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

时间:2024-06-05 15:18:30 审计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热门)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热门)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

  摘要:我们认为内部审计和风险控制都是做好出口贸易活动的关键举措,其中所包含和展现的不仅仅是完整的经营理念,同时也是一种科学、现代化的管理思维及意识。本文拟从当前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的实施状况认知切入,探究当前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中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的问题不足,通过分析茶叶出口贸易活动中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的价值作用,从而全面探究做好茶叶企业出口贸易的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茶叶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现代化思维

  客观地看,我国的茶叶企业大多是由传统的中小作坊转化而来的,除了少数企业为规模化的现代茶叶企业外,实际上,多数茶叶企业仍然是中小型茶叶企业,而其在具体参与国际出口贸易活动时,其往往会由于经营风险管理的不当,加上其参与出口贸易活动的经验相对薄弱,从而影响了茶叶企业参与整个国际贸易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是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时,所不可缺失的重要诉求。

  1当前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的实施状况

  随着当前社会大众对饮茶的健康认知不断成熟,如今在整个茶叶产业经营发展进程中,出口贸易活动已经成为整个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不仅如此,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随着国际间贸易交往活动不断成熟,如今各国市场也更为开放,而这实际上就为整个出口贸易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尤其是很多国家能够以更为开发的姿态和理念来拥抱整个进出口贸易活动,从而大大推动了整个茶叶产业的出口贸易发展。对于茶叶产业的经营发展来说,其在当前有着成熟的市场认知和价值诉求,尤其是在全社会对茶叶认可的今天,围绕茶叶的国际进出口贸易格局实际上已经形成。细致化分析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我们看到其符合当前整个时代发展趋势,并且与茶叶产业的现代化经营之间有着重要关联。而对于茶叶企业来说,如何才能更好适应整个出口贸易诉求,其需要的将不仅仅是充分考虑茶叶产品出口贸易活动开展的特点,同时也要针对具体的出口贸易活动,充分做好内部审计和风险防范工作。如果我们对整个茶叶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我们看到其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和防控机制,这就大大影响和制约了茶叶企业的现代化经营体系。结合整个时代发展的趋势和具体诉求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实际上也是其现代化经营思维的重要展现。当前国际贸易活动日趋成熟,无论是出口贸易量,还是参与出口贸易的企业数量都在大量上升。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受到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其面临的具体风险和挑战也在逐渐加大,尤其是在国家保护主义应用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多数企业具体面临的风险也在增加。对于参与国际贸易活动的企业来说,其只有严格参照国际贸易惯例,以及具体的法律规范,其能够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同时,适应出口贸易市场诉求,并且打造属于茶叶企业的出口战略,进而为企业发展谋取相应的优势。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在茶叶企业经营发展中,出口贸易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未能将我国经营思维与世界经营诉求之间相关联,从而大大影响了茶叶出口贸易经营的价值与内涵。

  2当前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中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的问题不足

  在当前全球开放格局进一步构建,整个国际进出口贸易的热度大增。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参与出口贸易活动的茶叶企业,也大大增加。如何维护好其发展利益,确保其能够在参与出口贸易时,经济利益得到系统化的维护,这就成为当前茶叶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命题。因此,做好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就成为一种常态化工作。在具体经营中,茶叶企业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而言,表现为:首先,审计人员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主体,也是增加企业价值的综合性活动。但是想要做好内部审计活动,其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也有着较高诉求,客观地看,在目前茶叶出口贸易活动中,其企业多为中小型茶叶企业,其参与贸易经营的水平相对较差,缺乏专业的审计人才和风险防范控制人才。在当前会计电算化的系统化应用背景下,如今出口审计工作在开展时,需要充分注重结合这一时代模式,优化审计效果。其次,多数茶叶企业内部缺乏科学的审计机构。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当前诸多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中,其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不仅水平较低,而且缺乏必要的权威认知,尤其是专业风险评估与企业内部评估之间的差距较大,甚至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而且难以确保其客观性和精准性。正是由于茶叶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知水平相对有限,从而影响了整个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最后,缺乏理性、科学的内部审计理念。实际上,当茶叶企业参与内部审计工作时,其需要的不仅仅是完善的审计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注重从审计活动的价值出发,营造良好的审计意识。但是目前多数茶叶企业本身就缺乏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足够重视,从而就很难使得整个内部审计工作融入实际。而从另外视角看,整个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经营时,其也未能构建系统化的风险控制体系。事实上,风险控制的基础是风险防范,尤其是要求茶叶企业自身能够将风险防范与自身经营活动的系统化实施相结合。客观地看,良好的风险防范控制是一种科学的经营思维,也是能够将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和成本有效控制的途径。而做好风险防范活动,其中所包含的元素是多样化的,除了清晰化的风险把控机制外,还要有完善的.应对机制和策略。

  3做好茶叶企业出口贸易的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的具体策略

  从茶叶出口贸易活动经营状况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的价值作用,其将是整个茶叶企业经营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于茶叶企业来说,做好内部审计和风险控制工作,将是自身经营成本有效把控,经营效益持续提升的关键和重点。就目前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时代诠释看,想要做好这一工作,就需要:首先必须充分注重提升对内部审计工作和风险控制工作的重视。企业要完善配备专业的审计人才和风险防控队伍,尤其是要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设置该体系。客观地看,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系统化工作,其中所包含和诠释的内容是多样化的,不仅需要我们关注审计活动的各项内涵,同时也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控制常态化的意识。就目前茶叶企业所参与的出口贸易活动而言,其中所面临的风险是复杂多变的,除了法律风险外,合同风险、物流运输等等都存在风险。而相对于茶叶企业本身来说,其风险防控水平相对有限,所以,在做好内部审计及风险控制时,可以借助外部力量来弥补自身不足。其次,要注重设置风险防范应对机制,事先梳理风险,始终把控风险,事后总结问题,确保茶叶企业能够合理有效的应对其需要面对的各项风险问题。对于茶叶企业来说,要正面去应对其所面临的各项风险,不逃避、不迟疑,而在管理风险时,也要注重对内部岗位进行必要的职责细化,从而打造高水平的风险防范与应对机制。最后,要充分注重完善和优化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的管理体系,将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同企业自身的经营相结合,提高重视意识和投入力度。我们看到在茶叶企业经营过程中,其实际上是一个产品营销占主导的企业,其风险始终存在,并且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之中。因此,想要有效满足茶叶企业的经营发展,就必须注重利用各项元素,服务茶叶企业参与对外贸易。

  4结语

  就当前整个茶叶企业出口贸易活动的特点看,我国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定优势,尤其是在绿茶市场中,整个茶叶产品占有绝对性优势,而茶叶出口贸易也成为茶叶产业对外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虽然我国茶叶产品对外贸易历史悠久,但是大多情况下,其使用的依旧是传统的经营思维,缺乏必要的现代化理念做铺垫和支撑,这就大大影响了茶叶贸易活动的有效开展。也就说,多数茶叶企业在参与出口贸易活动时,其使用的更多是一种传统思维和理念,缺乏现代化元素的融入体系,其未能对整个风险防范控制工作引起足够重视和关注。

  参考文献

  [1]姜延书,何思浩.内部审计质量与控制活动有效性研究———基于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耦合关系及沪市上市公司经验证据[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xx(3):219-222.

  [2]孔淑红,周甜甜.内部审计质量及其特征因素对外部审计费用的影响———来自深市主板的经验证据[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2):155-156.

  [3]王天凤,张珺.出口贸易技术外溢效应的地区差异与吸收能力的门限特征———基于非线性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1):111-113.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2

  一、内部控制审计规范工作概述

  (一)内部控制审计规范工作的内容

  内部控制,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如股东利益最大化、尽可能保护所有利害关系人的权利等。通过内部控制,达到兴利与防弊,特别是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如果企业内部控制失效,提供的会计信息也就无法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内部审计不仅仅只是一种保证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咨询活动,并且内部审计的目标与组织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增加组织价值。

  (二)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规范研究工作现状

  在借鉴西方内部控制审计规范的同时,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规范研究与实践工作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从20xx年起,内部控制审计规范的研究制定工作进入了快车道,我国力求在借鉴SOX法案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20xx年财政部等五部委出台了《内控基本规范》,这标志着中国版的SOX法案的诞生。由于这一基本规范是原则性的,还需要有进一步的指南性文件以使规范更具操作性,20xx年,《内控基本规范》配套指引(征求意见稿)应运而生。20xx年4月26日,在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配套指引。至此,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完善,为企业评价内部控制工作、注册会计师执行内控审计工作提供了具体指导。

  二、我国审计规范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

  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制定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国内部分审计师以多种不同的执业准则为依据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活动。受诸多不稳定性因素的影响,部分执业准则在目标定位方面已严重脱离现行实际状况,无法满足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20xx年,我国政府部门出台《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这一政策虽然对审计师能够更好的执行内部控制审计起到借鉴意义,但仍然未明确审计师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所要依据的准则和规范,只是在后附中简单的提到“审计师已严格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和《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相关要求执行了内部控制审计”。

  一方面,《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仅在部分方面对内部控制审计具有指导作用,而未对审计方法的选择、审计计划的审核及审计过程中的评价等方面做到明确指导,可想而知,其指导作用也就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了。正因如此,使得国内多数事务所只能够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内部控制审计指导意见》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准则第1211号》等准则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活动。另一方面,主动将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业务从财务报表审计业务中脱离出来,这一举动打破了传统的一次性业务或面向特定企业的业务,实现了与财务报表审计并列的经常性业务。尤为注意的是在《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背景下,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已成为注册会计师的法定业务。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存在着问题

  1。内部审计报告中缺乏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报告由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共同构成。研究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在制定内部审计报告时,过于重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而忽略了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因此,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部审计报告的高效性。

  2。内部审计报告中披露的大都为标准审计意见。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中主要具有四种参考格式:标准格式、否定意见格式、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格式以及无法表示意见格式。在样本数据中,我国上市公司均采取无保留审计意见格式,究其根本在于上市公司大都不愿意自主披露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报告,同时,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够保持独立性,多为附和被审计公司的要求而出具无保留意见,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流于形式,无法充分发挥其职能。

  (三)我国当前存在准则并非内部控制审计的恰当执业标准

  在查阅的内部控制审计师报告中,事务所主要提及了以下执业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中注协)于20xx年2月15日单独发布的《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中注协20xx年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20xx年财政部等部门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20xx―20xx年间为《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征求意见稿)》。

  《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第二条规定:“本意见所称内部控制审核,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就被审核单位管理当局对特定日期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并发表审核意见。”第二十九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复核与评价审核证据,形成审核意见,出具审核报告。”《指导意见》对于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内部控制审核业务、明确工作要求、保证执业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认为是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雏形。但《指导意见》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审核”业务在程序、对证据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保证水平方面都不及“审计”业务的要求高。目前,内部控制审计已经从财务报表审计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项单独的审计鉴证业务,显然《指导意见》已不适合作为恰当的执业准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是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而制定的准则,内部控制审计属于鉴证业务的一种特定类别,审计师以此为执业准则,具有原则指导性,但针对性明显不足。

  《中国注册会计师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而制定的准则。该准则适用于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注册会计师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对拟信赖的内部控制进行控制测试,据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显然,该准则定位于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是作为财务报表审计业务的辅助部分展开的,而非为了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而进行的全面指引。显然,该准则也不完全适合于独立的鉴证业务――内部控制审计。

  三、我国审计规范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完善内部控制审计

  准则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以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高效性职能无法充分发挥。针对于这一现状,笔者认为,我国相关部门需吸取发达国家的优秀作法,结合我国的市场特点和需求,在《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鉴证业务准则》中新增更为全面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之后将其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相融合,最终将其确定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准则》。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可结合实际状况,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更名为《中国注册师财务报表审计准则》。为满足财务报表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需求,相关部门也可依据美国的'PCAOB AS No。5,结合国内市场现状,制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相整合的审计准则》。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可构建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从而为完善和调整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提供有力平台。

  美国PCAOB AS No。5中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作出了规定,我国相关部门可依据这一规定,结合国内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格式,推进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改革。在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改革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将《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后附中的“审计师已严格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和《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相关要求执行了内部控制审计”改为“审计师已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执行了内部控制审计”。现阶段,对于跨国的上市公司而言,要求其注册会计师严格依据国际审计准则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活动;对于在中美同时上市的公司而言,要求其注册会计师严格依据PCAOB AS No。5下的审计准则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活动,以此才能够确保公司平稳而快速的发展。

  (二)完善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

  1。增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保持独立性多为附和被审计公司的要求而出具无保留意见,针对其现象,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需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相关专业技能知识培训和再教育,实现注册会计师思想和能力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需定期接受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督和管理,保证会计师充分的独立性。

  2。转变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认识。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会计师事务所都应该树立其正确的内部控制审计观,在充分认识到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的条件下,确保上市公司能够立足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基础之上开展内部审计报告制定工作,从而,全面调动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的高效性。

  3。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仍存在一定的不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足,大大削弱了内部审计报告职能。该环境下,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准则不容忽视,即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完善需结合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加大内部审计报告披露力度,推进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名称和格式的统一性。

  (三)防范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措施

  1。研究制定获取第三方信息的程序和规范。制定完善的《审计机关获取第三方信息操作规范》须立足于下述方面:首先,应该统一第三方信息的概念及构成要素;其次是制定健全的第三方信息操作步骤和标准;再次是明确第三方信息的使用范围;最后是规范第三方信息风险控制措施。

  2。运用多种方法对第三方信息予以加工、提炼和验证。第三方信息数据受客观环境、信息来源渠道的影响非常大,在不同环境下或不同信息来源渠道下,审计机关获取的第三方信息数据有可能有很大不同。因此,就需要审计人员采取趋势分析法或对比分析法等诸多方法加大对第三方信息数据的分析、提炼和验证,从而筛选出最真实、可靠的第三方信息,以便信息使用者更好的采集和应用。

  3。构建第三方信息的专家鉴定和数据认证制度。在众多知名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到目前为止,关于第三方信息的相关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历史数据,因此,需要审计部门依据研究数据和历史经验构建第三方的专家鉴定和数据认证制度。现行研究人员可凭借该制度实现对第三方信息和风险水平的评价、分析,从而制订出相对应的措施,以此增强第三方信息的可靠性、客观性、完整性。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3

  [摘要]基层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是一个有待系统建设的管理空间。本文在梳理内部审计工作的不足中,尝试性的将管理学中“闭环式管理”理论融入内部审计项目开展的各个阶段,探索建立各阶段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方式方法,以达到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效果。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闭环式管理;模式

  审计质量对基层内部审计工作至关重要,而管理则是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基础,管理创新是内部审计工作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原动力。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工作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引入现代管理理念,紧跟时代步伐,以内部审计准则为标准,不断优化管理,完善制度、流程,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一、内部审计工作的不足

  部分基层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至今仍存在凭经验办事、无章法、无程序的现象。审计走过场,实质性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纠正;审计程序马虎、不规范,出现漏审、偏离目标、证据不足、重复返工;项目结束后不进行追踪,审计建议得不到落实等问题,导致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得不到保障,审计职能得不到发挥,审计工作得不到单位领导重视。

  二、内部审计项目闭环式质量管理模式

  审计项目闭环式质量管理设计,是引入管理学中“闭环式管理”理论,以审计目标为管理核心来控制审计工作质量,将审计项目的计划立项阶段、现场实施阶段、报告编制阶段、结果追踪阶段连接构成一个以审计目标为中心的闭环式质量管理模式。审计项目闭环式质量管理既可以发挥短期管理效果,保证单一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又利于基层内部审计在工作中不断规范建立起一套严谨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长远发展。

  三、内部审计项目各阶段的质量控制

  (一)审计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立项是“文章的题目”,确定了审计项目要干什么。内部审计人员在拟定新的工作项目时要考虑三个“实”,即“实际、落实、实力”。1.“实际”。是指内部审计工作要服务于本单位建设发展实际。在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时,要充分体现出审计的“服务与监督”职能。审计人员首先要关注本单位重点工作,把上级文件要求加强监管的事项以及本单位经济运行中的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点事项作为内部审计计划和立项审查的侧重点。对这些侧重点的逐一实施到位,是审计项目立项依据之一。2.“落实”。是指审计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发现问题,整改到位,促进单位的长足发展。立新项发现病灶,续旧篇建立复诊,观进展直至康复,是审计价值的充分体现。对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审计再立项,是每年审计工作的必修课,是审计项目立项依据之二。3.“实力”。是指在拟定审计项目时要充分权衡人员、时间、事项因素,科学整合审计资源。也就是说,要做到科学规划年度审计工作任务,充分利用好可利用的审计资源,处理好审计成果的运用与转化工作。基于基层内部审计人员的配置较少等特点,可采取多个审计项目现场收集资料并行,开展交叉取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审计方法、审查形式上要多发挥审计对象的主动性、能动性。让内部审计工作不是查问题摆问题,而是查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审计立项预期的效果,是审计项目立项依据之三。

  (二)审计方案编制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方案的制订对审计项目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审计方案是审计项目的提纲,包含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审计程序。科学、严谨的审计方案是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环节,对审计项目的全过程起到全面指导和质量控制的作用。编制审计方案时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对审计对象情况的掌握。尽管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占有“地利”之优势,亦不能保证对本单位各部门、各环节运转情况都能全面了解。这说明全面摸底做好前期的深入调查是审计方案编制的重要步骤之一。二是对审计项目目标和方向的确定。审计项目目标和方向在既定审计立项时就确定了,是审计方案编制的中心,现场实施阶段重点审查的内容和范围要围绕审计目标而定。三是对审计项目实施过程可用审计资源的配备。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要考虑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这将影响审计项目的效果和效率。总之,在编制审计方案时要做到“知己知彼,准备全面,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三)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

  一方面,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阶段要认真执行审计方案,考证事实,以重要性为原则查找问题、分析问题,最终成就审计报告的精彩。审计实施阶段犹如写文章找素材,既要做到详略得当,围绕中心,还要做到抛砖引玉,紧密扣题。一则要突出“重”。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以重要性为原则,按照审计方案拟定的重点审查内容,给予重点关注,在时间、人员安排上加强力量。对重大事项、大额资金、复杂环节要详审细审;对支撑重要问题的审计证据要取证全面。二则要围绕“中”。顾名思义,“中”即中心,对审计而言则是审计的目标。审计实施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求证的过程,当发现拟定的审计重点范围偏离了审计目标,进行考证的内容对实现审计目标存在重要性、时效性的偏差时,就要及时调整到围绕中心的轨道上,始终做到以目标为导向。三则要紧记“本”。审计人员在核实问题时,要抛开表象看本质,由表面问题分析出的与审计事项关联的内部控制以及流程上的不足,以期达到通过个案审计发现共性问题,深入剖析,提升层次。另一方面,采用多个审计项目并行开展工作时,审计人员要特别注意对每个项目都要做到:明确审计目标、审查重点范围;发现错误疑点,及时取得证据;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保证质量。

  (四)审计报告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工作阶段性的总结,是审计人员劳动成果的文字载体。它的使用者是审计对象、单位领导或上级部门,因此在编写中应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满足审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在编写审计报告时首先要使读者一目了然,通篇文字要清楚地反映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这是审计报告所反映内容能够得到重视的关键。二是注意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四要素。即注意事实清楚、数据真实;内容完整,重点突出;层次清楚,结果合理;证据充分,定性合理。审计报告编写要严格遵照审计准则规范,做到目标明确,客观真实,符合法规,文字简明,全面反映审计工作成效。三是注意报告的及时性。内部审计项目往往是单位领导关注的事件或上级要求落实的问题,所以审计工作的节奏要紧凑,了解情况、查找问题、收集证据、分析原因要“稳、准、狠”,要保证审计报告呈报的及时性。四是保证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审计工作要有人情味,审计报告强调的是客观性,不能成为审计对象的负面清单。审计报告既要对发现的问题实事求是地阐述清楚,也要重视全面记录审计对象做出的成绩和优秀的管理经验。要通过审计报告全面反映审计对象的工作面貌,在反映问题风险隐患的同时,对优秀工作经验给予弘扬传递。五是在审计报告处理上要掌握艺术性。审计报告对成绩和问题阐述的结构布局、文字表达方式直接影响报告阅读者的第一印象。因此,在叙述上要主次分明,基本情况简明扼要,反映的问题要具体;语言表达要直白,不能有夸张性词语运用;在处理问题和成绩的前后顺序时,要掌握好问题和成绩的抑扬顺序,尽量考虑审计对象的阅读心情。如适度的肯定其大体上很好,这样审计对象才能对美中不足之处更为重视,有利于审计结果的落实。随着内部审计工作报告逐渐成为单位管理者对各部门工作的重要考核信息来源,审计报告编写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一份精彩的审计报告不但饱含了审计人员的工作成果,更应使之成为单位各部门之间隐患防御的宣传工具。

  (五)后续审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基层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一种非常糟糕的现象:“年年审,问题年年犯”,其直接导致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工作能力的质询。故此就“内部审计工作究竟在做什么”这一疑问,最有力的回答是:改变形象,后续审计是关键。一是审计程序不能简化。每一次后续审计都要按照新项目的要求来做立项、编制方案、实施审核、出具报告。二是审计目标要明确。后续审计的最终目标是整改到位。三是发挥后续审计的质量控制考核作用。后续审计的质量控制考核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对单位被查层面的质量控制考核。对审计对象整改不落实、落实不到位的事实披露,追究原因,责任到人。加强审计监督的力度,推动问题整改的进度,保证问题整改的深度,扩大问题整改的辐射面,杜绝同类问题屡查不改。第二个层面是对审计项目本身质量的考核。在后续审计中,审计人员要通过整改的成效,客观分析已发表的审计建议的实用性、适度性。运用pdca、鱼骨图等管理方法和工具对以往审计项目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查找缺陷产生的客观原因。有针对性地完善审计操作程序及项目管控流程;提高审计证据查找的准确性、全面性及审计依据查找的充分性、相关性;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和责任心。在开展后续审计项目的现场审查中,对新发现的问题要重点分析,特别是对依照审计意见整改后所采取的新流程新举措,由审计对象提出的有异议性的反馈意见,要给予重点关注。应虚心接受来自审计对象的意见,重点测试问题点,若是由以往审计结论造成的,审计人员要及时纠正;若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审计人员要将其视为新的审计重点,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展开问题调查。基层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在单位的管理运营中逐步由幕后转到台前。在未来的工作中,内部审计工作要强大,要在单位管理中发挥作用,在单位管理者心里占有一席之位,就要从自我建设入手。内部审计工作者要更多地接触管理方面的理论,借鉴引入先进的管理方法、专业技术,突破自我、与时俱进,探索建立基层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管理办法,降低内部审计工作风险,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4

  1 引言

  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起源于美国,我国于20xx年开始实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该项审计业务已经成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重要业务内容,同时该项审计业务也成为我国企业内审项目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设计的整合问题,目标是推动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有效整合。

  2 两项审计整合的重要意义

  2.1 两项审计有效整合后,使企业转变了管理的理念,有效建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有效整合,一方面给企业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在内部管理的控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加快了企业管理的提升。具体表现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两项审计有效整合后,降低了企业内部的风险,在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涉及企业内部审批流程和业务流程,企业的高管层通过两项审计的有效整合更加了解企业内部的发展状况,讲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减少了企业内部发生舞弊的风险;第二方面,两项审计有效整合后,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使企业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促使企业的日常业务有效展开,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业务活动更加具有规范性。

  2.2 两项审计有效整合后,促进会计师行业的有效发展内部控制审计提出之后,有效的拓展了会计师执业的范围,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有效整合后,虽然在财务会计制度层面没有对内控审计做出明确的规定,但是目前已经有很多的国有企业着手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有效整合。从此可见,未来企业的审计逐渐从单一的财务报表审计逐步过渡到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有效融合。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始接受两种审计整合的好处,为会计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前进的动力,为我国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两种审计有效整合的同时,会计师在审计、专业人员等越来越多的方面也面临重要的挑战。

  2.3 两项审计有效整合后,有效提高了审计的效率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性质和内容不尽相同,但是这两种审计形式却有着一定的联系和相同的地方,这促使财务报表审计和内控审计可以为彼此提供审计所需的基础数据,有效降低了内部审计的成本支出,提高审计效率。举例来说,内控审计在审计时需要对企业的内部情况和外部情况进行有效的了解和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确定审计的方向,而财务报表审计的前提也是首先确定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评估,了解企业的财务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根据了解的情况确定企业的审计方向,从上面的举例可以看出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需要对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确定本次审计的方向,这样既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审计资源,也可以降低企业的审计成本,两种审计进行有效沟通后,会提高企业的审计效率。

  2.4 两项审计有效整合后,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审计风险企业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需要对企业内部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有效评估,并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但是财务报表审计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时比内部控制审计的准确性降低,因此,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可以提供准确的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有效降低了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假设企业的财务报表审计出现了审计错误,该错误可以在内部控制的审计可以得以发现并纠正,这样企业在审计时可以有效的降低审计风险,并有效提升审计的质量。

  3 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3.1 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具有一致性目标

  内控审计目标包括:通过内控审计有效的保证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真实可靠,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合理利用企业的资源,有效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财务报表审计目标包括:通过财务报表审计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真实可靠。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财务报表审计和内控审计的目标具有一直性,两者均是确保企业的财务信息真实可靠。虽然财务报表审计和内控审计在审计的流程存在不同之处,但是目标一致,因此可以将财务报表审计和内控审计可以有效的整合。

  3.2 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具有相同的审计模式

  财务报表审计的模式主要采用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该审计模式主要自上而下的形式,主要以企业的风险评估为基础,对影响企业风险的因素逐一进行有效分析,依据分析结果确定财务报表审计的范围和风险,以此来实施企业的财务报表审计。内控审计的模式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风险的测试,通过测试风险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此得出内控审计的审计思路,并进行相关审计工作。因此,从审计的模式角度来说,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均是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且均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审计形式,因此,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有效整合是可行的。

  3.3 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两种审计程序具有相关性

  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企业进行内控审计时可以为财务报表审计提供审计的方向,通过企业内部的审计程序发现企业的内部控制方面可能存在缺陷,进而发生企业可能存在的错误,有效的为内部控制审计提供审计的方向。而会计师通过对企业内部关键控制点的审查,发现财务可能存在的问题,为财务报表审计提供有效的帮助,因此,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有效整合是可行的。

  4 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有效整合的策略

  4.1 同时实现财务报表审计和内控审计的目标

  同时实现财务报表审计和内控审计目标时,首先需要对内控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通过测试的结果了解内控审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充分的意见。同时,通过内控审计可以有效为财务报表审计提供更加合理的内部风险控制。两种审计意见类型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并且还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是在具体审计时,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为了实现财务报表审计目标和内控审计目标的一致,需要将财务报表审计进行策略调整,使其适合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有效实现财务报表审计和内控审计的目标。

  4.2 内控审计结果和财务报表审计结果可以结合使用

  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注册会计师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分析测试,测试结论充分考虑财务部报表审计对于控制有效性的评价,而在财务报表审计的过程中,风险评估时充分考虑内控审计对控制和运行的测试结果。如果在具体的审计流程中发现控制错误和风险,应及时对该项错误或者风险造成的财务报表审计在范围、性质和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5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意义,研究了二者整合的可行性,两种审计具有一致的目标,相同的审计模式和审计程序具有关联性,并研究了具体策略,旨在提升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合理性和规范化。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5

  摘要:在当前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下,新设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既要确保依法合规经营,又要努力促进和支持业务发展,在变化之中求发展。文章认为,内部控制审计不同于传统的“内部控制评价”,而是一种高层次的、整体性的内部审计,应立足于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咨询作用,提出了“一二三四”总体工作设想,亦即明确一个中心、践行二项创新、重视三项工作、控制四个环节。

  关键词:新设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总体工作设想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率市场化步伐的明显加快,商业银行的生存与经营环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未来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状况更趋复杂而多变。于20xx年5月1日起施行的《存款保险条例》,及后续一系列配套措施,使得商业银行一方面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加大创新力度,另一方面也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方面聚集压力。为此,作为公司治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期许。在如此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下,新设商业银行有其独有的优势和劣势。虽然没有历史包袱,从零开始,但在品牌认知、客户拓展等方面却存在短板。这也意味着内部审计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既要确保依法合规经营,又要努力促进和支持业务发展,在变化之中求发展。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渊源

  与医疗、法律等行业相比,内部审计还是非常年轻的行业。其第一个专业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简称IIA)成立于1941年。直到1974年,才举行第一次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考试。根据IIA对“内部审计”作出的最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20xx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采取了与IIA类似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这一职能定位,在加大内部审计履职挑战的同时,也确定了内部审计履职范畴。美国反欺诈财务报告全国发起组织委员会(简称COSO)于1992年发布的报告认为,内部控制五要素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与纠正。我国银监会于20xx年6月重新修订发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以及五部委于20xx年6月联合发布的我国首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提到的内部控制五要素均采纳了COSO的提法。在内部审计履职的范畴发生变化的同时,内部控制评价的范畴也从合规向管理扩展。内部审计则自然接手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随着增值型内部审计时代的到来,从传统的以评价内部控制为基础,到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三管齐下”,形成“内部控制审计”。

  二、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

  从监管制度来看,20xx年7月1日起实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内部审计事项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从内部控制理论来看,一方面,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健全的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有效运行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良好的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其他因素的主要力量。因此内部审计在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作为保障企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具有预防、揭露、抵御的功能,在公司治理中处于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

  三、对新设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审计的探索

  新设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一般需耗费一到两年使得内审基础性、规律性工作成型,其中包括组织架构的建立、人员的招聘、系统的搭建、制度的制定、与行内各单位的磨合、与行外部监管机构、审计协会和同业的联络等。基本工作体制机制满足监管要求并且顺畅运行后,需要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也同时充分显示了。归纳起来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来自于银行外部或行业范围的,包括内审工作重点转移和担纲角色的变化;二是来自于银行内部的内审工作在人力资源、信息科技等方面的支持与保障;三是内审履职所需的提供咨询服务。内审工作要既做到有预判、早谋划、落到点,持续提升内审能力,又做到独立性、客观性、有效性相结合,必须执行“打好基础、快速提升、丰富内涵”三步走战略,实施“一二三四”总体工作设想。

  (一)明确一个中心

  内部控制审计工作需在董事长、行长、监事长及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和有效指导下,在外部监管机构和审计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控制为中心,以风险为导向,认真贯彻银行发展战略,妥善处理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在关注“有没有”(即银行内部控制的完整性)的同时,逐渐向“好不好”(即银行内部控制的准确性)的方向跨越。

  (二)践行二项创新

  无论是内部控制审计还是其他专项审计,内审文化是内审工作的灵魂,是内审工作的原动力和精神支柱,更是银行文化的重要构成,对于提高内审工作凝聚力、向心力,以及引领内审工作发展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内审部门应将内审文化建设作为主要抓手,持续推动内审文化建设,使之成为促进内审长效机制的管理手段和思想。内审文化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理念创新和项目创新两个方面。

  1.内部控制审计理念创新。一是树立全局性理念。当内审由稽核检查扩大到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领域的时候,其对组织战略的意义即凸显出来。内部控制审计应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从银行的实际出发,与银行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以改善内部控制为出发点,努力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从而实现内审的价值增值。二是树立风险导向理念。风险导向内审是指内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关注银行风险,依据风险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以降低风险为导向,出具以风险为中心的审计报告。将风险导向审计引入内部控制审计领域,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增强内部控制能力,而且能够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三是加强与同业之间的横向沟通。由于各银行成立的时间不同,经营规模、资产质量、内部控制建设、企业文化和内审体制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为缩短差异,应尽快与先进理念接轨,充分利用与同业间的联系交流机会,通过内审协会等机构组织开展的专题研讨、业务培训等形式,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2.内部控制审计项目创新。限于审计资源,内部控制审计并非要对五要素进行全面确认,而应当有所侧重、详略得当。一是重点关注董事会重大战略决策执行清况,开展跟踪审计。内审部门要代表董事会对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监督,重点关注和揭示业务经营体制、机制与流程方面的问题,及时向董事会报告,做到有重大决策必有审计跟踪、监督。二是要持续关注系统性、行业性的风险变化,开展风险审计。高度关注制度、流程、系统、产品等方面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实现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的.有机统一。根据顺经济周期和逆经济周期的不同情形,前瞻性地选择高风险的行业进行持续性、重点性审计跟踪,并进行全面梳理,从而发现可能产生重大风险的行业和领域,真正做到审计关口的前移。三是注重现在和未来的有效结合,不再拘泥于过去的细节。将事后的反馈延伸到事前及事中,从而实现更高效率的控制。此外,新设商业银行应注重案例积累,将自银行建立初期以来的典型内审项目进行汇编,包括审计目的、审计方法、审计结果、经验教训等,以便今后参考交流、不断提高和深入。四是审视银行内部管理真空和重叠现象,解决无人管理和多头管理情况,从管理视角协调各方关系,进一步明晰权责边界。通过内审理念和内审项目的创新,最终达成内审文化的创新,以适应监管、满足自身发展需要。

  (三)重视三项工作

  1.培养复合型专业队伍。内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是充分发挥内审作用的前提条件,这意味着内审人员必须具备足以完成任务所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其他专业能力,必须具有独立收集、分析评价和记录信息的能力。内审部门应十分重视内审人员职业培训,积极鼓励和支持内审人员考取诸如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国际注册内部控制师(CICS/CICP)、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注册会计师(CPA)、注册金融分析师(CFA)等专业资质。努力培养一支既懂得审计专业知识,又具有银行业务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内审队伍。由于内部控制审计对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为培育复合型专业内审人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持续自我学习。内审人员必须树立主动学习和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创新内审工作的方式方法,为推动审计事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二是重视输出培训。拓宽教育培训渠道,开阔视野,提升业务素养。可重点进行信息化专业技能的培训,确保内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审计技术的有效融合。三是实行考核评价。建立履职考核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内审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水平和工作业绩,真正了解其在目前岗位的履职能力和潜在能力,尝试建立内审人员职业通道。四是风险责任与督查机制。监督内审人员依法审计、客观公正、严守审计纪律、恪守职业道德。

  2.重视多元化成果运用。一方面,内审强化对审计发现的收集整理和加工提炼,加强对典型案例和普遍性问题的分析和总结,提出切实可行和具有建设性的审计建议,为决策层、管理层科学决策和采取对策提供依据,使审计成果能够得到最高领导层的采信。另一方面,重视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后续跟踪调查和整改措施落实情况督导,建立有效的机制以明确责任、严肃纪律,督促被审计单位弥补漏洞,纠正问题和偏差,改善内部控制状况,使审计成果能够在被审计单位得到充分运用。

  3.提升信息化技术手段。加大信息科技在内审中的运用,从技术层面上保证内审工作的高效、准确。积极运用审计软件等数据分析工具,建立业务分析识别、衡量、评估的分析模型,实现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实时审计与非实时审计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减少现场审计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

  (四)控制四个环节

  我国银监会于20xx年9月再次修订并发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不同于20xx年版指引,新版指引并未从五要素切入,而是强调“动态”控制,从制度、流程、系统、职责、岗位、授权等多维度提出控制要求,也着重强调了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业务连续性管理等。参考新版指引,建议可适当弱化五要素全面确认,而注重流程管理,控制好以下四个环节:

  1.细致入微订计划。年度审计计划是全年审计工作的首要环节。计划的周密性和合理性,更是审计工作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依据。针对计划的不同类型,应多层级、宽维度地征求意见,听取建议。根据内部控制指引和相关规章制度,在保证足够覆盖的前提下,突出审计重点,规范制作审计风险矩阵。同时,在做其他专项审计中也应融入内部控制审计思维。

  2.客观公正摆事实。按照计划开展现场检查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延伸,揭示存在的风险情况。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确认,以事实为依据,政策法规为准绳,客观公正地摆事实说问题,做到不扩大事实,不掩盖问题,让事实说话,不掺杂个人因素,严格把好现场审计环节。

  3.开诚布公做交流。由于各自角度和立场不同,审计发现难免与被审计单位意见相左,遇到此类情况,应做好开诚布公的交流与沟通,首先明确审计与被审计的目标是一致,在此共识基础上,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进行交流,就审计发现充分发表意见,形成良性的互动,为准确定性提供依据。

  4.准确定性出报告。对于经确认的审计发现,审计人员根据政策法规要求,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参照业内通行做法,对问题予以准确定性,并逐条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提出限期整改的要求,并纳入后续跟踪。内审部门应加大通报、考核和问责力度,保障整改效果。例如,每季度发布审计整改跟进情况通报,抄送银行高级管理层,以引起整改责任部门的重视,积极推进整改。又如,建立考核体系,明确赏罚标准,从审计整改的过程、结果和效果三个维度进行评价,确保整改按时落地,充分发挥审计监督权。以上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唯有严把以上各个环节,才能确保内部控制审计发现的准确,审议沟通的有效,审计建议的合理和后续整改的到位。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释义编写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释义[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xx

  [2]李健飞.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xxP9-19。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6

  在传统的企业内部控制中,企业审计功能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新形势下发挥审计在会计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欲加彰显。那么,如何发挥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是企业关注的焦点。

  在准备此论文时,笔者一次又一次地在思考并自问:审计在会计内部控制中有哪些重要意义呢?从工作实践中笔者得出,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协助管理层调查和评估内部控制制度、适时提供改进建议,以求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持续实施。

  业内人士很清楚,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内部控制的基本目的在于促进组织的有效运营。如今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步伐的不断加快,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凸显出来。

  纵观全球,经济全球化在不断深入,企业内部审计也在不断发展。企业内部控制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存在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的审查,来确定审计重点范围,从而达到对该单位进行一个总体评价的目的。

  研究审计在会计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审计在会计内部控制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思考,同时意识到:在传统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企业审计功能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新形势下发挥审计在会计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欲加彰显。

  今年,为响应市委、市政府“生态立市,环保为先”的号召,笔者供职单位——XX公司将面临搬迁。搬迁过程中,依据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审计工作将贯穿搬迁工作的始终——由此可见,审计工作的不可替代性和重要性。下面,笔者就以此为例,对审计在会计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论述。

  一、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审计工作可以为管理层做好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并起到约束作用从而促进企业持续平稳发展,同时利用企业内部审计进行风险评估,有利于保障企业资金安全。一句话,审计在会计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不可小视

  1.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审计工作可以为管理层做好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这就是企业内部审计的参谋作用。企业内部审计的参谋作用是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之一。在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中,审计工作有了进一步发展,审计工作从一般的差错防弊,发展到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对企业而言,企业内部审计为企业管理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发挥审计在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不仅可以使企业的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方针,而且内部审计通过检查、监督企业各项制度,也有利于企业各项制度的落实。因此,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审计工作可以为管理层做好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例如:笔者所在的公司是疆内历史最悠久、生产规模最大、产品疆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油漆、涂料生产企业。根据市政规划,在20xx年底以前,市区所有化工企业将全部迁出市区,公司今年也面临搬迁。为尽快落实搬迁,公司成立了搬迁领导小组和迁厂工作办公室。搬迁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确定搬迁投资规模、产能、新厂选址等主导方向;迁厂工作办公室负责工艺设计、设计单位选择、前期手续等具体工作。对此,依据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审计工作将贯穿搬迁工作的始终。由此不难看出也足以说明:企业内部审计的监控作用是多么重要、不可或缺!

  也就是说,在此次搬迁中,审计工作可以为公司管理层做好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用个通俗易懂的比喻:如果把“公司”比喻成“一艘在海上航行的巨轮”,那么“审计工作”就是“助推巨轮安全抵达港湾的顺势东风”,作用重大一目了然!

  2.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审计的约束作用,也是审计在会计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企业的改革发展,企业审计工作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各企业之间的联合、兼并不可避免地使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混合型经济不断增多,在一定程度使得企业投资出现盲目性和不合法性,为规范企业行为,促使企业进行自我约束,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约束作用,可以强化企业管理。因此,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约束作用,可以促进企业持续平稳发展。

  3.企业内部审计的促进作用,即企业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具有促进作用,可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体而言,企业内部审计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发挥内部审计的功能,可以有效控制和防范票据错误导致的收益流失现象,确保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

  其次,是控制支出。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对企业的支出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内部审计管理支出,可以极大地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再次,是风险评估。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利用企业内部审计进行风险评估,有利于保障企业资金安全。

  4.企业内部审计的监控作用也是审计在会计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利用企业内部审计监控财产安全,有利于促进企业财产物资的保值增值。

  相对于企业而言,财产物资是企业进行各种活动的基础。内部审计通过对财产物资的经常性监督、检查,可以有效及时地发现问题,指出财产物资管理中的漏洞,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或提醒有关部门加强财产物资管理,努力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并实现其保值、增值。

  例如(仍以笔者供职单位搬迁为例):在搬迁规模、设计工艺确定后,审计就要参与进来,监督对设计公司的选择、工艺设备的选型、承建单位的确定等等是否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价格是否合理,质量是否最优等。在搬迁工作全部完成后,要出具详尽的审计报告,对搬迁工作给予公平、公正、客观的评价。如果发现问题,务必在第一时间及时解决,为公司的搬迁工作清除障碍。这样做不仅充分体现了审计工作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而且提高了公司内部管理水平,为促进企业持续平稳发展提供了监督保障,从而利于公司的稳步健康发展。

  二、在会计内部控制中,以想发挥审计作用,就必须健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并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同时引入现代审计技术管理,以此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

  1.务必健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有利于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的组织设置是其开展工作的基础。在现代企业中,企业财产的终级所有权和企业的法人财产权是分离的。健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使企业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之间分权制衡。因此,健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

  2.务必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要发挥好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是关键。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中,现代审计工作对审计工作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精通财务会计,还需要适当了解其他业务领域,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以便更好地实施审计并为企业管理服务。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可以通过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来促使内部审计人员以应有的职业能力从业。

  3.务必引入现代审计技术管理。随着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引入现代审计技术管理,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控制中,为加强审计管理,需要大力推广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供内部审计部门借鉴与使用。引入现代审计技术管理,可以引入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以满足审计工作的要求。在审计技术管理中,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大大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

  三、结束语

  总之,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的基本目的在于促进组织的有效运营,而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协助管理层调查和评估内部控制制度、适时提供改进建议,以求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持续实施。目前,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步伐不断加快,致使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彰显。基于此,我们一定认真工作,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效力,为社会服务。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7

  摘要: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中如何正确认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的审计任务制定灵活适用的审计方案,以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审计工作的实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实施

  1 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内审制度的完善是健全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同时内部审计还能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1。1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1)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是为加强内部经济监督和经营管理的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企业内部一种独立的评核工作,通过检查会计、财务及其他业务,为管理当局提供咨询、建议等服务。内部审计作为监督的一个重要角色置于整个内控的较高层。

  (2)内部审计又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内部审计又是全面审查、监督内控制度的专门组织,它立于会计控制之外,具有其他任何部门和控制所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目前,内部审计范围已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经营管理的各方面,另外根据国际惯例,内部审计通常代表管理层对整个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及其遵循情况等进行评价,所以它又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

  1。2 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1)内部审计的角色由监督者逐步转变为控制者。

  内部审计曾一度被定位于“监督者”的角色。英国著名的特恩布尔报告认为,内部审计师的主要作用是“确证和建议”,而不再是以往的“监督和复核”。这一转变赋予了内部审计更多的内涵,也将内部审计定位成增值性审计。目前,内部审计职能已逐渐发展为“保证和咨询服务”,内部审计正在充分发挥其评价职能的作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有关数据和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通过咨询活动,为管理当局提供专业服务,为风险管理出谋划策,降低企业风险,从而在实质上促进财务报告内容的确定性和质量的提高。内部审计师也应该成为企业内部战略的计划者。

  (2)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

  随着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发生变化,由“控制”转向“风险”。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观念下,年度审计计划与公司最高层的风险战略连接在一起,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当前的风险分析确保其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相一致,使用风险管理原则改变审核过程。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主要将大部分精力用于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和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审计尚未得到广泛的开展。因此,笔者认为要顺应内部审计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有意识地推动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发展。从强调确认和测试控制完整性,逐步转向强调确认和测试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审计建议应不再仅是强化控制、提高控制效率和效果,而应该是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通过风险管理的有效化,提高整体管理效率和效果。

  在邯郸市农业银行5100万被盗案中千错万谬的根源在于,违背忽略一项审计人员耳熟能详的“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 国家规定“金库不得直接对外办理现金收付业务,绝不允许管库员携带现金出入金库”。邯郸市农业银行在有关的内部制度中也有相关规定,如果内部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起到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的作用,将严格的制度真正执行到位,变事后“亡羊补牢”“防患于未然”,那么类似于邯郸市农业银行的事件也就不再会发生。

  (3)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有效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国外把必须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一个公司若要上市的必备条件之一,以显示其内部治理结构的完整性。在COSO框架中更是将内部审计的作用作为要素之一进行了描述和要求。《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404条款明确了管理层必须对企业内控运行情况进行有效性评估,这一被称之为“管理层测试”的过程通常由内部审计部门代表管理层来进行,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日常活动的监督和控制,从而减少风险,保证财务信息数据的加工、传递和披露的可靠性。笔者认为,今后可以通过持续的内部控制测试将审计范围延伸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替代例如常规财务审计、制度审计、合同审计等审计,并且其审计成果也可被其他专项审计所利用,从而将审计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咨询和建议上来。

  (4)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其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首先要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内部审计应该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它代表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当局对其他部门开展的业务活动及其成果、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在国外,内部审计部门是直接对董事会中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具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内审部门的许多人也最终进入了企业高级管理层。但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内部审计独立性实际被大大削弱了,甚至有些企业将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合并在一起,极大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笔者建议,上市公司在建立内控体系之时,应当根据相关法律要求建立并发挥好审计委员会的职能,对于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应当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应该设立如总审计师等职位专门负责本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及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工作;内部审计部门应当隶属于审计委员会和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实行双向负责制,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越过管理当局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这样就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和独立性,

  维护必要的内部审计权威,从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5)内部审计作为监督要素中的最高层次,在内控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COSO框架中“监督”要素的要求,企业的监督可以分为持续性监督活动和内部审计定期的、相对独立的评估两部分。这样一来,可以将整个内控体系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经济业务发生部门严格按照企业内部设计的程序、相互牵制的制度开展业务活动,建立起第一道监控防线。有关人员在处理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的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严格按照控制步骤流程办理。第二个层次,经济业务最终的流向都是反映到财务报表中去,因此财务部门就要在事后建立起第二道监控防线。要对原始的数据、凭证、票据进行日常性、规范化的检查稽核,要及时把监督的过程和信息反馈给财务负责人。第三个层次,内部审计部门要建立起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通过内部控制测试来发现管理流程中的不足和风险,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内控体系建设趋于完善。

  2 内部审计的实施方法研究

  内部审计有一套独特的程序和方法,这是执行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职能的基础业务技能。但在错综变化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如何针对不同的审计任务制定灵活适用的审计方案,以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审计工作的实效,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总结、分析、挖掘,对内部审计的方法进行研究。

  比如,原来的内部审计多以事后审计为主,对其结果的合规性和效益进行审计,但是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管理的现代化,内部审计必须及时扩展到事件发生前的决策、可行性论证和事件发展中的过程控制,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通过风险管理的有效化,提高整体管理效率和效果;原来的内部审计关注企业财务收支的合规性,随着经济发展,内部审计的领域涉及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工程项目、投资效益等内容。内部审计的方式也由传统的严肃揭露式转为积极参与、合作的审计方式。在审计过程中,征求被审计部门或人员的意见,及时与当事人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与被审计部门及时地沟通信息,从协作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成因,切合实际地提出建设性意见,便于被审计单位理解、接受和积极主动的改进、完善。内部审计的任务不同,其审计方法也应在基础业务方法上重新调配。在日新月异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内部审计人员面临极大的考验,许多新的业务没有既定的方法,只有适时调整和改变审计方法和策略,才能应对新的挑战。

  第一步,了解基本情况。通过询问管理人员,查阅文件、会计资料等获取相关信息:行业、历史沿革、组织结构、人员规模、岗位设置、单位资产规模、生产经营特点、主营业务、辅营业务与各业务量、财会机构及重要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等内容。

  第二步,了解内部控制体系的整体框架,按业务循环检查控制状况。了解内部控制体系,初步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主要针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采购与付款、成本费用、销售与收款等业务循环,检查控制点。

  第三步,实施符合性测试。符合性测试的重点是通过检查控制信息的载体,如凭证、报告、合同等,测定内部控制各组成部分是否按规定的控制步骤、方法运行,是否由规定职务的人执行(健全性、有效性测试),以及是如何一贯执行的(遵循性测试)等内容。对初评中内控无效或效果很好的,可不考虑符合性测试。对下列可进行符合性测试:大量发生的业务或控制点;业务不大量发生但金额很大;控制程序复杂的。通过符合性测试,再评内部控制健全性有效性等,揭示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四步,根据单位基本情况、内部控制体系状况、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后的结果,分析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可能导致的管理疏漏,进一步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并撰写内部控制审计调查报告。

  总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自身的需求,也是企业面对市场风险与挑战的需要。内部审计部门更应该发挥好作用,认真总结和探索新方法、新思路,促使企业以合理成本促进有效控制,从而从根本上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研究,20xx,(2)。

  [2]@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xx,(5)。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8

  职业道德指的是个人在职业行为中应当遵守的,在特定规则当中应当做到的标准和规范。职业道德无论对于从业人员还是单位整体的领导都是十分重要的,职业道德一方面可以帮助不同职业之间调整关系,保证各行业职业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可以帮助整个社会建立一种良性的积极氛围,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内部审计人员是指从事会计、出纳等经济方面工作的监督与管理人员,其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可以影响到整个审计工作的执行,也可以影响到领导管理者的决策,甚至对整个行业与社会的道德产生影响,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与控制非常重要。

  一、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水平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也可以作为内审人员的行为规范,还可以形成一套行业的行为准则,审计人员的道德水平可以影响到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所以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应当大力加强。

  1、独立的职业道德法则

  首先,建设良好的职业道德,需要一套能够符合单位内部的法则体系,运用该体系的约束作用来对内审人员的职业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关于内审人员职业道德的标准,这就需要各个单位内部积极结合自身的行业实际,吸收其它国家的先进经验,但是不能够盲目复制,而应当建立在严谨全面的自身调查和取证的基础上,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规范而科学的引导。这样可以保证其在工作中有据可循,将自身的行为准则进行及时参考以调整职业道德行为。

  2、完善的企业配套制度

  为了将内部的审计人员道德标准法则能够有效地执行下去,单位的领导人员需要充分地意识到良好地制度体系对于内部审计工作执行的重要性,因此除了基本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法则之外,还需要一套匹配的法则制度,为其提供一个良性的背景环境,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内部审计工作的执行与监督。建立好这样一个配套制度,一方面需要保证好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将其另辟蹊径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解决其关联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单位还需要将设好内部控制体系,内部审计的监督属于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因此为其提供必要的开展条件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单位还应当给内部审计人员赋予一定的权利,使其能够在必要的情况下依法行使自身的职责,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3、内部考核与激励

  从单位内部的角度来说,应当适当提高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在岗位培训过程中需要全面渗透职业道德的思想,为从业人员在入职前具备好自身道德标准的准备,并对自身的权利与义务有全面的认识。后期在职过程中,还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后期教育,不断提醒其提高自身的道德意识,提高道德水准。此外,单位内部还应当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不定期对其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关于职业道德内容的评估,通过评估对其职业道德情况进行实时的掌握,同时也可以适当加以激励措施,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有较高的热情保证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

  4、全面的监督与奖惩

  从内部审计人员的外部环境来讲,内审人员仍然需要外部人员进行工作上的适当监督,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建立起独立的监督部门,赋予其特定的职权,保证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在监督中发现了内部审计人员工作中的`问题,需要进行及时的惩罚,通过这样的措施来对其他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以后的工作起到足够的警示作用,从而间接地影响到其他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在工作中约束好自身的行为。

  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控制

  在内部审计人员正常履行自身职责,并在特定的道德准则下进行工作时,仍然需要注意避免一些问题的存在,这就需要对内审人员的道德建设进行一定的控制,主要来说有以下几点。

  首先,单位需要建立先进的治理体系,如今我国众多的企业单位存在严格的上下阶层管理关系,各阶层之间往往存在各司其职,并且对下级存在绝对的统治关系,这就给内部审计带来了众多的障碍。因此,单位内部需要给不同的管理阶层赋予不同的权利范围,并且做到不同级别岗位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权利,这样才能为整个单位的审计工作带来公平化的背景。

  其次,单位内部需要在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保证好被审计人员的信息透明,避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出现,并且在接受审计的过程中,避免被审计人员与审计人员之间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导致结果的偏差。内部审计人员在接受上级的审计时,两者的利益不存在冲突,因此结果很难出现偏差,但是在同级审计中,实际的委托者为管理人员,由于会引发部门利益的冲突,因此需要重构委托关系,让内审人员摆脱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范围。

  最后,从内部审计队伍的角度来说,单位应当聘用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加强其职业道德建设,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准则,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同时在工作中提升内审人员的素质,及时进行专业能力与道德的再培训,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与职业道德水平。

  总结

  总的来说,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不仅仅是单位审计部门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整个单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职业道德的建设与控制是一项延续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努力配合,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也应当引导所有人员群策群力,共同制定出科学完善的道德约束准则,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道德水平的双重实力,时时刻刻都不能够加以懈怠,这样才能够真正保证各个单位的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玲.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职业道德建设[J].北京:中国市场,20xx(22):75-76.

  [2]孙海峰.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J].石家庄: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xx(11):58-59.

  [3]梁本祥.浅谈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几条建议[J].北京:时代经贸(学术版),20xx,6(17):123.

  [4]陈雪梅.浅谈内部审计道德建设[J].成都:四川水利,20xx,32(1):68-72.

  [5]王玲.浅谈内部审计职业道德建设[J].哈尔滨:现代经济信息,20xx(17):300.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9

  所谓内部控制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及其运行情况有效性进行的审计。自美国20xx 年公布SOX 法案起,国际上很多国家都相继建立起自己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其中包括中国和日本。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是由《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的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组成的。

  相比而言,日本作为亚洲经济发达国家,其内部控制制度相对完善;而且日本作为我们的邻国,在文化上与我们有许多相似性,因此,他们的实施效果和推动过程中的困难,对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中日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共同点

  美国在1994 年和20xx 年分别发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这两部准则一直被国际上的很多国家采用为自己内部控制体系的模板,其中包括中国和日本。这样不仅可以与国际接轨,而且为公司境外上市提供便利。在规范方面,两国审计准则的设计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提高审计质量;在审计方法上,两国也都强调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注册会计师都需要先识别风险,然后选择拟测试控制的基本思路。在执行方面,我国首次执行《审计指引》并出具审计报告的941 家企业,只有5 家被出具了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占总样本的0.5%;在日本首次执行《准则》及《实施准则》的2670 家公司中,只有10 家被出具了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占总样本的0.4%。该数据显示,中日两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非标意见的比例都很低。相比较的.是,美国在20xx 年初次内部控制审计时该比例就要高出中日两国。其原因有三,一是由于亚洲与欧美文化、社会背景不同造成的;二是我国与日本都是指导性质的内部控制准则,而美国是详细性质的审计准则

  二、中日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差异

  1. 内部控制审计规范差异中日两国在借鉴美国COSO 框架的基础上,也都分别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相应修改,这就使得中日两国在规范的很多方面有不同的规定。下面笔者就两国在审计范围、审计主体、审计意见以及编制报告形式等四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1) 审计范围:我国内部控制审计范围不局限于财务报告范围内,如果审计过程中发现了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需要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而日方则不同,审计范围只限定在财务报告范围内。

  (2) 审计主体:我国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亦可以与财务报表进行整合审计。而日方则要求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审计必须由同一事务所的同一合伙人完成。

  (3) 审计意见:首先,形式上,我国注册会计师是直接针对被审公司内部控制情况发表审计意见,而日方则是间接对管理层出具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发表审计意见;在内容上,日本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类型有5 种,我国则为4 种,区别在当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时候,我国的《审计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解除业务约定或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而日方则需要注册会计师进行判断,当判断其重要性影响未达到对内部控制报告无法表示意见的程度时,要出具附有除外事项的有限定合理意见,并在审计实施概要中记载未能实施的审计手续,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记载该事项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

  (4) 编制报告形式:《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规定注册会计师独立发表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并编制单独报告;而日方则规定原则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合并编制。

  三、内部控制审计的执行情况差异

  在执行效果上,由于我国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要求比较严格,所以效果较好;而日方出于节省审计成本的考虑,导致内部控制审计效果不是很好。数据显示,我国首次执行新的《审计指引》时,只有3 家公司管理者出具非标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但是有5 家被注册会计师给出了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而日方首次执行《准则》及《实施准则》时,有65 家管理者出具非标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却只有10 家企业被注册会计师给出了非标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可见,日方虽然节省了审计成本,但审计效果不佳。

  ( 三) 完善我国规范的建议内部控制制度是公司管理及公司文化的体现,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财务信息真实,是预防财务舞弊的天然屏障。日本作为我们的邻国,他们在实施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的创新点以及遇到的问题,对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都有参考价值。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对日本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总结出它的特色和不足之处,最后给出几点完善我国规范的建议以供参考。

  1. 强调对IT 技术的运用与完善当前大型企业基本都有自己的ERP 或SAP 等管理系统,通过这些管理系统,企业管理者可以足不出户就了解到每个部门的运作情况及每名职员的工作完成情况。因此,在我国《审计指引》中,也应强调企业在内部控制上对IT 技术的使用与完善,一方面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监管,另一方面也为外部内部控制审计提供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

  2. 降低内部控制审计成本作为日方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主要特色之一,降低审计成本同样应成为我国所重视的问题。随着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的连年增长,注册会计师审计也开始成为企业的财务负担之一。因此,我们也可以借鉴日方相关规定,如要求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必须为同一合伙人,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证据可以相互利用等,这样既减轻企业审计负担,同样也提高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效率。

  3. 优化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形式日方分别在管理者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了“附注记录”和“追加记录”两项,用于记载一些特殊情况。这样就使报告更简单明了,同时也为信息使用者查阅报告提供便捷。我国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让报告更加简洁明白的呈现出来,以方便一些没有财务知识的利益相关者查阅报告。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0

  一、相关概念

  在社会商业化日新月异,企业资本极度膨胀的今天,"内部控制"似乎成了一个时髦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要想解决本文重点...内部控制审计,就必须先将"内部控制"认识清楚.国外方面,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后,美国职业会计师协会中的AICPA(审计程序委员会)首次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设计及在资产保护,检验会计数据真实可靠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但如此定义让很多的审计人员比较疑惑,甚至到了20世纪末审计人员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仍 然比较混 乱.直至美 国COSO分别在1992年和20xx年发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两个框架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详细界定,它们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员工为获得高效的经营活动、可靠的财务数据、遵循相关法规三个主要目标而实施的企业活动和保障过程.随后,我国财政部联合内控委员会在20xx年6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全面概括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在整合coso委员会八要素内容的基础上将其归纳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五要素的框架.而本文结合高校案例着重于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叙述,所以引用《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中内部控制的解释:本指南所称内部控制是指为了实现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保证资金、资产、资源安全、完整,并得到合理有效利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准确,保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贯彻实施而制定与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保证措施和业务程序.本文中出现的内部控制即可以等同于指南中对高校内部控制的解释.那么内部控制审计是什么?

  通俗的讲,内部控制审计就是审计人员审查组织内部这五个要素,对内部控制五要素设计及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其实,在《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中将高校内部控制审计解释为内部审计机构为了促进完善内部控制,保证其有效执行而对本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所进行的了解、测试和评价活动.此处总结出内部控制审计"顶天"、"立地"两个不同层面的解释,为下文的开展打好基础.

  二、内部控制审计风险

  在开始着手本文的写作时,本人曾遇到过疑惑: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的防范中,内部控制风险是重点,还是单纯的审计风险是重点?作者想在此进行尝试,力求解决审计风险中囫囵吞枣的问题,寻求创新.首先,必须针对内部控制风险做出解释,才能更好的找到答案.内部控制风险是阻碍内部控制功能发挥、影响目标实现最终导致内部控制失败的所有不确定因素的总和.这样的因素很多,总体来讲可以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五大内部控制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内部环境方面:包括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设置、企业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和经营风格、员工职业道德操守和工作能力;风险评估:包括管理层能否准确识别和分析风险的影响因素,合理评估风险发生频率与破坏性;控制活动:包括内部不相容职务职责权限的划分、人力资源制度的运行;信息与沟通:包括有无畅通的沟通平台和渠道使上下互通信息;监督:包括内部控制程序和措施是否恰当、有无严格有效地监控、考核评价与监督体系等.一个企业要发挥内部控制功效,就必须从控制和防范内部控制风险开始.其次,我们来分析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根据秦荣生(20xx)的解释.审计风险在系统导向审计时期被列为下面的等式:

  1.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他在文献中将固有风险解释为假设不存在任何内部控制活动时,财务数据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可理解为约束性风险.控制风险是指内部控制未能发现错报的可能性,可理解为酌量性风险.检查风险区别于上述的两项风险,约束性风险和酌量性风险在内部控制测试环节触发,而检查风险在实质性程序中触发,它是指财务数据产生错报而未被实质性程序发现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在经营风险导向审计阶段,审计风险被表达成下列等式:

  2.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数据在实施进一步实质性程序前就已经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的定义与上文一致.在总结了上面一大段的概念,本文将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审计风险做出新的定义.从前文的逻辑来看,假定每个组织内部都有设计与运行内部控制制度,那么系统导向审计阶段的审计风险就可以换算为:审计风险=内部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而此时经营风险导向阶段等式中的重大错报风险也可以等同于内部控制风险,因为良好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理论上可以防止重大错报风险的发生.因此可以列出下列等式:

  3.审计风险=内部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有了这个等式,就可以回答前文的.疑问.可见,审计风险包括了内部控制风险,审计风险不只是单纯的审计风险,也包括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风险.三、内部控制审计风险识别。根据我国发布的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将内部控制审计归纳为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指引中明确指出,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要同时实现下列目标:

  1.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支持其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的意见.2.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支持其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不难看出,以上两点对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要求有着很高的要求.而与此同时,一些客观存在并影响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的因素也会导致最后的审计结果.因此,在此基础之上,我将内部控制审计风险归纳为主观风险和客观风险.

  (一)客观风险

  产生内部控制风险的因素很多,之前的研究一般从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大要素进行分析.而我们在关注这五个要素的同时,也关注控制主体、执行主体以及大环境的影响因素,具体来说这些客观因素包括:

  1.管理层经营水平与员工素质

  管理层经营能力与员工素质决定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执行情况,两者分别属于顶层设计与底层基础.在管理层方面应重点了解单位领导人在相关行业的工作经验和学历,对于内部控制的态度以及是否曾经涉嫌违反财经法规、是否有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的可能等.也可以适当了解以前年度与管理层沟通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作为对管理层经营水平了解的切入点,全面的深入企业内部.员工方面,他们是制度执行的直接参与者,直接决定内部控制执行效果,因此,对于员工在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情况审查过程中的行为与心理应该加以重视.例如在工程竣工结算审计中,往往会出现工程量变化或者施工方案变化,但是各单位分管领导没有办理工程签证单,导致最后财务无法支付相关工程款的情况.同样的在财务审计过程中,报销环节出现的应报未报、虚假报销,不在报销范围反而得以报销的情况数不胜数.这些无不反映了工作人员工作水平欠缺以及管理人员经验不足的现状.2.行业背景与相关政策法规。

  作为审计工作初步业务活动后的进一步程序,审计人员应该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有效性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这也是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一个重要前提.了解重点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经营理念及其目标等.只有做好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第一步才能保证整个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另外,国家针对相关行业发布的政策法规也应该是审计人员关注的重点,主要是测试企业有没有完成社会要求的能力,有没有抵御不确定外部因素、外部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随着"依法治校"的提出,各个高校单位设立章程,通过后方能拥有更自由的发展空间.这些是大的背景,往小的方面深入,例如我校要求工程合同金额大于3万元就必须经过审计,职称评审费不得报销等类似的各项规定,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该详细了解.

  (二)主观风险

  审计风险由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两个关键要素组成,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实施过程中.风险评估是确认和分析实现企业营业目标过程中的相关风险,企业要完成目标就要积极地识别、分析相关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采取下一步的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有助于实现企业目标,它是指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必要措施,包括一系列控制活动,如预算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等.根据这些表述,我们可以将主观风险归纳为:

  1.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内部控制风险主要在于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两个环节,评估主体是审计人员,控制活动设计主体也是审计人员,因此我将内部控制风险归纳为主观风险,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准则中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作了相关规定,要求审计人员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以此识别相关风险并实施进一步的实质性程序.而除了规范性的步骤,审计人员在一些关键环节作出的专业判断才能体现出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这些职业判断包括考虑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是否恰当、评价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确定重要性水平、确定实施实质性程序等.这些职业能力需要一方面说明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及其控制环境是一个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始终的动态过程,具有连续性;另外一方面说明,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决定着审计目标的完成.这种风险不同于其他风险,主要是源于它取决于审计人员在独立判断的基础上设计的审计程序.2.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前面讲到审计风险包括内部控制风险以及检查风险,如果这两类风险关乎到内部控制设计运行和审计人员的水平,那么职业道德风险就属于第三种独立风险,它是价值观风险.无论制度设计再完美,审计程序、实质性测试环节做的再好,只要审计人员的道德偏离正轨,那么这次审计目标就难以完成.当然,这样的情况在高校中鲜有发生,因为这涉及到国家公务人员编制问题,编制一方面是优越之处,同时也是一种约束.四、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的防范。

  (一)强化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

  任何企事业单位都已经过了肆意增长的时代,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内部控制,实现由粗放增长向节约增长转变.要想实现这样的精细增长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坚决执行,抵御内外部的风险冲击.而这一切的基础在于人治,首先要提高管理层经营水平,从顶层框架入手,进行制度设计;其次,加强员工能力培养,增强价值认同感,打牢基础.由此,才能让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有方,执行有力,协同提升".结合到高校情况,高校应该强化内部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出台考核标准,鼓励参加证书考试,定期组织校际专业岗位人员交流等.

  (二)强化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与职业道德建设

  社会经济在发展,不断出现新的常态,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不断进步,是自己具备新常态下的专业胜任能力.首先要具备怀疑能力,也就是风险意识.其次要能够将丰富的专业知识运用到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等的重要控制环节,能够合理地确认重要性水平,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以及实质性程序.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职业道德,保持专业性与独立性,让精神和灵魂超越眼前的利益与诱惑,确保审计质量.另外,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也应该纳入年度计划,例如我校审计处就在加强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做了尝试,在工作年度之初制定全处学习计划,由领导制定起草学习内容,分章节交由每一个审计工作人员,安排在每个星期的学习会上进行讲授,分享学习心得.内部控制审计就像是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但目前状况来看,这个紧箍咒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鉴于美国已将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上升到立法层次,我国已然还有漫漫长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S].

  [2]秦荣生.内部控制与审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xx.

  [3]杨有红,王宏.内部控制审计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xx.

  [4]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xx(02)。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1

  1. 内控审计的意义及现状

  1. 1 内控审计的概念及意义

  内部控制审计,是基于内部控制的条件下,以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为基础,而进行的实质性、符合性测试的一种审计的方法,它所抽查的是会计资料的内容、范围及程序。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的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是防范企业发生财务舞弊、财务报告错误的第一道防线,对企业举足轻重。

  1. 2 内控审计的现状

  1. 2. 1 审计报告的模板不够完善

  我国的内部控制还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内部机制还不够健全。也有的会计师事务所还没有涉足该业务,对于内部控制也没有出具过相关的审计报告。其中少部分出具过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类型也基本都属于标准无保留意见的类型。在20xx 颁布的《我国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只提供了标准意见、无保留意见、否定意见这三种情况下的审计报告模板。尽管对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方面规定予以披露,然而也没有出具具体的实施细则。

  1. 2. 2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经验缺乏、审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

  20xx 年,我国才有了可用来遵循的相关内部控制审计的规范、指引,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等国的内控审计体系。再加上我国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起步相对来说,比较晚。在内部控制审计方面,大部分注册会计师缺乏经验和专业知识面的狭隘,没有深入的展开审计工作。

  1. 2. 3 审计方法落后且经营管理者对审计认识不足

  我国现行的内部审计方法是制度基础审计,审计方法的缺陷日益突出,已不能适应当前复杂的经营环境。制度基础审计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过于依赖,其本身存在较大的风险,加上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内部审计的领导者仅仅只是为了检验企业内部的经济问题,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整体性、稳定性、破坏了员工的团结、分散了精力,有的员工会认为企业的内部审计弱化了自身的权威和经营自主权,也有的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审计人员没有真正的权力。部分部门与审计部门同等的地位,以致内部审计不能有效的发挥其本身的权威和独立性。

  1. 2. 4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法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进行审计工作规范的参照标准是《注册会计师法》和《审计法》。对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系统的制度管理,只有审计署的关于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规定。规范标准不够明确,法律等级较低。

  2. 内控审计中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认定

  2. 1 内部控制缺陷的含义

  关于内控缺陷,评价指引中说明: 单一或者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所导致的`企业控制目标的偏离认定为重大缺陷; 从单个或者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导致企业控制目标对经济后果的影响和不重要的缺陷的严重程度可认定其为重要缺陷。除此之外,企业也可按照要求,确定适用自身发展的控制缺陷的具体认定标准。

  2. 2 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

  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中,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是审计工作面对的重大的挑战之一。关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缺陷,可由该缺陷可能会导致错报的重要程度来决定。重要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缺陷的是否合理导致的财务报表不能被及时的觉察并纠正; 二是缺陷单独或一并其他缺陷致使错报金额的潜在存在。对于非财务报告来说,内部控制的缺陷难以形成一个普通的标准,企业可依据其本身的情况,参考财务报告控制缺陷的标准,合理确定非财务报告的认定。其中: 定量标准,不仅能能够对缺陷造成的直接损失的金额予以认定,还可以对损失所占的销售收入、资产、利润的比率进行确定; 而定性标准,可根据缺陷带来的负面影响、范围等确定。

  注册会计师应对各项控制缺陷的程度进行评价,以确定是否会构成重大缺陷。控制缺陷的程度取决于: 一是账户余额或者列报错误的可能性; 二是因为一项控制缺陷或者多种缺陷的组合致使金额发生错报。注册会计师不应该仅仅只因为账户余额或者列报没有发生错误,就简单的认为该项控制缺陷不严重。如果多项缺陷都影响同一账户的余额或披露,错报的几率就会增加。即使单独的看起来不重要,然而合并起来的就会形成重大缺陷。因而,审计人员应该确定,影响同一账户余额或披露的各单项的重要不足,是否会导致重大缺陷的存在。

  在企业内部控制评审的工作中,会计师需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在建设发展和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计,并对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问题按照评价的标准进行等级的认定。

  2. 3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现状

  由于我国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来确定控制缺陷的具体认定的标准,使得企业有一定的可利用的空间,为了避免企业的负面影响,甚至可以将重大缺陷的等级降为一般缺陷。深究原因,是由于我国内部控制的规范不够完善,存在着许多可能会被利用的漏洞,比如,内部控制缺陷的概念含糊不清、界定范围不清晰、缺陷缺乏认定的统一标准,导致实施过程中缺少指导及规范等。以上问题都会直接导致:上市公司内控缺陷认定的窘境以及披露信息的质量低等问题。而且,由于信号理论,缺陷的披露会影响公司运营中信息的传达问题,从而影响投资者做出决策及投资,容易产生负面影响,比如: 股价下跌等。从而导致试点公司和境内外上市的公司对缺陷的披露问题很大程度的依赖于我国内控的基本规范,以及强制实行的高压政策。

  3. 对于完善内控审计的建议

  3. 1 完善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导实施意见》中指出: 内部控制缺陷按其严重程度分为: 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一般缺陷。重大缺陷是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一项控制缺陷或多项缺陷的组合,未及时发现或防止而导致报表出现了重大的错报问题; 一般缺陷是内部控制中存在,却不引起注册会计师关注的缺陷;而对于重要缺陷,是介于以上两者中间的。

  3. 2 加强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意见实质性内容

  3. 2. 1 加入对基准日的说明

  《审计指引》中,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于特定基准日内,内控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因此,应该对基准日做出特定的说明,同时,提醒报告的使用者基准日并不是一个时间点,而是对一段时间内的内控有效性的评估,具有延续性。

  3. 2. 2 对缺陷的描述增加实质性的内容内部控制存在

  重大缺陷的披露中,应具有以下的内容: 缺陷是由什么经济活动或事件所引起的,对其进行简单的概括描述; 经济活动或事件的哪一方面存在重大缺陷,涉及到了什么样的业务;重大缺陷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什么影响,对什么目标有影响; 对报告的使用者,要提醒应注意到的相关风险; 指出该项内容对财务报告内控有效性发表的意见不会产生影响。

  3. 3 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3. 3. 1 转变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认识误区

  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企业的一项内部事务,最终还是要靠企业自身来解决。要想发挥内部控制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效用最大化,必须得到企业管理当局积极的呼应,企业的各级领导层和决策层必须充分的意识到: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强化内部控制,其中一项最主要的举措就是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3. 3. 2 提高内部控制审计的独立性及其地位

  对内部控制审计的独立性和地位进行进一步的提高,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独立性是内部审计机构的灵魂,表现为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其中实质上的独立表现为内部审计机构在执行业务的过程中,除了受资本所有者的相关规章制度的约束及其委托的事项以外,不受其他任何事项的干扰; 然而形式上的独立审计机构只是在组织形式上受资本所有者的委托,而不受其他内部组织的约束。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科学性可以保障内部审计功能的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的地位以及其与业务部门和其它职能部门之间的存在什么样的制衡关系,最终都会决定内部控制审计的独立性程度。

  3. 3. 3 内部控制审计要建立全程递进式的监控措施

  在企业生产经营的一线,建立健全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内控审计制度,所有的业务都要进行审核、复核,禁止一人独揽全局处置整个业务,秉持以“防”为主的监控理念。在会计常规核算的基础上,内控审计部门要对各岗位、各项业务进行周期性的核对和检查; 以上内控审计措施不但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还可以防范、化解经营危机,对会计风险的防控也起到重要作用。

  3. 3. 4 加强内部考核的力度,使内控审计工作制度化

  为了保证内控审计制度的有效运作,使其发展和完善,企业就必须对内控审计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由内部审计部门结合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等具体执行检查。检查制度的遵循情况,做出客观评价,对于严格践行内控制度的给予相关精神或物质上的鼓励; 对于违反制度,给予相应的处罚。

  3. 3. 5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新形势下,内部审计人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具备多项专业技能才能发挥职能,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对内审人员进行思想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学习相关的财经法律法规及内部文件,增强自身责任感。

  3. 3. 6 以风险导向作为内审的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主要是将重头放在数据是否真实、合理、合法和对生产经营的监督方面,管理审计却没有得到广泛开展。因此,要适应内部控制审计科学的发展规律,在履行过程中推进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发展。逐渐转向测试风险的有效管理,审计的建议也不再只是提高控制的效率、强化内部控制,而是通过对风险管理的有效化规避、转移和控制风险,提高整个管理的效率及效果。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2

  医院是我国的特殊事业单位,在医改的背景下,带给医院内部控制的压力与挑战不断提高。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的保护医院的财产,并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医院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1.审计人员不了解审计法规。

  现阶段,大部分的审计人员对审计法规不了解,导致各行其是的现象普遍。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相关内部审计法规的体系并不完善,存在一定的缺陷,并且缺少一定的可操作性。除此之外,医院内部的审计人员主要是会计出身,所以对审计的理论与方法都没有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2.医院内部审计的模式落后。

  医院的内审机构主要停留在授权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的情况下,所以,对实际的审计工作无法抓住重点,最终只能导致审计资源的浪费。医院内部审计模式无法有效的满足新形势下的内部管理需求,为了更好的解决以上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转变医院内部审计的模式,向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方向发展。

  3.领导的授权不明确。

  医院内部制度实际的执行和医院内部的文化建设工作具有紧密的关系,但是由于利益牵引,大部分医院的审计人员都未被授权,无法对违规违纪的行为进行考核处分,同时对于被审计人员也没有严格的约束力。仅仅是对其进行解释或者是审计的建议,所以,无法实现审计纠错的目标。此外,被审计人员对于审计人员所提出的建议与意见仅仅是口头应答,因此,导致医院的审计工作效果极不可观。

  4.审计人员考核尺度不明确。

  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批判性与监督性,因此,大部分的人对于审计工作并没有善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审计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也时常进行思索,既不想被领导批评,又不想得罪人,因此,审计工作就成为了表面的工作。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明显缺失,这对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与此同时,大部分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工作也忽视了以上现象,最终导致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大大降低。

  二、医院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1.适应医院复杂的财务活动。

  随着医院财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财务活动也不断复杂,因此,传统的审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医院的进步与发展。医院内部的审计工作需要与业务的发展与变化相互协调,并且采用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同时,对不同层面与业务领域的风险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准确的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使得医院内部的审计工作能够在风险评估结果与建议下,有效的强化自身的风险管理。由于工作重心的转移,有效的避免了医院内部审计重视细枝末节而忽略重要风险的现象,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提高内部审计在医院内部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医院内部审计结构的增值。

  2.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风险导向审计的模式是按照审计风险程度进行程序安排的,并有效的制定相应的方案,进而将审计资源的重点能够放在高风险的领域,对较低风险的领域较少进行关注,这样能够有效的集中医院内部的有限内部审计资源,更好的应对高风险领域,最终实现降低审计风险与低效率工作的目标,积极的推动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

  3.更好的提高管理层的决策能力。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主要是相关的审计人员经过对风险的科学评估而拟定的审计项目草案,同时有机的结合人为的授权,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对人为因素进行控制,避免对审计工作产生影响。除此之外,该审计模式也可以将医院内部的环境风险合理的纳入到整体的评估体系当中,进而更有效的提出管理的建议与意见,能够充分体现出管理服务的.目的。与此同时,相关的管理层也需要针对审计的意见,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医院决策管理的能力。

  三、医院内部审计对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1.促进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

  医院自身的发展与进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医院内部的控制体系不完善就会直接影响医院自身的经营管理工作,使其出现一定的漏洞。然而,为了有效的保障医院资金的良性循环以及所有经济业务的正常运行,内部的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医院内部的审计工作对其内部的法规控制制度进行评审,能够对医院的收入来源以及支出进行有效的确认,并且对医院财务收支的活动予以监督,有效的提高医院领导与员工自身法制观念的提高,还能够揭露或者抑制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与此同时,建立合理的医疗业务活动的秩序,积极的推动医院医疗业务活动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也能够对医院内部工作的流程与授权批准以及业务的记录进行严格的检查与评审,并且也能够对医院内部的控制制度进行深入的了解,确保其健全与有效,具有一定的可适用性。对医院内部的所有财产物质应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实际盘点清查,这样有利于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对医院的债券债务以及相应的权益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查证与核实,进而规避相应的经济损失,有效的提高医院资金的使用效率。

  2.促进医院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

  医院内部设计工作主要是对被审计对象进行检查与评价,进而及时发现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及时的提出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意见,并对医院的管理层进行协助,有效的改善医院自身的经营管理,提高其经济效益。医院内部审计需要医院内部的各个科室树立正确的成本效益理念,并积极的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不仅能够保证医院服务的质量,同时还能够有效的降低成本,对资源进行整合,积极的扩大经营的成果,不断提高医院自身的竞争力。对医院不同的计划目标进行审查与评价,并对医院经营活动中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实际的使用情况与经营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取证与分析和评价,进而有效的确认医院的运转情况与效果,在其中发现问题,推动医院的经营管理,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在医院的经营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积极的采用科学合理的医院内部审计,能够及时的发现医院内部存在的问题,并对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与现状进行深入的了解,充分的发挥内部审计在医院内部控制工作中的作用,积极的促进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高,推动医院的进步与发展。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3

  一、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事业发展

  随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因此如果想给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强化内审质量控制,提高内审质量控制的质量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同时,它还起着提高审计部门地位的作用,为进行审计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更加利于审计团队素质的培养,通过对审计工程中的审前阶段、审中阶段和审后阶段等各环节的深化,审计中的工作人员对素质要求有了全新的认识,在社会压力、自身动力的双重影响下,审计团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将会有明显地提升,目的是更好的顺应当代发展对内部审计的需要。

  (二)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制定提供实践基础

  可以从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实践过程中积极总结经验、找出规律,同时吸收国外发达国家对我国有实质性帮助的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模式,竭力创造适合我国基本国情有我国自身特色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为我国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颁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是我国审计事业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内部审计事业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认识不到位

  领导不重视,审计形同虚设。调查发现,人事组织部门在安排内审人员时,大多不考虑相关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工作胜任能力。一般情况是根据领导意愿,为财务、预算等部门“遗弃”人员找一个安生之地,可概括为审计部门是“老弱病差休”职员的“栖息场所”。特别是在某些基层单位,审计沦为可有可无的尴尬境界。此外,我国的许多企业,管理层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的作用,他们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是有限的,这大大影响内部审计质量,制约了内部审计的.发展。

  (二)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的权责落实不到位

  当前有些企业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独立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及相应的工作团队设置也不完善,有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因为日常内部审计工作量比较大,人事部门的工作做的不到位,几乎很少安排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即使安排了,内部审计人员也大都无暇顾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另有一些企业尽管安排了人员从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但质量控制主体不够明确,忽略了内部审计工作中和管理中的责、权、利相统一的法则,没有有效地激励制度和责任制度辅助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多数监督检查工作草草了事,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不健全

  现在使用的内部审计制度体制建设侧重于内部审计法律、内部审计标准和规则的建设,忽略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建设,导致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确定、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缺乏系统性,各单位内部审计控制标准无章可循,质量参差不齐。

  三、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一)加强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认识

  全面提升企业领导层和内部各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改变传统看法上的偏差,重新认识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内部审计人员也应积极通过自己的工作,让企业了解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创造积极的审计环境。

  (二)落实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权责

  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的设置,对规模、审计业务量较少的企业,可设立兼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岗位或由内审部门负责人直接负责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规模、审计业务量较大的企业,可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部门,明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权责,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三)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应根据内部审计准则为基础,根据审计工作阶段进行细致划分,明确内部审计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结论阶段等各阶段的质量标准,同时要不断地根据日后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对标准进行修改,生成最终的内部审计质量标准方案,提高作业标准化,减少审计中的随意性,保证审计质量。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4

  内部审计能够有效控制企业内部活动,保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近十年来,我国中小企业进入高速成长期,很多企业都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以应对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虽然企业日益关注审计风险,但往往只是关注社会审计,对内部审计风险的重视还是不够。随着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逐步增加,其风险也随之增加,因此,中小企业有必要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研究,并探讨相应的控制策略,以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中小企业体制引发的审计风险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体制建立并不完善,而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的监督机构,但因企业体制的缺陷,使得审计机构无法对企业进行监督。部分中小企业审计人员工作态度散漫,不能公平公正的开展工作,尤其是在资料搜集方面过于片面,从而导致内部审计报告准确性降低,为企业提供的材料并不符合自身事实,最终引发审计风险,影响企业健康发展。

  (二)审计人员引发的审计风险

  企业内部审计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审计人员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来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当前,我国企业审计人员整体水平偏低,大都只是经过理论方面的培训,但对具体工作操作并不熟练,缺少足够的创新思维和对企业的整体分析能力,此外,由于企业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审计人员无法经受利益诱惑,这些都很容易造成企业审计风险。

  二、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制度得到有效规范,但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当前,应进一步加快制定和颁布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内部审计业务准则,确保内部审计的合法地位,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工作开展有章可循,从而统一企业内部审计的职业规范,最终降低审计风险。国家相继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等,将构建我国内部审计的职业规范体系。

  (二)完善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控制制度

  建立起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企业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能够有效控制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企业各内审机构在建立起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质量控制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业务规模和范围、成本、人员素质及构成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三)提高中小企业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企业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中小企业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如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审计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的知识素养,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可以有效推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一方面,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为了保证审计人员具有业务能力,在审计工作中可以准确的对各项资料进行评估,并且提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另一方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可以保证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保障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公平公正。

  加强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具备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员是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当务之急,更是进行风险控制最为有效的措施。中小企业要加强培训力度,培养能够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工作、廉洁奉公的审计人员,特别是要不断加强后续教育,为未来适应新形势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工作计划要与企业目标相配合

  企业年度工作计划是内部审计开展工作最为重要的依据,是体现其工作重点最为重要的文件。尤其是对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而言,工作计划的制订就变的尤为重要。经过十几年的告诉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内外部存在着大量的矛盾,成为了威胁企业生产的隐患。内部审计能够帮助企业从自身出发,通过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危害企业发展和生存的重大问题。中小企业必须明确,内部审计可以帮助各业务不跟更高效、高质的完成企业目标,同时,控制危及企业生存的风险。

  (五)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咨询作用

  内部审计除具有监督职能,还具有咨询功能。中小企业只有充分发挥这两项功能,才能确保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缺陷和风险,同时,针对缺陷给出解决的办法。简而言之,不发挥监督作用的内部审计,就无法得出咨询结果;而不以咨询为目的的内部审计,监督就无法发挥其价值。在我国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很容易被中小企业管理者接受,但过分单纯强调监督作用,就会导致内部审计和各部门同事关系恶化,最终造成内部审计所处生态日益变差。因此,内部审计要充分发挥咨询作用,在与各部门树立共同目标的基础上,以学习的态度提出问题,从而确保业务的研究与讨论有了最基本的信任基础。有了信任的基础,企业业务人员才能够相信内部审计工作目标是为他们提供服务和帮助。当各部门业务人员能够主动参与和配合内部审计工作,就很容易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之道。

  总之,内部审计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最具效率的内部功能模块,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立足企业的现实,着眼于企业的发展来进行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中小企业要不断加强对企业运行管理的监督,从而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5

  4月,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门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18个应用指引,1个评价指引和1个审计指引),连同20xx年6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已经建成。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笔者认为,在内控规范体系出台后,内部审计已由幕后走向前台,内部审计理念将发生以下四个转变:即从财务审计向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转变;从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向战略层治理导向审计转变;从事后审计向全程审计转变;从查错防弊导向审计向价值增值导向审计转变。

  一、从财务审计向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转变

  传统的财务审计强调的是结果理性,而忽视了对生成财务报表的内部控制系统的过程理性的审计。近几年,公司倒闭大多与公司内部控制失效、无法提供必要的和可靠的财务信息有关。笔者认为,要解决公司财务信息不真实、财务报告误报的灾难性问题,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发挥作用的内部审计。《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下称萨班斯法案)404条款要求经营层在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之前对本组织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自我评价,并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因为内部控制制度及其程序是管理部门建立的,其执行状况和有效性由管理部门自己评价有失公允,所以,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之前,内部审计人员要对本公司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价,向高级经理层提交内部控制评价报告,高级经理层认可后才能向会计师事务所提交。这样一来,就把内部审计人员从“后台”推向了“前台”,本组织的内控状况不佳,内部审计人员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内部基本规范》第十五条明确指出,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也明确指出,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具有不可推卸的评价和监督职责。这就为内部审计向财务报告内部审计转变提供了法理依据,内部审计由结果理性的财务审计向程序理性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转变是势所必然。

  二、从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向战略层治理导向审计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内部审计一直处于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的范畴,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在总经理或副总经理的经营层领导之下,甚至有一部分是由负责财务的总会计师或者负责财务的副总经理主管。这种把内部审计的地位限制在总经理或负责财务的副总经理的经营层级以下,实质就是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而战略决策层相关的审计成为内部审计的盲区。同时由于我国企业的组织架构中,审计委员会制度不健全或形同虚设,阻塞了内部审计由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向战略层治理导向审计的上升路径。

  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出台,为内部审计由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向战略层治理导向审计转变提供了法规和制度保障。首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要求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构建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的桥梁和通道。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同时,《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明确指出,内部审计部门负有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和评价之责,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报告,内部审计部门必须接受审计委员会的职能监督,并通过审计委员会不受限制地接触董事会。在隶属关系上,内部审计部门不再由经营层领导,而是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直接对董事会负责,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工作范围不受管理部门的限制,能够确保审计结果受到足够的重视,进而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其次,《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体现了内部审计部门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经营层(总经理)双轨报告、双重负责的模式。职能性审计报告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而行政性审计报告向经营层报告。这种转变体现了内部审计的服务范围和内容从传统的经营层经营业务活动扩大到风险管理、企业文化、社会责任、发展战略等公司治理所关注的内容。

  三、从事后审计向全程审计转变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应遵循“全面性”原则,在流程上应当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避免内部控制出现空白和漏洞。内部控制强调全过程控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那么作为对内部控制负有监督、控制之责的内部审计,也必将变为全过程审计,由传统的事后审计变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

  (一)事后审计的内部控制功能与作用

  事后审计是我国传统内部审计的方式,主要侧重于事后的'监督和评价,对内部控制进行查缺补漏。事后审计是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内省反思的过程,其侧重点包括战略的正确性、财产的安全性、法规的遵循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及经营的效率效果性,企业对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进行报告。当经济活动结束后,内部审计人员应对计划、决策的完成情况作出全面、综合的审查、分析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意见。企业应当分析内部控制缺陷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和实施改进方案,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对于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重大缺陷或者重大风险,应当及时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经理汇报。

  (二)事中审计的内部控制功能与作用

  事中审计侧重于审计的实时性,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过程进行实时跟踪,借助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软件技术,实时审计和远程审计都将成为可能。内审人员要进行跟踪审计调查,对计划的实施、方案的落实和决策的执行、经济效益和工作效果进行分析。实时审计能够及时纠正内控制度制定过程中对既定战略目标的偏离倾向和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实现对生产管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财务会计管理系统等的实时监控,不断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与效果。在实施事中审计过程中,内审人员应重点关注以下领域和环节:在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方面弄虚作假;未经授权、滥用职权或者采取其他不法方式侵占、挪用企业资产;在开展业务活动中非法使用企业资产牟取不当利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舞弊给企业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可能造成的重大影响;员工单独或者串通舞弊给企业造成损失。对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反内部控制制度的行为,应及时通报情况和反馈信息,并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维护内部控制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事前审计的内部控制功能与作用

  事前审计是一种积极防御性审计方式,审计关口前移,体现了“要我审计”到“我要审计”的理念的转变;体现了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的转变。事前审计的控制功能与作用突出体现在对事前控制标准的制定和控制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内审人员要对企业的计划、决策进行审计,审查决策方法的科学性,审查决策所依据的资料、数据的可靠性,审查决策有关保证措施的可行性和执行情况与结果。在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内审机构应积极参与项目可行性研究,对各方面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和论证,提出自己的意见,作为企业的决策参考。事前审计实质上是对内控体系进行风险评估和识别的过程,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和财产的安全完整。事前审计强调在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之前就对风险进行评估,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内审人员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依据风险的重要性水平,运用专业判断,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对企业影响的严重程度进行风险排序,确定应当重点关注的重要风险。内审人员应当充分关注包括经营层凌驾、串通舞弊、人为错误或者疏漏、制度滞后等内部控制的局限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将可能发生的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内审人员应当根据风险分析情况,结合风险成因、企业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次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确定风险应对策略。风险应对策略一般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承担、风险降低和风险分担等。事前审计是一种积极预防性审计方式,是内部审计未来发展的方向。

  四、从查错防弊导向审计向价值增值导向审计转变

  传统内部审计侧重于查错防弊和对经营业务层的监督控制,甚至和作为被审对象的经营业务层形成了对立面,使内部审计工作阻力重重,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效果大打折扣。实际上,内部审计和作为被审对象的管理层目标应是一致的,都在于实现组织目标和增加股东价值。在防风险、重控制、强监管的时代背景下,内部审计必须要转变目标理念,应由过去的查错防弊等一般防护性目标,发展到预测决策、献计献策等高层次的增加组织价值的目标导向上来。正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130规定:“内部审计活动应该评价并改进组织的治理过程,为组织的治理作贡献。内部审计师应对经营和管理项目进行评价,以确保经营管理活动与组织的价值保持一致,应该为改进公司的治理过程提出建议,为公司治理做出应有的贡献。”

  内部审计创造价值的途径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其增值功能的实现是一个间接的过程。恰当的内部审计,还会起到优化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每个连接和降低连接间的协调成本的作用。内部审计创造的价值表现为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内部审计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组织预防和减少损失,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当内部审计成本小于损失的减少时,企业的价值就增加了,这是内部审计创造的直接价值,也是显性价值。除此之外,由于内部审计天然的监督职能,还会产生“威慑价值”,即无论内部审计是否发现了问题,由于在公司治理架构中有其存在,客观上会对组织内的包括总经理在内的各级管理者产生震慑作用,使其尽忠勤勉职责,避免偷懒和机会主义行为,并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绩效,以应对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检查。当然,这种被动的“自控”行为客观上导致了组织价值的增加,这种“威慑价值”的实质也是潜在价值、隐性价值。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相关文章: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1-29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05-23

(经典)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05-26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必备)05-31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合集】06-03

【优选】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06-05

内部控制审计与组织效率的论文11-24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5篇【精选】05-25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15篇(精华)05-24

内部审计部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研究论文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