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与实务的探讨
摘要: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经济效益审计在西方一些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相比而言,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起步较晚,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迫切需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与实务的研究。本文拟探讨经济效益审计概念与内涵; 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和经济活动分析的关系;经济效益审计的技术与方法;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和标准;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以促进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关键词:审计 经济效益 理论 实务 探讨
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就是以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取得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
审计作为经济监督的一种工具,其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但在很长的时间里,审计仅停留在单纯的财务审计基础上,通过查错防弊来间接地提高经济效益。直到二十世纪中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组织发生重大变革,在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生产关系也表现得更加错综复杂。这时西方一些企业开始注重健全自身的管理体制,大力推行职能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工作效率。企业管理者对审计工作也有了新的要求,要求审计工作的重心从传统的查账转到健全和完善企业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由此相继产生各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形式,如管理审计、业务经营审计、绩效审计、综合审计等等。这些审计各有侧重,适用性有所不同,且名词的提法也不尽统一,但是核心都是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这些审计在我国通常称为经济效益审计,可定义为: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有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内涵
经济效益审计不论称为管理审计、业务经营审计、绩效审计,或是其它的词汇,其内容则都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即通常所说的“3E”审计。那么,什么是“3E”审计的含义呢?英国国家审计署在1983年公布的《国家审计法》曾经做出如下解释:
1.经济性,是指对一项活动,在关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将其资源消耗量降到最低水平。
2.效率性,是指产品、服务或其他形式的产出与其消耗资源的关系。
3.效果性,指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一项活动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的关系。
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缺一不可的。这三者最终都要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通过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中进行的审查和评价,足以表明和确定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劣,从而得到客观、公正、的审计结果。
要正确理解经济效益审计的涵义,首先要弄清楚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关系。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之间既有同,又有异。它们的相同之处表现在都是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经济性的监督和评价。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象不同,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是各种经济资料和有关的技术经济资料、经营管理活动;而财务审计的对象仅仅是财会资料和财务收支活动。
2、目的不同,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审查各种经济资料和技术经济资料,评价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经济,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益,并提出改进意见;而财务审计则审查财会资料是否真实正确,审计财务收支是否合理合法。
3、职能不同,经济效益审计具有建设性和防护性职能以建设性为主;而财务审计具有防护性和建设性职能,以防护性为主。
4、依据的标准不同,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是有关法律、财经法规和制度,以及计划、目标、定额、技术经济指标、同行业同类指标;财务审计以有关法律、财经法规和制度为标准。
5、方法不同,经济效益审计除运用财务审计方法外,还利用经济数学方法和现代管理方法,既进行事后审计,也进行事前审计;财务审计则通过检查、调查和分析等方法,审查会计账薄和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指标,以事后审计为主。
由此可见,经济效益审计是财务审计的深入和发展。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往往从财务审计入手,即从审查资金、成本、利润的情况入手,然后再深入到全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中去。当然也不能把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等同起来,而忽略他们之间的区别。
其次,还要分清经济效益审计与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关系,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是企业内部人员根据核算资料,运用各种经济指标,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方法、指标和标准与企业经济活动分析非常类似,但二者也具有明显的区别。
1、两者的性质不同,经济活动分析的本质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是构成企业管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履行的是管理职能。而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的证实监督活动,履行的是监督和评价的职能。
2、两者的主体不同,经济活动分析是具体从事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人员来开展的,可以说是一种内部的自我分析和评价活动,由于是自己评价自己的管理行为,因此在评价中难以做到客观和公允,经济效益审计人员作为企业的独立机构,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审查和评价,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准外部的审查和评价活动,相对于经济活动分析根据有客观性和公允性。
3、两者的侧重点不同,经济活动分析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分析侧重于事后分析,根据取得的核算结果资料分析其影响这一结果的各种因素。而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审计,他不仅对事后效益审计,也对事前、事中的效益进行审计,他可以将审查和评价的活动延伸到决策、预算和控制。
可见,经济活动分析与经济效益审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各司其职,不能互相替代,也不是重复性工作,他们相互促进,都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之一。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
由于经济效益审计要对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进行检查、评价,因而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系统性和广泛性,涉及经济数学、管理、统计、分析等多种学科的调查、分析、测试等系统性方法。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方法有:
1、审计查证法。包括常规技术方法和现代管理方法。常规方法借鉴了财务审计的有关方法,如审阅法、顺查法、逆查法、核对法、函询法、盘点法和抽样法等,现代管理方法借鉴了现代管理的技术方法如:①与预测相关的方法。定性的如集合意见法;定量的如回归分析法、自适应模型预测法、时间序列预测法等。②与决策相关的方法。量本利分析法、线性规划法、边际分析法等。③与计划、控制相关的方法。投入产出法、项目评估技术等。
2、审计分析法。包括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平衡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多因素联动分析等。
3、审计评价法。包括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定性的方法通常采用的是成功度评价法,它是依据评价专家或专家组的经验,对项目的成功程度做出定性结论,也即通常所说的打分制。项目的成功度可分为五个等级,完全成功、成功(A)、部分成功(B)、不成功(C)、失败(D)。定量的方法主要有差额评价法,对比评价法,综合评价法。
三、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审计机构及其审计人员在效益审计中判断是非、衡量和评价效益高低优劣的准绳,是进行效益升级的重要依据,要提高效益升级的深度和质量,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才能保证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和审计建议的前瞻性和可靠性。
正确确定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对于真实反映、合理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至关重要。建立评价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①全面性原则。指标的设计既要能反映企业财务成果和经营状况,又要能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因而,既要有财务指标,也要有非财务指标。这样,可避免审计评价工作出现遗漏,能从不同角度对企业进行全面、综合的考核和评价。②科学性原则。指标的设置既要考虑指标自身的科学合理性又要结合企业实际、遵循客观规律,既要有动态指标又要有静态指标,既要有定性指标又要有定量指标。③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无论是指标所包含的内容,还是指标的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除以上主要原则外,还应遵循普遍适用性原则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是由多个具体的指标所构成,主要包括综合性指标和单项指标两大类。综合性指标主要是资本收益率、社会贡献率和资产报酬率等。资本收益率是从投资者获取净利润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社会贡献率是从企业向社会所作贡献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资产报酬率是从全社会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考核经济效益的单项指标主要有销售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产值利润率、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材料利用率、材料消耗定额完成程度、设备利用率等,此外还包括上级下达或本级确定的关键业绩指标。
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与审计项目的目标紧密相关,过于简单,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被审单位的整体财务状况,但过分夸大复杂的量化指标在效益审计评价中的作用,并且试图建立一卡通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不现实的。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和标准
在经济效益审计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指导审计活动、衡量被审计事实、鉴定经济效益质量的标准,这就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首先是一个以财务指标和技术经济指标为主体的标准体系。其次,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其评价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是以特定的时间、环境、条件及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和管理水平为基础的。再次,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也具有相对性。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每个时期的经济势态不一样,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同一标准运用于某企业得出某种结论,而运用于另外一企业,则可能会得出另一结论,甚至是相反的结论。最后,财务审计所依据的标准大多具有强制性,而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则是指导性的。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应注意所选用标准的相关性、完整性、时效性等,以保证得出准确的审计结论。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和标准主要有:
1、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它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首要标准,只有在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下取得的,才是真正的效益,才能保证企业的长远效益。
2、各种计划、指标、预算、定额。这是经济效益审计中采用最多的一类审计标准,这类标准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指定的,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也较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水平。
3、前期的审计标准。它是指被审计单位以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所制定和运用的标准,是审计人员制定本期经济效益审计的参考依据。前期的经济效益审计标准具有延续性,在它的基础上制定本期标准,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4、本单位或国内外同行业的历史先进水平与平均水平。这类指标也是用来考核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高低的标准之一。它们是对计划、指标、预算、定额等标准的补充,从而使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体系更加完整、全面。由于这类标准的时间跨度较大,在运用时,应考虑各种客观因素的变化,如物价变动等。
5、科学测定的经济技术数据。这类标准主要用于评价新产品及新工艺的经济效益。由于新产品新工艺的效益没有相应的历史资料可以比较,同时、同行业又无同类的指标可以参考,要评审它们的经济效益,就得借助于科学技术来测定。因此,它是经济效益审计中采用的一种特殊标准。
五、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程序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和后续阶段,每个阶段都应遵循一定的程序,灵活运用恰当的技术和方法。
准备阶段:审计项目确定后,就要按照审计项目的具体要求,适当配备财会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或有相应技术特长的审计人员,成立审计组,收集资料,进行实地测试;确定重点,制定审计方案。
实施阶段:围绕重点进行审计调查,并对影响经济效益的有关数据进行取证;在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找出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症结,结合有关的资料、数据、情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得出正确结论后,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实施阶段包括详细调查了解、实施审计测试,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酝酿审计意见三个方面的工作。
报告阶段:主要是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情况归纳整理,进行分析评价,撰写报告,征求单位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立卷归档。值得关注的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不同于财务审计报告,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证实财务状况的真实性,而是为了揭示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的高低及其原因,并做出评价,提出建议或措施。在多数情况下,由于被审计业务的专业性强,往往不能提出直接证据来论证审计报告的结论,为了使审计报告具有充分的说服力,需要广泛地运用间接证据和推理证据,这都需要在审计报告中加以详细的说明。审计报告一般应具备背景资料、审计结论、论证结论的证据、改进的建议或措施等内容。
后续阶段:后续阶段是指审计项目完成,经过一段时间后,对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回访性审计的过程。主要是检查被审单位对于审计机构针对审计中查出的问题和弊端而提出的改进意见和建议的落实情况,同时也检验审计机构提出的改进措施是否可行,被审单位采纳后,企业管理是否得到加强,经济效益是否得到提高。
当前,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现实中的审计工作重点也已逐步由真实性、合法性向效益性转变移,但就目前来讲,企业审计部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还处在零散的、单个的,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的、完全独立的审计类型,大多在财务收支审计以及其他专项审计中反映出一些效益审计问题。为此,新时期的审计工作者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紧紧围绕经济效益这一中心,不断探索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发展的新领域,新方法,新路子。
参考文献:
[1]陈思维,王会金,王晓霞:《经济效益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2]彭华彰:《政府效益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3]彭国翔:“试论经济效益审计”,《中国审计》2005年第7期。
[4]韩传模:“刍议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中国内部审计》2006年第6期。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与实务的探讨】相关文章:
探讨提高国际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途径08-30
矛盾修辞理论的解释和探讨05-30
内部审计风险及应对措施探讨的论文08-23
保险实务中受益人法律题目的探讨06-05
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论文(精选11篇)05-26
浅谈企业虚拟营销战略探讨06-14
我国企业名牌塑造探讨06-06
我国内部审计发展方向的探讨06-02
企业管理论文11-03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