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基础教育发展质量论析
摘要:基础教育发展质量实质就是基础教育发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程度。基础教育发展质量主要包括“发展的人本性、发展的均衡性、发展的持续性、发展的有效性”等几个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要素。作为一个有重要认识价值的新概念,基础教育发展质量不仅具有一般产品质量和发展质量的共性,还具有“适应性与超越性相统一、发展性与阶段性相统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等特性。
关键词:基础教育;发展质量;概念;逻辑;特性
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动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为了更好地揭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成就和本质特征 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在以往基础教育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已经对发展的质量问题有了逐步加深认识的基础上,把“基础教育发展质量”作为一个有重要认识价值的新的概念提出来,并以此来描述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一 基础教育发展质量的概念解析
基本概念是正确思维的首要条件,如果对基本概念没有明确的界定,那么研究的尺度就难以确定,研究也就难以细致深入、切中要害。正如列宁所言:“要进行论争,首先就要确切地阐明各个概念。”因而,要探讨基础教育发展质量的相关问题,首先就必须对“发展质量”这~基本概念作明确的界定。而要对发展质量进行界定,从某种意义上讲,关键在于对质量的认识。根据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约瑟夫·莫西·朱兰(Joseph M.Juran)的理解,质量一般与产品或服务联系在一起,体现产品和服务对使用者的适用性。另一位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 B.Crosby)则认为,质量是产品或服务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而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Standardization,简称ISO)的规定,质量是产品或服务满足明确或隐含需求的能力的特性总和。实际上,上述三个质量定义在内涵上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将质量描述为一种满足需要的程度,只不过基于的角度存在差异。由此可见,现代质量的内涵已不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一个产品的优与劣,而是一个全方面、全时空意义上全新的概念。基于质量的上述内涵,结合基础教育的本质,我们可以推定基础教育发展质量实际上就是基础教育发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程度。
但基础教育发展毕竟不同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对其质量的考察应有自身的特殊性。就基础教育而言,其发展质量的客体——基础教育发展不是单一的、静态的物,而一个层次多样、结构复杂、有着时间延续性的过程,既包括对基础教育的过去的审视、现状的解读和未来发展趋势及潜力的预测,也包括基础教育发展理念、发展条件、发展规模、发展结构、发展效益等各要素的综合考察。因而,其特殊性就是基础教育发展质量的动态结构特征。需要特别强调和注意的是,基础教育发展质量概念虽然内在地包含着发展数量的规定性,但它与“发展水平”的概念和内涵是有所区别的。通过比较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发展水平”主要侧重于“量”的规定性,表征的是发展的数量及其所达到的规模;而“发展质量”概念则在“量”与“质”的辩证统一中,侧重于“质”的规定性,表征的是在一定的资源总量的条件下,基础教育系统运行的优化、完善状态。 由此可见,基础教育发展质量是一个多维的、变化的并可以通过一定标准和方法来进行评价的概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理解,评价基础教育发展质量才具有了可行性和必要性。而运用这样一个新的概念工具研究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相关问题,也必将显示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 基础教育发展质量的逻辑解构
定义固然是揭示事物本质的重要方法,但正如列宁所说:
“过于简短的定义虽然方便,因为它概括了主要内容,但是要从定义中特别引申出应该规定的那个现象的极重要的特点,那毕竟是不够的。”[3]因此,为了更加准确的把握基础教育发展质量的内涵,我们还有必要对其结构逻辑进行解构。依据基础教育发展的内涵,我们认为,基础教育发展质量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要素。
(一)人本性“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蕴含了丰富的人性化、个性化内涵,是指导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宏观指导思想,对基础教育发展有着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基础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基础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基础教育发展必须体现人本性,这也是判断发展质量的根本标准。面对新时期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发展质量,内在地要求我们必须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转变成加快教育发展的自觉行动,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和身心成长规律,把发展教育的理念加快转变到科学和谐上来,把教育的工作目标从“有学上”加快转移到“上好学”上来,把教育的工作重心加快转移到内涵建设为主上来,把育人模式加快转换到为了一切孩子和孩子的全面发展上来,切实增强基础教育的核心发展力,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均衡性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概念是本世纪以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逐渐提出的。从宏观角度来说,它是指不同区域间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从微观角度来说,它是指学校问的均衡发展。其实质就是办好每一所能生存、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教育学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体现了社会公正、教育公平的理念,既是教育发展的新境界,也是指导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科学的教育发展策略,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4]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上任后召开的第一个大会就是“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他强调::‘均衡发展已成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解决读好书的问题,就是要把每一所学校办好,关心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也明确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这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基础教育发展质量的应有之义。
(三)持续性“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dgical 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持续性”的概念被引入社会和经济领域后,逐渐拓展为“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标志着一种新的发展观的诞生。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第42届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提交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在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中,教育只有在自身融人可持续发展性质时,才能承担起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使命。从这一意义来看,基础教育发展质量必须体现发展的持续性,也即是说,基础教育必须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逐步呈现出三个趋势: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由重点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由一元发展向多元发展转变。因此,我们必须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和策略,并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有效融人基础教育改革之中。
(四)有效性效益是衡量发展的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基础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同样存在着投人与产出的效益问题。基础教育的二重属性内在地决定了其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 江x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地,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基础教育产品——人才和知识的公共性以及基础教育投资主体——政府的公共性决定了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因此,社会效益是考察基础教育效益的重要方面。基础教育培养的人才在多大程度上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衡量基础教育社会效益的重要尺度。但基础教育发展也不排斥经济效益,只不过考察其经济效益更多地体现为是否能够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
三 基础教育发展质量的特性解读
如前所述,基础教育发展质量作为一个有重要认识价值的新的概念,其不仅具有一般产品质量和发展质量的共性,如合目的性、统一性等,又具有自身独有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适应性与超越性相统一正如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两大永恒的主题一样,无论是面对社会还是个体,教育也总有两种追求或作为,即适应与超越,只是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适应与超越表现的程度不同或各有侧重而已。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类型的一种,既要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对其提出的种种要求,充分发挥教育服务于社会现实需要的工具职能;又要遵循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社会现实保持适当的距离,保持自己相对独立的地位,发挥其对社会的价值引导功能,成为理想社会的能动的建构力量。教育的这种适应与超越,正是教育理想得以生成的基础。 因此,如何理解基础教育发展质量的适应性与超越性,如何使基础教育在适应与超越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依然是构建当代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教育理想所迫切需要探索及解决的问题。
(二)发展性与阶段性相统一从哲学上讲,过程与状态是对立统一于事物及心肌缺血分子信号通路研究进展其运动发展之中的。基础教育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基础教育发展质量必须体现在整个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因而,基础教育发展质量具有发展性。同时,基础教育发展也表现为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即总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讨论和描述基础教育发展质量,由此也使基础教育发展质量具有了阶段性。
基础教育发展质量的发展性可以避免人们静态地看待和评价基础教育,只看到基础教育的现在,而漠视基础教育的过去和未来,片面地对基础教育发展质量做出定论。基础教育发展质量的阶段性则可以使人们更好地把握基础教育发展质量的状态,从而有利于对基础教育发展质量进行定性研究和比较分析。[7]因此,在进行基础教育发展质量研究时,既不能局限于过程,也不能仅仅囿于阶段,而是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将基础教育发展质量的发展性与阶段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基础教育发展质量成为过程与状态韵统一体。如此才能更为全面地把握基础教育发展质量,避免做出对基础教育发展质量的片面理解。
(三)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基础教育本身是主体性的活动,对基础教育发展质量的认知和描述同样也是基于主体的一种价值判断和评价,会随着主体本身的不同而不同。正因为如此,不同的主体都可能从各自的立场和观点出发,依据自认为合理的标准对基础教育发展质量发表意见和看法,这样得出的基本结论自然有差异。因此,具有主体能动性色彩的基础教育发展质量必然带有主观性。 但是,主体的这种认知和判断又总是基于一定的金融支持湘潭市经济结构调整调查与思考标准或指标,其本身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思想、情感而客观地存在着。因而,基础教育发展质量又具有客观性。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基础教育发展质量应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在主客观关系上,客观性是主观性的基础、前提,主观性是客观性的表达、再现。从理论上说,主观性和客观性是应该一致、相符的,但在对基础教育发展质量的判断上却出现了争议,究其原因,既有人们的教育价值观不同,对基础教育发展本身的认识缺乏必要的认同,对基础教育发展质量不同的界定等导致评价标准有别,也有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客观状况没有深入地调查、实证分析,陷于人云亦云等。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4.
[2]唐华生,唐炜.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发展质量评价[J].衡水学院学报,2012(5):93—96.
[3]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522.
[4]第三战略专题调研组.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2(7):15一l9.
[5]唐华生,叶怀凡.构建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J].宜宾学院学报,2007(1):104—106.
[6]尹艳秋.论教育理想生成的基础:适应与超越[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95—98.
[7]唐华生.县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多维构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3):66—69.
[8]唐华生.提升基础教育发展质量的若干思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3):92—95.
【基础教育发展质量论析】相关文章:
论析新时期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和发展04-27
《周易》忧患意识论析05-09
论析关于消费异化的文化批判05-11
论析技术社会消费的文化批判和重塑05-28
论IT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远景04-18
当代认识论发展的新路向05-31
论社区护理现状及其发展对策05-03
新时期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问题论析05-28
论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08-25
论通信设计质量的科学控制方法论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