初阶段,但这是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将它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的研究,所以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动物学之父”。

  二、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对伦理道德中公平观的影响。传统伦理道德上的公平,是指普遍存在的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合理享有的基本价值,如自由、自尊、机会、荣誉等的伦理道德关系和伦理道德要求,强调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具有作为人的共同点,在此范围内他们是公平的,同样它也要求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应用要有公平性,而生命科学的发展却给这种伦理道德观的破坏提供了可能。根据当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遗传学家们发现原以为与遗传背景无关的诸多疾病,甚至性格特征、行为方式等性状已被证明与遗传背景有关[3]。譬如武断的个性60%源于遗传背景,具有XYY型染色体的男性容易犯罪。把人们原有的“人生而平等”的观念转换为“人生而有优劣不同”,从而带来基因歧视的问题。当人类有能力选择下一代的基因成分而制造“完美婴儿”时,社会中现存的有缺陷的人会更容易受到歧视,他们的尊严也会受到打击;再譬如,由于世界各国对基因图谱的公开和共享达成了共识,个人的基因信息将不可避免的成为像身份证上的信息一样公开化,这对于那些被检测出有基因缺陷的人来说,就有可能遭受到来自社会各方的歧视。

  2、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武器。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难题。解决环境污染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类,其中生物法应用最为普遍。在污水处理、大气净化和环境监测等方面正在广泛使用生物技术。特别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人们发现了许多具有特殊降解能力的细菌,它们分别含有具有不同降解特点的降解质粒或代谢质粒,在生物工程技术的帮助下,已培育出分解性能高并在混合系统中能够占优势的菌种,如利用重组DNA技术把甲苯质粒中的甲苯降解基因和萘质粒中的萘降解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克隆,获得的多质粒细菌降解石油的效率会大大提高;又如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培养的新细菌,可以把污染物中的有机汞转变成金属汞,以用于处理含有机汞的废水,同时回收金属汞,从而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再如细菌浸矿在采铜和采铀工业中得到应用,经生物技术改造的细菌,不但对金属的亲合力强,耐酸、耐热和抗金属毒性能力都得到提高,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又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4]。

  3、有效解决了能源危机。再生能源是能夠成为二十一世纪能源的一个必要条件,所谓再生能源,是指不随本身的变化或被利用而日益减少的能源,如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太阳能等,它们可以从自然界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与其相反,非再生资源的化石燃料、核燃料是随着被人类利用而逐渐减少的能源,特别是化石燃料将面临着枯竭的危机,而可再生能源家族中现实可行的能源是生物能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能源,但我们的生活同样离不开美丽的环境,新世纪我们需要的是洁净、可再生和无污染的新一代能源。中国科学家从一种灌木的果实中,成功提取并加工出与柴油相近但更加环保的燃油,这种新型燃油可适用于各种柴油发动机,并在闪点、凝固点、硫含量、一氧化碳排放量、颗粒值等关键技术上均优于国内零号柴油[5]。生物柴油的燃油无论是用在农用发电机、拖拉机还是汽车,都没有出现传统柴油容易导致的黑烟弥漫的现象。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新进展,将进一步影响到社会进步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按照人类的意愿和需要改造现有的生物类型和生物机能,或创造全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机能,来造福人类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黄锴.刍论物联网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与管理方式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xx,(05):300.

  [2] 黄国琼,秦宇彤,罗长坤.生命科学的发展对医学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xx,32(02):13-15+30.

  [3] 蔡太生.浅谈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J].生物学通报,20xx(02):28-30.

  [4] 黄国琼,秦宇彤,罗长坤.生命科学的发展对医学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xx(02):17-19+34.

  [5] 吴向华.生命科学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J].中国水运(理论版),20xx(12):229-230.

生命科学的论文4

  摘要:现代生命科学导论作为一门通识课,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自身,理解人类与整个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关系。然而现阶段该课程存在内容多、课时少、教材更新滞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文章试着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两方面阐述《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课的实践和改革措施,并对改革作了展望。在教学内容上采取删除部分与中学生物重复的知识、增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时尚新内容以及将教学内容与学科专业相结合等改革措施;教学方法上采用专题式授课模式、热点新闻导课、探究式教学、辩论式教学、演讲、实验、多媒体教学和MOOC翻转课堂教学等多种授课模式。经过几个学年的实行,得到学生一致的好评。

  关键词:现代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是将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前沿进展融合在一起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是高等学校非生物专业类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1-2]。它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素质课,其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培养学生精深的专业技能。近年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这门公共选修课,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革,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该课程的教学存在内容多、课时少、教材更新滞后、部分同学选课态度不端正、混学分的普遍现象,及旷课现象严重、上课不听讲、讨论不积极等问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高校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两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并阐述了在此过程中进行的一些重要改革措施,最终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教学内容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知识和理论概貌,了解生命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思维模式以及新动态、热点问题。同时,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了解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以及同其他自然学科交叉渗透的必然趋势。因此,在课程内容上,我们要重视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实用性,精选内容并优化知识结构[3]。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以及科普化、生活化和多样化。需要通过科学性、趣味性和贴近生活性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我们对教学内容这一部分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革,具体如下:

  (1)删减部分与中学生物课本重复的内容传统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中部分内容与高中生物知识交叉,因此教师应该要适当参考中学生物课本,对学生已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删减部分高中生物知识内容,在深度、广度等维度上对原有知识进行拔高。如“生命的物质基础”这一讲中,我们简要的概述了组成生命基本物质的蛋白质、核酸的结构部分,而重点介绍这些物质是如何在我们人体内起作用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得到这些物质,从而避免上课内容与中学生物相关内容重复,消除学生“重复学习中学生物知识”的感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增加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时尚新内容近年来生命科学发展迅猛,新成果层出不穷,现有教学内容以经典生命科学知识为主,对前沿知识涉及不多。因此,教师应该引入一些最新的生命科学理论和研究动态充实到“生命科学导论”的课堂教学中。比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了“基因诊断与治疗”、“器官移植”、“医用生物传感器”、“基因沉默技术”和“干细胞治疗术”等时尚新内容。如在讲到医用生物传感器,我们把自己研究领域里的一些最新成果展示给大家(基于量子点-DNA纳米结构电化学体系的肿瘤标志物单细胞水平检测方法研究)。针对天津师范大学一名女生因携带乙肝自杀身亡的事件,我们向学生介绍了乙肝治疗研究中的一些最新进展。通过对这些前沿知识的介绍和探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将教学内容与学科专业相结合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其他高校所遇问题类同),它作为一所特色型的工科院校,学生大多为工科专业,如通信工程、电子信息、自动化等。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科专业,其所要求的知识点也有所不同。如通讯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学习核酸、蛋白质等相关知识对于他们今后在生物芯片和智能计算机的设计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机械专业类学生学习生物的形态与结构对于其今后在仿生学上的造诣有着潜在的影响;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学习基于酶生物反应的生物传感器、基因探针等知识对于他们今后研究智能医疗设备具有重大的意义;仪器仪表类专业学生学习酶标仪、PCR仪对于其今后从事各类仪器仪表的研发工作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在讲授这门课程时应该首先了解学生的所学专业,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科专业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此外,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所需要的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为了培养学生所需要的逆向思维,我们将“基因扩增分析”和“显微放大分析”知识点进行融合讲解,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够很好的运用这一思维方式。

  二、教学方法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是一门通识课,其内容非常丰富。传统的讲授法常常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也是大多数教师所采取的方式。然而这种方式可谓一种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旨在对传统的教学法进行补充。

  (1)专题式授课模式实现模块化学习我们将《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这一课程以专题的形式将教材内容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提炼和概括,把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前沿研究成果展示给学生。每个专题都用一根线索贯穿,创造情境,让学生自由发挥集体探讨,在讨论中掌握相对应的生命科学理论和生物技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如我们在讲授《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这一课程时引入了“基因沉默技术”专题,向学生讲解了基因沉默技术这一高效的基因敲除技术在今后基因时代的各个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4]。我们引入产前诊断这一专题,向学生介绍产前诊断的历史、目的、常用方法及范围,重点提出了近亲结婚的危害,引起同学们对产前诊断的重视

  (2)以热点新闻为切入点引出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从当前的一些热点新闻入手,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如在讲解“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这一知识点时,我们首先从社会名人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朱莉高调宣布切除乳腺和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利用基因试图治疗癌症这两起事件入手,向学生讲授个人患病几率与其自身所携带的基因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引出基因诊断与治疗的概念,使学生对基因诊断与治疗的相关知识点有所了解。我们又由近段时间蔓延的韩国“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非洲“埃博拉病毒”引起的恐慌出发,引入对“未来的.灾难:瘟疫与传染病”这一知识点的讲解。通过对常见传染病的发病机制、流行过程、基本特征及预防的讲解,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而且也让学生能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有很好的应对措施。我们还通过揭秘“全球首例人类头颅移植手术,换个头重新来过”这一事件出发,向学生介绍器官移植的分类、历史等相关知识点,引起学生对“器官移植”这一知识点的兴趣。

  (3)提出问题实现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在进行课堂讲授时,教师通过提问事先设计好的几个主要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进而引出相关知识点。如讲授生命的物质基础这一内容时提出:胶原蛋白能美容吗?根据你平时的观察,你认为血糖低会出现何种身体不适状况?我们可采取何种措施?有人说,剧烈运动或洗浴后吃糖可防止虚脱,为什么?多吃糖为何会蛀牙?为何人们认为多吃鱼虾等食物能补脑?女性减肥成风,拒绝脂肪的做法是否正确?通过这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辩论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一些新鲜的东西,但同时它也给人类带来了不利的因素[5]。如转基因食品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的人对转基因食品抱有积极的态度,有的人对转基因食品抱有消极的态度,那么我们到底对转基因食品应该抱有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这些问题需要大家好好思考,针对不同的观点让学生进行辩论,陈述各自的理由。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6-7]。

  (5)学生课堂演讲实现自主学习当今社会得癌症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认知癌症的兴趣也在不断增加。因此,首先通过培训让学生学会在网络上查阅国内外的相关知识,在学校图书馆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文献,然后指导他们进行文献综述,由他们来讲解癌症这一知识点的相关内容,最后教师做相应的点评。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了学生思考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6)寓实验于教学之中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加设实验课对学生学习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程而言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如我们可以通过肿瘤标志物的测定这一关乎每个人身体健康的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导论课的兴趣。通过制作植物微型标本和动物人工琥珀标本不仅让学生学习了标本的制作方法,而且还能对这门课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7)进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方式有很多种。而在现代课堂中最常用的是幻灯片和视频。这两种简单直观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我们在讲到人类的起源时,首先让学生观看一个视频-baby从受精卵到出生的全过程,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我们人类究竟是如何来的。

  (8)尝试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近年来依靠互联网而进行的网络教育逐渐走入大众视野,MOOC翻转作为网络教育最新诞生的主角依靠互联网的便利迅速席卷全球,国内外顶尖大学纷纷推出了自己的MOOC课堂[8-9]。它的基本思路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课前完成知识传授,课堂完成知识的内化。学习者在课前基于视频等教育资源完成知识点的自主学习,课堂则通过师生互动答疑讨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利用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较大的作用。例如基于MOOC视频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利用在线写作批改系统可以即时批改,促进学习动机;为方便学生移动学习,平台支持学生利用手机扫描APP二维码,通过手机移动学习完成相关课程内容。因此,在当前背景下我们应该对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行一些改变,将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进来,搭建长效激励平台,引导高校积极参与,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三、总结

  本文针对《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教材不协调和学生上课态度不端正等问题,针对性地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两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删减部分与中学生物课本重复的内容、增添时尚新内容、以热点新闻为切入点引出知识点、基于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改进措施来提高教学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了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甚至有部分学生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今后我们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引入新的内容、新的技术、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新的考核机制,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富创造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霁,吴敏,曾冬云,等.“生命科学导论实验”课的实践与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xx,33(6):204-207.

  [2]徐丹.《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程的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xx(41):196-198.

  [3]李娜,毛永强.“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教学改革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xx(6):120-121.

  [4]麻鹏达,刘晶莹,梁宗锁.生命科学导论教材中补充基因沉默技术相关内容的建议[J].生物学杂志,20xx(6):100-102.

  [5]唐建军.“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探索与体会[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xx(2):12-18.

  [6]周亚平,金卫根,陈传红,等.《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2):166-168.

  [7]唐建军,吴敏,陈欣,等.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通识课程开设讨论课的探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xx(3):12-16.

  [8]陈柳.MOOC兴起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xx.

  [9]胡杰辉,伍忠杰.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xx(11):40-45.

生命科学的论文5

  一、凸显理解的质而非信息的量

  从知识教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物学教学追求的应是理解的“质”,而非信息的“量”。即教师要遵循“少而精”的教学原则,以学科思想和学科观点统领教学内容,通过问题引领和学生活动等,最终使学生建构核心概念,领悟学科本质。零散的事实与信息不仅容易被淡忘,也缺乏迁移应用的价值,而在诸多事实基础上建构的核心概念,提炼的学科思想和学科观点则具有强大的统摄性和广阔的迁移力。正是学科思想、学科观点和核心概念才使得生物学形散而神聚,它们恰恰也是生物学的灵魂。在生物学中,进化论思想和生态学思想相互交融构成了生物学特有的学科思想。其中,进化是统一生物学的主题,它能够将生物学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研究成果统一起来。而“结构决定功能”等生物学科观点则为学科思想提供支持。例如,在教学“探讨细胞呼吸方式的进化历程”时,教师可提出“有氧呼吸过程为什么会含有无氧呼吸的步骤?”这一问题,让学生结合地球早期大气中氧的缺乏以及原核细胞中没有线粒体的事实,进行推测和分析。该问题能够驱动学生以进化的眼光重新审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并适时渗透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生态学思想,通过描绘细胞呼吸方式进化的图景等思维活动,极大地增进学生的理解力和分析力。

  二、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方法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应着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从以下两点着手:一是充分挖掘生物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的教学功能;二是践行“在做中学”的国际理科教育的共识,让学生从事部分或全程的科学探究活动,以训练他们的科学探究技能(11项指标[1])。经典实验是科学家在探索生命奥妙的历程中所做的富有创新性的工作。生命科学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发现、每一个新的突破,无不凝聚着科学家辛勤的汗水、智慧的结晶。因此,经典实验具有如下教学功能:追溯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衍生的轨迹,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领悟科学家如何提出问题,寻找证据,不断深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展现科学家求实创新、不畏权威和艰难的探索过程,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经典实验教学能够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学习“‘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是如何被证明的?”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把教学目标锁定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上。带领学生走进摩尔根的精神世界,让学生了解他如何经历对孟德尔定律普适性和萨顿假说的怀疑,对果蝇白眼性状如何遗传的好奇,到根据果蝇性别决定的背景知识对伴性遗传现象做出假设,以及设计测交、反交实验进行检验的过程,在过程中让学生领会“科学是格物致知的一种途径,其基本特点是:以怀疑作审视的出发点,以实证为判断的尺度,以逻辑为辩论的武器”[2]的内涵。生物学教师应扪心自问:我能作为生物科学界在课堂上的代表吗?现在很多师范院校偏重师范性,而轻视学术性,所培养的中学生物学教师因而缺乏研究能力[3]。当教师都不具备科学探究的思想和能力时,怎么能保证他教出的学生具有探究精神和创新素质呢?所以提高生物教师的科学素养是刻不容缓之事。

  三、培育学生理性的精神气质

  理性是自然科学的灵魂,是人性的底蕴[4]。在生物科学教育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其能力,还应发掘生物学科中蕴含的精神资源,培养学生理性的精神气质,使其养成客观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理性求真、批判创新的科学精神。例如,在教授“探讨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成功因素”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你认为孟德尔坚持8年豌豆杂交试验的动力是什么?”“孟德尔是如何摈弃当时盛行的‘融合遗传’观点,提出‘颗粒遗传’理论的?”两个问题,可谓别具特色。前者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孟德尔是为追求真理而从事研究,而不是以科学发现以外的其他因素为目的,后者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创新精神,让学生领悟到科学正是在质疑、创新中不断发展的`。

  四、领略生物科学的理性美

  生物科学教育中可以让学生审视美、鉴赏美。如同艺术追求的是和谐美,生物科学则重在理性美,这种理性美集中表现在它的统一美和严密美。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联合创立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20世纪60年代著名细胞生物学家H.Ris将种类繁多的细胞划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型,庞杂的细胞世界立刻变得那么整洁和统一;达尔文创立的进化论统一了生物学的各个研究领域;遗传密码的破译,使得缤纷多彩的生命在分子水平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这些科学史实无不揭示着生物学的统一美。小小的细胞却能进行如此复杂的生命活动,奥妙全在于它那严整有序的结构;囊泡及囊泡的运输是内膜系统的“无臂延伸”,其过程就像航运一样:在码头上装货,离岸、起锚、远航,在胞质的海洋中把特定的货物运向指定的彼岸,到岸后抛锚停靠,卸货清仓,船体又融回内膜,变回原来的存在形式。科学发现的过程同样充满了严密美。例如,混沌的遗传现象,由于孟德尔的精确—以数学统计为基础,孟德尔的坚韧—历时8年的杂交试验,孟德尔的假设—可见的性状为不可见的遗传因子控制,孟德尔的验证—不可见的因子又变为可见的性状,而真相大白,其思维的精巧,推理的缜密,实证的严谨,充分展示了生物科学的理性美[5]。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不仅有着逻辑关系的知识体系,还有一套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和美学价值。中学生物学教师应该努力开启教学智慧,引领学生沐浴生命科学的理性光辉。

生命科学的论文6

  1医学院校生命科学类课程教学现状

  现代生命科学从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及其规律,涵盖多门分支学科,其科学原理与相关技术对于现代医药学的学习与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也是广大医学院校开设基础生命科学类课程的目的所在。我们教研室负责全校各医药相关专业的生命科学类课程理论及实验教学,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等。我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随着近年来医学院校基础生命科学类课程门类的增加、课程内容与结构的不断变化,我校各医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基础生命科学类课程时,诸如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兴趣、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与手段单一、所学原理不能灵活运用等多种问题也逐渐显现。这显然与当前沿用的传统“授受式”教学范式有关。因此,有必要对医学院校生命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范式进行现状分析,发掘问题所在,依据这类课程的特点以及不同学生的专业特色,建设合适的教学范式,提高教学有效性,以更好适应现代社会对医药人才培养的要求。

  2医学院校生命科学类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实践

  结合生命科学类课程的特点与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以建立新型建构主义科学教学范式:第一,从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以及课外学习平台和资源角度出发,对当前教学范式现状进行分析;第二,通过深入的文献研究及兄弟院校实地考察交流,对国内外教学范式进行比较研究;第三,基于调研结果,进行多方面教学改革:①依据不同专业对不同分支课程的具体需求,修改生命科学类课程的教学大纲;②改变教学理念,深入转变教学方法。要变知识传授为科学探究,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性,建立探究式课堂;③改变评价体系,变终结性为过程性;④进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建立轻松自由的课外辅导和答疑制度。以我校中西医结合七年制专业分子生物学课程为例:我们一是针对学生专业背景,修改了原来较为笼统的教学大纲,删减其中艰深的纯理论部分,以普及分子生物学基本知识、突出其在医药学领域中的应用为目的;二是课堂理论教学中不仅靠老师讲授,也以提问、学生试讲部分课程内容、结合自身专业背景自选主题分组做PPT并各组互相提问评分、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感;三是采用多元化的成绩评价体系,除了保留期末考核外,也与多形式的课堂教学方法相对应,将课堂专注度与活跃度、试讲表现、PPT制作水平、小论文、实验积极度和动手能力等作为平时和期中考核纳入评价体系,多方位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综合成绩;四是做好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完成了分子生物学教学信息化项目,给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彩的`课外资源;最后,我们还通过微信、QQ、E-mail等随时与学生保持联系,给予学生更多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经过这些改革探索,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兴趣和热情有了明显提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效果显著优于以往,最后的综合成绩评定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公允度和学生的认可度也有所进步。

  3结语

  在新时代知识观转变的大环境下,广大医学院校生命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范式也面临转变与重建。为更好反映课程特点和学校、专业特色,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建立新型建构主义科学教学范式。我们通过对本校生命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范式现状进行分析,依据这类课程的特点以及不同学生的专业特色,探索建设了新教学范式,提高了教学有效性。但是,医学院校生命科学类课程涉及多个专业和多门课程,相关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新范式模型,并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才能更好适应现代社会对医药人才培养的要求。

生命科学的论文7

  教育部新颁布《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教师通过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引导学生经历具体的生命现象的探究,提高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养成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要注重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效果,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需要对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创新,结合学生以及科学教学的实际进行恰当的教学安排。笔者以《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为例,谈小学科学生命科学教学策略。

  用实际的生活材料促进学生科学经验的积累

  科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但是不少科学教师在进行生命世界内容的教学时,往往因为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探究活动的难度大,而直接放弃调查活动。在《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一课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也只是通过大量的图片和音频的资料来拓展知识内容。教学中通过展示一些植物的资料,如牵牛花、郁金香等,让学生了解植物存在生物钟现象。但通过课前微调查,对于课本中提及的蛇麻花、合欢树等,很多学生表示从没见过,也未听说。如果教师仅仅拘泥于教材和课堂,会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即使少部分现象是学生熟悉的,但无法有意识地关注,学生难以理解生物钟和昼夜变化的联系性。在教学设计中,应当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吻合的资料,继而使学生产生继续探究的愿望,才会深入去了解生物钟产生的原因和应用。

  用充分的亲历参与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的`深入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给予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设计中应当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但是在生命教学领域中,更多的老师以讲授为主。由于缺少探究的参与,很容易忽视科学家探究的过程,遗漏隐藏在探究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方式。所以在《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教学中,教师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选择身边最熟悉的一种动物或者植物,尝试记录它们一天的活动。学生观察记录讨论,其实反映了人类探索自然的影子,体现出最朴素的想法。科学家的研究就是从观察开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也提高学生收集证据、分析证据的能力。全年级282名学生进行调查。虽然在班级授课时,部分物种会存在有争议的,变化不明显的动植物。但学生仍然能从汇总表中,发现动植物存在着和人类相似的现象,在同一天中有着生命活动的不断变化。比起课本中仅有的几张图片资料,由学生亲历调查的过程,发现动植物的变化,一方面拓展了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主体活动让学生经历一个有意义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家的研究之路。

  用适时的教师推力鼓励学生科学结论的发现

  生命科学教学领域的内容丰富而复杂,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渴望通过科学探究去揭秘未知的科学世界。在《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一课中,学生从、从自身感受最深的作息安排入手,懂得人类的生命活动会受到昼夜的影响。继而从人转到动植物,这是依据已有认知对未知领域进行思维的判断、分析和信息的处理。通过课前调查学生已经了解,植物的花开花落、人的作息时间、动物的昼伏夜出等现象。但无法有意识地把它们和昼夜变化相联系。这时,教师的及时介入,引导学生思考生命活动变化的原因。并寻找合适的研究方法,并提供资料,最终总结昼夜的周期性变化会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周期性。在科学探究的最后寻找科学结论时,教师应当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围绕问题,大胆说出自己的假设。教师旨在激发学生思维,启迪思路,提升他们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用发展的资料整理满足学生课外研究的持续

  科学课中学习的内容绝对不只是一本薄薄的教科书,科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回归到生活中去。一节课的时间太短,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不能全部完成。教室外才是学生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天地。引导学生在课外持续积极地开展探究活动很重要。《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一课的总结我是这样处理的:师:通过展示昙花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能让昙花白天开花。师:展示不完整的花钟,全班学生共同配合制作花钟。师:花种钟面上还有一些空白,对于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我们的研究也还有些空白。课堂的时间有限,但是老师已经将同学们的调查记录上传到科学组360公共邮箱,感兴趣的你可以课后继续研究。科学的探究之路是永无止境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自主发展”这一关键词,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用发展的资料整理方式满足学生课外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在生命科学领域教学中,教师要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理念,将生命教育作为这一领域教与学的重点,通过活动与探究不断渗透和强化对生命世界的情感态度,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让生命教育之花盛开在生命科学领域教学之中。

  作者:宋蔷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赤壁路小学

生命科学的论文8

  1传统专业课程考试的弊端

  考试内容是整个考试工作的核心,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有直接的影响.专业课程考试侧重于教材内容,但因考试内容不能覆盖专业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导致考试内容涵盖面狭窄.专业课程任课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及格率,教学重点完全放在与考试命题相关的内容上,因而试卷的命题内容缺乏科学性和先进性.学生为顺利通过考试,只要根据教师上课的重点死记硬背,考前临时突击,就能轻松过关甚至得到高分,这种知识导向型的考试,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视野狭窄、缺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生命科学专业课程考试改革途径

  2.1采用动态多元化考试模式

  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考核形式应精心设计,尽量扩大知识的覆盖面,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考核.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论文、单元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将课堂出勤、课堂表现、理论知识考核、实验动手技能考核等方面包括在内.这样既能加强学生对这门专业课程的关注,又可使学生掌握全部专业知识.

  2.2改革专业课程考试内容

  专业课程考试应针对学生的能力、素质进行检测,既要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检测,又要对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检测.考试的内容、题型与答案要体现发散性、求异性、创新性的特点;考试的内容要尽量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和创新激情.

  3教考分离考试模式及内容

  学生考试的命题由本门课程的所有任课教师共同组题形成试题库,随机抽题组卷,保证考试内容的真实、准确与客观.教考分离使教师能够自觉地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和要求组织教学,注重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公正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使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努力学习并掌握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和重点内容.以动物生物学为例.动物生物学采用“1+1”考试方式,考试“理论+实验”,其中理论考试采用“闭卷+开卷”形式,实验考试采用“动手操作+理论分析”.学生理论考试成绩综合评价见表1.课堂表现,主要是看学生是否迟到、早退、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性以及上课认真程度;提问,根据学生听课状态随时提问,主要目地是让学生认真听课;平时作业,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及质量给分;小测试,利用10~15分钟当堂进行测试,规定缺席2次不给平时测试分.理论闭卷与开卷各50分,前60分钟是闭卷考试,主要测试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后60分钟开卷考试,允许学生带书、笔记和有关工具书进人考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卷的考试形式.开卷考试要求学生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这样学生平时必须认真看书,必须熟悉每一章节内容.开卷考试常用的题型主要有设计型、分析型、综合应用型等,开卷考试题型灵活、综合性和可挥发性强,一般来说在课本上无现成答案,注重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归纳、比较、分析、综合和应用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正面、积极的影响.期末实验考试采用抽签形式,每位学生抽一次签,每签上包括四部分:镜下观察装片、动物分类、解剖操作和实验理论.签不能重复.抽完签后准备5分钟进行考试,由两位教师主考.这种实验成绩的考核,充分调动了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使学生做实验的主动性明显提高,促进了实验室开放的效果.实验考核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实验理论和实验技能进行的考核,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了学生作弊,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考核的结果客观、真实.总的来说,考试模式的改革,为培养创新人才、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地保障,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生命科学的论文9

  1有比较的观察

  对多种物体进行观察时一定要进行比较,更能突出它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一组鸟类的卵进行有比较的观察,从它们的相同点进行观察,然后引导学生从它们的不同点进行观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即使是同一类的动物,它们的卵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动物多样性的特点。

  2有思维的观察

  观察是一种具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的知觉活动。只有感官的观察,没有思考,不可能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不仅用感官和工具去“观察”,更要用脑去“观察”,不要只停留在学生“看到什么”、“是什么”等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使观察具有探索性。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再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大胆推测鸡蛋各个部分对胚胎发育有什么作用。

  3观察要有记录

  没有记录的观察是苍白无力的。因此,在观察的同时要及时记录,并对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的同时教会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认真填写记录卡,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探究记录卡,使学生在有限的观察时间内收获最多的科学概念。

  4媒体教学,拓展科学概念

  众所周知,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最佳境界是从鲜活的生活实践中得到,但许多生命领域中的知识是学生无法在实践中形成的。因此,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在生命领域的教学中,所有知识都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全过程,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自主地去实践操作,在操作中有所得、有所悟、甚至有所创新是我们教学追求的目标。但是课堂上只有40分钟,每个知识点和技能的形成,都要让学生经历一次、实践一次、尝试一次,显然是不可能的。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应用多媒体的技术。虽然多媒体教学不能使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全过程,但却能让学生亲眼所见知识生成的全过程。俗话说:“眼见为实”,利用多媒体教学也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得和有所悟。况且,如今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能更好地把事物、现象、情景、过程等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既能和实际的实验相似,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应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服务于小学科学的教学。例如,教学《动物的卵》这一课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既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完整地了解了生命的形成过程,又让学生对“新的生命”的探究意犹未尽。对那么小的受精卵会发育成一个成型的个体,感到不可思议。课堂是短暂的,但因其而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受精卵的孵化这一科学概念得到有力的拓展。生命世界作为科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科学课程的教师应不断探索,采用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探究材料,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过程的整合,让学生在以亲身经历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达到科学概念的修正与完善,让他们领悟生命的奥秘,体验人生的意义,领略生命世界的精彩,促使科学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生命科学的论文10

  1利用互联网的实验

  在实验室实验中,有一种形式比较新颖的实验,利用互联网进行的实验,即学生主要通过互联网查询并收集相关信息,了解书本中所没有的知识,并加以应用。本类型的实验在所有实验室实验中所占的比重仅为7%,但在整体教材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一种比较新型的实验类型,是现代生物教学的重要体现,是生物实验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将生物学的知识与信息检索紧密联系。对生物科学的学习不应只仅仅局限于教材中已有的知识,还包括了通过独立自主地收集查阅资料而了解一些课外的知识。经过利用互联网实验的训练,学生可以基本掌握如何探索课外知识。因而,本类型的实验内容是对教材内容的扩充与丰富。利用互联网的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许多教材中没有的生物学知识,而且能够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态度的教育。模型模拟实验。在所有的实验中,共有4个模型模拟类型的实验,即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明并构建模型,将模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生活提供便利,或者模拟某种生物现象,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模型模拟类型的实验在全套书中所占比例不大,但该类型的实验较为新颖,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有很大的帮助。这四个模型模拟的实验分别为:“模拟腹部按压术”“动物的生境“”太阳能炊具”和“编制真菌野外指南”。这些实验都是应用性比较强的实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2实验室实验的编写特点

  2.1观察或验证类实验示例

  以《生命科学动物》第一章“动物学入门”第二节“海绵动物和腔肠动物”中的“观察腔肠动物”为例,教材设计是:(1)现实世界的问题:水螅对食物和其他刺激产生怎样的反应。(2)目标:预测:水螅对各种刺激产生怎样的反应;观察:水螅对刺激如何反应?(3)材料略。(4)安全防御(以图片示意)略。(5)实验过程:略。(6)结论和应用:分析:当水螅被触到时,会发生什么?水螅的其他部位发生了什么?描述:说出触手为水螅提供的帮助。(7)交流你的数据:与其他同学比较你的记过。讨论是否被其他研究的所有水螅都有相似的反应,这些反应对水螅生存具有怎样的帮助。

  2.2自主设计类实验示例

  以《生命科学动物》第一章“动物学入门”第二节“海绵动物和腔肠动物”中的“比较自由生活的和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为例,教材设计是:(1)现实世界的问题:扁形动物的身体如何适应它们的生活环境?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和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的适应是否一样。(2)目标:对比和比较:比较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和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功能;观察:扁形动物如何适应它们的环境?(3)可能用到的材料:略。(4)安全防御(以图片示意)略。(5)形成假设:对你认为的营自由生活的蠕虫可能具有的适应提出假设。这些适应的益处是什么?(6)运用科学方法:验证假设:制定计划:①以小组为单位,将你设计用于比较和对比扁形动物类型的方法编列成表。从老师那里获得如何处理活的扁形动物的信息。②选择你在步骤①中描述的其中一种方法。列出你需要进行的实验步骤,确保对每一步都有详细的描述。③列出你完成实验所需要的材料。④在你的科学日记中自主设计一张数据表。当你的小组开始收集实验数据时,充分利用这张数据表。执行计划:略。分析数据:解释: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与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有哪些相似点?描述:找出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和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的差异。结论和应用:辨别: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中哪一种身体系统发育更完善?辨别: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中哪一种身体系统更复杂?推断:哪些适应使一些扁形动物营自由生活?(7)交流你的数据:与你的同学一起讨论实验设计和结论。需获取更多帮助,请参考《科学入门》。

  2.3编写特点

  实验室实验的编写体现了本套教材“做中学”的特点,在实验的一开始提出一个“现实世界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和探究这个现实问题。教材对每一个实验都提出明确且可操作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供选择的实验材料,并用图片来提醒学生注意该实验安全的哪些事项。接着再由学生自主实验。教材在实验室实验“结论和应用”部分,一般都会根据实验的具体内容,设置“分析”“描述”“辨别”“推断”“解释”等部分,从实验的现象或结果入手,分析实验,然后再把刚习得的'技能或知识运用解决拓展的问题,对迁移运用知识。如“观察腔肠动物”中的“结论和应用”阶段,教材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观察,说出水螅被碰到时发生的身体变化,然后再描述触手为水螅提供的帮助,从而要求学生思考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自主设计类实验特别注重对学生科学方法的培养,根据科学探究的过程来设置实验,要求学生经历形成假设、验证假设、分析数据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志趣。在实验的最后,教材还设置了“交流你的数据”环节,要求学生与同学分享探索的结果,或是发散思维进一步思考,如在“观察蚯蚓的行为”实验中,提出“写一个故事来描述蚯蚓一天的生活,列出蚯蚓的活动、可能遇到的危险和问题以及它们的生境”。

  3实验室实验特点分析

  (1)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自主设计的实验完全是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由学生独立完成,在经过一系列自主设计的实验训练后,学生可以完全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如“果蝇种群数量的增长”实验,学生需形成有关环境因子的改变对果蝇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的假设,再通过制定、执行计划来验证假设,经过数据分析,得出影响果蝇种群增长的因子的结论,再与同学交流实验结论。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知道探究是怎样的过程,为以后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与学习提供条件。(2)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和意识: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将探究分为完整的探究和部分探究两部分,而在实验室实验中,就体现在观察或验证实验和自主设计实验中。这四种类型的实验都体现了探究的态度,例如利用互联网和模型模拟的实验中,学生需自行设计检索资料的步骤与所要收集的信息,也要自行设计模型并制作,这都是部分探究的体现。(3)通过训练学生检索与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利用互联网类型的实验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基本为教材中所没有的课外知识,学生自行收集相关的资料,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丰富了课外知识的储备。如“药用植物”实验中,学生通过信息收集,探索事物以及它们药用历史的沿革,了解药用植物是如何来维持人体的健康的。在“湿地的保护”中学生可以了解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对湿地环境进行持续性的保护。(4)提高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技能: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验证等操作来完成实验,而这些操作都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经过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作者:郑明顺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生命科学的论文11

  “一个民族要达到科学的巅峰,必须有理论思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钱学森院士手下工作于中国科学院的吴艾灵教授站在世界科学发展的前沿,洞察科学系统性、复杂性、整体性发展的哲学内涵,创新性地提出了与“近代还原论科学体系”并行的“当代整合论科学体系”及其统一性的基础———“信息生命科学”。

  1尧信息生命科学还原了中医尧气功尧武术等传统文化的生命观的自然本质

  早期哲学家意指的“自然”(Physis)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Nature)、“本原”(Arche)、“太初”。这种最初存在的东西在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它们赋予事物质料,是最原始的“基质”,并内涵引导形成事物运动和存在的秩序的“原则”。这一“自然”存在与中医和气功等传统文化的“气”或“元气”概念是一致。近代以前,这种存在之物只能存在于哲学家的主观思维和意识对象之中,与物理科学的实证实验对象无缘,但是现在前沿的量子物理学已为这种以前只能靠思辩或“神秘”体验去把握的存在对象提供了客观实证的.物质基础———量子真空零点能全信息场。从一元论宇宙发生论和科学认识的客观信息性上,只能将这一本体的客观存在称为“信息场”、“本体信息”,它是未显现的宇宙“隐信息”、“所有信息”(全信息),中华传统文化称其为“道”、“无”。它通过生成“气”来化生宇宙万物世界。〖信息生命科学的“信息”即是立足于这一“量子真空零点总信息场”(“道场”)的宇宙本体信息而言。

  2尧信息生命科学对气功尧中医和武术基础的野气冶理论解读

  (1)信息生命系统中与先天“炁”和后天“气”生成世界万物的暗物质暗能量宇宙本体隐信息源———“道气”场,布达佩斯俱乐部的欧文拉兹洛将其比喻为“微漪之溏”,显性世界只是本体宇宙“池溏”背景上的微漪。这一混沌的生成本体,老子给了其恰当的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25章)。著名量子物理和科学思想家戴维玻姆创造了隐含序(Implicateorder)的概念,与显现序(Explicateorder)相对,表达了这一宇宙本体的特征;(2)气功修炼和医学实践中对生命“先天元气”的提取和运用;(3)元气的本体信息多维复合一体性的物理奥秘———纵波磁旋构成的挠场;(4)传统文化中的天(地)、道(德)、无极(太极)、性(命)都与这一本体信息场相应。3尧结论和建议在道(气)一元的基础上,运用信息生命科学整合中医、气功和武术等,是传统文化创新的科技之路。

  参考文献

  [1]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1月,第一版.

  [2]戴维玻姆著,洪定国等译.整体性与隐缠序[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xx.12.

  [3]欧文拉兹洛著,钱兆华译.微漪之溏———宇宙进化的新图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第一版.

  [4]艾灵吾,吴凯地.信息生命科学对于信息量生命、本体信息演化规律特征的探索[EB/OL],

生命科学的论文12

  1开设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意义

  高等教育的宗旨是“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现代社会的高等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培养一个宽基础、宽口径、高情商、高素质的现代公民为目的。在这样的前提下,笔者认为开设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人类自我的认识高度

  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新一代测序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人类第一次从分子水平上认识自我,对于由“A、T、C、G”4个字母组成的无字天书的海量信息的理解,对人类基因组中冗余序列的功能的判断等等问题的思考和甄别,进一步提升了我们对人类自我的认识高度,进一步拓展了人类在认识自我上的思维空间。

  1.2有利于提升对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的理解和尊重

  作为医药类高校,提高学生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理解,对生命的尊重,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巩固专业思想,提升专业技能,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

  1.3有利于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生命现象的本质探索

  应该清楚地看到,目前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问题,如粮食短缺、疾病危害、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匮乏、生态失衡和大量物种灭绝等问题,而解决这一系列重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命科学的发展,对这些问题的深度理解和对其本质的把握都需要大学生具备相应的生命科学知识和基础[3]。开设生命科学通识教育课程,将一些最新的生命科学理论和进展引入课堂,使学生了解本世纪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以便在专业学习中发现学科之间的交叉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领面,既是完善自我知识结构,认识自然科学核心内容的需要,也是培养既了解生命科学又具备其他专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2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这类通识教育课程的重点不在于具体传授了多少专业知识观点和内容,而是要传授给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因此,要想吸引学生选修此课程,就必须从讲授内容和讲授方法2个方面下功夫,力求内容新颖,方法得当,通俗易懂,在授课时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深入浅出,从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入手去介绍以上所述内容中的最新成果和进展,这样学生才更易于接受和理解[4]。根据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情况和知识基础,把学生分为医药类、文史类两大类别,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医药类学生教学内容选择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意识,重点讲述生命科学的一些新成就和新进展,以及生命科学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如基因编辑技术、干细胞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生态系统的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基因治疗、动物克隆、生物芯片、生物信息学、生物材料与仿生学、生物技术与人类未来等,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初步能运用生物学知识去认识生命、了解生命,同时争取对学生跨学科创新思维起到一定的科学启迪作用,对社会上的一些热点生物学问题有个清晰的认识;对于文史类学生,教学内容选择上注重安排生物学基础知识的传授,以及生物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密切关系,如生命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营养与健康、社会生物学与繁殖对策、人类遗传学与优生、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命伦理及社会决策等,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知识,认识人类自身;了解现代生命科学的新发展及其与人文科学交叉的趋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科学观,增强社会公民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

  3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及考核方法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认为,第一,课堂教学尽可能采用先进的现代教学技术,灵活、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动画,使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更易于学生认识、理解和接受;第二,在教学中积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来,以传统的授课方式中学生被动接收知识改变为启发式教学风格,以学生主动整理归纳、主动学习为特点,重视对小组讨论的及时总结和点评,如目前关于转基因问题的讨论等;第三,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生物学知识的自主性探究,例如,安徽中医药大学特意规定至少要保证在整个学时的15%的时间给学生作为自主学习的课时,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主动搜集、整理资料,自主探究掌握知识,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对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轮廓,为进一步听讲学习打下了基础;第四,考虑到生命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加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增强实践环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课堂讲授快结束时,可以安排学生参观校园的药用植物标本馆,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资源,组织学生到安徽中医药大学的校办制药企业、合肥当地的食品加工企业、生物技术研发企业参观一些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使学生对涉及的生产过程有个形象具体的感性认识[5]。课程考核方面,要改变“一张试卷决定成绩”的方式,考核时机灵活多样,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应采取多种考核方式以检测和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尽可能采取开卷考试、写小论文、生活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查,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生物学综合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每次上课都要有相应的小组讨论的形式以及全班同学参与的课堂讨论,这样可以根据同学的表现,及时给予平时成绩来提供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积极性,也给平时积极上课,参与讨论的同学获得较好的成绩提供了公平和可能[6]。总之,课程考核系统要贴近学生,做到公平公正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最终达到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命科学领域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

生命科学的论文13

  1进行生命教育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教育理念的要求

  在基础教育中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科学发展观对教育提出的重要要求。在教育中切实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加强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在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使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真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生命科学教学的课程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的情感认知有效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生命科学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可以更深层次地领悟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含义,使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获得完整的生命成长。如果在生命科学教学中忽视了生命教育,必然会造成学生生命价值观念的缺失,在以后成长的道路中,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会出现认识偏差,造成不良后果。这种误人子弟的教育理念应该早日得到改观。

  2这是人类社会面临严峻考验下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当人类繁荣的文明社会与严峻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经过不断的探索,人们终于明白,所有的一切问题基本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人们开始认识到了生命价值和环保理念的重要性。因此,从基础教育做起,在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使学生从小深刻领会到生命和环境的重要性,树立珍视、敬畏生命,爱惜人类环境的理念,那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3在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怎样进行生命教育

  3.1突出生命的伟大,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理念

  生命是经过不断进化和演变最终形成的。精子和卵子相结合孕育了生命,生命再创造生命,使人类不断生息繁衍,永不绝息,这个过程是伟大而神圣的。在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传授生命学专业知识,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讲解生命的理念和价值,让学生感悟生命缔造和传承的奇妙,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

  3.2通过解释生命的产生和死亡,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短暂和可贵

  生命只有一次,没有来世,人生在世,应该感谢孕育自己、赋予了自己生命的母亲。在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侧重讲解生命的产生和死亡的过程,使学生感悟生命的短暂和可贵,教育学生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自己的生命中做出有意义的事情。例如,老师可以在教学中讲解一些发生重大伤亡的事故,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使学生既懂得生命伟大,又感叹生命的渺小,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3.3诠释影响人类生命的环境问题,使学生懂得怎样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提升环保意识

  地球孕育了生命,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物质;反过来,人类为了不断获取发展的空间,大肆挥霍大自然为我们提供的资源,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生存和生命安全。教师在生命科学教学中要传授环保理念,使学生明白提升环保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生命科学的论文14

  [摘 要]生命科学是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和技术的总称,它是研究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并涉及到医学、农学、健康、环境等领域。本文通过从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思考、生命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生命科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等方面?M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生命科学、本质、发展、应用、社会、生活

  一、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思考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而生命科学领域更是尤为突出,生命科学的进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早已成为当今最为活跃的科技领域之一,人类对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认知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地位和作为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

  大千?生命世界,数以百万计的不同物种虽然在形态结构和行为活动上表现得千差万别,但生物世界中最本质的东西却是高度一致的。构成生命的化学元素和生命大分子在化学组成都是由C、H、O、N、P、S等化学元素和4种核苷酸、20种氨基酸、糖类、脂肪等基础生物大分子组成,这些成分是生命构建和一切生命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所有生物体都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并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的生长;所有生物体都能够进行繁殖产生后代,由于受基因控制和基因改变的影响,生命的繁殖表现出高度的遗传和变异特性。

  细胞是生命存在的最基本形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被称为生命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从宏观角度看,地球上的生物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命科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人类文明的初期,人们就注意到了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并对生物进行观察、描述,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材料。17世纪前,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神学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古老的生物学始终停留在观察和描述阶段。直至20世纪以来伴随物理化学等有关学科的发展生命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建立起来了。20世纪后半叶,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生命科学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速度,一方面传统生物学的学科分支进一步深化、细化,另一方面学科间的交叉进一步加强。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生物工程、克隆技术、PRC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生物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二、生命科学与社会发展

  生命科学是一门神圣的学科,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命科学。

  医学领域:1929-1943年,青霉素的发现,拯救了二战后期几百万人的生命,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遗传学领域: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首次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揭开了遗传的神秘面纱。

  生命科学领域:1997年2月,首例哺乳动物――克隆绵羊“多莉”的诞生;农业领域:转基因棉的研制成功,害虫防治的突破发展。

  环境领域:“超级菌”的研制成功,极大程度上解决了海上石油污染的问题。

  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种复杂的疾病,例如糖尿病、心脏病等,光靠有限的医学药物是远远不够的,好多人因此丢失了生命,基因工程的出现给医学领域带来了曙光,科学家们利用基因工程生产出某些特殊的基因和世界上难找的蛋白质,比如说,科学家利用转入转胰岛素基因的大肠杆菌来生产人们所需要的大量胰岛素,大大缩短了胰岛素的生产周期,治愈了更多的胰岛素病人。基因工程还生产出了大量的基因产品,如人的生长激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等,对人类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生命科学与我们的生活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生命科学更使势不可挡,雄居影响当代人生活的四大科学之首,目前,生命科学已经成为21世纪当之无愧的带头学科。国际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生物学占着越来越多的比例,世界优秀科技成果评选总不会离开生物学的最新成果,无论从这些还是从对人类生活及思想的影响来看,生命科学都是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核心,最为炙手可热的领域

  以下一些生活中的案例来说明生命科学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在山东,医学专家为60岁的刘为荣换了心脏。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做心脏移植手术以来,刘为荣是年龄最大的“换心人”,现在他像正常人一样安排起居。

  在上海,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出第一批高质量的新流感裂解疫苗。流感裂解疫苗不仅接种保护效果好,而且临床副反应极少,适合各种年龄段的人群接种,最受市场青睐。

  在日本,东京齿科医科大学和大日本印刷公司借助特殊的印刷技术,成功培育出与人体血管原来形状相同的毛细血管,有望用于治疗心肌梗塞。

  在美国,其国家人类基因研究所宣布,他们已绘制成功首张狗基因测序草图,显示狗与人类的基因数量大致相同。这一成果有助于人类对与基因相关的疑难病症的研究。

  在新加坡,科研人员发现经高温和超声波加工处理后的动物骨骼植入人体后,可能不会发生感染或排斥反应,这为异体骨骼移植带来了新希望。

  在韩国,研究人员首次培育成功转基因荧光鸡,使转基因鸡蛋在食品、制药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进了一步。

  以上这些告诉我们,生命科学就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它的出现和发展就是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诸如此类,生命科学可以解决的事情还有很多,只要是生活中能想到的方方面面,都能见到生命科学的踪影。

  也许会有人问,生命科学现在的作用已经真么大了,那未来呢?未来又会怎样?我们可以尽情展开我们的想象。也许所有以前神话里的事情,将来都会发生,也许我们会生出一双翅膀,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飞翔;也许我们能像鱼一样在水里自由呼吸;也许我们都能长生不老,永远保持年轻;也许……总之,这一切都将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逐步实现。

生命科学的论文15

  1建设规划目标

  1.1集中整合形态学教学资源补充完善展出内容

  人体生命科学馆在集中整合现有形态学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以保证各形态学科的教学内容都有一一对应的展示。根据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展出形式,如用视频展示受精卵发育的过程,用塑化标本展示人体的肌肉等。

  1.2配套完善标本数据库建设构建数字查询平台

  建设完善人体生命科学馆的标本数据库,并构建数字查询平台,便于参观者查询馆藏信息。平台配有指导教师,可互动交流,解惑答疑[3],同时提供视频、图片等电子资料下载,供参观者学习。展现中医元素突出学校特色通过展示经络走行和穴位断面解剖结构,使参观者感知中医知识的抽象思维,化“无形为有形”,激发学习中医的兴趣,突出中医院校的特色。

  2建设规划思路

  根据人体生命科学馆的展示内容科学设计,合理布置展区。展示内容我校人体生命科学馆展示内容主要包括:①生命的起源:通过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展示人体形成的过程;②正常的人体:展示正常的人体形态结构,并辅以功能说明;③疾病下的人体:展示病理结构,并辅以疾病说明;④经络与腧穴:结合中医知识,展示经络走行和腧穴位置结构。展区设置综合以上内容,我校人体生命科学馆将建设七个展区:①简介区;②生命起源和人体形成区;③正常人体结构展示区;④病理结构展示区;⑤人体断面展示区;⑥经络与腧穴结构展示区;⑦中医体验区。

  3建设规划特色

  3.1突出中医特色

  作为中医院校的人体生命科学馆,充分结合中医元素,展示中医特色。如在正常人体标本上描绘出经络的走行,清晰明了,便于观察。对常用穴位做断面解剖,并在标本上放置针灸针,以显示进针角度、进针层次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3.2标本类型多样

  人体生命科学馆内的标本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类型多样,如生物塑化标本、管道铸型标本、断面标本、穴位断面标本、灌装标本等等。规划时根据展示内容选择不同的标本类型,既保证展示效果,又节约成本。如生物塑化标本,无毒环保,生动逼真,可永久露天存放,但定价过高,为节约成本,只在展示全身肌肉、全身内脏、全身血管神经时选择使用[4]。

  3.3展示形式多样

  根据不同的展示内容,选择合适的展示形式。如标本可展示大体结构,直接观察,印象深刻。模型展示复杂精细的`结构,如视器,学生可自己动手,拆分组合,便于观察。视频展示细微结构及动态改变,如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生动形象,印象深刻。展板图文并茂,简明易记,可更好地将结构和功能联系起来,如胃粘膜的构成及各种细胞的功能。

  4展望

  中医院校的人体生命科学馆的建设必将在整合资源、节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科普宣传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将有效提升学校的基础教育水平和综合实力。

【生命科学的论文】相关文章:

生命科学的论文07-02

生命科学的论文【推荐】07-03

生命科学最新研究论文12-09

生命科学概论的教学探讨论文11-02

生命科学下脾功能研究的未来论文11-02

2017生活中的生命科学论文03-07

人体生命科学馆在解剖学教学中的作用论文11-13

生命科学教材实验与实践栏目分析12-12

浅议内经生命哲学与现代生命科学的关系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