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4-07-23 06:00:35 审计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审计风险的实证研究

摘 要:随着实证思想在审计中的渗透和贯彻,实证审计学的研究将会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我们要理解审计,必须把它放进现实中,并观察审计是怎么运行的。解析运行中的各种现象,是需要审计事实(审计主体行为的集合)的,而审计事实的取得要通过收集各种资料并对资料进行。这就需要鉴戒实证法了。本文把审计风险与实证法相结合来对审计风险相关进行了研究。  实证审计理论研究内容涉及若干个课题。笔者仅就作为审计理论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审计风险的实证研究做一探讨。这个课题的研究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对重要性概念的实证研究;建立分析审计风险的模型;确定重要性概念的内容。  一、对重要性概念的实证研究  审计重要性直接决定着审计工作开展的范围、审计检查的内容、采用的审计和必须实施的工作步骤,直接决定着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因此,对重要性概念的熟悉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方面的研究可以采用实证的方法:  1.市场研究。即研究公然财务信息对股票价格的。根据市场对某项财务信息的反映来确定它是否重要。但是在市场研究中,我们不能肯定市场反应来自某种特定的信息,因此要设计有控制的实验来调查某一财务信息变量的市场反应,从而确定其重要性。  2.实验研究。实验通过使用假想的数据,了解实验对象针对这些数据的相应对策,这些变量是根据诸如净收进的百分比、事项性质、活动资产的百分比、盈利趋势等来安排的。实验对象可以是审计师、财务职员和一般百姓,这样可通过对同一财务变量进行不同的数据实验来确定该财务变量的重要界限,而且还可以发现在中哪些事项是相对重要的。  3.对审计实务的描述性研究。主要是对师事务所的实务指南的描述,以及法院对一些自身建立的判决结果。研究证实,尽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是具有重要性的定量化依据的。美国学者Lee在1984年的一项研究中描述了30个大的英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程序中有关重要性的内容,结果仅7个没有。  二、建立分析审计风险的模型  《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随着审计风险影响范围的扩大,审计风险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一般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责任以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而后者是指审计行业因审计风险而可能遭受的损失,一般表现为因审计失败而引起的中介市场份额的减少或业务范围的受限。本文要讨论的是狭义的审计风险。因而建立的模型是审计职业界普遍使用的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83年提出的审计风险模型,该模型以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组成,由于审计过程中三要素的存在,未能揭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给审计关系人造成客观损失,其可能性(审计风险)用P表示。P=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审计主体总是希看将P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并以此估计检查风险。假如审计主体高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若再主观上将检查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会产生误拒风险,这时必须扩大审计范围,增加审计程序,来尽量降低检查风险;反之,若低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而主观上又将检查风险控制在一个较高水平,将产生误受风险和道德风险,可能发生在审计过程中未查出重大错报和漏报,或有意减少审计程序和审计本钱,此时审计职员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将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根据上述模型,审计主体在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时,首先要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在此基础上推算可接受的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能直观反映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后果。但在该模型时要留意以下几点:(一)模型可以扩展;(二)模型并不唯一;(三)模型可以定量、定性或定量定性结合使用;(四)模型具有主观性。  三、确定重要性概念的内容  在市场环境中,审计职员面临的信息资料多如牛毛,在本钱———效益的原则下,支出和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审计职员总会把记忆力集中在重要的经济业务、会计事项甚至舞弊和差错等方面,而不会与鸡毛蒜皮的事纠缠不休。为此,人们提出了重要性概念,并对它加以规范和补充。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重要性的定义是:“假如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会计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重要性的定义是:“一项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旨在特定环境下,一个理性的人依靠该信息所做的决策可能由于这一错报或漏报得以变化或修正。”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重要性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中出现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定或决策。”由此可见,各国对重要性的熟悉是基本一致的,也就是说,可以这样来定义重要性: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即为重要性。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的情形有二:①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重要性被看作审计所答应的可能或潜伏的未发现错误或漏报的程度,即审计职员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是所答应的误差范围。②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会计报表使用者判定和决策的标志。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对重要性作初步判定时要结合以往的审计经验,并同时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规模及特定的环境。企业规模的大小对重要性的判定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规模大的企业,重要性的尽对数较大,相对数较小;反之,其尽对数较小,相对数较大。同样,不同企业面临不同的环境也会影响重要性的判定。如某一金额对某个企业会计报表来说是重要的,而对另一个企业来说就可能是不重要的。而且,对某一特定企业来说,重要性还会因时间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2.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财务会计法规越来越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以断尽企业粉饰财务报告的路子。假如有新的财务会计法规需要企业往实施,那么这些法规的目的无外是为了真实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当有关法规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特别的要求,或者企业存在可由治理当局自主决定处理的会计事项时,审计职员应从严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  3.审计项目。对于不同的审计项目,要有不同的重要性标准。审计职员应对数额高、波动幅度大、会计报表使用者比较关心的项目,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  4.错误的性质。假如错误的性质严重,即使错误的金额较小,也应看作是重要的错误。例如,现金短缺800元,假如短缺是由于盘点差错引起的,则属于不重要错误;假如短缺是由于出纳监守自盗引起的,则属于重要错误了。由于故意的错误说明治理不善,而治理不善往往隐含着更严重的。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错误,是要看作重要错误的。  5.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会计报表项目的重要程度是有差别的。一般而言,会计报表使用者更关心活动性较高的项目,审计职员应对此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由于会计报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制定重要性水平时,必须考虑这种相互联系。  6.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由于被审计单位建立的内部控制存在固有的限制,这就要求审计职员必须留意内部控制对审计的影响。假如内部控制比较健全,可依靠程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本钱;反之,应把审计重要性水平定得低一些,以保证审计的质量。由于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呈反方向关系,假如审计风险评估为高水平,则意味着重要性水平较低,此时应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以降低审计风险。  :  [1]葛家澍等著。会计大典。第十卷,1999年。  [2]石爱中等著。审计,2002年。  [3]罗伯特。K.莫茨(美国)等著。审计结构,1990年。  [4]财政部。审计,2004年。

【审计风险的实证研究】相关文章:

风险导向审计研究03-24

独立审计风险研究03-12

家族企业审计需求的实证研究03-24

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实证研究03-25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策略比较研究03-21

效益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研究03-24

现代风险导向下并购审计风险研究论文11-21

我国审计收费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综述03-21

基于战略系统的审计风险模型研究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