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

时间:2024-05-31 10:16:58 审计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必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必备)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

  一、高校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

  1、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是适应内部审计工作转型的需要,也是合规性审计的升级

  近年来,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对高校管理越来越重视,倒逼各高校管理越来越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的合规性审计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查出的问题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有时候甚至劳而无功;另一方面,由于合规性审计的目的仅仅在于被审计对象是否遵循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发现不了被审计对象深层次的问题,也加大了审计风险。因此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有助于内部审计机构拓宽审计职能,逐步由监督为主向监督服务并重转变。其次,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有效性地评价,更有助于从根源上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及时对制度进行纠错,降低了合规性审计存在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风险,提高了审计工作的层次。最后,从高校多发的问题总结,重大问题多源于内部控制的缺陷或缺失,开展高校内部控制审计,能够克服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的弊端,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增强高校内部风险识别、应对和控制的能力。

  2、灵活掌握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的生存之基

  现代内部审计之父劳伦.B.索耶曾经说过:控制是内审师的“魔杖”。当前,高校业务涉及很多方面,千差万别,想让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全部的专业背景,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具备系统的内部控制评价的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即使不是某个业务方面的专家,也可以根据内部制度来评价业务的合理性、有效性。

  3、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是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保证

  通过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有助于确定各类审计项目的重点、步骤和方法,保证审计实施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和质量,维护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

  二、高校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

  1、高校内部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内部控制理念

  由于近期高校才开始系统的内部控制建设,大部分高校管理层对什么是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包括哪些内容都不清楚,因此要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2、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全面

  财政部、教育部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都出台了内部控制审计或评价相关的文件规定,但评价指标集中在预算、收支、采购等经济活动管理内部控制上,对高校的主要业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基本没有涉及,而剥离高校的主业去评价或审计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显然是不合理、不充分和不完整的。

  3、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可能会加大审计风险中的检查风险

  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说,内部控制评价或审计开展时间不长,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相关的业务背景和经验,可能导致内审人员对内部控制测试失效的.风险及做出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从而使内审人员出现失职等问题,并严重影响内部审计机构的声誉,影响审计项目质量。

  三、高校做好内部控制审计的对策

  1、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降低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阻力

  内部控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更是一种过程,它贯穿各项业务活动的始终,需要人人参与。因此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要当好内部控制的宣传员,要向每个教职工宣讲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只有如此,才能降低开展审计时的抵触情绪,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

  2、提高内审人员素质,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很广,只有会计和审计知识是不足以胜任实际工作的,需要内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一方面,可以鼓励内审人员参加国际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专业资格证(CCSA)考试,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中介机构已经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或评价多年,具备一整套较为成熟的做法,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刚开始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或评价时,可以引入中介机构,并指派内审人员参加审计项目,实地锻炼,提高业务操作水平。

  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不断探索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要参照《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高校内部审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和《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相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包括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的制度,通过内部控制审计,促进高校内部的业务流程再造工作。同时,结合内部控制审计的特点,采用的审计方法要应用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比如:实施面谈时,可以考虑与问卷调查结合,围绕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和业务活动的流程、控制措施等,精心准备问题。在面谈期间,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消除被访谈者的心理顾虑。

  4、以风险要素评估审计为重心,不断高校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控制风险。因此,内部控制审计必须要关注风险要素评估。对于单位层面的风险要素评估审计,要重点评价发展规划、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计和会计与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风险的识别、发生可能性及应对措施;对于业务层面的风险要素评估审计,要重点评价相关的部门对有关风险的识别、发生可能性及应对措施。如对合同业务,要重点关注合同授权、签订程序、合同条款、合同履约情况、合同保管和合同纠纷等方面的风险,合同管理部门是否评估风险并采取了合理地应对措施。

  总之,高校内部控制审计要通过转变审计理念、推动内部审计的转型发展,强化风险评估要素的审计,优化审计工作程序,才能更好地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评价和咨询的作用,更好地推动高校内部控制建设。

  参考文献:

  [1]麻东锋.高校内部控制审计探究[J].商业会计,201(08).

  [2]朱军武.高校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市场,20xx(19)..

  [3]赵楠.高校内部控制的审计分析[J].现代审计与会计,20xx(05).

  [4]潘莹.探析现代高校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J].会计之友,20xx(07中).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2

  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提升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质量和内部控制水平。20xx年10月中注协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实施意见》,全面的、有效地从技术上指引注册会计师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该项审计既可单独进行,也可融合到财务报表审计中,在制度上为两者的整合提供了保障。

  一、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系

  内部控制审计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兴审计业务。该审计项目在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审计程序、审计取证方法上与财务报表审计是相互关联的,而在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和审计报告类型等方面又是不同;基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开展财务报表审计时融入内部控制审计,对于节约审计成本、保证审计质量、和提高审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风险导向审计理念

  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都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在财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依赖于对内部控制评估的结果。如某些内控领域存在重大缺陷,注册会计师给予该领域的关注就越多。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它始于财务报表层次,通过对内部控制整体风险的了解,然后,再将关注重点放在企业层次的控制上,并将工作逐渐下移至重大账户、列报及相关认定。这种自上而下的方法充分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显然,两者都体现了“风险导向”,在审计理念上具有一致性,为整合两种审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2、审计程序

  在审计程序中都安排了了解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基于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进而评价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并发表审计意见。而财务报表审计里,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和评价财务报表编制的相关内部控制,在认为在需要时进行控制测试,以此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审计程序的相同之处,为两者同时实施提供了可能。比如,在了解评估内部控制时发现的问题,既可以为财务报表审计提供依据,也可成为内部控制审计中的证据。

  3、审计取证方法

  在进行内部控制的了解和评价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都运用了观察、询问、检查、穿行测试等方法,获取有关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审计证据。如果是由同一家事务所实施两种审计,在取证方法上的共性,,为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提供了可行性。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整合的必要性

  首先,企业内控制度是否健全与有效,对财务信息质量有重大影响;若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现象,则表明内控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显然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整合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其次,从审计成本与效率层面看,上市公司承载双重审计费用,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财务负担。而通过两者的整合,减少两次审计所带来的不必要的重复工作,节省人力与财力,提高了效率。再次,从审计风险的层面讲,注册会计师同时收集了财务报表数据与内部控制的相关资料,更加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整体情况,从内部控制的缺陷中容易发现重大错报、漏报的情况,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二)整合的可行性

  通过对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关系的分析,双方都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在资料的收集以及审计程序安排上都有可以相互利用的。在审计取证方法上两种审计存在共性,如果是由同一家事务所实施两种审计,将有利于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因此,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在理论上是可以进行整合的。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日本等国家早已推行整合审计,并且效果显著。

  三、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内容

  (一)总体审计计划的整合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在实施审计之前,都需要编制总体审计计划,其内容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审计策略、重要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审计工作进度、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及风险的评估等。从中可以看出,诸如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重点审计领域、风险评估等内容都可以实施一次,直接或者略微调整而被利用在内控审计与报表审计中,实现审计计划的整合。

  (二)审计过程的整合

  财务报表审计实施的风险导向审计,该导向审计贯穿的是自上而下的审计思想,内部控制审计采用自上而下的审计,这意味着二者在具体方法的选用上,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收集审计证据是围绕审计目标、采用适当的审计方法基础之上的,当实现目标、方法的整合之后,审计证据的整合也就自然完成了,可以一次性收集审计证据,同时用于报表审计与内控审计。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包含了报表审计的内容,也包含了内控审计的内容,可以将工作底稿加以区分,分别归属于报表审计与内控审计,共同部分可以复印,将两份工作底稿分别归类装订。由此可见,在审计过程中,审计方法的选用,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都可以进行有效的整合。

  (三)审计人员的`整合

  注册会计师主要是负责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业务从事较少,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内部控制审计,这对注册会计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由同一会计师事务所负责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仅凭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以往的审计经验进行,无形中增加了审计风险。因此,需要对审计人员进行整合,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注册会计师的培训,另一方面,可以从社会招聘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人员、专家教授充实到审计人员队伍中来,进行指导,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四)审计时间的整合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要求必须在次年的 4 月 30 日之前报出,因而报表审计在这之前就应结束,而内部控制审计的截止时间没有强制要求,具有一定的弹性。业务约定书签订后,在编制总体审计计划时就应当整合时间和范围,最迟7-8月,需进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公司整体层面及业务层面的内控制度。10月底11月初再次进场,选取较多样本进行控制测试,为符合基准日前45日需要至少有样本的要求,还会留取1-2个样本,待12月份时再行测试。一般来说,注册会计师在进行报表审计的同时也完成了内部控制审计是最佳选择,这样进场时间最少,也可以减少部分重复工作,但是会计师事务所时常遇到项目时间紧,人员紧缺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注册会计师们自己权衡时间的分配问题。

  四、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意义

  如果实现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即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实施两种审计,则提高了资源整合的可能性和效率。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大量的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就可以共享,会计师事务所只承担比单一审计略高的成本,却可以收取两份审计费用,显然是符合成本效益原则;通过审计程序和审计资源的整合,将更有利于实现二者的审计目标;在一种审计中获得的结果为另一种审计的判断提供参考信息。例如,可以根据在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缺陷或实质性漏洞,来决定财务报表审计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发现了重大错报,则说明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显然,将两种审计进行整合,有助于更好地发现问题,降低审计风险,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3

  摘要: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中如何正确认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的审计任务制定灵活适用的审计方案,以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审计工作的实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实施

  1 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内审制度的完善是健全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同时内部审计还能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1。1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1)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是为加强内部经济监督和经营管理的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企业内部一种独立的评核工作,通过检查会计、财务及其他业务,为管理当局提供咨询、建议等服务。内部审计作为监督的一个重要角色置于整个内控的较高层。

  (2)内部审计又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内部审计又是全面审查、监督内控制度的专门组织,它立于会计控制之外,具有其他任何部门和控制所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目前,内部审计范围已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经营管理的各方面,另外根据国际惯例,内部审计通常代表管理层对整个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及其遵循情况等进行评价,所以它又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

  1。2 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1)内部审计的角色由监督者逐步转变为控制者。

  内部审计曾一度被定位于“监督者”的角色。英国著名的特恩布尔报告认为,内部审计师的主要作用是“确证和建议”,而不再是以往的“监督和复核”。这一转变赋予了内部审计更多的内涵,也将内部审计定位成增值性审计。目前,内部审计职能已逐渐发展为“保证和咨询服务”,内部审计正在充分发挥其评价职能的作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有关数据和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通过咨询活动,为管理当局提供专业服务,为风险管理出谋划策,降低企业风险,从而在实质上促进财务报告内容的确定性和质量的提高。内部审计师也应该成为企业内部战略的计划者。

  (2)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

  随着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发生变化,由“控制”转向“风险”。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观念下,年度审计计划与公司最高层的风险战略连接在一起,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当前的风险分析确保其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相一致,使用风险管理原则改变审核过程。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主要将大部分精力用于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和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审计尚未得到广泛的开展。因此,笔者认为要顺应内部审计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有意识地推动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发展。从强调确认和测试控制完整性,逐步转向强调确认和测试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审计建议应不再仅是强化控制、提高控制效率和效果,而应该是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通过风险管理的有效化,提高整体管理效率和效果。

  在邯郸市农业银行5100万被盗案中千错万谬的根源在于,违背忽略一项审计人员耳熟能详的“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 国家规定“金库不得直接对外办理现金收付业务,绝不允许管库员携带现金出入金库”。邯郸市农业银行在有关的内部制度中也有相关规定,如果内部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起到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的作用,将严格的制度真正执行到位,变事后“亡羊补牢”“防患于未然”,那么类似于邯郸市农业银行的事件也就不再会发生。

  (3)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有效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国外把必须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一个公司若要上市的必备条件之一,以显示其内部治理结构的完整性。在COSO框架中更是将内部审计的作用作为要素之一进行了描述和要求。《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404条款明确了管理层必须对企业内控运行情况进行有效性评估,这一被称之为“管理层测试”的过程通常由内部审计部门代表管理层来进行,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日常活动的监督和控制,从而减少风险,保证财务信息数据的加工、传递和披露的可靠性。笔者认为,今后可以通过持续的内部控制测试将审计范围延伸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替代例如常规财务审计、制度审计、合同审计等审计,并且其审计成果也可被其他专项审计所利用,从而将审计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咨询和建议上来。

  (4)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其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首先要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内部审计应该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它代表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当局对其他部门开展的业务活动及其成果、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在国外,内部审计部门是直接对董事会中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具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内审部门的许多人也最终进入了企业高级管理层。但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内部审计独立性实际被大大削弱了,甚至有些企业将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合并在一起,极大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笔者建议,上市公司在建立内控体系之时,应当根据相关法律要求建立并发挥好审计委员会的职能,对于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应当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应该设立如总审计师等职位专门负责本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及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工作;内部审计部门应当隶属于审计委员会和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实行双向负责制,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越过管理当局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这样就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和独立性,

  维护必要的内部审计权威,从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5)内部审计作为监督要素中的最高层次,在内控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COSO框架中“监督”要素的要求,企业的监督可以分为持续性监督活动和内部审计定期的、相对独立的评估两部分。这样一来,可以将整个内控体系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经济业务发生部门严格按照企业内部设计的'程序、相互牵制的制度开展业务活动,建立起第一道监控防线。有关人员在处理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的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严格按照控制步骤流程办理。第二个层次,经济业务最终的流向都是反映到财务报表中去,因此财务部门就要在事后建立起第二道监控防线。要对原始的数据、凭证、票据进行日常性、规范化的检查稽核,要及时把监督的过程和信息反馈给财务负责人。第三个层次,内部审计部门要建立起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通过内部控制测试来发现管理流程中的不足和风险,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内控体系建设趋于完善。

  2 内部审计的实施方法研究

  内部审计有一套独特的程序和方法,这是执行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职能的基础业务技能。但在错综变化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如何针对不同的审计任务制定灵活适用的审计方案,以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审计工作的实效,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总结、分析、挖掘,对内部审计的方法进行研究。

  比如,原来的内部审计多以事后审计为主,对其结果的合规性和效益进行审计,但是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管理的现代化,内部审计必须及时扩展到事件发生前的决策、可行性论证和事件发展中的过程控制,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通过风险管理的有效化,提高整体管理效率和效果;原来的内部审计关注企业财务收支的合规性,随着经济发展,内部审计的领域涉及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工程项目、投资效益等内容。内部审计的方式也由传统的严肃揭露式转为积极参与、合作的审计方式。在审计过程中,征求被审计部门或人员的意见,及时与当事人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与被审计部门及时地沟通信息,从协作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成因,切合实际地提出建设性意见,便于被审计单位理解、接受和积极主动的改进、完善。内部审计的任务不同,其审计方法也应在基础业务方法上重新调配。在日新月异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内部审计人员面临极大的考验,许多新的业务没有既定的方法,只有适时调整和改变审计方法和策略,才能应对新的挑战。

  第一步,了解基本情况。通过询问管理人员,查阅文件、会计资料等获取相关信息:行业、历史沿革、组织结构、人员规模、岗位设置、单位资产规模、生产经营特点、主营业务、辅营业务与各业务量、财会机构及重要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等内容。

  第二步,了解内部控制体系的整体框架,按业务循环检查控制状况。了解内部控制体系,初步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主要针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采购与付款、成本费用、销售与收款等业务循环,检查控制点。

  第三步,实施符合性测试。符合性测试的重点是通过检查控制信息的载体,如凭证、报告、合同等,测定内部控制各组成部分是否按规定的控制步骤、方法运行,是否由规定职务的人执行(健全性、有效性测试),以及是如何一贯执行的(遵循性测试)等内容。对初评中内控无效或效果很好的,可不考虑符合性测试。对下列可进行符合性测试:大量发生的业务或控制点;业务不大量发生但金额很大;控制程序复杂的。通过符合性测试,再评内部控制健全性有效性等,揭示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四步,根据单位基本情况、内部控制体系状况、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后的结果,分析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可能导致的管理疏漏,进一步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并撰写内部控制审计调查报告。

  总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自身的需求,也是企业面对市场风险与挑战的需要。内部审计部门更应该发挥好作用,认真总结和探索新方法、新思路,促使企业以合理成本促进有效控制,从而从根本上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研究,20xx,(2)。

  [2]@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xx,(5)。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4

  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概念与范围

  内部控制审计是企业以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基础,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及时性、经济性、有效性的过程。或者说,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是在特定期限内,分析与判断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各种缺陷并对这些缺陷进行评定,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合理化改进意见的过程。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理论与实践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学习。内部控制审计范围包括: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和非财务信息的全面审计。对信息使用者来说,有效的内部控制审计,是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避免错报发生的最有力工具。同时,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增加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信心,而对企业做出投资决策。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现状分析

  鉴于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相应的基础理论及规范呈现出混乱的局面,企业经营者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认识明显不足,审计方法相对比较落后,已经不能再适应复杂的经济环境,因此,审计弊端日渐凸显;另一方面,许多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只对企业内部的经济问题进行检查,审计工作会影响内部的团结;还有一部分管理人员认为,内部审计工作削弱了自身的权利,使企业失去了自主经营的权利,从而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进行干扰,使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审计过程流于形式,丧失了其在企业运营过程监督与管理的权威性。

  与国外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相比较,我国审计体系不够健全、起步时间也比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严重,内部控制相对薄弱,有关挪用、侵占或诈骗企业财产的行为亦屡见不鲜,企业所有者的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致使企业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陷入经营困境。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不断,已经有许多企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需要我们高度关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及流程的不合理,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机构失控。许多管理者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将内部审计机构控制在本职权利内,使其受自身控制,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机构,不具有独立性与权威性,人为控制、回避审计的现象普遍存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隶属关系不明确,甚至有的企业的财务部门负责人兼任内审部门的领导,导致企业内部监督不力。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受到企业内部利益的限制,当企业出现违规行为时,内部控制审计就会失效,最终引起审计风险。

  (二)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化技能不足

  首先,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认识不到位,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制度不健全,局限于企业内部环境的限制,缺乏审计部门的专业指导。其次,内部审计人员缺少专业技能,许多内部审计人员都是由财务人员兼任。从专业角度来说,专业化技术不精,审计过程会习惯性的用会计眼光、思路审视问题,使审计工作效能低下、审计质量不高,查处力度不到位,影响审计工作的深度发展。最后,内部控制审计刚刚起步,许多内容都比较新颖,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明显不足,理论与实务的把握程度不够。因此,协调审计工作差异,实现资源共享,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三)对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视度不高

  许多企业的管理者认为,审计工作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事,与本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管理没有关系,也不需要配备专业的人员,因此,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自觉性不够,致使企业内部控制基础薄弱。企业管理者对于各种管理服务缺少必要的理解,并没有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巨大潜力,只是片面的认为审计是对自己的工作找毛病,从心理上就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排斥,致使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受到管理者权利的控制,不能发挥应有的职能,也不能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分析、评判问题,尤其是企业管理者进行违规操作时,内部控制审计更是无能为力,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使企业财务工作不能得到监控,为企业埋下经营隐患。

  四、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

  身为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充分认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在内部控制审计部门配置适宜的技术、资源及人力,努力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机构人员的地位,坚持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框架,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的审计机构,在审计部门与被审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力求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权限、责任,以书面形式形成规章,得到企业管理者及各部门的认可。审计部门需要及时汇报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赢得管理者的信赖,确保审计权利可以有效执行。

  (二)提高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专业化技能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领域,应积极倡导学习理念,在审计部门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部门之间定期进行业务交流,探索不同业务的审计流程,鼓励审计人员从实践工作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深入思考面临的新问题、新环境、新形势,将每一个内部控制审计项目当成一门课题来研究与分析,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审计空间,提升审计人员的审计水平。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面对利益的诱惑时,应以淡然平和心态尽其职能,不为利益所动。同时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沟通能力,从交谈中找到审计线索,完成审计工作。

  (三)提高对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视度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更好的完成,一定要在企业内部改变观念,高度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利用自我评价的方式,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的建立,通过对经营、财务状况的了解,及早发现企业运营中存在的缺陷,并及时整改。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内部审计部门。协调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审计形象,通过促进内部控制审计的快速发展,减少外部审计工作量及审计成本,达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增强内部控制审计法规的执行力度

  由于受当前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相关法规不够完善,对于企业内部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不强,相关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到位,加大了企业违规操作的概率,给企业带来了各种风险。许多审计人员为了个人利益,与企业管理者相互勾结、铤而走险,出具虚假审计信息,影响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判断。所以,当前应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政策、法规,严格控制违规操作行为的发生,加大对内部审计人员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使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具有真实性、完整性与独立性。

  总之,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尚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高效运行,努力降低企业审计成本,使内部控制审计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源动力。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5

  一、引言

  内部控制审计是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所进行的审计。虽然内部控制审计面临着执行成本较高等争议,但在美国《萨班斯- 奥克斯利法案》( 以下简称SOX) 的示范作用带动下,聘请外部审计师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的做法,逐渐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借鉴。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分别于20xx 年和20xx 年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上市公司评价其内部控制有效性并披露自我评价报告,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上述要求区分不同情形分期分批实施。自此,我国上市公司逐步进入了内部控制审计的时代。

  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项新兴的审计业务,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近年来,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处于逐步强制推行的进程之中,部分上市公司陆续开始在年报中公开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根据深圳迪博DIB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的统计,20xx—20xx 年,沪深两市主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总计3803 家( 20xx—20xx 年分别为373 家、947 家、1093 家、1390 家) ,其中,单独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公司已达2788 家( 20xx—20xx 年分别为34 家、692 家、883 家、1179 家) 。

  部分上市公司公开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收费情况,向资本市场传递了内部控制审计服务的价格信息,这在增加披露透明度的同时,也为我们深入分析和考察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提供了难得的契机。针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能够为相关的后续研究奠定必要的基础,有助于深入了解内部控制审计服务的供需状况和定价规律,有利于加深对内部控制审计服务市场的认识,也便于监管部门掌握和观察市场主体和中介机构的策略性行为,进而为制定科学的监管政策提供依据。本文以20xx—20xx 年沪深主板单独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可公开获取的数据,分析和考察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二、文献回顾

  (一) 国外文献回顾

  国外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大致可以SOX 实施为标志分为两个阶段。SOX 施行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SOX 施行后的研究集中于内部控制审计方法、执行成本及审计报告的信息特征。SOX 404 条款及相关规则要求将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整合起来实施,但SOX 施行后美国公众公司在年度财务报告中公开披露的审计费用结构各不相同,单独列示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公司更是凤毛麟角,这成了研究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实质性障碍。国外已有文献研究SOX 施行后的审计费用( 即包含两类审计收费的综合审计费用) ,结果表明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后,显著增加了审计费用。由于数据可获得性方面的障碍,至今还没有专门针对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研究。鉴于SOX 实施后的审计收费实际上涵盖了财务报表审计收费、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等相关费用,故本文文献回顾主要集中于SOX 法案施行后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

  1. 内部控制审计与SOX 施行后的审计收费

  关于内部控制审计与SOX 施行后审计收费( 总审计费用,一般包含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两类审计收费) 的研究,主要包括两类话题,即SOX 施行后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 主要涉及公司规模、资产增长率、内部控制质量、内部控制有效性、审计师变更及变更方向、审计意见等) ,以及SOX 施行后审计收费的变化情况。Eldridge 和Kealey 针对入选《财富》1000 强上市公司的审计收费进行研究,发现由于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研究样本20xx 年的审计收费较上一年度显著增加,并发现公司规模、资产增长率、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性以及上一年度的审计收费与SOX 施行后的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Ettredge 等研究SOX 施行后外部审计师变更及变更方向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发现SOX 施行初期审计收费显著增加的公司为降低高额的审计成本,倾向于变更外部审计师,且变更方向是从“四大”变更为“非四大”。Krishnan 等针对20xx—20xx 年自愿披露审计收费的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公司规模、内部控制质量与SOX 施行后的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Hoag 和Hollingsworth 以20xx—20xx年SOX 施行后的审计收费为研究样本,发现审计收费呈逐年下降趋势,并且审计意见类型对审计收费有显著影响,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公司的审计收费更高。Ghosh 和Pawlewicz 验证了SOX 法案的施行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实施SOX 后的审计收费显著增加,平均增长率高达74% ,其中,“四大”审计收费上涨幅度更高。Kinney 和Shepardson 的研究印证了Ghosh 和Pawlewicz 的结论,他们发现施行AS5 条款后,内部控制审计收费均值高达SOX 施行后审计收费的54%。

  2. 内部控制缺陷与SOX 施行后的审计收费

  国外关于SOX 施行后的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收费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缺陷的严重程度以及缺陷的弥补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Raghimandan 和Rama 以20xx 年制造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直接验证审计收费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之间的关系,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审计收费正相关,但是尚未发现审计收费与缺陷类型之间的相关关系。Hogan 和Wilkins 进一步发现审计收费与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内部控制缺陷严重程度越高,即缺陷越重大,审计收费越高,与Hoitash 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Munisf 等人研究上市公司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和矫正与SOX 施行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与持续披露缺陷的公司相比,矫正缺陷公司的审计收费显著下降,但仍显著高于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

  ( 二) 国内文献回顾

  我国内部控制的建设、发展和监管滞后于国际进程,有关研究也相对滞后,对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张宜霞实证考察我国91 家在美上市的公司,利用综合审计收费系数进行调整估算,分离出内部控制审计收费,并根据该数据来研究影响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因素,结果发现: 公司规模、外部审计师声誉以及非常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设计的复杂性与内部控制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 不同于以往的研究结论,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内部控制失效风险与内部控制审计收费显著负相关,出现“极反效应”。黄秋菊以我国A + H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公司的行业特征、资产规模以及风险程度会对内部控制审计收费产生显著影响。傅绍正以20xx 年沪深主板公司为样本,借鉴经典的审计收费模型,发现上市公司规模、业务复杂程度、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以及行业专长与内部控制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

  国内已有的关于内部控制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较早年度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实际数据并未公开披露,已有研究多采用替代变量或是估算模型来衡量内部控制审计收费,而这会导致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已有研究都是单年度研究,时间窗口短促,也会影响信度和效度。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依据经济学原理,产品价格受供需双方的影响。内部控制审计服务是一种产品,提供者( 供给方) 为接受委托的审计师,接受者( 需求方) 为被审计的上市公司,其价格为审计师向被审计单位提供审计服务所获得的报酬。价格的形成过程必然包含供给、需求双方的“讨价还价”,因而是审计市场上供需双方相互博弈的结果。有效的需求是内部控制审计业务诞生的`前提条件,因此内部控制审计是客户需求导向的服务产品。内部控制审计需求是内部控制审计产品的预期使用者在特定时间内,依据偏好以及支付能力,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内部控制审计服务数量。作为被审计单位的上市公司是内部控制审计服务的潜在需求方,需求方特征是影响审计服务定价的关键因素,其中需要重点纳入考虑的特征包括公司规模、产权性质、业务复杂程度以及内部控制质量等。

  内部控制审计服务的价格高于其生产成本是保证内部控制审计产品持续供给的必要条件。

  依据经济学的供求理论,定价低于产品成本一般会导致供给下降,直至供给方完全退出市场。审计市场上短期内可能会出现审计收费低于审计服务生产成本的情况,例如审计折扣、低价揽客等现象,但是审计折扣仅仅是事务所在特定情况下的定价,低价揽客的价格亏损也会在未来的利润中得到弥补。因此,长期来看,供给方的定价必须高于其生产成本,才能在市场中获得利润进而持续经营。会计师事务所是内部控制审计服务产品的供给方,其自身特征对内部控制审计服务的供给和成本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特征中需要重点纳入考虑的特征包括连续内部控制审计年限、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以及是否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施行整合审计等。此外,内部控制审计不仅是服务产品,而且是准公共产品,其自身的经济特质是导致定价复杂性的主要根源之一。举例来说,保证程度是集中体现内部控制审计服务产品特征的因素之一,它可能会影响内部控制审计收费决策。

  由此可见,在内部控制审计产生和实现经济价值的过程中,社会需求仅仅是必要条件,经济价值的实现还要受到作为供给方的会计师事务所的特征以及内部控制审计服务自身特质的影响。因此,被审计单位( 需求方) 特征、会计师事务所( 供给方) 特征以及内部控制审计业务自身的特性是影响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共同决定因素。下面我们分别予以剖析。

  ( 一) 被审计单位特征对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影响

  被审计单位规模越大,涉及的经济业务与会计事项越多,内部控制系统越复杂,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需要执行的内部控制测试程序就越多。在内部控制审计实务中,会计师事务所依据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来评价项目的重要程度,制订时间预算,合理确定收费基准,并根据公司规模来安排内部控制审计测试的范围。规模大的公司一般经营风险较高,在审计高经营风险的公司时,事务所会投入较多的审计资源,以期合理保证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对于事务所无法消除的风险,只有通过向高风险的客户收取高额审计溢价作为补偿。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1a。

  H1a: 公司规模越大,内部控制审计收费越高。

  被审计单位业务和组织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内部控制审计服务的难度。被审计单位经营的复杂程度越高,业务流程以及内部控制系统越复杂多变,审计难度越大,事务所需要派出越多具备更高执业能力的专业人员,因此人工成本越高,审计成本的增加会导致内部控制审计收费增加。举例而言,纳入合并报表的子公司数量是集中体现业务复杂程度的因素之一,纳入合并报表的子公司的数量越多,越可能发生“灰色”关联交易,合并与抵消集团内部交易的工作量越大,对固有风险的评价越高,就需要搜集越多的审计证据,会计师事务所需要耗费越多的审计资源,从而直接导致更高的审计收费。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b。

  H1b: 公司业务复杂程度越高,内部控制审计收费越高。

  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身份会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国有上市公司存在选择高质量会计师事务所的动机。原因之一在于国有公司普遍存在的所有者缺位及特殊的代理问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所有者人格化主体缺位,实际控制人委托管理人员执行相关的控制职能,增加了公司代理链条的长度,复杂化的委托代理问题加剧了内部控制建设的难度。被委托的管理人员大多具有政治背景,可能引发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风险,抑制了内部控制职能作用的发挥,导致内部控制流于形式。为缓解代理冲突,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国有公司更倾向于选择高质量的事务所。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有公司普遍面临更严格的风险监管要求。20xx 年国务院国资委印发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国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做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出于向利益相关者传递高质量内部控制信号的目的,一般更倾向于选聘规模大、声誉好、质量高的会计师事务所,并且愿意支付更高的费用,以便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面临自身声誉机制和上市公司的双重压力,会促使其提升审计努力程度,进而增加审计成本,提高内部控制审计收费。事务所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定价时,对不同产权性质的上市公司具有差别化收费的倾向。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c。

  H1c: 与其他产权性质的公司相比,针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收费更高。

  根据相关准则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计划阶段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解、评估和测试,依据其结果决定需要搜集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审计证据的可靠程度越高,外部审计耗费的审计成本与承担的审计风险越低。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就会降低,从而降低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风险,减少审计工作量,进而降低内部控制审计收费。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公司,其内部控制审计风险较高,会计师事务所需要花费额外的审计投入,诸如采取扩大控制测试范围、增加审计程序、与客户管理层沟通等措施,从而导致增加审计努力程度。内部控制质量越低,公司的整体风险水平越高,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诉讼风险越高,由于需要收取审计风险溢价,从而导致内部控制审计收费越高。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d。

  H1d: 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内部控制审计收费越低。

  ( 二) 会计师事务所特征对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影响

  以往研究一般按照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或声誉将其划分为“四大”与“非四大”。Simunic 对事务所规模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三个假说: ( 1) 垄断势力假说。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拥有高的市场份额或垄断势力,为获取高于平均水平的垄断利润,可以依据对市场的影响力制定较高的审计定价。( 2) 异质产品假说。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会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其审计质量,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服务质量,其总体水平显著高于非四大,因此,声誉高的事务所的收费溢价涵盖了更高的审计质量。( 3) 规模经济假说。差异化服务的市场中,声誉高的会计师事务所在人力资源、客户资源以及行业专长等方面具备规模经济效应,大所审计收费可能较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高水平的专业能力,且声誉机制是促使其提高审计质量的推动力。依据“深口袋”理论,外部审计师是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保险人”,选择高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帮助公司降低甚至转嫁风险。事务所的声誉会被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使用者看作是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重要指示器,较高的声誉意味着事务所有能力为其审计服务提供担保、有动力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从这个角度看,会计师事务所为维持其良好的声誉,可能向被审计单位收取审计溢价。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2a。

  H2a: 会计师事务所声誉越高,内部控制审计收费越高。

  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属于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契约行为,双方需要在审计业务开展前签订正式契约。审计双方之间的长期合作有助于双方在审计过程中形成默契和好感。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维持良好的客户关系、获得稳定的收入、保持市场份额,一般会将审计收费控制在既定区间。会计师事务所在与客户首次合作时,存在较高的交易费用以及契约成本,依据经济学的学习曲线理论,会计师事务所任期越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越熟悉公司的组织结构、经营状况、交易流程及内部控制系统等,越能更好地识别和应对审计风险。由于审计本身所具备的这种学习效应,需要付出的审计努力将伴随着连续审计年限的增加而减少,进而降低审计收费。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2b。

  H2b: 会计师事务所连续提供内部控制审计的年限越长,内部控制审计收费越低。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将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整合进行,两类审计整合的重点在于控制测试,内部控制审计包含的控制测试范围更广、可靠性更高,用它来替代财务报表审计中的控制测试,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而财务报表审计中通过实质性程序得出的审计结论,则可以用来验证内部控制审计中控制测试的结果,或者进一步指明控制测试的方向和领域。将两类审计整合进行,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工作成果,提高审计效率,进而可以为降低审计收费提供一定的空间。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2c。

  H2c: 与其他情况相比,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整合审计的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收费更低。

  ( 三) 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特征对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影响

  尽管我们一般将会计师事务所为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内部控制保证服务泛称为内部控制审计,但是现实中有少数业务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属于提供合理保证的内部控制审计,而只是提供有限保证的内部控制审核,还有个别业务甚至属于含糊其辞的内部控制鉴证。内部控制审核属于有限保证( 低程度保证) ,审计师执行的程序较少,且以消极的方式提出结论,相应地,审计师所需承担的执业责任也较为有限。内部控制审计属于合理保证( 高程度保证) ,审计师执行的程序较为充分,且以积极的方式提出结论,相应地,审计师所需承担的执业责任也较大。内部控制鉴证事实上也可以根据所执行的程序及提出结论的方式来进行分类,归入审核和审计之中。总体而言,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保证程度越高,所需耗费的审计成本越高,所需承担的执业责任越大,因此所要求的审计收费也会越高。从客户的角度看,会计师事务所针对其内部控制所出具报告的保证程度不同,意味着对其财务报表使用者所传递的可信赖程度存在差别。针对更加积极的保证,被审计单位也会愿意支付更高的报酬。因此,综合供需双方可能考虑的上述因素,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保证程度越高,内部控制审计收费也就越高。据此,本文提出假设H3。

  H3: 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内部控制服务的保证程度越高,内部控制审计收费越高。

  四、结论与启示

  长期以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定价的过程和机理并不为外界所知。伴随着内部控制审计相关规范与指引的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收费情况开始公开对外披露,这为研究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本文以20xx—20xx 年沪深两市分别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被审计单位特征、会计师事务所特征以及内部控制审计业务自身特征三个方面出发,对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和考察。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审计收费与公司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公司的国有产权性质、事务所的声誉、事务所提供的内部控制服务的保证程度显著正相关,与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连续内部控制审计年限、整合审计显著负相关。由此不难发现,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与财务报表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颇有相似之处,这也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文的研究可以带来如下启示:

  ( 1) 内部控制审计收费实际上是被审计单位与会计师事务所市场势力博弈的结果。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应树立品牌形象,不断提升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质量,提升竞争力。在市场竞争机制的约束下,内部控制审计收费会更加公正、公开。

  ( 2) 关于内部控制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研究在揭示内部控制审计服务定价规律的同时,也便于监管部门洞察市场主体的策略性行为,审视内部控制审计服务定价政策的合理性,为制定科学的监管政策提供依据。总体上讲,内部控制审计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如综合权衡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相关因素,建立市场定价机制为主导、监管机构合理引导的定价模式,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形成合理的定价区间,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不合理定价,以促进和保障公平竞争,实现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维护内部控制审计服务市场的良好秩序。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6

  1 企业内控审计与报表审计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整合审计”概念的提出给国内大部分企业带来了经济与技术方面的巨大考验,但与此同时,也使得愈来愈多的企业更加关注并重视审计建设,从而起到引导国内企管理念变革、推动企管向更先进方向发展的积极效应。所以,要想试行整合审计,就要做好内控审计与报表审计两者之间关联性分析的基本功,才能有的放矢地完成两者的有机融合。

  1.1 内控审计与报表审计的主要区别

  1.1.1 审计目标和对象不同

  内控审计强调的是对企业经营运作有重大影响的事项的审计与监督,而财务报表审计则将其目标定位于对企业财务报告的有效性分析与审计,进而形成财务报告审计机制,故两者的审计目标与审计对象存在差异。

  1.1.2 测试范围和目的不同

  内控审计需要对企业内控的设计及运行进行全面测试,故涉及范围较大,样本容量及涉及内容也较多。而报表审计则相反,其一般只选取对企业列报的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关键事项,进而寻找可靠数据指标以形成审计意见,故其测试的范围、样本量和内容都相对较小。

  1.1.3 评价深度和准确度不同

  内控审计除需对内控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外,还需要对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重大内控缺陷予以披露并对现存问题进行严格区分,从而形成精准的分析与评估,故对内审深度要求较高。而财务报表审计只是为了给后续实质性内控审计工作提供相应依据,所以,只需在做出必要分析的前提下,判断出它对内控有效性的实质影响即可,因而评价结论在准确度与深度上要求略低。

  1.2 内控审计与报表审计的主要联系

  谈到两者的联系,具体表现为两者在审计业务类型、风险导向理念、审计操作流程与方法等多方面体现出的一致性。毕竟,无论是基于何种指标的审计,其运用的审计理论都应具有高度适用性,另外,财务报表审计首先是针对企业所处的经济、政治及自身行业特色,并依据审计风险模型对企业现行报表数据进行评估,获取审计证据;而内控审计也是基于企业风险导向理念,特定领域存在缺陷的风险程度越高,审计关注则越多,再加上内控的日常审计主要是侧重于财务报表的审计,因此,两者在审计视角的确认等方面联系颇为密切。

  2 整合审计可行性分析

  虽然内控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存在差异,但两者在审计目标和技术操作上却存在相似之处,因此,实现两者的整合审计十分可行。

  2.1 整合审计具有理论基础

  企业内控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最终服务对象都是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即涵盖股东、债权人、监管部门等在内的各方人员,同时两者的最终目的也都是为了通过提高他们对企业公布信息的信赖程度而维护和提高企业信息受众的整体利益,所以,两种审计在审计方法存在共性,在审计流程上亦有重叠。审计共性为整合审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理论上的可行将推动整合审计的发展。

  2.2 整合审计具有实践基础

  现阶段,部分企业实行两种审计并行,这势必要增加企业的审计成本,而将审计过程进行整合,终将大大削减像审计证据收集、整体情况了解等这些基础且重要的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等各项耗费,对企业与事务所双方都将是利好消息。除了实现资源共享必然会节约时间成本外,双方资源的机会成本也大大提高,所以,有效降低审计成本为整合审计进一步实践提供良好基础。

  2.3 整合审计具有智力支持

  随着审计工作的深入落实及对企业的卓越贡献,使得“审计”一词深入人心,再加上国内注册会计师行业逐步壮大,高精尖审计人才辈出,也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添砖加瓦。然而,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情形下,分秒必争的从业心态也不容忽视,注会行业应拓宽自身从业范围,推陈出新,提升审计工作综合效率,因此,整合审计在人才储备方面应十分充足。此外,整合审计也并没有忽略注会独立性的体现,由于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本身都会对两个出具的审计意见负责,所以,根本不存在以一方面业务为主导倾向而甘愿牺牲另一方面审计业务的客观问题,这不仅体现了审计的特性,也迎合了企业的审计诉求。

  3 企业整合审计协同机制构建

  现阶段,整合审计构建与落实还需多方共同协作,才能铺平整合审计的前进道路,进而以此带动业务本身、行业本身及企业等多方的共同进步与长足发展。

  3.1 构建执行规范与操作指南

  目前,整合审计备受青睐,但现行整合审计却没有与之配套的专项指引与具体规范加以指导,使其在实际操作与实施中,仅存概括性总体要求及简易操作方法,从而呈现出一种重理念轻实际的现实问题。因此,要想使整合审计能够长久发展,亟须尽快出台针对整合审计计划、实施、程序等方方面面的细化指引、规范及操作方案,甚至还要依据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执行指南,以更好地服务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

  3.2 进一步加强注会素质建设

  注册会计师是新型整合审计的主要执行者,其职业判断可谓是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故审计质量的优劣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养与操守有着紧密联系。一般而言,国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企业进行整合审计时常采用分组合作方式,这就对一个注册会计师的.整体审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不可否认的是,企业有些涉及商业机密方面的审计结果不便对外报告,故一些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也表现得只是走走过场,未能深入考察,这些做法都无法满足整合审计的要求。由此可见,目前事务所还缺乏整合审计方面的注册会计师,因此,未来的人才吸纳应多注意两种审计人才的平衡,才能帮助注会行业实现良好发展。

  3.3 精细区分审计界限与范畴

  在企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愿意分别聘请不同审计人员对内控与财务报表进行单独审计是非常奏效的,但前述也提到过这个问题,如若这样进行将会大大加重企业成本负担。鉴于成本效益原则,企业也应综合考量,采用整合审计方式进行两者的协同审计。这里有一点值得强调:就是在整合审计过程中需明确审计界限并保证双方彼此的独立性,同时,为了防止审计人员审计时的主观臆断,应明令禁止其直接引用报表审计的证据或结论,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划清财务报表与非财务报告两者之间的审计范畴与涉及的审计界限。

  3.4 构建沟通协调的合作氛围

  为了更好地完成整合审计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可要求企业与审计单位之间各司其职,并强化双方及时而全面地沟通与协调的机制。具体地,企业应在保持彼此独立性的前提下,积极配合审计工作,主动提供审计依据;同时,审计人员也应随时与企业相关部门沟通,避免闭门造车和主观倾向作祟,这样一来可使双方都能够更加积极、认真对待审计工作,二来也能使注会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很快落实与反馈,从而促进企业整改。

  3.5 大力加强企业信息化管控

  处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企业已逐步实现了财务电算化,但信息化步伐却在审计应用上停滞不前。注会在内控审计时,需综合考察其设计与执行的贯彻一致性及合理性,设计的合理性可通过企业章程进行预判,但执行一贯性判断却存在困难。如若企业引进ERP系统就可对企业内控相关业务流、审批流及人员权限进行事先设定,以保证内控执行的一贯性,从而使注会在整合审计工作中的难度大为降低,同时信息化管控也为整合审计的资料提取等工作相应缩短了时间,提升了工作效率,进而达到整合审计的总体目标。

  4 企业整合审计执行着力点

  整合审计可通过内控与财务报表两种审计间的相互利用与彼此验证降低了审计风险,并借着二者优势使审计质量大大提升。但审计人员在使用共享信息时应保持高度警惕,不可盲目借鉴,否则可能会造成某项存在错误的审计影响性放大与延续,进而导致结论偏颇。故整合审计应保持高度的机动灵活性,每一步骤的继续推进均需大量的职业判断,才能切实保障审计的质量提升。

  4.1 计划阶段

  在审计计划阶段,风评、规模、工作量及协作程度等都应被看作是开展整合审计初始计划的关键因素,需重点考虑。另外,审计总体策略与具体方案也应在这一环节加以制定,主要包括审计范围、方向、时间及具体步骤等,才能保证环环相扣的连续性工作的信息聚集与分析判断,并对所有环节中可能出现的缺陷进行及时修正,以保证审计计划的顺利施行。

  4.2 执行阶段

  在审计过程中,为了确保内控审计与报表审计同等重要,应先对企业内控环境加以评估和判断,以识别出重要信息,据此了解错报来源。当然,对企业整合审计还应以内控审计要求为蓝本,在研究内控制度前提下,对企业内控流程进行精心设计,以保证审计工作的运行更加有效。

  4.3 评价阶段

  大量实例表明,现阶段的注册会计师对报表审计关注度较高。而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国家已在相关文件中规定了现代企业内部控制普遍存在缺陷的类型,即为设计与运行缺陷,并按影响程度具体细化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与一般缺陷等,所以,审计人员在此方面可能发挥的主观作用较小。而在整合审计评价阶段,需发挥人为主观作用对各项缺陷进行严格评价,以便最大限度地规避缺陷和连锁效应的恶性循环。

  4.4 报告阶段

  报告阶段的注会要借助职业能力对整个审计阶段做出结果判断,并最终形成报告报出。当然,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时,应综合考量企业的客观情况,如审计范围受限,审计时间仓促等,皆会造成审计判断的客观性部分失效,所以,事务所应根据内控及财务报表的报告服务对象差异单独出具审计报告,进而体现整合审计的协同与独立。

  国内的整合审计虽起步较晚,但它能够促进内控审计的长效健康发展,使财务报表与内控审计质量得到双重提升,并能够促使注会行业职业能力和企业内控水平的整体提高,故相信实现整合审计,便可以促使国内企业的管理水平迅速提高,最终实现企业与事务所之间的协作双赢。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7

  一、内部审计的作用

  1。 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内部审计的作用,是随着内部审计目标的变化而变化的,它的基本作用首先是经济监督。内部审计监督是对单位经济监督的第一个窗口,通过审计监督来规范单位的经营行为,使经济整体运行协调一致,从而自我约束。具体来说,要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要对单位的重点部门进行监督;要对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通过对所发现问题的揭示,促使各部门规范管理,堵塞漏洞,为单位实现经营目标服务。

  2。内部审计的评价鉴证作用。评价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和作用之一,实质是对审计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评议。鉴证是对单位经济活动的鉴别和证明,针对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建设性和针对性的意见和改进建议。通过开展绩效审计、经营目标审计、内控制度审计,对单位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及时掌握及评价,协助管理者更有效地进行经营管理活动。

  二、单位内部审计现状

  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完善,独立性不强。内部审计的地位和职能定位不够清晰,作用难以发挥。独立性原则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项根本指导性原则,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只有在组织上、行为上都是独立的,职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一些单位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将内审机构合并到纪检、监察或财会部门,或者由会计人员兼任,使得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无法得到保证。

  2。内部审计程序不规范,技术手段滞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许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仍局限于单纯的财务收支或收费价格等方面的审计,没有或很少开展对经济责任制和内控制度的评价。少数审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不能严格履行相应的审计程序,导致相关审计准则的运用流于形式或没有得到正确运用,使得很多部门内审工作不能为单位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不利于两个效益的提高。

  3。单位内审人员专业素质普遍较低,制约了审计工作的开展。现代内部审计工作要向事前、事中转移,要求内审人员具有综合性管理知识,但实际工作中,搞内部审计工作的审计科班出身的人少,有的人员是从其他部门调来的,有的只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甚至对审计业务一窍不通,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审计技巧,而且对单位经营管理工作缺乏了解,难以发现深层次的问题。

  三、加强单位内部审计的方法

  1。严格执行审计程序。严把审计取证关,审计人员所取得的证据必须客观、真实、充分、有力、合规;严把审计复核关,通过实行审计复核,强化审计人员的服务意识,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审计质量,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2。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一是事前审计与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内审的作用应不仅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应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随着单位管理水平的提高,它将对单位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以便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单位风险降到最低,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或初始阶段。二是微观审计与在宏观方面发挥作用相结合,既从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的要求出发安排审计项目,又在审计若干具体项目后,综合加以分析,找出共同性或倾向性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规范单位财务收支行为提出建议。三是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既要进行恰当处理,又要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从帮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工作等方面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使之不再有重复发生的可能。

  3。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为了保证单位内部审计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必须定期对内部审计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评价单位管理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看内部审计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成绩,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某项内部审计制度不能执行或不能完全执行,估计可能产生或已经造成什么后果。开展对专项业务活动的审计,评价各部门对单位决策和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审计的目的。

  4。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提升审计工作水平。要将那些懂业务、知识面广、能力强的人选拔进来,提高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业绩评价上,严格考核制度。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工作技能和审计理论水平。单位应对内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强内审人员的使命感、责任感。同时,还要加强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内审人员也应注意更新知识,通过自学、培训、继续教育等方法不断拓宽知识面,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多种技能,不断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促进单位又好又快发展。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8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的关键环节,两者之间互相协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管理的核心,内部审计促进内部控制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从现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状况来看,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如,行政事业单位缺乏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单位设置不合理等,只有完善和解决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高效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

  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都有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制度难以实施。导致单位只能使用财务管理制度来替代内部控制,限制了内部控制范围,财务管理制度只能按规定的资金使用方向对单位实施内部控制,难以保障资金的安全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缺乏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只凭借着财务人员以往的工作经验实施控制,对单位内控监管就大打折扣。

  (二)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

  行政事业单位如果对内部审计没有足够的重视,则会影响单位内部审计的有效性。近年来,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认为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和自身的利益存在很大的冲突,对内部审计工作产生一定排斥。还有部分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有这样的认识,认为内部审计工作主要由财政核算中心进行审核,并且有相应的审计部门来实行定期审计,因此,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好像对审计工作没有多大的帮助。这就难以保障内部审计必要性和权威性。

  (三)单位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

  现阶段,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对会计控制知识并不是很了解,认为会计就是记账、算账以及报账,并不会关注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经费投入等工作。此外,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较少,造成很多部门出现不合法的兼岗现象,很难实现不相容职位相分离,管理人员与保管人员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职权,单位的领导没有对相关负责人的职权进行审批,导致工作难以开展,这样的管理方式受到管理层的控制,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策略

  (一)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确保内部控制的工作效率,近几年,财政部制定了很多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工作规范制度。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管理与资金来源非常特殊,单位必须要结合自身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授权审批制度以及内部财产管理制度等,充分明确内部控制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而完善与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首先,应该合理设置单位内部控制岗位,明确内部控制岗位责任,科学地规划内部控制工作程序,制定内部控制措施,使内部控制的业务流程规范有效、清晰简洁;其次,单位内部可以制定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有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费用支出以及资金管理制度等,进行系统性的设计、监督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最后,单位内部的财务部门应该充分了解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与结果,对单位业务部门实施严格的财务控制,并加大对被审计部门的监管力度,构建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增加对外部管理工作的监督,进一步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要确保单位资金资产安全,促使内部控制行之有效,必须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管。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并在单位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要赋予内部审计部门相应的职权,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要强化单位内部审计监督与考核,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和重大财务收支事项进行定期的审计与考核,并对审核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找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设计缺陷和薄弱环节,对内部审核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改正纠偏,进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会计核算方法。最后,行政事业单位还应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内部审计意见,杜绝把内部审计部门作为摆设、把内部审计意见搁置一边、依旧我行我素的局面,要通过严格执行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不断完善规范规章制度,加强单位内部控制,进而全面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

  (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

  要想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就必须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整体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由于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导致很多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因此,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同时也是行政事业单位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依法构建严格的用人标准,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配备的审计人员必须要具备非常强的思想素质、优良的道德品行、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业务技能以及敏锐的思维能力等。

  三、结束语

  随着国内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很多单位也开始关注和重视内部控制,而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行政事业单位是一个国家政策落实的执行者,相关的领导要不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寻找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从而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9

  一、内部控制审计规范工作概述

  (一)内部控制审计规范工作的内容

  内部控制,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如股东利益最大化、尽可能保护所有利害关系人的权利等。通过内部控制,达到兴利与防弊,特别是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如果企业内部控制失效,提供的会计信息也就无法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内部审计不仅仅只是一种保证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咨询活动,并且内部审计的目标与组织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增加组织价值。

  (二)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规范研究工作现状

  在借鉴西方内部控制审计规范的同时,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规范研究与实践工作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从20xx年起,内部控制审计规范的研究制定工作进入了快车道,我国力求在借鉴SOX法案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20xx年财政部等五部委出台了《内控基本规范》,这标志着中国版的SOX法案的诞生。由于这一基本规范是原则性的,还需要有进一步的指南性文件以使规范更具操作性,20xx年,《内控基本规范》配套指引(征求意见稿)应运而生。20xx年4月26日,在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配套指引。至此,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完善,为企业评价内部控制工作、注册会计师执行内控审计工作提供了具体指导。

  二、我国审计规范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

  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制定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国内部分审计师以多种不同的执业准则为依据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活动。受诸多不稳定性因素的影响,部分执业准则在目标定位方面已严重脱离现行实际状况,无法满足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20xx年,我国政府部门出台《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这一政策虽然对审计师能够更好的执行内部控制审计起到借鉴意义,但仍然未明确审计师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所要依据的准则和规范,只是在后附中简单的提到“审计师已严格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和《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相关要求执行了内部控制审计”。

  一方面,《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仅在部分方面对内部控制审计具有指导作用,而未对审计方法的选择、审计计划的审核及审计过程中的评价等方面做到明确指导,可想而知,其指导作用也就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了。正因如此,使得国内多数事务所只能够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内部控制审计指导意见》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准则第1211号》等准则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活动。另一方面,主动将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业务从财务报表审计业务中脱离出来,这一举动打破了传统的一次性业务或面向特定企业的业务,实现了与财务报表审计并列的经常性业务。尤为注意的是在《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背景下,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已成为注册会计师的法定业务。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存在着问题

  1。内部审计报告中缺乏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报告由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共同构成。研究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在制定内部审计报告时,过于重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而忽略了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因此,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部审计报告的高效性。

  2。内部审计报告中披露的大都为标准审计意见。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中主要具有四种参考格式:标准格式、否定意见格式、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格式以及无法表示意见格式。在样本数据中,我国上市公司均采取无保留审计意见格式,究其根本在于上市公司大都不愿意自主披露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报告,同时,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够保持独立性,多为附和被审计公司的要求而出具无保留意见,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流于形式,无法充分发挥其职能。

  (三)我国当前存在准则并非内部控制审计的恰当执业标准

  在查阅的内部控制审计师报告中,事务所主要提及了以下执业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中注协)于20xx年2月15日单独发布的《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中注协20xx年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20xx年财政部等部门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20xx―20xx年间为《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征求意见稿)》。

  《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第二条规定:“本意见所称内部控制审核,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就被审核单位管理当局对特定日期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并发表审核意见。”第二十九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复核与评价审核证据,形成审核意见,出具审核报告。”《指导意见》对于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内部控制审核业务、明确工作要求、保证执业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认为是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雏形。但《指导意见》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审核”业务在程序、对证据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保证水平方面都不及“审计”业务的要求高。目前,内部控制审计已经从财务报表审计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项单独的审计鉴证业务,显然《指导意见》已不适合作为恰当的执业准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是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而制定的准则,内部控制审计属于鉴证业务的一种特定类别,审计师以此为执业准则,具有原则指导性,但针对性明显不足。

  《中国注册会计师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而制定的准则。该准则适用于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注册会计师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对拟信赖的内部控制进行控制测试,据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显然,该准则定位于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是作为财务报表审计业务的辅助部分展开的,而非为了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而进行的全面指引。显然,该准则也不完全适合于独立的鉴证业务――内部控制审计。

  三、我国审计规范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完善内部控制审计

  准则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以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高效性职能无法充分发挥。针对于这一现状,笔者认为,我国相关部门需吸取发达国家的优秀作法,结合我国的市场特点和需求,在《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鉴证业务准则》中新增更为全面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之后将其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相融合,最终将其确定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准则》。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可结合实际状况,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更名为《中国注册师财务报表审计准则》。为满足财务报表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需求,相关部门也可依据美国的PCAOB AS No。5,结合国内市场现状,制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相整合的审计准则》。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可构建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从而为完善和调整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提供有力平台。

  美国PCAOB AS No。5中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作出了规定,我国相关部门可依据这一规定,结合国内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格式,推进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改革。在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改革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将《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后附中的“审计师已严格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和《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相关要求执行了内部控制审计”改为“审计师已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执行了内部控制审计”。现阶段,对于跨国的上市公司而言,要求其注册会计师严格依据国际审计准则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活动;对于在中美同时上市的公司而言,要求其注册会计师严格依据PCAOB AS No。5下的审计准则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活动,以此才能够确保公司平稳而快速的发展。

  (二)完善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

  1。增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保持独立性多为附和被审计公司的要求而出具无保留意见,针对其现象,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需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相关专业技能知识培训和再教育,实现注册会计师思想和能力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需定期接受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督和管理,保证会计师充分的独立性。

  2。转变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认识。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会计师事务所都应该树立其正确的内部控制审计观,在充分认识到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的条件下,确保上市公司能够立足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基础之上开展内部审计报告制定工作,从而,全面调动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的高效性。

  3。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仍存在一定的不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足,大大削弱了内部审计报告职能。该环境下,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准则不容忽视,即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完善需结合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加大内部审计报告披露力度,推进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名称和格式的统一性。

  (三)防范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措施

  1。研究制定获取第三方信息的程序和规范。制定完善的《审计机关获取第三方信息操作规范》须立足于下述方面:首先,应该统一第三方信息的概念及构成要素;其次是制定健全的第三方信息操作步骤和标准;再次是明确第三方信息的使用范围;最后是规范第三方信息风险控制措施。

  2。运用多种方法对第三方信息予以加工、提炼和验证。第三方信息数据受客观环境、信息来源渠道的影响非常大,在不同环境下或不同信息来源渠道下,审计机关获取的第三方信息数据有可能有很大不同。因此,就需要审计人员采取趋势分析法或对比分析法等诸多方法加大对第三方信息数据的分析、提炼和验证,从而筛选出最真实、可靠的第三方信息,以便信息使用者更好的采集和应用。

  3。构建第三方信息的专家鉴定和数据认证制度。在众多知名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到目前为止,关于第三方信息的相关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历史数据,因此,需要审计部门依据研究数据和历史经验构建第三方的专家鉴定和数据认证制度。现行研究人员可凭借该制度实现对第三方信息和风险水平的评价、分析,从而制订出相对应的措施,以此增强第三方信息的可靠性、客观性、完整性。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0

  4月,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门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18个应用指引,1个评价指引和1个审计指引),连同20xx年6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已经建成。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笔者认为,在内控规范体系出台后,内部审计已由幕后走向前台,内部审计理念将发生以下四个转变:即从财务审计向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转变;从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向战略层治理导向审计转变;从事后审计向全程审计转变;从查错防弊导向审计向价值增值导向审计转变。

  一、从财务审计向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转变

  传统的财务审计强调的是结果理性,而忽视了对生成财务报表的内部控制系统的过程理性的审计。近几年,公司倒闭大多与公司内部控制失效、无法提供必要的和可靠的财务信息有关。笔者认为,要解决公司财务信息不真实、财务报告误报的灾难性问题,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发挥作用的内部审计。《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下称萨班斯法案)404条款要求经营层在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之前对本组织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自我评价,并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因为内部控制制度及其程序是管理部门建立的,其执行状况和有效性由管理部门自己评价有失公允,所以,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之前,内部审计人员要对本公司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价,向高级经理层提交内部控制评价报告,高级经理层认可后才能向会计师事务所提交。这样一来,就把内部审计人员从“后台”推向了“前台”,本组织的内控状况不佳,内部审计人员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内部基本规范》第十五条明确指出,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也明确指出,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具有不可推卸的评价和监督职责。这就为内部审计向财务报告内部审计转变提供了法理依据,内部审计由结果理性的财务审计向程序理性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转变是势所必然。

  二、从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向战略层治理导向审计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内部审计一直处于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的范畴,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在总经理或副总经理的经营层领导之下,甚至有一部分是由负责财务的总会计师或者负责财务的副总经理主管。这种把内部审计的地位限制在总经理或负责财务的副总经理的经营层级以下,实质就是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而战略决策层相关的审计成为内部审计的盲区。同时由于我国企业的组织架构中,审计委员会制度不健全或形同虚设,阻塞了内部审计由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向战略层治理导向审计的上升路径。

  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出台,为内部审计由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向战略层治理导向审计转变提供了法规和制度保障。首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要求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构建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的`桥梁和通道。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同时,《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明确指出,内部审计部门负有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和评价之责,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报告,内部审计部门必须接受审计委员会的职能监督,并通过审计委员会不受限制地接触董事会。在隶属关系上,内部审计部门不再由经营层领导,而是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直接对董事会负责,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工作范围不受管理部门的限制,能够确保审计结果受到足够的重视,进而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其次,《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体现了内部审计部门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经营层(总经理)双轨报告、双重负责的模式。职能性审计报告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而行政性审计报告向经营层报告。这种转变体现了内部审计的服务范围和内容从传统的经营层经营业务活动扩大到风险管理、企业文化、社会责任、发展战略等公司治理所关注的内容。

  三、从事后审计向全程审计转变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应遵循“全面性”原则,在流程上应当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避免内部控制出现空白和漏洞。内部控制强调全过程控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那么作为对内部控制负有监督、控制之责的内部审计,也必将变为全过程审计,由传统的事后审计变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

  (一)事后审计的内部控制功能与作用

  事后审计是我国传统内部审计的方式,主要侧重于事后的监督和评价,对内部控制进行查缺补漏。事后审计是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内省反思的过程,其侧重点包括战略的正确性、财产的安全性、法规的遵循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及经营的效率效果性,企业对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进行报告。当经济活动结束后,内部审计人员应对计划、决策的完成情况作出全面、综合的审查、分析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意见。企业应当分析内部控制缺陷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和实施改进方案,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对于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重大缺陷或者重大风险,应当及时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经理汇报。

  (二)事中审计的内部控制功能与作用

  事中审计侧重于审计的实时性,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过程进行实时跟踪,借助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软件技术,实时审计和远程审计都将成为可能。内审人员要进行跟踪审计调查,对计划的实施、方案的落实和决策的执行、经济效益和工作效果进行分析。实时审计能够及时纠正内控制度制定过程中对既定战略目标的偏离倾向和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实现对生产管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财务会计管理系统等的实时监控,不断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与效果。在实施事中审计过程中,内审人员应重点关注以下领域和环节:在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方面弄虚作假;未经授权、滥用职权或者采取其他不法方式侵占、挪用企业资产;在开展业务活动中非法使用企业资产牟取不当利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舞弊给企业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可能造成的重大影响;员工单独或者串通舞弊给企业造成损失。对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反内部控制制度的行为,应及时通报情况和反馈信息,并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维护内部控制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事前审计的内部控制功能与作用

  事前审计是一种积极防御性审计方式,审计关口前移,体现了“要我审计”到“我要审计”的理念的转变;体现了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的转变。事前审计的控制功能与作用突出体现在对事前控制标准的制定和控制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内审人员要对企业的计划、决策进行审计,审查决策方法的科学性,审查决策所依据的资料、数据的可靠性,审查决策有关保证措施的可行性和执行情况与结果。在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内审机构应积极参与项目可行性研究,对各方面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和论证,提出自己的意见,作为企业的决策参考。事前审计实质上是对内控体系进行风险评估和识别的过程,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和财产的安全完整。事前审计强调在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之前就对风险进行评估,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内审人员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依据风险的重要性水平,运用专业判断,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对企业影响的严重程度进行风险排序,确定应当重点关注的重要风险。内审人员应当充分关注包括经营层凌驾、串通舞弊、人为错误或者疏漏、制度滞后等内部控制的局限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将可能发生的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内审人员应当根据风险分析情况,结合风险成因、企业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次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确定风险应对策略。风险应对策略一般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承担、风险降低和风险分担等。事前审计是一种积极预防性审计方式,是内部审计未来发展的方向。

  四、从查错防弊导向审计向价值增值导向审计转变

  传统内部审计侧重于查错防弊和对经营业务层的监督控制,甚至和作为被审对象的经营业务层形成了对立面,使内部审计工作阻力重重,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效果大打折扣。实际上,内部审计和作为被审对象的管理层目标应是一致的,都在于实现组织目标和增加股东价值。在防风险、重控制、强监管的时代背景下,内部审计必须要转变目标理念,应由过去的查错防弊等一般防护性目标,发展到预测决策、献计献策等高层次的增加组织价值的目标导向上来。正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130规定:“内部审计活动应该评价并改进组织的治理过程,为组织的治理作贡献。内部审计师应对经营和管理项目进行评价,以确保经营管理活动与组织的价值保持一致,应该为改进公司的治理过程提出建议,为公司治理做出应有的贡献。”

  内部审计创造价值的途径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其增值功能的实现是一个间接的过程。恰当的内部审计,还会起到优化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每个连接和降低连接间的协调成本的作用。内部审计创造的价值表现为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内部审计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组织预防和减少损失,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当内部审计成本小于损失的减少时,企业的价值就增加了,这是内部审计创造的直接价值,也是显性价值。除此之外,由于内部审计天然的监督职能,还会产生“威慑价值”,即无论内部审计是否发现了问题,由于在公司治理架构中有其存在,客观上会对组织内的包括总经理在内的各级管理者产生震慑作用,使其尽忠勤勉职责,避免偷懒和机会主义行为,并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绩效,以应对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检查。当然,这种被动的“自控”行为客观上导致了组织价值的增加,这种“威慑价值”的实质也是潜在价值、隐性价值。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1

  所谓内部控制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及其运行情况有效性进行的审计。自美国20xx 年公布SOX 法案起,国际上很多国家都相继建立起自己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其中包括中国和日本。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是由《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的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组成的。

  相比而言,日本作为亚洲经济发达国家,其内部控制制度相对完善;而且日本作为我们的邻国,在文化上与我们有许多相似性,因此,他们的实施效果和推动过程中的困难,对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中日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共同点

  美国在1994 年和20xx 年分别发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这两部准则一直被国际上的很多国家采用为自己内部控制体系的模板,其中包括中国和日本。这样不仅可以与国际接轨,而且为公司境外上市提供便利。在规范方面,两国审计准则的设计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提高审计质量;在审计方法上,两国也都强调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注册会计师都需要先识别风险,然后选择拟测试控制的基本思路。在执行方面,我国首次执行《审计指引》并出具审计报告的941 家企业,只有5 家被出具了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占总样本的0.5%;在日本首次执行《准则》及《实施准则》的2670 家公司中,只有10 家被出具了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占总样本的0.4%。该数据显示,中日两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非标意见的比例都很低。相比较的是,美国在20xx 年初次内部控制审计时该比例就要高出中日两国。其原因有三,一是由于亚洲与欧美文化、社会背景不同造成的;二是我国与日本都是指导性质的内部控制准则,而美国是详细性质的审计准则

  二、中日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差异

  1. 内部控制审计规范差异中日两国在借鉴美国COSO 框架的基础上,也都分别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相应修改,这就使得中日两国在规范的很多方面有不同的规定。下面笔者就两国在审计范围、审计主体、审计意见以及编制报告形式等四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1) 审计范围:我国内部控制审计范围不局限于财务报告范围内,如果审计过程中发现了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需要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而日方则不同,审计范围只限定在财务报告范围内。

  (2) 审计主体:我国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亦可以与财务报表进行整合审计。而日方则要求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审计必须由同一事务所的同一合伙人完成。

  (3) 审计意见:首先,形式上,我国注册会计师是直接针对被审公司内部控制情况发表审计意见,而日方则是间接对管理层出具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发表审计意见;在内容上,日本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类型有5 种,我国则为4 种,区别在当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时候,我国的《审计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解除业务约定或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而日方则需要注册会计师进行判断,当判断其重要性影响未达到对内部控制报告无法表示意见的程度时,要出具附有除外事项的有限定合理意见,并在审计实施概要中记载未能实施的审计手续,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记载该事项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

  (4) 编制报告形式:《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规定注册会计师独立发表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并编制单独报告;而日方则规定原则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合并编制。

  三、内部控制审计的执行情况差异

  在执行效果上,由于我国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要求比较严格,所以效果较好;而日方出于节省审计成本的考虑,导致内部控制审计效果不是很好。数据显示,我国首次执行新的《审计指引》时,只有3 家公司管理者出具非标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但是有5 家被注册会计师给出了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而日方首次执行《准则》及《实施准则》时,有65 家管理者出具非标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却只有10 家企业被注册会计师给出了非标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可见,日方虽然节省了审计成本,但审计效果不佳。

  ( 三) 完善我国规范的建议内部控制制度是公司管理及公司文化的'体现,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财务信息真实,是预防财务舞弊的天然屏障。日本作为我们的邻国,他们在实施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的创新点以及遇到的问题,对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都有参考价值。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对日本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总结出它的特色和不足之处,最后给出几点完善我国规范的建议以供参考。

  1. 强调对IT 技术的运用与完善当前大型企业基本都有自己的ERP 或SAP 等管理系统,通过这些管理系统,企业管理者可以足不出户就了解到每个部门的运作情况及每名职员的工作完成情况。因此,在我国《审计指引》中,也应强调企业在内部控制上对IT 技术的使用与完善,一方面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监管,另一方面也为外部内部控制审计提供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

  2. 降低内部控制审计成本作为日方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主要特色之一,降低审计成本同样应成为我国所重视的问题。随着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的连年增长,注册会计师审计也开始成为企业的财务负担之一。因此,我们也可以借鉴日方相关规定,如要求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必须为同一合伙人,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证据可以相互利用等,这样既减轻企业审计负担,同样也提高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效率。

  3. 优化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形式日方分别在管理者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了“附注记录”和“追加记录”两项,用于记载一些特殊情况。这样就使报告更简单明了,同时也为信息使用者查阅报告提供便捷。我国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让报告更加简洁明白的呈现出来,以方便一些没有财务知识的利益相关者查阅报告。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2

  现在,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文章基于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基本内容,结合当前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中常见的问题,分别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管5个方面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措施。

  一、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院校招生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扩大,办学经费已脱离了单靠国家财政拨款的状况,步入了多渠道筹资的办学轨道。要使大量的资金筹集和资金使用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就必须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加以监督制约。然而,我国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够健全,具体表现如下:

  1.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环境恶劣

  对于高校而言,内部控制环境包括高校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管理层次、操作水平、经营理念;经济环境、法律法规环境、高校制度环境、人员的职业道德环境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领导层内控意识薄弱,导致内控制度威慑力下降;内部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控制有效性难以保证;网络环境引发内部控制新难题,内控制度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2.风险意识淡薄,内部控制缺少风险管理与预警机制

  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的计划经济烙印较深,风险意识没有提高到应有的'高度,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与风险预警机制。如对投资立项、评估、实施和决算等环节控制松弛,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投资风险;筹资活动不规范,不能科学合理地确定筹资规模、结构、方式,只注重资金的多少,不讲资金成本高低。

  3.人员素质不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难以发挥

  内部控制制度能否有效实施,关键取决于人员的素质。但相当多的高校忽视员工的素质培养,特别是作为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执行者的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在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错弊不断,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难以发挥。

  二、COSO报告

  COSO内部控制报告对会计诚信的要求现行的内部控制框架主要是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Fraudulent Reporting),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简称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组织了专门研究后,提出的专题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也称为“COSO报告”。

  COSO委员会指出,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应该来源于管理阶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与管理的过程相结合,其具体包括以下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其中,控制环境是指构成一个单位的氛围,影响内部人员控制其他成分的基础。包括:员工的诚实性和道德观;员工的胜任能力;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组织结构;授予权利和责任的方式等等。在控制环境这个要素当中,明确提出了对于员工的诚实性和道德观的要求,这就是“COSO报告”对于会计人员和会计诚信的基本要求。

  三、基于COSO报告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般而言,内部控制制度应该遵循相互牵制、协调配合程式定位和成本效益的基本原则。按照COS0内控理论,结合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拟从以下几个个方面入手,对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高校的控制环境

  要想真正做好内部控制,需要对领导者进行内部控制方面的学习培训,使得他们在了解把握内部控制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认识,培养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

  同时,加强对财会人员的教育培训组织对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进行培训,以会计相关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为内容的培训,使会计人员掌握财会各基本环节的规定和要求。

  2.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

  高校内部应该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及应急体系。日常工作中实时监控单位中可能面临主要风险,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关的风险管理措施。同时应建立风险的应急机制,一旦无预计和无法控制的风险发生时,可以按照紧急预案,将风险程度控制到最低。

  3.充分发挥内审部门的监察作用

  高校内部的审计部门是内部控制重要的保证。因此,在健全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定期的制定相关的内部控制审计计划,定期和不定期审查单位各部门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内控制度的缺陷和薄弱环节,针对这些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对症下药。通过内部审计,不仅保证了会计处理的正确性,还可以稽查和评价内部控制是否完整、是否有效率,确保内部控制的贯彻实施。

  4.建立广泛的信息与交流

  在信息方面,要注意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在交流方面也要注意内部和外部信息的交流渠道和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中注意控制信息系统。高校应该在内部建立信息传递通道,并为员工所熟知,让单位成员之间能不后顾之忧的使用信息通道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

  建立沟通交流平台,使上下级之间能进行平等的双向沟通,充分利用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交流途径,了解企业面临的内外的状况及员工的动态,同时各个部门及各个级别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有助于各项工作顺利完成提高工作效率。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3

  摘要: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建立健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有利于实现医院的经营管理目标,也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完善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是规范管理、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成为医院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着重从医院内部控制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入手,分析了目前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探讨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的主要措施,从而促进医院经营管理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医院;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探讨

  随着新医疗体制改革,实行药品零差价,打破了传统的以药养医格局,迫使医院走上重视医疗服务质量、降低经营成本的发展之路;而目前大部分医院内部控制起步较强,且没有得到管理者应有的重视,内部控制环境薄弱,制度执行往往受到制约,而医院内部审计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控制系统不能有效的得到评价,致使无法实现医院的现代化管理要求。因此,管理者应结合医院自身情况,加强对医院内部控制的重视,不断健全和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建立完整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促进医院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医院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内控系统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机制,为实现医院有效的经营管理及财产安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与内部监督评价机制是医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内部控制的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医院的经济管理水平得到持续发展,只有采取多种措施来改善医院内部控制的能力和水平。

  (二)维护医院财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

  首先,医院应建立规范化的资产登记备案制度。每年加强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性清查,每半年对重点资产进行局部清查,以确保账实相符,从而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其次,医院应建立规范化的仓储管理体系。分类管理资产,实行专业化管理,严格执行仓储管理制度;在内部配置资产时,应坚决服从管理者内部的分配制度,提高其使用效率,并能防止资产转移。

  (三)促进医院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政策及法规

  医院管理的内部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督和管理,以及监督的规模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的国家。因此,国家法律在对各行业的`财务管理需要明确的权利和责任,对违规行为的严格处罚,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加快管理的有效实施;医院管理者需要明确的工作职责和要求,认真贯彻并执行各级政府的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

  二、目前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的问题分析

  (一)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不科学及不能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医院管理者对预算管理并不重视,思想意识淡薄,各项审批制度和权责分离制度不建全。编制日常预算没有考虑医院的经营发展战略和当前国家整体的医疗市场环境,也没有对预算数字变化做出详细说明,更没有对医院发生的所有收入和支出进行全面预算。同时在执行预算时,常常出现改变预算用途、扩大项目金额等情况,使预算监督难以落实。

  (二)内部控制环境薄弱及管理者缺乏有效执行力

  内控环境是指对医院内部组织结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人员素质和专业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医院,内控环境薄弱主要表现为即使有一套内部控制制度,管理者也缺乏执行力,其主要原因是管理者认识不够、专业能力缺乏及人员素质偏低等。医院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方面更加注重经营管理的方便性,比较少考虑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因此,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合理,容易导致内部管理冲突,从而影响医院经营管理效率。此外,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权利和义务之间的上下层次,协调和部门科室之间的合作,使得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内部信息流通不顺畅,各科室人员间的协调不佳,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成效。

  (三)没有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内部监督和评价机制

  医院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健全,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制度重视不够,造成了内部很少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致使监督检查都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给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完善也带来的不良影响,造成内部审计机构很难有效地进行内部监督评价。

  三、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改善医院内部控制环境

  要想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就必需建立健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医院管理者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塑造良好文化,提高内部控制意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从院长到财务科长和财务人员、层层把关,对不合理支出坚决杜绝。其次,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加强财务人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更新知识,提高经营能力。应安排财务人员经常参加专业培训,与其他医院多沟通交流,学会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分析原因,找出薄弱环节,为医院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集思广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健全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及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就医院

  HIS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及药品仓储等管理系统而言,因这些管理系统的高效性,使得原来许多不兼容的工作均由这些管理系统来完成,从而增加了内部监督的难度。解决这类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对每一项具体操作进行人为分解,使人机能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目的。同时计算管理员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仓储管理员定期进行实物盘点、财务人员定期进行账实核对,也是防止舞弊发生的重要举措。内部审计部门如对某些数据产生疑问,可以使用备份数据进行分析,调查和验证,使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内部相互制约。因此,为了方便查证,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需要注意建立一个良好的数据备份系统,以避免因数据丢失而引起重大经济损失。首先,医院应加强对医疗活动的监管,以高质量的服务态度,培养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有效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其次,根据医院各科室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单独的决策部门,对内部控制程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并汇总,找出问题原因,及时化解潜在的医疗风险。最后,在新设备新技术方面,医院要多关注临床科室的实际需求,对潜在风险及时作出全面评估,尽可能避免医疗风险的发生,同时保障医疗资产的安全。

  (三)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并使其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1、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随着医院对经营管理需求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已经由简单的监督检查职能向对内部控制分析评价职能转变,这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因此,内部审计部门是医院内部控制的评价部门;只有有效地进行再控制,才能实现医院经营管理的目标。

  2、要建立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审计机构建立医院院长领导负责下的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一种较理想的模式,同时,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合理配置,加强内部审计管理,促进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制度中的作用。要加强对医院内部日常业务进行监督和检查,进行必要地内部审计工作,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公开批评或处以罚款,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3、要扩大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面并提高其业务水平有一支过硬的审计队伍,是做好各项审计工作的保障;内部审计工作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各级公立医院应根据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合理配备,使其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同时各级医院应鼓励内部审计人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建立和健全后续教育制度。总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需要医院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需要综合运用多方位的管理模式,需要充分运用多种手段,才能提高医院经营管理的水平,从而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杨莉。新医改下医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xx(6)

  [2]马瑞春。浅谈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中国总会计师,20xx(6)

  [3]李森林。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研究[J]。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xx(5)

  [4]罗丽瑜。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J]。现代医院,20xx(8)

  [5]袁新春。建立健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J]。会计之友,20xx(13)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4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对于医疗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之前药品都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支撑医院的发展,如今药品与药品之间没有任何差价,这样医疗服务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提升,对医院经营也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提升,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保障医院实现全面改革和发展。但是从医院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很多医院的相关管理内容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内部控制上就显得非常不完善,因此医院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医院控制和管理工作加以重视,从而完善医院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新医改;内部控制;内部审计

  如今社会发展程度不断加快,对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如何去更好地得到保障是相关工作人员最关注的话题,从这方面来讲,对于医疗水平的提升和完善相关制度是至关重要的,从我国目前的医疗环境来说,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其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的,主要是从制度、控制意识上来讲,相关工作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提升,保障医疗系统能够得到更好更完善的控制。

  一、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医院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系统也就是说对相关目标进行控制和约束,从而达到对目标的管理。对于医院系统来说保障整个医院的运行是相关工作人员最关注的话题,为了保障医院管理和安全,需要制定完善的控制制度和监督管理水平,医院的控制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院的经营能力,因此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去保证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提高控制能力。

  (二)维护医院财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医院的财产都是需要进行登录相关系统进行查看和保存的,因此对于资料的控制和保存也需要进行制度的保障,在对医院资产进行整理和查看的过程中,一定要首先对资产数据库进行整理,从内部进行查看,从而保证相关记录与实际情况相互符合,同时对医院中的资料和设备储存的位置要进行查看,对这些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提升专业程度,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为了保证这些材料和设备的使用效率,保障医院的正常运行。

  (三)促进医院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政策及法规。很大程度上为了实现医院管理的内部控制,需要进行相应的监督和管理,对于如何去监督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监督要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法律制度去执行,因此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要明确他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其中存在一些违法行为,需要进行严格的处罚和管理,保障各项制度能够顺利实施。同时对医院进行管理的人员要根据自己的职责和相关工作要求去保证法律的贯彻实施。

  二、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不高。内部审计独立性从目前的实际状况上来看,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一项重要的表现是对于这项工作的认识程度有待提升,医院的相关管理人员对于审计机构的设置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错误,他们认为上级检查和进行评审都只是一些应对策略,同时认为如果设置这个机构会对其本身进行约束,无法保障其权利,同时对于内部审计这项工作来说,它的重要性并没有被人们所认识,这样对于内部审计的设置和后期的工作都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内部审计的职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内部审计人员构成不合理。对于进行内部审计的人员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是政治素质,还包括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水平整体上进行提升,对于审计工作来说,需要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以及认识程度,如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技术人员对于计算机的掌握和科学的`了解是必要的,但是从内部审计人员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的,综合素质不高,同时内部审计技术能力达不到相关要求,很多人员并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不能够完全完成审计工作,这样导致我国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无法保证标准程度和专业度,同时可以看出审计人员在年龄上偏高,这样导致创新能力和水平无法提升,这也是制约内部审计工作推行的重要因素。

  (三)内部审计人员配置不足。我国卫生事业对于内部审计工作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规定,从医院这方面来看首先对于年收入以及整体的配置有着扬格的要求,床位上需要达到300以上,同时相关单位需要年收入达到20,000,000,同时对于内部审计工作来说需要设置独立的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是专业人员,但是从实际状况上来看,很多审计部门并没有严格按照国家撒律法规的要求,对于相关设置和工作并没有严格遵照要求,同时对于内部审计工作重视程度不高,这样导致对于审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无法及时解决,从人员的配置上来看,并没有配置上专业人员,同时也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和教育工作,这样导致审计工作无法高效率完成,质量上也无法得到保障。

  (四)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管理。无论是任何工程的建设和发展都需要进行监督和管理,在当前医院的发展和进步上,对于监督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当前医院中存在着很多责任意识不强的情况,这些问题也无法得到监督的管理,因此在进行内部控制过程中,保证完善的监督和管理内容不仅需要从口号上进行提升,还需要将其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当前工作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监督不力的情况,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无法正常运行。

  三、新医改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内部审计的措施

  (一)改善医院内部控制环境。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对于完成控制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保障环境的专业性需要从下面几个方向上去进行努力,首先建立完善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要转变自己的工作态度,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内部审计工作所能起到的作用进行完全的认识,同时根据医院的实际发展情况,去制定符合医院发展的制度和体系,可以从上层管理人员在找各个部门每个环节上都需要进行监督和管理,对于一些不符合程序的工作不予以支持,同时为了保证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实施,需要管理人员从自身素质上进行提升,对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进行提升,同时对于内部审计人员要加强培训和教育工作,与其他医院的相关学者要积极的进行交流和沟通,对于内部控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认识,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完善。

  (二)培养一批复合型内部审计人员。如今新的医改政策得到了快速普遍应用,因此对于审计人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从财务工作上要加以重视,对于内部审计中经济能力和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也需要进修学习和提升,培养出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保证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能够更加顺利、高效率的完成。对于医院中高技术人才要从数量上进行扩充,同时对于这些人要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对其专业能力进行考试和测评,对于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进行提升和丰富,如果遇到一些专业情况可以进行及时的解决和判断。

  (三)让内部监督得以重建。在医院的内部监督方面的工作来看,要根据工作单位对于发展的要求和对实际工作的安排来看,对于内部监督和管理机构进行设置,这项制度不能高于其他部门混合在一起,保障监督管理制度和相关机构所执行的内容能够保证绝对的独立性,保障在医院监督和管理工作中顺利地实施内部审计制度,对于医院发展中所存在的一些风险问题进行最大限度地避免,对医院内部进行的业务活动也能够得到更好保障,相关部门在进行工作当中可以进行相互的配合,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在审计工作人员中可以通过社会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来实现,保证医院的发展更加公开,也能够保证内部制度的顺利实施。

  (四)加强信息控制,完善信息管理,实现医院运营的有效控制与高效运转。如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对于医院的发展来说更是有所帮助,在医院发展中需要应用到大量的数据,因此如何将这些数据进行整合是相关人员最为关注的话题,进行系统设计和规范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这样无论是从效率上还是从经血程度上都能够有所提升,同时信息技术之间能够实现融合从而保障系统的完善性,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程度也能够进行监督和控制,通过计算机软件将信息进行调整和分析从而真正实现风险的控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其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去进行正确的认识,从审计工作实际开展情况去进行总结,让更加完善的审计制度去保障医院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杨莉.新医改下医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xx(6).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5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总体规模超过8000 万家,在新的经济形式下,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也越来越重要。在国家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环境下,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将越来越好。中小企业在“增速下台阶、质量上台阶”的经济新常态下,在整体经济增速日趋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等宏观环境下,中小企业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那么,中小企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并能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社会和企业亟需探索的问题。

  与大中型企业相比而言,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还处于明显的劣势和不足。在这样的劣势下,为提高企业管理质量,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要做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尤其是要注重内部审计的质量。内部审计质量主要针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和效率而言,也就是内部审计质量强调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合法性、客观性、准确性和效益性。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能否发挥期望效果,能否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主要取决于内部审计的质量的高低。为此,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转型难、融资难和用工难等风险也比较突出,为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诸多问题,本文首先对内部审计质量的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继而探讨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最终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和建议。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1. 外部环境

  企业外部的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行业环境等均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政治环境是国家政治发展大背景,是内部审计质量的先决条件。法律环境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保证依据,也是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的基础。目前,我国出台的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实施条例、《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准则》,虽然这些法律法规是对内部审计的各方面给出了法律层面的约束和规定,然而,针对中小企业这样特定对象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依然适应的评价标准及依据。

  2. 内部审计技术方法和程序

  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方法是为实现相关职能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包含内部审计活动中采用的方法和收集审计证据使用的方法。内部审计的技术方法贯穿于审计工作的整个环节,影响审计质量。技术方法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也意味着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内部审计程序是内部审计工作有序开展的保证,也是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的基础。内部审计程序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可实现企业实施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进而提升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同时,内部审计的计划、实施、报告和结论等环节对内部审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不能想当然地简化或减少相应审计工作环节,否则将导致内部审计程序无法顺利实施。

  3. 内部审计组织和机构

  内部审计组织和机构是保障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常态化的基础。首先,内部审计岗位的特殊性,注定了该岗位不同于其他岗位。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的监督活动,是对经济主体财务收支以及其经济活动进行客观评价。独立性是保证内部审计顺利开展的决定性条件,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的前提是保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4.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内部审计人员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是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审计人员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操守和沟通能力的高低对内审计质量的优劣有决定性的影响。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不仅仅局限于财务方面的审计,还对企业管理和内部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综合审计。因此,内部审计职能的变化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则更高。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运用专业知识对企业信息进行分析,不具备相关知识的储备,就无法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最终将影响内部审计的质量。

  二、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1. 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不明确

  现已发布实施的内部审计准则存在原则性强、可操作性差等问题。且协会颁布的相关准则的法律约束力不清,进而使得内部审计缺少约束力。同时,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准则对于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标准未有明确界定,致使企业内部审计质量难以评价和分析。

  另外,中小企业在实施内部审计过程中,因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也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无法统一审计目标。而且,从现实情况看,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相关制度建设大多是流于形式,可操作性较差。同时,中小企业对内部审计质量也缺少相应的考核和追责机制,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并不理想。

  2. 审计技术方法落后、审计程序不科学

  当前,中小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大多采用传统方式审计。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审计技术和方法也正逐渐发生变革。然而,中小企业在审计技术及方法上的局限性,使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在技术和方法上无法实现现代化,这给中小企业审计效率和质量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理论上,内部审计过程中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时,只有选用合理的分析工具和方法,才能保证审计的全面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中小企业因管理制度不完善和流程化不规范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中小企业在内部审计程序中存在程序简化的乱象较多,进而导致中小内部审计质量的准确性不高、效果不理想和效率低下等后果和问题。

  3.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规范

  现实中,中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存在较多误区,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有审计人员不足的现象。并且,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为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有的中小企业甚至不设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而是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在财务部门或者监督检查部门。内部审计人员则有的由管理者直接担任,或者有的由会计人员或其他管财产物资的人员兼任,在管理上财务工作和内部审计工作也由同一个部门管理。有的中小企业即使设有内部审计机构,但审计机构也大多受董事长或总经理的.领导。这就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计划编制、审计证据搜集和审计意见发表等方面的独立性难以得到保障,进而使内部审计部门发表审计意见缺乏客观性。

  4. 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不够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由财务人员兼任或其他非审计人员担任,且审计工作依然停留在财务收支、查错防弊等一些事后审计上,缺少企业质量和风险管理等事前审计。这些兼职人员或非审计人员在当前企业发展的环境下,难以承担起对企业内部审计,且难以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总之,中小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非专业性,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发展要求的。中小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不够主要体现在专业水平低、缺少职业道德和公正性。中小企业在内部审计人才方面面临较大危机,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人员缺少审计和会计的专业知识; 缺少现代审计技术; 缺乏对企业相关业务的了解。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偏低,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因专业水平低,无法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进而使审计结果与企业实际情况完全脱节。

  另外,中小企业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与公正性也是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大多中小企业有些内部审计人员道德缺失,或为了相关者利益而丧失职业操守和原则。凡此种种,将会严重影响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质量,进而会影响到企业发展的决策。

  三、加强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1.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内部审计质量的根本。现阶段,我国缺少针对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可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企业的需求,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优化和完善,出台针对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明确中小企业内审准则及审计质量评价标准。同时,要在法律层面明确内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并规范相关内部审计工作。理论上,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不仅可加强内部审计的规范性,对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执行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还可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形成“防范重于纠正、制度促进管理、服务重于监督”的观念,进而提升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质量。

  2. 加强审计信息化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大多中小企业基本完成信息化建设。为此,内部审计工作也应顺应趋势,使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过程中。中小企业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利用企业现有信息化经营的成果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内部审计,不仅可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使相关审计数据获得更加及时和准确,进而提高审计的可靠性和审计质量。中小企业在推进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需利用各种科学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3. 规范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中小企业要提高内部审计质量,首先要规范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关键。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独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则不易受企业相关人员的影响,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权威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中小企业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时,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内部审计机构尽量保持独立,让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经费和工作开展等方面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不受管理层、其他组织或个人的干预和影响,进而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

  其次,要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规范化管理。所谓规范化管理,就是内部审计机构本身要受到企业相关的规章制度的约束。所以,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要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就应该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从企业内部审计目标、职责和权限等方面制定适合本企业需求的内部审计规则制度。通过设立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不仅规范了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还明确了内部审计的责任,从而使内部审计机构更加规范化。只有规范的审计机构和组织,才是提升审计质量的保障和途径。

  4. 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对审计质量保证起着关键性作用。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审计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并精通企业经营管理规律及相关业务流程。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能够将审计业务、财务知识、管理和经济法律等知识有机融合,并具备职业从业资格,这样才可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效率。所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要具备再学习的能力,掌握内部审计的专业知识,创新内部审计理念,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最终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只有内部审计人员加强了职业道德修养,掌握了较强的专业知识,才能使内部审计工作做到科学、客观、公正,进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5.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良好的企业管理水平,可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良好的企业环境才能有规范的内部审计过程和高质量的内部审计结果。因为,企业管理水平越高,企业组织机构也就越规范,企业也更加地从根本上避免舞弊事件的发生,更好地使企业规避风险,进而可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企业管理者注重企业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从而会注重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通过管理者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保证了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规范性,从而客观上提高了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相关文章: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1-29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05-23

(经典)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05-26

内部控制审计与组织效率的论文11-24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5篇【精选】05-25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5篇(精华)05-24

内部审计部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研究论文12-22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论文11-20

内部控制审计的探讨12-08

浅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