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规划视角下的感性消费研究

时间:2023-03-21 23:01:22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营销规划视角下的感性消费研究

内容摘要:现代企业应在准确把握消费者感性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特点的基础上,力争在营销实践中合理界定自己的位置,进行针对性的战略设计规划,以灵活多样的营销方法和策略应对感性消费潮流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感性消费 营销观念
  
  当前我国的消费市场需求不仅在总量上日渐增长,而且在结构上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无论是有形的物质产品还是无形的服务类产品,在消费者的选择中均日益呈现出差异化、多样化、个性化等特点,这标志着现代社会进入了重视“情感价值”胜过“机能价值”的时代,也就是说人们更加重视消费中的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及精神的愉悦和舒适,这类消费活动可以被称为“感性消费”,具体而言是指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品选择时,所依据的是感性原则即以对商品的直观感受、情感、偏好和象征性意义作为消费选择的出发点。
  分析发现,商品具有的客观属性固然重要,但是对消费者来说,他们只承认和接受他们所感受到的特性,即主观认知非事实认知,也就是说,现实中为顾客喜欢的商品不仅是由于其客观品质好,更重要的是由于顾客主观上对其予以认同和欣赏。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创立者之一唐?舒尔兹也认为:认知的重要性胜于事实,企业面对的主要议题之一是现在的消费者在面临购买决定时,越来越依赖主观认知而非事实。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依据,往往是他们自以为重要、真实、正确无误的认知,而不是来自具体的理性思考的结果,对消费者而言,他们认识到的就是事实。据此可知,消费感性化潮流得以形成的心理学基础就是消费者对商品功用的主观认知。
  从客观角度分析可以看出,感性消费迅速增长是建立在经济整体快速发展而带来的物质基础条件之上,导致这一趋势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供求关系的转化,消费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成为买方市场。在卖方市场下,由于商品供不应求,所以人们在购买时首先注重的是商品满足生理需求的基本效用,往往无暇顾及对其他功能的要求;而如今商品供过于求,人们开始更多地注重消费能否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对商品的理化性能的关注程度则相对降低。目前我国的消费品市场显示出较为典型的买方市场特征,不同企业生产经营的同类商品在质量、性能等方面已无大的差别。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依循的消费选择标准就由通常的物质实用性指标过渡到了精神享受性指标,即强调商品在具备基本功能、满足生理需求的前提下,能更充分地满足情感及心理需求,消费者选择商品的准则不再基于对其基本功能属性的判断,而是更多地取决于情感上能否认同,因为消费者追求的是商品或服务所能提供的一种感觉或附加价值,这就使得消费选择的感性化色彩越来越浓重。
  
  感性消费行为的特点
  
  与传统的理性消费行为相比,感性消费行为的特点大体上可归结为以下方面:
  消费行为主观性色彩浓重。消费者在消费实践中以情感需求的满足与否作为界定商品价值的标准,因而注重切身体验,重视自身感受。感性消费的首要特点是消费者既是生存者又是享受者,如果说物质性消费是从经济意义上的理性标准来评价和选择商品,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消费的话,感性消费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消费。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消费者的基本物资需要满足后,必然要向高层次的精神和心理上的需要发展,如社交的需要、归属的需要、自我成就的需要等。而现阶段随着社会商品数量的日益丰富,商品质量差异的日益缩小。能否负担得起以及获得何种物质形式,已经不是消费者实施购买行为时关注的要点,情感上能否认可、商品与服务是否迎合消费者的心理才是现代消费者所在意的问题。
  消费行为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特征。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消费,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将商品消费与个性的张扬密切地联系了起来。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不断变革,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之中对所谓时尚的盲从正在发生变化,不少消费者开始意图将消费行为的实施及消费品的选择作为展示自身个性的方式和手段,尤其是对于年轻的消费群体来说,消费过程本身及具体的消费品在很多时候都被当作了显示独特个性的符号。传统意义上的对使用价值的追求部分被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目标所取代。
  消费行为的主动性增强。消费者有意识地介入企业营销,消费行为主动积极,转变了以往被动接受企业营销成果的态度。受新观念导向的影响,消费者不再满足被动地接受营销主体单方面所确定的商品概念,而是开始主动介入商品的生产和营销活动,对于关系自身情感享受的商品属性予以密切关注,依靠自身的消费行为和观点展示对企业的营销活动进行积极干预,引导企业重视其消费选择的新趋势。
  消费行为趋向多元化,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在感性因素的影响下,不再保持高度稳定,而是处于频繁变动的状态之中,显示出易变的特性。感性消费活动中,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和评价是基于情感需求的引导而做出的,由于情感本身具有不稳定的特点,故此导致消费者在不同情境下面对相同商品时形成的反应也是千姿百态。
  如上所述,感性消费行为与理性消费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以此反观传统的营销观念在引导消费层面上存在的缺失,具体表现在:
  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未能对应感性消费潮流的兴起。就根本而言,传统营销观念侧重于将消费者视为理性的个体,尽管不少企业通过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分析认识到,在很多情况下,消费者的实际消费活动并非由纯粹理性支配而做出决定,但在营销战略规划的过程中,仍自觉地以消费者的理性消费行为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而忽视了感性因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传统营销观念导向过分强调适应顾客需求导致反应滞后。尤其随着感性消费的出现,使消费者的需求经常变化,且消费者群体的规模在不断收缩,如果企业仍采取“适应顾客需求”作为自己的营销思想,就会陷入疲于奔命的状态。这是由于企业的生产行为永远难以适应消费者的心理变化,即使勉强为之,也会因消费者群规模太小而使企业无利可图。
  
  借助观念创新创造顾客价值
  
  为适应感性消费潮流的涌动,现代企业在营销实践的过程中不能再将眼光单纯关注在满足消费者的理性需求上,而是应该兼顾感性需求触发的商机,首要工作即是树立全新的营销观念,力求赋予商品和各种营销手段更丰富的情感内涵,借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如果说传统的营销观念要求企业以理服人的话,那么当今的营销观念之核心强调更多的则是以情动人。
  在准确把握消费者感性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特点的基础上,企业应力争在营销实践中合理界定自己的位置,进行针对性的战略设计规划,以灵活多样的营销方法和策略应对感性消费潮流带来的挑战。从战略观念调整转变的角度分析,企业应确立具有主动性、灵活性、兼顾性、创新性等特征的以适应感性消费为导向的营销观念,我们称之为感性营销观念。
  这一观念首先要求企业应明确主动出击、引导消费的构想,设法由被动地适应消费者转变为主动地吸引消费者。简言之,就是针对感性消费需求的可塑性和可诱导性,通过改变营销刺激的强度、内容、方式,去能动地引导需求,开发潜在需求。潜在需求是普遍存在的,并且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而规模日益扩大,内容不断变化。潜在需求为企业提供了众多的机会,由于受购买力、消费意识、消费观念、消费决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这些影响需求的因素受客观环境刺激和企业营销刺激发生改变时,需求必然随之改变。潜在需求的存在及其可塑性,构成巨大而富有挖掘性的市场潜量,在消费者还没有明确提出新的消费需求以前,企业若能主动地引导其需求往更高层次和更广泛领域发展,在市场上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消费机会,必然能够引发消费者的积极反应。

  同时由于在感性消费活动中,商品需求的形成和发展达到一定时期,转向的可能性会逐渐增大,对正在营销相应商品的企业而言风险随之上升,并且与一般商品市场不同之处在于,一般商品市场衰退和转向是具有内在逻辑性的,如经济逻辑、人口逻辑等,因而是可预测的,而感性商品市场的衰退和转向往往是无缘无故,缺乏逻辑性,主要因消费者的感性认识变化而决定。因此,企业为了避免营销中遭遇风险,应随时关注感性消费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营销的工作方向,以灵活多变的营销策略保证自身的安全。
  再者由于感性商品市场的主要特点是市场变化快,商品寿命周期很短,同时消费可诱导性强,因此,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应侧重采用差异化策略,在综合创新和模仿二者长处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和引导消费者的感性需求方向,在迎合消费需求的同时,规避竞争对手的锋芒,有效地应对竞争。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感性营销观念并不排斥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理性分析研究,相反要求企业对消费者的理性消费行为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实践中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的形成和落实是在双重因素综合作用的基础上完成的,所以在把握感性消费特征的同时,绝不能忽视理性的背景。
  
  整合营销策略满足顾客需求
  
  在观念导向得以明确的条件下,企业应进一步对营销策略予以有效整合,特别要考虑到感性商品市场的社会文化、人性、消费心理变化以及感性的敏感程度,合理采用市场细分、产品定位等策略,并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配以不同的营销策略组合,使企业在市场营销中有的放矢,提高效益。具体着眼点可放在如下几方面:
  注重市场调查,准确把握感性需求发展变化的趋势。对消费者的感性需求能否予以有效满足,首先取决于企业对于感性需求发展态势的认识和了解的程度水平,因此对感性需求的动态监测就成为影响到企业营销工作效果的基础环节。由于感性消费需求变动快速多样,因而监测难度可想而知,但其重大意义无可取代,所以企业只有知难而进。在实际的调查中,企业一方面应注意与自身的产品相对应的感性需求变化趋势,另一方面还应注意对系统的外部环境条件给予关注,尽管很多时候具体的感性需求发展轨迹不易捕捉,但毕竟需求的变化与消费者所处的环境条件密不可分,借助对环境的监测,企业是有可能更准确地判断感性需求的发展方向的。
  产品开发应以迎合感性需求为导向。企业应立足于消费者的立场,以消费者心理上能否接纳、情感上能否认同作为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准则,融入企业对消费者的关心与忠诚,同时兼顾产品本身的实用性,充分体现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借以赢得消费者的赞赏和信赖。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无论是最初的创意的寻求,还是产品概念的设计研究,乃至产品开发后期的各种试验性工作的开展,都应以对消费者的感性需求的满足为核心来进行。争取在强化产品的功能性属性的同时,赋予产品更丰富的感性内涵,特别是应在产品的品牌、包装等可能直接触发消费者的感性认识的要素使用上加大投入的力度。当然,由于性质与用途上的差异,决定了不同产品的具体效用和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企业须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设计开发出理想的产品,切忌依据主观想象,为此,企业需要对目标市场的需求有全面、深刻、真切的了解,使赋予产品的感性特征入情入理,切实打动消费者。尽管这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企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但却为赢得顾客、赢得市场提供了有效手段。
  价格的制定应以适应消费者的心理反应为依据。尽管当前企业已拥有了绝大部分产品的价格决定权,但其使用效果却在客观上受到市场供求规律,即产品市场需求量与产品价格相反方向变动规律的严格制约。怎样使产品价格的确定既能保证企业获得合理的收益,又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一直是企业难于把握的,而在适应感性需求的条件下,要实现预期的定价目标,企业需要与广大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在把握其消费心理的前提之下,结合成本、竞争等因素分析的结果作为定价依据,才可能保证最终的产品价格比较容易赢得消费者的理解、认同。具体分析起来,传统的定价方法和策略中,顾客理解价值定价法、需求差异定价法、招定价法、折扣定价法等形式,由于比较充分地顾及到消费者因面对价格时可能形成的心理反应,因而在应对感性需求时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促销方式的采用应投消费者之所好。在系统的营销活动当中,促销对消费者的感性认识的形成所起到的影响作用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同时又可通过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增强其对产品的理性认识,因而其作用值得高度关注。企业若要让消费者接受自己的产品,首先要使其感受到来自于企业真诚的关心、充分的尊重和友善的态度,以缩短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距离,促销正是企业理应主动架设的沟通桥梁。为使得消费者对企业能予以全面了解,企业在促销时,应注意选择适当的信息传递方式,并以对消费者的偏好深入分析为条件,对信息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力求最终从促销的方式到内容都能与消费者的感性需求相适应。在多种促销手段之中,广告对于消费者的影响力是最为突出的,企业在广告策划时如果注重把握好感性诉求,密切关注消费者的情感兴奋点,做到以情动人,引起公众强烈的感情共鸣,对营销效果的提升将大有裨益。
  营销渠道的设计应以保证满足消费者的感性需求为条件。从表面上看,营销渠道的设计对企业的要求比较单纯,似乎只需考虑企业自身的需要,但实际上渠道的选择仍然可能对消费者的感性需求的满足与否产生显著影响。一方面渠道的运作效率一定程度上会直接牵涉到消费者功能性需求能否及时得到满足,进而影响其对企业营销工作的感性评价,另一方面,渠道所包含的中间环节与企业在观念上是否一致也会对全方位的落实感性营销战略产生影响,因而企业在渠道设计和中间环节的选择上态度理应慎重。
  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服务,注重可能引发消费者心理和情感变化的每一个细节。不少企业一直提倡全心全意为消费者服务,但多数企业服务水平一直较低,由此导致消费者的需求满足程度达不到理想水平,企业自身的收益也无法保障。其症结在于缺乏对于消费者的真情实感,因此,推行人性化服务是企业从根本上提高服务水平、满足消费者感性需求的良策。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要求服务形式的完备,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具体的行动,去传递企业对顾客的爱心,让每个消费者都切实感受到企业的真情。
  总之,在感性消费趋势日益兴盛的情况下,企业应审时度势,顺势而为,通过营销战略和战术的及时调整,追求企业收益增长和消费者需求满足的双赢。

【营销规划视角下的感性消费研究】相关文章:

文化视角下我国古代文学的研究(通用8篇)07-26

区域旅游发展理论视角下的凤阳旅游资源开发研究04-29

关于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精选12篇)04-27

论文谈谈电视大众文化研究视角的转换06-05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黄帝内经》的英译08-27

品牌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创造如何走向国际(通用6篇)05-13

法制化视角下的高校管理-高校处分权辨析06-26

惯性独特视角05-02

移动通信基站布局规划研究论文04-15

新刑诉法下社区矫正问题研究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