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计教学模式创新探讨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审计教学模式创新探讨
【摘要】 本文从职业教育的目标出发,借鉴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果,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一种新的审计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为驱动”。学生为主体是前提,能力为本位是目标,任务为驱动是手段。【关键词】 学生主体;能力目标;任务驱动;建构主义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无论在培养模式上还是在教学过程中都达不到上述要求。审计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学手段单一,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发挥,停留在“教师”的表演;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审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理解和记忆,而忽视以能力为目标的审计操作训练,因而难以满足社会对审计人才的要求。笔者从职业教育的目标出发,借鉴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果,根据自己教学经验提出一种新的审计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为驱动”,即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从知识目标向能力目标转变,从单纯练习向任务驱动转变。
一、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
当前审计教学普遍状况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教学中经常出现此类情景:课堂上学生似乎很清楚,课后感觉茫然不知要点。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是课堂的被动灌输者,而不是主动参与者。改革的呼声高涨,改革也势在必行。以倡导学生为主体,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正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叫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有别于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而是把学生视为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外部环境下(包括书本、教师、同学甚至整个社会)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按照这个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环境是促进因素,知识是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加以意义建构。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主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该模式不仅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掌握审计技能要靠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作为审计教师,就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同时,审计学还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但融合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而且社会审计学又是注册会计师从业的基本执业指导和规范性学科,因而涉及到定义、术语和规定等条条框框的东西很多,这就客观上造成了审计学科的枯燥、难懂、学不透的特点。因此教学设计不能仅仅考虑教学目标,还要把“情境”创设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习环境中的“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本课程教学做了如下尝试:
(一)形象化
采用图文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讲述审计学的内容。比如在“审计风险模型”一节,以图画的形式将过去只能用文字阐述的审计理念,演绎得入木三分。
(二)真实感
审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文字教材学习审计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让人感觉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中,可扫描实际凭证、账薄和报表,比较真实地再现了审计实务过程,使教学内容变得真实、生动。
(三)质疑教学
将抽象的审计理论和概念贯穿于审计案例中,在授课时设置一个个的悬念。不仅仅是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提问,而且要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主动探究的欲望,使得授课顺势而下,层层深入,最后豁然开朗。如果教师还是停留在照本宣科,肯定达不到这种效果的。当然,要提出问题,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适合于学生的问题,学生在寻求答案过程中就能把相关的审计理念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总之,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和适当的教学安排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审计案例分析和审计模拟实习的各个环节中,鼓励学生之间的协作与相互讨论,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二、以能力为本位
当前高职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知识为本位,以教材为中心,忽视能力的培养”的状况。审计课堂多侧重理论知识,大多数学生觉得抽象难以理解,即使少部分人理解了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教材举例也往往是停留在审计的细枝末节上,如简单介绍审计人员通过实施了哪些必要的审计程序,收集到哪些审计证据,很少有具体审计过程的再现。对审计过程中最重要的职业判断,如查出错弊的逻辑过程是怎样形成的,详细的描述更少,这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当今世界,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模式,已被一些发达国家所广泛采用。“以能力为本”,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和操作性强,充分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和特点。这种专业技术教育要求学生在学好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接受较多的实践性教学训练,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岗位工作适应能力。因此,要从以知识为本位向能力为本位转变。
案例教学能够有效将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应得到重视并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是指案例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通过案例引导和指挥学生参与到教学各个环节中,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培养能力的目标。但目前大多数案例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教师运用案例的能力和水平之外,笔者认为关键是没有将案例教学步骤细化、突出能力目标,仍然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四大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存货与仓储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和业务流程密不可分,这些对没有实务经验的学生来说相当陌生,更何况控制测试极其抽象,学生往往感到茫然无措。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案例为载体,将审计方法、技巧溶于案例的具体情节中,通过对案例的讲述,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抓住审计案例和审计方法的契合点,对审计案例进行剥茧抽丝的分析,展示审计人员查出错弊的过程是怎样形成的,以培养学生的审计思维;以审计工作底稿为载体,以报表项目和审计流程为主线,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会计资料,对案例单位的业务进行模拟审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案例教学的步骤如下:
(一)案例导读
先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案例时有的放矢。
(二)基本案情
所选的案例必须具备典型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教师在分析案例时才能有逻辑推理的空间,才能分析的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入问题的情景,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审计方法
如通过财务比率的分析,展示审计人员的查出错弊过程是怎样形成的;如何通过财务比率确定审计的重点。
(四)填制审计工作底稿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按照所附的财务报表资料,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上,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归纳总结
通过教师的分析和学生的操作,由学生总结在审计过程中如何运用如分析性程序确定审计的重点,最后由教师归纳。
(六)实战演练
向学生提供比较真实、原始的会计资料,让学生课后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模拟审计实习,以达到熟练掌握审计技能。
三、以任务为驱动
知识与能力之间不能等同,因为知识是可以传授的,而能力是无法传授的。要掌握审计技能,要靠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在审计教学过程中以报表项目、审计流程为主线,要求学生对模拟单位的审计业务进行全过程操作,完成财务报表审计从签订业务约定书到出具审计报告为止的全部工作,对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运用能力进行项目实训和综合实训。在实训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能力目标这根主线,明确每个实训项目的能力目标,使实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的、系统的模拟审计实习,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审计业务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从而增强学生的从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2] 叶平.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
[3] 何秀英.创新审计实践教学之我见[J].财会月刊(理论),2007,(4).
[4] 田淑华,鄂倩.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本科会计教育[J].会计之友,2007,(4).
【审计教学模式创新探讨】相关文章:
关于审计教学模式创新探讨03-02
探讨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03-19
探讨企业营销创新模式03-18
企业营销创新模式探讨03-20
对现代内部审计业绩评价模式的探讨03-22
新课改下英语教学模式创新探讨论文12-02
产业品市场营销模式创新探讨03-28
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讨03-12
探讨翻译课程互动教学模式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