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论文

时间:2024-06-16 18:20:47 生物科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生物教学论文15篇[推荐]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物教学论文15篇[推荐]

生物教学论文1

  一、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模式

  1.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探究学习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设计有效的课堂环节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获取达到活动目标的方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最后的学习成果展示,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也要进行指导,实现自主探究学习,一定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由被动地接受学习到主动探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此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困难。教师实现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就要分析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各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小组内部合作学习,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创设情境

  有了参与热情,就必须创设学习情境,研究参与范围,不断提高参与质量。生物教学的参与范围很广泛,如自学指导,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设计练习任务,参与评卷与分析试卷,参与实验设计,自制学习卡片,积极展示学习成果,等等。

  (1)以自学指导组织教学。针对生物教材内容,大胆改革生物教学结构,以“自学指导”为形式组织教学,注重学生内化过程。在自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本提示,独立思考和练习,完成力所能及的练习题。

  (2)组织学生讨论答疑。为了提高参与的质量,教师的课堂提问设计要有容量、有价值。所提问题要主要突出重点、难点、盲点和知识的结合点。如在“传染病”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问题:①什么是传染病?它有什么特点?

  ②一种传染病的流行应具备哪些条件?

  ③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是什么?

  ④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什么?它是怎样传播的?预防艾滋病的一般措施是什么?

  ⑤怎样对待艾滋病患者?等等。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我们要善于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各抒己见,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

  (3)引导学生设计作业并参与评价。传统的作业是教师命题学生做,然后由教师批阅,这种做法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组织学生参与作业的'设计与评卷,既可以调动学生思维,又可以借鉴他人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4)参与演示实验设计。教学中一些比较简单的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上讲台做。例如:在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时,首先请操作者向其他同学讲清楚自己的设计思路并实施操作过程,然后由其他同学对其设计原理、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议,总结实验的成败所在,提出改进意见。

  二、结语

  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平等相处,彼此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沟通;尊重学生主体性,将学生放在课堂主体位置,采用启发式教学,释放学生个性。在教育教学中老师起引导、激励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注重个性化发展。如何将生本教育理念运用到初中生物教学中,为初中教育教学注入新的力量,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生物教学论文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既是一门重要的生命科学基础学科,又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目前自然科学中进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前沿领域,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然而受传统的考试体系的影响,大多数院校的考核方式依然拘泥于传统的期末一次性“终结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一次考试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些学生应对这种考试是靠临考前的死记硬背,即使能得到好成绩,也仅仅是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却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计划。传统的考试体系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考试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提高考试的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考试体系的改革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科研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引入形成性考核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素质教育培养的要求,有助于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为满足以“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临床医学医学生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要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考核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构建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形式

  1)阶段性考试。当每个章节学习结束时,利用每个章节结束的最后一节课时间,对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闭卷测试。测试结束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现场对学生答疑解惑,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教师审阅测试答卷后,将答卷反馈给学生,充分保障学生对成绩评定情况的知情权,并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抓紧补正。

  2)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实验课不仅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很好地煅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多站式实验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技能的掌握情况,由临床班授课主讲教师担任主考,设四个考点,每个考点设监考教师两名,负责考试过程及考场纪律;每个考点的考试项目满分为5分,总计20分:第一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第二站:721型分光光度计和离心机使用第三站:电泳仪使用电泳加样第四站:装柱,层析柱上样

  3)理论教学期末考试。理论教学终结考试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旨在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考试的内容涉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各方面知识,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问答题以及案例分析题等。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成绩评价

  1)形成性评价(教师评价)。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而言的。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对学习的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研究所作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控制学习过程,使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培养合作意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有效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吉林省精品课程的平台资源,建立生物化学师生交流QQ群、微信群,改变了只能在课堂上与教师见面、提问、交流的`状况。利用多种平台,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反馈学生学习的评价,调整学生学习的状态,更加有利于接下来课程的讲授。

  2)学生互评。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交流和沟通协调能力,为今后的医患交流打好基础。利用理论或实验教学的空闲时间,就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话题进行分组讨论,组长负责记录讨论的内容、过程和结论。讨论结束后,组内成员相互评分,讨论记录和评分形成文字性材料交给授课教师。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分值设置学生的结课评价成绩由阶段性考试成绩(占20%)、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成绩(占20%)和理论教学期末考试(占60%)组成,形成性评价和学生互评不计入结课考核成绩。

  2考核体系改革的效果与体会

  形成性考核体系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时间紧迫,紧张感加强,学习态度端正,兴趣增强,能有意识地主动学习,利用课外时间搜集各种资源对课堂上的知识及时消化,随时进行复习,灵活地将知识变成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对理论和实验技能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形成性考核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多项能力阶段性考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互评的小组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的形成性评价以及师生的沟通平台使学生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形成性考核体系同时也激发着学生对专业问题的质疑与思考,训练了科研思维及批判意识。形成性考核体系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形成性考核体系给教师带来更大的自由度,并且在考核体系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反复论证,不断地摸索、创新、查漏补缺,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形成性考核体系促进教师自身成长与以往的考核模式相比,阶段性考核体系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在增强责任心的前提下,要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来满足配合学生学习的需要。

  3讨论

  形成性考核体系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考试模式,它不仅重视理论教学,更加重视实验教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这种以“阶段性考试+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理论教学期末考试”的考核体系取代传统的“一张试卷的终结性考试”定成绩的考核制度,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技能的动手操作水平和团队协作沟通等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核体系的改革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深层次变革,是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勇于开拓创新,又要科学分析,达到真正的教学考的统一,适应以“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临床医学医学生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要求,推动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生物教学论文3

  摘要:初中生物教学课标已经非常明确的提出了要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这个教学目标,这也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生物科学素养中包含对于自然界的关心和关爱,包含了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因此,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还需要发展学生的能力,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有更多的认识,有一定的责任感,这是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环保教育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生物教学目标和传统教育教学有非常大的不同之处,主要在构建科学的生物学科过程中,也建立起响应的生物学知识体系,更加关注任何自然的关系,更加关注社会的环保和生态的研究。要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能不断的拓展自己的能力,对于环境保护有一份责任感,这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重点问题。

  1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环保教育渗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在教材的使用北京下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让学生的环保思想和课堂之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这样才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性的教育[1]。例如,教师在对森林资源讲解的过程中,要突出森林在环境中的保护功能,夯实学生头脑中的森林生态观念。教师可以给学生举例说明,一棵树的价值,加入一棵树的生长年限是40年,在用途上的价值可能是20万元,其中包含树能够生产出供给人类呼吸的氧气,在空气污染防治方面的价值6万元,在土壤侵蚀保护方面的价值3.5万元,在水分的涵养上以及鸟类的栖息上价值为7万元,另外在树上还能够提炼出蛋白质成分,这些都是一棵树的价值,其中还包含能够给人们遮蔽太阳,纳凉的作用。但是如果这棵树遭遇到了砍伐,它的价值可能仅仅值几百元或者几千元。当前情况下,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还不到20%,和国际间的标准相对比还远远不足,但是森林的毁坏速度却是在提升。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试想一下,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一旦发生洪水等自然灾害,没有树木的保护,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局面,水土流失情况会如何。因此说在平时的生活中就需要建立起经常植树造林的理念,让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更高,让大自然更加完善。通过这样课程的讲解,学生在内心深处会激发出一种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树木的欲望,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要求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在每一年的植树节,也要去植树,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让我们的环保行为更加自觉[2]。

  2生物环保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在课堂的学习上,除了要进行环保教育以外,还需要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进行环保实践,让学生都亲自的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来。课堂教育主要是激发起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利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教师的要求对于环境保护有全新的理解。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阅读书籍以及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把环境保护和生物知识有效的结合起来,关于与社会污染,关注周围的环境情况,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以此树立起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热情和信心。教师给学生组织一些课外的活动,让学生对于环境保护方面收集更多的资料,拥有自己的见解。例如,在世界地球日时,教师就可将这个作为主题,进行演讲或者征文活动的'开启,让这种教育更加深入人心,让这种教育的效果更加突出,结合着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去做一些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活动。例如,垃圾的有效分类处理,节水节能措施的掌握,拒绝白色污染,让学生使用多用环保饭盒,减少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这样的教学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之中,才能让学生对于环保有更多的体验,才能从自我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于家乡附近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且每一个人在这其中的任务不同,在自我任务完成以后可以进行集体的汇总和交流。也可以从校园本身出发,让学生对校园的情况进行绿化设计,植树种花种草活动,科学技术小发明等等,例如,使用废旧电池中的液体对于种子的生长会有哪些影响,废旧电池对于人们的生活以及河流中的鱼类会有哪些影响。这样的生物探究性试验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增长具有积极性的促进作用,在每一个学生研究以后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成果在全班进行集体性的交流,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生物学习对于自己生活的影响,还能够进一步的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让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上升到新的台阶。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具有一定的紧迫性,需要从自我习惯开始做起,让学生从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小事做起,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够成为环境保护方面的主人[3]。

  3生物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收集更多的环保性资料,作为教材的补充,激发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将生物课本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和环保联系在一起,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在学习每一部分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够清楚环保的作用,教师要注意,在确定完联系以后,一定要深入的对这样的联系进行揭露,让学生自然的联想到环境保护的问题,并且以身作则,在日常环保中起到示范性的作用[4]。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进行了探讨,文章一共分为几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环保教育渗透、生物环保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生物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人类生存的额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的发展有自己的进程,人们需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能破坏自然也不能毁灭任何一个生物物种,在生物的保护上有更多的关心和关爱,并且将这些观点落实到自己的具体行动上,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认真的保护环境,环境和大自然才会给我们更多的馈赠。

  参考文献:

  [1]吴铭.生物工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与研究[J].消费电子,20xx,17(22):282-282.

  [2]邓刚.在生物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J].科学咨询,20xx,22(16):144-144,145.

  [3]李恺.生物工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与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xx,11(5):2143-2143.

  [4]钟茂生,姜登登,王颖等.XAD-2树脂表征焦化厂土壤中高环PAHs的生物可给性[J].环境科学研究,20xx,28(11):1702-1710.

生物教学论文4

  [摘要] 科学 探究是学习生物学基本、有效的途径之一,它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生命世界的正确认识、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生物学 规律 的领悟,应作为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设计一个基于探究的实验活动对于一般的实验教学来说,只要能在两方面加以改变,就可以将验证式的实验转变成开放性探究实验。一是改变实验活动在整个教学中的优先次序,不要将实验活动安排在教学的最后,让学生在实验前还不知道实验的结果;第二是将以往只注重验证课本理论的一些典型实验项目,改变成比较重视探究过程的实验让学生加以探究。

  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是生物教学最显着的特征,也是生物教师最常用、最擅长的手段。但是,在实践中“实验”与“探究”的结合并不象预想的那样顺畅。基于探究的实验教学策略,是在吸收已往实验教学改革中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一条有效、完整、开放的实验教学方式,以回归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证意识、思维品质、质疑精神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

  一、问题的提出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实验教学是指在使用实验仪器情景下的一种教学形态。高中生物实验与其他理科实验一样,具有直观、形象的特征,能高度浓缩地展示人们认识和发现某一知识、原理的过程,能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认识和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但这种对实验和实验教学的认识,在本质上将它放在了知识教学的从属地位,实验教学的目标只是追求一个预设的结论。虽然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注意对学生进行有关实验技能、方法和探究思维等方面的训练,但这些往往被放在次要的位置。

  科学探究的提出给实验和实验教学以全新的视角。《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指出:“科学探究是生物学中不可缺少的、动态的部分”[1]。高中生物课程应该反映生物科学的“完整画面 ”,应该将科学探究作为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科学探究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基本、有效的途径之一,它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生命世界的正确认识、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生物学规律的领悟。生物实验作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实施科学探究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具有强化学生实证意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重要作用,倡导基于探究的实验教学策略,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个性、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打破原有学科的封闭性和课程选择的单一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及信息资源,实质上就是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如何在一般实验中体现探究的思想

  美国学者施瓦布曾经把科学实验活动分成三个层次, [2]根据实际还可以加上一个层次,即将问题、方法步骤及答案均提供给学生,学生只要按此步骤去做实验,验证已知的结果,可称之为零层次(见表1)。

  探究也是分层次的,一些学者根据探究活动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参与探究程度的不同,将探究性实验划分了不同的层次(见表2)。[3]

  至此,可以清楚地表明,验证性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基本上属于0水平探究,也就是没有体现科学探究的基本精神,随着有关实验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程序和做结论等几个方面学生参与程度的增加,探究的深度也不断增加,直至开放式的研究。由此可见,随着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核心理念,实验和实验教学的作用得到了显着的提高。

  众所周知,学科教学在知识的量上有明确的任务,探究性学习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一些老师之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倾向于低水平的探究,一方面是观念的问题,视课堂的“乱”为洪水猛兽,怕失去对课堂的控制;另一方面是技能的问题,试问,从小到大,我们有多少教师有过探究性学习的经历?

  事实上,在实际教学中,教材已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高层次、开放性探究实验活动是十分有限的。学生在更多的时候需要从多种多样的不同层次的探究实验活动中学习各种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探究技能。因此,如何在一般实验中体现探究的思想是教师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探究教学的`必由之路。

  那么,怎样设计一个基于探究的实验活动呢?

  对于一般的实验教学来说,只要能在两方面加以改变,就可以将验证式的实验转变成开放性探究实验。一是改变实验活动在整个教学中的优先次序,不要将实验活动安排在教学的最后,让学生在实验前还不知道实验的结果;第二是将以往只注重验证课本理论的一些典型实验项目,改变成比较重视探究过程的实验让学生加以探究。从实际上考虑,让学生探究的必须是个难度不高而且没有危险性的实验,教师才能安心放手让学生探究,而且实验内容要能与上课内容直接相关,并且适合学生的程度,又不需额外增加太多教学时间,如此老师才易于安排和融入原来的教学进度中。所以从现有的实验项目中挑选一些单元,改变原有实验教学方式再加一些巧思即可达到目的。

  三、基于探究的生物实验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酶的催化效率—过氧化氢分解”是高中生物学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认识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相比,有何特点?按照过去的方式,为了体现探究,教师通常把演示实验改变成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在两支编号为1号和2号的试管中分别注入3mL2%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在1号试管中加入鸡肝匀浆或马铃薯匀浆少许,在2号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少许,作为催化剂,轻轻振荡试管,观察两支试管中气泡产生的多少和快慢来比较反应的速率,推理出生物催化剂过氧化氢酶和无机催化剂二氧化锰催化效率的高低,从而得出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的特点。

  这样的实验活动,场面热闹,学生不定地按照教师的指令动手做实验,实验的成功率也很高。可是,如果仔细分析,学生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教师指令的被动回应:把鸡肝匀浆和二氧化锰分别加入到盛有3mL2%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使之产生一种预定的变化。这样做,看似在观察与探究,实质上仍然停留在“告诉事实、验证结论”的水平,仅仅从过氧化氢酶和二氧化锰2个催化反应实验的比较,并不能推理出生物催化剂比无机催化剂具有高效性的特点,显然,学生思维加工的投入量不够充足。

  针对上述情况的改进课,如果我们对实验进行改进和拓展,实验探究的水平就会明显提高。

  (一)提出问题

  经过日常生活的积累和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很多地方都需要催化剂,比如说:汽车尾气排放催化装置、 工业 制硫酸、合成氨、酶催化生物大分子等。并且在课堂上也已经学习了使用催化剂的几个化学反应,如氯酸钾催化受热分解、双氧水催化分解等。在理解元素周期律以后,还可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催化剂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学生大多能提出如下问题:催化剂与化学反应是否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催化剂是如何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特点是什么?这种超学科的知识整合,对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是十分有效的。

  (二)猜想与假设

  首先要 总结 问题,经过查阅资料、网上搜索、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催化剂与化学反应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种催化剂可以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不同催化剂对同一反应的催化效果可能不一样。

  (三)实验准备

  1.知识准备。要求学生在课外查阅过氧化氢、二氧化锰、三氧化二铝、鸡肝、马铃薯等的相关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和催化剂相关的知识。

  2.器材准备。试管,卫生香,火柴,过氧化氢,二氧化锰,三氧化二铝,鸡肝匀浆(新鲜的和不新鲜的各一份),马铃薯匀浆(生的和熟的各一份)等。

  (四)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过程如表3所示。

  (五)实验结论

  1.二氧化锰,三氧化二铝,鸡肝匀浆,马铃薯匀浆,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故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2.新鲜的鸡肝匀浆和生的马铃薯匀浆,催化效率大大高于二氧化锰、三氧化二铝的催化效率。

  3.不新鲜的鸡肝匀浆、熟的马铃薯匀浆之所以催化效率降低,有可能是采购回来的肝脏不新鲜,或是制成的肝脏研磨液使用和存放时间过长而变质;熟的马铃薯匀浆可能是高温导致过氧化氢酶失活,说明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很多。

  基于探究的生物实验教学策略是在提高学生 科学 素养课程目标指导下的实验教学改进行动,它的亮点是挖掘课本实验的内涵、拓展课堂实验的功能、提升实验教学的品质,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 新课程理念,对于推进“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生物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 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28.

  [2] 刘恩山.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与探究性学习[J].生物学通报,20xx(1):27-29.

  [3] 方红峰.实验教学在新课程中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J]. 中国 教育技术装备,20xx(10):6.

生物教学论文5

  【摘要】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也是当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作为医学生学好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化学安排在第二学期开课,起着联络基础与临床课之间的桥梁作用,而且生物化学是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实验性很强的基础主干学科。生化实验技术已渗透到医学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诊断、治疗、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学会运用常规实验技术探索生命现象及本质是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急待解决的严峻问题。怎么样克服问题,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本人谈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

  1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生物化学实验课是医学生从基础课程步入临床课程的过渡学科,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起步阶段,教师在指导实验,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除了加强指导外还应注意向学生介绍科学的发展进程以及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人的正确思想来源于实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用正确的观点去认识世界,学习怎样认识自然,怎样认识社会,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观。

  2主动交流,耐心指导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十分重要。通过交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的综合情况,获得大量教学信息。如学生对实验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掌握情况及学习态度等,从而及时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加强引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则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教学目标,理解教学内容,巩固己获得的实验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技能。同时,交流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相互了解,相互依赖,活跃和优化教学气氛。

  3理论课内容和临床医学知识与实验课教学相结合

  生物化学是一门基础课,抽象难懂。很多学生反映学习生化究竟与学医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要学它,对以后的临床究竟有没有帮助?这些问题其他基础学科同样会遇到。生物化学书本上的许多理论可以通过实验得到证实,将实验课与理论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可以消除学生心中理论和实验分离的感觉,自己动手验证某个重要的结论,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教学效果。例如,学生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得知底物浓度、酶的浓度、温度、pH、激活剂和抑制剂可影响酶促反应速度,我们开设了“酶作用的特异性和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这一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验证了理论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在“邻甲苯胺法”测定血糖的实验中,在实验课堂上引导学生复习血糖的调节,同时联系临床,阐述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本实验联系了临床上检验血糖的方法,增强了实用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4加强实验技能的培养

  为了强化学生实验的规范化操作和基本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写明实验方案、实验所需药品的种类和数量、实验器材等,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准备。虽然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学生通过实践,提高了实验设置和实验操作的能力,基本熟悉了实验准备的全过程,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收到了很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5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实验指导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强的动手能力,他们是实验教学的主力军。对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按照人才培养对实验教学师资的要求进行,鼓励和帮助实验指导教师的进修与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在教学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6加强实验建设,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实验

  一个学校实验教学的好坏,取决于这个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当然就是条件,就要看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配备、药品的种类和质量、药品和仪器是否齐全,实验室的设备,能不能满足开展学生试验和教师的演示实验的需要。

  7加强实验技能考核,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校为医学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化学的教学课时少,相应实验课时也较少,加上近几年扩招学生人数增加,实验条件和设施相对滞后,每次实验学生人数较多,而实验仪器较少,在做实验过程中,少数学生缺乏主动性,只看别人操作,自己不愿亲自动手,不能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实验课只要求学生操作,不进行相关实验考核,学生缺乏压力和动力,认为做不做关系不大。其后果是少数学生易产生惰性心理,缺乏进取心,缺乏对事物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更谈不上有所创新和发现,而创新能力是一个优秀学生所必备的能力。因此,我们应从一点一滴做起,抓好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必要的考核机制,并把成绩记入总分中,让每一个学生都重视实验,最终目的使每个学生成为高分高能的合格人才。

生物教学论文6

  一、改变教学模式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目前农村教学重教轻学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仍是以讲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课堂效率也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如何提升课堂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学习,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已成为课改的重要方向。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中普遍应用的方式,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起着举足轻重作用。合作学习也打破传统座位排序,采取马蹄型、花朵型等座位排序,创造民主、和谐学习氛围。

  二、优化教学组合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有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问答法等。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不能单一化,必须从教材重要出发,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以后,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确定和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使成为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的状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发展其学习的主体作用。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探究知识的场所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在课堂上重建师生关系,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创造民主、平等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新型关系。教师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语言,将学生引入新的学习环境,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探究情境中。还要关注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自主活动,以问题驱动为动力,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交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有充足时间去操作、去思考,还给学生质疑权利,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欢迎学生争辩,欢迎学生独立见解,保护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享受合作探究乐趣,让学生从被动获取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转变,激发学习动机。

  四、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在一个班集体中,由于每个学生个体都存在不同的差异,接受能力、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因此要让他们都获得一样的发展水平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如何做,才能让每个学生都都有所收获?最有效方法就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努力让他们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老师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而不应该袖手旁观。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组间的合作情况做到心里有数。同时还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化学习任务。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得机会和互相补充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挥和提高,也因有教师的参与指导,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

  五、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质量评价对教学起着导向作用,要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依据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的结果,从认识、技能和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出全面评价,借以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改进教学方法,激励学生进步。教学评价有课堂评价和课后评价,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加强课堂信息反馈,增大信息交流速度,对学生正确的认识要及时强化,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反馈越及时,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做到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后评价,将学生的知识反馈梳理起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也完善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应该改变落后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思想、创造能力为目标,优化教学组合,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生物教学论文7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技能,也是一种教学艺术。科学恰当地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否则,就会流于形式,陷入误区。

  一、生物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提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只问优生,不问学困生或专问学困生。这造成优生骄傲自负,学困生心里自卑。既不利于提高教学成绩,也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

  专问学困生的出发点一般是“以问代罚”,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结果造成学生反感教师、厌倦学习。第二,只提问题,不解答,或纯粹自问自答。前种做法,学生只知所问,不知其果,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后种做法,学生没有或很少有思考机会,只是机械地听说,教学效果低下。第三,只有教师提问,没有学生提问。这种课堂气氛紧张,学生被动,师生缺乏交流,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四,问题间停顿太短,或几个问题互不关联。这种提问剥夺了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分散学生注意力。第五,问题设置漫无目的,不符合学生实际。学生面对问题时迷茫无助,兴味索然,这主要在于教师不注意研究教材与学生,提问缺乏艺术性。

  二、生物课堂教学提问的思考与对策。

  上述问题使得生物课堂呆板、机械,严重影响课堂作用的发挥。因此,笔者就生物课堂提问提出以下对策。

  (一)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使课堂属于全体学生。

  教育每一位学生成才是教师的天职,学困生更是教育的对象,切忌出现只管优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坚决反对“冷制”学困生或歧视学困生的错误行为。

  (二)贯彻平等原则,处理好师生提问的相互关系。

  教师应从人格、知识交流等方面平等对待学生,让课堂既有教师提问,又有学生设疑,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情感,使教师由“演员”变“导演”,学生由“观众”变“演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认真研究教育对象,把握好提问时机。

  适时设问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若学生对所学内容不太重视,提出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提高他们对学习必要性的认识;当学生学习势头松懈时,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有限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决心;当学生对所学内容难以理解和掌握而失去信心时,用学生已有知识加以铺垫,分散难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认真分析学生心理,力求提问符合原则。

  问题设置要根据学生特点,遵循提问的原则,即要有针对性、启发性、灵活性。提问的针对性是指问题的设置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通过讲述与重难点相关的知识,在重点知识上落题,在疑难处发问。提问的灵活性是指提问方式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学生可一人回答,或将问题分配到小组,讨论后回答,从而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启发式提问是指所设置问题要具有较强的提示性,所提问题因果相关,为学生提出思考方向。如在讲光合作用时,可问:为什么一棵树的向北方向叶片多呈黄色?答不出。接着问:植物叶片为什么呈绿色?答:含叶绿素。再问:一般而言,向南光照充足还是向北光照充足?答:向南。这样上面的问题会因后两个问题的提示而得到解决。

  (五)认真研究教材,注意提问艺术。

  提问艺术也就是提问方法,同一问题提问方法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常见的提问艺术有:第一,异处设问,变中求新。同一问题,可从不同的侧面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也就不同。第二,浅处深问,静中寻疑。教材中有些内容,学生一看就懂,处于无疑境地,若能在浅处深问,在无疑处激疑,则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学习生态系统后,问:藻类植物生活在水面,我们在鱼缸中种一些藻类植物,对鱼的生长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这样设问,学生一时答不出,但可激发其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排出疑点,深化知识。第三,层层设问,各个击破。对一些综合性问题,提问要由浅入深,问题设置应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散到综合。如讲述跨膜运输后,提问:肺泡内氧气进入血液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共穿过几层细胞膜?该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学生一时难以正确回答,此时可将它拆成三个小问题:①氧气通过构成肺泡壁的上皮细胞时,穿过几层细胞膜?②氧气进一步穿过肺泡壁上毛细血管进入血液时,又穿过几层细胞膜?③氧气从血液进入细胞形成血红蛋白,穿过了几层细胞膜?经过三步设问,学生自己便能得到结论。第四,取他山之石,攻此山之玉。有些生物问题很复杂,不利于解决,若能提问与其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则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总之,教师只要从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入手,从提高个人素质出发,潜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提问艺术,就能驾驭好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技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屠德。课堂提问的要求与形式[J].甘肃教育,1999(5):20.

  [2] 许蕾芳。语言艺术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xx(2):108.

生物教学论文8

  随着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即将来临,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这应当作为科任教师的重要工作目的确定下来,通过科任教师这个重要角色发挥作用,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

  1、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课大胆提出异议,形成师生之问的多向交流,对学生提出的异议要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例如,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一些生活垃圾如何处理、克隆及珍惜动植物的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或辩论会,师生随意交流辩论,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思想交流,常使学生超越教师,对某些问题产生新的观点和方法,这些观点和想法对专业人士来说也许是陈旧的,甚至有时还显得幼稚,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创新思想的“火花”,教师应积极鼓励,支持和肯定,通过开展诸如此类的课堂活动,既拓宽了思路,又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同时还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在是一举多得。

  2、抓好课堂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基本思维形式,而是多种思维形式综合作用的结果。创造性思维既是由多种思维组合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就不能只进行某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

  2、1 抓好悬疑探索式教学方法的设计。善于质疑问难是开始创造的第一步,教师在课堂中不但要注意设计好能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也要注意营造一个利于学生质疑问难的氛围。

  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设疑指导——阅读思考——共同分析——简要总结”的教学方法。我进行了“三先三后”教学方法的探索:根据计算机屏幕展示的问题和提供的`材料,先由学生闯关思考,后由教师开导思路;先由学生发表见解,后由教师整理、提高;先由学生进行条块分析,探索问题,归纳要点,后由师生概括、小结。有些章节,我则让学生在阅读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先根据教材内容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然后再共同分析这些问题。我还将学生日常所提的具有独特见解的特别是与知识和科技发展有关方面的问题登记造册,深入分析,并鼓励、表扬有关学生。长期这样做,可培养学生深入探索问题的创造意识。

  2、2 突出运用比较区别法教学,培养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和方法。在生物教材中,不管是植物、动物、人体解剖生理、细胞学,还是遗传、进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内容,很多都可以用比较区别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例如,“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五点区别”,“脊椎动物五纲在形态、结构、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生殖发育等方面的区别”,“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等很多内容都可以用比较区别的方法教学。重要的是要突出学生思维分析的过程,教师千万不要包办。长期有目的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比较区别的学习方法,还可以提高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3、鼓励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质疑”体现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种积极参与,通过调动已有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在求知中蕴蓄突破,标志着学生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从学会走向会学。科学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疑才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鼓励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在其有疑时,则为其释疑。

  4、利用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的应用(尤其是多媒体技术),优化了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结构,更新了教学手段,为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设了理想的教学情景,它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的前提下,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就有了更大的保证,同时,它也有利于生物教师以多种形式(实物,标本,挂图,幻灯,录像和多媒体技术等)主导教学活动,这样,就会出现课堂活动多样化,趣味化,科学化,和民主化,为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氛围,图文声像,异彩纷呈,不仅加大了教学信息量而且也提高了教学信息的质,现代技术打破了传统生物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等方面都受到的限制,让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范围内自由驰骋,它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大脑潜能,提高思维的品味,诸如发散思维,标新立异等。

生物教学论文9

  空白是书画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一幅字画如果一点空隙不留,成不了好的艺术品。我国的书画艺术非常讲究留有余地,以求整幅作品的和谐别致,寓意深远。生物教学中运用一点空白艺术,及时地给学生留下自觉思维的空间和知识内化的机会,从而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空白艺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悬而迟决

  学而不思则罔。为了使学生学得更深更透更好,就需要留有时间让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讲授过程中,应该巧妙设疑,有意识地制造悬念,教师并不急于说出答案,而是稍作停顿,布下空白。此时,整个课堂表面上是处于静态,而实质上是动态,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活动中,恰似“于无声处听惊雷”。

  例如,讲到“生命活动调节”内容时,教师可设置这样一个故事悬念: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有1只雌天蚕蛾被扣在一只纱笼中,这只纱笼是放在被一片丛林包围着的黑屋里的。尽管风啸雨骤,还是有40多只雄天蚕蛾穿过风雨前来。第二天夜晚,又在雌蛾周围洒了樟脑丸和汽油,仍不能阻止雄蛾寻找雌蛾。设问:天蚕雄蛾靠什么寻找到天蚕雌蛾的呢?这一问题的提出,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教师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待学生回答完毕,教师不要急于肯定、否定或补充,而是有意识地形成第二段空白,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有稍作反思的时间。对于其他的学生,也拥有对照、鉴定、修正的时间,对于教师来讲,延迟评价则有搜集反馈信息和作出正确处理的时间,使教师的总结更具准确性与权威性。

  2.抛砖引玉

  对于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往往不宜直接灌输,而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分层次、有梯度,让学生慢慢进入角色,同时配以相应的空白,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去思考、探索、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

  如在讲解“拟态”概念时,教师出示“昆虫保护色”挂图和“竹节虫拟态”挂图,让学生观察,并要求注意二者之间的'区别。因为学生已有保护色知识,经过思考后得出拟态不仅是色似而且形似。撤下保护色挂图,换上“枯叶蝶拟态”挂图,指导学生比较得出,竹节虫是外表形态与竹节相似,而枯叶蝶是色泽斑与枯叶酷似,即拟态的形成部位可以是动物全身也可以是动物体的某一部位。再挂上“西藏牦牛”挂图,学生得出西藏牦牛的拟态,模拟的是环境中非生物——岩石。至此,留下空白,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拟态的概念,即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它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3.断流停顿

  课堂教学有它的流畅性。教师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学生可能会感兴趣,但听后往往很快遗忘,因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没有主动思考,因此不能形成深刻记忆。教师在讲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可作有意识的停顿,布下空白,让学生有思考、消化、吸收的时间,然后再作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述,这样学生就不会有压迫感。学生注意力的持续性较差,教师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对学生思维活动起着调控作用。若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嘎然而止,原有的刺激突然消失后,学生的注意力马上会再次集中到教师身上,思维活动又重新回到教学中来,片刻的空白后,教学秩序井然。

  4.余音绕梁

  结果是一堂课的“终曲”,有经验的教师课尾一定会设置空白,让学生有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的时间,还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课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如在讲完“水分代谢”后,可引导学生思考“庄稼施肥后为什么要及时浇水?”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知识得到深化。又如,讲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之后,可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性别——无论是第一性征、第二性征及其有关的生理特性都是性状,能否用已学过的遗传的基本规律来解释与性别有关的性状遗传呢?为什么有些遗传病大多数在雄性个体身上出现?学生通过思维活动,仍然不能得出答案。这为“下回分解”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埋下伏笔。

  使用空白艺术存在的误区

  1.过度过量

  设置空白,要有度的概念。设置空白要难度适中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思考量,使学生通过深思熟虑,能够“跳摘桃子”。过难,学生无从下手,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一堂课运用空白的量也应有所控制,不可过多过滥。如空白过多,学生会感到教学内容支离破碎,过于空洞,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

  2.无的放矢

  设置空白应有明确的目的性,才会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讲完课后余下的时间,教师既不引导学生回顾与总结,又不布置思考题,而是让学生自由看书,这种毫无目的的设下空白,只会冷却学生听课的欲望。

  3.缺乏默契

  设置空白的时机与长短,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界定,为双方所领会。这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直至认同,最后达到默契,若师生双方缺乏这种默契,教师设置有空白,学生不以为然,未加利用,而学生需要空白的地方,教师仍滔滔不绝,这样就不会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恰当设置空白,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也是一门教学艺术。笔者的看法只是一孔之见,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与修正。

生物教学论文10

  论文摘要:微生物学及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课程,近几年来,我们对微生物学及检验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创新教学模式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微生物学检验 医学检验 教学改革

  微生物学及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课程,在医疗实践中对疾病的确诊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检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医学教学上将微生物学及检验这门课程讲授好,如何使学生们尽快掌握检验的技能与技巧,适宜高速发展医学实践,是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几年来,我们对微生物学及检验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

  一、改进理论课讲授方法,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1、教师备课

  教学方法的改变首先要求教师在备课形式上有所改变。目前,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因此,在备课时要求教师除了以教材为蓝本,还要增添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内容,并将相应的内容总结、整合贯通后成为其授课资料。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教师主动学习新知识、了解本学科新动向的积极性,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2、改革理论教学方法

  以往教师讲授部分基本上是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以“填鸭式”形式传授给学生,这种传统的医学教学方法,确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机械记忆。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陷入一种被动地、机械地、不假思索地接受知识的局面,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学生依赖心理的增强,积极主动思维的意识减弱,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结合以往的教学研究[2-6],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学导式、讨论式、问题式、研究式等,变“主讲”为“主导”,变“讲堂”为“学堂”,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将教学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互动性,开启学生的思维,收效甚佳。

  具体操作方法为,首先,选取典型的临床病例,然后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筛选,再从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引出多个相关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为核心,将其与基础理论联系起来,待学生掌握了基础理论后,教师再进一步帮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来推断病人临床症状为何种微生物感染所致。反过来,又使同学们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例如:讲授狂犬病病毒时,我们从典型的狂犬病病例的临床症状讲起,从而引出导致狂犬病的病原微生物。激起同学的学习兴趣后,提出以下问题:①狂犬病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如何?②致病性怎样?③传播途径有哪些?④微生物学检查法有哪些?⑤目前预防治疗措施有哪些?围绕这几个问题,启发同学从病毒生物学性状上,致病性、免疫性上推导临床表现,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今后步入临床学习打下坚定基础。另外我们还可以开展学习竞赛,经常出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小题目,这些题目在教科书中找不到答案,学生只能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去找到解决办法,这样,学生便更加积极地学习了。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敢于质疑的勇气得不到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学习的兴趣及学习效果得不到提高。为此,我们将教师讲授的时间适当地压缩,强调学生的参与,在传授中我们将知识的脉络、知识的难点讲清楚,而不是全盘灌输,让他们围绕着老师提供的路线自主学习,自行思考,提出问题,教师释疑。

  3、创新教学手段

  以往,教师上课是“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特别是讲病原菌的形态学时,学生感到抽象、乏味,教学效果差。因此,我们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录像等设备,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为一体,图文并茂,扩展了实验教学空间、效果,使狭小的实验室空间延伸到广阔、先进的“检验世界”,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直观,突破了病原菌形态学这一难点。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普遍反映:记得住,学得活,效果好。

  二、规范实验基本操作,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

  微生物学检验课程的实验课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达1:1.3。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教学大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实践教育环节的重要内容。实验教学是理论知识和实验活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传授知识和训练才能相结合的过程,是科研工作的主体,严谨认真是试验成功的关键。

  1、让学生参与实验前的准备

  以前,每次实验都是由实验人员提前准备好了实验菌和培养基,学生实验时只管接种已知实验菌,培养好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这样学生对实验菌常出现的部位及临床标本的处理、鉴定程序、基本鉴定依据等都一无所知,因而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我们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如在做细菌接种实验前,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备培养基,熟悉培养基配制的环节,并用他们接种培养的细菌进行后续的实验。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并培养了学生强烈的工作责任心。

  2、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2.1 建立统一的实验课带教标准

  不同的老师毕业于不同的院校,带教方法各有千秋,我们教研室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实验课带教标准。全体老师在开新实验前,共同商议,对实验应达到的目的、重点、难点,实验的规范示教方法、操作流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都统一了标准。这样可以使每位教师的知识互补和渗透,去粗取精,以提高本门课的实验课教学质量。

  2.2开展综合性实验

  我们把一些独立的实验合并成一个大实验,如将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和奈瑟菌鉴定检验实验合并,定为球菌的鉴定;将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属细菌鉴定实验合并,定为肠道菌鉴定等。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同时又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加强学生临床微生物检验鉴定

  临床微生物检验鉴定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又能促进他们将知识学以致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到医院采集标本,并进行标本的处理、分离培养和鉴定,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经过几次实验后,能更好的掌握临床标本的鉴定程序,并能自主处理标本、自主选择所需的培养基,为学生毕业实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重视小结, 做到善始善终

  实验课是验证理论知识正确性的过程。因此,实验后的小结既要有概括性又要有针对性。实验结束后认真组织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对没有出现预期结果的实验,我们也要组织学生分析原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帮助。

  为了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飞速发展,为了使学生能跟上时代的要求,我们在医学教学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变换那些在教学中不相适应的内容和模式,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达到了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又丰富了学生的实际技能,达到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晋英,王秀虎,黄泽智等.高专医学检验专业微生物学及检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热带医学杂志,2008,8(5):516-518.

  [2]黄泽智,王秀虎,舒景丽,等.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7,28(2):封3-封4.

  [3]伦永志.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中体系改革的探讨[J].大连大学学报,2005,(6):53-55.

  [4]唐四元,周乐山.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 (7):111-112.

  [5]王炜.从世界一流大学教学方法看医学教学改革[J].成都中医药大学(教育科学版),2003,5(1):7-8.

  [6]杨耀防,涂明华.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过程相关问题探讨[J].国外:学:医学教学分册,1995.16(1):4-5.

生物教学论文11

  摘要:

  为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农林生物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效果,应注重实验教学组织方式的创新。强化实验前准备与实验后讨论,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本科

  当今生命科学飞速发展,分子生物学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学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也成为生物相关学科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分子生物学在绝大多数生物本科课程体系中被设为必修课程[1]。分子生物学实验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融技术前沿性、创新性、挑战性于一体的大型专业实验课程。重点大学生物专业培养的是世界一流生物学家的后备军,在分子生物实验教学改革方面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时刻跟踪学科前沿动态。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学术底蕴、实践能力与重点大学有很大的差距,在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开设实验项目的选择上不能机械的挪用照搬。

  新建本科院校在设备、经费等有限的条件下,如何高校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1、实验教学革新定位。

  实验对于自然科学来说,是科学认识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高水平实验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效载体。突出实验教学,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目前实验体系常见的3层次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型提高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新建本科院校分子生物学实验在实验学时比上不能依照重点大学的1∶1∶1比例分配标准,而是应该把重心放在第一个层面基础实验上。

  目前分子生物学实验存在以下不足:有效针对性不强,规定实验多,自选空间小;深层次指导不足;重技术、缺思想;重结果、轻分析。实验教学的革新包括实验内容设计改革、实验技术方法的创新和实验教学组织方式的创新。

  新建本科院校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在现有设备、经费的条件下,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多在加大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下功夫,力争在实验教学组织方式上面的创新。笔者认为实验深层次指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验难度要紧跟学科前沿动态,二是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引导方面要深挖,多下功夫,而不只是实验前讲解、实验后总结。所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思想认识对实验上加以重视,并不等于要丢掉教师的主导地位,而是要在怎么指导上下功夫,指导不等于大包大揽。

  2、实验教学组织方式革新。

  (1)引导学生端正实验态度。

  培养学生建立正确、严谨的实验态度、养成正确实验操作的习惯、以及为以后的实验学习树立信心至关重要。在每门实验课的第一次课中,任课老师都会给学生这么讲解。笔者认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单要说,更重要的是合理引导。让绝大多数学生愉快的完成实验。主观能动性决定学生自身的态度。

  (2)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保证实验的预期效果,引导学生就实验项目涉及的背景知识、实验方案、相关的实验设备与方法、时间安排、疑问等几个方面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解决。避免学生盲目的实验、稀里糊涂的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试剂用量很少,在一些步骤上看不见明显的实验现象。如果学生不清楚整个实验流程及相关的实验知识,在实验结果的分析、判定上不知所措。

  目前我们为本科生开设了32学时的实验,内容包括DNA提取、PCR、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质粒提取、重组质粒的鉴定。如何才能利用有限的经费、资源、时间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掌握相关的知识。以往的实验教学中注重教师讲解基本实验原理及操作注意事项等内容,演示实验过程,就事论事,学生掌握的知识面非常局限,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现在,我们在实验教学前分专题、让学生分组集中讨论理论知识,拿出实验设计方案,并对实验课所要涉及的实验技术进行讲解。

  例如聚合酶链式反应专题中包括实验原理,反应体系,结果分析,方法拓展及应用。通过讨论、讲解、自行设计实验,可以了解到多种PCR方法,知道PCR广泛的用途。再比如DNA提取实验:背景知识包括细胞破碎的方法及各种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基因组DNA的提取、从植物组织提取DNA、从动物组织提取DNA、细菌DNA的制备、DNA的检测、DNA的.不同提取方法及比较;实验准备有绞股蓝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中所用到的实验材料、仪器、耗材;注意事项包括叶片磨得越细越好;移液器的使用;由于植物细胞中含有大量的DNA酶,因此,除在抽提液中加入EDTA抑制酶的活性外,第一步的操作应迅速,以免组织解冻,导致细胞裂解,释放出DNA酶,使DNA降解。

  实验教学组织流程:实验项目—分组、分专题—问题提出—相关资料的获取(图书、教材、网络)—讨论—预见可能遇到的问题—学生自己讲授—学生自行准备实验—实验—实验报告的书写—老师总结、回顾。老师总结、回顾放在最后,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被动接受。提高学生对实验设计、具体操作的总体规划、先后次序、时间安排合理。通过全方位的讲解,使学生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平台上,对所做实验心中有数,知道所学实验的应用。

  当然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有风险的,可能由于学生预习不足导致实验过程的失败。教师可以在做预实验的时候,备份实验结果留做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过程、以便更好的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3)适当增加实验的趣味性。

  为了提高实验的趣味性,可以选择人类的性别决定因子TDF基因的扩增、FMR1基因CGG重复性,推算个体CGG重复次数,同时,借助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理解DNA多态性。

  (4)学生自行准备前期实验。

  在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试剂、材料。分子生物学实验特点实验耗时,很多实验是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比如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前期要菌种划线培养、挑取单菌落培养、转接扩大培养、CaCl2制备感受态细胞。整个实验耗时2个工作日。如果老师准备好一切,学生实验中只动手加CaCl2的程序,学生对制备感受态细胞的实验思路链条不完整,同时还很容易产生枯燥、厌倦的心理。分子生物学实验中试剂的准备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有许多的注意事项,如提取RNA时,实验材料需要用DEPC处理,琼脂糖凝胶要用电泳缓冲液配制等。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己配制,不仅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实验技术,还培养了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责任心。这也是培养学生学术发展的潜力或者社会职场的竞争力的手段之一。

  实验准备过程中有个等待的过程,如何有效利用这段时间,合理安排自己的实验内容,其中也蕴含着时间管理、有效路径的理念。等待的过程还能让学生体会实验过程必须耐得住寂寞。

  学生自行准备前期实验等于在时间、空间、设备上还学生实验的主动权。这就要求实验安排的时间上要相对集中,减少与其他课程教学的冲突。

  (5)idea—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有学者说“当你进入实验室时,要像脱掉外衣那样放下你的想象力”是告诉我们在对待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不能想当然。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该是实验教学的灵魂,也是最难做到的。

  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分子生物发展中体会,比如从pcr历史体会Mullis的想象力。PCR确实是实验中的一个小技巧,pcr is simple idea。再就是与教师科研项目对接,从教师相关的科研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熟悉和掌握前沿技术的重要课程,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有义务、也有能力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思维等方面做出应有贡献。

  (6)考核———团队分。

  教学中发现,有的同学只是埋头做实验,有的同学不喜欢做实验,但能想出一些好的点子改进实验过程,改变实验具体流程,提升实验速度。有的同学喜欢动手,有的同学喜欢思索。实验中小组人员互补,各尽其能,愉快的接受实验并顺利实施实验过程,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考核方式通过给团队分,可以培养学生统一协作的团队精神。实验结果汇总和讨论过程是实验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2]。团队讨论完毕,统一汇报,形式可以多样话,以ppt或小论文形式均可。

  三、结语。

  随着新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知识、能力、技能等综合素质的要求,实验实践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各高等校的重视[3]。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农林生物专业的特点,实验教学组织方式革新无疑是提升分子生物实验教学一种有效方式。

生物教学论文12

  二、形象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存在直观的教学用具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对于农村学校,由于经费不足,某些教学用具配备不是很完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则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落千丈。于是我每教一个章节,都认真备课,有些理论学生认识不到,不好理解的知识,我就土法上马,自制教具或者画出示意图,进行直观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形象思维还可引发“条件反射”,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科学,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中不断地和生物打交道,对生物逐渐有所认识,并通过实验和研究揭示并总结了有关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积累了许多关于生物的知识,从而发展成的一门学科。生物学源于实践,因此学习的时候还要回到实践中去,回到生活中去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可是如果把它与一个结构比较复杂的生物体做形象对比,则会很容易把另一种事物弄懂、弄透彻,当我们再见到这种熟悉的事物时就会引发对另一种事物的想象,从而引起条件反射。总之,在生物教学中,不但要借助于直观教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要变换思维方式,利用形象思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所提高,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的效果。

生物教学论文13

  摘要:“普通生物学”为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夯实生物学基础。该门课程使用双语教学授课方式,可以使学生在专业英语词汇积累、英文文献阅读、英语听说能力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传统的板书授课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提高了单一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同时提倡“双主体教学”,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环节,通过英文个人知识展示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让学生在英文自我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

  关键词:双语教学;生物工程专业;普通生物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xx)50-0193-02

  一、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及实际意义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使用两种语言讲授非外语语言类课程和专业外语课程的一种教学方式。双语教学在北美、亚洲、欧洲和大洋州的许多国家应用广泛。我国教育部20xx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也将双语教育作为重要项目内容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因此,培养双语人才一度列入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

  生物工程已成为21世纪的龙头产业,生物科技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据。而欧美国家一直以来在属于高新技术的生物工程领域内具有领先优势,科技优势决定了英语的语言优势,因此这个学科在世界一流的高校里普遍采用英语教学,同时也主要用英语发表论文、专著和进行学术交流。为了使东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跟上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培养其创新能力、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需要实施双语教学。

  二、“普通生物学”双语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1.坚持双语授课,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英语讲授、汉语说明、英语专业词汇讲解以及英语提问等环节为学生提供英语学习和实践的环境,使学生学会用英语思维,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掌握如何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并使学生在原来大学英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英语水平,掌握使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获取专业知识的技能,包括能够流利地阅读和理解生物工程相关学科的英语文献等。让学生更容易地获取国外前沿知识,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

  2.探索“双主体”授课方式,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环节。为了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课堂真正变成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课堂,在课上安排“个人知识展示”环节。学生搜集与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制作讲解提纲和教案,为其他学生讲解相应的课程内容,分析自己的观点。或安排“小组讨论”,把学生按照课程内容分成若干组,每组选派组长一名,以组为单位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在交流之后每组要向全体同学介绍本组的讨论结果,供全班同学共同交流和分享。

  3.编写适合东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双语教材。教材的编写立足于我校的生物工程专业,编写既有东北大学办学特色,又能真正适合生物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普通生物学”双语教学教材,从而改善传统的同类教材中内容深浅不一、系统性不强等不足,同时填补国内“普通生物学”双语教材的空白。

  4.完成课程网络平台建设,方便学生课程学习。在“东北大学质量工程双语教学示范课”建设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完成了“普通生物学(双语)”课程的资源平台建设。学生可以通过课程注册后,在网上下载课程相关教案、作业、习题以及其他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和网络链接等。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课程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东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普通生物学”双语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创新点

  1.掌握双语运用的合适度,形成“渐进式”英语教学模式。由于双语课程采用原版英文教材、运用两种教学语言授课,对“教”与“学”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课堂上既不能为了用外语上课而忽视专业内容的传授效果,也不能为了专业学习而把外语当作负担。不然,就失去了双语教学的意义。双语运用的合适度,成为双语课堂教学的焦点。我们从教学语言媒介的运用切入,采取“小步引进、稳步推进、逐步渗透英语”的策略,形成了“渐进式”英语教学模式。

  2.适应专业办学实际,有效开发双语教材资源。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资源条件。选用优秀的外文原版教材是快速接近世界学术前沿的有效途径。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的办学特点,在原有文本基础上适当增删一些内容,删除原版教材中不适用的部分;增加符合教学大纲的内容,同时节选其他原版书中的章节,补充最新研究成果。还对某些章节进行合并归类,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需求。为了保证学生有效地掌握专业知识,还编写了与英文教材内容相对应的中文教材,以期达到“专业知识和外语双赢”的教学目的。

  3.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并实施“双主体”教学模式。基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双主体”教学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全新的界定。它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形式、教学过程的结构和模式、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等等都将产生良好的促进效果。为了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课堂真正变成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课堂,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在课上安排“个人知识展示”环节。学生搜集与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制作讲解提纲和教案,为其他学生讲解相应的课程内容,分析自己的观点。或安排“小组讨论”,把学生按照课程内容分成若干组,每组选派组长一名,以组为单位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在交流之后每组要向全体同学介绍本组的讨论结果,供全班同学共同交流和分享。

  4.根据专业办学特点,完善课程体系。立足于我校的生物工程专业,编写既有东北大学办学特色,又能真正适合生物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普通生物学”双语教学教材,从而改善传统的同类教材中内容深浅不一、系统性不强等不足,同时填补国内“普通生物学”双语教材的空白。完成了“普通生物学(双语)”课程的资源平台建设。学生可以通过课程注册后,在网上下载课程相关教案、作业、习题以及其他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和网络链接等。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课程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使课程体系日趋完善。

  5.传统授课方式与多媒体授课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除了采用传统的板书授课方式之外,在需要图片演示和添加动画效果的知识点采用多媒体演示图片和影音资料等方法,很受学生欢迎,两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采用其中任何一种单一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瓦.美国双语教育发展历程探析[J].教育研究与实践,20xx,(2):53-55.

  [2]来茂德.推进双语教学适应教育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20xx,(6):17.

  [3]Sousa D.How the brain leans[M].Thousand Oaks,CA:Corwin Press,20xx.

生物教学论文14

  摘要: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初中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物教学不仅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喜爱。而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实验教学法,不仅可以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富有趣味,也能够在各种有趣的实验中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实验教学法;应用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其教学效率的方法包括很多种,其中实验教学法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由于生物学科属于理科内容,部分内容只是过于抽象,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疑惑。而利用实验教学法不仅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为具象化,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实验教学法的作用

  (1)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初中生物作为初中阶段极其重要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过渡时期,好奇心比较强,往往会对各种有趣的事物产生兴趣。而生物实验作为一种具有趣味性以及探究性的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比如教师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生态瓶,并且对生态瓶中的各类生物变化进行记录,让学生对其进行总结,将其中的奥妙进行分享。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树立爱探究的良好习惯。(2)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很多教材内容需要实验进行完成,也有很多疑问需要实验进行解决。在生物学习中如果缺乏实验,则会导致生物学科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在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采用实验的方法,将三颗玉米粒分别装在三个玻璃杯中,并且分别加入适量的水,分别处于不同的.状态,然后对其发芽现象进行分析。[1]这种方式下,学生不仅可以把相应的知识点记忆清楚,并且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养成思考的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起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法的应用

  所谓的实验教学法便是在教师的指引下根据实验获得相应的知识。其中,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法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验演示。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实验讲解,这种实验不需要特定的实验室,也不需要正规的报告,其试验内容比较简单,步骤比较少,只要生物教师将前期准备工作做好,便可以非常顺利地将整个实验的步骤展现给学生。[2]此外,由于初中生具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种实验的方式不仅可以节约时间,也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2)教师“边学边教”的实验方法。在生物课堂中,采取该方式往往需要实验室,并且需要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在自己动手实验中获取知识。[3]通常情况下,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到生物实验所带来的奇妙以及趣味,并且也会增强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热爱。比如在开展洋葱表皮细胞的观察中,对于实验过程中学生不懂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记录并逐一进行讲解。通常而言,该实验往往需要生物教师的协助,这种实验方式不仅可以将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调动,并且也能够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让教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此外,生物实验的时间可长可短,学生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增强对生物学科的了解,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巩固知识点,提高学习成绩。总而言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作为基础课程,生物课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并且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利用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团结合作、不断探索的良好习惯。因此,将实验教学融入到初中生物教学中是当前值得推崇的一个项目。

  参考文献:

  [1]林霏.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xx(04):172—173.

  [2]王楚才.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赤子(中旬),20xx(01):85.

  [3]马春花.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xx(01):128.

生物教学论文15

  摘 要: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任何事物具都有两面性,若运用不当,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暴露出许多问题,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合作学习是转变学习方式的,需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倡导学生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关键词:新课改 生物教学 有效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改革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第八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所实施的合作学习就是要改变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过程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思想,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把学习变成是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学生:激发兴趣,进入状态。

  目的:通过教师设置的情景,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愉快地接受探究课题,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新课学习。

  操作提示:创设情景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需要和兴趣点,以便在学生的经验世界里取得共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欲望。要使学生对教学无关的活动得到抑制,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课学习中来,并使之得到保持。同时明确这一课题主要是解决什么问题,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激情和求知的欲望。

  情景可以是小故事、小资料,可以是演示实验、某一生活现象,也可以是上节课与本节课的内在联系等。

  注意:(1)新课导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意图,激起求知欲,不要长时间没有进入主题,使学生在等待中丧失兴趣。(2)要由已学知识的局限性,体现新课研究的必要性,激起学生迫切学习的积极性。(3)情景和问题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识水平。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任务分配,调控参与,帮助促进。

  学生:自主探究,组内交流,达成共识,找出问题。

  目的:这一环节是学生为实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基础性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内的“合作交流”解决了解、识记层面的知识并形成基本技能。学生将自主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点、方法、规律或疑惑进行合作交流,达到知识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能讲、敢问、善思、善辩的能力。

  操作提示:教师分配任务,出示探究材料或问题,学生组内全员参与,组长组织本组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讨论,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教师巡回指导,规范要求。 注意: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认真分析,科学设计学习任务,给学生的每一项学习任务,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点:(1)为学生探究指明方向,即解决什么问题。(2)是一个具体的学习情景:为小组合作探究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景,以此驱动学生进行合作交流。(3)要明确完成任务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通过个体自主探究和小组成员的合作达成目标。

  三、展示成果质疑深化

  教师:提供平台,点拨评价,完善结论。

  学生:展示交流,质疑释疑,成果共享。

  目的:通过成果的展示,进行思维碰撞,点燃创新火花,交流探究中发现的新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对探究问题进一步深化,同时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操作提示:可以以一个小组为主,其他小组完善补充;也可以对分解的几个问题分别由不同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注意总结以提升问题解决的深度和广度。交流互动过程是一种自我评价与完善过程。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创设一个交流争辩的平台,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在争辩中得到提高,通过师生间的互动评析,激起主体与主导之间的思维共鸣,使个体从不同侧面得到自我完善。

  注意:(1)学生展示成果和进行争辩的时间要充分;(2)信息的采集要有代表性,要明确对错误信息的辨析过程比死记正确信息更重要;(3)要关注为什么,不能只关注是什么;(4)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评析,而不要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裁决。(5)学生要依据事实组织好语言,用最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要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包括可能是错误的观点),要善意地与他人争辩;(6)要以成果共享,互相完善的心态进行交流;(7)教师必须根据交流情况,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使学生达成共识,必要时进行补充完善,确保最后结论的正确性。

  总之,学会分享与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之一,也是现代人必备的重要素质。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观点和看法,在科学探究中得到的初步结论,往往都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这些空间的完善不能靠教师的讲解补充(甚至纠正)来实现,而只能通过学生之间成果的交流,进行互动争辩,以实现自我完善。

【生物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论文11-24

生物教学论文06-13

生物教学论文15篇[荐]06-14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07-15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07-14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精选12-09

生物教学中的生活化论文11-16

生物课堂上的情境教学论文11-17

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实践教学论文11-09

微课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论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