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论内部营销与外部营销的整合论文(精选5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内部营销与外部营销的整合论文精选,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内部营销与外部营销的整合论文 篇1
摘要:内部营销和外部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的组成部分,没有外部营销指导的内部营销是不切实际的,没有内部营销支持的外部营销也是不能成功的。文章从内部营销和外部营销的含义及关联性着手,以服务营销三角形和服务利润链为理论基础,来探讨内部营销和外部营销的整合思路和模型,从而达到能够强化彼此的营销效果,更好的提高员工满意度,更好的提高顾客满意度,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
关键词:内部营销;外部营销;服务利润链;服务营销三角形
一、 内部营销与外部营销的含义及关联性
1. 内部营销与外部营销的含义。
(1)内部营销的含义。20世纪70年代Berry(1976)研究服务企业首次提出内部营销(Internal Marketing)的概念作为提高服务质量的解决方法,内部营销这一术语是从员工的内部市场这一概念中产生的,因为营销工作者在真正对外部顾客开始实施营销前,必须确保企业内部员工理解并接受外部营销活动及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内容。
目前内部营销的定义比较多,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概念。Berry & Parasuraman(1991)定义:内部营销是通过提供满足员工需要的工作产品来吸引、发展、激励和保持高素质的员工。而Gronroons的定义是:内部营销是指在服务意识驱动下,通过一种积极的、目标导向的方法为创造顾客导向的业绩做准备,并在组织内部采取各种各样的、具有营销特征的、协作方式的活动和过程。
结合这两个概念从下面四个方面来理解内部营销的含义:①企业将传统上用在外部的营销思想、营销方法用于企业内部;②将员工视为内部顾客,把工作看作产品,通过满足员工的各种需要来吸引、发展、刺激、保留能够胜任的员工;③在服务意识的驱动下使他们具备顾客导向和服务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④使企业的每个员工、每个部门、每个层次形成顾客导向的内部最大合力来满足最终顾客的需求,从而更好的实现外部营销。
(2)外部营销的含义。外部营销(External Marketing)主要是指传统的营销职能,是企业根据目标市场需求、设计使顾客满意的产品,制定顾客认可的价格,通过广告、人员推销、企业形象和严格控制产品质量以保持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等一系列对外经营活动,目的是为了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这一部分主要由组织内外的一些专职营销人员负责,如企业的营销部门、广告公司和市场调查公司里的专业人士。服务组织通过外部营销职能向顾客提供一系列的承诺,以迎合某一目标顾客的需要和愿望,甚至影响顾客对服务组织的期望和偏好水平。
2. 内部营销与外部营销的关联性。
(1)内部营销是外部营销的基础和前提。外部营销是企业面对目标顾客的营销,这种营销的成功实施是以内部营销的全面开展为基础和前提的。只有进行恰当的内部营销,使研发、生产、运营、财务、后勤等部门了解企业的远景,了解外部营销计划,这样企业在外部市场上的经营活动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如果没有内部营销,员工有可能不知道或不理解企业对消费者的承诺,导致员工很可能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宣传产品,甚至不相信企业的产品,对企业怀有抵触情绪,这些都可能会大大破坏企业外部营销战略。
(2)外部营销是内部营销的指导。外部营销对内部营销的实施起指导作用,一方面,内部营销是从外部营销发展而来的,要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就要借助企业外部营销的手段和方法;另一方面,内部营销计划的目标取决于外部营销计划的需要,通过外部营销可以获得市场需求状况、消费特点等信息,从而有利于企业开展内部营销活动,是内部营销活动更具有针对性。
(3)内部营销与外部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的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内部营销和外部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外部营销指导的内部营销是不切实际的,没有内部营销支持的外部营销也是不能成功的。
二、 内部营销与外部营销整合的理论基础
1. 服务营销三角形。
著名的服务营销专家格朗鲁斯(Gronroons)在其研究过程中,提出了服务营销三角形,指出:内部营销、外部营销和互动营销,都是企业营销战略整体内在的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从三者的功能来看,外部营销是企业对所传递服务或产品设定顾客期望,并向顾客做出承诺;内部营销是企业要保证员工有履行承诺的能力,保证员工能够按照外部营销做出的承诺提供服务或产品;互动营销是指顾客与组织相互作用,以及服务被生产和消费的一瞬间,企业员工必须信守承诺。
内部营销和外部营销在服务营销三角形中扮演着重要地角色。互动营销是遵守承诺,其能够能否成功实现取决于企业有没有做好内部营销,而内部营销和外部营销只有相互配合才能最终实现承诺,实现顾客满意。企业进行向顾客做出承诺的外部营销的同时必须不断地促进内部营销,才能保证通过外部营销所做出的.承诺与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相一致,才能最终持续不断地信守承诺,实现顾客满意。
2. 服务利润链。
服务利润链是由是由赫斯克特、萨赛、施莱辛格等五位哈佛商学院教授组成的服务管理课题组在经历了二十多年对上千家服务企业追踪、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指出了员工满意、顾客满意和企业利润之间存在着一定逻辑关系。
如图2所示,服务利润链原理表明:内部服务质量、员工满意度、员工保留率和生产力、提供给顾客的服务价值,和最终的顾客满意度、保留率和利润之间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企业若能为员工提供完善良好的内部服务质量,员工对企业的满意率将得到提高;对企业满意的员工必将有更高的忠诚度和更高的生产力,从而拥有更好的服务质量,他们会为顾客提供更多的服务价值;外部服务价值的提高会使更多的顾客得到满意从而提高了顾客的忠诚度;而企业的盈利能力主要由顾客的忠诚度决定。这样,始于企业内部的、针对员工内部服务质量提高的内部营销,通过一系列的传导最终使得企业的利润增长,同样,企业利润的增长使得企业能够投入更多以提高企业的内部服务质量,于是形成一个利润增长的良性循环。
服务利润链理论明确的指出了满意的员工能够产生满意的顾客,因而企业在强调顾客满意的同时也要注重员工的满意。而通过有效的开展内部营销,能够有效的提高内部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三、 内部营销与外部营销的整合思路
内部营销和外部营销的整合就是要是使二者融为一体,相互作用,以更好的整合企业的资源,从而能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目标。具体整合思路要从二者的共同点出发,不管是内部营销还是外部营销都是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而以顾客满意为根本点。因此内部营销和外部营销的整合就是要以顾客导向为基础,以内部营销和外部营销的整合模型为核心,以实现顾客满意为目标,并最终创造一种顾客导向的服务文化环境,从而实现良性循环。如图3所示。
1. 以顾客导向为基础和前提,顾客导向要求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包括两个方面即顾客导向的组织结构和顾客导向的服务意识。建立顾客导向的组织结构,是整合的“硬件”基础;顾客导向的服务意识,则是整合的“软件”基础。
2. 整合模型是整合思路的核心,解决了整合的路径问题,它使内部营销和外部营销彼此互相强化。
3. 顾客满意是整合要实现的目标,包括内部顾客满意和外部顾客满意。
4. 只有使顾客满意才能相应的实现企业的盈利增长等目标。
5. 顾客导向的服务文化既是整合的策略,也是整合要实现的目的,他可以创造良性循环。顾客导向的服务文化是一种鼓励优质服务的文化,拥有这种文化的组织可以为内部顾客、外部顾客提供相同的优质服务,组织中的每个人都将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视为最基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中最重要的价值之一。
四、 内部营销与外部营销的整合模型
以服务营销三角形和服务利润链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内部营销和外部营销的关系可以综合出内部营销和外部营销的整合模型,如图4所示。通过整合内部营销和外部营销可以强化彼此的营销效果,同时也只有通过内部营销和外部营销的相互协作,才能最终实现顾客满意,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
1. 如果企业能够有效地实施内部营销活动,包括了招聘、培训,激励、授权、沟通、管理支持等一系列活动,就能够有效提高员工满意度,满意的员工会产生组织认同感、工作投入感和稳定的员工保留率,同时促使员工以更的积极地行为投入工作并产生良好的工作绩效,从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实现外部营销的目的,因此良好的内部营销也就强化外部营销的效果。
2. 外部营销和内部营销相互作用和影响。正如前面所说的,内部营销是外部营销的基础和前提,外部营销是内部营销的指导,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
3.内部营销和外部营销只有相互协作才能达到顾客的最终满意。外部营销的重要功能是对所传递的服务或产品设定顾客期望,并通过广告、促销等方式提供承诺。只有顾客感觉到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与企业承诺的满足程度相符时或实际服务水平超过承诺水平时,顾客最终才会产生满意。有时尽管内部营销管理工作非常突出,员工表现极为出色,但由于外部营销承诺超过企业的实际服务能力,因而使顾客的期望水平高于现实服务水平,就必然导致顾客不满,最终破坏企业的形象。所以只有外部营销与内部营销互相协作,顾客才会认为所提供的服务或产品能物有所值,或者物超所值,才能使顾客获得最终满意。
4. 顾客满意度的提高反过来促进员工满意度的提高,强化了内部营销效果。员工通过自身努力使顾客得到了满意,顾客积极的情绪反过来又影响到员工情绪状况,从而使员工也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反应。员工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交往中也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感。同时,由于员工顺利地完成工作,并从顾客的赞扬和感谢中体验到成就感和自身价值所在,工作本身就成为满足员工自身需要的因素,这就强化了员工自我实现地需要并更深刻地激发了努力工作的动机,从而加强内部营销地效果。
5. 顾客满意度的提高放过来强化了外部营销效果。满意的顾客,具有更高的重复购买率,会将自己的购买经历口头推荐给周围的同事或朋友,从而形成口碑效应,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品牌价值,从而促使更多购买行为的发生,因此顾客的满意度的提高又强化了企业外部营销的效果。
通过整合,可以促进企业内部营销和外部营销的相互协作,强化彼此的营销效果,形成良性循环,也使企业的资源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这些目标包括员工满意、顾客满意、赢利增长等。
参考文献:
1.(美)丹尼斯·J·克希尔.内部营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芬兰)克里斯廷·格罗鲁斯著.韩经纶等译.服务管理与营销——基于顾客关系的管理策略.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美)瓦拉瑞尔·A·泽丝曼尔,玛丽·乔·比特纳著.服务营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刘宗.论服务营销管理模式.旅游学报,1994,(5).
5.刘泉宏,高芳.内部营销及其运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中国经济评论,2006,6(1).
论内部营销与外部营销的整合论文 篇2
引言
近一段时间以来,不断有报纸、电视节目、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报道有关“民工荒”的问题,出现“民工荒”现象主要是:就业难与招工难矛盾并存的现象,而且波及面正在不断扩大,这里“民工荒”中的民工主要是指农民工,是指一般的普通工人,就目前来看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企业受到“民工荒”问题的困扰。这种现象固然与民工工资水平低、工作环境差、企业拖欠民工工资以及国家加大扶持“三农”力度的宏观政策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但笔者认为这里面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些企业尽管是以市场为导向参与市场竞争,但却仍以其自身为中心作为企业与其员工之间内部营销的导向。目前虽然大多只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企业受到“民工荒”的困扰比较严重,但其它非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在内应当从中引起高度关注,这些企业如果没有由此引起对选择正确的企业与员工之间内部营销导向的足够重视,将可能会受到另一场更为严重、更为深刻的和另一种性质的“民工荒”的困扰,它将不再仅仅是农民工的短缺问题,将可能从低层次的普通人力资源的短缺上升到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源的短缺,这种短缺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短缺,但对企业个体来说却很可能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另外,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在很多领域已经逐步放开,很快就会有更多的具有观念优势的中小型外资企业到中国来投资、发展,将使得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和激烈化。如此一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面临生存危机,当生存都成了问题,发展就更无从谈起了。因此,做好以员工为中心的内部营销,是现今企业寻求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和基础。
1.企业与企业的员工
企业是一个创造财富的经济实体,是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来实现自身目标的主体。毫无疑问,有企业必然要有员工,没有员工的企业是不存在的,也没有存在的意义,因为只有“人”这一要素才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企业的价值是由员工创造的。企业总是以能够及时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或服务)给顾客,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并从中获得利益的利器,但必须清楚的是,企业在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参与竞争的过程中,从市场信息的获取到产品(或服务)概念的形成、产品(或服务)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经营活动过程,自始至终都必然有企业员工的参与,因此,如果没有满意的员工,也就不会有满意的顾客,这在以服务性质为主的行业更是如此,而如果企业没有满意的顾客,自然也就失去了市场从而失去竞争获胜的机会。就像营销学者罗森布拉斯和彼得在《顾客是第二位的》一文中所阐述的那样:企业要想真正使顾客满意,必须使企业的员工位于第一位,而不是企业的顾客。
作为企业的员工,首先它是以“自由人”存在的,作为资源它是具有创造性的关键资源——一种活的资源,它可以自由流动,可以被企业利用,也可以不被企业利用,其次它才是依附于企业的员工,作为企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员工依附于企业的目的是通过自身在企业中付出的努力,来获得员工所需要欲望的满足,同时,员工本身又具有社会性和复杂性,它的需求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性质。
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企业是主导性的和组织性的,是利用和消耗资源的主体,企业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利用员工这一种活的资源,正因为人力资源是活的和有思想的资源,所以企业要利用它就必须首先考虑怎样使它获得满意,而员工是依附性的,通过依附于企业来实现自身需求的满足。因此,企业只有选择以内部顾客——员工为中心作为内部营销导向,把员工的个人需求和组织以市场为导向参与市场竞争的需求统一起来,经营好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内部关系,才能使员工和企业都能达到满意,取得双赢的结果,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战略目标。
2.影响企业与员工关系的几个方面
2.1经济利益
在这里,经济利益主要是讨论员工的工资问题。员工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付出努力后,最直接的、感受最强烈的回报体现就是所得到的工资,工资是满足员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多种需求的经济基础,也是最容易、最直观的可以进行相互比较的,因此工资是关系到员工对企业能否满意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首先企业应当付给员工足够和合理的工资,员工才有可能对企业感到满意,这样的工资当然肯定不能是最低的,但也不一定需要是最高的,高工资并不必定能使员工感到满意,因为给付的工资其中还包含有公平性的'内容。
公平性有企业外部公平性和企业内部公平性两个方面。外部公平性考虑的不仅是要在同行业、地区中作比较,还包括其它不同行业的参考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同时由于人力资源流动通道畅通性的不断发展提高,以及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也应该考虑社会生活水平的高低因素,这些在有关“民工荒”的一些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工资待遇长期低水平徘徊,除去劳动力自身再生产的成本后所剩无几,有的甚至还不够,其次是物价上涨而名义工资却不变或涨幅不够,实际上生活水平却在下降,加上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理性考虑后造成了“民工荒”也就不足为奇了;另外,珠海市统计局的调查也显示,近年来服务业特别是新兴休闲娱乐业迅猛发展,无论从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和工资待遇等各方面衡量,更多年轻女性都愿意到新兴行业工作。内部公平性考虑的主要有工作岗位和绩效两个方面的因素,没有岗位的对比与考核评价就无所谓公平,也很难做到相对公平,因此对于工作岗位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应该对岗位做出工作分析,这样工作评价才有依据的基础,才能比较出不同岗位的相对价值,使在不同价值岗位工作的员工能得到不同的待遇,这样公平才有基础;有了工作评价,绩效的考评也才有真正的意义,才能使做出不同绩效的同一价值岗位的员工得到不同的待遇,这样内部公平性才能实现。
经济利益还应当考虑的另一方面,就是企业在力求外部公平性时导致的企业的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的上升问题。有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中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企业比重还比较大,而且包括非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在内的很大一部分企业,目前的管理水平还是比较低下,管理手段也比较粗暴,这就会导致企业为解决外部公平性时,使人力资源的成本上升,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参与竞争,这种成本的上升将会更加明显。因此,中国内地的企业应该意识到,通过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以及生产技术含量,来提高单位人力资源的劳动生产率,以减轻企业人力资源使用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同时这也是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调控政策
2.2关于发展
在这里,发展主要是讨论员工的发展问题。员工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总是希望能得到的待遇越来越好,因为这样可以使更多的或新产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员工的这种愿望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方面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效益的提高,企业内部总体待遇提高了,员工的待遇也就随之提高;另一方面是除了努力工作外,自身能力能够得到发展提高,自身的就业和工作能力提高了,从而能在企业内部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或者到其它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样员工的待遇同样也可以得到提高。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员工更重视的是后者,因为通过自身能力的发展提高来使待遇得到提高,更具有自主性和保障性。通过学习是员工使自身的能力不断发展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员工在企业中是否能得到适当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也就成了影响员工满意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员工需要一个不断发展的企业,企业同样也需要有能力且不断发展提高的员工,这是使双方都能受益的一种局面。但目前有很多企业在关于员工的发展方面考虑得很少,主要是担心一旦开发培训员工使其能力得到提高后,员工很可能就会辞职“另谋高就”,造成企业开发人才成本上升的结果,从而也使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成本上升,是不值得的,所以也就不主张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时间,而是以同样的想法去获取别培养出来的人才。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和无用的,恰恰相反,这样最终不但不能获取人才还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无形的损失,因为这样的企业对人才并不具有吸引力,即使能从外部获取人才,在企业同样也得不到学习和提高,结果人才会再次选择离开,使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同样上升,不仅如此,由此还会影响到企业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内部员工也由于没有学习机会和时间,能力上得不到提高使内心产生压力从而产生对企业的不满意,也可能做出辞职的选择。出现这种结果对企业和员工来说其实都是一种损失。
企业需要发展,员工也需要发展,企业应当更多的考虑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时间,应当充分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管理,更多的考虑提高对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员工在自身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同样更好地为企业创造财富,使企业发展的同时,员工也得到其所期望的发展,这样员工为企业服务的同时感到满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形成,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3社会方面
在这里,社会方面主要是讨论社会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的问题,每一个员工的价值观都包含有社会性的和个性的两个相互影响的部分。社会价值观是由社会上个体价值观的普遍性抽象构成的,社会价值观是个体价值观的一部分,但社会价值观导向反过来也是影响员工个体价值观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从而影响员工社会化需求的内容及其变化。社会价值观具有地区性和民族性的特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内容,企业应当根据不同地区和民族特点给予足够的重视。个体价值观包含有社会价值观,但又有独立于社会价值观的部分,个体价值观影响员工个性化的需求内容及其变化,这也是企业应当对员工个体价值观引起重视的更为具体的内容。因此,企业应当结合社会价值观与员工的个体价值观的不同内容,以求满足员工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来促使员工的满意。
价值观是文化的一种反映,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目前,社会存在文化的多元性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趋势和要求,文化本身并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都有其优势与不足,只有尊重多种文化并存,才能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都能感到满意。因此,企业应当充分整合和利用不同文化的优势,形成具有优势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借助这种良好的企业文化反过来影响员工的个体价值观,从而为企业创造一种团结、融洽、上进和具有共性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这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又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也是最终为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出重要的支持。
3.沟通
沟通是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营销的多种工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因此,有必要在这里单独提出来做些简要的说明。沟通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群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和行为语言等方式,进行交流信息、获取信息、解释信息、共享信息的活动(廖泉文,2003,pp216)。沟通具有解释性、说服性与引导性的功能,有效的沟通是使沟通双方之间在进行沟通磨合之后,相互之间产生理解与信任,愿意为共同的目的或目标而共同承担责任并为之做出努力。
在企业与其员工双方之间,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沟通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果沟通不畅,一方面即使企业做出员工所期望的,或者能满足员工新的期望的工作,也不一定就能使员工感到满意,因为员工不理解或不知道企业所做的工作到底是为什么,另一方面即使企业有意为使员工获得满意做出更多的工作,但所做的也不一定能是员工所期望的,因为企业并不一定确切知道,或者并没有把握好员工所期望获得的满足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借助沟通这一重要的工具。
为了解决沟通不通畅的需要,这不仅是员工的需要,也是企业做好内部营销的需要,因此,企业应当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沟通具有双向性,企业要建立双向的沟能渠道,即要有上行的沟通渠道,也要有下行的沟通渠道,这是有效沟通的前提,也才能解决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才能统一并共享双方的信息,使企业与员工都能更透彻的互相了解,沟通的目的才能达到。
结语
本文通过现今所发生的“民工荒”现象,笔者认为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并获取利益,首先必须选择正确的内部营销导向,也就是以内部顾客——员工为中心,关注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然后企业才能依靠满意员工的努力工作,实现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及时提供给市场以顾客满意的产品,使顾客满意从而占领市场并从中获利,以实现企业的目标。进一步通过对企业与其员工之间在员工工资、发展问题和价值观等三个方面中相互之间关系的讨论,说明企业要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寻求并建立良好的、互动的关系,从而利用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活资源,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就必须选择以员工为中心作为企业内部营销的导向,并借助重要的营销工具——沟通来实现。
论内部营销与外部营销的整合论文 篇3
内部营销一方面诠释了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为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实施提供了营销技术和方法,将内部营销理论如内部营销调研、内部市场细分和营销组合策略等营销技术和方法运用于企业内部来实现员工满意,即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一、内部营销理论综述
内部营销的起源和发展皆是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下:满意的员工产生满意的顾客,要想赢得顾客满意,首先让员工满意。早期西方学者对内部营销的认识是将员工视为企业内部顾客,如,Gronroos(1981)对内部营销的定义是:将公司出售给内部顾客——员工,高满意度的员工将促使公司具有市场导向和以顾客为中心,有效的服务传递要求被激励和有顾客导向意识的员工。Day&Wensley(1983)认为,为了理解组织内的营销,必须把公司看成市场。在这个市场内,交换发生在员工和组织之间,员工作为组织的内部顾客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内部营销范式(Berry,1981;Cahill,1995;Gronroos,1990)。BerryandParasuraman(1991)将员工视为企业内部顾客,他们认为“内部营销是吸引、开发、激励和保留优质员工,通过工作这一产品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随着内部营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学者对内部营销进行了重新界定。RafiqandAhmed(1993)对内部营销将雇员视为顾客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第一,与外部营销不同,卖给雇员的产品——工作可能是他们不需要的甚至是反感的。第二,雇员不可能去选择产品,而是产品选择他们。第三,由于雇佣的契约性质,雇员可能被强迫接受他们不想要的工作。第四,雇员作为顾客的概念还会导致的问题是,外部顾客的需要是否超越雇员的需要。最后,满足雇员需要所付出的成本需要考虑。基于这种质疑,一些学者对内部营销的概念进行了广义的界定,建议内部营销的概念回避将雇员作为顾客的说法,内部营销概念应界定营销技术在内部运用的界限。西方学者在对内部营销的广义定义中更少强调将雇员作为顾客,更多强调内部营销的任务和作用,即为获得顾客满意而必须注重在营销活动的有效执行中雇员的中心作用。Quester(1999)对内部营销的界定是:用于在员工中开发和激励顾客意识的工具;另一种可选择的范式是:内部营销的目标是开发顾客导向的企业文化(Cahill,1995)。根据这种观点,雇员被认为是通过组织中全方位的沟通,努力为买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组织伙伴,如,Varey(1995b)建议:内部营销是在雇员和管理之间的双向沟通,内部营销可被运用到决策过程和团队。
无论是将员工视为内部顾客,还是强调员工在顾客满意中所起的中心作用,内部营销理论的实质是强调企业要将员工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企业需要借助内部营销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来获取外部竞争优势。进行内部营销对企业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内部营销虽然在服务部门首先被运用,但随后人们认识到,内部营销对所有的公司都同样重要,包括制造业、非赢利组织的政府机构(Cahill,1995)。因为内部营销的目标和作用决定了市场经济中的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可能忽视内部营销而能很好地生存。内部营销的目标是在员工中促进顾客意识,通过员工和顾客的交互作用实现顾客满意(Quester,1999)。RafiqandAhmed(1993)甚至建议:内部营销“有克服组织对变化的阻力的作用,激励、整合雇员为组织的功能性战略的有效执行”。这种观点考虑了这样的事实,企业战略中的任何变化可能要求用内部营销去克服组织的惯性和去激励员工有效执行组织适应变化所要求的行为。面对现代企业人员流动率居高不下的状况,Susan(1997)提出内部营销能减少员工流动,保持员工忠诚。
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提到企业文化,许多学者自然将企业文化与以人为本联系在一起,原因在于企业文化理论的提出是缘于20世纪60至70年代日本企业的迅速崛起。80年代初美国学者对日美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概念。与日本企业相比较,美国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过分强调三个“硬性S”即战略、结构、制度,而日本企业则在不否认三个“硬性S”的前提下很好地兼顾了其余的.四个“软性S”即人员、技能、作风和共同的价值观(帕斯卡尔、阿索斯,1981);美国企业应学习日本企业的信任感、亲密度和凝聚力(大内,1981),这些研究的结论表明,日本企业管理中的主要特征是奉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从人的需求出发,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这种鲜明的管理特征构成了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而美国最成功公司同样也是珍视企业至为宝贵的资源——人,通过人的潜能的发挥来提高生产率(彼得斯、沃特曼,1982)。虽然企业文化理论的出现是与注重对人的重视的企业价值观相关联的,但企业文化并不等于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可朔源到行为科学理论。1927年至1932年,以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埃尔顿·梅约(EltonMayo)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位,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注意人际关系的因素,并提出了“社会人”假说,认为人不是单纯追求经济收入,他们在生产中追求人与人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等。基于对人的需求的多层面理解,梅约提出应满足人除经济需求以外的其他需求,认为管理者应注重员工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全局意识和团队精神;强调集体荣誉、提倡奖励制度等。并提出新型领导能力就是要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人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西方管理理论一般被认为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和管理丛林三个阶段。每一种新理论的出现,都是首先基于对人的认识的变化。在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对人的认识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可信任的人”等假说,导致了对人的不同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人在组织中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在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管理理论和实践都聚集在一个焦点上: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如何实施人本管理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已是不容质疑的事实。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即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发展人和服务人。通过对人的有效激励来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来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契合。如何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特性怎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这需要对企业中人的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马斯洛有关人的需求五层次的实质不会改变,但在不同的经济、社会、文化等背景下,满足需求的方式和手段不尽相同,甚至在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时期,实现各种需求的形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地改变。这就要求企业在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指导下,立足于企业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随着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探索新的企业行为方式,来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融合。塑造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即实施以人为本管理的根本是针对人的需求进行管理。内部营销是实施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
三、内部营销是对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诠释
1.内部营销的实质是企业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关于内部营销的种种界定虽然说法各异,但形成共识的是:满意的员工产生满意的顾客是内部营销的基本前提。内部营销的对象是企业内部员工,目的是通过满意的员工来实现企业外部顾客满意,从而获得企业竞争优势。员工满意可通过将营销原理运用于企业内部来实现。内部营销理论一方面说明了企业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也为实施以人为本企业文化提供了具体的营销技术和营销策略。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获取最大利润,然而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获取利润的有效途径是什么呢?传统营销理论认为是赢得一次性交易的顾客,现代营销理论则强调如何保留顾客,留住顾客等于拥有了企业未来的利润来源。企业竞争实质上是对各种资源的竞争,如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而归根结底是为了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去获取顾客这一现代企业的核心战略资产。因此谁拥有顾客谁将拥有竞争优势。而获得新顾客的成本比保持老顾客的成本要高得多,留住顾客是企业投入与产出比的最优选择,留住顾客的关键是使顾客满意,而要使顾客满意就必须首先使为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员工满意,不满意的员工是企业留住顾客的最大障碍。因此获得顾客满意直至保留顾客的关键是企业内部员工的满意。而满足员工的需求是获得员工满意的必由之路。企业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做到将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关注员工的需求,直至满足员工的需求。
2.内部营销诠释了以人为本的内涵
本文认为内部营销首先是一种管理概念,该理念对企业与员工的关系进行了重新认识,即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不断地发展壮大,必须转变传统企业与员工关系的模式。从西方企业发展的历程我们看到,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首先表现为一种雇佣关系,其次表现为一种管理关系。传统管理模式下,企业雇佣雇员,雇员只有接受工作的权力而没有选择工作的权力;企业对雇员进行管理,雇员必须在组织各种制度的管理和制约下为组织目标而工作,雇员处于从属地位。内部营销理论的前提是,企业需像对待外部顾客那样对待员工,即坚持将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从员工的需求出发,对员工进行管理。企业与员工双方的地位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从企业占主导地位发展到员工占主导地位,具体表现为: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将取代传统经济时代的主要生产要素——资金资本成为核心的生产要素,而拥有知识的人自然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在企业人力资源聘用中,人才选择企业,企业渴求人才的时代已经来临。有学者预言,21世纪将是人才主权的时代。在管理关系中,企业的目标必需与员工的目标相契合,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行为准则须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来制定,而非传统管理中仅仅将员工看成管理的对象,从管理者的角度,对员工采用强制的手段、硬性的制度等进行约束式管理。企业的诱因与员工的贡献应保持平衡。
3.内部营销理论的运用是对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实施
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是倡导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发展人和服务人,而企业在其经营管理活动中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在具体的企业行为文化中,如企业的管理制度、行为准则等方面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即人本管理运作模式的实现问题是企业最为关注的焦点。内部营销理论将为此提供指导。以人为本的关键在于企业对员工各种需求的关注和满足,且在企业与员工相互投资中企业应居于主导地位,即企业应主动针对员工需求进行投资,这样自然会得到员工的回报,而非传统管理中,企业期待员工做出贡献后才给予相应的报酬。运用内部营销理论去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在于在员工与企业交互作用的全过程中,管理人员运用营销理论如,营销调研、市场细分及营销组合策略等来实现以人为本。
(1)内部营销调研是实施以人为本的前提。以人为本的前提条件是了解人。人的需求和欲望是什么,是实施以人为本首先要关注的问题。关注员工的需求和欲望不等于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欲望。传统管理是从不关心员工的需求到依据管理者对员工需求的假设来确定员工的需求,而假设代替不了现实,特别是在人类社会将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行为、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需求个性化将更加突出。因此,必须运用营销调研技术,准确了解员工的情感和需求,这将是企业能有效地实施以人为本的前提。各种外部营销调研技术都可被用于了解员工的情感和需求,如可运用一对一的访谈、问卷调查、圆桌会议、实地观察等技术去了解员工的动机、情绪、信仰、价值观、潜在的恐惧和反抗,只有真正了解了员工需求和情感,以人为本才能得以实施。
(2)内部市场细分是实施以人为本的基础。员工需求的差异性、变化性决定了对员工管理的柔性化和精细化。在对员工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各种变量如人口统计特征、心理变量等对员工进行细分,这种细分是基于每一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而言,即在对员工进行招聘、培训、使用、沟通、激励等活动中根据员工不同的需求及情感特征将其分为不同的群体,然后对不同的细分群体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管理效用。传统管理下的这些活动对所有员工是无差异的。如在培训、沟通和激励的方式、手段上并没有去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而是千人一律,这就是许多企业的困惑:为什么花了巨大的成本去培训、激励员工,而收效却并不明显。企业一相情愿的管理行为,如果没有针对员工的需求,员工并不会买账,也不可能体现以人为本。有许多优秀企业对员工管理中开始运用细分的思想,如,对员工的培训按不同职位、职能分别进行。但对员工的管理按其需求细分的企业还不多见,当然,这里有企业不得不考虑的成本问题。按员工需求对其进行管理,如,根据员工不同的需求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有针对性的沟通方式,适合员工个性和知识特点的职业生涯设计等,是企业实施以人为本的必由之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希望员工将拥有的知识资本或称智力资本奉献给企业,但员工对企业的奉献程度取决于员工的需求、情绪、信仰和动机等情感资本的满足程度,即企业实施以人为本的程度。与知识资本同样重要的是员工的情感资本,信仰、情绪和动机等是情感资本的基础,情感资本决定着员工是否建设性地将其知识用于支持组织目标。以人为本需对员工的情感资本予以高度的关注,因此,在对员工进行细分可选择的变量上除了采用通常的一些人口统计变量,如年龄、性别、职位、职能等,还需更多地考虑根据情感变量对员工进行细分。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地针对员工的需求进行有效的人本管理。
(3)营销组合策略在企业内部的运用。实施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需对提供给员工的产品——“工作”进行重新认识。根据营销理论,需以整体产品观念来看待“工作”这一产品,即“工作”本身是核心产品,那么,管理制度、工作环境、人际关系、沟通为期望产品,企业形象、员工培训、发展机会等因素则构成了附加产品层面。企业要吸引、激励员工,必须致力于为员工提供整体产品,特别是在期望产品和附加产品层面上让员工满意。“工作”产品的价格——薪酬是实施以人为本的基本平台,企业可运用定价策略中的方法和技巧,使薪酬制度对员工更有吸引力及对外更有竞争性。企业理念、目标、战略、管理制度的执行需要员工的理解、认同和支持。沃森·怀亚特(WatsonWyatt)在调查了9000名美国员工后得出结论:员工理解组织整体目标的公司,其股东收益要高出29个百分点。英国设菲尔德大学工作心理学院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员工态度与公司的获利性和生产率之间有直接的关系。研究者指出:“不同公司在获利性方面的差异,有13%可归因于员工对组织的支持程度方面的差异。”显然企业建立员工对其目标的高度理解、支持和拥护至关重要。一些营销与沟通机构调研发现,提高拥护程度可以通过有效沟通来实现。有效沟通的关键取决于通道的有效性和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相互正确理解。将营销理论中的分销和促销策略运用到企业向员工传送其理念、目标、战略、制度等的沟通活动中,改变传统管理中将企业目标、各种管理制度强行让员工执行的状况,即选择员工能接受的方式和通道,以说服、诱导的方式促进企业理念、目标、战略被员工理解和支持,无疑会形成企业和员工双赢的格局。
论内部营销与外部营销的整合论文 篇4
一、内部营销的内涵分析
内部营销这一管理学理论,最早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Berry在1976年研究服务企业管理时提出了这一概念,他认为内部营销就是将员工的身份转化为企业的内部顾客,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开展就是针对员工这些内部顾客的产品,内部营销的价值就在于如何最大限度的满足这些内部顾客的需求,同时有效的实现企业内部的运行管理。这是关于内部营销这一问题最为早期的论述,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研究者又根据不同的行业、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内部营销的内涵随之更加丰富。内部营销是通过提供满足员工需要的工作产品来吸引、发展、激励和保持高素质的员工。从各种观点来看,我们能够了解到,内部营销的关键核心问题就在于通过内部员工的满意度提升来是提升顾客的满意度。这也就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另一个新的问题,任何一个企业,要提升员工的满意度,投入一定的成本成为必然,而这种成本投入的价值与比率往往是让企业无所适从的。因为企业通常必须根据这种从由员工满意带来的价值回报来决定具体的投入水平,但是如何评价这种回报价值往往令企业感到为难。所以,在当前内部营销的适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普遍认为这种营销方式更加适合于服务行业。因为服务行业员工的行为对经营效果会带来直接的影响,而恰恰这种重要的行为往往又是难以监督的,利用内部营销提升员工的服务水平成为当前许多服务行业的首选。
二、内部营销在现代饭店管理中的应用
上文我们已经对内部营销的内涵、发展以及其发挥作用的途径进行了简要的了解,饭店作为当前服务业中的中坚力量,利用内部营销来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虽然说这种营销方式在理论上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和拥护,但是内部营销在我国的饭店管理中推广以及取得的效果尚未体现出来。如何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将内部营销的理念贯穿于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内部营销,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为了提高内部员工的满意度,由员工满意转化为客户满意。这种目标的达成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在现实的操作中,内部营销不是一种具体的管理职能,不能通过某一个部门、某一项工作就能实现,它必须通过饭店内部的各项管理活动来达成。也就是说,内部营销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必须落实到具体的管理活动中,饭店必须将内部营销上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饭店内部营销的主要对象就是饭店的服务人员,这项工作的开展就是将员工当做内部顾客,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来创造员工在工作中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的实现并不是管理者一时兴起就能够实现的,它必须在工作中长期的潜移默化,是一种应该长期坚持的战略指导思想。
第二,内部营销活动的`实施。内部营销效果能否实现,归根结底还是要看这些工作是否能够落实。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员工这一核心主要对象。首先饭店应该全方位的了解所有员工的目标与需求,因为任何一种满足感的创造必须是从需求出发,这是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对于饭店来说,要做好这项工作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员工的流动性大,这也是导致很多饭店在员工管理上缺乏热情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这种情况,我们认为饭店应该根据员工的贡献程度进行分类,也就是将所有的员工分为“核心员工”和“非核心员工”。内部营销工作的开展,集中在“核心员工”的身上,对这部分员工的需求与目标进行重点管理。这也是内部营销的市场定位工作。其次,做好内部营销的设计组合。尽管我们已经对内部营销的对象有了选择,但是在这个群体中,不同的岗位,不同的阶段,员工仍然存在着需求上的差异,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用统一死板的方式来要求所有的员工接受这种满足感,而是应该更加灵活的对营销组合进行调整。对于一个工作岗位来说,其营销组合可以是饭店愿景、工作内容、在职培训;报酬、福利;工作环境、设施、地点、工作时问以及各种奖励(奖金、表扬、提升机会)等的合理搭配。饭店企业在对员工需求了解的基础上对岗位的营销组合进行调整,可以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工作岗位。
第三,为内部营销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内部营销,虽然要落实到一些具体的细节工作上,但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更加有效的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主要包括文化环境以及内部交流环境两个方面。文化环境,要求饭店应该为员工创造一个具有正确价值规划的氛围,这个氛围的存在,能够有效的潜移默化员工的工作行为,端正他们的工作态度。内部营销虽然提升了员工的主体地位,但是让他们树立服务顾客的理念才是最终的目的。而内部交流环境,是因为饭店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信息快速传递的地方,部门之间、员工之间都必须保证相应工作信息的顺畅传递,这是饭店能够有效运转的一个重要前提。所以,建立一个和谐有效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对于企业来说意义重大。
论内部营销与外部营销的整合论文 篇5
一、快速消费品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的环境不完善
1.组织结构不合理。
例如:有些中小型企业,由于股份私有化集中,导致一人独大,在内部管理上执行“一言堂”或“一支笔”,内控机制在这类企业往往名存实无,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极大风险。
2.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目前很多快速消费品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是否有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内控机制是否与经营管理有效衔接、内控是否落实到位并不关心,造成业务人员在为完成销量目标的同时滥用信用、盲目赊销,加大了应收账款回款风险,资金使用效率下降,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与再发展。
3.企业文化建设不到位。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软资源,它会促进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以及社会利益保持一致,发挥整个内控机制作用。然而很多企业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缺少了向心力就会滋生出很多问题。
4.人力资源与绩效激励不到位。
有效的内部控制需要由高素质的员工来贯彻执行,但是很多快速消费品企业并没能很好的运用人力资源,例如有的企业招聘时不把应聘者的能力素质放首位,没有为员工开展系统性培训活动,没有制定完善及公平合理的考核、晋升与奖励制度等等,这些很容易导致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而出现损害企业利益的情况。
(二)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不完善
业务授权、不相容岗位、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业务记录、规章制度、独立检查和控制标准等等,这些是企业运营的关键控制点,这些内容的操作与执行需要企业内部所有职能部门的参与和协同运作。而目前不少企业在其中一个或多个关键点存在不合理的情况,企业内部控制根本无法贯彻执行,导致财务部门无法正确、真实和完整的反映企业经济运营情况。
(三)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很多快速消费品企业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有些企业虽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部门的.独立性较差,日常工作又集中在对财务核算的检查,无法有效的发挥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
二、从财务管理角度看快速消费品企业的营销内控
(一)市场投入预算控制
目前快速消费品企业经营一般有三个渠道,即现代通路、传统通路和电商特渠。企业为扩大市场份额提升销量,往往会在这些渠道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广告、陈列展示、推广、促销、买赠、品尝、返利等活动。这其中会涉及各种物料的采购、人员的使用、场地的租借、陈列的投放、产品价格的制定等等。快速消费品企业的市场费用的投入可以占到企业总经营费用的80%以上,并且由于市场变动不受控,时常会发生临时追加投入的情况。因此,需要企业编制年度营销预算,包括市场固定费用预算、推广活动费用预算等,并严格按预算执行,避免出现费用黑洞,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市场投入预算控制关注点:
(1)业务部门根据市场预测提报年度活动申请和市场渠道常规费用投入,规划年度总费用;
(2)市场活动及物料等投放如涉及招投标的,必须按招投标程序执行;
(3)所有市场费用投入必须要有合同支持,严格按合同审批流程执行;
(4)按企业事权规定进行费用审批;
(5)提报财务部审核备案;
(6)费用执行按预算标准,任何超支、变动需重新走申报审批流程;
(7)成立专门的市场巡查部门检测监督费用执行情况;
(8)业务部门需对活动作结案报告,评估反馈活动效果;
(9)市场费用核销必须一一对应,财务部门定期根据业务部门提供的费用投入区域、人员、时间范围、客户等资料形成营销费用统计报表,分析核算投入产出,为以后的市场运作做出指导意见;
(10)年度各运营渠道分客户签订经销合同,合同涉及的所有费用、扣点必须经严格审批流程,正本协议或复印件上交财务部备案登记。
(二)应收账款风险控制
快速消费品企业应加强风险意识,提高风险控制,尤其是对应收账款风险的管控。因为快速消费品企业的运作讲究的就是要“快”,资产周转要快,资金回笼要快,市场应变更要快。但由于企业为迎合市场竞争需要,基本都会给予客户一定的赊销期,这就需要企业在赊销所带来的收益与资金占用成本之间做出权衡,企业赊销业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在结合销售的实际情况下,需综合评价客户情况,防止过度赊销、盲目赊销。应收账款风险控制关注点:
(1)建立销售与收款的内部控制体系,所有销售业务必须进入公司ERP管理系统,每笔销售必须详细记录客户、数量、金额、出货日期、发运方式、地点等;负责核准赊销条件的人员不能同时负责客户资信调查;财务部门负责统一核价,销售部门负责统一收款等;
(2)业务人员根据客户资信情况制定不同赊销政策和信用额度,按企业事权程序审批,变更信用额度和赊销期必须严格按审批流程执行;
(3)财务部适时出具账龄分析,及时向业务部门反馈超期应收账款,同时加强预警机制,对严重超期客户需取消销售资格,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停止发货、催款收账;
(4)业务人员必须登记销售台账,跟踪应收账款回款情况,定期与财务部核对确认往来;
(5)对于以账扣形式兑现的市场费用,业务人员应及时从客户手中取回账扣发票,按事权审批流程签字确认后,到财务部核销到期应收账款;
(6)对于呆账,财务部和业务部共同成立清账小组,并将应收款核销纳入业务部门绩效考核范围;
(7)对于坏账,严格执行审批流程,并追究相关业务人员责任。
(三)存货内部控制
快速消费品企业在商品采购和销售过程中都会遇到免费赠品的情况。存货内部控制的关注点:
(1)企业采购的商品必须办理入库,按品项、数量、金额输入ERP系统;
(2)企业在收到赠品时(包括供应商提供的途损),也必须按规定办理入库;入库单隔天必须传递至财务部,财务部及时按品项与供应商核对确认;
(3)仓库根据业务员的销售报单发货(免费赠品必须在出库单/送货单上单列),送货单经客户签收确认后,必须传递至财务部;
(4)财务部根据ERP系统中出库数据比对客户签收单,查找并调整差异,为后期开具销售发票做前期准备;
(5)对于其他非销售出库,必须由专人根据审批后的申请单输入ERP系统,单据上必须明确标注品名、数量、金额、申请人、是否收款、用途等;
(6)每月财务部会同仓库按品项全面盘点,出具盘点报告。
(四)其他内部控制
快速消费品企业在日常企业内部控制中还需关注:
(1)职务、岗位轮换,杜绝隐患、防止舞弊;
(2)加强内部审计控制职能,及时发现和堵塞漏洞,保证各项业务的真实、准确;
(3)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大执行力度,提高全员对内部控制机制重要性的认识;
(4)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和激励绩效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提升员工素质。总之,快速消费品企业需要在营销管理中合理的引入内部控制机制,使其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从长期看,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尽可能在销售环节杜绝出现弊端,保证营销效率有效提高,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
【论内部营销与外部营销的整合论文】相关文章:
论内部审计外部化03-24
论企业内部营销03-23
关系营销与交易营销的整合03-22
论新媒体系统整合营销03-22
浅论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整合03-18
论整合市场营销在我国企业中的推广03-28
论和谐营销03-22
整合营销时代下的报纸营销03-22
整合营销刍议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