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略谈建构主义的计算机应用型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本文讨论建构主义的基本内容及教学方法,分析如何运用建构主义的思想进行教学,探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1]。建构主义学习活动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也容易建构信息的意义。
现在全国各高校都逐步重视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中,教学工作是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会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有效地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过程中呢?本文基于此探讨了建构主义的基本教学方法,并结合近些年来的切身的教学体会,给出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去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教学,希望给计算机应用型教育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带来帮助。
1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1.1 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获得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2]。
(1)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这一环节最为重要。
(2) 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协作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4)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1.2 建构主义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这种教学方法应当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建构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学生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学生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
(2)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或情境性教学。
(3) 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即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
为克服这方面的弊病,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随机进入教学。显然,学生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这种多次进入,绝不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为巩固一般的知识、技能而实施的简单重复。这里的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因此多次进入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
2 计算机应用型教学中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是要掌握一个领域或多个领域的开发和应用知识及基本技能,更多地关注计算机知识的应用性而非理论性。如何更有效地完成某个领域知识体系的掌握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这就需要让学生主动地对领域知识进行有效的构建,而不是被动地、填鸭式地教给学生。建构主义的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建立问题情境、学生进行个人探索、小组或团队协作、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广泛交流、最后对某一课程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价进行的。这种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某一领域知识的开发和应用的过程,所获得的经验及对知识的理解要比课堂上枯燥的讲解要多得多,从而直接获得领域知识的应用能力。本文以支架式教学方法为基础,讨论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其基本的教学过程如下论述。
2.1 建立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计算机专业课程一个单元或某一章节或某一课程的学习目标,建立基本的概念框架,然后搭建学习目标的所涉列的知识体系。如果学生在研究学习目标时,发现所建立的概念框架还不能完全理解或解释这个内容,说明学生有些知识还没有掌握,需要扩大概念框架,进而可以进行个人的有效自主学习;如果能完全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目标的基本条件,进而可以实现这个目标。这一过程不同的学生最终的概念框架也许是不同的。比如:
讲解编译原理中的词法分析时,为了完成学习目标编写一个简易的词法分析程序,可以建立基本词法分析程序的概念框架。
2.2 进入情境根据建立的问题情境和概念框架,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学生个体现有的知识是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哪些方面知识,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
2.3 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解决疑问。
2.4 协作学习建构主义理论中,学习过程十分重要的学习过程是进行小组协商和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5 效果评价建构主义的学习效果评价不同于传统教学过程的考试成绩,而是多方面的综合评价,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展示。建构主义的学习效果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做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这种教学过程可以在课堂教学和课后共同进行,首先由教师进行讲解有关概念框架,然后学生在上课期间思考要解决学习目标所对应概念框架中的内容,哪些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哪些是学生不了解的知识。
然后在课堂中和课后进行个人探索和协作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并与学生及时沟通解决,这部分可在课后的通过电子邮件或网上论坛方式解决。教师要帮助学生自己去完成学习目标,但要明确教师此时的地位是引导,告诉学生要解决某一疑问,应了解哪方面的内容,具体的经验获得要靠学生去探索。最后根据个人的总结、每个小组对个人表现的评价、教师的掌握情况给出这个学习目标的成绩,这个成绩是一个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评价,而不是一张考试试卷。当然,具体的考核方式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过程自行设计。
3 结语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本文只是做了一个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的探讨,将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方法引到教学过程中,并给出一般的教学过程,希望给计算机应用人才的教学方法带来些帮助。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还处于研究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略谈建构主义的计算机应用型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相关文章:
略谈药学实验教学研究07-26
初中语文“以写促读”教学方法研究08-21
生命安全教育下游泳教学方法探析论文04-28
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08-27
谈建构主义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中的应用08-25
教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06-20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题报告07-23
中等职业学生的法律教育研究05-06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方法07-21
小学数学数感培养略谈的论文(通用8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