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注会审计风险类型、成因与防范策略论文
一、注册会计师工作模式。
新准则要求采用风险导向模式,即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作为工作的主线。
一般来说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在风险导向模式下分为四个步骤:接受业务委托、计划审计工作、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应对重大错报风险。其中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尤其重要,如果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有偏差,则注册会计师采取的应对措施便不合适,导致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承担较大的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类型。
审计风险指的是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步恰当审计意见的 可能性,它由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决定。
1.重大错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指的是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就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有关。重大错报风险分为两种,一是报表层次的,二是认定层次的。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与报表存在着广泛的联系,通常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有关,会影响多项认定。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关系到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考虑这类风险直接影响注册会计师一下步对审计程序的设计等问题。
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又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固有风险是指在考虑相关内控之前,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易于发生错报的可能。固有风险的产生与被审计单位自身有关,如经营风险等。控制风险指的是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没有被内控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的可能性。控制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内控设计好坏有关,但是由于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控制风险在某种程度下一直存在。
2.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指的是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检查风险取决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风险的判断以及在审计中所采取的程序。
3.风险模型。
综上所述的两种风险构成了检查风险的数学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由该模型可以看出,在审计风险一定的情况下,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呈反向变动的关系,由于重大错报风险是在审计前就独立于财务报表存在的,因此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降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来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三、审计风险的形成佐因。
1.客观因素。
(1)外部环境。
近年来,会计、税收法律的变化导致企业会计核算以及报税的过程都随之变化,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风险的判断也随之改变。
加之审计准则也在变化,在各种法律、准则不断变化的前提下,遇到的各种问题一时得不到解决,注册会计师适应起来也会比较困难,导致审计的困境。
(2)内部环境。
现代企业大力提倡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少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比较健全,存在很多漏洞,这样就容易造成很多差错和舞弊。一些比较大型的企业还设有内部审计部门,以帮助管理层识别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和舞弊情况,但是内部审计毕竟是企业内部的部门,如果监管不力就是形同虚设。内部控制健全、内部审计得力,自然会减轻注册会计师的负担也降低审计风险,但是如果管理层串通舞弊,在企业各个环节形成虚假凭证,注册会计师会很难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问题,造成不良影响。
2.主观因素。
(1)注册会计师自身原因。
事务所在接受审计项目后安排本所的注册会计师带队进行审计。有些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关注与责任心不够,没有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深入的了解,或者没有与管理层进行良好的沟通,便开始制定审计计划要求审计人员执行审计。加之如果项目组的新手成员较多,业务能力未达到合格的执业水平,加大审计风险水平。
(2)审计成本的限制。
由于审计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数量逐年增加,在行业间形成了恶性竞争的趋势,一些事务所不惜一再降低收费。虽然准则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不因以审计成本为由,选择实施或不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但在注册会计师实际执行审计的情况下,收费低审计成本高,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注册会计师对审计程序的选择。
(3)审计方法的选择。
被审计单位可能业务众多,注册会计师不能对所有业务进行逐一审计,因此审计抽样成为注册会计师首选的方法。但是由于抽样的局限性,审计的结果必然面临一些误差。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的运用。在制定审计计划时,注册会计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执业判断,确定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重要性。这就带来了明显的主观性,不同的审计人员可能由不同的看法,对重要的性确定也有偏差。重要性不同,注册会计师选择对不同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采用的审计程序也就有所不同。
四、防范措施。
1.外部环境的配合。
(1)国家尽快完善法律法规。
从宏观的角度看,如果国家能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会计、税收、审计、财政方面的准则,一方面让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能够有法可依、有准则可借鉴,另一方面规范企业合法经营的行为、杜绝舞弊,这样同时使注册会计师与企业做到各司其职,可以大大减轻审计风险。
(2)企业管理层加强内部控制意识。
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否设计完好、执行彻底,与管理层的内控意识有很大的关系。管理层应参有关部门设计内部控制,并实时监督内控的执行情况,杜绝舞弊行为,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
(3)企业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有条件的企业,应该设计内部审计部门,使内部审计真正发挥作用,协同外部审计一起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应该成为独立的部门,不与其他部门牵连,保持独立性,才能在企业中对纠出错误的环节。
2.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
(1)提高审计领导者决策的质量。
审计领导者指事务所的合伙人或者项目组负责人。一方面合伙人应当谨慎接受审计客户的邀请,选择信誉度较高,正直的客户,慎重签署审计业务委托书。不应该有"不管审计客户如何,事务所有钱赚就行"的思想,保持审计者应有的素质。另一方面项目组负责人应当坚持风险导向审计的原则,增强项目组成员的风险意识,并对项目组成员提供督导,把握好审计的质量。
(2)加强培养审计项目组成员的专业能力。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定期对其员工进行培训,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学习各种法律法规的变化,才能以专业的判断和较高的工作效率灵活地进行审计。
(3)实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制度。
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制定全面的质量控制制度,在各个项目组审计的过程中,相互监督;结束时,派项目组外专业的人员进行质量控制复核;不仅如此,还应该在事务所层面,定期抽取不同的项目进行复核,保证审计的质量。
(4)采用计算机系统辅助审计或云审计技术。
审计技术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事务所可以适当利用计算机与人工操作并行的方法。计算机辅助审计能够提高效率,并且不会绕过人工可能忽略的环节。云审计技术则是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大数据平台,与企业或是其他机构共享数据,不仅有利于审计数据的收集,也降低了企业造假的程度,进而降低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风险。
五、结论。
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将审计风险降为零,只能通过相应的措施来降低审计风险。我认为通过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来对应寻找防范的措施,如上文提出的几种观点。然而由于审计的固有限制(如被审计单位故意隐瞒或舞弊),注册会计师不能对其审计形成的意见成为绝对保证,只能是有限保证。因此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不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解决的,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配合与努力,为注册会计师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参考文献:
[1]闫伟宸。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江苏商论,2013(05):219- 220.
[2]陆桂娟。审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
[3]肖楠。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财会通讯,2011(1):41- 43.
[4]封铁英,段兴民。试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02):39- 43.
【注会审计风险类型、成因与防范策略论文】相关文章:
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策略初探论文05-23
浅论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10-09
浅析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06-13
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研究的论文06-23
浅论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05-22
试析审计风险的成因、防范及对策07-25
浅析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措施10-14
工程决算审计风险的成因与规避策略论文08-12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论文09-05
工程决算审计风险的成因与规避策略毕业论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