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探讨
在审计中,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这不仅是由于有关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丰富和审计理论,还在于它有助于从方***的高度同一研究者对一些重要理论的熟悉,有助于多出和快出审计理论研究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方法在审计中是一种更为本质意义上的理论,是审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计理论体系中处于较高的层次。研究方法是否适当、,直接着审计理论研究的质量和效果,是促进或制约审计理论研究水平进步的重要因素。正如巴甫洛夫所说,“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法。无怪乎人们常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进步一步,随之在我们眼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布满着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大事乃是制定研究方法。”长期以来,在理论研究水平上,审计相对落后予及其他相关学科,很大程度上也是围于方***的落后与不够丰富。
在按照惯例将研究方法分为规范法(Normative approach)和实证法(Positive approach)两大种别的基础上,本文将深进探讨规范法、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形式,并系统阐述其关系定位题目。
一、 审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法
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与论述会计理论的丰富资料相比,在审计中,很难找到论述审计理论的文章或专著①。莫茨(R.K.Mauts)和夏拉夫(H.A.Sharaf)合著的《审计理论结构( philosophy of Auditing)》(1961年)开拓了审计理论研究的先河,并为规范式审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审计理论研究中所用的规范法,既有莫茨和夏拉夫的方法,后来还出现了其他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方法,包括研究方法、档案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
(一)哲学研究方法
一般而言,一门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它将开始对自己的目的和本质等理论题目提出疑问,并开始寻求哲学的指导。不容否认,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地、科学地探索审计理论的,是里程碑式著作《审计理论结构》。
在审计理论的研究途径上,该论著的作者运用哲学中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对各种审计理象。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一是理解(comprehension),即以概括性的眼光对审计理论作全面的思考:二是展看 (Perspective),即从综合的、相互联系的角度考虑每一个审计题目;三是洞察(1nsight),即超越偶然认可时惯例或信念往深刻熟悉推论的条件;四是想象 (Vision),即超越时空,猜测审计理论的远景和目标⑧o具体说来,理解这一研究途径是要在审计这门学科中寻求那些较有普遍性的概念,诸如证据、应有的关注、表露和独立性等,对这些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概念进行研究;展看时需要据弃那些特殊的理由、超越个人成见和既得利益,对每一个题目都应根据其综合的重要性和各个方面来考虑,而不应仅从一个或几个有限的角度往考虑;要有所洞察需要在审计知识领域里避免偏见和提出不科学的推论,有必要揭示并接受审计基本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的基础;发挥想象时则需要真正摆脱日常题目的困扰并长期致力于发展审计知识领域,对本学科持超然而严厉的态度,往发现题目所在并预见其对未来的影响。
在审计理论的研究方法上,作者以为,哲学研究的传统方法——方法和估价方法对发展审计理论较为有益。在审计中,存在着客观事实和主观估价这两个研究课题。对此,需要采用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③。由于审计判定取决于通过收集或确定证据获得的信赖程度,因而有必要像哲学研究那样,对知识和证实理论进行研究,使用分析法。但另一方面,审计职能是在重视道德行为的“荣誉制度”下实现的,审计职员的价值标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每次审计检查9若无行为规划和衡量标准可供鉴戒,要保证令人满足的业绩,就必然依靠审计职员的职业责任感,这就需要使用估价法。总之,审计的基本性质使自己的某些方面适合于使用分析法,而在其他一些方面适合于使用估价法。
从哲学高度进行的审计理论研究,除了《审计理论结构》之外,值得一提的还有美国会计学会(AAA)出版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A statement of basic auditing concepts)》(1972)和尚德尔(C.W.Schandel)编著的《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定(Theory of auditing: evaluation,investigation,and judgement)》(1978)。作为理论上对莫茨和夏拉夫的响应,《基本审计概念说明》倡导审计理论要适用于所有的审计类型,具有全面性和抽象性;而在接受莫茨和夏拉夫的挑战之后,《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定》则力求:“直到审计中所有有用的概念都得到阐述,并能够经受哲学性检查”。
(二)
史学家郭道扬教授指出,在审计研究中,只有以审计史学研究为基础,也只有对每一理论的研究首先从历史渊源上加以追索,方可揭示理论内涵中的本质题目,把握这一理论的历史成因及历史进展,以及正确评价某一理论题目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便是任何一个审计理论题目的研究都必须以历史研究作为出发点的基本原因。审计表现为一个历史的延续过程,为发挥审计在现时发展中的作用,既必须研究历史的继续性题目,又同时有必要研究历史的延续性题目,以终极达到测试未来审计世界大趋势的目的。《世界审计史》(文硕,1996)即是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审计理论研究的典范。作为第一部世界审计通史,该书分国家审计的发展、民间审计的发展、会计帝国大战、内部审计的发展以及专题审计史共五个部分,展示了审计演进的轨迹。作者从历史的视角,以追根溯源的科学态度,丰富了审计理论研究方法。
(三)档案研究方法
审计不但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而且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受托责任作为一种最具纲领性和普遍性的总方式,当然只能见之于最基本、最普遍的审计现象。而不同人士、不同职业组织往往站在不同的态度上熟悉这些最基本1最普遍的题目,难以直接窥见审计的本质,这就需要我们对纷繁复杂、观点角度各异的档案资料加以研究。这种通过对相关的重要审计论著和审计职业组织公告等档案进行综述,系统研究审计理论的方法,可称为档案研究方法。王光远编著的《治理审计理论》(1996)即是一例。为“了研究基本的治理审计题目,他通过档案查阅了有代表性的会计审计学者及相关职业组织为治理审计基本理论题目的种种熟悉,不仅系统研究了美、英、日等国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准则和调查报告,美、英、日、澳等国政府审计署的准则和其他公告,美、英治理协会的公告和调查报告,治理咨询服务公告,纳税实务责任公告,会计与复核服务公告,鉴证准则公告,还系统研究了马丁德尔的《对治理的科学评价》、伦纳德的《治理审计》、利奥·赫伯特的《治理业绩审计》、格林的《公营部分货币价值审计》、理查德·布朗的《政府业绩审计》,以及《会计评伦》、《会计杂志》。、《会计、审计与受托责任学刊》、《财务受托责任与管刊》、《治理审计学刊》、《注册会计师杂志》等刊物上的相关论文。然后,在大量把握档案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编著了《治理审计理论》。该论著使我们很清楚地看清了档案研究的基本步骤,进一步丰富了审计理论研究的方***体系。
(四)比较研究方法
自从娄尔行教授开创了国内比较会计研究的先河以来,比较研究方法不仅在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中推广开来,而且,在审计理论研究中也开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比较审计理论研究采取的做法是,概括不同主体在审计理论和实务方面的共性和个性,分析其因素和发展趋势,从中发现国际惯例,以期改进审计实务和进步审计理论水平。南开大学萧英达、张继勋·、刘志远合著的《国际比较审计》(2000)是比较审计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作者采用以空间比较为主,与时间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从两个不同的视角透视了审计理论和审计制度。他们主要比较了世界上各主要国家现行审计制度、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之间的异同,同时也对审计制度发展变化的历史做了必要的考察和说明,为建设和完善我国的审计制度和审计准则提供了可资鉴戒的基础。
二、 审计理论研究的实证法
实证理论概念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在会计文献中。在此之前,尽大部分会计文献都属于规范性的,夸大的是如何限定会计,而不重视以实证的方式往验证这些限定所依靠的重要假设。财务经济学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发展终极导致了这种新理论在会计上的,而这些应用则促进了实证研究与实证理论概念在会计上的推广④。尽管其时首倡审计理论研究的莫茨和夏拉夫以为,数学法并不适用于审计学,除最简单的模型以外,在审计发展的现阶段(60年代),建立适应于审计学的数学模型是不可能的⑤,但审计本身究竟就是一种实证性的行为“,而且时过境迁,审计理论研究方法发展到以数学法为主的实证法与规范法并重,已成为一种既成事实和既定方向。
实证反对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夸大客观证据,而不是个人的知识或判定,被用来事物“是什么”。相应地,实证研究过程不同于夸大逻辑推理、被用来研究事物“应该是什么”的规范研究过程。实证研究的一般步骤是:(1)进行调查,或案例研究、访谈、实验;(2)将通过调查,或案例研究、访谈、实验等途径获得的数据资料做系统整理和计量;(3)概括和回纳计量分析的结果;(4)以逻辑和数学方法得出研究结论;(5)做出上的诠释,建立理论模型;(6)检验研究命题或理论模型,接受或修改甚至推翻原假设。。
(一)问卷调查法
围绕审计理论的某一特定命题,设计、公道的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这是一种相对简便易行而又常用的实证法。采用这种方法,对问卷设计的要求比较高,问卷既要便于接受调查者理解和正确回答,又要能全面、正确地涵盖所需了解的。另外,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还要尽量进步问卷的回收率和所回收问卷的有效性。注册师协会1997年就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行业、事务所体制改革、国有审计等四个方面,对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成果“注册会计师行业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刊登于1998年2月21日的《中国财经报》上,这次问卷调查,是要以实证方法研究、解决审计理论题目。其精神与有效性,对我国审计理论实证研究的开展,对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风气起到了推动作用o
(二)案例研究法
每一个重大审计案例的背后,总是隐躲着一些深层次的审计理论题目。认真研究重大的审计案例,寻找其理论根源,已成为世界各国审计理论界的惯例。案例研究方法正是通过观察现实世界所发生的典型审计案例,思考重大审计诉讼案例的判决结果,昭示审计理论滞后于审计实务,还是表明审计实务界对现有审计理论缺乏科学理解,进而根据研究结果,为审计理论的发展完善和审计实务的改进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例如,李若山编著的《审计安全——国外审计诉讼案例》(1998)取材于美国审计界和英国审计界所发生的,真实、具体的审计诉讼案例,范围包括传统与典型审计案例、非会计报表类审计案例,证券行业审计案例、其他行业(如工交、贸易、运输、医疗)审计案例。编者针对审计诉讼案例的判决情况及涉及的审计过程,认真查找审计职员在具体诉讼案例中是否存在审计程序上的缺陷以及所应承担的审计责任,思考每一重大审计案例对完善、改进审计理论有何启示与教训,堪称审计理论案例研究的典范。
(三)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可以采取实验室实验和实地实验两种形式。前者是在控制严密的实验环境中进行的,而后者是用现实世界的真实客体进行的。具体做法是,分控制组(Control group)和处理组(Treatment group)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研究命题。采用这一研究方法,一般来说,由于实验可以重复进行,研究结果轻易验证和复核。但象审计一类的不属于科学的研究命题,重复实验的条件很难雷同甚至不变。而且,控制组的选择要剔除干扰因素,难度比较大,实验研究的结果也就可能会受到“噪音”的干扰。 SCidler在1974年通过实验调查投资者对包含不同信息的审计报告的看法,在“审计报告的符号与交流(Seidlerd在1974年通过实验调查投资者对包含不同信息的审计报告的看法,在“审计报告的符号与交流”(Symbo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uditor\\'s report)”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符号论”,所用的研究方法即是实验研究方法。
(四)专家访谈法
专家访谈法是针对特定命题,对具有相当资历及代表性的专家进行访问或组织谈话,综合分析访谈后,得出研究结论。采用这一研究方法,由于专家的意见一般具有权威性、针对性,不同专家的意见往往相互印证或补充,还能提供多种视角和多个层面的观点和看法,终极结论往往较为权威、可靠。不过,接受访谈的专家发表的意见难免带有主观成分,难于进行数目化的统计分析,因而利用专家意见不能代替对客观资料的分析。中国的马秀如博士1996年编著的《公然发行公司实施内部控制之研究》,即是运用专家访谈法进行审计理论研究的先例。编者在研究企业界的不当内部控制观念和新颁布的《公然发行公司建立内部控制与内部稽核实施要点》的缺陷时,以座谈会、一对一面谈等形式,通过专家了解其所接触的企业界人士对内部控制所持的错误观念和上述《实施要点》的不足,然后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五)统计法
统计分析法要使用大量的数据资料和数理统计模型,进行统计假设检验。这种的,在西方的学术界已蔚然成风,在审计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至出现了这样一种说法,“没有数据没有模型就不是真正的研究,或者不是的研究。”固然有些言过实在,但统计分析法相对较为科学、客观这;优点却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统计知识的普及和实证研究的兴起,统计分析法在我国审计理论研究上的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最初的描述性统计阶段,而是开始趋于采用较为复杂但所得结论更为严谨的数理方法。国内较早用统计分析法进行审计理论研究的例子,是李树华博士的“上市公司97年年度报告审计意见之实证研究——统计特征及信息涵义”。该文探寻我国上市公司1997年年度报告审计意见所具有的统计特征及相应的信息涵义时,采用了横截面分析、描述性统计的方法。
三、 规范法与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关系定位
(一)规范法与实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区别。
1.切进点不同
规范法是以回纳演绎为主,夸大价值判定,研究事物“应该是什么”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由于审计是一门科学,因而注重定性分析,运用规范法进行审计理论研究是古已有之的传统。而实证法是以统计分析为主,夸大经验证据,研究事物“是什么”的一种侧重定量的方法。审计作为一门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科学,在“证据”这一关键上,便与实证研究过程取得一致。这为实证方法融进到审计理论研究中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功能和趋势不同
规范法的审计理论研究功能是,提供同一、规范的标准,作为最佳审计实务的,即指导和优化审计实务。而实证法的审计理论研究功能是,对出现的不同审计实务,进行解释并考虑其和经济后果,猜测实务界会采用什么样的特定审计实务,
即解释和猜测审计实务。过往,学术界和职业界在采用规范法还是实证法的取向上并无明显分野,进行学术研究或职业研究,都不会偏执一端。但最近开始出现一种倾向,即:学术研究和职业研究一般采用不同方法,学术界为了能更好地让人们理解审计信息的作用和影响,偏爱实证法;职业界在致力于同一审计实务和进步审计有用性的过程中,偏重规范法。
(二)规范法与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联系
一方面,实证审计研究建立假设的条件条件之一,是规范法形成的审计理论;实证研究的结论也只有通过规范,才能上升为经世致用的理论,用于规范和优化审计实务。另一方面,规范审计研究的条件假设假如未经实证检验,结论无疑将缺乏坚实的基础,而主观的价值判定是很难被普遍接受的。这决定了规范法需要实证法为之提供实践上的依托。因此,规范法与实证法不是相斥的,相反,在审计理论研究中,应将两者很好地同一起来。
在具体研究审计理论题目时,首先,研究职员应尽可能排除自己的个人偏见与主观的价值判定,通过实证研究,对审计实务及相关现象“是什么”做出客观、正确的解释和猜测。在此基础上,可以采用一定的价值判定标准,利用规范的方法得出“应该是什么”的审计规范理论。然后,还需在实践中检验审计规范理论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这又成为实证研究的任务。总之,整个审计理论研究围绕着“实证研究——规范研究——再实证研究”这条思路展开,使审计理论在密切联系实际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发展。
(三)规范法与实证法在我国审计理论研究中的现实选择
现实的矛盾是,从规范法和实证法的相互依靠关系来看,需要在审计理论研究中将两者同一起来。但假如从顺应国际倾向的角度出发,审计理论研究又似乎要在学术界夸大实证法的主导地位,而在实务界确认规范法的权威。于是,我国的审计理论研究如何在规范法和实证法中进行取舍,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现实题目。
应该看到,我国审计的现状是,尽管规范研究还够不上成熟,但实证研究甚至才刚刚起步。即便在准则制订和实务规范的过程中,审计职业界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准则、规范的,也需要实证法的运用。因此,现实的任务是,不能仅仅满足于可以驾轻就熟地进行规范审计研究,而必须加快实证审计研究的步伐,加大实证审计研究的力度。但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规范审计研究。而应将规范法与实证法并重,并考虑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使规范研究成果与实证研究成果能够相互鉴戒和印证。我国审计职业界和学术界唯有携起手来,极大地丰富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进步我国审计理论水平这一根本目的。
注释:
①见文硕著:《世界审计史》,治理出版社,1996年, pp624—625。
②见文硕著:《世界审计史》,企业治理出版社,1996年, pp627—628。
③见文硕、肖泽忠等译,莫茨(R.K.Mauts)和夏拉夫(H.Sharaf)著:《审计理论结构( philgophy of auditing)》,贸易出版社,1990年,p.15。
④见黄世忠、陈少华、刘海彬等译,瓦茨(Ross.Watts)和齐默尔曼(Jer01dL.Zimmerman)著:《实证理论》,中国贸易出版社,1990年6月初版,p.16。
⑤见文硕、肖泽忠等译,莫茨(R.K,Mauts)和夏拉夫(H.A.Sharaf)著:《审计理论结构(Thephil00phyofaudit- ing)》,中国贸易出版社,1990年,pp82—83。
⑥见周勤业、尤家荣、达世华主编:《审计》,上海三联书店, 1996年,p.125。
⑦见陈卫星:“实证方法在审计研究中的”,《审计研究》,1998年第2期,p.29。
【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探讨】相关文章:
对土建工程预算审计方法的探讨03-22
组织支持理论研究及应用探讨03-21
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方法与技巧探讨12-09
工程结算审计探讨03-21
审计风险模型探讨03-23
内部控制审计的探讨12-08
关于审计目的与审计目标的探讨03-23
建立审计公设与审计假设体系的探讨03-20
独立审计对审计证据总体要求的探讨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