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现代审计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究
摘要:如何使审计系统化、化,建立具有特色的审计理论体系是当前审计中的重要课题。什么是审计理论体系,审计理论体系如何构建;什么是审计基础理论、审计理论和审计理论,包涵什么具体内容,本文拟就以上进行探究。关键词:现代审计理论体系、审计基础理论、审计应用理论、审计发展理论
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受审计实践的检验,同时又不断在审计实践中修正与完善,因此,审计理论是审计实践的科学,是通过实践将客观的、合乎逻辑的、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容加以概括、抽象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何使审计理论系统化、科学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体系是当前审计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没有大量的审计实践,就不可能有审计理论的抽象,它是从感性熟悉上升到理论熟悉而形成的。审计理论具有指导作用,它将揭示关于审计实践的本质和规律,是为审计实践服务的。审计理论体系是反映审计研究对象而形成的概念、范畴、判定、推理的体系,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结构的系统。纳进审计理论体系的各种审计理论,不是分散的、孤立的、毫无联系的,而是具有内在逻辑推理关系的整体,是首尾一贯、一环扣一环的。
关于审计理论体系(或审计理论体系结构、审计理论结构)的研究可谓由来已久,其结论不下数十种,仅1995年景都会议上提出的有一定的观点就有七八种之多。1
新近出版的由国家审计署李金华审计长主编的《审计理论研究》和《中国审计体系研究》两书提出,审计理论体系的新框架是:审计动因的理论——导出审计理论的定义和受托责任等基本概念,审计主体理论——导出独立性等概念,审计客体理论——导出审计对象等概念,审计主客关系理论——导出审计职能、委托和授权等概念,审计运行理论——导出审计目标、审计规范、审计证据、审计依据、审计程序和审计结果等概念。2
笔者以为,审计理论体系按理论研究的性质,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审计基础理论、审计应用理论和审计发展理论,三者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其基本框架结构为:
一、审计基础理论
作甚审计基础理论,理论界的表述不一。有的学者以为,审计基础理论就是统帅审计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反映审计本质属性的内在规律,同时也是解决高层次审计理论的基本题目(作为一种理论在一定时空应具有相对永恒性,且不以人们主观意志而改变其本身的内涵);审计的基础理论的主要题目有:审计职能、审计性质、审计对象和审计定义。3
也有的同道以为,审计基础理论是审计之常理,重点解决的审计理论和实际题目是:为谁审计、凭什么审计、审计谁、为什么审计、审计什么、审计的出发点和回宿何在、什么时间审计、什么条件下审计、怎么审计以及审计完了怎么办。4
至于如何建立审计基础理论,有的同道以为,审计基础理论的建立应以理论为,鉴戒会计理论的体系,设计审计理论体系,特别是我国审计实践仍主要以财政财务审计为主要内容的背景下就更为如此,5此观点在理论界颇具影响,由此审计理论的研究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会计理论的影响,如会计理论以会计环境为研究出发点,审计理论则以审计环境为研究出发点;有的甚至以为,现代会计理论和实践的迅速发展对现代审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避免的,现代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与现代审计理论的发展趋势乃不谋而合。6
还有的同道以为,审计理论体系应是立体的,融与现实、国内与国外、理论与实践、经验与技巧为一体,它是审计实践的沉淀和理论成果的迭加,是一个动态完善的体系;审计理论体系的建立应根植于我国审计实践,并指导审计实践,理论的形成应重于总结和回纳审计实践经验,而不是照搬西方现成的理论模式,重于实证的结果,而不是抽象的理论演绎。7
笔者以为,审计基础理论是研究审计本质、一般规律或基本原理,探求能揭示审计实践普遍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在审计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其科学水平决定着审计理论体系的水平。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对象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审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审计实践的一般过程和审计熟悉的一般,而不是具体的审计实践和特殊的过程。前者指的是审计实践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审计目标,运用审计实践手段作用于客体的一般活动过程;审计研究的一般方法,是指审计研究职员发挥自觉能动性,正确反映审计实践的一般主观手段,审计熟悉或研究方法不仅作为熟悉的工具或手段,而且还作为审计基础理论的认知对象。
第二,审计基础理论的研究任务或目的,是解决如何正确熟悉审计实践和从一般意义上组织审计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审计实践要素的基本性题目。前者是“怎样熟悉”的题目,后者是“熟悉什么”的题目。通过题目的解决,揭示审计实践的普遍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
第三,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功能的长远性和战略性。审计基础理论研究的某项重大突破,经常给整个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带来大的变革。例如,“受托责任审计论”这一审计基础理论观点的提出,在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加快审计理论建设推动审计实践的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
第四,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应体现百花齐放,百家争叫。审计基础理论研究答应多种意见并存和发展,并不急于对某些理论观点作出终结评价,或者说不急于下定论。很多题目越争才能越明,只有争论才能发展、进步和完善。
审计实践是实践的主体按照一定的实践目标,运用一定的实践手段作用于实践客体的活动。审计实践的一般理论是由七个要素构成,这七个要素是审计实践的环境、审计实践的动因与本质、审计实践的目标、审计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审计实践的程序和方法、审计实践的规范和审计实践的治理。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为:
审计环境理论
审计动因和本质理论
审计目标理论
审计主客体理论
审计程序和方法理论
审计规范理论
审计治理理论
审计基础理论体系
审计环境理论主要研究审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所处的环境因素及其关系,如环境、经济环境、环境、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等。
审计动因和本质理论主要研究审计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审计概念和本质,审计职能、任务和作用等有关理论题目。
审计目标理论主要研究审计目的与审计目标的关系,审计总目标、审计基本目标和审计具体目标等有关理论题目。
审计主客体理论主要研究审计机构设置和内部治理,审计职员资格和素质条件,审计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审计等有关理论题目,以及审计对象的若干理论题目。
审计程序和方法理论主要研究审计程序和方式手段,审计三要素(审计证据、审计依据和审计报告)及其相互关系等有关理论题目。
审计规范理论主要研究审计假定,审计准则,审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等有关理论题目。
审计治理理论主要研究审计计划治理,审计目标责任治理,审计业务治理,审计质量治理,审计风险治理,审计信息治理,审计基础治理和审计内部行政治理等有关理论题目。
二、审计应用理论
审计应用理论是审计基础理论在具体审计实践中运用的知识体系,或者说是关于处理具体审计工作时应遵循的原理、原则、程序和方法的知识体系。它介于审计基础理论和具体审计实践活动之间。通过对审计应用理论的研究,可以使审计基础理论题目的研究与审计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新的审计基础理论概念更易于在审计实践中贯彻落实。审计应用理论实际上是审计基础理论在应用研究与建设上的反映,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审计应用理论研究对象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审计应用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审计实践或特殊的过程,而不是审计实践的一般理论。例如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实践过程。
第二、审计应用理论研究任务或目的的针对性,审计应用理论研究的任务或目的是解决具体的审计工作如何做的题目,或者基础理论如何具体运用的题目,是从理论上研究一些具体实践的程序和方法等。
第三、审计应用理论研究具有实践性、专业性和服务性的特点。
第四、审计应用理论在研究上应博采众长,体现理论成熟过程的渐进性特点。
审计应用理论按照不同的角度来划分分别包含不同的内容。如:
财政财务审计应用理论
经济效益审计应用理论
财经法纪审计应用理论
经济责任审计应用理论
国家审计应用理论
审计应用理论
内部审计应用理论
国家审计主要国家审计的基本理论,以及国家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所要进行的财政审计、审计、外资审计、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领导干部任期责任审计等有关理论题目。
审计应用理论主要研究社会审计基本理论,以及社会审计组织所要进行的审计查证业务、咨询服务业务等若干理论题目。
内部审计应用理论主要研究内部审计基本理论,以及部分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所要进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财政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有关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审计等若干理论题目。
财政财务审计应用理论主要研究财政财务审计基本理论,以及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本级各部分和下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审计、预算外资金审计,金融机构、事业组织、企业、国家建设项目、基金资金、国外助款贷款项目财务收支审计等若干理论题目。
经济效益审计应用理论主要研究经济效益审计基本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效益审计、微观(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和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等若干理论题目。
财经法纪审计应用理论主要研究财经法纪审计基本理论,以及对被审计单位严重违反财经法游记为进行专案审计的有关理论题目。
经济责任审计应用理论主要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基本理论,以及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理论题目。
三、审计理论
审计发展理论是回顾审计产生的,立足当今审计研究成果,展看审计未来的创新性审计理论。审计发展理论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审计发展理论的过程性、连续性;
第二、审计发展理论的先进性、前瞻性;
第三、审计发展理论的性、指导性;
第四、审计发展理论的国际化、一体化。
审计发展理论的主要为:审计发展史理论和审计创新理论。
审计发展史理论主要研究审计产生、发展的历史。
审计创新理论主要研究审计环境创新、审计理论和观念创新、审计体制创新、审计主体素质优化、审计内容创新和审计实务拓展、审计手段创新、审计治理创新等若干理论题目。
迈进新世纪,面对历史的机遇和挑战,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进一个新阶段,我们事业的发展已经立于一个新平台,欲再图新的发展,创新就必不可少;再者,国内国际、经济、文化、军事形势都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旧的传统的思维、工作和生活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知识更新的速度明显加快,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国际化、化。人们经常用如此言语描绘越来越邻近的知识经济:经济运行全球化、社会发展持续化、信息传递高速化、高新技术产业化、资产投进无形化、知识资源资本化、治理手段细密化、职员素质复合化……这些前所未有的变化,标志着我们所处环境的巨变,假如人们自身不变,固步自封就跟不上前进的步伐,就将被历史无情抛弃,“变”就是改革,就是创新;最后,创新不仅是我们所处环境的外在压力,更是人们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我们的对手和潜伏的对手无一不在创新和发展,甚至以超乎平常的速度在发展,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也在迅猛赶超,假如我们不创新和发展,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不会缩小,反而会被不断拉大,一些不发达国家也会遇上和超过我们,假如这样,我们将成为民族和历史的罪人。所以,我们要从时代和历史的高度熟悉“创新”,将创新融进我们各项工作之中。8
审计创新的目标是改革和更新审计理论和审计工作中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我国加进WTO后新形势需要、阻碍审计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环节,解决困扰审计工作的矛盾和题目,逐步完善我国审计制度,将审计事业推上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层次。审计创新内容广泛、涉及领域众多,具有十分广阔的空间。笔者以为,我们主要应集中精力、有计划地在以下若干领域推行审计创新,力争近期取得阶段性成效,迅速实现审计工作的转轨,以适应我国加进WTO的需要和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挑战:
1、审计环境创新。审计环境包括内在环境和外部环境。通过拓展审计领域,扩大审计,特别是强化高层次审计监视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加强审计在反腐倡廉和干部监视治理方面的作用,改善审计的政治环境;通过建立健全审计法律法规,特别是加快审计准则的制订和颁布,同时加快与电算化、数字化、化、国际化审计相适应的审计法规的制订,完善审计的法律环境;通过审计主体素质的优化以及审计职业道德素养的进步,塑造审计机关的新形象,进步审计的着名度,改善审计的社会环境;通过采用最新审计技术和方法,进步审计技术含量,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审计监视,改善审计的技术环境等。
2、审计理论和观念创新。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从审计实践创新中获得源泉、得到发展,同时审计理论的创新反过来又指导审计实践的创新。审计理论的创新主要是:对传统的审计理论不断检验和鉴定,以较高的频率更新审计理论内容;在加强对审计应用理论、发展理论研究的同时,特别是要加强对审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如对审计的定义、职能、任务和作用,审计主体和客体,审计的程序和方法等的重新认证。通过理论研究适时解决审计实践中碰到的困惑和矛盾,从而推动审计实践的发展。观念创新主要是要摒弃传统的“查账”意识和“游击”意识,将我们的审计观念从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切换到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并逐步建立接轨观念、超前观念、风险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效益观念、服务观念,以新视角、新层面、新观念来审阅审计工作,发现、并解决审计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题目。
3、审计体制创新。全面回顾和我国现行审计领导体制,对于行政型审计模式和双重领导体制做出公正客观的分析评价,并鉴戒国外审计体制改革的有益经验,在现有法律答应的范围内,并在对审计事业发展不产生太大影响的条件下,对现行审计领导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主要着力点是改政府自律为他律,进步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改进审计机关的隶属关系和报告关系,赋予审计机关更多、更有效的监视权力和手段,充分发挥审计监视的应有作用。
4、审计主体素质优化。审计职员的素质将从财会型向复合型转变,职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都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审计工作不再完全依靠职员的数目,而更重要的要依靠职员的素质和能力;审计职员的培养模式也将随之转型,知识型、智能型、复合型、自我更新型的培养目标将逐步确立;审计职员要求具有技术专长与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基本能力素养,审计也以此为基准进行改革和调整;审计人才的培养呈现出多渠道、多元化的态势。
5、审计内容创新和审计实务拓展。审计对象从有形转向无形,从会计资料的检查转向对经济活动运行的监视;从对会计核算结果的检查转向其核算过程或信息天生的监控;审计的重点将出现多元化的格式,对知识和信息的审计、环境审计、人力资源审计、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无形资产的审计、内部控制和治理制度的评价、信息系统功能和程序的公道性分析等将成为审计的重要内容。
6、审计方法手段创新。审计方法手段的创新是审计环境和审计内容创新的必然产物。审计方法手段创新的基本方向是:手工审计将逐步转向机审计;就地审计转向媒体网络审计;事后审计将转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并向适时审计方向发展;审计模式将由帐目基础审计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直至未来的风险导向审计,等等。
7、审计治理的创新。以系统的观念规划、配置审计资源,以科学治理方法实施审计工作的空间设定和时间安排;审计职员原有的分工概念将打破,审计职员业务的专一性将被适应性和灵活性取代;领导职员的治理决策作用将被强化;审计程序中的实施阶段,由于审计手段的更新,其时间大为压缩,而预备阶段和报告阶段的时间将明显增加;审计风险将成为审计项目治理的主要内容。
审计创新在时间上是继起的,空间上是并存的。创新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新,只有更新——应当成为审计职员的信条。9
注释:
1、《审计研究》编辑部:“审计基本理论研究”《审计研究》1995年第3期
2、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审计出版社2001年5月《中国审计体系研究》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年8月
3、周伟明:“审计基本理论题目的思考”《甘肃审计》1989年第2期
4、孙宝厚:“国家审计基本理论题目思考提纲”《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1999年第5期
5、袁盛奇:“会计理论研究影响审计理论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1998年第2期
6、冯巧根:《会计发展对审计理论研究的影响》《审计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0期
7、尹平:“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理论发展十年评述”《审计与经济研究》1995年第3期、第4期
8、9尹平:“创新:审计发展的永恒主题”《江苏审计》2002年第1期
【现代审计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究】相关文章:
现代建筑框架结构设计分析06-10
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08-28
浅谈中外内部审计准则比较研究05-03
现代企业绩效管理问题研究05-03
论现代审计学的风险概念体系06-05
论文写作之如何确定研究主题02-23
民事执行之参与分配制度研究06-06
会计审计研究若干国际动态06-03
PKPM进行多层框架结构设计的主要步骤10-31
价值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