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内部审计评价的理论与技术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评价 与技术 框架体系 一、引言 我国的审计监视体系是由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审计构成,作为审计监视体系之一的内部审计,有着自身的作用机制和完善的体系,它是组织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检查、监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正当性及效益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组织内、外部环境、内部审计的目标、方式方法、内容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促使内部审计的职能也由以前单一的监视职能,向监视、评价等多种职能转变,内部审计评价是内部审计的应有之义,是与内部审计的目标密切相关的。但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能否作为一项新职能,尚未获得内部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足够重视,熟悉上也不尽一致。 事实上,我国目前无论是内部审计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内部审计评价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的比较少,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关于内部审计评价的原则、标准及技术方法体系,了内部审计评价作用的发挥。因此,本文就如何构建内部审计评价理论与技术的框架体系等进行初步探讨,以便规范内部审计评价的行为,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评价的功能作用。 二、对内部审计职能的重新熟悉 (一)经济监视是内部审计的固有职能 审计署于1995年7月14日发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令1995年第1号)中,指出了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为经济监视,是与当时的经济环境、经济条件相适宜的,对于检查、监视组织内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正当性及效益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人们习惯称经济监视是内部审计的职能。 (二)在内部审计的目标、内容等诸多因素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内部审计由单一监视职能向监视、评价等多种职能转变,是一种必然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组织对内部审计的目标、范围、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的目标不仅在于检查、监视组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正当及效益性,而且要为组织内部生产、决策、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动态治理,提供各种信息咨询与服务,以进步其经营治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为组织创造价值。同时,内部审计的范围进一步拓展,内部审计的内容由原来的以财务审计为主,转向以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治理审计为主,内部审计的方式,也由原来的事后审计,转向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以事前、事中为主的综合审计,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必然会出现新的特点。事实上,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有关中,曾使用“审计评价”“业绩评价与比较”等说法,但都是就内部审计工作本身及其质量而言的,在我国内部审计的理论界和实务界还没有系统地明确提出。 (三)监视、评价是内部审计的两个基本职能,在组织的生产、治理、决策等方面发挥着不同作用,以体现内部审计的本质特征 审计署2003年3月4日发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第4号令)及部关于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的新规定中,都明确提出了“评价职能”,与原有的监视职能相并行,并指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视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正当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治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从审计署新颁布的关于内审工作的规定中可以看出,监视和评价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监视职能是评价职能的基础和条件,评价职能是实现组织经济治理,进步经济效益,创造组织价值的必然要求,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组织的生产、经营、治理、决策、服务等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内部审计作为组织的内部治理部分,除监视和评价两个基本职能外,还有咨询、服务、鉴证等辅助功能,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内部审计功能体系,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作用,以体现内部审计的本质特征。 (四)突出内部审计的“内向性服务”的特点,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评价的功能作用 目前,我国多数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职员,工作重点是审查凭证、会算帐簿及会计报表的真实性、正当性,工作的任务是“查错防弊”,对组织的经营治理,如何进步经济效益很少往、评价。在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及各种风险因素增加的情况下,内部审计工作中心要由原来的“查错防弊”向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等方面转移;内部审计要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等现代审计领域转变;内部审计的模式由“外向型服务”向“内向型服务”转变。 三、内部审计评价的技术方法 由于内部审计是对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正当性及效益性,进行监视和评价,目的是加强组织经济治理,实现经济的目标,所以,内部审计评价职能的履行,是实现组织经济目标的根本要求,是为组织的经济目标服务的,但内部审计评价职能的发挥和履行,要受到内部审计评价内容的复杂化、内部审计评价方式、方法、手段、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评价信息的需求程度以及内部审计评价信息的客观性、性、相关性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所以内部审计评价过程复杂,具体操纵繁杂,它不是对被审计单位作出一种就事论事的简单评价,而是要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总体的分析、判定和评价,反映组织在治理、决策、经营、效益等方面存在的题目,揭示其未来趋势,以便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评价的作用,创造组织价值。 (一)定量的方法 1 总量分析与评价:就是从总体上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正当性及效益性,进行分析判定、评价所采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检查、核对有关帐户金额、会计凭证的填制、会算帐簿的登记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分析判定组织的会计处理是否遵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财经法规的规定,对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利润的构成比例及总额变化,对被审计单位本钱用度开支范围的公道性,资金使用效率,组织的盈利水平和营运能力等相关方面,进行全面地分析、评价,从而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正当性及效益性的情况作出一个总体上的分析、判定,并形成审计报告意见,以满足组织治理层的决策需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评价的功能作用。 2 差量分析与评价:根据实际发生值与目标值(设定值)之间差异的变化情况,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财政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正当及效益,进行分析判定,并发表审计意见的一种方法。通过被审计单位或项目实际提供的会计信息(资产、负债、本钱、收进、用度、利润等)同原来设置的目标值进行比较,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差异(正差异、负差异),通过对差量的分析判定,可以反映被审计单位或项目财务收支的真实性、财务状况变动情况、盈利水平和营运能力,以考核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财务收支活动、经济活动是否达到经济、效率和效果,从而为被审计单位或项目作出一个恰当的分析和判定,以便组织加强经济治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3 比率分析与评价:把组织同一时期财务报表中若干相互关联的项目进行比较,出比率,通过比率变化,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财务收支、财政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正当性及效益性,进行分析判定、评价所采用的一种方法,以反映组织的财务状况及财务成果,揭示组织未来的发展趋势。比率分析有三种方式:结构比率分析、效率比率分析、相关比率分析。其中,结构比率分析,是指组织某一经济指标的构成项目占总体项目的比率,通过该比率的变化,反映组织财务状况的变动趋势及存在的题目。如:活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活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率等等。效率比率分析,是指组织的某一经济活动的投进与产出的比率,通过该比率的变化,分析组织某一经济事项的盈利水平及经济效益的高低。如:本钱利润率、销售利润率等。相关比率分析,是指组织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经济事项的比率,通过该比率的变化,可以反映各项经济活动之间相互关系,分析组织的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远景,如:活动比率、速动比率等。 4 趋势与评价:是指组织选择某两期或者连续若干期相同的指标进行比较,百分比,通过百分比的变化,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财务状况变动情况以及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分析、判定、评价所采用的一种。指出其存在的,对组织的运营绩效、盈利水平及未来的趋势,作出一个客观的公正的评价,以促进组织加强经济治理,实现其经济目标。如:比较财务报表法、比较财务比率法。 5 相关分析与建立模型:相关分析,是指组织的一个变量同另一个变量的相互关系,可以是正相关的,也可以是负相关的。建立回回模型,是指组织的一个变量变化引起另一个变量的变化或者一个变量变化引起若干个变量的变化时,可以通过建立如y=a bx(a为常数项,b为回回系数)的回回模型方程,对变量之间的变化加以分析、判定、评价,通过建立回回模型,对组织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进行量化,通过回回模型估计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分析判定有关数据的真实性及误差率并对新的数据进行猜测。内部审计职员通过利用相关分析和建立回回模型,检查、分析、判定组织经济活动中,有关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及数据的公道性、真实性,指出组织在生产、经营、治理、决策、效益等方面存在的题目,以便组织更好地加强经营治理,进步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目标。 (二)定性的方法 1 经验判定法:是指内部审计职员,根据自己工作的经验及相关的专业知识水平,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正当性、效益性,进行分析判定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很显然,由于这种方法受内部审计职员专业知识水平、工作经历、主观意识等多种因素的,所以内部审计评价的结论意见,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主观随意性和不真实性,不能真实地反映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所以在实际内部审计工作当中,很少采用这种方法。 2 调查询问法,是指内部审计职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正当性及效益性,采取询问有关财务负责人、当事人,调阅有关的账簿资料,查看会议记录及有关规章制度和文件,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正当性、效益性,进行分析、判定、评价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同样,这种评价方法也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财政收支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四、内部审计评价与相关技术方法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评价与财务(报表)分析的关系 内部审计评价与财务报表分析具有内在的联系。财务报表分析包括:资产负债表分析、损益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等三个方面,通过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可以反映组织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水平并揭示未来组织的发展趋势。内部审计评价的结论是否真实公道,直接影响着财务报表分析结果的有用性和客观性,同样,通过对财务报表分析所提供的有关财务指标变化情况的,将有助于内部审计职员,分析、判定和把握组织财务状况变动情况,揭示未来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完善内部审计评价工作。 (二)内部审计评价与业绩(绩效)评价的关系 内部审计评价与业绩(绩效)评价具有一定的关系。内部审计评价的,既有真实性、正当性,又有效益性,内部审计关于效益性的评价与治理部分业绩(绩效)评价有一定的关系,但不能代替组织治理部分的绩效评价,两者在评价的程序、标准、目标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内部审计职员或机构可以为治理部分提供效益性方面的有关资料信息,满足治理部分绩效评价的相关需要,以帮助治理部分进行绩效考评,确保治理部分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三)内部审计评价与全面(综合)评价的关系 内部审计评价与全面(综合)评价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随着内部审计范围的扩大,内部审计内容也从单一财务审计领域,向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治理审计等多种领域转变,内部审计的评价已经渗透到组织生产、经营、治理、决策、服务等诸多方面,提供的内部审计评价信息具有全面性,能满足相关方面对信息的需求。治理部分通过分析内部审计评价的信息,指出组织在生产、经营、治理等方面存在的题目,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加强经营治理,实现经济目标。 五、结论 (一)内部审计评价是内部审计的应有之义,是与内部审计监视相并行的一项新职能。 (二)内部审计评价与内部审计目标密切相关,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功能作用的必然要求。 (三)内部审计评价已经形成一系列基本原则和标准,实务中需要结合具体业务研究采用适当的评价标准。 (四)内部审计评价具有多种多样的比较分析与判定评价的技术方法,实务中需要结合具体业务研究采用有效地分析评价技术。 (五)内部审计评价与财务报表分析、业绩评价和综合评价技术具有内在关系,可以有效地研究利用其他相关分析评价的结果。 主要: 陈秋金,2004,“浅析内部审计的发展及其职能变化”,《农业》第5期。 (美)理查德·L·莱特里夫等编著,1999,《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中国审计出版社。 荆新等主编,2002,《财务管》(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宋常、刘正均,2003,“完善与发展我国内部审计的思考”,《审计研究》第6期。 孙立、刘宝珍,2004,“发挥内审功能,增加公司价值”,《统计与决策》第10期。 佟晓明、陈丽玲,2004,“浅谈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冶金财会》第9期。 王光远著,1996,《治理审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王巨才、刘秀芝,2004,“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题目及对策”,《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科版)第4期。【内部审计评价的理论与技术】相关文章:
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初探01-10
对现代内部审计业绩评价模式的探讨03-2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若干理论题目探讨12-09
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中的应用研究11-17
内部审计浅谈03-29
内部审计论文05-27
内部审计论文02-13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基本理论及程序构建03-24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题目及对策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