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论文(精华)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审计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审计论文1
今年1月下发的《中国石化审计文化建设纲要》,对审计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措施进行了全面阐述,是启动审计文化全面建设的标志。中国石化在长期实践中慢慢积累形成了带有自身特色的审计文化,并启动了审计文化的系统建设,成效和意义值得肯定。但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是,员工对审计文化的认可度不高。
表现及原因分析
不了解审计文化。有人根本不知中国石化审计文化为何物,也不关心。有人对审计文化知之甚少,模模糊糊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完全理解和掌握审计文化的真正内涵。有人还有误解,认为审计文化虚无缥缈,没有什么实际用处;或者认为审计文化仅是精神层面的追求,无关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之事。
不认同审计文化。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已包含审计文化,没有必要单独建设审计文化。有人不认可审计文化部分要点,不认同其核心理念,认为审计文化目标太高、范围太宽、内容太空,不好理解,也不好操作。有人觉得审计文化建设是领导的职责和面子工程,不关自己的事,你那边强调审计文化,我这边该怎么做还怎么做。
审计文化建设时有时无,践行不够。以前总部及企业的审计部门按照各自的理解,当偶尔想起或临时需要时,才会支离破碎地表达一下审计文化中的某些观点,但开展工作时又常将审计文化丢在一边。审计文化纲要下发之后,总部和企业也只是通过简报、转发文件等方式,宣传强调一阵子又鸦雀无声了。
造成审计文化认可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重视不够,管理层不重视,很难将审计文化建设视作核心工作,审计人员不重视,很难将审计文化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二是审计文化与审计日常管理及其配套制度的融合不深,容易出现“两张皮”和“一阵风”的现象,审计人员往往忙于工作而忽略审计文化;三是审计文化与员工切身需求的关联度不高,忽视其利益需求与精神追求,极易降低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四是实践较少,缺乏审计文化建设经验,审计文化尚未深入人心。
思路与对策
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审计文化的认知度。一是持续通过公司传媒、简报、网络论坛等方式,将审计文化解释通透、宣传到位,营造良好的审计文化氛围。二是精心开展各种培训,多层次、多角度、深入浅出地讲解其内涵与实质,培育管理层和员工的审计文化精神与理念。三是积极开展对标追标和以审代培等教育活动,树立审计文化建设标兵,相互交流学习,并在审计项目中不断增强审计文化意识,提高贯彻执行能力。
建立长效机制,提升审计文化与审计管理、审计业务及审计制度的融合度。为了保持审计文化的长久活力,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断提升相互融合度。首先,做好长期规划,立足长远,提高审计文化战略地位,常抓不懈地做好审计文化建设这一核心工作。其次,做好当前,审计文化与审计管理及业务要密切结合,将审计文化的主要内涵与精神实质融入计划管理和质量控制等管理环节,融入各项具体审计业务中,“两合一”地开展相关工作。最后,建章立制,将审计文化中的不同要求嵌入审计制度,固化要求、形成习惯,提高审计文化的约束力,保证审计文化建设的稳定性。
高度关注群众需求,提高审计文化与员工权益的关联度。以人为本,将员工权益诉求体现在审计文化中并努力加以实现,不断提高审计文化与员工权益的关联度。第一,建设审计文化过程中,要发动群众,集思广益,充分体现员工意志,反映审计工作的.本质特征。第二,考虑审计人员的精神追求,体现个人价值,尊重员工的审计独立性和职业判断,满足员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需求。第三,贴近审计人员的利益需求和审计需要,重视其追求事业进步的权益诉求,不能只强调奉献,还要将公司发展、审计事业发展与个人进步紧密挂钩,并积极创造良好的审计条件与环境。
勤于实践、总结经验、反复完善,提升审计文化的完美度。一要勤于实践,实践是检验审计文化的唯一标准,也是接受审计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审计工作的开展,在实践中逐步理解和接受审计文化。二要善于总结,实践后多回顾,总结提炼出精华,分析排查出缺失。三要勇于完善,改进不足,促使审计文化贴近公司及审计实际。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石化审计文化就会逐渐风行起来。
审计论文2
引言
事业单位包括文化教育、科研卫生、社会福利及其他社会公共事业部门,为社会提供公共事业产品的专业性服务,并接受政府领导。作为这种特殊社会组织,既要兼顾市场特质,也需要关注财政资金使用及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事业单位的绩效审计已成为我国公共事务管理中重要的一环,事业单位对绩效审计的制度研究和实践探索也日益重视。
绩效审计萌芽于20世纪4 0 年代中期的西方M家,最初仅在少数经济发展较快的N 家得到小范围的实施;2 0 世纪7 0 至 80年代,由于世界各国经济的复苏和飞速发展,绩效审计得到迅猛发展;20世纪9 0 年代,已形成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并存的现代审计阶段。目前世界各国都广泛开展绩效审计,绩效审计已引领绩效评价的主流。审计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xx年,我国大部分审计项目都已包括绩效审计内容,全国审计机关涉及绩效审计的工作量约占到全部审计工作量的一半,可见我国政府也正在积极开展绩效审计[1].
相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来讲,事业单位的绩效审计起步较晚,但加大事业单位的绩效审计是今后事业单位审计发展的主要趋势。绩效审计以合规性审计为基础,进行真实性、合规性审核,并对审计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从而履行对财政资金收支的真实性 、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的职责。
1 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20xx年 7 月,审计署颁布的《20xx年至20xx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相对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更注重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运用财政性资金开展预防为主,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责的卫生事业单位,有效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审计,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防范经济风险、保障财政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率,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需要[2].
1.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公众对公共物质资财和资源配置、消耗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有效的制度、体制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问题是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发挥最大的使用效应是事业单位今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开展绩效审计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1.2 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苹的需要
对事业单位进行绩效审计,是事业单位审计发展的新阶段,是深化体制改革、促进职能改变、改善服务质量、提高管理绩效的重要举措。只有通过绩效审计,对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分析评价,才能在体制改革中更加客观、更有针对性,促进我N 政治体制改革的整体发展。
1.3 建设髙效廉洁的事业单位的需要
绩效审计可以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从事业单位开支的成本-效益、成本- 效果、资金使用情况等方面衡量物力资源配置、人力与消耗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机构设置是否合理、从业人员道德修养、能力和责任是否相互匹配、是否出现浪费现象等一系列问题。在各项财力有限情况下,只有经常性地监督和检查,才能加强支出的控制,提高经济效益。
1.4 提髙事业单位整体工作水平的需要
绩效审计工作是上级领导层更好地、更全面客观地了解不同部门的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及部门区别,从而制定合理的项R 绩效发展目标,并按照发展冃标对事业单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2 绩效审计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绩效审计就是采用专业技术方法,客观、系统、全面地对事业单位的项R 、活动和功能就其实现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独立的评价,提出建议,改善不足,为决策层提供信息。我国绩效审计起步较晚,还处于全面开展绩效审计的初级阶段,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不少,主要有以下几点难点和困难:
2.1 审计观念落后,工作缺乏社会基础
大多数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仍然使用的是财务收支审计,只注重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使经济活动中的程序合规,忽视了与经济性、效率性 、效果性相结合的全面绩效审计,审计工作人员不能真正理解并执行绩效审计,社会公众对自身所能行使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理解不清,虽然关注增加,但信任缺乏,使得此项工作的开展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
2.2 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严重影响绩效审计的质量
绩效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财务、审计方面的知识,还要懂得业务,了解行业特点,熟知法律的相关规定,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而具体的审计人员只要对某一方面知识不擅长,都不利于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
2.3 审计方法落后,人才知识结构单一
事业单位的很多审计人员一般具备丰富的财务知识,但是部分人员在诸如法律、经济等其他领域所知甚少,导致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业务工作中,审计人员大都拥有较强的查账能力,但是缺乏对审计成果进行综合分析运用的能力。虽然工作中会大量运用传统的比较法、统计分析法,但缺乏对审计成果加以运用,思维模式固化,直接影响到绩效审计工作应有效果的实现。
2.4 审计工作评价体系不完善,效果无法评估
绩效审计工作在我N 发展的时间还很短,相关法律建设还不是很到位,不能引导事业单位开展正规化的绩效审计工作。而在绩效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缺乏规范化的评价,不同单位所使用的评价方法和体系也都是各异的,彼此之间缺乏可比性,这就导致没有办法判断工作的成效,达不到审计工作所应具有的作用[3].
3 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改进措施
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是我国审计工作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绩效审计工作的加强能够促进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所以加强绩效审计工作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增长情况下事业单位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道路。
为了更好地进行绩效审计工作,必须首先解决工作人员的素质和结构单一的问题,其次就要全谢提高事业单位的绩效审计观念意识,提高单位审计工作中绩效审计评价所占的比重。同时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真正利用并提升绩效审计的效果和社会效应。
3.1 增强绩效审计意识,扩大绩效审计比重
事业单位要充分重视绩效审计工作。上级单位可以组织下级单位人员举行相关的会议进行绩效审计工作的宣传,强调绩效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单位领导层建立绩效审计意识,并督促在本单位营造以绩效审计为工作评判考核的氛围。只有提高了相关人员的认识和理论水平,明确树立现代绩效审计理念,才能带动全社会提高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从而将事业单位审计模式由财务收支审计转变为以绩效审计为主,做到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并存。
3.2 改进审计方法,改善人员结构
要对传统审计方法进行改进,改变原有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事业单位绩效审计。首先,建立并采用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现有方式与途径进行创新 ,真实反映项H 绩效水平和绩效H 标的实现程度,绩效R 标做到细化、量化,评价指标设计要相关 、可比、可行,既突出重点,又充分完整;其次,培养复合型人才,改善审计队伍的结构,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对当前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进行改变。
事业单位应该不断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有努力提高人员素质及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将审计人员培养成为计算机、经济理论、管理要素、经济、财务,甚至法律全部精通的全方位人才,才能高效开展事业单位的绩效审计工作,促进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更好地进行。
3.3 建立健全绩效审计工作评价体系
审计指标体系应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由各种指标组成,这些指标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随着工作重心以及人员价值观的改变进行调整,在指标内容的评价中要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要考虑进来,还要将定性定量有机结合。因此,在建立审计指标评价体系时,要针对不同项H 采用不同标准,一方面量化一些因素,以便比对,另一方面对不能量化的因素,采用特定的原则进行衡量。要建立一套系统的、完善的、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以此审査、监督和评价事业单位的工作绩效[5].要建立一套可行的绩效标准和指标体系,对于一些非财务的指标,重点是要克服量化的难题。
3.4 提升审计结果利用价值,强化绩效审计的社会效应
要重视绩效审计结果的应用,积极推进审计公告制度。尽快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能避免出现绩效审计流于形式的情况,一方面可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促使被审计单位在舆论的压力下接受审计报告意见,将绩效审计整改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审计结果要增大透明度和公开性,增强审计监督的权威性,让公众从一定程度上参与到审计工作中来。要加强责任追究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和审计建议事后执行的监督力度,并通过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明确相应法律责任,使法律法规更加规范化和具体化,从而实现“谁决策,谁负责”的审计监督目的。
4 结语
在我国,内部审计作为单位的一个职能管理部门,从一定程度而言,独立性不强,其审计结果的强制性也受到约束,因此如果审计部门一味地强调审计监督,强调査错防弊,总是 “秋后算账”,将自己凌驾于单位之外,就会使内部审计的路越走越窄;而另一方面,财务部门定期开展的财务稽核实际就具有财务审计的功能,如果我们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领域,内部审计机构将逐渐失去存在的必要。在这种形势下,只有准确定位,将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对被审单位的服务,以服务为导向,拓展审计领域,以防范风险、强化管理、提高效益为目的来开展审计活动,拓展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内部审计才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4].
参考文献
[1]魏蓉蓉,揭淑红。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绩效审计探讨[J].审计与理财,20xx(8):19-20.
[2] 罗灿姬。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xx(5):69-72.
[3] 齐润婷。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难点和解决途径初探[J] .中国集体经济,20xx(10):54-55.
[4] 张江凯。科研事业单ft:绩效审计问题探讨[J]会汁师,20xx(5):48-49.
[5] 牟华娟。德国内部绩效审计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启示[J].交通财会,20xx(12):83- 84.
审计论文3
摘 要:随着实证思想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渗透和贯彻,实证审计学的研究将会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我们要理解审计,必须把它放入现实中,并观察审计是怎么运行的。解析运行中的各种现象,是需要审计事实(审计主体行为的集合)的,而审计事实的取得要通过收集各种资料并对资料进行 分析 。这就需要借鉴实证法了。本文把审计风险与实证法相结合来对审计风险相关 内容 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审计风险;重要性
实证审计理论研究内容涉及若干个课题。笔者仅就作为 现代 审计理论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审计风险的实证研究做一探讨。这个课题的研究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对重要性概念的实证研究;建立分析审计风险的模型;确定重要性概念的内容。
一、对重要性概念的实证研究
审计重要性直接决定着审计工作开展的范围、审计检查的内容、采用的审计 方法 和必须实施的工作步骤,直接决定着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因此,对重要性概念的认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方面的研究可以采用实证的方法:
1.市场研究。即研究公开财务信息对股票价格的 影响 。根据市场对某项财务信息的反映来确定它是否重要。但是在市场研究中,我们不能肯定市场反应来自某种特定的信息,因此要设计有控制的实验来调查某一财务信息变量的市场反应,从而确定其重要性。
2.实验研究。实验通过使用假想的数据,了解实验对象针对这些数据的相应对策,这些变量是根据诸如净收入的百分比、事项性质、流动资产的百分比、盈利趋势等来安排的。实验对象可以是审计师、财务人员和一般百姓,这样可通过对统一财务变量进行不同的数据实验来确定该财务变量的重要界限,而且还可以发现在 社会 中哪些事项是相对重要的。
3.对审计实务的描述性研究。主要是对 会计 师事务所的实务指南的描述,以及法院对一些自身建立的判决结果。研究证明,绝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是具有重要性的定量化依据的。美国学者Lee在1984年的一项研究中描述了30个大的英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程序中有关重要性的内容,结果仅7个没有。
二、建立分析审计风险的模型
《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随着审计风险影响范围的扩大,审计风险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一般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 法律 责任以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而后者是指审计行业因审计风险而可能遭受的损失,一般表现为因审计失败而引起的中介市场份额的减少或业务范围的受限。本文要讨论的是狭义的审计风险。因而建立的模型是 目前 审计职业界普遍使用的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83年提出的审计风险模型,该模型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组成,由于审计过程中三要素的存在,未能揭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给审计关系人造成客观损失,其可能性(审计风险)用P表示。P=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审计主体总是希望将P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并以此估计检查风险。如果审计主体高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若再主观上将检查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会产生误拒风险,这时必须扩大审计范围,增加审计程序,来尽量降低检查风险;反之,若低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而主观上又将检查风险控制在一个较高水平,将产生误受风险和道德风险,可能发生在审计过程中未查出重大错报和漏报,或有意减少审计程序和审计成本,此时审计人员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将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根据上述模型,审计主体在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时,首先要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在此基础上推算可接受的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能直观反映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后果。但在 应用 该模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模型可以扩展;(二)模型并不唯一;(三)模型可以定量、定性或定量定性结合使用;(四)模型具有主观性。
三、确定重要性概念的内容
在市场 经济 环境中,审计人员面临的信息资料多如牛毛,在成本———效益的原则下,支出和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审计人员总会把记忆力集中在重要的经济业务、会计事项甚至舞弊和差错等方面,而不会与鸡毛蒜皮的事纠缠不休。为此,人们提出了重要性概念,并对它加以规范和补充。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重要性的定义是:“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会计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重要性的定义是:“一项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旨在特定环境下,一个理性的人依赖该信息所做的决策可能因为这一错报或漏报得以变化或修正。”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重要性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中出现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由此可见,各国对重要性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也就是说,可以这样来定义重要性: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即为重要性。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的情形有二:
①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重要性被看作审计所允许的可能或潜在的未发现错误或漏报的程度,即审计人员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 会计 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是所允许的误差范围。
②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 影响 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对重要性作初步判断时要结合以往的'审计经验,并同时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企业 规模及特定的环境。企业规模的大小对重要性的判断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规模大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大,相对数较小;反之,其绝对数较小,相对数较大。同样,不同企业面临不同的环境也会影响重要性的判断。如某一金额对某个企业会计报表来说是重要的,而对另一个企业来说就可能是不重要的。而且,对某一特定企业来说,重要性还会因时间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2.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财务会计法规越来越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以断绝企业粉饰财务报告的路子。如果有新的财务会计法规需要企业去实施,那么这些法规的目的无外是为了真实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当有关法规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特别的要求,或者企业存在可由管理当局自主决定处理的会计事项时,审计人员应从严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
3.审计项目。对于不同的审计项目,要有不同的重要性标准。审计人员应对数额高、波动幅度大、会计报表使用者比较关心的项目,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
4.错误的性质。如果错误的性质严重,即使错误的金额较小,也应看作是重要的错误。例如,现金短缺800元,如果短缺是由于盘点差错引起的,则属于不重要错误;如果短缺是由于出纳监守自盗引起的,则属于重要错误了。因为故意的错误说明管理不善,而管理不善往往隐含着更严重的 问题 。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错误,是要看作重要错误的。
5.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会计报表项目的重要程度是有差别的。一般而言,会计报表使用者更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审计人员应对此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由于会计报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制定重要性水平时,必须考虑这种相互联系。
6.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由于被审计单位建立的内部控制存在固有的限制,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注意内部控制对审计的影响。如果内部控制比较健全,可依赖程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反之,应把审计重要性水平定得低一些,以保证审计的质量。由于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呈反方向关系,如果审计风险评估为高水平,则意味着重要性水平较低,此时应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以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
[1]葛家澍等著。会计大典。第十卷,1999年。
[2]石爱中等著。审计 研究 ,20xx年。
[3]罗伯特。K.莫茨(美国)等著。审计 理论 结构,1990年。
[4]财政部。审计,20xx年。
审计论文4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审计的必要性
1.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涵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一定的控制目标,针对企业单位与会计核算相关的各生产要素与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由企业内部组织运用财务会计方法与其它方法对企业所进行的控制。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主要包括:为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而实行的资产管理和内部牵制控制、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控制。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与目标基本上可以概括为:①保证业务活动有效进行;②保证资产的安全与完整;③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④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可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使企业能够正常、平稳、有序、高效地运行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建立健全一整套的科学有效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既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完整,更可堵塞漏洞,遏制各方面违纪现象的发生,保护国有资产完整,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缺陷及开展内部会计控制审计的必要性。由于种种原因,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在内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主要体现在:认识不到位、轻管理重经营;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缺乏预先性、系统性、可行性,偏重于事后控制;制度执行不力、效果欠佳,流于形式、有章不循、管理越权、甚至谋取私利的情况突出;内部控制制度监督检查不够、考核奖惩乏力,有些企业尚未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有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重视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些企业缺乏赏罚有度的激励约束机制。近些年来,我们在实施各类审计项目时发现,企业由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严出现了许多违法违纪问题。通过审计发现企业是否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企业在经营管理上是否存在问题,以帮助企业堵塞漏洞,改善经营管理。
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审计的内容
企业内部对会计控制审计、监督的内容,一般分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审计,其内容包括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二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业务环节、会计核算的内容来分类的,主要包括:销售与收款环节的内部控制审计、购买与付款环节的内部控制审计,成本费用的内部控制审计、实物资产的内部控制审计、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审计、筹资与投资的内部控制审计等。具体说来,内部会计控制审计的内容包括如下十个方面:
1.产品销售和各项收入会计控制审计。重点审计客户的信用程度,供销部门与客户签订的供销合同是否合法合规,产品的价格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产品的发出原始凭证是否齐全,应收账款的回收是否及时,财务部门的应收账款清理是否责任到人,对外经营的各项收入是否足额及时入账,有无经营收入游离在外,或截留收入私设“小金库”等问题,有无防范销售过程中的舞弊和减少坏账损失的措施。
2.材料采购与付款会计控制审计。针对材料采购过程中存在的“吃回扣”和质次价高等问题,进行材料采购与付款会计控制审计。审计的重点是材料采购是否按招标管理,是否按照上级下达的材料储备定额,物资管理和材料核算是否核算,料差分摊是否合规,有无预列材料费用形成账外料,利用预列材料费用人为调节成本费用。
3.实物财产会计控制审计。审计实物资产动态变化有无审批,会计记录与实物保管是否相互分离与制约,有无各种实物资产被盗、毁损和流失;要重点审查购货合同,入库验收及保管、领用出库、定期盘点、盘盈盘亏报批手续是否完整,是否按会计制度规定进行账务处理。
4.成本费用会计控制审计。重点审计成本费用控制是否采取了措施,指标分析责任落实情况;审计成本费用核算是否规范,有无挤列、预列、虚列问题;审计单位有无各项费用消耗定额,考核成本费用指标和上级下达资产经营目标完成情况;重点对各工业企业审计成本费用分摊、核算、归集、分配、结转各环节的真实性;在产品是否坚持盘点制度。
5.货币资金会计控制审计。审计现金与银行存款的.管理是否有序可控,现金与银行的各项支出是否采用授权审批,票据及有关印章是否采取不相容岗位相互控制和分离。财务主管人员是否定期监督检查现金和银行日记账,并填写检查记录,现金报销单据和银行单据向会计人员交接有无手续,财务主管人员对单位期末现金账与银行账户存款余额是否与总账进行核对。
6.对外投资、借款、担保会计控制审计。重点审计对外有无乱投资、乱借款、乱担保问题;审查单位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有无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和投资效益的论证,合作方的资信情况,投资收益是否按预测足额收回;审查对外借款是否经过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借款合同是否符合国家颁发的《合同法》,审查借款单位资产情况和有无偿还能力;审查担保合同是否完整和存在潜在的风险;审查对外投资、借款、担保是否集体讨论,防止决策失误和个人专断造成经济损失。
7.建设工程项目会计控制审计。重点审计建设工程项目是否违反建设程序,建设项目是否进行招投标管理;审计工程预算执行情况,工程成本控制、工程项目管理和质量管理;审计已完工程验工计价和固定资产交付使用情况。
8.自筹资金固定资产投资会计控制审计。重点审计单位自筹资金来源是否合浅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审计理,投资后能否取得投资回报,发挥资金使用的最大经济效益。自筹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是否经过集体决策,有无投资风险,投资后对资产管理使用和取得收益情况,确保固定资产发挥更大的效益和保值增值。
9.会计机构与岗位分工控制审计。重点审计会计机构是否独立,会计人员和会计主管是否参与具体经营业务,以及其他与财务部门无关的经营业务的经办事宜,审计会计机构的各核算岗位分工情况和会计记录、账务处理等会计核算工作是否通过两个或两个部门以上,实现相互牵制、互相制约、互相监督。接受会计机构负责人和单位主管领导的指导。
10.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控制审计。重点审计单位是否执行财政部、铁道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依法办理会计业务;会计核算是否执行国家颁布的会计制度和财政法规;提报的会计报表是否真实、合法,会计资料是否完整真实地反映单位的经营成果。
三、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作用
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要发挥好审计监督作用,就要将审计的触角伸到经营的各个环节,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摆脱传统的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变就事论事的审计为经营管理全过程的审计。
第一,掌握恰当的审计测试方法,运用合适的审计测试技术,搞好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调查工作,为审计评价、监督提供基础信息资料。
第二,做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分析评价工作,以便发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弱点与缺陷,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为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提供依据。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分析与评价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内部会计控制的具体构成要素与存在的薄弱环节上分为: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控等构成要素的评价;②对可能发生差错、舞弊等违规行为的薄弱控制环节的评价;二是根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主要包括:①合理性评价;②健全性的评价;③有效性的评价。
第三,实行审计监控模式转变,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中的监控作用,督促各项内控制度的落实,防止减少差错舞弊等现象,提高经济效益。由于企业内部审计具有监督经常性与过程控制性的特点,并且强调对经济活动的事前监督与过程控制。因此,能有效地将某些差错舞弊等违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审计论文5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含义及特征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审计标准,运用现代审计手段、方式或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管理全过程活动进行审查,分析、评价其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目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一种经济评价活动。具体来说,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1、审计范围广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涉及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既审查企业的管理制度,也审查企业制度的执行情况;既审查企业的决策,也审查企业的决策效果等;既审查企业内部的相关因素,又审查企业相互关联的外部因素。
2、审计对象灵活。因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范围比较广泛,造成了经济效益审计的难度。因此,在选择审计对象时应该抓住重点。要抓住对经济效益影响较大的关键对象,讲究经济效益审计的效率,以较少的审计时间来完成期望的目标。
3、审计依据规范。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依据包括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等。
4、审计方法综合多样。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复杂多样,决定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综合性、多样性。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除了采用传统的财务审计的审计查证及其延伸方法外,还能采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计算机分析法、技术经济分析法、后续审计跟踪法等多种方法。
二、目前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现状
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的证实监督活动,履行的是监督和评价的职能。它是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审计,不仅对事后效益审计,也对事前、事中的效益进行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目前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客观性与独立性不强。我国企业的内审机构表面上也是对董事会负责,实质上却受管理层的制约和影响,在高层管理人员的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为管理经营者服务,使得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强。更有财务部门的负责人直接兼任内审部门的领导,审计部门的具体业务也往往是临时指定。但客观性、独立性却是内部审计的最大特点,是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缺乏独立性,就不可能进行经常、及时、有效的经济监督,这些都使得效益审计发展相对滞后。
(二)缺乏统一的审计程序和方法。由于目前企业经济效益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使得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标准、程序、方法及报告等均没有相应的法规条例提供指南,审计人员就很难采取统一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在专业判断上难以达到一致性和客观性,不能体现经济效益审计的独特价值。审计人员自由选择审计程序和方法,且更多地运用职业判断,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显着的特点是对审计对象的业务经营管理全过程活动进行评价,而要进行评价必然涉及到怎么运用具体的的经济指标、评价标准的问题。而企业内部经济效益的审计范围广泛,对象千差万别。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特点不同,衡量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管理全过程活动分析、评价其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就很难统一。因此造成目前我国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还没有概念明确且社会认可的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标准。
三、成因分析
(一)思想观念认识不足。企业的一些相关部门、人员对效益经济审计思想上认识不足,观念上也不够重视。他们对效益审计并不重视,存在认识上的差距。在开展经济效益工作的时候,很多审计机关对于经营管理和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只是在财务合规性审计过程中顺带关注,对效益审计的评价和管理建议也只是在财务审计报告顺带提及,并没有足够重视效益审计。这些审计人员认为,企业能够自主经营、正常生产经营,实现经济利益所得,就没有必要再对企业业务经营管理全过程活动进行审查、分析、评价,更不用说为了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而提出意见和建议了。
(二)审计人才缺乏。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强、难度大的工作,除了知道必要的财务知识外,还需要审计人员具有多方面的知识,能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方法。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人员仍然以财务人员为主,对财务审计方面的知识比较丰富,在经济效益审计方面的知识相对来说还比较欠缺,未能综合运用经济、工程、评估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由于审计人员的知识面相对狭隘,难以满足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综合性强、层次高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展。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就难以实现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有的还会做出大量跟企业长远发展不符合的审计信息,出现本质性和专业性的错误,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
(三)审计资源分配不合理。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人员应在考虑审计资源、审计风险、管理需要等的基础上,来制定审计计划,并对审计工作做出合理安排。目前,我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人员往往不能根据管理的需求,充分利用现有审计资源判断出高风险领域和重要事项,从而合理降低审计风险,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以发现管理上的问题,提高经济效益。
(四)审计取证手段不力。审计对报送资料缺乏有效的取证手段。真实完整的经营管理、财务等资料是审计机关进行有效审计的基础。企业内部效益审计要求高、涉及的内容广泛,不仅需要财务报表、账册凭证等资料,还需要被审计单位开展相关经济管理业务活动的资料。但是,内部审计人员在索要资料的时候缺乏有效的.取证手段,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在取证时,有的单位不配合审计人员调查、不提供资料,这样就无法查清有些问题,难以准确定性处理这些问题,审计人员只好放弃在审计报告中披露反映。
四、加强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经济效益审计观念。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个性化非常强的经济评价活动,它注重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管理全过程活动进行审查,揭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就要求经济效益审计人员转变观念,增强全局意识,具备宏观经济知识和意识。要求经济效益审计人员具备宏观透视能力和较强的信息意识,具备审计业务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审计经验,具备高度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审计观念和技术方法上不断探索创新。审计人员思想上要重视经济效益审计观念,站在宏观的角度思考,大胆探索和实践。
(二)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一方面要对现有的审计人员加强培训,进行持续、规范、强制的后续教育,来提高现有审计人员的素质,优化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使审计人员在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能够综合运用各个方面的知识,适应经济效益审计发展的需要。培训内容不仅应包括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成果和实务,也要包括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技术培训,如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机、工程学等,重点提高审计人员审计能力和经验。此外,针对经济效益审计范围的广泛性,我们除了加强审计人员审计业务的培训外,也要使审计人员具备基本的生产、技术、经营、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总之,开展对审计人员经济效益审计知识的培训,加强审计人员对经济效益审计的认识,提高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业务水平,更好地发挥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满足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基本需要。大专院校和相关机构应多设几个相关专业,多招生些品学优良的学生,来提高未来审计人员的素质。不从源头上把好审计人员的质量关,提高审计人员从事经济效益审计的能力就是一句空话,将从根本上影响经济效益审计的有效实施。
同时,也可以向社会适当聘用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的相关专业的专家,特别是法律、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人才,有效利用外部的人力资源,弥补审计人员在其他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的不足,更好地开展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审计。
(三)加强审计组织机构设置。为了体现审计的独立性,在组织体系建设中,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机构在组织人员、工作和经费等方面应该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独立行使审计职权。审计不受经理层、其他管理部门和个人的干预,以体现经济效益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独立性和有效性。只有建立一个好审计组织机构,才能转变审计人员、部门领导等原有的审计观念,审计人员才能独立行使审计机构的权限。有了组织机构的强力保证,审计人员才能顺利开展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审计,才能保障经济效益审计的工作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的工作水平,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经济效益审计的计划,决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和方法,最后得出可靠、有效的结论,来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四)建立规范的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对一个审计项目进行审查时,应先确定审计目标,然后收集证据,根据审计评价标准,然后作出审计结论,实现审计目标。如果没有相应的规范体系和评价标准,我们将无据可依,进而影响审计目标的实现。只有建立了明确的规范体系和评价标准,才能提出审计意见。所以,建立科学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价体系对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至关重要,是经济效益审计成功的关键。
审计论文6
摘要:本文对我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就如何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
随着信息知识时代的发展,信息化系统也已经深入到了医院的各个环节当中,为医院与患者带来了不少改变。无论是从长期还是从短期利益来看,医院的审计信息化建设,都能够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要怎样才能促进医院的内部审计信息化,是医院内审人员应该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医院信息化建设概述
在医院的运行过程中,所谓的信息化建设,指的就是通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对医院的传统模式加以规范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指的就是把医院当中的各个系统进行有机的整合,完成医院信息网的建设,让各个系统之间能够实现对信息的共享,从而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的现象,防止在进行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出现各种错误,实现医院管理与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此外,通过信息化建设,能够将医院内部的各种信息资源汇集起来,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序的开展临床工作,又能够更好的为患者带来就医的便捷性。
二、信息化环境下医院内部审计问题
1.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医院已经初步完成了信息化建设工作,大力的普及了数据库、计算机等各种平台,使得医院系统逐渐得到了完善,对医院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等都实现了进一步的优化。不过,与医院的信息化水平相比来看,其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则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虽然也都配备了计算机,但是其通常只是应用一些办公软件,并没有与医院的HIS系统联网,从而导致其难以实现资源的共享,这样也就难以对信息化环境下的各项电子数据进行有效的审计与监督。
2.审计人员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医院审计人员大多只能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难以真正实现对相关数据的专业化分析。与此同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甚至有部分审计人员并没有接受过专业而又系统化的学习与培训,因此难以有效的完成审计工作。对于这些专业技能不足,或者是不能对计算机进行熟练操作的审计人员来说,也将会对审计的信息化进程产生不好的影响。
3.资金投入不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由于信息化建设本身需要大量的技术与资金支撑,如果资金的投入不足,将会导致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受阻。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资金的缺乏也已经发展成为影响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国外的医院通常每年都要拿出5%~10%的年收入,来进行资金的信息化建设,但是,在我国,就算是信息化投入力度较大的医院,也很难达到这一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少有医院能够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从而导致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难以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进步。
4.审计软件不够成熟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医院的内部审计中,比较成熟的软件还相对来说较为缺乏,并且,其中的部分软件实用性不高,导致使用效果不佳,难以真正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需要进行内部控制的测试以及财务分析等比较高层次的审计工作时,就会难以满足医院的需求。
三、提高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具体对策
1.加强观念,创造良好环境
第一,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对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有一个充分的重视,并通过运用恰当的方式,来加强相关人员的观念认识,对于审计监督的重要性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第二,要求其在进行实际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把内部审计纳入其中,并和医院的财务、流程等紧密联系。要产生紧迫感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对审计信息化深远意义的认识。
2.培养和引进复合型人才
首先,应当加强对人员计算机技术的后续教育,确保现有的'审计人员,能够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特点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对软件的操作与使用有一个科学的掌握。其次,应当选择有条件的内部审计人员,来对相关的软件编程与数据库等知识进行培训,来实现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最后,要求其重视创新,勇于实践,在各类审计项目中,积极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来促进医院的审计信息化建设。
3.合理加大资金投入
事实上,计算机技术自身有着非常快的更新速度,因此,医院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软硬件设施设备的购买。与此同时,要求其在全员范围中,对于信息化建设给予充分的重视与肯定,确保资源的共享能够得以实现。
4.建立审计软件系统
就针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市场上主要是商用的审计软件与自行开发的审计软件这两类。而不管是选择其中的哪一种,都能够对医院的审计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实际的系统选择时,应当依据医院的实际情况,来对其财务系统进行综合的考虑,并对各方面的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确保其能够满足医院需要。
5.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
从本质上来说,在进行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并通过统一规划的方式,来确保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能够做到合理又科学。此外,要求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应当制定明确的目标,并根据这个目标,来制定一个优化方案,不能够盲目投入,造成资金的浪费问题,够实现医院争议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的整合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逐渐普及,医院信息化建设要求标准越来越高,必须要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制定出计算机审计的相关准则和指南,认真面对当前所具有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朱平夷.探析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207.
审计论文7
摘 要:审计工作做好,银行才能平稳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预期目标。因此,在银行内部落实审计工作,提升银行财务管理质量是银行寻求长远发展的可靠保障。本文首先论述了加强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现实意义,然后详细论述了如何在银行内部落实审计工作的具体策略,希望通过审计有效提升银行的财务管理水平。
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空间
内部审计是夯实银行财务管理基础的坚实砥柱。加强银行审计工作,无异于对银行的发展注入了崭新的活力和动力。如此,才能保证银行的健康经营,使其发展目标不偏离方向,预期效益不致落空。
加强银行内部审计,有助于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目前,很多银行的会计工作人员并未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这样,必然导致其自身专业素质的欠缺,更为会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滑坡甚至沦丧埋下了不可忽视的隐患。而一旦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得到贯彻落实,就必然要求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达到一定的水准和高度,必然会敦促他们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取得相应资格证,更会注重个人职业道德的提升,以便适应社会迅速发展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加强银行内部审计,有助于遏制银行内部的违法违纪犯罪行为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法律法规仍然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这些法律法规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银行业现状,所以,银行业的法律保障还有待夯实。同时,一些银行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犯罪现象屡禁不止,层出不穷,使公众对银行业工作人员丧失了应有的信任,不利于银行内部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如果内部审计工作在银行系统得到有效加强,则会大大减少银行业违法乱纪现象,为银行业的发展开辟出一片较为纯净的空间,促进银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也有利于银行业对外形象的树立。
加强银行内部审计,有助于积极及时的配合好政府审计工作
政府审计是非常普遍常用的审计方式,然而,从本质上看,这是一种外部审计,有些时候可以通过人为手段加以规避。而如果在银行业内部加强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杜绝这些问题,因为,银行内部人员总数有限,很多工作大家都看到眼里,还会用心去评判权衡一些事务,所以,内部审计可以更好的配合政府审计,弥补外部审计存在的不足,使两项审计工作为一个共同目标共同发挥作用。
加强银行内部审计的有效策略
银行财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内部审计工作的力量,因此,如何使审计工作在银行财务管理中发挥作用,是我们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
将内部审计写入企业文化,使其具备一定高度
银行内部审计是银行内部的一种经济监督方式,具有积极可行的现实价值,职能加强,不能削弱。因此,银行内部应当将内部审计制度落实在企业文化之中,使其具备一定高度,在银行发展过程中发挥出总括性的指导作用。这样,银行的工作人员就会对审计工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努力执行好各项内部审计制度,大力配合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可以采取召集讨论会或个别谈话的方式,分析当前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形势,使工作人员发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看法和意见,以便及时改变思路,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落实。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确保审计工作良性开展
内部审计工作不是一项单纯的机械性的'工作,其融合了很多领域的技能,比如财务、会计、职业道德理论、法律、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沟通、管理、组织能力等。因此,如今的经济发展形势下,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具备较为全面的知识储备,以顺利应对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准。
在实际工作中,银行可以也可适时组织培训,对更新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用知识武装本领,用知识指导业务。同时,应当定期组织内审人员观看相关廉政教育片,时刻警醒他们要廉洁自律,对自身的工作树立责任心,公正感。
呼吁对内部审计法律制度进行完善,为银行财务管理亮起绿灯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审计法》和《内部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制定更加具体的业务规范和操作指南,以增强银行内部审计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银行也应当着重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蓝本,建立健全更为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形成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外部保护,银行规章制度为内部保护的局面,使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在双重保护下全面铺开,使其更好的为银行财务管理工作服务。
在实际工作中,银行有必要号召内审人员着重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因为,内审工作总是与法律责任挂钩,违反审计原则和制度,必然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积累运用科学可行的工作方法,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出发点是强化内部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以便平衡各项财务收支工作,落脚点则是努力完成银行社会效益目标和经济效益目标。因此,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对于内部审计来说
科学设置内部审计系统,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
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是营造守法、公平、正直的内部环境的重要保证。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最大特点
因此,这就为内部审计有效发挥监督作用提供了更好的空间。银行内部审计必须按照其自身特点建立并完善内部审计机构及审计组织,配备具备专业素质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审计工作人员,使审计主体得以巩固。
可见,审计机构与财务部门不得受同一上级机构的领导;将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责划分清楚,将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分开,使其各自发挥对事业单位不同方面的监督职能;财务负责人不得兼任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
结语
加强银行业内部审计很有必要,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内部审计在银行发展过程中的现实价值。因此,我们应该在实践中积极寻找加强我国银行内部审计的策略和方法,使其更好地为服务于银行财务管理,使银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都能够畅通无阻的实现。(作者单位:陕西白河县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徐建新、周玮,关于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组织方式的思考[J],中国金融,20xx(22):77 78
[2] 李昌富,提高银行财务管理水平几点思考[J],经济,20xx(12):46 47
[3] 张燕、李荣,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时代经贸(中旬刊),20xx(S1):34 34
审计论文8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当前经济改革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战略,去产能是政府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之首,而去产能的重点就是坚定地处置僵尸企业。在此背景下,公司破产在我国呈急速增长态势。一旦公司破产清算,其环境侵权责任的承担将存在司法困难。破产清算环境审计是落实破产公司环境侵权责任的重要手段。文章从社会基础和审计基础两方面分析了破产清算环境审计开展的现实基础,并从审计目标、审计委托人、审计范围、开展方式、审计报告利用五方面探讨如何在我国开展破产清算审计。
【关键词】破产清算;环境污染;环境侵权责任;环境审计
一、引言
我国实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法》规定企事业单位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环境污染。某些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滞后性,污染后果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显现。在这种情况下,破产公司环境侵权责任的承担将存在司法困难。首先,新《企业破产法》未能与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对接就破产公司环境侵权责任如何承担作出明确规定[1],一旦破产公司走上破产清算程序,其法人主体地位将消失,伴随而来的是法人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丧失,破产公司将无法承担之前因经营遗留下来的未尽环境责任;其次,公司的股东以其出资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公司破产后股东个人无需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环境受害人不能以环境侵权为由对其提出赔偿要求;最后,虽然破产法规定可要求破产公司法定代表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承担赔偿责任,但其所针对的情形并不包含环境侵权。因此部分企业为了达到免于承担环境侵权责任的目的,往往通过破产清算的方式予以逃避,造成环境侵权责任主体缺失,环境受害人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为调整经济结构,我国正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解决工业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问题,在此背景下,法院受理的破产清算案件激增。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数据,20xx年7月底全国正在审理的破产案件7000余件,其中20xx年新增20xx余件,而20xx年至20xx年全国受理的破产案件加总起来也不到两万件。破产清算环境审计有其特殊性,目前尚没有相关研究成果,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探讨。
二、破产清算环境审计的现实基础
(一)破产清算环境审计的社会基础
1.贯彻损害担责原则我国制定了“谁污染、谁付费”的环境保护原则,公司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环境侵权责任。环境侵权行为具有间接、因果关系复杂的特点,大多数环境侵权行为是通过环境污染、产品缺陷等给受害者带来损害;同时环境侵权的损害后果要通过长时间、多因素累积之后才会变得明显。当环境侵权后果显现时,破产公司早已因为破产清算而失去清偿能力。因此,应在公司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时就开展环境审计,通过环境审计发现破产公司的环境侵权行为,衡量环境侵权带来的损害后果,并对受害人予以赔偿,避免因公司破产而将环境侵权责任转移给政府和社会。2.保障环境受害者的权益《环境保护法》规定,因环境污染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承担侵权责任。对于环境侵权受害者而言,环境侵权行为的发生及其损害后果难以预期,一旦破产公司发生环境侵权行为,环境侵权受害者所能期待的只有环境侵权赔偿。新《企业破产法》规定,企业破产时其破产财产清偿顺序依次为担保债权、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职工债权、社保、税款、普通破产债权,并未单独规定环境侵权责任如何履行。环境侵权行为发生时,受害人可能人身权受到损害,也可能财产权受到损害,为保障环境受害人的权利,应实施破产清算环境审计,将受害人的环境侵权损失以债权或破产管理费用的形式参与破产财产的分配。3.减少社会交易成本美国制定了较为全面的企业环境清理责任制度,分别颁布了《综合环境反应、补偿和责任法》《超级基金修正与再授权法》等重要法案。根据法案,环境污染治理的责任主体包括直接责任主体、潜在责任主体和其他责任主体[2],承继者和破产公司的贷款方等间接方也可能被要求承担环境治理责任,导致部分潜在交易方因担心可能承担破产公司的巨额环境治理费用而放弃交易,加重了社会的交易成本。
(二)破产清算环境审计的审计基础
1.环境审计理论和实务有一定发展环境审计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环境审计理论和实务有较大发展。学者们对环境审计的概念、特点、目标、主体、职责、审计原则等取得了一定共识。大多数学者认为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一种工具或手段,是为控制环境不良影响、确保受托环境责任的有效履行、提高环境活动效果而由审计主体对被审计单位环境责任履行的合法性、公允性和效益性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活动。在实务方面,环境审计的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环保资金审计,还包括审计政府的环保政策和规划、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评价对环境法律和法规的遵循、环境信息披露、环境主管部门对公众环境诉求的处理、环境事件等,审计范围已经大大扩展。同时,不断完善的环境相关法律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为破产清算环境审计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审计依据和审计标准。2.环境审计适用于破产清算程序根据新《企业破产法》的规定,管理人负责接管破产公司的财产等资料、调查财产状况并编制财务报表、管理和处分破产公司的财产、决定其经营和日常开支等管理事务。环境审计在开展时需要寻找有资质的第三方进行审计,识别公司潜在的环境债务,出具环境审计报告,并将审计报告递交给人民法院,这些事项与管理人调查财产状况、编制财务报表、拟定破产财产分配方案的职责相一致。环境审计报告公告后,环境污染受害人可据此向管理人申报债权,要求破产公司就其环境侵权责任进行赔偿。
三、破产清算环境审计的开展
受没有授权或委托、人力资源不足、审计标准缺乏等的影响,我国环境审计的实施主体主要为政府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和内部审计部门的参与程度不高;同时我国环境审计的范围主要集中于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环保政策的执行、环境管理绩效等,审计对象也主要是政府环境管理部门、正常经营的国有企业,而对处于污染行业的非国有企业所开展的环境审计很少。
(一)破产清算环境审计的目标
环境审计是在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产生于环境发展,也服务于环境发展。破产清算环境审计的外在目标是辅助环境保护,通过确保破产公司受托环境保护和管理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方式实现其辅助环境保护的目标[3]。由于破产公司管理人须调查破产公司的财务状况,制作财产状况报告,因此破产清算环境审计的内在目标是评价破产公司环境资产、负债列报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及披露的全面性和环境活动的合法性,监督破产公司全面有效地履行环境责任,而评价破产公司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等则不是其审计目标。
(二)破产清算环境审计的委托人
《企业破产法》规定,破产公司管理人应由人民法院指定,但债权人会议认为管理人存在不能公正执行职务等情形的,可以申请更换,因此破产清算环境审计的委托人应为人民法院或法院授权的.管理人,由其委托事务所进行审计。如果破产前后的审计业务一竿子到底都由破产公司董事会委托,则有可能损害债权人的利益[4]。破产清算环境审计报告为破产财产、破产债务、债务清偿顺序、破产财产分配方案等提供证据支撑,也是法院裁定破产案件的参考,破产清算环境审计报告应提交给法院和债权人会议,对法院负责。
(三)破产清算环境审计的范围
环境审计的范围是环境审计监督、鉴证和评价的内容范围[5]。从环境审计的本质讲,环境审计是对受托环保责任履行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受托人需要履行的环保责任包括环境行为责任和环境报告责任,因此破产清算环境审计的范围也应从这两方面进行考虑。具体来说应包括评价破产公司环境管理体系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各项环境活动的合规性,与不动产剥离有关的环境风险,处理、存放和清理危险存货所产生的环境负债,环境信息披露是否准确、及时和完整,公司经营所带来的环境影响。
(四)破产清算环境审计开展的方式
环境审计可采取强制性的方式,也可采取自愿性的方式。美国环保署(EPA)对其1996—20xx年采用的鼓励性自愿环境审计政策效果统计结果表明,采取自愿性的环境审计政策后,不仅实施环境审计并加以披露的企业数量增加了,而且环境处罚的数量大幅下降了(下降了75%)。自愿性环境审计政策有助于企业预防、发现和纠正环境污染行为[6]。但在我国当前的法律体系下,如果公司破产清算时不及时对其实施环境审计,破产清算后环境责任的履行将无法保障,因此破产清算环境审计应采取强制性的方式。
(五)破产清算环境审计报告的利用
破产清算环境审计报告可在三方面发挥作用。一是用于评价和衡量破产公司是否应承担环境侵权责任及应在多大程度上承担环境侵权责任。实践证明“谁污染,谁治理”原则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进入破产清算程序的公司在存续时间上也无法实现环境治理目标,应采用“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通过破产清算环境审计衡量破产清算公司应承担的环境侵权治理费用,并交由第三方专业环境公司完成。二是可作为法院破产裁定的参考。环境侵权涉及人身侵权和财产侵权,其中环境人身侵权会给受害者带来健康权甚至生存权的损害,法院裁定是否认可债权人会议通过的破产财产分配方案时,应考虑该分配方案是否包括了环境侵权赔偿,并可要求对环境人身侵权债务予以优先清偿。三是可为污染行业环境治理提供参考。同一行业中各公司的环境管理系统、环境风险存在一定的共性,公开破产清算环境审计报告可为其他公司环境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也有助于行业协会加强对行业成员的指导。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剑波.美国破产企业的环境清理责任及其启示[J].重庆社会科学,20xx(4):81-84.
[2]U.S.EPA.Comprehensiveenvironmentalresponse,compensation,andliabilityact:asummaryofsuperfundcleanupauthoritiesandrelatedprovisionsoftheact[A/OL].
[3]李雪,石玉,王纪瑞.对环境审计目标的再认识[J].财会月刊,20xx(6):78-80.
[4]尚洪涛.企业破产审计的回顾与评价[J].会计研究,20xx(8):84-87.
[5]程亭.环境审计范围拓展研究[J].新会计,20xx(12):25-27.
[6]游春晖,张龙平.美国环境审计制度变迁及其启示[J].财会月刊,20xx(8):91-94.
审计论文9
一、引言
客户重要性是学术界关注的影响独立审计质量的因素之一。一方面审计客户与注册会计师之间是一种双边垄断关系。为了挽留客户,审计师有动机牺牲他们的独立性并提交有利于客户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对其经济依赖性越强,更可能妥协独立性,降低审计质量;另一方面审计诉讼风险和注册会计师的名誉机制可以抗衡独立性的丧失,客户越重要越促使审计师提高发现财务报告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对于审计客户重要性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国内外文献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国内外相关学者的观点大致有三种:审计客户重要性与审计质量负相关(Chen et al,20xx;陆正飞等,20xx;薛高亮,20xx;曲振帅,20xx),即客户越重要就越会损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使得审计质量越低;审计客户重要性与审计质量正相关(Li,20xx;Vineeta D.Sharma,20xx;李明辉20xx;王月悦,20xx),即客户越重要就越会促使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使得审计质量越高;审计客户重要性与审计质量无相关关系(Chung and Kallapur,20xx;刘启亮,20xx),即客户重要性不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以上三种观点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对审计客户重要性度量方式在选取上存在差异造成的,也可能与数据选取的完整程度、数据来源的国别、样本期间有关,也可能是研究视角的不同,也可能是由于审计客户重要性与审计质量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博弈现象。
本文专门综述国内外研究学者在研究审计客户重要性对审计质量影响研究设计环节,即审计客户重要性的度量,以评述审计客户重要性的不同度量方式下,审计客户重要性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二、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综述
(一)客户重要性度量指标选取。国外学者对审计客户重要性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的研究较早,审计客户重要性的度量方式一般采用相对数的形式,对于客户重要性的度量指标国际上尚无一个统一明确的指标,但是通过归纳以往学者的研究,通常采用的度量指标主要有准则现值的比重、事务所的收入比重、审计客户的审计费用的比重、审计客户的销售收入、审计客户的资产规模。
1、准则现值比重。理论上,客户重要性是指从某一客户处获得的准则现值与从所有客户处获得的准则现值的比率,但由于准租现值不可观察,且识别存在较大困难,因此理论上审计客户重要性的度量方式在实务中无法实现,研究学者开始探讨其他度量方式。
2、事务所的收入比重。由于理论上采用准则现值度量客户重要性的方法无法实现,相关学者提出了其他替代指标。DeAngelo(1981)率先提出从某一客户处获得的收入占会计师事务所总收入的比率可以作为客户重要性的较好替代变量。党文英和杜庆宁(20xx)、吴溪(20xx)都采取这种度量方式对审计客户重要性进行度量。采用该种度量方式下的研究表明审计客户重要性和审计质量的关系并不趋于一致。
3、审计客户的审计费用比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多数学者认为从某一客户处获得的收入占会计师事务所总收入的比率作为客户重要性的度量方式具有可观察性,有助于对审计客户重要性的理解,但是由于所有事务所收入信息尚未公开披露,数据较难获取。以审计客户的审计费用比重为度量指标并未使学术界的研究结果趋于统一。王兵(20xx)研究发现审计客户重要性并不影响审计质量;但陆正飞(20xx)的研究则表明审计客户重要性与审计质量呈负相关关系。
4、审计客户的销售收入比重。通常审计费用的高低与客户的规模是成比例关系的,客户的规模通常可以用客户销售收入或者资产总额表示,以审计客户的销售收入比重度量审计重要性,其在数据获取上存在一定优势。Francis J.(20xx)、李明辉和刘彩霞(20xx)得出审计客户重要性与审计质量不一致的观点。
5、审计客户的资产规模比重。以审计客户的资产规模比重度量审计客户重要性,既可以很好地代表审计收费,也方便数据的获取。这是因为审计收费是以公司的资产规模为基础的,其与审计费用的相关性最高。Michael C.Knapp(1985)首次提出以客户资产规模比重度量审计客户重要性,这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在以后的研究中应用较广,特别是解决了我国信息披露不充分时数据获取困难的问题。Douthett Jr(20xx)认为审计客户重要性和审计质量无相关关系,而曹强、胡南薇和王良成(20xx)、刘启亮(20xx)、曲振帅(20xx)认为客户重要性与审计质量显着负相关;喻小明(20xx)、刘峰(20xx)的研究则表明客户重要性与审计质量显着正相关。
(二)客户重要性度量数据来源。度量审计客户重要性所采用的数据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事务所来自所有上市客户的收入为基数;另一种是以事务所来自所有客户的收入为基数。可见,第二种数据获取更加完整,更加符合理论上对审计重要性的定义,但是第二种数据来源较难获得,因此以往文献普遍采用第一种度量审计客户重要性,而吴溪利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数据库,取得事务所来自所有客户的收入数据,发现审计客户重要性与审计质量成正相关。
(三)客户重要性研究角度。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将分析视角细化到分布层面,还可能进一步体现在业务项目层面、注册会计师个人层次的分析上,这是因为相比事务所整体数据,事务所各个分部的业务、业务组数据、注册会计师个人层次更难以被完整观察。当把研究角度转换到分所层面、业务项目层面、注册会计师个人层次时,审计客户重要性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是较新的领域。
1、总分所层面。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扩大和分所不断增加的背景下,Choi J et al(20xx)从总分所层次度量审计客户重要性,研究表明审计客户重要性与审计独立性并不显着;吴溪(20xx)将事务所分为总所和分所,考察了会计师事务所总所和分所审计质量的差异,以及分所规模大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与此同时,又有研究学者进一步将总分所进行四大非四大划分,可见研究视角越来越细化。
2、项目组层面。除了在总分所层次,Chung和Kallapur(20xx)认为审计业务具体是由项目组来实施的,而与事务所独立性无关。具体到项目组层次的研究目前比较少,更确切的说是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但是并没有在实证中加以运用。
3、个人层面。Ling Lei(20xx)从注册会计师个人层次度量审计客户重要性。闫焕民(20xx)试图从注册会计师个人层次进行相关的审计研究,当然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很少有研究学者涉及,主要原因在于数据获取的难度很大,如果能够充分准确地获取注册会计师个人层次的收费水平将会大力推动在该方面的研究。
三、研究现状评价
(一)度量指标的评价。综合以上文献,会计师事务所对重要客户的经济依赖是否会损害审计质量目前还未达成一致的研究结论。审计客户重要性是审计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们的关系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公司内部治理水平、法律环境等的影响,然而在两者关系中引入第三种因素的研究还不够丰富。
在衡量审计质量指标的选择上,我们应该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不能一味地照搬国际作法。理论上采用会计师事务所收入比重(或审计收费)度量审计重要性最为合理,但是由于实际操作,应以各公司的资产总额取对数比重作为审计重要性的指标。
(二)数据来源的评价。在度量审计客户重要性时,往往受到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研究者在完整度量事务所业务收入的基数方面存在挑战。当以上市客户(而非全部客户)的经济利益作为客户重要性基数时,不同事务所在客户收入来源结构上的差异被忽略,然而,如果采取更为完善的数据(所有客户),审计结论将改变,审计客户重要性与审计质量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因此,以往研究文献往往存在数据不全面的问题,这也是需要改进的,但这方面改进将取决于今后的信息披露水平。对这种度量偏差(吴溪,20xx)的注意将意味着今后的研究者有必要尽可能获取完整的事务所客户收入基数,而不是仅限于上市客户,同时也使监管机构考虑对外披露每家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业务收入结构,因为该信息对包括研究者在内的公众准备理解客户重要性的经济后果具有价值,如果客户重要性仅基于上市客户度量,读者应该对研究结果保持警惕。
(三)研究视角的评价。审计客户重要性对审计质量的实证研究可以大致划分为会计师事务所整体、分所、项目组和注册会计师个人层次。
关于审计客户重要性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将分析视角细化到分部层面。将研究推进至分所层次可以显着提高审计理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对于研究视角细化到项目组和个人层面的研究,目前来说很少,主要原因还是归于数据的获取困难和缺乏理论支持,特别是在个人层面,影响个人能力的有很多因素。将涉及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相关知识,这两个层面的研究是新的研究领域,这将是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四、未来研究方向
(一)基于所有公司完整数据进行度量。基于以所有上市公司还是所有公司数据来源度量审计客户重要性,我们可以得出今后的研究方向更倾向于以所有公司数据度量审计客户重要性,研究的问题也不仅仅局限在审计客户重要性对审计质量的影响,还可以研究不同度量方式下产生的偏差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以及该偏差在总所、分所层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二)分所层面的深入研究。分所层面的审计实证研究是未来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值得研究的课题很多。以下研究方向尤其值得关注:
1、客户特征对于分所审计的影响研究。目前,客户特征中仅有客户重要性对于分所审计的影响得到了广泛重视,客户特征不仅仅限于客户重要性,客户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对于分所审计的影响都应该值得引起足够的关注。
2、分所审计的经济后果研究。据我们所知,目前仅有Li等(20xx)对分所审计的经济后果进行了直接的研究,其余一些文献(曹强,20xx;吴溪,20xx)虽然涉及到分所审计的某些经济后果。未来需要从不同角度直接研究分所审计的经济后果。
(三)个人层次的审计研究。今后的研究方向可以更进一步在注册会计师个人层次度量审计客户重要性,当然也可以参考吴溪(20xx)的文章提出客户重要性度量偏差在审计师个体层面上的可能表现及其影响。
审计论文10
社会审计与政府审计的区别
注册会计师行业属于“社会独立审计”范畴,与国家行政机关的“政府审计”比较,独立审计的地位、职能及特点显而易见。两者之间主要有五点区别或不同。
一是“官办与民办”。政府审计工作是在履行监督稽查的行政职能,通常称为“政府审计”;而独立审计是由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专业人才通过组成会计师事务所来实现其“公证”职能,相对“独立”于政府行政,也因此称之为“民办”。
二是“审计对象不同”。政府审计的对象多为政府所属各行政职能部门以及关系国民生计的有关机构、大型企事业单位。独立审计的对象绝大多数就是企业、公司、民间社团等。
三是“委托人不同”。政府审计的委托人是各有关的行政机关,如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及具有行政职能的证券监管部门等,这些部门在执行审计监督工作时不收费。独立审计的委托人是国家法律、法规规定需要经由注册会计师查账、验证的企事业单位、公司等;委托时双方必须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业务委托书”,明确委托审计事项及服务收费等。
四是“审计目的不同”。政府审计的目的是防止国家公务人员营私舞弊,监督政府所属有关部门财务收支是否合法合规。独立审计的目的是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转,促进社会经济活动在公平、合理的环境下竞争,保护各方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五是“审计手段及方法不同”。政府审计带有强制性质,被审计单位有责任和义务给予配合。独立审计则是“你委托,我服务,并收费”,依据的'是《企业会计准则》及各有关会计核算制度和核算办法,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程序、方法对被审单位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资料进行审计。独立审计不受政府方面带来的“干扰”,也不接受企业、公司的“指意”,需要指出的是,独立审计质量如何,也要接受政府的监督和指导。
比较政府审计与独立审计的职能、地位及特点,旨在使我们的注册会计师摆正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干什么、应当怎么干,以达到自觉地加强对审计风险的控制,维护自己以至行业的声誉。
审计论文11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作为一种专门的审计制度,自产生以来,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我国审计实践中虽至今尚未正式推广,但随着时间的发展,随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推广发展,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付之实践是必然的。因而,我们必须面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这一新的课题。本文从外部性的无效率产生的成本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经济学意义,从科斯定理外部性内部化分析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经营的一部分纳入会计对社会审计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可以参考的指标。
关键词:社会责任;审计;企业
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概述
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已不单单是满足自身私利的经济个体,企业作为经济体,是社会经济体系中的一部分而需要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目的必须存在于企业本身之外。
事实上,企业的目的必须存在于社会之中,因为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企业的社会性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德鲁克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中提出了企业经营的八大目标,即:营销、创新、人力资源、财务、实物资源、生产力、社会责任、利润。企业经营成功与否应从以上八个方面来衡量。无独有偶,美国《财富》杂志开设了“美国最受敬慕的公司”的评选活动。测验内容包括:公司的改革创新情况、管理质量、员工素质、产品/服务质量、长期投资价值、财务状况、社会责任感以及公司资产运用等方面。德鲁克提出的企业经营的八大目标和该评选活动有利地证明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重要性意义。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分为企业内部和外部两部分。企业对内部履行的社会责任包括股东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完成程度,员工的福利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要求履行的外部社会责任包括对环境的保护,参与公益活动,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
二、社会责任审计的概念及范围
随着社会责任会计的'推广发展,社会责任审计付之实践是必然的。社会责任审计的概念及范围受到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企事业单位要履行的社会责任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要根据目前的社会大背景确定社会责任审计的概念及范围。社会责任审计是指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社会责任的履行进行审计,以督促和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企事业单位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与社会责任审计的发展是孪生兄弟的关系,就好比一个体系中只有行为人,没有监督人,再好的制度和规则也会失去应有的效力,因此,社会责任会计的广泛运用促使审计人员对下列三类问题进行审计:(一)从宏观上看,发展某项事业的能源消耗对整个社会是否值得;(二)某些事业的开发是否有利于社区和工人生活水平的改善;(三)某些行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发放的利润和工资是否值得社会为其在污染和消耗稀有资源方面付出代价。
三、社会责任审计的经济学必然性
英国经济学家皮古首次提出了“外部效应”的理论,即某一生产者(消费者)的行动直接影响到另一生产者(消费者)的成本(效用)。比如某一生产者排放的污水增加了另一生产者安装净化水质的设备费用。社会责任审计的发展与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的外部效应是息息相关的。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的同时对他人造成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无论是正外部性或负外部性都会造成经济的无效率。当存在正的外部性时,由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成本过高,企事业单位提供的产量不足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当存在负的外部性时,平均私人成本低于平均社会成本,结果,即使是在某些企业离开产业才有效率时,这些企业仍然留在产业内,负的外部性鼓励太多企业留在产业内,而这种负外部性的企业通常会对社会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进而造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不足和缺失。然而,按照科斯定理,外部效应可以内部化,这就要求把社会责任的履行当作企业的一部分,并进行有效地监督反映,企业把履行社会责任当作经营的一部分,在成本核算时就应采用平均社会成本来决定产量大小。而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的考虑,难免会以不履行社会责任的较小的成本来决定产量,这就决定了审计要适时地出现,以审核监督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情况。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定量化的指标如果没有相关措施进行监督反映,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力度必定会大打折扣。另外一方面,企业的经营行为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社会责任审计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审核,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保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四、社会责任审计的指标分析
对社会责任进行审计,首先要对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企业社会责任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因为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具体情况不同可以参照的标准不同,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责任审计体系是必要的。
(一)企业环保责任履行情况
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和已有的环境标准对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进行审核,以督促企业完成自身应尽的环保责任,为社会环境的改善做出应尽的义务。企业环保责任的履行还可以通过企业对废气废水处理装置的资金投入进行量化分析。在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中,相对指标具有更好的可比性。企业对废气废水的投入与企业的性质及企业的规模有关。单从排污方面划分企业,企业可以分为严重污染企业,轻度污染企业和无污染企业,从现实角度来讲,无污染企业基本是不存在的。企业或多或少都会对他人或企业单位造成负面影响。应从企业产值及对社会经济和公民生活带来的福利研究企业是否应该占用其正在占用的资源并且估计企业占用资源的合理性。在企业合理占用资源的基础上对企业环保责任的履行进行合理评估。现实中通常采用的方式是企业污水或污气排放可以量化,健全相应的污水污气排放标准和惩罚措施对社会责任审计的有效开展时有利的。企业噪音污染可以通过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影响,以调查表的形式进行访问,定性的方式反映企业是否应该采取措施减少噪音污染,以保证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应对企业减少噪音污染采取的措施,为减噪装备支付的成本进行审核,并纳入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报告中的工作底稿,据此出具相应审计报告。
(二)企业对消费者履行的社会责任企业确保产品质量,提供售后服务,接受消费者信息反馈,并赋予产品说明以便顾客了解更多的情况。企业与消费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德鲁克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创造顾客”。企业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供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消费,尽力满足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效用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可以从销售发生和售后服务及与销售有关的其他方面如折扣、担保、送货上门等来考查消费者获得的效用,消费者效用指数应该作为社会责任审计的一个参考标准。
(三)企业的社会福利履行情况
企业对下岗职工的安置,及近年来不断提高退休工人的退休金体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我国人口渐趋老龄化,老年人成为越来越扩张的消费群体,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负担更多的退离休工人的工资,其实从其反向作用来讲老年人工资的上涨会促使他们进行消费,消费拉动经济上涨,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产生有利影响,可以通过退休工人的工资上涨幅度与通货膨胀幅度的相对指标来审核企业对退离休人员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北京市提高退休职工工资标准每月最低发放563元是企业对退离休工人的社会责任履行,对提高退离休人员的生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企业对潜在失业人员的继续留任,在很多企业内部,按照员工创造的效益来讲部分员工已经不符合继续留任标准,而企业为了社会安定及员工个人福利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安置剩余劳动力,如近年来屡屡出现的高校合并,合并后的机构并未精简,反而出现了一批只拿工资不谋实事的架空领导层,很显然对事业单位造成资源浪费,并且提高了事业单位的成本,另外一方面却是事业单位社会责任的履行,倘若因为精简裁员造成部分大龄工作人员离职且无工作可做,无工资可领必定造成社会不安。金融危机后,很多企业裁员停薪造成社会短期内的舆论不安,并给被裁员工带来很大的生活和心灵创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安置更多的人员,有利于社会安定。当然,这一指标并不是越高越好,企业超出正常营业需要的劳工量的水平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范围内审核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
(四)企业对内部在职员工履行的社会责任审计可以通过对职工工资及奖金的审核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审。现实中职工工资的高低与企业经济效益呈正相关的关系,企业经济效益越好,员工工资越高,企业经济效益越低,员工工资越低。因此审计部门可以测算出不同级别的员工工资与企业经济效益的比例关系如测算出一个百分比并以此为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员工工资进行抽评,在员工的五险一金方面,除了参照国家的法定标准之外,还应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在把国家标准作为员工福利的最低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上调。
社会责任审计的健全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避免了传统中企业只追逐自身经济利益,而忽略了整个社会的效益,更加强调企业的社会性,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整个人类的生活水平。因此,要应时之需,积极促进社会责任审计的发展。
审计论文12
一、信息化环境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意义
1.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环境的不断完善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其涉及到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包括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等等,内部审计工作的复杂性与技术性越来越高。因此,在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就必然促进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特别是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要求管理人员从多个方面考虑,进而提高了其综合素质与治理水平,能从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为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提供建设性意见。
2.加强企业风险管理
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而言,其最基本的职能就是查错防弊以及监督评价。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开展使得企业各项内部工作的运行得到了有效而全面的监督与审查,使企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得以发现并得到处理,同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也能够得到弥补,进而使得资源浪费的情况得到有效避免。此外,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实施,能为企业的建设提供科学的一局,确保企业管理层决策的正确性,避免其判断失误,使企业运营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得到最淡成都的避免,为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组织管理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的制度建设越来越完善,特别是对民营企业而言,其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其职能已经不再停留在监督这一方面,更多的是已经朝着服务的方向发展,并且注重对业务过程的审计,具有更强的综合性。企业内部审计除了要进行查错纠弊工作,还需要分析与评价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各类管理问题,例如,经营环境、风险、信息传递与沟通等等,并以此为企业的发展与建设提供建设性意见,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使企业的组织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4.为企业提供咨询,改善组织运营效果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完善,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其内部审计工作的改革与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与范围不断扩大,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更多是体现在为企业管理的服务中。企业内部审计是基于企业整体情况进行的审查工作,通过对企业运营管理的数据分析,为企业的管理者的决策提出真实可靠的依据,以此保障决策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使企业面临的风险得到有效降低,为企业组织运行效果的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5.为组织增加价值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就是为组织增加价值。通过对企业运营管理中各项工作的有效性评价,为企业组织经营管理的改善提供充分的依据,促使企业组织价值的最大化得以实现。
二、信息化环境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制约了其职能
随着会计信息化不断深入,会计工作模式与企业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会计管理理念、业务流程的调整使内部审计的工作中心偏移,会计信息的特征也有一定的变化。而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使得内部审计的问题被扩大。众所周知,大部分民营企业都带有家族性质,其内部管理层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家族网络,企业持有者主要为家族人员,其凝聚力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家族,企业的管理手段也以家庭事务管理为主,也就是说企业利益即代表家族利益。如此一来,通常情况下企业主就是企业的主要决策人,而由于不同的民营企业其持有人有着不同的特点,包括经营理念、文化水平等等,这就会对内部审计产生直接的影响,决定了其方向与重点,进而使审计结论的表达受到影响。并且对于产权高度集中的家族式民营企业而言,家族成员基本是企业内部各项事务的决定者,即“内部人说了算”,而有的家族成员在专业背景与水平上有所欠缺,这一类特殊群体通常担任重要职位,其中内部审计部门也不例外,这就使得内部审计的职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出现“内部人审内部人”的不合理情况,进而难以保证企业目标得以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使得审计的效率与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2.民营企业忽视现代企业制度及内审制度的建立
现代民营企业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内审制度建设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管理人员对现代企业制度及内审制度的建设没有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企业制度建设的缺失,使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并不明确。与企业治理不同,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是更加具体。然而在实际内部审计工作中,大部分企业的目标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将财务工作中的.“查错防弊”作为主要目标,而忽略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次,由于国家并没有强制规定民营企业建立内部审计制度,使民营企业在内审制度的建设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中,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主要由行政管理人员负责,缺乏有效的监督,难以保障审计工作的客观性与独立性。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内审机制,使得民营企业缺乏对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导致企业财务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又或者是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的设置存在很强的随意性,导致内部审计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3.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不够广泛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内部审计制度恢复以来,受到该改革开放与经济转轨的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基于财务会计审计开展的,其主要职能就是对财务工作的监督,尽管有的企业针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了相关机构的建设,也加强了人员配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约束机制的建立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有所提升。然而就整体而言,民营企业的财务审计的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及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大部分审计工作都是由财会人员承担的,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技能,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的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展,同时其包含的范围也不够广泛,仅仅停留在财务的审计方面。
4.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手段不够完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并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民营企业在管理与经营的方式方法上也必然发生巨大的改变,这就对企业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其朝着现代化、信息化的方向反战。然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内部审计手段仍然不够完备,难以发挥内部审计的应用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内部审计队伍建设不到位,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缺乏对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掌握,相关专业人才也比较匮乏,导致企业内部审计手段落后,仍然沿用传统的手工操作的方法,对于层次较高的工作而言,这具有十分大工作量,同时错误率极高,难以保障内部审计的质量与效果,与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审计提出的要求完全背离。
三、信息化环境下完善和发展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1.民营企业的最高领导层要认识到内审的重要性
不同民营企业的领导者在文化水平,经营理念上有所不同,许多民营企业领导人的自身素质有待提升,难以转变传统观念,并且受限于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水平,导致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并不高,难以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为此,为了确保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完善,首先就需企业高层领导人员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明确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要求领导人员基于对内部审计的认知程度,利用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业务流程以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进行揭示,并以此提出相应的审计措施,使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得到解决,进而才能让领导层看到内部审计的作用。
2.民营企业要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民营企业的家族性质很强,而为了实现向现代化企业的过渡,就必须针对家族式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调整,引进市场竞争机制,确保企业管理人员的职责得以明确,使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弊端得以解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建立集体决策机制,确保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够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与管理。目前,民营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管理难度越来越复杂,仅仅凭借企业主的个人意志来进行决策难免会出现失误,进而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而集体决策机制完善,不仅使企业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同时能使高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得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认同与肯定,使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得以增强。其次,还应调整用人制度,任用非家族集团的人才,如此才能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此外,还要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企业内部形成良性竞争,以此使企业员工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再者,还应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建设,提高监督力度,确保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处于一个严格监督环境之下,以此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客观性。
3.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内容与范围要合理扩大
除了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民营企业还应适当扩大内部审计的内容与范围。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完善,企业在经营手段,运行机制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对民营企业而言,必须对其管理模式进行积极的优化与调整。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应转移工作重心,注重预防工作的开展,实现部门审计向业务流程审计的转变,应从全局出发,扩大内部审计工作内容与范围。在以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内容主要为财务会计审计,具有经营性质,而随着内部审计内容与范围的扩大,民营企业除了财务会计的审计之外,还应对企业治理到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考虑,不仅要对财务指标进行考核,同时还要将非财务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并且实现静态与动态的审计。应考虑企业风险的防范来实现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强化,促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得以有效提高,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民营企业内部审汁的审计方法和手段要更新
上文提到现阶段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审计方法不完备的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高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与水平,就必须加强内部审计方法与手段的更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针对传统的审计方法与手段进行调整与改革,并采用新的审计方法,例如,内控制度评审、风险基础审计等等,同时还要控制审计成本,使审计风险得以降低,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得以提高。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其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应以内部控制与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主要目标,以此才能使其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就是对传统审计方法的改进,并发展与应用新的分析评价技术,同时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审计工作效率得以提高,保障审计工作结果的合理性与客观性,避免舞弊行为。此外,还应加强先进审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在计算机系统的审计监督的实施过程中,还应采用新的内部审计方法,以适应电算化环境的不断深入。此外,为了确保新的审计方法与手段得到有效实施,还应从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入手。作为开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主体,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而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经营、财务管理以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工作越来越复杂,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这就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在知识结构、专业水平以及工作能力方面进行不断提升。为此,必须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水平,如此才能确保审计人员能充分掌握新的审计方法与手段,适应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需求。
四、结语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现代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与完善对于企业的建设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为此,我们应根据民营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和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规划,找出问题的关键,把握信息化条件下创新的解决方法,使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得以强化,为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审计论文13
[1] 程之议. 浅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xx(18)
[2] 张俊生,张琳. 特殊普通合伙制让审计师更稳健了吗?--来自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转制的经验证据[J]. 会计与经济研究. 20xx(04)
[3] 刘行健,王开田. 会计师事务所转制对审计质量有影响吗?[J]. 会计研究. 20xx(04)
[4] 周中胜. 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与审计收费[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xx(02)
[5] 张敬之. 特殊普通合伙的市场反应研究--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例[J].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20xx(01)
[6] 李瑞青,白洁.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研究[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xx(01)
[7] 郑杨. 会计师事务所转制分析--基于信永中和转制为特殊普通合伙制的思考[J]. 财会通讯. 20xx(31)
[8] 李江涛,宋华杨,邓迦予. 会计师事务所转制政策对审计定价的影响[J]. 审计研究. 20xx(02)
[9] 肖小凤,王善平,肖雯. 论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制度的'完善[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xx(05)
[10] 刘启亮,陈汉文. 特殊普通合伙制、政府控制与审计师选择[J]. 财会通讯. 20xx(24)
[11] 程启智,刘三昌. 对特殊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些思考[J]. 商业会计. 20xx(07)
[12] 张连起. 特殊普通合伙转制的实践与体会[J].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xx(04)
[13] 孟晓俊,严慧. 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探讨[J]. 生产力研究. 20xx(12)
[14] 章立军. 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与应对--第四届立信会计学术研讨会综述[J].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xx(06)
[15] 何新容. 我国特殊普通合伙债权人保护制度的完善--兼与美国相关立法比较[J].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xx(04)
[16] 王星灿. 试析特殊普通合伙律师事务所律师的“过错”[J].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xx(08)
[17] 黄洁莉. 英、美、中三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演变研究[J]. 会计研究. 20xx(07)
[18] 冯延超,梁莱歆. 上市公司法律风险、审计收费及非标准审计意见--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审计研究. 20xx(03)
[19] 王棣华. 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合伙制改造[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xx(03)
审计论文14
一、企业审计风险的定位及概念阐述
对于企业审计风险的概念定位,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两方面来看,广义的企业审计风险是面对各种不同环境中的综合性因素为参考要素,进行的审计工作职业风险;而狭义的企业审计风险则主要指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对于特定企业的特定经营状况进行了错误的审计核查并提供错误的审计报告。其实质而言,其实是审计单位和个人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并未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产生了审计风险,这主要分为两种不同的层面:其一,是审计人员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中的严重漏洞、缺陷没有按相关标准进行严谨的审计,使审计工作存在风险;其二,审计的范围存在重大缺陷,而审计人员却并未发现,并对其做出不恰当的审计报告。企业审计风险在客观条件下是可控的,其风险分为三种: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其中:固有风险是指在企业内部财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业务差错或工作不完善而造成的风险;控制风险是由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原因而导致的财务差错无法得到及时发现和纠正的风险;检查风险是审计工作人员由于自身原因,在检查过程中对企业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缺陷未发现和处理所造成的风险。这些不同种类的企业审计风险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客观可控性、利害双重性、内在潜藏性、普遍与偶然共存性。由这些特点可以看出,企业审计风险是在客观条件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存在条件客观性前提下的可控和防范性特点,同时,企业审计风险由于主观因素的原因而具有潜藏性,需要审计人员的丰富经验和审计能力来加以判断,在各个普遍存在的审计环节进行不同的审计策略。
二、新形势下企业审计风险出现的原因剖析
1.法规体系尚未健全的大环境因素
我国的企业审计体系还有待健全和完善,在市场变幻的竞争经济新形势下,相关的法规体系缺乏整体配套性,零散的企业审计相关内容理论性研究较多,而可操作性的成分较少,对迅速发展的经济新态势无法做出有效的应对,无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同时,有关的企业审计法规存在一定的矛盾性,由于其法规制订时的欠统一性,使法规之间存在一定的互相矛盾性,较难于在新形势下统一指导企业审计工作。
2.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尚未优化的内部因素
新时期下,我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各种不同形式的企业不断涌现,呈现出许多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他们在经济发展和壮大的同时,欠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概念,没有真正实现企业的经营权和管理权职责划分,使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工作难以有效推进。
3.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欠缺
在企业的现代化运营和管理模式中,不但要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还要强化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意识,而在我国的企业中存在较多的企业审计未独立的现象,审计工作经常会受到其他部门的干涉,致使审计工作的独立监察职能无法得到有效实现,或者还因企业领导决策层的干预而导致较高的审计风险频率。
4.新科技形势下的企业审计模式落后
在科技进步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下,企业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高新技术的冲击,企业审计工作在新技术和新环境下欠缺积极应对能力,原有的审计模式也较为落后,原有的抽样审计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其主观臆断性程度较大;同时,由于对高新技术的欠缺,使正常的审计工作会出现线索的缺乏,而导致审计风险的频率增加。
三、新形势下的企业审计风险规避与防范思考
1.相关法规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我国在企业审计方面的相关法规政策需要加强和完善,尤其要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局面和新趋势,进行统一、全面、可操作的企业审计法规体系构建,必须将市场经济、竞争经济中的各种要素进行权衡考虑,制订出与企业审计相适宜的相关法规,注重新形势中的企业审计的流程细化和可操作化,有效发挥出企业审计法规就有的效用。
2.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优化与完善
企业在迅速发展的市场竞争形势下,要不断强化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机制,针对内部存在的缺陷及问题进行优化,在正确辨析企业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资源的整合与科学的调配,使企业审计工作在优化的内部控制环境下,得到有效的开展。
3.确立企业审计的独立性地位
企业审计工作必须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企业其他部门无权进行干预和控制,企业的领导决策层更要积极认识到企业审计独立的重要性,不凭个人主观意识进行企业审计工作的干预与指挥。
4.强化企业审计工作的现代化手段
全新的网络信息环境新形势下,企业审计工作要加强其内部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先进的科技手段之下进行审计模式的应用,以企业的自身状况及特点为指征,进行创新的、适用的企业审计方法与模式运用。综上所述,企业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并切实可控的,它具有一定的表现形式和特点,需要我们不断地找出企业审计存在的各种原因,进行新形势下的审计风险规避策略。
审计论文15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财政性投资力度逐步加大,国家大型投资项目,如水利、公路、铁路、机场等建设项目在全国各地相续开工建设并陆续竣工。如何更好地开展对国家大型投资项目的投资审计,加大投资审计工作的力度,确保国家财政性投入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这个问题已现实地摆在我们的面前。从以往的审计情况看,很多违纪违规问题多是在其发生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被发现和制止,这影响了投资审计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审计时效性在一定程序上得不到充分体现。甚至个别项目出现的问题待到审计查出时,已造成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对此笔者认为,应对现有的开工前审计、概预算执行审计、竣工决算审计三段式审计方式及操作办法作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因为国家大型投资项目往往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大,专业特点明显,若采取事前、事中、事后三段式审计方式。由于受人手、经费、时间的限制,事前、事中阶段各级审计机关往往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少,审计作用不甚明显,而在事后阶段即竣工决算审计阶段才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对整个工程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实施全面审计,一些重大问题此时才得以揭露,相对而言,审计监督关口已滞后,时效性已不很强。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好投资审计的作用,监督好重点资金、重点项目将监督关口前移,笔者认为,积极开展国家大型投资项目远程网络审计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国家大型投资项目远程网络审计,就是各级审计机关与项目法人之间建立各种资料的网络联结,通过完善的数据采集方法,定期采集管理、财务、工程数据,及时分析发现违纪违规线索,做到远程动态监控,在此基础上,发挥快速反映功能,加大监督力度,充分发挥投资审计的防护性作用。
开展国家大型投资项目远程网络审计的意义和作用在于:
一是能积极前置审计关口,实现从源头上动态掌控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国家大型投资项目远程网络审计,就是以项目为载体,以资金为主线,利用计算机技术,抓住各个关键环节,逐步分阶段地分析掌握违纪违规情况,与现场审计密切结合,及时查处。做到防微杜渐,充分体现投资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发挥其防护性作用。
二是能把握需求,锐意创新,不断完善和补充我国现阶段三段式审计方式。开展国家大型项目远程网络审计,各级审计部门可以在工作单位对项目资金走向、单项单位工程完成投资情况、待摊费用支出等情况实行远程的、动态的、不间断的监督,从而实现从单一的'静态审计变成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变成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时点审计变成时点审计与适时审计相结合。真正做到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审计结合、并重。
三是能充分发挥远程网络审计的优势。网络审计使审计工作减少了工作阻力,提高了审计效率和质量。远程网络审计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进入被审计单位的网络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审计数字更加真实可靠。
四是能充分发挥投资审计人员潜能,积极开展人、法、技建设,培养复合性审计人才,提高工作效率。网络审计要求审计人员除了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通讯、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知识。
开展国家大型投资项目远程网络审计,能促使投资审计人员运用网络后台程序,从项目法人的财务、工程、物资采购、设备购置、现场管理等部门汇集到数据库服务器的各种管理数据采集审计所需信息,建立审计数据库。提高并掌握运用《通用审计系统》和专业审计系统对采集数据的分析能力,对大量的网络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检查和核对,及时发现违纪违规线索,做到远程动态监控。从而有效地解决投资审计人员不足与国家大型投资项目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适应时代、社会、人民对投资审计工作的要求。
【审计论文】相关文章:
审计论文06-10
审计论文提纲06-29
内部审计论文05-27
内部审计论文02-13
审计监管与审计质量的审计毕业论文12-08
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的研究分析论文11-23
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05-23
(经典)内部控制审计经典论文05-26
内部审计论文(实用)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