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论文

时间:2024-05-27 15:32:59 审计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内部审计论文

  现如今,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内部审计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部审计论文

内部审计论文1

  摘要:在高校基建工程内部控制审计实践中,有效进行审计风险内部控制,对于提升高校基建工程综合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发展实践中,高校基建工程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控制仍存在诸多问题,寻求有效的风险规避与内部控制审计策略,对于提升高校综合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基建工程;内部控制;审计

  通过优化内部控制审计机制,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可以提升高校基建工程综合管理水平。通过引入内部控制审计方式开展规范管理,可以降低工程综合管理风险,提高高校基建工程管理综合竞争力。

  1高校基建工程管理在内部控制审计方面的问题

  (1)对审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在高校基建工程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环节中,普遍存在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建设效率方面,对于内部控制审计管理的相关指标,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工作资源调配方面也没有给予倾斜。此外,从管理层角度来看,由于知识结构的问题,在考虑相应决策和工作问题的时候,也很少考虑到审计管理层面,不利于高校基建工程内部控制审计综合水平的提升。基于此,由于意识上的淡薄,再加上知识结构的限制,在内部控制审计管理优化与设计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2)专业管理体系与人才缺乏。在高校基建工程管理实践中,普遍存在内部控制审计体系缺失的问题,在内部控制审计管理主体上,也存在着主体单一的问题。在工作实践中,高校基建工程管理人员由于思想认识上的缺失,容易留下内部控制审计风险隐患。从目前高校基建工程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工作实际来看,虽然工作要求比较高,并且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但是审计人员的综合水平仍有待提升,无法适应当前工作的需求,成为了制约工作总体水平提升的瓶颈。寻求有效的人才引进和培养路径,是提升高校基建工程内部控制审计管理水平的基础和保障。(3)信息化管理工作存在缺失。从高校基建工程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实践来看,随着现代高校基建工程项目建设发展速度的加快,传统内部控制审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工作的需求,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提升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针对性,通过数据分析与筛选,找准工作节点,对于提升审计工作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内部控制审计实践中,工作人员普遍对于信息技术缺乏足够的重视,固守传统的工作模式,无法发现审计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了总体管理工作效能的提升。

  2创新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管理的具体策略

  (1)落实责任构建管理体系。在高校基建工程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环节,要想实现内部控制审计,进而实现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工作效能的提升,必须要创新认知,落实风险防控责任。在内部控制审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构建上,要明确相应的责任,避免出现管理“真空”的现象出现,形成权力和责任的有机制约,避免人为操作风险,通过导入多元化治理体系,构建现代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机制,引导各项工作按照既定流程推进,形成有效的责任落实机制,提升审计管控水平,实现内部控制审计目标,提升高校基建工程管理综合水平。(2)加强审计信息共享化建设。在高校基建工程内部控制审计管理过程中,通过实现信息共享,对有关内部控制审计信息进行整合和梳理,可以从宏观进行把控,对于高校基建工程这样的`大型工程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通过优化内部控制审计架构,分析潜在的内部控制审计管理风险和问题,可以及早解决问题,对于很多相关法律问题,也能实现经验的及时共享,防患于未然,实现高校基建工程内部控制审计风险防控目标,提升内部控制审计综合水平。(3)建立相应的审计集中控制机制。在高校基建工程内部控制审计管理体系中,要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审计风险集中控制体系,通过体系化的把控,统筹协调内部控制审计管理资源,在人员和工作资源调配上实现优化,通过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审计机制,可以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和风险预警机制,提升内部控制审计综合水平,通过内部控制审计体系的指引,也能提升管理层的重视程度,提升管理效能,满足高校基建工程管理在内部控制审计方面的需求。

  3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知道,随着现代高校基建工程管理工作的发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在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中,要找准工作节点,不断优化审计工作体系和流程,提升内部控制审计的综合水平,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升高校基建工程管理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志宏.高校基建工程管理内部控制审计[J].中国内部审计,20xx,(9):74-77.

  [2]张建林.高校基建工程结算委托审计的风险与对策[J].价值工程,20xx,32(5):72-73.

  [3]曹在伟.高校基建工程结算审计风险成因分析[J].价值工程,20xx,32(4):48-50.

  [4]吴柯.高校基建审计的风险及防范措施[J].商业会计,20xx,(8):49-50.

  [5]黄昌义.高校基建工程结算审计实施的难点与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xx,(17).

内部审计论文2

  【摘 要】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许多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非常突出,进而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正所谓“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因此企业做好内部控制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不变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章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同时进一步阐述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环境;风险控制

  一、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含义

  1.内部控制的含义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完整、安全,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措施、手续的总称。

  2.内部审计的含义

  单位内部配备专职的审计人员成立独立的审计机构,根据有关制度、法规,采用一定方法,对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和各项经济活动的效益性、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检查,作出建议、提出报告的一种监督活动。

  我国内部审计是指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或人员,对其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内控有效性以及经营活动效果、效率等开展的评价活动。内部审计和政府审计,以及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当今并列的三种审计类型。

  二、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作用

  1.内部控制的作用

  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财产物资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内部控制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对盗窃、贪污、滥用、毁坏等不法行为的有效控制,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

  保证生产和经管活动顺利进行:内部控制系统通过职责确定分工,严格各种制度、手续、检查监督手段、审批程序等。可以有效地控制本单位生产和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纠正失误和弊端,防止出现偏差。

  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基础:审计监督必须以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为依据,揭露弊端,检查错误,评价经济效益和经济责任,只有具备了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保证资料的真实、信息的准确,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2.内部审计的作用

  防护作用: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本单位经济活动以及财务收支情况等进行审计,对本单位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加强防护措施,保护合法、抑制非法,防止本单位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制约作用:内部审计人员按照我国的法律、法规,以及本单位的有关规定,对本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和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监督检查,对各种违法、违规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促使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在合法、效益的轨道上运行,保护国家和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

  管理、控制职能: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本单位各部门的经营管理、财务收支、经济效益等进行系统的审查、取证、分析,客观公正地作出结论,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协助本单位领导进行更为科学、更合理的决策,改进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和控制职能。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控环境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我国企业内控环境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例如,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董事会、 监事会、经理层之间权责不明确,缺乏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监事会没有发挥其监督管理的作用。其次,经营者往往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蒙骗所有者,甚至有的企业领导者不顾法规法纪,粉饰政绩,弄虚作假。最后,人员业务素质和思想认识不能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尤其是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有的老企业领导观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水平上,这大大限制了内部控制的制定与执行的有效性。

  2.缺乏风险评估机制

  企业必须设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以了解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并适时的加以处理。一般,企业的风险管理就是按公司规定的经营战略,选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 风险评估是分析和识别妨碍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困难因素的活动,通过风险评估找出业务风险点,并采取恰当的方法降低风险。我国许多企业都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3.信息沟通不畅

  会计信息是企业投资者、管理者和债权人,以及政府有关部门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做出投资决策及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可以保证有关各方及时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管理和控制。

  4.内部控制不健全或得不到有效执行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制度设计与制度执行两个方面,内部控制的失败要么是制度设计不合理,要么是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造成的。制度设计与制度执行是保证企业良好运作的关键,但设计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如得不到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也就会形同虚设。有些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陈旧过时不适应变化了的生产经营环境或不符合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要求,有些企业甚至没有制定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具体执行时走了样,成了有章不循,内部控制制度也就成了一张空文。

  四、需要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1.构建严密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完善的内控制度是企业有效运作之前提,建立企业内控制度可以消除隐患、堵塞漏洞,及时纠正、防止舞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单位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

  内控体系就好比企业的神经网络,要全方位的建立企业内控制度,使“可控”的生产经营活动都纳入其范围,真正实现生产经营活动的“可控”,使内控网络触及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每个角落。

  2.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第一,把经者的利益与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紧密挂钩,建立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营者的积极性。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相应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根据相关规定给予处罚。做到动力与压力结合,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目的。第二,使董事会不仅要有职有责,更要尽职尽责,建立制度,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导地位。董事会是内部控制的最高层,所以董事会只有具有相应的能力和作用,才能充分发挥监控、引导的职责。第三,完善企业内部的用人机制。建立企业家持证上岗和人才资格考评制度,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提拨和任用,一律经过严格的考评、考核。第四,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的控制,提高人员素质,更要提高会计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素质。企业员工的素质不仅仅包括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素质,更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道德方面素质;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在我国部分企业员工的价值水准和道德观念尚未达到可自觉遵守内部控制有关要求的情况下,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并将其直接纳入内部控制结构当中,将更为必要。

  3.改善企业监督制度

  内部控制是过程,这个过程要通过纳入管理过程的大量制度来实现。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实行授权监督,监督者既履行权利又履行义务,职能到位,如果监督者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监督,就要负相应责任,这样才能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切实有效地执行。通过国家监督、社会监督等多种形式对企业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有效监督,真正建立起包括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内部监督在内的“三位一体”监督体系。

  4.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

  一般而言,企业的财务和管理信息构成企业的信息系统,财务信息以会计为主,提供财务方面的有关信息,而管理信息还提供许多非财务信息。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可以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层及时掌握企业营运状况,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利用资产财务一体化系统,实现财务和产、供、销数据集成及信息共享,保证预决算、监督、考核、评价等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

  五、结论

  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离不开内部审计。一个现代化企业健全、完善的内控系统,必须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及高素质、高责任心的内部审计人员,它们既是内控系统中重要的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控目标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制度是否完善,是健全内控制度的重要内容。同时,内部审计还能为改进内控制度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我国经济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正在和世界经济接轨,为增强我国企业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对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解宝贵.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xx

  [2]黄*荣.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初探[J].品牌,20xx

  [3]邓春娟 等.浅析内部控制的实施[J].商业经济,20xx

  [4]王文涛.浅析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J].管理学家,20xx

内部审计论文3

  审计质量是审计业务过程中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及其最终结果的可靠性。具体可以分为审计过程质量和审计结果质量。审计过程质量是审计过程中具体事项和环节的质量,是审计质量的控制基础。审计结果质量是最终质量,它与审计报告的形成和使用直接相关。审计质量管理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分析和反馈等一系列活动。审计质量管理同审计的过程与行为相联系,是动态的、系统的。

  一、目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人员力量不足

  人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内审人员是质量控制的主体,也是质量控制的客体。从主体上看,现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面临的现状是人手少、项目多、任务重,没有专职的质量管理人员实施质量考核、责任追究等控制手段,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奖罚激励。从客体上看,由于企业发展变化快,内审工作的专业性在延伸、综合性在提高,内审人员本身面临很大的工作压力,质量管理的形式要求好操作,易评价,落实比较到位;实质性要求评价难,效果往往因人而异。

  (二)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业务过程管理不到位

  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开展业务方面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审计准备过程中的问题第一,审前调查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部分审计人员对风险评估不到位,搜集资料过于宽泛从而导致调查浮浅;也有审计人员对于熟悉的单位或领域自以为驾轻就熟,对目标和方法不深入研究,导致调查流于形式。第二,审计方案设计不足,执行困难。审计小组在方案设计阶段各自为政,没有考虑方案整体与被审计单位的协同性,导致执行中在被审计单位某个岗位或者部门形成“拥堵”。

  2.审计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一是审计人员对审计方案重视不够,执行中出现经验主义,影响到审计结论的可靠性。二是审计底稿复核不到位,如底稿问题描述不清晰、证据不充分等。三是成果评价的数量导向,导致审计忽视性质重要而金额不大的问题。四是审计评价不公允,建议缺乏建设性,可操作性不强。

  二、后续审计在审计质量控制中发挥的作用

  后续审计是指在审计报告发出后相隔一定时间内,内部审计人员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问题和建议是否已经采取了适当的纠正行动并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实施的跟踪审计。实践中,在探索深入执行后续审计工作的同时切实认识到后续审计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一)后续审计使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环境明显优化,审计监督力度显著增强

  管理层下发了审计整改考核文件,表明重视、支持内部审计的态度。后续审计可以监督管理者纠正错误的态度是否积极、措施是否得当、效果是否显著,改变了过去一纸《整改报告》作为整改效果判断依据的状况,整改检查中审计人员真刀实枪的工作,让问题整改必须踏踏实实。

  (二)后续审计部分解决了内部审计质量管控人员不足的问题

  通过对审计人员的适当调度,后续审计形成了审计机构内外两种监督。从内部看,作为前期质量控制主体的内审人员在后续审计中都要作为质量控制客体接受监督,主体和客体身份的轮换,提高了内审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和水平。从外部来看,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也可以监督前期审计结论是否全面、深入、可靠。

  (三)后续审计使质量业务过程控制明显优化从审计准备过程看:

  1.相对于后续审计来讲,前期审计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审前调查,审计人员可以针对问题更好地设计审计方案,有利于把问题调查得更透彻。

  2.审计计划的自主性增强,审计人员与审计方案的匹配度提高。从审计实施过程看:

  1.经验导向受到抑制,审计方案能够得到比较彻底地贯彻,为审计结论的可靠性提供了保证。

  2.后续审计增强了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相互监督的氛围形成。

  3.由于后续审计与前期审计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密切监督过程,之前忽视的问题有可能在中间演化并酿成恶果,所以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也受到审计重视,实践了“治未病”的理念。

  (四)后续审计有助于快速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实战能力,成为审计质量控制的源头活水

  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因素是执行审计工作的人的能力。用“深究细查”、“如实报告”、“妥善处理”三个词描述这种能力。深究细查:后续审计针对性很强,这有利于审计人员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从多个层次和角度对整改情况进行验证,甚至对问题的发现过程进行反溯,提高审计人员设计审计方案、运用各种审计方法的能力。如实报告:此处不仅是言之有据,更讲通过后续审计对于被审计单位形成更深的认识,要透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妥善处理:如果后续审计验证了审计结论和建议的正确性,那么审计人员的工作信心和干劲无疑会增强;反之,也有利于找差距、析原因,优化建议。

  三、应用后续审计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两点思考

  实践中体会到后续审计在提高审计质量、完善质量管理机制方面的诸多积极作用。这种作用的形成和发挥也来自于在安排、执行后续审计中的认真探索和思考。

  (一)在设计后续审计方案时,以前期审计结论和决定所涉及的问题为焦点,进行适当的扩展和延伸

  后续审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即其审计重点一般限于审计结论和决定所涉及的范围。但是,前期审计没有发现问题的相关领域并不代表实际就没有问题,后续审计过于强调针对性就会加大审计风险,降低审计质量。例如,某次审计中发现某单位招标工作中存在代理招标单位、中标单位资质不符的问题。后续审计中没有发现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发现存在拆分合同金额,规避招标的问题。后续审计能够发现问题是因为在范围上关注到了被审计单位整改期间的`所有合同,而不仅是招标签订的合同;在流程上考虑到了实际招标之前,而不仅是招标之后。事实提醒,后续审计要针对问题作适当的扩展和延伸;否则,过分强调针对性,很容易陷入“就事论事”误区。进一步讲,为了让后续审计有更好的针对性,先前的审计结论也要适当的总结概括,以为后续审计圈出合理的内容范围。

  (二)后续审计对于未整改到位事项、新发现问题要深入分析,恰当评价

  在后续审计中,结合审计回复,对于已经整改的问题重视其真实有效性;对于未整改到位的事项、新发现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对于未整改到位的事项的原因分析及处置建议如下:

  1.被审计单位对于问题的认识理解存在误区。例如某地按照前期审计建议登记台帐,但是流于形式,不能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发挥控制作用。这种情况往往与管理重视不够、能力不足有关,是纠正的目标。

  2.被审计单位和内审部门对于风险的认识差异,前者认为风险可控,问题不大。这时审计人员要与被审计单位充分沟通,对于确实影响全局和整体利益的决不姑息。

  3.历史遗留问题等客观上整改难度高。对此应当在获取翔实的整改方案、核实整改进度的基础上在审计报告中说明情况。

  4.因政策、环境变化等原因不需要整改的,就不再视为未整改事项。

  5.前期审计出现错审、漏审。对此要及时修正。对于后续审计中新发现的问题,要理性分析。如其早已存在,这是后续审计能够减少风险、提高质量的意义之所在,对此要举一反三,努力提高审计人员和审计工作水平,减少类似情况发生。若新发现的问题确实产生不久,要在问题表述上要区分主、客观因素进行理性分析,对症下药提出建议。四、结语审计质量管理同审计的过程与行为相联系,是动态的、系统的,也必然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后续审计的应用让认识到它在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方面的诸多积极作用,也强化了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提高审计质量管理水平的意识和能力。

内部审计论文4

  一、内部审计在改善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1.信息反馈作用和监督促进作用

  董事会在制定公司一系列治理控制制度时,必须广泛听取和充分考虑包括企业股东在内的企业各阶层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制定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而又不损害各股东、各阶层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切实可行的企业管理方案。由此可见,董事会和高层管理者,完全可以通过公司的内部审计机制,作为公司内部收集丰富的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对公司内部机制的监督是企业内部审计机制的基本职能,公司的内部审计机制越完善,对内部的管理监控便越到位。

  2.防范作用和风险管理作用

  公司中的内部审计机制,通过对公司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审计,可以探明公司内部控制机制中,有可能存在的管理薄弱环节,帮助公司提高经营风险防范意识,实现预期的经营战略目标。风险管理作用则表现为对公司生产和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期的评估和评估后的及时向高层汇报,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公司生产和经营的风险。

  3.服务作用

  服务作用是指公司内部审计机构针对被审计部门发现的某些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继而达到推动和促进被审计部门改善生产状况和改善经营状况、提升公司价值的目的。

  二、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不高、独立性较差

  内部审计机制与公司中的其他部门一样,受制于高层的管理和指导,自然不可能准确无误地完全行使内部审计机制的全部职能,再加上来自公司内部政策的巨大压力,以及内部审计职能部门在公司中没有明确的组织地位等原因,内部审计职能部门在开展工作时必定受到来自上述各方面的诸多干扰。从而导致内部审计机构无法和无权对公司中的其他职能部门进行真正的、认真的考核和评估,而导致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内部的审计部门自然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其对公司的监督、考核、评估职能。

  2.内部审计重点不明确、职能尚未转变

  目前,很多上市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对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职能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导致一些上市公司将内部审计机构与财会职能部门合为一体,内部审计工作仍然集中于内部低层面的财务审计,极少有对公司高层管理层面和对其他职能部门的战略管理业务进行审计。有不少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从事的仍然是对各部门进行传统的“经济监督”审计,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能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其审计质量和审计效果就无从得到保障和认可。

  3.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已不适应公司治理发展的要求

  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审计人员大多对公司财务系统中的财务收支方面的逐笔审查和对财务系统中会计凭证的逐项审查比较重视。因此,即便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也是基于最低层次的财务方面的问题和建议,这些都无益于公司高层管理者预防和解决公司在经营中遇到的潜在风险。

  4.公司内部控制审核缺乏有效的规范

  根据我国相关企业内部治理的具体要求,内部审计协会应加快制定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应尽快修改企业内部审核条例,从而达到公司治理的目的。

  5.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公司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部门接受公司高管层的委托,对公司内部各层管理人员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确认和咨询,它是加强公司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经之路。既然如此,只有公司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内部审计才会发挥巨大的职能作用。目前,我国多数企业都是将企业的治理重心聚焦于董事会和企业的外部审计部门,对建设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如此重大的问题往往视而不见。内部审计部门往往被看作外部审计的辅助性机构,企业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的目的不是为了更好地加强上市企业的内部治理,而是为了应付我国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及上市企业审计部门的要求。

  三、强化内部审计,完善公司治理

  1.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要提高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上市企业必须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的地位,赋予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相应的职能和权利。

  (1)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内审部门需由董事会或监事会领导,并独立于其他部门,从而使得内部审计部门具有较高的权力,可在审计过程中减少外部因素对其独立性的影响。同时,要将内部审计的概念纳入公司治理之中,以有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和长远利益。

  (2)合理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审计机构设置模式,根据自身需求建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例如,规模较小且尚未建立规范的公司制的企业,一般都会面临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可设置2~3名专职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受总经理领导;业务较单一、规模较小的上市企业,可设置单独的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综合性业务多、规模较大的上市企业,可在董事会属下设置企业内部审计部门。

  (3)改进审计技术。内部审计领域正在融入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程项目审计、质量控制审计、管理舞弊审计等边缘学科,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必须逐步实现企业内部审计过程的三个转变:一是从传统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二是从传统的静态审计转变为动态审计与静态审计相结合;三是从传统的现场审计转变为远程审计与现场审计相结合。

  (4)内外结合,提高审计效率。内部审计不仅要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力量,还要充分利用上市企业外部的审计人员的力量和审计工作成果等。如此,既可减轻内部审计机构中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又可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机构所具备的信息反馈机制,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2.调整内部审计范围,转变内部审计职能

  面对环境的迅速发展和变化,上市企业应尽快调整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职能和审计范围。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工作应做到:

  (1)涵盖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管理层。

  (2)以审计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

  (3)考核和评价企业的内控制度。

  (4)考核和评价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

  (5)对各部门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考核和评价。由传统的“监督导向型”内部审计模式转变为国际型的“服务导向型”审计模式,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服务”功能,协助高层管理者做好企业的管理和监控工作。

  3.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

  目前,美国上市的公司基本上都建立了内部审计机制,并承诺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我国上市企业必须通过外部审计后,才能向外部公布内部控制审核报告。根据相关公司治理准则要求,我国上市企业内部审计协会必须尽快制定适合于公司内部管理的相关条例。

  4.完善企业内部治理体系

  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全面了解内部审计机构在协助高层管理者管理本企业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赋予内部审计机构应有的职权和地位。生产规模大、业务经营多的大型上市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借鉴美国、英国、法国等国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模式,完善自身的内部治理体系。总之,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中重要的管理手段。转换内部审计的职能、扩大内部审计的范围、改革内部审计的技术、提升内部审计的价值、变革内部审计的模式、优化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此外,企业还应保障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及其在企业中的组织地位,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外部审计机构之间的互补关系,推动公司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内部审计论文5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高校体制也在不断地改革深化当中,其中,内部审计工作对高校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内部审计工作内容也在不断拓展,这不仅加大了高校内部审计的风险,也严重影响到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从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出发,阐述了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要表现,并分析了风险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如何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 内部审计 风险分析 .

  引言: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呈现出了跨越式发展的趋势,高校资源也在不断的扩大,高校内部审计业务也随之得到了拓展,同时内部审计风险的问题也相继出现,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者认识到内部审计风险的重要性,并为了提升高校内部审计的质量,很多高校都积极的采用科学合理的对策来降低高校内部审计的风险。

  一、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

  (一)广泛性。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是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它的目的是服务于学校的各项工作,实施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制度,不断推进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随着我国高校的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也从原来的财务收支活动,拓展到固定资产的使用、建设、修缮、投资等活动中去,审计内容在不断的扩大,内部审计风险也逐渐加大。

  (二)隐蔽性。由于高校受到内部审计风险是很难用数据来反映,审计人员不能够对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做出精准的判断,对即将发生的审计风险也很难察觉,因此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有隐蔽性的特点。

  (三)可控性。虽然高校内部审计有广泛性和隐蔽性的特点,但是并不代表内部审计风险是不可控制的,只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审计技能和谨慎的工作态度,就可以大大的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程度,很好的控制审计风险。

  (四)客观性。在高校内部审计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事后审计阶段,内部审计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内部审计的风险的发生是必然的,它不会因为一些原因而消失。为了保证审计具备较强的说服力和证明力,就要求提供的资料达到专业化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审计工作量较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会发生不能够及时的掌握审计资料等问题,审计人员就会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来判断审计风险,因此就会大大加大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

  二、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表现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三种:(1)审计定性风险。由于在主观意识和专业水平等方面内部审计人员会有所差异,对于同一审计事项的处理也会依据不同的法律法规,这样就会导致处理的结果不一致,处罚的时候就会面临一些不恰当的风险。(2)成果质量风险。一方面是由于被审计部门提供的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直接导致了审计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是由于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有限,导致了内部审计取证不充分,直接加大了内部审计的风险。(3)操作程序风险。虽然我国制定了一些关于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审计人员的行为得到了很好的规范,但是还有一些法律法规有待于完善,这样就加大了内部审计操作程序的风险。

  三、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形成原因

  (一)缺乏独立的审计机构

  审计的核心是保证其独立性,审计的独立性主要包括了实质性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两方面。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只有保证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保证高校工作的公平性,使审计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虽然在一些高校内部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高校内部部门之间的地位是平行的,导致了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导致了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很好的进行,甚至有的审计机构的人员只是有高校的财务人员来担任。同时,由于很多高校属于公立性质,大多数的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为了方便工作,并没有严格按照高校审计制度办事,而是简化审计过程,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

  (二)缺乏高素质的审计人才。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缺乏独立性,导致了内部审计人员配备的不合理。现阶段高校将计算机技术引入了日常的经营管理当中,但是审计人员是从高校财务人员转型而来,这就造成了审计人员注重财务工作,而忽视了对高校的管理、计算机技术的了解,这些审计人员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审计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对审计问题的处理能力较差,审计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一部分高校考虑到成本的问题,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也不够重视,审计人员了解掌握国家新的审计知识和技术也缺乏及时性,审计工作质量得不到很大提升,审计工作中并没有运用新的技术。甚至有一些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不具备审计职业资格,只是凭经验上岗。以上的表现可以看出高校内部缺乏较高素质的审计人才,严重阻碍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审计方法和技术落后。

  大部分的内部审计在方法上主要采用了账项基础审计以及多种审计方式交叉的方法,这种审计方法并不能防范面临的内部审计风险,同时内部审计职能还停留在传统的查表、查账的阶段,审计的方法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不能够按照会计电算化的要求进行审计,从实际上看审计的方法手段还停留在人工审计阶段,计算机仅仅用来进行财务数据的导入,审计技术相对于落后;审计也还停留在查错纠弊的阶段,是一种定位事后审计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偏重于对会计科目的核算,缺乏对预算执行的效益水平进行正确的评价。

  (四)审计内容广泛。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经济管理和效益情况、专项教育资金的筹措、拨付和使用情况、对外项目投资、有效风险及管理、本部门和上级领导交给的其他任务等,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较为广泛,在这过程中难免在工作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

  四、防范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提高审计机构的独立性。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内部审计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对于内部审计是至关重要的,审计人员只有具备独立的审计职权时,对企业内部经济行为的审计才能做到公平、公正。首先,提升内部审计独立性主要可以从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人员独立性出发,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是指在设置上要保证独立性,使审计部门脱离财务部门,给予审计部门更多的经费和监督管理的权利,这样就可以大大的减轻审计部门受外界的干扰和压力;其次,高校内部可以建立以审计委员会为领导的内部审计体系,加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要不受领导思想的左右,不受个人思想的影响,要对审计工作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要以法律为依据,做到实事求是的进行审计工作;再次,高校内部要通过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将内部审计职能发挥到最大化。

  (二)建设高素质的审计队伍。第一,从录用审计人员的源 头出发,提高高校审计人员的准入限制,录用前进行严格的筛选,从源头上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第二,高校要加大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力度,采取在职培训、岗位练兵、短期培训、脱产进修等方式,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在提升专业技术的同时增强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素质;第三,高校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要将审计工作向电算化方向转变,注重提高审计人员的电算化水平;第四,要定期的对审计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审计人员的工作状态、工作内容等,并建立相应的激励奖罚制度,实行优胜劣汰制度,鼓励审计人员不断学习。只有通过提高高校审计人员的能力,才能不断提升高校审计队伍的素质,这样才能为高校预算执行审计打好基础,将预算执行审计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三)不断完善和改进审计方法。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高校管理过程中也引入了大量的现代化技术,因此,审计工作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提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首先,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转变原来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逐渐向计算机审计为主导和远程审计的方式转变,搭建审计信息化平台,投入大量资金引入 ERP 系统,及时的对高校执行审计进行监督,及时的发现高校内审计中发生的风险;其次,在内部审计的模式上可以采用以风险为导向的方法,从管控和风险分析的角度出发,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将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综合应用到内部审计工作当中去;再次,高校要建立严格的审核复核机制,复核工作要交给专职的人员来负责,严格地对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的内容进行审查,并提出专业性意见。

  (四)完善和规范审计程序。健全完善的审计程序对于规避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高校要重视对内部审计程序的规范和完善工作。首先,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活动要按照审批后的审计计划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发现有进行补充的地方,要严格根据规定的程序进行补充。其次,在获取审计证据的时候,要尽可能的保证审计证据的可靠性、真实性、相关性,降低内部审计的风险。再次,做好审计报告的管理工作,内部审计报告要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规定,做到客观真实的放映各个审计事项。

  (五)加强与有关部门之间的合作。为了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水平,在高校内部应该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通过与监察、纪委、人事、组织、审计等部门的合作,可以在审计工作方面做到及时的沟通,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最终实现共担审计风险的目的。例如,高校通过与监察部门的合作,可以及时地确定审计的重点,提高审计的效率;高校通过与组织部门的合作,可以根据组织部门的要求来制定审计计划。

  五、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内部审计可以提高高校的内部财务管理水平,高校的管理者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中要认识到其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要在实践过程中及时地发现形成风险的主要原因,并从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对策,尽最大可能的降低内部审计风险,促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司艳萍,朱守真,李延召。高校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COSO框架下的分析[A].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三等奖论文汇编[C].20xx.

  [2]曹永模,张未。当前教育内部审计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xx(03)。

  [3]魏乾梅。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风险分析与对策--基于治理结构视角[J].财会通讯,20xx(07)。

内部审计论文6

  一、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优点

  经过近年的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也加强了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内部审计在中小企业中的地位得到了改善,主要表现在。

  1、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负责人已不可能对公司的经营情况实现面面俱到的直接管控。客观上需要有一个部门相对独立的对公司经营情况进行监督反馈,发现和查处与公司经营理念、政策制度相违背的情况。于是对内部审计的需求日益强烈,对内部审计的重视日益提高。

  2、关注舞弊与贪腐等违规行为

  中小企业,相对较多是私人公司、民营企业,公司的财富实质属于个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经历了很多的困难与曲折,因此,股东对公司资产倍加珍惜,不允许出现吃、拿、卡、扣等舞弊与贪腐行为的发生。对上述违规行为基本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舞弊审计、对贪腐的查处,是中小企业关注的基本点。

  3、注重对制度遵循情况的审查

  正是由于舞弊与贪腐等违规行为的出现,中小企业已经初步制定了自身的一系列流程与制度,点状的制度相对较多。因此,对企业员工、管理者有无真正执行制度,是否存在违背制度的行为,是股东关注的另一个重点,需要内部审计部门持续的开展监督与检查。

  二、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不足

  1、对内部审计认识存缺陷

  中小企业普遍内部审计职能刚刚形成,无论是公司负责人还是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还存在部分缺陷。负责人相对普遍的认为审计部门就是查处舞弊,只要舞弊行为没有被发掘,就是审计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导致审计的职能相对弱化,压力较大。而对于目前作为内部审计的重点:风险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领域,知之甚少。其次,被审计单位由于初次接受审计,对内部审计的理解、工作的配合还存在诸多缺陷,普遍认为审计就是为了挑毛病、打小报告,不愿意配合审计工作,未能从治理更科学、管理更规范的角度来认识内部审计。

  2、内部审计基础相对薄弱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基础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业务流程缺乏、制度规定缺乏,公司本身就相对缺乏对业务的规范,导致审计部门的'审查标准及依据相对不足;二是与审计业务关系密切的财务基础工作相对缺规范,统一的财务培训、指导、业务处理标准等缺失严重,下属单位对相同业务的账务处理标准不一,各单位财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账务相对混乱,给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困难。

  3、内部控制的意识相对薄弱

  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内部控制的意识,他们注重防腐舞弊审查、注重制度执行,但对舞弊的根源在于流程制度的漏洞认识不足,内部控制的意识相对薄弱。对于审计检查中发现的制度漏洞和管理缺陷,往往整改意愿不高,流程、制度等规范呈点状分布,尚未真正建立有效的内控体系。

  三、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思路

  针对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特点及发展历程,笔者认为应该首先狠抓审计团队建设,保证审计团队的战斗力,提高团队整体素质; 其次,按照公司负责人的期望,夯实现有审计工作,同时,引导正确的审计理念,逐步建立现代化审计机制;最后,与公司内部经营团队、被审计单位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

  1、强化审计团队建设

  强化审计团队建设,一是要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增强透视本质的能力,更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大胆实践。二是要不断学习先进内部审计理论的发展趋势,更新知识,拓宽视野,广泛学习财务、审计、投资、决策、管理、工程、风险防范等各方面知识,提高审计理论的运用水平。三是要不断根据企业经营实际建立审计标准,夯实审计程序,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强化违规违纪行为检查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要发展必须先生存,按照公司股东的要求强化违规行为检查,认真做好制度遵循性审计,取得成绩才能赢得生存的土壤,才能实现审计职能的发展。

  3、合理完善内控制度

  在遵循性审计过程中,在日常年度经营情况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要善于发现内部控制流程和制度方面的缺陷,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完善方案,出具审计建议,帮助被审计企业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规范经营行为,堵塞经营漏洞,防范经营风险。

  4、营造良好审计环境

  由于中小企业审计工作开展晚、起步低,审计环境相对较差,因此,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应协调多方关系,努力为审计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认真履行股东赋予的职责,做好审计份内工作,用高尚的道德水准、优秀的工作作风、扎实的审计报告,取得股东的信任。二是,维护好平行部门的融洽关系,审计部门虽具有一定独立性,但审计工作的开展也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支持,如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采购部门、销售部门等,往往公司的流程、制度就是这些职能部门制定的,审计部门需要维护好关系,深入理解流程、制度制定的背景,在审计发现问题时,咨询和参考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三是,处理好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对被审计单位抱着信任态度,共同沟通审计目标、审计内容、计划采取的审计方法,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现场工作过程中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分析改进的必要性,并探讨改进的可行措施。

内部审计论文7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云计算的应用领域。近年来云计算也被纳入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之中,期待互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运用。内部审计作为专业学科,也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面临的新的变化。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的内部审计问题做一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大数据;内部审计;对策

  随着我国进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企业内部审计也开始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大数据背景之下,企业内部审计能够获得更加客观和翔实的数据资料,做出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得决策。与此同时,互联网大数据的背景又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安全可靠性、风险掌控性、从业人员专业性等方面提出了疑问。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关对策。

  一、互联网背景与内部审计

  1.互联网大数据互联网大数据指的是新时代背景之下,综合运用各类方法解决问题。互联网大数据并非单纯指数量大小,而是以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作为决策的重要影响因子。互联网大数据最为核心的价值,就是通过云数据的计算分析,能够得出最优化、最利于企业发展的数据。从而促进企业趋利避害,实现利益最大化,促进企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2.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指的是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大背景之下,新的权责关系就表现为企业内部设计的出现。企业内部审计的定义中,企业内部审计是对于工作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其最大特征是独立和客观。企业的所有者不再直接参与企业的运营管理,而是在了解企业运营的前提下,参与企业决策。内部审计在此过程中为企业管理层服务,监督企业运作,在企业所有者做决策的过程中提供最优方案。

  二、互联网背景下内部审计问题分析

  1.相关法律规定体系不完善随着互联网的影响,内部审计需要处理的数据呈爆发式增长。但因为我国在大数据和内部审计都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一方面没有相应的规模,另一方面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来加以约束。国家监督管理的缺席,会导致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的混乱和无序从而引发诸多经济问题。互联网大数据内部审计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获得国家发展战略支持,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2.互联网背景下控制风险加大互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之下的内部审计,其首要问题还是数据信息的保密和安全问题。随着内部审计涉及数据的增多,信息的控制风险也就随之增加。然而互联网大数据内部审计平台的建设,以及各类操作软件都还仍在一边发展一边建设的过程之中。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内部审计要求大容量的存储设备,安全性能良好的运行环境,运行速度稳定的计算机系统等,这些都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许多企业的信息系统仍然存在信息“孤岛”的情况,对于整个企业内部审计平台而言数据无法共享,就会影响最终数据的分析与整合,进而影响企业决策而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

  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新的从业环境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有新的素质,企业要求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求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有信息技术分析整合的能力。面对海量数据,在高效区分数据的前提下,要对数据做出清晰的判断。一方面是工作内容的改变对从业者的要求,在数据汇总、整理、分析的过程中,都对内部审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时代背景转换之下内部审计从业人员自身素质问题,部分相关工作者还停留在之前仅干好本职工作的旧有观念里,缺乏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三、互联网背景下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1.国家战略支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企业内部审计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并取得了实际性的成果。但由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综合来说,需要国家制定大数据发展战略,来加强行业管理完善与发展。20xx年在我国的十三五规划中,政府的“互联网+”战略已经开始有所筹谋规划与发展。企业内部审计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需要抓住这个机遇完善行业发展,进而提升企业自身的`长期稳定发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可以从大型国企开始试行,进而推广到全国企业和事业单位,实现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优化。

  2.完善内部审计准则体系现阶段我国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规章并不是很完善,欧美国家对于信息技术以及数据的监管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学院发表的《联邦信息系统和机构的信息安全》等。在此过程中,我们要立足本国国情,建立大数据运营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首先对于数据运营的各个方面要做出明确的规定,如财务数据的存储,数据库的使用,信息的安全等。其次是建立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早保证企业数据安全的同时,接受法律的监督与管理。最后是建立企业内部审计监管制度,促进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3.培养内部审计人才企业内部审计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有了新的要求。相对于此前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审计人员单一审计技能的要求,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对于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要求更加全面。在现实中,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知识掌握完善的审计人员还相对较少,因为在处理企业内部审计数据的过程中就加大了不稳定性,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对于当前内部审计从业人员要进行互联网信息机书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掌控能力,完善职业技能。此外,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认证系统,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者对于自身技能的不断完善。本文针对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之下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做出分析,从国家层面、内部审计行业层面以及从业者素质方面进行探讨,最终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互联网大数据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企业内部审计在顺应潮流的过程中也应不断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靖.互联网时代企业内部审计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xx,3;

  [2]叶馨.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内部审计及风险管理[J].审计与理财,20xx,11.

内部审计论文8

  随着央行内审转型的全而深化,新形势下对基层行内内审人员的沟通能力也赋予了新的内涵,沟通是贯穿内部审计工作全过程中小可或缺的重要工作,也是审计人员的重要技能之一。目前,基层行内部审计工作在沟通环节中还存在着些许障碍,成为制约内审转型深化的掣肘,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基层行审计人员的沟通能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服务组织治理和风险管理的作用,实现其价值增值,是基层行内审部门履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新形势下在审计工作中加强沟通的意义

  (一)加强沟通能力是新形势下对内审人员的能力要求。内部审计

  沟通是指内部审计人员与相关群体,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及其他方式传递、交换或分享与内部审计相关信息的过程。中国内部审计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9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和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一结果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一人际关系》、《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中均有关于内部审计人员沟通能力的相关要求。人际沟通对于建立相与_信任的人际关系,获取相关、全而、可靠的信息,确保内部审计意见得到有效落实,实现内部审计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沟通是基层行内审转型深化的现实需要。当前,内部审计正从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和管理审计转型、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型、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强调监督和查处走向促进管理者提高管理能力转变。因此,有效地沟通对构建和谐的内部审计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使内部审计工作赢得领导的充分支持与理解,有效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和建设性。能获得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促进协调,减少冲突,改善和处理好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还能使内部审计人员之问信息共享,转变和改善思维方式,促进审计人员从宏观和全局角度考虑问题,提出有效的内部审计建议,提高审计效率,免走弯路可见,审计沟通的意义非同一般

  二、新形势下基层行内部审计沟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部分审计人员对沟通的重要性认识小足。内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审计人员应该具备较强的沟通技巧和能力,能够恰当地与被审计者交流和沟通,融治双方的关系,打消对立而使被审计者能够积极主动的接受审计结果和审计建议。目前,基层行少数审计人员对有效沟通的认识小足,忽略了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审计工作中缺乏服务意识,因此容易和被审计部门产生对立情绪,从而引发冲突,造成审计关系恶化

  (二)部分审计人员角色转换小够,导致沟通效果欠佳。在审计过程中彼此能够做到尊重,就容易沟通。和被审计者之问建立起尊重、信任的感情基础,是进行顺利沟通的前提。目前,基层行少数审计人员没有完全完成角色转换,自身定位小准确,还是以“监督者”、“警察”的角色和被审计对象交流,说话态度过于强硬,姿态过于高,小懂得尊重他人,小能以理服人,导致沟通效果欠佳

  (三)部分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沟通交流技巧。目前,基层行少数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较单一,年龄偏大,接受新知识、新业务、新技能难度加大。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培训,导致语言表达能力小足,分析判断能力欠缺,缺乏有效进行沟通的技能

  (四)“级别平行”造成沟通难度加大。现行的内审的体制实行的是“监督同级、下查一级”的模式,内审部本作为本级行的一个内设职能部门,在本级行长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业务上接受上级行内审部门的领导,这种模式下内审部门和本单位其他职能部门在级别上属于平行,容易造成审计监督特别是同级监督过程中沟通难度加大,少数部门负责人对审计沟通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给审计项目的顺利实施带来一定的阻力

  三、新形势下提升基层行内部审计沟通能力对策建议

  (一)转变思想观念,突出沟通重点。新形势下要求内审人员小能只做“消防员”,而要提高事前分析、事中控制能力。事前分析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从反馈意见中分析并发现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而通过事中控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并消除存在的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应转变观念,提高有效沟通在审计项目实施中重要性的认识,在沟通中突出重点环节,注重与被审单位的协调,与被审计单位人员建立和谐、融治的人际关系。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放下姿态,以平等和尊重对待被审计单位,最大限度地消除对立,达到统一,化阻力为动力,促进审计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树立转型理念,提高沟通实效。内部审计工作的目的小是审查和评价被审计部门的差错和失误,而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服务组织治理和风险管理的作用。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通过沟通及时妥善的解除分歧和误会,化解人际冲突,以保证审计工作正常进行。叫一以通过协商、说服、妥协、通融等方法妥善化解冲突。还要加大审计宣传力度,让被审计单位了解内部审计是服务于职能部门,它能有效帮助职能部门防弊纠错,改进和完善组织的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规避各项业务活动中叫一能出现的风险损失,内部审计对职能部门的进行的是“免费体检”行为,而小是找事挑刺的进而使他们理解、信任和支持审计工作,迅速拉近与被审计单位的距离,消除被审计单位的戒备心理,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积极配合、支持与帮助,最终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另外,沟通中还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沟通前要制定妥善的沟通计划,区分接受者的个性特征、心理情绪、知识水平等。二是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沟通时机。内部审计人员沟通时应注意环境干扰,接受者正忙于其他事情、心小在焉或情绪状态小好等因素都会影响沟通效果,因此应选择接受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时机进行沟通

  (三)提高人员素质,强化沟通技巧。内部审计沟通效果的优劣,审计结果建议能否与被审计部门达成一致,与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和自身素质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有效的沟通是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和修养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内审人员开展工作的润滑剂,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修养。因此,内审人员应该在思想意识中提高对有效沟通能力及方法和技巧的重视。审计人员在沟通中扮演的小是“警察”,而是“管理咨询师”,所以审计人员要熟知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沟通中学会倾听,避免先入为主。良好的沟通需要平和的心态和高尚的人格素质,要避免指责性或领导性日吻,如果高高在上,语气生硬,会造成受访者心理上的压力而阻碍沟通,自然无法取得受访者的尊重和理解,审计沟通更无从谈起。良好的语言沟通是缓解内部审计沟通障碍的最有效方式。语言沟通技巧应立足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倾听。倾听是加强语言沟通技巧的关键性环节,只有保障倾听的更准确性,才能够进行良好的语言沟通。因此,倾听时,应抓重点信息,即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在对方讲述过程中,应在较短的时问内将对方的中心思想摸透,为进行与对方的沟通奠定基础;二是说话。说话时避免语言内容空洞繁琐,其讲述内容应有针对性,切实做到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同时,尽叫一能将严肃的问题轻松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三是谈话。谈话是倾听与说话的双向过程,进行谈话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的语言应具有中立性、客观性、目的性、明确性、公平性、启发性以及平衡性,学会运用幽默的言语化解彼此之问的种种小愉快,进而,确保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沟通与交流的顺利有序开展

  (四)建立健全多层次的有效沟通体系。一是加强与被审计单位主管领导的沟通。内部审计应建立与被审计单位主管领导的沟通渠道,积极、主动与被审计单位主管领导联系,在沟通中充分了解主管领导关注的问题,有利于取得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审计工作的支持和理解,降低内部审计风险,促进审计目标的实现;二是加强与被审计单位成员的沟通。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有利于优化内部审计氛围,求同存异。在与被审计成员的沟通中,首先要让对方理解内部审计工作,同时要充分肯定其工作成绩,给予充分尊重,在获取内部审计信息和有关资料的过程中,要及时捕捉有用信息,要在双方的沟通中占主导地位,提高工作效率。其次,还要与被审计对象建立长期的沟通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咨询评价功能;三是加强与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取得其支持和配合。要建立横向的沟通协调机制,特别是在进行履职绩效审计过程中,要和单位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建立沟通联动机制,及时了解各职能部门的动态,更好地落实内部审计决定,实现内部审计成果高效利用;四是加强内部审计人员之问的沟通。要保证内部审计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内部审计团队成员之问必须要良好的协作和配合,加强沟通,营造团结友爱,协调一致的工作氛围.

内部审计论文9

  医院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疗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风险日益凸显的新环境下,迫切需要创新、发展内部管理机制,以适应时代潮流。医院内部审计作为医院内部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适应新形势不断创新,由传统模式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转变。一方面,为适应医院发展战略和管理方向的调整,内部审计应承担起独立评价风险管理,监督风险管理活动全过程的职责,通过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从专业角度识别、评估风险,帮助医院管理层了解风险信息,促进医院在风险环境中由被动受损到主动控制和排解风险,在风险环境中寻求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医院内部审计一直着重于历史账簿记录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审查,业务范围狭窄,使得内部审计在医院不被重视,有的医院干脆将内部审计业务外包,以节省成本和开支。此外,医院现行内部审计模式还存在审计效率低下、审计结论不易被接受、无法发现串通舞弊等诸多缺陷,其落后性逐渐显露。医院内部审计要摆脱困境,克服缺陷,实现新的职能与作用,就应及时调整内部审计思想,尝试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第一,熟悉医院发展环境,快速而准确辨识风

  当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医院发展面临的未知风险加大。调查并分析医院当前的发展环境,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初始阶段。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了解医院的现实发展情况,财务管理情况,人员构成状况与其他发展现状,也需要了解医院的治理结构、内控建设、文化建设等,通过分析判断,识别医院财务运行以及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要建立科学的风险辨识机制,提升风险识别的速度和准确度,注意风险识别的连续性和动态核对,以利内部审计工作的更好开展。

  第二,全面评估风险,确定审计关键内容

  评估风险是做好审计工作的一个前提,也是了解审计工作如何开展的一个重点内容,有助于判断审计风险级别,确定审计关键内容,制定详细的风险评估策略,制定内部审计工作方案。一般来说,评估风险需要经过两个步骤,即初步评估和再评估。在初步评估阶段,内部审计通过全面分析医院所处环境,辨识各种风险因素,运用一定的风险管理技术,判断风险的大小,即风险事项发生的概率和对医院的影响程度。医院据此釆取风险应对措施。此后,内部审计需对医院的应对措施进行再评估,判断剩余风险。经过慎重的风险评估,能够帮助审计人员更好的了解医院面临的风险,确定高风险领域,以便设计审计重点,在随后的审计程序中予以重点关注,提升审计效率。

  第三,结合医院实际,编制内部审计计划和实施方案

  审计计划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预期范围、实施方式、审计资源规划、预期时间等。审计计划制定后,内部审计部门还需据此而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要强调的是,审计计划在制定后并非不再改变,其也需要根据审计进展情况,动态调整,发现不合理的流程安排要及时修正,并控制好每一个流程的具体执行。例如在内部审计工作执行中,资产管理评价是高风险的项目,审计人员需结合此高风险项目的特点,及时判断审计计划是否合理,对审计方案作出有效调整,这样才能对资产管理审计工作进行正确的处理。

  第四,采用恰当的内部审计技术方法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围绕医院的战略目标,发现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类风险,因此,内部审计应深入医院的治理结构、相关业务及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既要检查医院的财务账目,也要关注相关业务,既要重视财务信息,也要重视非财务信息,要认真研究医院内部环境,并对医院内部控制进行测试,看其是否能有效规避风险。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一种先进的审计模式,要求在传统审计方法外,适度增加一些其他的审计方法,以缩短审计周期,提高审计结论可靠性,降低审计风险。这些技术方法包括:(1)审计抽样技术。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繁重,人员有限,很难在每次审计中做到对测试项目进行全面测试,而通过合理选取审计样本,也可对测试项目的总体情况作出大致判断,这样就节省了审计资源,提高了审计效率。(2)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有助于量化医院风险等级,以便采取更有效的应对措施。包括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模型数据库分析法等。(3)定性分析方法。当定量分析法不适用时,可采用此方法,同样可达到分析的效果。如对一些特殊项目,不宜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则可借助专家调查法帮内部审计人员得出审计结论。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持续审计技术等新兴方法正逐步应用于医院内部审计中。

  第五,重视审计报告编制,做好后续审计

  审计报告是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总结的一份书面文件,其重点应在对审计中发现的风险管理问题提出建议,协助医院管理者完善风险管理,以保证医院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审计报告直接体现了审计成果,也体现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医院风险管理中的价值。为保证医院管理者认真对待审计报告的建议,内部审计人员有必要开展后续审计,对报告中所提建议的落实情况实施监督,督促医院管理者采取整改措施,进一步完善医院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实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目的。

内部审计论文10

  一、何为内部审计信息化

  内部审计信息化是指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具有数据采集、数据挖掘、信息管理以及决策分析等功能的数字平台,并使用工作流的思想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与管理,从而规范审计流程,提高审计效率,并对内部审计工作中的组织过程资产进行利用与管理,最终为审计实施和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可以说内部审计信息化既是对审计信息的有效分析与管理,亦是对审计工作的规范,更是对决策分析的支持。基于此,审计信息化平台应由数据采集与转换模块、审计作业工具系统、专业审计系统、审计管理系统、内控流程平台、审计管理信息平台以及审计信息等部分组成。审计信息化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信息化的过程中应当具有全局观和综合观,信息化的规划要满足工作拓展及变更的需要,还要充分考虑与使用中的信息系统间的交互能力。因此以上各系统的开发应当始终贯彻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使得各系统在能够独立使用的同时,又具有强大的扩展能力,真正达到信息化的'目的。系统协作的具体关系如下:审计信息是公共登陆平台,各系统独立使用时,具备独立登录的功能。审计管理信息平台是系统的基础架构平台,它提供其他审计软件系统的开发、部署与实施,同时为各个系统的交互定制沟通与数据管理机制,并提供数据接口。数据采集转换模块负责从被审对象进行数据的采集与基础处理,为其他系统做数据准备。审计管理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控制中枢,它一方面直接获取采集转换数据,另一方面通过审计管理体系指导管理内控流程,同时对审计作业进行指导。审计作业工具系统将采集转换的数据按照现场审计和联网审计的模式进行审计信息化,然后将数据传递到专业审计系统进行最终分析。内控流程平台除了独立运行与单位的各业务和管理流程外,还需要协助审计作业工具系统、专业审计系统进行审计工作,指导审计过程,同时,内控流程平台与审计管理系统协同对审计工作内部控制措施进行管理。

  二、审计信息化的作用

  审计信息化,一方面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提高审计质量。通过数据采集转换系统,可以将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进行采集,为其他管理系统提供原始数据,各系统根据各自的功能将数据进行处理,并按照审计人员的需要进行转化并导出,减少手工输入的工作量,既节约了时间,又降低了人工操作容易出错的风险;同时,由于减少了审计人员的手工输入的工作量,使审计人员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分析并找出被审单位更深层次的问题所在,以达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或由于主观原因造成但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由于传统的审计手工输入工作量大,时间紧,导致该发现的问题未发现,因而存在形成的审计结论偏离或错误。审计信息化,可以减少审计人员的手工输入的工作量,使审计人员可以非常从容的对被审单位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大程度的对被审单位的情况进行审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使风险处于可接受状态。

  三、信息化带来的风险

  (一)系统环境风险

  系统环境风险是指系统本身所处的环境引起的风险。从系统模块的划分到数据库文件的设置,从采用的工作平台到使用计算机开发语言等,目前相关行业缺少必要的标准和规范,因而产生了系统环境风险。针对该风险就要求相关部门及时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使审计人员能够做到有凭有据,将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

  (二)审计软件风险

  由于审计人员对开发的工具的不了解以及系统开发人员对审计业务的不熟悉,导致软件自身的不完善。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审计信息化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要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完善审计软件,以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

  (三)系统维护不到位存在的风险

  实现信息化后需要有专门人员进行后续支持,维护管理系统,若后续支持力量薄弱,不能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会导致系统混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公司应建立从系统维护的需求的提出,到审批、测试及实施的制度,并妥善保留相关的资料,以保证系统维护的有效性,使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四)由于信息共享,会出现计算机病毒带来的危害,存在安全风险

  由于信息置身于开放的网络中,存在被截取、篡改、泄漏等安全风险。所以,应制定信息安全控制措施,消除由于网络不安全带来的风险。

  (五)面临人才缺乏的风险

  实施信息化管理以后,必须加快该软件的推广应用,并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学习。因为信息化发展,要有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审计人员除要有娴熟的审计技能和完备的专业知识外,思维方式也要相应的改变以适应信息化管理要求。另外,可以引进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和审计的复合型人才,使审计队伍更加强大。

  四、审计信息化趋势

  社会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审计信息化也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而健康的发展。审计署“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到:“大力推进电子审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审计工作信息化水平。”可见审计信息化是一个趋势。所以,不断完善审计信息化系统,提高审计业务信息化水平是今后几年内审人员努力的方向,也是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管理方式。

内部审计论文11

  摘要:我们认为内部审计和风险控制都是做好出口贸易活动的关键举措,其中所包含和展现的不仅仅是完整的经营理念,同时也是一种科学、现代化的管理思维及意识。本文拟从当前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的实施状况认知切入,探究当前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中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的问题不足,通过分析茶叶出口贸易活动中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的价值作用,从而全面探究做好茶叶企业出口贸易的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茶叶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现代化思维

  客观地看,我国的茶叶企业大多是由传统的中小作坊转化而来的,除了少数企业为规模化的现代茶叶企业外,实际上,多数茶叶企业仍然是中小型茶叶企业,而其在具体参与国际出口贸易活动时,其往往会由于经营风险管理的不当,加上其参与出口贸易活动的经验相对薄弱,从而影响了茶叶企业参与整个国际贸易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是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时,所不可缺失的重要诉求。

  1当前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的实施状况

  随着当前社会大众对饮茶的健康认知不断成熟,如今在整个茶叶产业经营发展进程中,出口贸易活动已经成为整个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不仅如此,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随着国际间贸易交往活动不断成熟,如今各国市场也更为开放,而这实际上就为整个出口贸易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尤其是很多国家能够以更为开发的姿态和理念来拥抱整个进出口贸易活动,从而大大推动了整个茶叶产业的出口贸易发展。对于茶叶产业的经营发展来说,其在当前有着成熟的市场认知和价值诉求,尤其是在全社会对茶叶认可的今天,围绕茶叶的国际进出口贸易格局实际上已经形成。细致化分析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我们看到其符合当前整个时代发展趋势,并且与茶叶产业的现代化经营之间有着重要关联。而对于茶叶企业来说,如何才能更好适应整个出口贸易诉求,其需要的将不仅仅是充分考虑茶叶产品出口贸易活动开展的特点,同时也要针对具体的出口贸易活动,充分做好内部审计和风险防范工作。如果我们对整个茶叶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我们看到其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和防控机制,这就大大影响和制约了茶叶企业的现代化经营体系。结合整个时代发展的趋势和具体诉求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实际上也是其现代化经营思维的重要展现。当前国际贸易活动日趋成熟,无论是出口贸易量,还是参与出口贸易的企业数量都在大量上升。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受到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其面临的具体风险和挑战也在逐渐加大,尤其是在国家保护主义应用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多数企业具体面临的风险也在增加。对于参与国际贸易活动的企业来说,其只有严格参照国际贸易惯例,以及具体的法律规范,其能够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同时,适应出口贸易市场诉求,并且打造属于茶叶企业的出口战略,进而为企业发展谋取相应的优势。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在茶叶企业经营发展中,出口贸易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未能将我国经营思维与世界经营诉求之间相关联,从而大大影响了茶叶出口贸易经营的价值与内涵。

  2当前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中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的问题不足

  在当前全球开放格局进一步构建,整个国际进出口贸易的热度大增。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参与出口贸易活动的茶叶企业,也大大增加。如何维护好其发展利益,确保其能够在参与出口贸易时,经济利益得到系统化的维护,这就成为当前茶叶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命题。因此,做好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就成为一种常态化工作。在具体经营中,茶叶企业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而言,表现为:首先,审计人员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主体,也是增加企业价值的综合性活动。但是想要做好内部审计活动,其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也有着较高诉求,客观地看,在目前茶叶出口贸易活动中,其企业多为中小型茶叶企业,其参与贸易经营的水平相对较差,缺乏专业的审计人才和风险防范控制人才。在当前会计电算化的系统化应用背景下,如今出口审计工作在开展时,需要充分注重结合这一时代模式,优化审计效果。其次,多数茶叶企业内部缺乏科学的审计机构。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当前诸多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中,其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不仅水平较低,而且缺乏必要的权威认知,尤其是专业风险评估与企业内部评估之间的差距较大,甚至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而且难以确保其客观性和精准性。正是由于茶叶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知水平相对有限,从而影响了整个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最后,缺乏理性、科学的内部审计理念。实际上,当茶叶企业参与内部审计工作时,其需要的不仅仅是完善的审计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注重从审计活动的价值出发,营造良好的审计意识。但是目前多数茶叶企业本身就缺乏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足够重视,从而就很难使得整个内部审计工作融入实际。而从另外视角看,整个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经营时,其也未能构建系统化的风险控制体系。事实上,风险控制的基础是风险防范,尤其是要求茶叶企业自身能够将风险防范与自身经营活动的系统化实施相结合。客观地看,良好的风险防范控制是一种科学的经营思维,也是能够将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和成本有效控制的途径。而做好风险防范活动,其中所包含的.元素是多样化的,除了清晰化的风险把控机制外,还要有完善的应对机制和策略。

  3做好茶叶企业出口贸易的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的具体策略

  从茶叶出口贸易活动经营状况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的价值作用,其将是整个茶叶企业经营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于茶叶企业来说,做好内部审计和风险控制工作,将是自身经营成本有效把控,经营效益持续提升的关键和重点。就目前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时代诠释看,想要做好这一工作,就需要:首先必须充分注重提升对内部审计工作和风险控制工作的重视。企业要完善配备专业的审计人才和风险防控队伍,尤其是要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设置该体系。客观地看,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系统化工作,其中所包含和诠释的内容是多样化的,不仅需要我们关注审计活动的各项内涵,同时也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控制常态化的意识。就目前茶叶企业所参与的出口贸易活动而言,其中所面临的风险是复杂多变的,除了法律风险外,合同风险、物流运输等等都存在风险。而相对于茶叶企业本身来说,其风险防控水平相对有限,所以,在做好内部审计及风险控制时,可以借助外部力量来弥补自身不足。其次,要注重设置风险防范应对机制,事先梳理风险,始终把控风险,事后总结问题,确保茶叶企业能够合理有效的应对其需要面对的各项风险问题。对于茶叶企业来说,要正面去应对其所面临的各项风险,不逃避、不迟疑,而在管理风险时,也要注重对内部岗位进行必要的职责细化,从而打造高水平的风险防范与应对机制。最后,要充分注重完善和优化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的管理体系,将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同企业自身的经营相结合,提高重视意识和投入力度。我们看到在茶叶企业经营过程中,其实际上是一个产品营销占主导的企业,其风险始终存在,并且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之中。因此,想要有效满足茶叶企业的经营发展,就必须注重利用各项元素,服务茶叶企业参与对外贸易。

  4结语

  就当前整个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的特点看,我国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定优势,尤其是在绿茶市场中,整个茶叶产品占有绝对性优势,而茶叶出口贸易也成为茶叶产业对外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虽然我国茶叶产品对外贸易历史悠久,但是大多情况下,其使用的依旧是传统的经营思维,缺乏必要的现代化理念做铺垫和支撑,这就大大影响了茶叶贸易活动的有效开展。也就说,多数茶叶企业在参与出口贸易活动时,其使用的更多是一种传统思维和理念,缺乏现代化元素的融入体系,其未能对整个风险防范控制工作引起足够重视和关注。

  参考文献

  [1]姜延书,何思浩.内部审计质量与控制活动有效性研究———基于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耦合关系及沪市上市公司经验证据[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xx(3):219-222.

  [2]孔淑红,周甜甜.内部审计质量及其特征因素对外部审计费用的影响———来自深市主板的经验证据[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2):155-156.

  [3]王天凤,张珺.出口贸易技术外溢效应的地区差异与吸收能力的门限特征———基于非线性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1):111-113.

内部审计论文12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工作,工作性质是为了起到督促单位的审查工作,只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能力,才能使审计工作发挥出职业特色,审计工作效率大大增加。我们要把行政单位中现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意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本文就审计工作开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建立完善的审计管理规范和奖励机制,使审计工作具有独立性、权威性。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发展,国家对审计工作越来越重视,对于审计工作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审计工作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我们能看到的都是属于外部的审计工作,真正能帮助企业发展的还需要建立内部的审计,只有建立更全面更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才能让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到极致,才能体现它更有价值的作用。

  1、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中,还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审计工作开展的因素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大部分人都是老员工,工作能力有限受文化水平的影响,对于审计工作不能很好地完成审计任务。审计工作是结合会计工作,各种财务的管理和审计审查于一体的复杂性的全方面的工作。要求审计人员有较高的个人素质与政治文化基础,对法律知识也掌握一些,才能完成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任务。我们现在的行政事业单位中有大多数的员工都是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对于审计的工作不能进行合理的处理安排。这类人员在单位工作的时间较长,年龄都偏大,缺乏创新创造的能力,不能胜任高难度的审计工作。还有一些事业单位还没有设立审计部门,由纪检监察人员来兼职审计这项工作,这就严重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使国家审计工作质量大大降低。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比较单一,没有把具体的工作任务制度化,审计工作划分得不细致,从而降低了审计的工作效率。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现状只是对财政收入支出进行审计,对财政收支不准确,不明确的问题做出指点和修正等事项。仅仅是等事情发生了之后进行监管,缺乏预防事情发生和防治事情恶化的具体办法。行政改革进程对于审计工作的要求更加严格,要求内部审计工作要人性化的.处理,把预防防范工作做好,使工作人员可以按照规章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内部审计工作完成的更有效率。

  2、完善内审法制和内部机制,找到解决内审问题的有效办法

  2.1建立有效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内部审计的制度体系

  要想使内部审计工作更有执行力,就必须依赖国家审计法律法规来对内部审计纳入法律规范的范围之内,使内审工作有法可依,使员工更好履行自己的审计职责。单位内部设立规章制度使员工可以按照职业规范来参照自己的行为,把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实现法制化。把内部审计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法制化的规定,使法律法规更加健全,更好的实现内部审计的顺利开展。

  2.2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开展,审计工作防患于未然,审计激励制度更加完善

  (1)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可以单独来开展工作,不依附于其他部门。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可以直接与高层领导进行工作上的沟通,不经过其他人员实现工作的独立完成。对于不能实现审计独立机构的单位,我们可以让专人进行审计审核的工作,由专人全权负责。工作上的计划要保证独立性,与其他部门没有联系,互不干涉。保证工作的独立开展,工作人员原则性更强,避免于别人产生矛盾和利益牵扯。

  (2)内部审计工作中要提前进行防范,把可能存的问题的事情避免、杜绝其发生。要把工作中会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事情发生了之后积极控制局面,把风险降到最低。要把审计工作中感觉有漏洞和有风险的事情及时向领导予以沟能反映,使审计工作做到提前控制。

  (3)内部审计要完善激励机制,使工作人员可以认真工作,享受自己应得的待遇,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使人员的能力、工作的表现与工薪挂钩,建立赏罚分明的审计机制。鼓励审计要有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使审计工作更有力的完成。使工作人员之间公平竞争形在良性循环,共同把审计工作完成得更出色。

  2.3为了审计工作的任务更好地完成,我们要获得领导的支持,更好为单位发展努力

  为了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成功完成,我们的审计工作要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鼓励。我们可以通过宣传内审的各方面作用,使更多的理解我们的工作,知道内审工作的必要性。一是要让领导层的人员对内审工作充分重视,内审工作对单位发展起到的重要性,确保内审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要让被审单位对审计工作充分的了解,了解内审工作的督促帮助性作用,而不是为了应付而进行的工作。内审人员要把自己的工作实效突出出来,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工作特性和个人能力。内审人员要敢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积极提出自己的建议,为单位的利益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可借鉴的意见。体现内审工作的价值作用,更好的引起管理部门对内审的重视,为了内审工作的正常开展运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4让内审工作具有独立权威性,起到内审工作的监督作用

  内部审计工作的良好开展需要保证其独立的地位,只有保证内审工作的独立性才能使其发挥它监督的作用,体现内审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如果内审工作只是依附于财务部门来开展工作,那么就失去了这个部门存在的意义。根据国家的审计法相关规定只有独立的审计机构才能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总之,在我国的内部审计监督工作中,国家必须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内审在审计工作是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低、监督力度不够等问题,我们应从实际工作中多发现问题,积极与领导反映相关的问题所在,使内审工作可以积极发挥其工作特点,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应有的努力。

内部审计论文13

  1 风险导向审计的含义、特点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修定后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IIA,20xx)提出,为满足组织的经营管理需要,组织的内部审计工作应该以风险为导向。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以评价和分析组织风险为基础的审计方法,它在“合理的职业审慎性”的基础之上,把“一个导向,一个方式,一个目标”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一个导向”是指:审计过程中坚持以风险评估为导向;“一个方式”是指:审计分析中以分析性复核程序为主,多种审计方法结合;“一个目标”是指:审计结论要始终以改善组织风险管理,提高组织抗击风险能力,促进组织经营管理效率和效果为目标。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它要求审计人员在充分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确定检查风险,通过控制检查风险最终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该模型对风险的评估是在对各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控制风险测试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解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并不涉及对会计报表层次整体风险的评估,对于组织中潜在的高层串通舞弊、虚构交易等宏观层面的风险,无法起到识别、判断、评估、应对和防范的作用。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20xx 年发布了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新定义为:审计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其中重大错报风险包括两个层次的风险: 一是会计报表整体层次,二是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相关认定层次。并明确规定了审计工作以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为起点和导向。

  2 风险导向审计对内部审计的指导意义

  2.1 审计计划着重化

  传统审计中,内部审计工作主要集中在审计测试中,在现场审计中安排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员,审计计划的制定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重视审计计划的制定,认为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计划前充分了解组织及其所处环境,熟悉组织的经营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流程等基本情况,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有利于制订出符合被审项目特点的审计计划。

  2.2 审计方法多样化

  传统审计模式下分析性复核程序的使用仅局限于财务信息的范围中,如对绝对数额进行比较、对相关比率进行趋势分析等。与以往的审计方法相比,风险导向审计突出了分析性复核程序,并要求将其应用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即“以分析性复核为主,多种审计方法广泛应用”。

  2.3 审计证据扩大化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支持审计结论所需审计证据的范围明显扩大了,它不仅包括组织内部提供的各种证据、审计人员进行各种测试获取的审计证据,还包括审计人员对组织基本情况及经营环境等情况的了解、评价过程中获得的审计证据,取证的重点向组织的会计报表层次偏移。

  2.4 审计程序个性化

  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方法应与特定的审计环境相适应,针对不同的风险领域、不同的审计对象、不同的业务环节以及特定的审计目标,实施个性化的审计测试程序。内部审计为组织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服务的特性决定其应在公共审计的基础上重点体现组织的特色。即在组织层面上内部审计应以公共审计策略为基础,选取适合本组织经营情况的审计方式,有重点、有目的的加以开发、延伸,最终形成带有组织自身特色的审计文化。

  3 风险导向审计流程

  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分析为主线,以分析性复核程序为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必要时)、实质性测试。

  3.1 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执行风险评估程序的目的是评估会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询问、查询、分析等程序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并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结果与拟实施的审计程序相结合,及时调整审计资源,把审计资源集中在组织的高风险领域,在提高审计效率的同时,保证审计质量。

  3.2 实施控制测试程序

  控制测试并不是在每次审计中、每个审计项目中都要实施,只有审计人员认为控制设计合理、能够有效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时,对控制运行的测试才是必要的。实施控制测试目的是测试内部控制在防止、发现、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上的有效性,并据此重新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应当选择适当的审计程序实施控制测试,就内部控制在相关期间或时点的运行有效性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3.3 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

  实质性测试是审计人员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直接用以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细节性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

  由于组织内部控制存在固有局限性,且审计人员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存在一定的`主观判断性,不能仅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和已执行的控制测试程序所获得的审计证据来评估会计报表整体的重大错报风险。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如何,审计人员都应对各类重要账户余额、交易类别等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4 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内部审计主要以“经营环境分析(公司内部支持)———经营目标分析———经营事项识别———风险评估测试———流程控制分析(内部控制)———可接受风险分析———实质性测试(性质、时间,范围)———审计结论、建议”的流程,采取“自上而下,层层反馈,逐步完善”的思路展开工作。

  4.1 识别经营事项,评估项目风险(不含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人员在接受审计项目后应了解该项目所处的经营环境及经营目标,应重点关注对组织内部环境的了解,如:待审计项目的性质、该项目在组织中的地位、组织中高层管理人员对该项目的期待等。识别被列为待审计项目的经济事项,特别注意识别与待审计项目相关联项目的性质、关联程度以及其对待审计项目的影响。

  4.2 分析控制流程,识别控制风险

  根据识别的经营事项了解相关事项的流程控制情况。根据对经营事项风险初步评估的结果合理安排审计资源,对于重要的事项流程应安排较多的审计资源,对于非重点的事项流程可以适当减少了解的范围、程度。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获取有关经营事项控制流程的足够信息,使其能够识别控制,了解各种控制如何设计,如何执行,由谁执行,以及执行中所使用的数据、文件和其他资料等,判断控制中的关键点。

  4.3 实施控制测试,评估控制风险

  内部审计人员认为待审计项目的内部控制在某一期间或某个时点上得到执行,且认为测试内部控制是“经济有效”时,应当实施控制测试。控制测试的目的是评估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如:组织对各营销公司应收账款业绩评价的控制如下:财务人员每月都审核各营销公司的应收账款发生数,并与年初计划数和上年同期数相比较,对于当月应收账款变动较大的营销公司进行分析并编制财务分析报告,财务经理审阅该报告并采取适当的跟进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选取适当数量的月份抽查分析报告,如果该报告有相关财务人员的签字确认,证明该控制得到了执行。内部审计人员还应了解报告中当期应收账款变动异常的营销公司,并就此情况向财务经理询问,确认其是否采取了跟进措施。如果发现财务经理对报告中明显异常的数据并不了解其原因,也无法做出合理解释,显然该控制并未有效运行。内部审计人员还可以选取当期应收账款异常的营销公司向该营销公司经理询问,以了解财务经理是否采取了相关措施,该措施是否执行到位,评价该项控制的有效性。

  4.4 评估可接受风险,实施实质性测试

  评估可接受的剩余风险,并根据剩余风险的评估结果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在应收账款余额审计工作中,由于风险评估和控制测试的结果都获得了较高程度的信赖,审计人员拟选取较小范围的实质性测试。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常规审计后,将应收账款分为不同层次:对于重要客户的应收账款采取与客户现场对账的审计方式;对于次要客户的应收账款则有侧重点的选取客户发函询证;对于其他客户则通过检查客户订货合同、客户订货记录、往来款项、公司发货记录等,复核其应收账款余额的准确性———该种层次的客户通常局限于往来业务较少、期间发生额较小的情况。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不同程序取得的审计证据判断是否采取进一步审计程序,如针对函证结果存在差异的客户,由于公司规定应收账款余额不允许出现差异,内部审计人员应采取追加审计程序,如检查差异客户的订货合同、客户订货记录、往来款项、公司发货记录等,并考虑是否要扩大细节性测试的范围,以获取更加充分的证据。

  风险导向审计思想的提出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新思路的同时也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新要求。在风险导向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分析判断,并且由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范畴、专业判断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新的风险审计准则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提供了指引,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合理的指引内部审计的日常工作,仍需要我们的不断探索完善。

内部审计论文14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高速持续发展,网络向世界范围不断扩充。信息技术对公路管理系统生存和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和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了公路管理系统的重要资产,对信息系统加以成本控制和内部审计变成了必然的要求。经济的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审计模式的发展,审计模式的发展引起审计成本控制的不断发展。成本控制是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水平提高的需要,当然也是提高审计工作发展水平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内部审计模式的发展是使审计成本不断降低的审计技术方法的发展。

  一、关于信息系统审计

  信息系统审计就是要通过收集并评估证据,以判断一个计算机系统(信息系统)是否有效,做到保护资产、维护数据完整、完成组织目标,同时最经济的使用资源。随着公路管理系统信息化过程中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内部审计的对象从单个部门的数据处理系统发展到整个集成信息系统。内部审计的目标从对数据处理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进行审查发展到对整个信息系统的效率、可靠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审查。审计的方法从手工审计发展到手工审计与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和技术兼而有之。开展审计的人员从注册会计师发展到信息系统审计师。指导信息系统内部审计的组织从传统的审计机关和组织发展成为专业的审计组织。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模式

  1.审前充分调查,全面获取数。

  在审前调查阶段,应该利用审计管理系统(OA)、网络会计系统等信息手段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情况,获取必要和充分的信息,对信息系统产生的与审计相关的数据要有全面、详细的把握,获得对系统数据的'正确认识,提出可行的、满足审计需要的数据需求,确定数据采集的对象和方式。

  2.严格审计程序,规范作业流程。信息化条件下采取计算机审计方式的程序性、逻辑性强,每一环节的结果都直接影响下一环节。审计程序是指审计工作的先后次序,也就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为达到审计目标采取的所有工作步骤的总和。审计程序越繁琐,审计成本就越高,可能导致的审计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就越严重。

  3.审计取证规范化,档案管理标准化。在信息化条件下,由于审计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审计记录载体的转变,对审计证据、审计档案的质量控制提出了新要求,使其成为信息化条件下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应关注的主要内容。对于审计档案管理,不仅要实现审计档案管理标准化,还要加快审计档案信息化建设。

  4.审计与调查相结合,扩大审计监督覆盖面。同审计相比,审计调查具有形式多样、程序灵活、花费精力和时间少、掌握情况多等特点,但审计调查也存在着深度不够、不处理处罚影响监督力度等缺点。在当前审计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根据被审计单位情况,加大审计调查力度,注重发挥延伸审计或调查的作用,对于扩大审计监督覆盖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5.强化预算控制,降低费用支出。预算作为一种控制手段,属于计划的范畴,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收支情况的预计。审计机关应根据审计业务工作实际,区分不同审计类型和审计对象,编制针对性、可操作性较强的预算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审计项目成本预算管理办法。审计组根据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参照统一的指标体系,编制项目审计成本预算。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因特殊情况,或因编制预算时掌握被审计单位情况不充分,需要调整预算时,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审批,强化机关经费的预算管理。

  6.科学整合信息资源,有效利用审计成果。审计机关应建立健全审计信息工作制度,加强审计信息管理。在审计机关内部对审计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要通过信息反馈机制提高对审计信息的综合利用水平,围绕一定的审计目标,对来源广泛的审计信息进行整合,进一步拓展审计成果。

  三、结语

  内部审计必须以内部控制为手段,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优化组织结构为契机,注重成本分析,实现审计成本效益最大化,提升审计效率。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审计模式的发展,审计的对象、目标、方法、内容、依据以及准则都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与完善,在信息化环境下加强内部审计是提高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的迫切需要。

内部审计论文15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银行业生态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在新常态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作为国家银行业的支柱,面临着如何顺利闯过“资产质量关、经营转型关、改革创新关”和维护金融系统稳定的难题。作为公司治理基石之一的内部审计部门也应在促进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体系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不断提升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新领域

  20xx 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新常态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要努力落实国务院及各级监管机关关于审计工作的各项要求,促进国有大型银行公司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公司治理能力的不断提高。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传统行业却面临经营困难的挑战,中小型企业受到总体宏观政策和经济形势的影响,产能低迷,资金融通紧张,银行经营面临的各类风险相互交织影响,风险爆发的几率增大。同时,随着产品创新步伐的加快,证券投资、结构性融资等新业务将出现井喷式增长,新型产品将迅速涌现,全面管控各类风险的难度日益加大。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大产品创新中风险隐患的审计力度,密切关注新业务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加强对重点地域、重点行业风险的关注力度,注意发现和反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积极提出解决问题和化解风险的建议,从而为商业银行在新常态下的平稳运营提供保障。

  新常态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多新的内外部挑战,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保险、证券、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加速由单一业务向综合化资产管理服务转型。银行作为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势必会进行经营管理措施的不断调整和业务流程的不断优化,加快重大决策落地和推进银行金融转型。而内部审计为了更好地的发挥作用,也需要紧随变化做出调整,持续组织对重要改革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做好政策落实的督查员,及时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同时,注重反映各项改革措施的协调配合情况,以独立客观的视角提出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或建议,当好深化改革“催化剂”,促进银行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保证责权利分配的合理有序,在激发基层单元活力的同时有效防控潜在重大风险。

  作为对银行内关键管理人员责、权、利进行监督和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内部审计在银行治理体系中作为监督者的角色逐渐显现。内部审计部门以维护银行运营的安全性、效率性为目标,客观地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及时反馈风险信息,并提出降低、转移或规避风险的建议,能够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辅助,更有效地把控风险。按照最新颁布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董事会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承担最终责任,内部审计工作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报告,通报高级管理层,进一步强化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保证银行管理控制机制的地有效实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有助于建立银行治理体系的绿色通道,应对新常态下的经营管理挑战。

  二、内部审计履职的新要求

  近年来,国家层面对审计工作的深切期望推动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完善和改进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在促进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提升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新常态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面临的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亟须完善之处。在风险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时期,企业内部审计主要发挥咨询职能,协助管理层搭建风险管理体系;在风险管理成熟期,风险管理流程逐步整合到企业经营流程中,内部审计更多地通过检查、评价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发挥确认职能。新常态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必然导致风险管理流程也面临着重构,内部审计应及时调整审计理念,更多地发挥咨询作用,提醒管理层以引起其对缺乏风险管理程序的业务流程的注意,并对建立风险管理政策提出意见。而当前内部审计对变革时期风险管理体系重构的合理性、整体运行的有效性等关注较少,在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伴随着国有大型银行以国际化经营方式应对新常态下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经营压力,境外机构的成立日益增多,其经营业绩占集团整体的比重也逐渐提高,对国际化进程中境外机构所面临各类风险的有效监督是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履行职能的重要领域。但目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制以国内业务为基础进行搭建,对境外机构的审计管理架构及审计模式仍处在探索阶段,且由于各境外机构监管环境、经济发展及经营模式的差异较大,对国际化进程中各境外机构面临的战略风险、监管风险、市场风险的布局研究还不够深入。

  作为监管环节的重要一环,银行内部审计部门要及时对经营转型措施的效率效果进行绩效评价,对完善管理措施提出意见,使得经营转型得以成功实行。但目前内部审计开展的审计项目中战略审计、管理审计等审计项目开展较少,甚至从未涉及,难以为战略规划、管理结构建设提供有效监管与合理反馈,在促进商业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投入产出效率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新常态下,各类风险的演变速度逐渐加快,如何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及时提醒管理层关注重大风险,是内部审计发挥独立客观、纵观全局优势的重要体现。但目前内部审计的风险分析思路主要依托于审计项目,以行内制度和监管规定为主要依据,开展事后检查,事中事前审计开展较少,对业务当下实际面临的风险缺少必要的研判,也无法有效预见风险,同时对区域整体风险布局的演变和外部风险传染的可能性关注不多,风险敏感性不强,难以及时识别评估风险,无法对公司管理层提出规避经营管理风险的有效建议,鉴于此,内部审计的开展需要以风险为导向,进一步加强风险事中监控与发现能力。

  三、内部审计发展新路径

  内部审计部门应按照国际化发展进程和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管理要求,建立覆盖境内外机构的合理的内部审计组织架构,真正确保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审计重点由境内市场为重心,向境内外机构并重转变。按照条块结合的总体思路,重构内部审计部门设置,明晰内部审计部门各内设处室境外机构审计工作职责,试点设立境外区域审计中心,逐步完成集团和区域两级相结合,分层次、集约型的境外审计机构全球化布局。

  内部审计需要加强对风险事件的前瞻性研判。一是继续深化非现场审计技术的应用,完善审计风险预警模型,实现对业务过程的在线监控,快速查找并化解风险;二是不断推进监督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通过专业监督检查信息的资源共享,促进内部审计对区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的深入分析;三是建立涵盖全球的外部风险信息系统,有效分析研判国内、国际环境为集团经营发展带来的影响;四是加强大数据分析技术运用,通过数据演算及时发现业务发展趋势和客户交易行为变化,实现内部审计进一步从事后监督向事中事前监测转变,为经营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内部审计不再是“独善其身”的后台部门,而是转型发展的“智囊谋士”。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对银行经营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内部审计部门应制定层次清晰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基于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工作质量控制标准,并根据业务发展进行动态调整,不断规范引导审计人员业务操作。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检查制度,完善内部审计监理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内部审计的事后验证机制,促进审计项目运作质量持续提升。

【内部审计论文】相关文章:

内部审计论文02-13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1-29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05-23

(经典)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05-26

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的研究分析论文11-23

内部审计外包行为论文11-26

内部审计论文15篇02-17

风险管理内部审计论文11-23

内部控制审计与组织效率的论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