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策略探讨论文
摘要: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适应企业风险复杂化趋势而产生的内部审计形式,文章从梳理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入手,结合当前内部审计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了在内部审计中应用风险导向的实践意义和必要性,并从转变审计职能、审计方法和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方面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作为重要的管理工具,一直是企业内部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多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日趋复杂。尤其是对于大型企业集团而言,风险规模已经远远超出管理层能够直接管控的范围。为此,企业开始日益重视风险管理工作,积极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在此趋势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运而生,并较好的适应了管理层的风险管理需要。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概念与基本特点
按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组织实现目标”。根据这一定义,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就是要以对组织风险的评估与改善作为基本目标,以内部控制为审计基础,以公司治理为参与风险管理的前提。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作为内部审计发展的一个阶段,其本身具有区别于传统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外部审计的特点。笔者认为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将风险评估和改善作为首要目标,并据此延伸其职能。具体来说,其职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利用其在内部管理方面的专家地位和信息优势,根据企业目标评估、分析和管理风险,并将审计结果和管理建议向管理层报告。二是帮助管理层在制定重大决策事项时进行风险评估。三是为市场、采购、技术等其他专业领域的风险管理部门提供咨询。总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再是消极的查错防弊,而应以组织的整体风险评估作为首要工作。其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方法上更加注重风险评估、缺陷评估和管理建议。区别于传统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始终把风险管理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审计工作的事前风险评估和事后缺陷评估环节,并基于这些评估得到审计结论和给出风险管理建议。第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内部控制为基础。从理论上说,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监督环节,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环节的再控制。内部审计无论从事是对风险的评估和改善,还是参与风险管理和治理程序,都需要依托对企业内部控制状况的了解。第四,采用风险导向使内部审计工作融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不同于外部审计师所实施的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是为了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保护资产安全、防止舞弊的发生而进行的全方位的内部控制评价。也就是说,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以及管理层的风险治理活动都是以企业风险管理为目标。内部审计通过采用风险导向而参与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成为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在内部审计中采用风险导向的必要性与实践意义
当前,内部审计需要应对的风险越来越复杂,对审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内部审计需要更为全面、及时、准确的反映企业存在的风险,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传统内部审计虽然也针对企业风险进行监督,但从根本上说仍然缺乏完整有效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审计工作高度依赖审计人员水平,其风险覆盖的全面性、重要环节的审计充分性、以及审计质量的稳定性均难以保证。这不但无法满足企业风险管理需求,而且难以体现内部审计的管理价值,不利于内部审计的长期发展。因此,在审计实践中采用风险导向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选择。
1、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风险评估和改善为目标,可以更为系统的覆盖企业重要风险,保证内部审计的完整性传统内部审计对于内部控制的关注一般集中在已有流程和已识别的运营风险,而缺乏对风险识别全面性和风险变动的评估。但对个体企业而言,无论是外部环境、业务特点,还是内部管理和治理结构都十分复杂,且始终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COSO委员会在2004年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ERM)中将企业全面风险要素概括为八个大类,而阿瑟.安德森公司的商务风险模型(BRM)则将企业风险概括为三大类75种,足见其范围之广。在此情况下,传统内部审计很难保证审计结果和管理建议不存在重大遗漏、误判或者与企业实际状况脱节的风险。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通过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可以及时、全面的掌握这些情况,帮助内部审计部门形成对被审企业的完整认识。
2、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风险和缺陷的评估,能够更为科学的确定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有助于合理调配审计资源,深入进行研究分析,保证内部审计的充分性在目前的内部审计实践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在标准化的审计程序上耗费大量审计资源,而缺乏对重要问题的深入研究和系统性分析。具体来说,一方面,审计过于追求程序的标准化,审计意见包含大量详细的操作细节问题,但没有区分重要性水平。特别是对于风险较小的环节给予过多关注,造成控制冗余,不但影响审计效率,也可能对后续审计产生误导。另一方面,对于重要缺陷不能给出系统评估和全面的解决方案,例如评估缺陷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运营风险,缺陷产生的系统性原因和个体原因,以及如何进行整改和需要投入的管理资源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重视事前的风险评估,可以有效解决审计侧重点问题,合理调配审计资源。可以结合企业目标,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重要风险,评估缺陷程度。同时,还可以减少在次要风险上的审计资源投入,在总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审计效果。
三、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现途径与展望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审计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模式,对内审部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还存在很大障碍。笔者认为,要想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至少需要在如下几个实现转变。
1、内部审计部门职能的转变:由消极的查错防弊向主动的风险管理转变在所有阻碍风险导向审计实施的问题中,最根本的是内审部门自身定位的转变。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求内审部门的定位要从消极的查错防弊变为主动的风险管理,在风险评估、内部控制乃至公司治理中发挥专业作用。这使内审工作从监督指导职能延伸到风险评估、缺陷分析和管理咨询,几乎颠覆了内审部门的旧有工作范围,无疑是对内审部门从软件到硬件的全面挑战。尽管如此,这些转变又是不可回避的,因为能否转变思路并主动适应新的角色,是内部审计能否提升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也是企业风险管理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2、审计方法的转变:建立完善风险评估机制风险评估和改善作为内部审计的首要目标,在实践中也是能否真正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关键问题。因为企业的风险千差万别,风险评估也非常复杂繁琐,但作为整个审计体系的基石,所有后续审计工作均需要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笔者认为,企业应通过建立成熟的风险识别模型和风险评估程序,通过流程化、标准化以节约审计资源。具体来说,一方面内审部门应结合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企业风险模型(BRM)以及其他风险分析工具,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特点的风险识别模型。然后根据企业目标,在模型框架内识别具有重大影响的风险项目,建立企业风险数据库。另一方面,在内部审计中应建立风险评估报告制度,强制要求内审人员全面了解被审单位的风险状况,以保证所有后续审计工作按风险导向执行,最终帮助评价审计结果对企业整体风险的影响。
3、风险管理架构的转变:整合内部控制资源,实施风险的全过程管理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内部控制和企业风险管理部门,乃至于各专业部门的风险管理人员,其根本任务归根结底就是对风险进行管理。而受制于管理范围和资源限制,内部审计部门必须与其他风险管理部门共同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具体来说,一是需要加强部门协调,与相关部门共享风险数据库,并在共同的风险识别框架下对风险形成共同认识,对控制措施和审计缺陷评估实施共同标准。二是对风险进行全过程管理。根据风险管理过程理论,风险管理是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监控三个环节构成的循环,内部审计对于风险的管理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整合相关资源对风险全流程进行管理,及时进行重新评估和应对。目前,外部审计机构正在大力开展管理咨询业务,凭借其专业优势和成本优势,越来越多的重复性内部审计工作已呈现外包化趋势。内部审计如果仍在“查错防弊”阶段止步不前,将越来越难以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只有积极参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他风险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强有力的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有效为企业保驾护航,这或许是内部审计的长远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曹伟,桂友泉.2002: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J].审计研究(1),P27-30.
[2]费朵,邹家继.2008:项目风险识别方法探讨[J].物流科技(8),P139-141.
[3]刘洁.2006:内部审计新模式——风险导向审计[J].财会月刊(3),P77-79.
[4]路媛媛,袁洋.2008:风险导向内部审计——ERM框架分析[J].财会通讯(2),P123-125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策略探讨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