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论文

时间:2024-05-28 15:21:13 审计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内部审计论文[合集15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内部审计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内部审计论文[合集15篇]

内部审计论文1

  1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综合性、的全面性的,作用范围比较广,不是企业各部门审计工作的单纯相加,而且在整体的高度上来把握全局的审计情况,有利于推动企业的科学进步,防止企业内部危机的出现。通过系统的掌握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明确具有创新性的审计观念,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原创性等方法,推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进一步证明内部审计的实践意义。

  2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2.1 内部审计范围狭窄形式单一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受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的程度制约,多数企业内部审计内容仍然侧重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并且多数以事后审计为主。对企业进行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还不够深入,更缺乏对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审计。而且内部审计形式比较单一,一般是事后的监督检查,事中的监督调控比较薄弱,不重视事前的预防和预警。

  2.2 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就当下的发展形势而言,大部分公司的内部审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一般会附属于另一个部门,由公司的会计完成相关工作,很少有一些公司的审计部门是建立在审计委员会之下的。这种情况就会造成审计结果的客观性降低,审计结果不科学,因为附属于其他部门的审计机构通常会受到各种方面的影响,从而失去其原先的作用力。

  2.3 内部审计的审计方法落后

  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还处于制度基础审计阶段,毫无风险意识,这根本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对审计的要求。当前国际上审计方法已逐步转变,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在确定风险水平的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最显着特点是把审计力量用在高风险领域,力求提高审计效率。

  2.4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技术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的审计人员并没有掌握比较系统的知识,真正意义上同时具有会计、审计等专业素养的员工较少,缺乏现代内部审计工作所要求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信息技术、管理沟通等所具有的胜任能力。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手段不高,靠一只笔、一个计算器和几张纸进行工作,很少使用高效率的现代电子计算机开展工作。

  3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发展对策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审计结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长远的发展方向,需要在具体操作中不断试用和完善。

  3.1 企业内部审计目标的扩大

  明确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将审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上来,转变内部审计的职能,由单一性走向多元化,传统意义上的审计工作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所以,审计的重点落在了内控制度和收益方面,这样就能客观准确的概括企业当下的运转情况,从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怎样进一步保证生产、经营等过程的质量,是审计机构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审计工作要具有系统性,从各个时间点来把握审计工作的进行。

  3.2 推动内部审计职业化

  第一,重新确立审计机构在公司中所处的地位。要想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效用,就必须要设计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并且这一机构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严肃性,不与其他的责任部门相交叉,对审计委员会负责。选拔专业的审计人才,负责审计工作,保证其工作的严肃性,不与其他工作相混合,从而保证审计者不直接承担经营管理责任。在员工地方上,要尽量提高审计者的员工地位,因为地位越高的员工,他的威信度越高。针对审计者的选取方面,还要考虑到该审计者的重点工作内容,防止出现多种工作内容并存的状况,要保持其工作内容的独立性,这样才能够保证审计者的工作质量。

  第二,要重新规划内部企业的各个部门,主要责任人应该将内部审计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的任务来处理,从而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严肃性。内部审计部门审计结果的质量与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严肃性等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严肃性体现在审计机构附属于比较权威的部门,独立性体现为工作内容的利益相关的独立性。但是,实际工作中很难两者同时兼顾。

  3.3 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企业集团通过一系列的委托―代理关系联系起来,股东作为委托人将财产交由董事会代理,董事会将拥有的法人财产权委托经理层进行经营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纵向管理的多等级公司结构。采用多等级人员共同监管的模式,资源控制权与使用权相互独立,假如需要有利用两种权力的情况下,同一等级的管理者不能实现这一要求,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工作的下一步进行,而且企业自身的监督体系需要加以完善,否则将会导致其作用力降低。在股东会、董事会之下还需要成立监事会、委员会以及内部审计机构,保持这三者之间的等级联系,从而构建一套完整的体系。

  3.4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要丰富内部审计成员的专业素养,积极选拔具有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的工作人员,主要包括有内部控制人员、风险监测人员、公司治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等,从而确保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并且实现各专业间的平衡。除此之外,内部审计人员还应该掌握好相关的业务知识,除了必须掌握的财务和审计等内容,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管理、金融、统计、计算机等方面的资料,这些在平时的工作中都会很频繁的应用,只有了解了这些知识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还要定期参加员工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除了要掌握以上的各种知识,审计人员还应该处理好同其他工作人员的关系,保持

  机构内部的和谐,从而保证审计机构的良好运转。

  3.5 完善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

  建立集团内部审计部门。将管辖范围内的审计部门从原单位中分离出来,交由审计中心监管,各级审计机构的管理人员由总部统一规定,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审计部门采用任务与规划相一致的原则,并且定期进行业绩核查,建立系统的审计工作层级负责体系,保证审计部门同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等管理部门的关系,从而确保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推动总体审计机构的发展。

内部审计论文2

  摘要: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涵盖对审计工作质量、时间使用、人员分配、审计效果等方面的综合考核和评价。全面分析当前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及优缺点,并基于平衡计分卡对内部审计绩效评价进行探析。

  关键词:内部审计;绩效评价;评价方法

  一、引言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不断发展,内部审计在加强资金管理、规范权力运行、健全内部控制、防范风险漏洞、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所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内审工作也存在许多不足,例如,监督与服务职能难以统一;审计人员能力有待加强;审计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内部审计功能的有效发挥。新形势下,采用绩效评价方式能够全方位考核内部审计工作,促使内审工作在审计业务范围、人员结构及素质、审计方法、审计沟通等方面有所改善,更好的为改革发展服务。

  二、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含义和内容

  内部审计绩效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内部审计部门为了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各种工作行为、方式及其有形和无形的结果。包括了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行为、方式和结果。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主要由以下五个基本要素组成。一是评价主体,是指评价工作的执行者,包括专门的机构、组织和人员;二是评价客体,是指评价对象,包括内部审计机构及其派出机构、内审机构各业务部门、审计人员、审计项目组等。三是评价目标,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目标时对内部审计机构的业绩做出客观评价,并将评判结果运用于管理;四是评价方式包括制定标准、遵循程序、组织实施、比照标准、分析差异、作出结论等一系列评价活动的方式方法。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内容包括评价其应该做哪些工作、做了没有、是否按规范去做的、准确性如何。具体包括五个方面内容:一是工作量,指内部审计机构在一年内或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数量,工作量是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二是工作效果,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完成的各项审计工作所产生的结果。工作效果评价的主要指标包括:内部审计机构是否如实向管理层反映情况;审计意见或建议由多少被管理层采纳等;三是审计成本,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完成一定工作量,达到一定工作效果所耗用的时间、人力和经费。审计成本是绩效考评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内部审计普遍存在审计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而审计力量不足的情况,如何有效控制审计成本,在最少“投入”下产生最大的审计效果十分重要;四是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审计工作质量是否符合政策、制度要求,是否履行必要的审计程序,是否关注重要风险点,是否提出合理化建议等。

  三、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

  1.目标管理法及其存在问题

  目标管理思想是指以企业整体目标为核心,内审工作绩效评价从企业目标出发进行考评。它的优点在于:一是基于企业整体目标,具有大局意识,从顶层目标出发,层层分解到各具体部门、具体员工,形成员工的工作目标,进而使组织上下都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二是具有员工参与机制,员工可以参加目标制定,避免员工对目标不满产生抵触情绪,增加员工参与度,可以使评价和奖励奖励更为客观、合理,能够有效激励员工。目标管理思想在评价现代内部审计部门的绩效方面还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应变性,目标管理思想在期初将企业整体目标确定,对于形势转变下要求的目标调整缺乏应变性和灵活性;二是目标管理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三是仅关注短期目标。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长期改造企业内部运营管理的部门,短期目标难以发挥内审作用,而且还会扭曲内部审计的职能。

  2.关键绩效指标法及其存在问题

  关键绩效指标是指将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层层分解,找出支持整体战略目标的每个部门和员工的关键成功因素。他的优点在于关键绩效指标是一个系统化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影响因素,重点关注和选取对企业战略目标影响最为显著的关键指标,再将关键指标层层下达,形成部门和个体的`核心战略目标,有效传递了企业的价值导向。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提供了一种管理的思路,但是偏向于理论分析,缺少具体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特别是对内部审计这样特殊的部门,从哪些维度来分解企业的战略,指标如何设定等尚未明确。

  3.经济增加值评价方法及其存在问题

  经济增加值法是一种企业业绩衡量指标,指资本获得的收益至少要能弥补投资者承担的风险。经济增加值法主要适用于上市企业,上市企业一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股东投资价值最大化,因此衡量企业业绩的指标应该准确反映企业为股东创造的价值。经济增加值法就其性质而言仍属财务业绩的综合性评价指标,还存在不足:一是评价模式过于综合,对于具体部门及个人绩效评价难以操作;二是侧重于财务战略,评价标准局限于财务指标,对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健全、风险把控能力,管理模式改善与创新等未进行评价。

  四、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及其可行性分析

  1.平衡计分卡的含义及特点

  平衡计分卡寻求企业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财务度量绩效与非财务度量绩效之间、企业内部成长与企业外部满足顾客需求之间的平衡状态,是全面衡量企业战略管理绩效,进行战略控制的重要工具和方法。平衡计分卡方法认为,企业应从财务(Financial)、客户(Customers)、内部流程(InternalBusinessProgress)、学习与成长(LearningandGrowth)四个角度审视自身业绩。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管理工具之一,把企业战略作为企业管理过程的核心地位,它以一种简单、一致的方法描述了企业的战略并将其在企业各个层面展现出来。与传统的绩效评价不同,平衡计分卡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评价指标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二是平衡计分卡可作为企业内部绩效评价通用语言,具有一套通用原则用以管理日常工作和框定企业战略;三是能够在战略上平衡几股相互排斥的力量,包括内外因素的影响、领导指标和滞后指标、财务目标和非财务目标、业务企业目标和企业总体目标、财务优先次序和具体操作;它将战略方向与目标值和指标协调一致;它在企业各级向下层层分解。

  2.平衡计分卡的优越性

  平衡计分卡与其他绩效评价相比,独特优势在于“平衡观”和“战略观”,它不仅是一种业绩的评价体系,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战略管理系统而存在。2.1平衡计分卡的“平衡观”。平衡计分卡可以在以下因素中达到“平衡”: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平衡;外部指标(股东、客户)与内部指标(组织结构、人员能力、工作流程)之间的平衡;效益与未来业绩指标之间的平衡;客观业绩指标与主观业绩指标之间的平衡;短期衡量指标和长期平衡指标之间的平衡。2.2平衡计分卡的“战略观”。平衡计分卡把战略置于中心地位,它将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分解为不同的目标,并设立具体的绩效评价指标,通过将员工报酬与测评指标连接起来的办法促使员工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去实现这些目标。

  3.平衡计分卡在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中的可行性

  平衡计分卡通过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创新这四个维度制定绩效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绩效,其运用于内审部门具有现实可行性:3.1平衡计分卡是一种准确的计量工具。内部审计部门业务具有特殊性,较为难以用定量指标进行分析,平衡计分卡能够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适用于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从财务、顾客、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对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全方位的量化绩效考核。3.2平衡计分卡适合于现代内部审计职能转换的需求。内部审计不再以查错纠弊为目标,而是站在管理层角度,对企业整体的内部管理活动、权力运行、政策法规落实等方面进行监督与服务,平衡计分卡的多维度评价方式与当前内部审计工作相契合。

内部审计论文3

  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也是审计的立身之本。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要求是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是通过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状况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来实现的。我国加入WTO后,给内审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这既要求我们要运用审计 理论 和实务充分认识和解决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问题 ,又要加强内部审计改革

  一、制约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因素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实践证明,引起独立性缺失的原因有很多,如经济利益、自我评价、关联关系和外界压力等都制约内部审计独立性。

  (一)内部审计建制及模式。

  我国内部审计是在国家审计的推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建制带有明显的外部压力,并且长期以来,作为国家审计的附属品而存在,服务于国家审计。主要职能是通过事后审计实施监督。而事实上, 目前 内部审计机构作为监督者一般无处理权,并且权威性也较弱,很难像国家审计一样对企事业单位实施真正的监督,尤其对本单位管理当局本身的决策错误及违纪、违规的监督更显得软弱无力。而且,由于独立性不足,监督经常被曲解为挑毛病,所以很多 企业 领导和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对内部审计持不合作、抵触的态度,使内部审计的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

  (二)内部审计人员管理体制。

  根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当前的实际情况,内部审计在本单位主要领导人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服务于本组织的管理者,对本单位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由于内部审计人员切身利益直接受所在单位控制,内审人员的人事调派权、工资管理权、奖惩权等均由所在单位掌握。同时,被审部门是内审人员所在单位的组成部分,客观上让内部审计对本单位产生依附,单位领导直接 影响 内审人员执纪执法的程度,内部审计审什么、怎么审、审计结果如何处理、审计建议能否落实,却直接受单位领导的制约。

  (三) 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设置状况。

  当前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缺乏独立性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内审机构不是由其他部门领导,就是合署办公。这就导致了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受各方利益牵制,难以开展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些单位单独设置了内审机构,但也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一些单位在机构改革中不切实际地撤并内部审计机构,精简内审人员,给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人为地削弱审计力量。

  (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二、强化内部审计独立性的`若干建议

  (一)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关系上的独立性是内审人员保持客观公正的职业态度的前提。

  通过立法确保审计主体的组织独立。内部审计组织地位的最低要求,是独立或不隶属于 企业 中其他的职能部门,以保持内部审计人员在部门关系上与被审计的部门、单位及相关业务活动相分离。内部审计部门组织地位的高低表现为内部审计报告的呈报对象,即接受审计报告的人要有足够的权威,才能够保证对审计报告中的 问题 和建议给予合理、正确的 分析 判断,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这就要求内审机构应由企业第一负责人直接领导,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既让内审机构独立于各职能部门,又让内部审计人员与被监督对象无利益关系,以此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客观、公正。为此,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取得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的支持,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被审计者的合作,并且不受干扰地开展工作。从而让他们敢于坚持原则、敢于碰硬、敢于同一切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作斗争,坚决维护法制的权威与尊严。

  (二)加强审计 理论 研究 ,进一步改进工作 方法 ,提高内审独立性。

  加入WTO后 中国 经济 已走向世界,国内外市场逐渐融为一体,这就注定了审计的外部环境将越来越复杂。不断加强审计法制建设,提高审计职业的公信力,最大限度预防和规避审计权力的不作为行为甚至短期行为,是新时期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适应新形势,广大审计工作者必须加强审计理论的 学习 ,审计理论是审计实践的理论升华,是审计的向导和指南。在学习好审计理论的同时,应积极借鉴吸收他人先进的内审工作经验,不断 总结 、不断创新、不断学习、不断提高,通过发挥审计职能,来维护经济持续、稳定、协调 发展 ,促进管理,提高效益。

  任何工作都离不开上上下下的关系,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审计工作更是如此。在领导关系的选择上,要考虑审计活动与业务经营活动的关系及财务工作的关系,以及其他管理工作的关系。尽量避免一人既领导财务工作又领导审计工作,既领导某项业务工作,又领导对这项业务活动的审计。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地位,以增强内审独立性和权威性。在工作中要积极主动向领导汇报,向上级内审部门汇报,同时要积极配合纪检、监察等执法部门对某些违法违纪问题做出严肃处理。还要正确对待监督与服务,理顺同被审计单位的关系,向被审计单位提供管理上的建议,以改善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三)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确保审计任务全面完成。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必须坚持“ 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素质,使内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政策水平。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做到两个过硬:一是 政治 过硬。审计人员对复杂的审计对象要及早做好心理准备,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讲原则,才能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才能制止那些挥霍浪费国家财产的行为。二是业务过硬。审计部门是执行财经法规的业务部门,作为内审人员,必须掌握与审计有关的专业 法律 、法规,同时,熟悉电算化 会计 、电算化审计、 网络 操作、系统维护、法律、税务、外贸、 金融 、纪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加强后续 教育 ,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内部审计论文4

  摘要: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内部审计在企业运作过程中发挥的监督作用逐步被大众所重视,内部审计也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将工作的中心向风险管理方向转变。本文从风险管理与风险治理的区别出发,以风险管理为中介因素探索内部审计下的企业风险治理。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风险治理

  公司治理问题对企业来说贯穿企业发展的始终,企业决策者为在不断变化和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达到预期特定的目标,则需要企业不断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同样,在企业经营管理期间,严格抓好内部审计也是完善公司治理问题的另一手段。

  1风险管理、风险治理和内部审计的概念

  传统风险管理即风险管理流程,从百科上的释义来说是指通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选择最有效的方式,主动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处理风险,以最小成本争取获得最大安全保证的管理方法。风险治理不等同于风险管理,风险治理是指一种理解和完善监督企业风险管理活动过程的方法,它包含了风险文化、风险偏好框架以及董事会职责等。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对称,是指为确定企业的各项业务和控制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地使用了资源,是否在实现组织目标等,而对其进行的独立评价。

  2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风险管理侧重的是“可能性”,即从企业整体评估风险状况,找到应对策略。其中,风险又可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不可控风险通常通过风险转移、保险和风险接受等方式进行应对;可控风险通常通过内部控制等手段进行应对。所以内部控制本质上就是企业管理中通过日常管控手段降低风险的行为。至此,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检查则通过内部审计来实现,内部审计检查完后发现的一些问题,有可能是最早风险评估环节尚未考虑到的,那么这些问题又会返回到风险管理以指导风险管理的完善。

  2.1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承担着导向的作用

  在现今提倡的风险导向审计中,控制仍然是内部审计的重点,但是分析、确认和揭示关键性的风险才是内部审计的焦点。由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出具的最终年度审计报告是企业决策者制定风险战略的主要依据,所以内部审计人员承担着确保审计计划和企业发展方向一致的责任,并且要求审计人员能够根据风险管理原则对审核程序和内容作出相应的改变。

  2.2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是无可取代的

  风险是具有传播性的,它往往在一个部门产生,进而波及到其他部门,最后由企业为其负责。内部审计部门是一个独立的部门,它不参加任何企业有关业务活动,工作范围不受管理当局的限制,主要对审计委员会负责。所以,在防范风险、认识风险以及最终进行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内部审计能对全局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内部审计人员能以更为客观的态度来面对风险,及时发现风险并汇报至管理层,从而实现风险的有效应对。

  3风险管理与风险治理

  风险管理不等同于风险治理,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分为传统风险管理即风险管理流程以及风险治理。风险管理主要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等四大目标体系,以及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等八大管理要素。而从风险治理的概念中可以看到,风险治理的关键点主要是对风险管理活动的治理。其中,风险治理可以扩展为,正确接近企业策略与企业风险,建立与理解企业风险容忍度,正确理解审计委员会和其他委员会的角色以及理解管理层和董事会的职责等。

  3.1风险治理管理并整治传统风险管理

  企业进行风险管理,首先要求审计人员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以及通过决策者的主观判断来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领域。其次,审计人员通过数据分析后将相关结果汇报给企业决策者,让企业对风险程度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认识。最后,企业决策者通过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降低、规避或者转移风险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现有观点认为,风险治理应当建立一种强劲的风险文化,发展一个强健的风险偏好框架,突显董事会在风险治理中的角色以及加强建设首席风险管理执行官(CRO)的建立。风险治理在传统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充当着监督者的角色,它通过事先创建的风险文化,让企业能对风险有一个良好的认知;另外,通过对风险偏好框架体系的建立,让决策者在企业战略发展与风险应对上作出一个理性的抉择;突显董事会的职责,建立一个风险治理委员会,授权于管理层并适时采取问责机制以及关注利益相关者预期的变化,适时调整董事会的可接受绩效变动区间;强化首席风险管理执行官(CRO)的建立,领导、指挥风险管理部积极主动地、持续不断地履行了风管责任。由此可见,风险治理是对传统风险管理监督、管理与整治的一个过程.

  3.2风险治理促进全面风险管理的建设

  犹如审计是对财务认定的再认定,风险治理则是对风险管理的再管理,由风险管理流程与对流程的再治理便组成了全面风险管理。根据国资委认定的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企业对风险进行管理并不要求一定不发生风险损失,而是将风险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在可能性不变的情况下将损失额降低,从而减少企业经营结果的波动,这一目标的实现恰恰又是通过风险管理的过程控制来实现的。因此,全面风险管理本身强调的并不是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它更注重的是过程,通过对过程的控制来实现其目标,风险治理便是对该过程的控制。由此可见,风险治理能通过对风险管理流程的控制来促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

  4内部审计与风险治理的整合

  由于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采取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方法,即企业管理过程中降低风险的日常管控手段,因此内部审计可以在检查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过程中,通过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出发,进一步地涉及到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现如今,内部审计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发挥的风险管理作用与内部控制技能,可以促使企业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理办法,能更有效地达成企业预期目标,所以内部审计已经发展为企业运作中的中坚力量,公司的风险治理也离不开内部审计。如何加强内部审计与风险治理的整合,将是企业面临的一大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应该首先确保企业已经建立了有效的风险管理流程来确认风险,并且能根据一系列假设来衡量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潜在影响,同时开展必要的积极管理工作。其次,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在对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评价和对环境的监控中明确企业所面临的最大的风险是什么,并将有关结果汇报至董事会,由董事会来抉择应该分别采取何种应对措施。最后,内部审计应该发挥对风险管理的有效监督,同时做到促进风险的管理和改善风险的管理,将内部审计与风险治理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军.从风险管理谈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整合[J].经营管理者,20xx(6).

  [2]于玲,王海兵.公司治理框架下的风险治理导向内部审计研究[J].会计之友,20xx(27).

  [3]罗艳梅,程新生.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角色冲突中的内部审计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xx(3).

  [4]赵彩霞,张立民.内部审计能起到风险治理作用吗?——基于公司财务风险视角的分析[C].中国会计学会20xx学术年会论文集,20xx.

内部审计论文5

  摘 要:从管理熵、管理耗散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责与作用,指出内部审计减少管理熵,促使企业形成管理耗散结构;并从改革内部审计组织形式,转变内部审计职能,拓展内部审计服务领域,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加强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加强内部审计建设、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关键词:管理熵;管理耗散;内部审计;价值增值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实施独立、客观的评价、保证和咨询服务,为企业增加价值并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从而有助于实现企业的各项目标。企业应加强内部审计建设,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试从管理熵、管理耗散理论的视角对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责与作用进行分析;同时,借助管理熵,管理来耗散理论就如何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建设、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提出自己的建议。

  1 管理熵与管理耗散理论

  1。1 熵与熵定律 熵的概念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于1865年所提出,并应用在热力学中,它指的是体系的混乱的程度。从平衡的角度来看,一个系统有两种状态,即平衡态与非平衡态。所谓平衡态就是指系统内没有温差的状态,这种状态里分子热运动达到最混乱的程度。系统运动的过程,总是从非平衡态向平衡态转化。在此过程中,随着熵的不断增加,混乱度也不断增加,系统从有序走向无序,直至达到平衡态,系统的熵最大、混乱度最大,整个系统也达到最无序的状态。正是由于熵的存在,热能才不可能全部用来做功。不能用来做功的热能,称为无用能,而熵就是无用能的度量。

  熵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被借用或者引用,引申出更为具体的含义。社会科学借用熵这个概念,用来表达人类社会的某些状态。在系统科学的领域里,熵又被借用并加以改造。在一个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有时候会发生障碍,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就会表现出功能上的一定程度的紊乱,导致有序性减弱,无序性增加,这种状态称为系统的熵值增加效应。熵值增加原理认为宇宙作为一个最大的系统,会自发地从非平衡态向平衡态转化,从有序走向无序,直至最后走向死亡。与热力学截然不同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却认为生物是从简单向着越来越复杂的方向发展,表现出越来越有序的进化过程。显然,这两种观点对宇宙和人类发展方向的看法是相互排斥的。1969年,前苏联科学家普利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上述矛盾才得到了解决。

  1。2 耗散结构理论 在耗散结构理论的框架内,普利高津对宏观系统进行了分类,认为宏观系统包括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三种类型。其中开放系统又有热力学平衡态、衡态和远离平衡态等三种存在状态。开放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它通过与外部环境不断的交换物质和能量,在一定条件下就会产生自组织现象,即会由无序到有序,由较低有序到较高有序。新的结构和新型的组织会自发地形成,这种自发形成的有序结构称做“耗散结构”,这是一切生物和社会系统的共同特点。要形成一个耗散结构,系统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系统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分布是极不平衡的,即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这样系统才能形成秩序,才能形成动态特征;二是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如果系统不是开放而是孤立的,系统中物质的高能区总是要向低能区转化,一直转换到平衡态,此时系统的有序性也就转化为无序性了;三是系统内不同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机制,非线性机制里事物的要素之间是立体网络形式相互作用,所有要素之间都有相互影响,而不是简单的平面式的个别因素之间发生联系。

  1。3 管理熵与管理耗散理论 1997年任佩瑜[1]将熵的概念和原理引入到管理学中,创立了管理熵的概念、理论和数学模型,他认为管理熵是指企业系统在运动的一定时空中表示有序程度和能量状态的管理的绩能比值。任何一种管理活动,在相对封闭的管理组织运动过程中,总呈现出管理作用的有效能量递减,而无效能量递增,这种现象称为管理效率递减规律。管理效率递减规律,证明了在封闭的条件下,企业最终将从有序到无序而走向衰亡。

  随后, 20xx任佩瑜[2]又在耗散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管理耗散和管理耗散结构的概念。管理耗散指的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复杂企业组织,不断地与环境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在交换过程中,管理负熵增加,使组织有序度的发展大于无序度的发展,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和产生新的能量的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相对稳定的有序的自组织结构就是管理耗散结构。根据管理耗散结构理论,说明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是由无序向有序发展,在此过程中企业的管理效率呈现出递增的规律。

  2 从管理熵、管理耗散理论视角看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1 内部审计减少管理熵

  2。1。 1 内部审计的查错防弊作用 审计产生的动因是维系受托责任关系,内部审计当然也不例外。

  内部审计的产生源于查错防弊,而查错防弊本身就是减少企业的正熵。早期的内部审计把审计重点放在检查是否遵循会计制度与业务程序、验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保护资产安全和完整、发现欺诈舞弊行为等方面。内部审计的发展源于管理熵变的加剧。

  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企业的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管理上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表现为管理层次越来越多,经营者已经不可能对企业直接进行全面管理,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对企业内部的错弊进行亲自查处。管理熵变定律在企业中的表现日益突出,导致管理效率低下,此时为了加强内部监督和管理,就要求企业设立一个专门单设机构从事监管活动,现代内部审计便应运而生。内部审计与内部牵制制度相结合是内部审计发展的第二阶段,它以会计事项为中心,检查企业制定的会计程序和制度是否得到遵循,审查差错和舞弊行为,对今后可能发生错误的会计事项采取预防措施。第三阶段的内部审计是现代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内部审计。它以企业全部的'经济活动为对象,检验和审查单位各项管理是否有效地发挥作用,评价经济活动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其审计内容不仅包括财务审计,而且包括经营审计和合规审计。

  2。1。 2 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作用 内部审计发展的最新阶段被称之为“价值增值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内部审计的本质也在于减少管理熵。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是通过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来实现的。

  内部审计本身是企业里的一个专设机构和专门业务活动,它独立于企业里的其他控制系统,可以通过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其他要素,找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和措施,以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此外,内部审计在企业里还具有一种隐性的“震慑作用”。[3]也就是说,由于企业里存在内部审计这样一个专设部门,大家都知道它的职责,不管它能不能发现企业里存在的问题,光是仅仅因为企业里有这样一个机构,就会给经理人员及其他员工带来一定的压力,使得他们会自觉地产生符合企业发展目标的行为,从而可以为企业带来价值的增加。

  2。1。 3 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作用 企业经营风险是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利损失的因素,风险就是形成正熵,控制风险就是控制正熵的增加。现代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风险日益增大,减少面临的风险是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关键。内部审计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促进建立风险管理过程。

  通过内控制度的评价,对公司经营活动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价,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提请管理层关注风险,从而完善企业管理,转化负面风险,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最终实现企业目标。企业是多个部门的集合,其中一点(一个部门)造成的风险会传递到另一点(另一部门),最终会使整个面(企业整体)陷入困境甚至于瘫痪。[4]因此,对风险识别、防范和控制需要从全局考虑,而风险管理部门因其身份的局限,难以发现实施中的关键问题,业务部门也只是局限于制度的执行和落实管理层的决策,更谈不上有效地对风险进行管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决定其能站在全局的高度相对超脱地获得企业内部控制、经营管理活动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向管理层提供创造性思维,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避免风险带来的损失。

  2。2 内部审计促使企业形成管理耗散结构

  2。2。 1 内部审计促使企业自组织 自组织概念是指系统的要素按照彼此的相关性、协同性或默契性而形成特定结构和功能。企业要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就应该成为自组织结构。随着企业对内部审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和内部审计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大,同时为了控制和降低管理成本,内部审计开始转向控制自我评估(CSA),又称为自我审计、控制风险自我评价等。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一种在西方发达国家广泛使用的内部审计技术和工具,它是由管理层或业务人员直接参与的,和内部审计人员合作评价控制系统有效性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控制自我评估可以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自发地改善实现业务目标的机制。通过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可以促进企业内各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的协作,从而为自组织的演化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系统向有序结构的演化。[5]2。2。 2 内部审计活动形成涨落作用 随机涨落是相对于系统平均状态的偏差波动,对系统的自组织过程起着触发、催化作用。随机涨落是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原始诱因,是促使系统从不稳定状态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结构的杠杆,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是通过随机涨落作用实现的。企业系统中的各要素时刻处于涨落或起伏的动态变化中,从而启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发生质的变化,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态,形成耗散结构。因此,涨落是一种启动力,可以导致有序,也可能将企业带入到新的混乱状态。它强调系统中某个微小变化会带来大的结果性偏差。内部审计部门对组织或组织内部单位进行的不断的、适当的、监督性的评价活动和针对结果的奖惩,就是系统外部的涨落作用。[5]它可以控制被审计单位的自发熵增,促使被审计单位进行自组织,从而形成耗散结构即工作的有序化。

  3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建设,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3。1 改革内部审计组织形式 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一般而言,内部审计所隶属的层次越高,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就越强,反之就越低。在西方国家,企业内部审计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审计机构受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一种是受企业总裁或总经理领导。而我国由于制度背景和历史原因,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内部审计机构,是隶属于企业的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工作的负责人领导。在这种领导模式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也不能够得到正常发挥。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广泛建立,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隶属领导模式,对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组织模式进行改革。可以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分别采取不同的模式。比如在公司制企业中,由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来直接领导内部审计机构;在非公司制的企业中,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总经103第4期刘 博,等: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责与作用———基于管理熵、管理耗散理论的视角理)来直接领导,从而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牲和权威性。[6]企业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在借鉴的基础上,逐步探索科学的审计机构设置模式,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牲和权威性,使其在企业里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2 转变内部审计职能,拓展内部审计服务领域 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还停留在“查错防弊”阶段,内部审计人员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审查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上面,这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管理水平将会有较大的提高,企业外部的制约机制也会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再加上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普及,会计账面资料的错误将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如果还是简单的“查错防弊”,其职能显然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因此,内部审计的转型势在必行,要转变原来的监督和评价职能,向确认和咨询的职能方向发展。

  3。3 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审计业务管理中,必须突出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地位。我国内部审计管理水平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所造成的。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既要全面控制整体审计质量,也要对具体的审计项目加强质量控制,要实行必要的职责分离,对主要审计环节的责任和目标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制度以后,还要制定一系列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度,确保各项质量控制制度和措施不走形式,真正落到实处。为此,企业要采取多种措施,来做好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工作。比如,在内部审计人员的选聘上,应保证审计人员的素质,无论在专业知识还是职业道德方面,都要能够胜任审计项目的要求;在对业务项目的审计过程中,要实行项目负责制,具体规定审计小组里有关人员各自要承担的责任;在审计项目的质量评估上,要建立定期检查和评估制度,来掌握审计项目的质量及审计项目为企业创造或增加的价值;从外,还要建立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对审计人员在执业中的各种不当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给予他们一定的惩处和警戒。

  只有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各项制度,才能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才能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从而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

内部审计论文6

  医院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疗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风险日益凸显的新环境下,迫切需要创新、发展内部管理机制,以适应时代潮流。医院内部审计作为医院内部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适应新形势不断创新,由传统模式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转变。一方面,为适应医院发展战略和管理方向的调整,内部审计应承担起独立评价风险管理,监督风险管理活动全过程的职责,通过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从专业角度识别、评估风险,帮助医院管理层了解风险信息,促进医院在风险环境中由被动受损到主动控制和排解风险,在风险环境中寻求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医院内部审计一直着重于历史账簿记录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审查,业务范围狭窄,使得内部审计在医院不被重视,有的医院干脆将内部审计业务外包,以节省成本和开支。此外,医院现行内部审计模式还存在审计效率低下、审计结论不易被接受、无法发现串通舞弊等诸多缺陷,其落后性逐渐显露。医院内部审计要摆脱困境,克服缺陷,实现新的职能与作用,就应及时调整内部审计思想,尝试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第一,熟悉医院发展环境,快速而准确辨识风

  当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医院发展面临的未知风险加大。调查并分析医院当前的发展环境,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初始阶段。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了解医院的现实发展情况,财务管理情况,人员构成状况与其他发展现状,也需要了解医院的治理结构、内控建设、文化建设等,通过分析判断,识别医院财务运行以及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要建立科学的'风险辨识机制,提升风险识别的速度和准确度,注意风险识别的连续性和动态核对,以利内部审计工作的更好开展。

  第二,全面评估风险,确定审计关键内容

  评估风险是做好审计工作的一个前提,也是了解审计工作如何开展的一个重点内容,有助于判断审计风险级别,确定审计关键内容,制定详细的风险评估策略,制定内部审计工作方案。一般来说,评估风险需要经过两个步骤,即初步评估和再评估。在初步评估阶段,内部审计通过全面分析医院所处环境,辨识各种风险因素,运用一定的风险管理技术,判断风险的大小,即风险事项发生的概率和对医院的影响程度。医院据此釆取风险应对措施。此后,内部审计需对医院的应对措施进行再评估,判断剩余风险。经过慎重的风险评估,能够帮助审计人员更好的了解医院面临的风险,确定高风险领域,以便设计审计重点,在随后的审计程序中予以重点关注,提升审计效率。

  第三,结合医院实际,编制内部审计计划和实施方案

  审计计划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预期范围、实施方式、审计资源规划、预期时间等。审计计划制定后,内部审计部门还需据此而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要强调的是,审计计划在制定后并非不再改变,其也需要根据审计进展情况,动态调整,发现不合理的流程安排要及时修正,并控制好每一个流程的具体执行。例如在内部审计工作执行中,资产管理评价是高风险的项目,审计人员需结合此高风险项目的特点,及时判断审计计划是否合理,对审计方案作出有效调整,这样才能对资产管理审计工作进行正确的处理。

  第四,采用恰当的内部审计技术方法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围绕医院的战略目标,发现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类风险,因此,内部审计应深入医院的治理结构、相关业务及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既要检查医院的财务账目,也要关注相关业务,既要重视财务信息,也要重视非财务信息,要认真研究医院内部环境,并对医院内部控制进行测试,看其是否能有效规避风险。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一种先进的审计模式,要求在传统审计方法外,适度增加一些其他的审计方法,以缩短审计周期,提高审计结论可靠性,降低审计风险。这些技术方法包括:(1)审计抽样技术。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繁重,人员有限,很难在每次审计中做到对测试项目进行全面测试,而通过合理选取审计样本,也可对测试项目的总体情况作出大致判断,这样就节省了审计资源,提高了审计效率。(2)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有助于量化医院风险等级,以便采取更有效的应对措施。包括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模型数据库分析法等。(3)定性分析方法。当定量分析法不适用时,可采用此方法,同样可达到分析的效果。如对一些特殊项目,不宜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则可借助专家调查法帮内部审计人员得出审计结论。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持续审计技术等新兴方法正逐步应用于医院内部审计中。

  第五,重视审计报告编制,做好后续审计

  审计报告是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总结的一份书面文件,其重点应在对审计中发现的风险管理问题提出建议,协助医院管理者完善风险管理,以保证医院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审计报告直接体现了审计成果,也体现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医院风险管理中的价值。为保证医院管理者认真对待审计报告的建议,内部审计人员有必要开展后续审计,对报告中所提建议的落实情况实施监督,督促医院管理者采取整改措施,进一步完善医院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实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目的。

内部审计论文7

  摘要:近些年,随着快速消费品类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地扩大,企业存在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在快速消费品类的企业中,采购环节较之生产环节存在的漏洞更多一些,其中以次充好、中饱私囊、商业贿赂等问题是久治不愈的顽症。为了降低快速消费品类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一定要肩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采用风险导向方法对采购流程实施审计,提高内部审计质量,防范企业存在的风险。因此本文以快速消费品类企业为例,研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采购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及应用方法。

  关键词:快速消费品类;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应用

  快速消费品含义就是指那些使用寿命不长,消费者消费较快的商品,其特点就是产品经过包装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单元来进行销售,更加关注其商品的质量、包装、品牌以及大众化对这个类别的影响。

  一、快速消费品类企业需要风险管理导向内部审计的原因

  根据我们对快速消费品及其特点了解和认识,快速消费品属于冲动型购买产品,即兴采购的情况占多数。是非必要购买商品,品牌的忠诚度不高,因此,快速消费品类应该更加注重食品安全和质量安全,所以快速消费品在生产过程中要注重采购环节的质量保障。以糖果公司为例,很多糖果企业都采用较为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对风险导向的关注极少,比起传统的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的优势是能够时刻保持合理的职业警觉,扩大审计视野,不只是依赖于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和评价,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审计工作,更需要采用风险导向审计对采购全流程实施风险监督与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采购招投标流程需要进行风险管理

  在市场激烈的竞争机制下,为了避免采购过程中出现暗箱操作,企业要对采购项目进行三分一统的方法进行管理,三分是指采购、价格、质量验收分开,一统是指合同签约、结算付款要统一,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经办人与采购商私下操作了。

  (二)采购环节需要有效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作为内部审计的前提条件,对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一定要利用科学的评估技术和专业的评估方法对企业内外部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内部控制分析法、调查分析法、事件分析法、数据分析法等等。

  (三)为采购流程设定以风险为导向的年度计划

  快消品企业应该以轮流原则编制企业的年度审计计划,即按照风险的大小决定审计的优先级,通过这种形式将审计和风险联系在一起。对存在较大风险的企业战略性计划、管理以及财务风险较大的事项实施及时的监管和审计。

  (四)加强采购项目专业审计人才的培养

  快速消费品类企业的发展较为迅速,其对应的审计人才缺口就越大。企业应当积极加强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领域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不仅要通过培训提高其理论和技能水平,还要增强其对采购环节的信息分析能力、内部控制分析能力及相关经验,使得内部审计人员能更好胜任采购项目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在采购项目中的应用

  以C糖果公司为例,其主要生产产品有乳糖果,饮用水,碳酸糖果,果汁糖果,休闲食品等六大类产品。它拥有家子公司和多家下属工厂,公司力图通过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分销和销售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全过程。通过全过程监控全产业链,设定严格的测试标准来从而确保产品质量达标。

  (一)采购项目计划阶段的应用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在采购项目计划阶段的应用主要是根据年度审计计划对快速消费品类的经营环境和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甄别出审计的重点,从而根据风险大小的顺序编制对应的审计方案。比如在计划阶段选择采购目标,在此过程中及时发现采购管理存在的风险和需要改善的地方,并对被审计单位的采购执行及设计问题进行审计,主要包括招标、合同、物资库存等几个方面进行审查。在这当中首先采用审计抽样法,从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数量抽取一定比例的样本量进行测试,以样本数量断定审计的总体特点,进而通过样本分析得出审计结论。其次,要仔细审查采购申请的计划书、招标书及招标结果等,通过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严格监察被审计单位采购管理的合理合法性,确保采购项目选择目标阶段的质量安全性。最后,根据审计各个环节的结果来评估是否存在导致采购风险的因素,依据其影响因素及后果提出改善问题的建议。

  (二)采购项目实施阶段的应用

  在采购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导向审计应用过程中,根据先目标、后风险最后控制的基本流程对采购项目进行审计。在C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时,要制定科学严谨的审计工作计划和方案。要依据轮流原则对风险的重点区域到非重点区域依次排列好,据此制定审计计划的先后顺序。在进行审计工作以后,对重点审计的风险问题详细的记录在审计工作报告中,让企业管理者能够根据审计报告关注并了解风险高的项目,并以此做出正确的判断,制定出对企业有利的战略措施,降低企业所承担的风险。例如C公司糖果采购项目中,由于20xx年某品牌糖果的“抗氧化剂”添加剂风波导致下架,C公司糖果类销售大幅下降,盈利照比往年也有所损失,为例避免进一步的销售损失,所以下架了某品牌糖果产品,C公司的竞争对手同样也所以受到了该事件的影响。究其原因,虽然有不可预知的外部因素,但是C公司的采购部门没能仔细分析核对该品牌产品标签中标注含有食品添加剂“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二丁基羟基甲苯”(BHT)(正是由于消费者发现了这个问题才引发产品问题风波),以至于没有及时对该事件做出反应。C公司应吸取教训,应当对各糖果供应商的原材料供应商的风险重点在于企业的产品成分、现金流评价,仓储能力,供货能力、食品安全等指标事先进行分析评估,以分析各供应商的潜在风险。

  (三)采购项目出具审计报告阶段的应用

  快速消费品类企业的风险导向审计报告的制定阶段,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要依据实际的`审计结果和当下的法律法规为准则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C公司应当对糖果采购项目的审计成果写进相关的审计报告,应当包括糖果采购项目流程、内控是否合规、相关风险分析、采购项目中的数据统计分析,其中有无异常数据出现,审计报告中应当将风险分析作为披露重点。例如糖果下架事件中,C公司在采购环节就缺乏糖果产品成分审核,这说明产品检验环节的风险控制点缺失。在审计报告中应当对C公司采购环节是否贯彻执行产品审核分析流程,进行风险导向审计,并在审计报告中加以披露。

  (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后续阶段的应用

  所谓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后续阶段即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定期对已经出具的审计报告进行后续追踪,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根据审计报告提出的审计建议、改善问题的措施及遵从审计报告产生的实际效果。以C公司糖果釆购耗费审计为例,应追踪审计方式,对糖果采购业务中的采购量是否满足销售需要,采购效率情况、糖果商品销售情况、采购环节内部控制是否规范等进行跟踪审计。之后为了共同的问题和风险,应该根据公司的风险管理系统将存在的风险纳入风险库,后续阶段风险导向的重点关注的就是没能实现的内部控制目标和公司治理所带来的影响和风险,对于其它风险也应当进行持续的监控,一旦发现风险因素发生变化,要让风险处于C公司风险容量之内,而C公司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越大,则后续审计的范围就越复杂,所以要加大后续审计的力度,有助于整改情况的监督跟踪,发现问题及时回馈,及时解决,从而帮助C公司加强管理控制水平。总之,目前快消品类企业采购环节普遍没有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然而传统审计方法侧重于财务数据审计,导致对于财务处理前发生的采购行为,其审计效果是大打折扣的。风险导向审计能有效弥补这一缺陷,本文以实际案例为分析对象,阐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价值和具体应用要点,以期能够对推广风险导向审计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肖振东.从审计工作报告看国家审计发展[J].审计研究,20xx(05):17-22

  [2]肖振东.略论审计工作报告的功能与特点[N].中国审计报,20xx(05):1-2

  [3]李连发.关于审计风险的认识与防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xx(02).

  [4]周海霞.论审计风险与防范[J].商场现代化,20xx(05).

内部审计论文8

  摘要: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全球经济飞速发展,我国作为新兴的发展大国,在经济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会存在着许多的客观因素和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我国企业要在全球经济化的趋势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要做好企业的风险预防和风险管理工作。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风险预算和风险管理的重要部分,通常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一,能够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和做好企业生产发展工作,并使得企业生产经营和审计工作相统一。文章通过对企业会计风险管理工作的审计特点和作用加以说明,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供好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会计风险管理工作;方法;内部审计

  伴随着全球经济化的趋势,世界经济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愈来愈多。要使得企业在国际全球化的趋势中能够有一席之地,就应该做好企业的风险预算工作,深入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和风险预算工作,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但是企业在做会计风险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的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做好风险管理工作,需要提出切实有效的解救方法,从而使得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最终使得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一、企业内部会计审计风险管理

  (一)风险识别

  在企业的会计审计风险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正确清晰认识企业内部会计风险。一般而言,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人员主要的审计工作重点是企业财务与运营情况的真实有效性,资源浪费程度风险,国家政策执行情况,企业固有资产流失现象。与此同时,在企业审计工作的具体进行过程中,应该做到这些方面,企业内部体系现状的实时更新,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新发现的风险情况,企业实际审计过程中情况分析,在做好的基础上再具体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自身企业的有效措施。这样便可以在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工作的进行中,发现遇到的情况并针对该情况做出合理的解决。

  (二)企业内部合理管理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部门具有一定的协调管理功能,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和内部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的作用体现在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站在专业的角度分析,能够客观的对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提出更好的建议,并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和整改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对企业内部的发展方向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状态的分析,来促进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在企业的各个部门中,内部审计部门能够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和做好企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工作。

  (三)企业管理咨询工作

  在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过程中,也需要做好会计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企业的发展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认识,来落实企业内部员工的具体工作。因此,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拥有特殊的咨询服务功能,能够对内部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整改,并提出切实有效的风险方法。

  二、企业内部审计会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不完善的内部审计体制

  在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时,可以通过企业内部审计评估制度来对内部管理工作以及管理效果进行评估。但是,由于我国不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将致使企业内部管理评估缺乏支持。在企业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审计工作人员往往通过企业自身制定的审计评估制度来进行评估,可能导致企业审计管理工作评估标准的不同。此外,在企业内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执行情况方面,有局限性,由于对自身企业内部情况没有完全掌握,致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难度增大和审计风险预算不准确,从而将会制约企业的发展空间。

  (二)缺乏准确的审计目标

  由于我国针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标准不统一,这导致了在开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时,没有确定的审计对象和审计标准,更有甚者,没有深入了解审计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致使存在很多的问题。在对企业进行审计工作时,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并不是简单的核对企业账本工作,还要做好对企业内部情况的全面了解,否则就不能顺利完成企业审计工作,也不能使得企业顺利发展,更不能使企业适应全球化的经济变化过程,最终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转。因此,要想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做好企业内部情况了解必不可少。

  (三)缺少对企业内部审计的了解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注重的是企业经营情况和收入效益,可能会存在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疏忽或者忽视,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不能落实,不能有效执行,将会导致审计工作的停滞。在另外一个角度,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独立于企业的其他方面,但是由于企业错综复杂的部门和关系网络,导致一些企业非审计管理人员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干预,致使企业审计的独立性的缺失,不能准确的了解企业内部情况,就不能使审计部门发挥职能,不能做好企业审计管理工作。

  (四)企业内部审计方式的落后

  在我国,由于缺乏相对健全的标准,导致了企业的审计工作的落后,部分地区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快速发展的经济,应该做出大的改变。通过了解发现大多数的内部审计人员是在20世纪的统一培训下的会计人员,虽然具有正规学历,但是缺乏工作经验,并且从前的岗位培训只能够适应以前的社会经济形式,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瞬息万变,以前的审计人员不能够满足现代审计工作的.需求,急需培养出一批新型的审计人员或者在原人员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培训,来适应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审计人员由于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进程,再加上缺少工作经验、缺乏基本的现代经济审计工作技能、不能熟练掌握会计报表等情况,最终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不能高效进行,使得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会计风险评估制度

  在做好企业内部会计风险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做好企业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可以通过以下两部分来具体落实,一方面是加快建设企业内部会计风险评估体制,针对自身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科学的措施,来加强企业会计风险管理工作。在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分析时,要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面两方面去分析,找到存在的具体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解决措施。第二个方面,加快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工作的进行。在对企业内部进行审计工作时加强全面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得出完善的措施,来加强企业审计工作的管理。此外,还可以通过制定应急处理方案,来解决工作中的紧急情况,避免紧急情况的发生,提高企业审计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以增大审计工作范围和增强审计工作氛围为主要工作重点。在工作中要做到加快制度建设工作和落实企业人员市场工作能力,从而营造出好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员工能够增强对内部管理工作的控制。对于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来说,通过培训新的现代化审计人员和对老审计人员的培训,来加强审计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要使得审计人员内心存在一种良好的审计工作观念,落实具体的工作,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管理,使得企业有序的发展。

  (三)加强企业对审计工作的认知

  在企业内部运营管理进行过程中,管理人员往往只重视企业的利益方面,缺乏对管理工作的认识,也缺乏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很难保证具体工作的进行。在进行管理工作的同时也要保证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的特性,通过合适的审计机构来确保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合理进行,来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工作。

  四、结语

  通过以上文章的内容,可以很清楚的发现,企业内部的会计风险管理工作是企业运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部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部分之一,始终存在整个企业管理工作中,应该高度重视。通过收入了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特点来增强对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工作的认识,使得企业内部审计机制不断完善,企业内部会计风险评估机制也趋于完善,增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对企业的控制,增强现代信息化企业建设工作,降低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工作的风险,为企业的长久发展做好铺垫工作,使得企业建设工作拥有更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锐.浅谈内部审计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J].财会学习,20xx(04).

  [2]罗业鹏.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内部审计所发挥的作用[J].财经界,20xx(03).

  [3]兰春雨.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情况的调查研究[J].今日财富,20xx(09).

内部审计论文9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也不断增大,于是不少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运而生。本文在阐述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方法,并提出了保证其应用的措施。

  关键字: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措施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点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审计模式。它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风险为导向,在高风险领域进行项目审计,缩小审计范围,降低审计风险。最重要的是,这种审计模式需要提前告知企业正在面临和将要面临的风险,为企业规避这些不利风险出谋划策,从而将防范提至事前。

  (一)审计的重点不同

  传统的内部审计是以企业的内部控制为出发点,重点进行单个项目的审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在熟悉被审单位内控的情况下,主要分析企业当前极其未来所面临的经营和战略风险,对一些重大的风险领域进行实质性测试和余额细节测试,同时告知企业管理部门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使企业主动地规避这些风险。这样审计人员就能实质性地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去。

  (二)风险的认识不同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风险是在审查被审单位中面临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而这两种风险是在审查被审单位的报表中才可能面临的。而现代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采取的是主动防御风险的措施,先要分析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同时把企业面临的这些风险如实上报企业,充当企业管理的高参。

  (三)分析着重点不同

  在以往的内部审计中,审计人员主要偏向于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分析,找出其中的漏洞,从而对可疑的财务报表审计事项进行审计,是一种事后审计状态。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主要对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和法律体系等各方面的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精确判断出企业所面临的一系列风险,找出规避这些风险的.手段和方法,是一种事前审计状态。

  (四)导向不同

  以往的内部审计是以内部控制为导向,也就是业务导向审计阶段,对企业的报表查错防弊。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以企业面临的风/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险为导向,分析和判断企业面临的一系列风险,上报管理部门,同时找出应对这些风险的措施。导向不同使内部审计人员由单方面监控的角色转变成为管理的角色。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产生

  (一)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同时,市场环境和市场竞争变化越来越彻底,现代企业处于高风险环境中,因此企业要求各职能部门在进行各自的经营活动时高度重视风险,并将其列入企业的整个风险管理中。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发现和规避企业风险的重任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内部审计机构的头上,因为内部审计机构身处企业高风险的经营环境中,非常了解企业短期的经营目标和策略,容易发现这些风险,并在高风险领域进行项目审计,把这些影响企业发展的重大风险上报企业管理部门,提出规避这些风险的意见和建议。

  (二)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需求

  传统的内部审计是是一种事后审计状态,对于企业只是起到一个简单的监管作用,审计风险不容易降到可接受的水平,所以内部审计机构开始重视风险管理的模式,利用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判断,锁定高风险领域进行实质性测试和余额细节测试。同时找出规避这些可能殃及企业发展风险的方法,切实地为企业的利益服务。

  (三)外部审计的影响

  风险导向外部审计更加突出了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这对内部审计界产生较大的影响。内部审计界的地位正在不断丧失。所以内部审计人员就利用自己独特的环境优势探寻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目标,从而更精确地判断企业所面临的一系列风险。也就是说在外部审计不断扩大审计业务的同时,也是激发内部审计人员加大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的手段。

  三、如何运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一)科学确定审计目标

  内部审计人员审计目标由差错防弊向公司治理的模式来转变。内部审计人员首先要分析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和市场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判断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在一些高风险领域对审计项目进行审计。同时把这些高风险领域上报企业管理部门,找出规避这些风险的措施,使企业在不受这些风险因素的困扰下按着既定的目标平稳,有序的发展。

  (二)选择风险模型

  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制定一个审计工作的大致框架,在研究中的审计风险模型有五种模式,即:控制风险导向模型、经营风险导向模型、舞弊风险导向模型、企业治理系统风险导向模型和重大错报风险导向模型。这五种风险模式都被称为风险导向审计,都是以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建立起的审计模式,但控制风险导向模型,舞弊风险导向模型,企业治理风险导向模型和重大错报风险导向模型都是比较传统的模型。本文所说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主要还是从经营风险导向模型入手,它是全新的一种审计模式,是以企业经营风险为导向,确定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和审计重点。在这些高风险的领域中进行实质性测试和余额细节测试,使检查风险降到最低水平,但经营风险必须通过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和监管环境的分析与判断中才能找出来,同时上报企业管理部门,找出规避这种风险的措施,从而降低经营风险。

  (三)科学运用审计抽样方法

  运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模式来实行内部审计,要科学运用审计抽样方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和以往内部审计不同,它的抽样范围扩展到较高的风险领域,只有确定了企业所面临的较高的风险领域,才能运用统计抽样或判断抽样的方法进行实质性测试和余额细节测试。但只运用审计抽样方法还是难以减少审计风险,要合理运用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才能够准确探测出企业所面临的高风险领域。风险的控制和不确定因素要由审计人员正确的专业判断来加以解决。

  (四)实施后续审计

  后续审计是内部审计机构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所采取的纠正措施极其效果而实施的审计,相当于是第二次监督。实施后续审计有很大的意义,不仅可以让被审计单位在双重监督中发现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致命的风险因素,从而重视这些风险,也可以让内部审计人员积累工作经验。实施后续审计,验证正确的审计意见和审计结论将增强审计人员的工作信心,若经实践验证属审计失误,则有利于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把审计工作做的更好。

  四、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保证措施

  (一)更新传统的审计观念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在我国还是刚刚起步,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还没有完全具备防范风险的意识,更主要的是,这种模式还没有被一些企业的管理者所接受,很多企业没有建立起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的主动性也不强,很多内部审计人员即使具备很强的风险防范意识,也无法很好的在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环境中来开展审计业务。所以管理者首先要改变和更新传统的审计观念,带头加强对风险意识的教育和风险管理技能的训练。开设相关的风险管理部门由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精确地分析,促使企业合理的规避这些风险,为企业创造潜在的价值。

  (二)扩大内部审计范围

  我国目前虽然有些大中型企业在运用最新的经营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但是实质上还是在套用重大错报风险模型来进行审计。所以企业要扩大内部审计的范围,将业务范围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领域。不光对企业高风险领域的审计项目进行合理的抽样审计,还要对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进行评估,找出合理的途径不使这些风险影响企业的发展。这样内部审计人员由企业的监督者顺利转变成为企业的管理者。

  (三)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首先,要对现存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规范的业务教育,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内部审计人员在新的审计模式中树立全面和系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意识,与此同时,利用与审计相关的专业知识为新型的风险导向审计打通道路。其次,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内部审计氛围,进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诚信风险意识。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诚实,客观,保持独立性。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下,尤其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充分关注现在,而且要时刻想着未来,以防后患,具有良好的风险意识。最后,要引入科学的激励机制,对于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团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和提升,让风险防范意识深入每一位内部审计人员的心中,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掘和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完善内部审计法规

  我国目前出台了很多关于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但是对于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准则体系。建议国家加大对内部审计工作制定各项规则体系,将内部审计工作纳入法律法规的体系中去。同时,国家在出台关于内部审计特别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后,要消除它和其他法律法规的冲突和不和谐的条款,统一国家不同部门关于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只有在这种完善和和谐的法规体系中,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平稳地进行。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代表着企业最顶端的内审平台,它使得内部审计人员从最基本的凭证和报表审计转变成为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但节约了人力和物力,而且减少了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使企业在它的引导下创造出更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晓霞,孙坤,张宜霞.论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审计研究.20xx年2期

  2.李德安.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xx年第24期

  3.陈红艳.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思考.商业文化.20xx年第7期

  4.兰艳泽,刘利伟.企业风险管理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关联性研究.财会研究.20xx年第3期

  5.帕提古丽.如何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运用在内部审计中.山东纺织经济.20xx年第6期(总第160期)

内部审计论文10

  摘要:本文对我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就如何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

  随着信息知识时代的发展,信息化系统也已经深入到了医院的各个环节当中,为医院与患者带来了不少改变。无论是从长期还是从短期利益来看,医院的审计信息化建设,都能够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要怎样才能促进医院的内部审计信息化,是医院内审人员应该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医院信息化建设概述

  在医院的运行过程中,所谓的信息化建设,指的就是通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对医院的传统模式加以规范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指的就是把医院当中的各个系统进行有机的整合,完成医院信息网的建设,让各个系统之间能够实现对信息的共享,从而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的现象,防止在进行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出现各种错误,实现医院管理与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此外,通过信息化建设,能够将医院内部的各种信息资源汇集起来,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序的开展临床工作,又能够更好的为患者带来就医的便捷性。

  二、信息化环境下医院内部审计问题

  1.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医院已经初步完成了信息化建设工作,大力的普及了数据库、计算机等各种平台,使得医院系统逐渐得到了完善,对医院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等都实现了进一步的优化。不过,与医院的信息化水平相比来看,其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则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虽然也都配备了计算机,但是其通常只是应用一些办公软件,并没有与医院的HIS系统联网,从而导致其难以实现资源的共享,这样也就难以对信息化环境下的各项电子数据进行有效的审计与监督。

  2.审计人员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医院审计人员大多只能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难以真正实现对相关数据的专业化分析。与此同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甚至有部分审计人员并没有接受过专业而又系统化的学习与培训,因此难以有效的完成审计工作。对于这些专业技能不足,或者是不能对计算机进行熟练操作的审计人员来说,也将会对审计的信息化进程产生不好的影响。

  3.资金投入不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由于信息化建设本身需要大量的技术与资金支撑,如果资金的投入不足,将会导致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受阻。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资金的缺乏也已经发展成为影响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国外的医院通常每年都要拿出5%~10%的年收入,来进行资金的信息化建设,但是,在我国,就算是信息化投入力度较大的医院,也很难达到这一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少有医院能够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从而导致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难以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进步。

  4.审计软件不够成熟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医院的内部审计中,比较成熟的软件还相对来说较为缺乏,并且,其中的部分软件实用性不高,导致使用效果不佳,难以真正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需要进行内部控制的测试以及财务分析等比较高层次的审计工作时,就会难以满足医院的`需求。

  三、提高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具体对策

  1.加强观念,创造良好环境

  第一,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对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有一个充分的重视,并通过运用恰当的方式,来加强相关人员的观念认识,对于审计监督的重要性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第二,要求其在进行实际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把内部审计纳入其中,并和医院的财务、流程等紧密联系。要产生紧迫感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对审计信息化深远意义的认识。

  2.培养和引进复合型人才

  首先,应当加强对人员计算机技术的后续教育,确保现有的审计人员,能够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特点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对软件的操作与使用有一个科学的掌握。其次,应当选择有条件的内部审计人员,来对相关的软件编程与数据库等知识进行培训,来实现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最后,要求其重视创新,勇于实践,在各类审计项目中,积极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来促进医院的审计信息化建设。

  3.合理加大资金投入

  事实上,计算机技术自身有着非常快的更新速度,因此,医院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软硬件设施设备的购买。与此同时,要求其在全员范围中,对于信息化建设给予充分的重视与肯定,确保资源的共享能够得以实现。

  4.建立审计软件系统

  就针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市场上主要是商用的审计软件与自行开发的审计软件这两类。而不管是选择其中的哪一种,都能够对医院的审计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实际的系统选择时,应当依据医院的实际情况,来对其财务系统进行综合的考虑,并对各方面的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确保其能够满足医院需要。

  5.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

  从本质上来说,在进行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并通过统一规划的方式,来确保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能够做到合理又科学。此外,要求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应当制定明确的目标,并根据这个目标,来制定一个优化方案,不能够盲目投入,造成资金的浪费问题,够实现医院争议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的整合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逐渐普及,医院信息化建设要求标准越来越高,必须要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制定出计算机审计的相关准则和指南,认真面对当前所具有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朱平夷.探析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207.

内部审计论文11

  国有企业在实施内部审计过程中,其独立性与报告的对象有直接联系,对于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而言,内部审计机构和相关人员缺少独立性,并且有些国有企业设置的内部审计比较简单,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一)确定内部审计增值目标

  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应当确定内部审计的增值目标,从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其中,图1是价值链的内部审计增值模型,需要在内部审计活动的前提下,对其他辅助活动和基本活动等的价值链加以协调,突显显性和隐性等价值,然后对后续审计加以改善。总之,通过对审计成本加以分析,从而促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突显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因此,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应当明确内部审计增值目标,对企业内部的各种组织活动进行审计,通过增值内部审计内容,将生产、决策、销售和企业的基本活动等都作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增值的功用。同时,国有企业要将对内部审计的`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加以调整和优化。国有企业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在进行内部审计控制活动期间,应当坚持遵循性审计和后续跟踪审计的原则,对于内部审计时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然后突显内部审计显性价值的功用,这样国有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并且在开展内部审计时可以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使得内部审计部门具有自律性,不仅降低了审计成本,而且增强了审计效果。总之,国有企业通过确定内部审计增值目标,能够为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二)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国有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过程中,导致审计质量偏低的原因与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所以为了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并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必须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对国有企业内部的科学控制和监控。内部审计是项系统性和复杂性的工程,因而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国有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对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作为主要目标,在专业化的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期间,需要充分引入具有高素质和审计认证资格的人员,然后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在丰富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从而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健全内部审计机构

  国有企业在发展时,要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国外由专业的审计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所以我国国有企业必须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因此,国有企业为了保证内部审计活动具有独立性,需要健全内部审计机构,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具有威性和独立性,然后对审计工作加以规范,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四、结语

  国有企业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经济形式,是由政府和国家有关组织投资而成立的经济组织形式,国家和政府参与对企业的管理和控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转变的环境下,国有企业在兼并和重组下规模更加庞大,所涉及的行业也逐步增多,国有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的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健全经济结构,需要采取合理的方法加强开展审计工作,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内部审计论文12

  现阶段,我国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内部审计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相关规章制度并不完善。部分企业领导者仍将工作的重心放在扩大经济效益、提高生产上,将内部审计单纯的只用作监察。认为内部监督与鉴证无关紧要的同时还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致使内部审计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限制。与此同时,内部审计是设置于企业内部,内部审计人员切身利益直接控制于所在单位,即内部审计人员是在本单位领导者的直接领导下对本单位负责人负责并报告工作。由于内部审计的对象往往是本单位辖下各部门,内部审计与本单位属于利益共同体,某些情况下内部审计工作会受到单位领导者的影响,工作效率会受到制约。

  内部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不强在根本上影响力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通常,人员业务能力不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业务能力低下;二是职业道德低下。内部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由于企业领导者对内部审计的只能认识不足,未对其加以重视,导致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选拔并不慎重,多是直接由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胜任,这些人员虽然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术业有专攻,对于审计方面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并不足以应对其工作,因此造成了内部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低下。而职业道德低下则会撼动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实施。少数审计人员自身缺乏职业道德观念,在各种胁迫或诱惑中不能坚持原则,不能认真履行内部审计的职能,不能对一些违规事项作出真实的纰漏,审计结果往往会流于形式。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限制跟其所处的大环境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我国已颁发了有关国家审计的《审计法》,有关民间设计的《注册会计师法》,然而有关内部审计的就只有审计署颁发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的规定》,内部审计并未有明确的法律用以规范、约束,这使得内部审计不能够与国家审计以及民间审计拥有相同的地位。这一情况会迫使内部审计及其审计人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则会陷入无章可循的混乱处境。

  目前,我国法律并未对内部审计机构设置问题作出明确要求与规定,造成了企业中关于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没有一定的参照标准,情况不一。更有甚者,有些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并不是单独设立的'而是将其并入企业的财务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内部审计的职权不明确,在取得其他部门的配合上存在一定困难,有时甚至会遇到来自其他部门的干预,其审计结果很大程度上都是从公司的利益角度出发,所以内部审计机构的绝对独立性就变成了相对独立性。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建议

  (一)提高经营管理者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企业领导者进行民主监督力度,完善企业内部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章制度的制定;规范内部审计机构设置,采用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逐步提升内部审计在企业工作中的地位,保障其独立性,使内部审计的检验、监察、鉴证等职能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重视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

  (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持业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在掌握传统财务知识及审计技术的同时应加强有关统计学、经济学以及法律等发面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尽管内部审计不像外部审计一样需要执业资格证书,但也要保证自身的执业水平足以应对所面临的的工作。企业相关部门应尽量为内审人员安排培训机会,鼓励内审人员不断学习、进步。由于内审工作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审核监察工作,因此需要内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操守,不对外来的一些诱惑动心,给出不公正不真实的审查结果。企业在人员的选拔上即应该选录一些责任心、原则性强的人来担纲内审工作。同时内审部门应注意树立一个良好的部门文化来影响及约束员工的行为,从而加强内审工作的独立性。

  (三)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人们对内部审计加强了解的同时也应该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使内审工作同外审等一样拥有可以参照的执业标准,做到有法可依规范内审人员的行为,避免内审工作在无头绪的情况下进行,以便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四)建立独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随着内审工作效率被大家所认可,内审越来越受到了企业领导者的重视,领导者应意识到内部审计机构只有在又有较高的权限及地位的同时才能发挥其全部的只能效应。因此,内审部门应具有其独立性并直接隶属于公司法人,在工作中凌驾于其他部门之上,不被任何外力所干扰,内审只对法人负责,保证了其独立性即保证了审计结果的公允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日益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贸易交流日渐繁荣,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就越来越大。内部审计的职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即是它具有独立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越强,审计的公正性就越强,保障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就便于更企业的成长。因此,我们应重点关注的仍是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以便内部审计能够充分的发挥其检验、监察、鉴证等重要职能。(本文作者:张卓然 单位: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内部审计论文13

  一、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

  (一)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有助于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

  目前,随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心逐渐由财务审计转向管理审计,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越来越大。通过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从而帮助企业规避经营风险,完善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有助提升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准

  通过对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能够不断的学习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审计专业知识和审计方法,了解审计的最新发展动态。通过不断的学习,内部审计人员能够保持和提升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

  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缺失原因分析

  企业内部审计活动由于其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缺失的原因也比较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来源复杂、审计专业技能缺乏

  企业内部审计由于逐渐向管理审计发展,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不但要熟悉审计专业技能,也要熟悉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流程。因此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来源不单局限于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同时也有部分的审计人员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部门。对于这部分审计人员来说,其审计专业知识缺乏、审计专业技能不高,因而导致其审计质量不高,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不规范等问题。

  (二)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较差,审计人员自我约束力不够

  一方面由于企业内部管理的特殊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大、缺乏审计独立性,导致审计结果不能客观、公正的反映所发现的审计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自我约束力缺乏,在审计活动中,不能遵循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进行审计。在目前企业内部审计案例中,经常出现有内部审计人员不遵循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出具与实际审计情况不符审计报告的情况。

  (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制定往往是按照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来设定的,不能完全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因而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制定不规范,同时审计工作和岗位设置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人员流动性相对比较大,从而导致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建设不完善。

  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

  由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来源的复杂性,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对于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要学习和及时更新审计理论知识、提升对新兴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对于熟悉企业经营管理转岗而来的审计人员,要加强审计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审计思维、提升审计专业技能,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为审计工作的发展带来新思路。

  (二)加强企业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与自律意识的培养

  企业内部审计是一份要求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很强的工作,要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规范审计人员的行为。对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来说,要培养正确的.职业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要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要自觉按高标准来规范自身的审计行为,严于律己。

  (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选材时要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

  实践证明,要做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审计人员的选材标准很重要,其道德水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性的因素。所以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选材标准上,一定要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作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既要具备一定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具备较高道德水准,其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审计工作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要重视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引进激励机制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既要重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也要引进合适的激励机制。在制定具体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实施细则时,既要结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也要考虑采用生动的方式,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教育。同时要制定合适的考核制度和配套的激励制度,促使内部审计人员主动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综上所述,虽然探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企业的内部审计活动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历程,同时由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因而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作者:熊小军 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内部审计论文14

  摘 要:审计从16世纪威尼斯的最初萌芽,到至今全面发展为对账务报表全方位审计。审计业务已经逐步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对任一组织进行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在此我们可以讲内部审计绩效界定为:在特定的组织环境中,与特定的组织战略、目标相联系的内部审计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

  关键词:绩效审计,绩效审计影响因素

  “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审计从16世纪威尼斯的最初萌芽,18世纪下半叶英国的会计账目审计,到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发展到对资产负债表的审计,再到至今全面发展为对账务报表全方位审计。审计业务已经逐步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纵观整个审计事业发展,国际上的绩效审计,首要的一点就是以审计机构的绝对独立性为基础的,这样他们的审计结果才有权威性,才能让公众信服。其在国际上发生的重大变化:

  (1)顾客需求的变化。

  (2)市场的快速变化

  (3)竞争方式的变化。而我国内部审计的非独立性这个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的经验。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机构仍主要是以“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报表是否根据公认会计原则公正地说明了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否遵守了可能会对财务报表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规定”为目标和内容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即财务审计为主。国内情况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人员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

  (2)独立性差

  (3)业务范围小,内部审计作用发挥不够。

  (4)对内部审计重要性认识不足,审计环境较低差。

  绩效审计主要是围绕三个要素进行。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 经济性就是在适当考虑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使用资源的成本;效率性是指商品、服务和其他结果及其所用资源之间的关系,即一定的投入所能得到的最大产出,或一定的产出所需的最少投入;效益性是指项目、计划或其他活动的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关系,商品、服务或其结果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以及其他预期效果。

  企业内部审计绩效的内部影响因素:

  (1)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是否具有正确的人员战略,以实现管理层制定的目标?人是生产中最能动、最为活跃的要素,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质量的审计队伍,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分析判断能力、工任经验都对审计工作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企业必须根据经营战略的需要制定适当的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战略,以满足内部审计人员不能停留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而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因而,加强内审的队伍建设、培养和保持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是拉高内部审计绩效的有效措施。

  (2)内部审计方法:内部审计方法是否有效率、有效果,是否与组织战略保持一致?现代企业的信息量越来越大,经营范围越来越广,所采取的程序和方法是否科学、适用,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抽样审计以“个别”推断“整体”,必然与实际情况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距,使审计结论产生偏差。因此,内部审计要不断地探索和更新工作中的程序和方法。

  (3)内部审计定位:内部审计是否被认为对经营战略和绩效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内部审计建立的初衷是帮助企业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促进公司政策的执行。新的经营环境需要对内部审计进行重新定位。这要求提升内部审计的层次,使其关注那些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风险。只有将内部审计资源投入到影响企业成败的关键领域,内部审计才能为企业增加价值。

  企业内部审计绩效的外部影响因素:

  (1)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在一元委员会体制下,审计委员会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监督机构,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代表董事会执行内部监督的职责。因此,审计委员会的监督职责更侧重于对管理层的监督。由于审计委员会成员的大部分是独立董事,容易造成与经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内部审计部门成为审计委员会最佳的信息来源。

  (2)高级管理层。组织的高级管理层,因组织扩大到一定的规模之后无法事必躬亲,因而必须授权、分工。此时它必须建立各种控制制度,以确保被授权者依照它的期望去执行任务。所以,我认为可以用委托代理关系来解释内部审计。高级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态度是组织内部控制结构的晴雨表,是控制环境的关键要素,向员工传递了有效的控制在高级管理层以上中的重要性程度,对员工的行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3)其他职能部门经营管理层。作为内部审计的审计对象,其他职能部门内部审计之音的关系往往比较紧张而且充满戒备。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内部审计和其审计对象其实是同一组织的两个不同职能单位,他们致力于实现同样的组织任务和企业目标,为同一高级管理层和管理战略服务。二者不存在根本利益的冲突。企业中的其他职能部门内部审计发挥其专业能力,增加组织价值的平台。

  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理论依据包括战略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两种。而其选择必须遵守四个原则:实用性原则、简单化原则、成本效益原则、灵活性原则。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包括:

  (1)战略导向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是内部审计部门的行为导向,它只有反映内部审计部门的战略和使命,才能正确引导内部审计活动,使其为实现部门和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应以内部审计部门的战略为导向,使得内部审计活动能够更有效的驱动其战略目标的实现。

  (2)关键性原则。为了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获得绝对的竞争优势,把有限的资源分配在核心领域,形成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设计绩效指标必须考虑关键性原则。选取关键性的绩效评价内部审计部门核心能力的形成以及合理分配内部审计资源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可操作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否则就失去了绩效评价的意义。特别是内部审计部门,有许多定性绩效指标,有的定性指标看似不错,但缺乏可操作性。因此,这个指标就成为一个无效指标。

  (4)平衡性原则。战略性绩效指标是面向未来,面向全局的指标,指标间的平衡显得尤为重要。过分的注重某一个指标,必然导致“过度测量的将过度实现”,从而影响内部审计部门的战略性绩效。

  (5)动态性原则。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指标的设定冻是一劳永逸的简单过程,而是要随着企业战略的调整,不同利益相关者期望的变化,内部审计部门对战略关注的变化,相应地调整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这样才能反映绩效评价指标的战略导向性。因此,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指标体系。

内部审计论文15

  摘要:作为我国教育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尽管,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较于公办高校,其发展历程较短,内部管理较为混乱,影响了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作为高校内部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管理工作的质量,意义重大,对民办高校亦然。为此,本文主要分析内部审计在现代民办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促进民办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内部审计;现代民办高校管理;作用

  一、内部审计在现代民办高校管理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已经认识到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并通过建立鼓励的审计机构,引进专职的审计人员等一系列措施,以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学校管理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办高校的管理。然而,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及不足,主要有:民办高校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独立性不强。尽管国家教育部对各高校提出了依法治校,从严管理,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的要求,但多数民办高校并未真正认识到内部审计机制的内涵,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多从市场经济角度出发,缺乏必要的现代审计理念,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同时,内部审计机构和部门多依附于其他管理机构或职能,参与各项经济工作收到学校领导的管理较多,独立性很差;民办高校内部审计重点不突出,职能落后。受传统管理思想和模式的影响,现阶段,多数民办高校内部审计主要负责会计事物的审查,不能发挥其对高校经济管理活动的监督、防范风险、优化管理能职能,且不能更加全面的参与到各项管理活动的各个阶段仍以事后审计为主,进而妨碍了内部审计真正职能和效果的发挥;民办高校内部审计人才缺乏,审计方法和技术的落后。鉴于民办高校的性质,其发展中普遍存在着任人唯亲等现象,不能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引进专业的审计人才,且因管理理念的落后,不能完善对审计人才的培训等措施,以不断的促进其提高专业技能,更新现有知识。另一方面,随着民办高校财务事物的增多,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求,但多数民办高校仍以较为原始的方法进行着内部审计工作,而先进的会计电算化、审计电算化、风险导向审计、抽样审计等技术并未得到推行和应用,不利于民办高校内部审计在高校管理中作用的发挥。

  二、内部审计在现代民办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及其指导下,民办高校在高校管理人员的管理下,建立内部独立机构,配置专职审计人员,运用专门的审计方法进行民办高校内部控制和管理的各项工作,以规范其各项内部管理活动,增强教学效果,促进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管理行为,就称之为民办高校的内湖审计。鉴于民办高校不同于公办高校的组织管理方式以及现代内部审计的发展,民办高校内部审计主要承担着监督民办高校各项经济管理活动、控制民办高校内部各管理活动,尤其是对违法乱纪行为的控制、根据相关标准进行民办高校内部管理活动的评价以促进其各部门经济活动的改善、通过对各项管理活动的参与以更好的服务于民办高校管理活动等职能,并通过各项职能的履行和发挥,促进民办高校的管理活动,具体体现在:

  (一)健全民办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促进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我国民办高校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涉及金额巨大,融资渠道广泛,且在自主办学的原则下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就增加了民办高校管理的难度。而民办高校内部审计作为现代经济管理的一项有效措施能直接参与到民办高校进行包括资金及专项资金的筹集及使用、合同的签订、高校财务预算及执行等各项经济活动的运行,进而不仅能保障民办高校各项经济活动的按照既定目标运转,提高管理效率,并及时监督各种违法乱纪、浪费粗放等经济管理行为,科学的评价各项经济活动效果,发现民办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适时的给出合理的建议和对策,减少因不规范管理行为带来的损失,进而保障民办高校管理质量和水平的增强,改进管理现状,而且还能更好的服务于民办高校的管理活动,主动发现和规避风险,提高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促进完整有序的管理机制的建立,保障各项管理活动与民办高校的办学目标相一致,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二)保障民办高校资金安全,优化资源配置

  内部审计通过监督、评价等职能的发挥参与到民办高校的各项经济管理活动中,一方面能保障民办高校各项资金管理活动信息的可靠性,减低民办高校经济管理风险,发现内部管理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制止和处理不规范行为,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经济管理效益,保障民办高校各项资金及财产的安全。另一方面,民办高校通过一系列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在促进其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效果的增进的同时,还能优化民办高校各资源的配置,节约成本,发挥各项资金及资源的最大效益,进而保障民办高校管理的稳定性和效益的优化。

  (三)积极发挥监督与服务作用,增强民办高效管理效率

  内部民办高校开展的各项内部审计工作,将涉及到经济活动的高校管理工作纳入内部审计的监管下,完成对经济活动事前、事中、事后等全过程的审计,并考核和评价学校管理活动的可行性及进度,能帮助高校发现学校管理的问题,提出建议,为防范措施的实施、学校管理活动的改进等奠定基础,进而通过监督和服务职能的发挥,帮助推动高校管理及运营的效果。同时,兼顾民办高校微观和长期宏观发展,通过对其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发展进度、规划等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核,帮助民办高校改善包括管理活动在内的战略规划,进而增强学校管理效率,推动民办高校办学目标的实现。

  三、增强内部审计在民办高校管理中效果的措施分析

  (一)转变观念理念,更加重视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能很好的促进民办高校的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因此,一方面,民办高校应当打破传统观念的影响,主动学习内部审计的内涵,树立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理念,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评价,明确规定内部审计的功能、职权及操作流程等,优化内部审计程序及方法,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加强审计的后续管理工作,完善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评估和管理,促进其作用的发挥。具体来说,应当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并由不兼任高校其他管理职位的专职审计人员担任,参与各项审计工作和高校经济事物的全过程。同时,专门的审计机构不参与高校的其他业务管理,直接对民办高校的董事会负责,进而保障审计部门和机制的独立性、权威性。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开展内部审计时应当坚持全程参与,避免部分项目的重点审计而忽视其他环节,坚持与各部门的协调合作,同时,学校内部审计应当加强同政府及行业审计等外部审计的合作,坚持内外合作,并积极承担和履行学校内部审计的社会责任,促进内部审计的规范化。

  (二)重视审计人才的培养,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一方面,民办高校应当积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引进专业的审计人才,定期和不定期的通过聘请专家开展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吸收和引进先进的审计理念和技术,在学校内部积极组织和开展内部审计人员的交流与学习、业务能力及知识大赛等活动,帮助审计工作人员不断的更新知识和技能,同时,建立健全内部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对内部审计工作优秀、业务水平高等的工作人员给予丰富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等多种措施,鼓励审计人员不断的积极学习,创新审计工作模式,提高其主观能动性,并通过对不良审计行为及经济管理行为的惩罚等促进民办高校内部优良工作风气的养成。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应当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的配置,除了专业财务人员外,适当的增加电子数据处理等领域的人才,以满足内部审计工作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使得民办高校内部审计队伍的知识构成及水平更完善,以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三)拓展和丰富民办高校内部审计范围和内容,推进内部审计的开展

  民办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应当进一步拓展,彰显审计工作重点。在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下,民办高校可以通过以高校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资金等的使用和经济活动的控制与管理活动、改建民办高校管理活动,在坚持以民办高校财务以及财务预算等工作为基础的同时,积极开展高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工作,通过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的收入分配状况、组织机构的财务来源及使用情况等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各个专项资产信息系统并及时的更新,同时,积极的对民办高校基础设施投资等重大项目的可行性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审计,防范管理风险。民办高校应当将学校的专项资产、现有资产以及新购置资产、总资产等的质量及管理进行审计,以完善管理,规避风险。另一方面,内部审计范围的扩大和内容的增加,就需要建立和健全高校的沟通机制,只有有效的沟通才能减少内部审计工作阻力,争取更多的支持力量,并促进各项审计措施的执行及落实,否则无法保证各项内部审计活动的开展,为此,民办高校应当更加重视内部沟通机制的建设,使得内部审计各项活动在各部门的支持和理解中顺利的开展。

  (四)更新和完善内部审计技术及方法,提升民办高校内部审计质量

  按照内部控制审计专项准则的表述:内部控制审计应对控制环境、风险管理、内控制度、信息处理等的适当性、合法性与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这就需要借助专业的技术和方法才能实现。尽管传统的内部审计技术及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然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以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尤其是近年来会计电算化等的突飞猛进,极大的提高了内部审计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民办高校应当主动打破传统审计技术和方法的桎梏,引进和使用先进的审计软件和技术,不断的优化本校的内部审计技术,并鼓励内部审计人员主动学习先进的技术,进而从根本上促进内部审计方法和技术的优化,增强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五)促进内部审计职能的全面发挥,完善民办高校内部审计工作

  民办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尽管逐渐扩大了范围,丰富了内容,但对高校财务资料的真实和合法的监督和审查仍然是其工作的重点及核心。然而,随着民办高校规模的扩大、管理活动的丰富等变化,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发生了改变,出现了为高校资金管理活动及重要资金项目决策提出建议和数据依据,加强资产审计以规避资金风险等新的服务职能,而工作的重点也逐渐转移到高校内部控制、经济活动效益的提高和风险的规避等方面,为此,民办高校应当紧跟形势变化,适当调整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职权范围,促进其各项职能的发挥,使得内部审计各项职能都能发挥作用,服务于高校的各项管理活动。

  四、结束语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国民经济的发挥,我国民办高校的发挥规模逐渐扩大,而内部审计的作用越来越彰显。因此,民办高校只有不断的转变管理理念,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机制,更新内部审计方法及技术,增强整体内部审计整体素质,才能保障高校各项管理活动的有效运转,进而促进民办高校办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玮.关于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原则及工作重点的研究[N].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0:130-133

  [2]金蕾.内部审计对现代高校管理的意义与职能作用[N].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xx,11:41-43

  [3]王玮.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9:225-227

  [4]代蕾.管窥内部审计在民办高校的实施状况——缺陷分析与解决之道[J].中国内部审计,20xx,01:24-26

  [5]刘福清.民办高校内部审计探讨[J].财会通讯,20xx,31:98-100

【内部审计论文】相关文章:

内部审计论文02-13

内部审计论文05-27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1-29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05-23

(经典)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05-26

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的研究分析论文11-23

内部审计外包行为论文11-26

内部审计论文15篇02-17

风险管理内部审计论文11-23

内部控制审计与组织效率的论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