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甘肃省历史地震滑坡及其产生的条件
引言
地震滑坡是在地震力作用下,与地震同步发生的地质次生灾害,有规模大、滑速快、滑距远的、呈群体分布的特点[1]。除了形成与地震同时发生的滑坡外,它还使斜坡产生新的破坏,不管在以后的强余震作用,还是下雨、人工因素等作用下,都会发生新的滑坡,使滑坡灾害反复出现。其造成的危害比地震直接造成的大的多,因此地震滑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1 甘肃省历史大地震诱发的大滑坡及其造成的危害
甘肃既是强震多发区,又处于黄土高原区,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使得地震滑坡灾害极其严重。历史上此地区的几次大震都诱发了大面积的滑坡,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就连一些中强地震,在此地也引起了极为严重的滑坡灾害,对此地的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
历史上甘肃省地震诱发滑坡的事例很多,据史料记载的滑坡资料统计,地震滑坡占49.2%。每次大地震诱发的滑坡灾害都非常严重,是造成甘肃省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部分[2]。
本区内历史上大的地震滑坡情况如由此可见,地震造成的滑坡使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为了能有效地预防地震时滑坡造成的巨大危害,对地震滑坡的形成条件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甘肃省地震易引发滑坡的条件分析
甘肃省地震是其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也影响着滑坡的区域分布。像上述的地震诱发滑坡的事例很多,这主要是由甘肃省的地貌岩土性质和所处的地震带所造成。
2.1 甘肃地貌类型和岩土性质
甘肃省地震滑坡的分布和当地的地貌和岩土性质有密切的关系。
2.1.1 地貌类型根据地势高低和地貌特征,甘肃省可分为六大区域:
(1)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
位于本省中部和东部为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最西部分。本区堆积了较厚的黄土,海拔1200-2200m,相对高差500-1000m。近南北走向的六盘山把它分为陇东黄土高原和陇西黄土高原。陇东黄土高原为典型的黄土塬地貌,地势平坦开阔,发育一些中小型滑坡。陇西黄土高原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交错。
(2)陇南中低山区
位于本省的东南部,属于西秦岭褶皱系,本区新构造运动的强烈隆升和流水的急剧下切,山高谷深、峰锐坡斗。相对高差达500-1500m。2012 年汶川5·12 大地震时,本区地震滑坡灾害十分严重,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3)甘南高原区
位于本省南部,地势高亢坦荡、切割轻微,具有典型的高原景观。
(4)河西走廊平原区
位于本省西部,呈北西东南走向的狭长地带,地势平坦开阔,有大片绿洲发育。
(5)祁连山高山区
位于河西走廊南部,分布有大面积的高山、极高山,相对高差大,许多山峰上终年积雪,发育着现代冰川。
(6)北山中山区
位于河西走廊平原以北,为一系列断续分布的中山。由于气候干燥,风力剥蚀严重,山地岩石和山麓砾石裸露,形成大面积的岩漠和砾漠。
2.1.2 岩土性质
根据目前调查和收集到的滑坡资料,甘肃省的主要滑坡类型为黄土滑坡、黄土-泥岩滑坡、基岩滑坡和堆积层滑坡。
黄土滑坡和黄土-泥岩滑坡主要分布在陇中黄土高原区,基岩滑坡主要分布于陇南基岩地区,这两个地区的滑坡占全省滑坡的90%以上。地震时众多的天然岩土边坡地震崩滑主要出现在Ⅶ—Ⅸ度烈度区,Ⅵ度以下发生边坡地震崩滑的事例极少[13]。在这两个地区,地震滑坡的展布受地震烈度控制较为明显,在地震烈度达到Ⅵ度时就开始出现崩塌和滑坡[7]。这是由于这两个地区的岩土性质决定的。
陇中黄土高原黄土、黄土泥岩区滑坡易发生的原因是:
(1)黄土本身具有垂直节理、孔隙度大、落水洞发育、地表水易于下渗或直接流入、具有强烈的湿陷性等特性,使得黄土在地震时容易产生破裂、滑移和地震沉陷等灾害。
(2)有的黄土层底部广泛分布第三系泥岩、砂岩,形成泥岩-砂岩双层结构面,由于上层黄土透水性好,成为地下水的潜流带,构成易滑结构面。位于第一层古壤层下部饱和黄土和砂土震动液化,位于其上部分黄土层受地震力和液化的双重作用而呈现脉络状地貌,进而部分黄土体解体、斜抛、粉尘化,远程运移而形成黄土流或黄土瀑布[14]。
(3)陇中黄土高原尤其是六盘山以西的陇西黄土高原的厚层黄土经流水寝蚀切割、地形支离破碎、沟壑交错纵横。为滑坡提供了有力的地形条件。
陇南基岩山区易发生滑坡的原因是:
(1)陇南山地,由基岩组成的斜坡,形态高陡,由于局部斜坡体中分布有相对软弱的劣煤、千枚岩、页岩、板岩等易滑岩层,所以极易发生滑坡[6]。
(2)由于新构造运动强烈隆升、流水急剧下切,形成山高谷深、锋锐坡陡的地貌形态,为滑坡发育提供了条件。
由于这两个地区高低起伏大,地形复杂,而地震时地震作用力和破坏程度(烈度)有随地形起伏、斜坡高度增高而增大的效应[2],所以极其容易造成斜坡的失稳和破坏,从而发生大规模滑坡。
2.2 甘肃的地质构造和地震带分布
地震滑坡与地震的震级、烈度的大小有也密切关系。地震震级越高、烈度越大 ,地震引发的滑坡规模也越大 ,灾害越严重[9]。受大地构造单元影响,稳定地块上地震滑坡少,活动构造带上地震滑坡较为密集[7]。甘肃省地震震中分布与与上述的滑坡分布范围非常吻合。
受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影响,甘肃省地震活动频繁,强度高。从公元前193 年临洮地震到2004 年9 月7 日岷县地震的2200 多年间,共发生4.7 级以上地震151 次[2]。尤其甘肃东部属于我国南北地震带的中、北段[10],这里是我国西部高原与东部丘陵、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存在南北向断层,地震活动性特别强烈[5]。另外此部分还有秦岭北缘的东西向地震带经过,两个地震带在本区东部相交汇,而由于天水、甘谷、武山、西和、礼县、通渭处于两个地震带的交汇部位,所以地震发生频率高,震级也特别高。陇南山地地区属于秦岭褶皱系,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发生也十分频繁,在断裂交汇处滑坡密度达12 处/km2[11]。甘肃省历史上发生的震级高、烈度大的地震大多都集中在这两个地区。因此本地区地震滑坡及其发育,分布密度也特别高。
地震对滑坡的影响基本上有两种方式:a) 直接引起滑坡; b)引起潜在的边坡不稳定性[15]。地震不仅是诱发滑坡产生的偶然因素, 更重要的是松动了它所影响范围内的边坡体的原始结构, 随之出现大量的节理、裂隙,为后期的滑坡提供了软弱结构面, 引起潜在的山体不稳定。滑坡壁上形成多条拉张裂缝,随着雨水流入裂缝,会沿张裂缝形成新滑动面,再次发生小滑坡[7]。所以甘肃省东南部地震带地震发生时和发生后都极易发生滑坡且灾害严重。
综上,从地貌条件、岩土性质和地震带分布上都可以看出,陇中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地震滑坡十分严重,是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一个大的隐患,政府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灾害发生时的损失。
3 减少地震滑坡灾害损失一些建议
由于地震滑坡爆发时间短,难以预防,危害巨大,所以平时建设中必须注意极大限度的减少地震滑坡带来的危害。
(1)植树种草,恢复草被,防止水土流失。甘肃省很多山地在人类的破坏下植被覆盖率很低,水土流失严重,土体疏松,在地震作用下极易发生滑坡。
(2)科学的开发和建设山区,合理地进行铁路、公路、桥梁、工厂、矿山、水库、城镇等工程建设。盲目乱开、乱采和乱堆废矿渣会破坏山体的稳定性,很小的震动就会引起滑坡发生。
(3)对历史地震滑坡区的规模和危害程度要进行调查及预测,制定防治规划。历史地震中发生过较大滑坡的地区的人口要迁出,对重点滑坡建立系统监测,随时掌握滑坡稳定性程度和发展趋势,及时预报滑坡的活动情况,制定详细的防治规划。
(4)加强减灾防灾的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目前,人们缺乏减灾意识,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人们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破坏边坡稳定性,加重了滑坡灾害的严重性。还有灾害发生时人们的自救能力很差,开展减灾防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尤为重要。
中国硕士论文网提供大量免费硕士毕业论文,如有业务需求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李树德,等.地震滑坡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1,8(2):24~25.
[2] 吴玮江,等.甘肃滑坡灾害[M].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3]张俊玲,等.甘肃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要素分析[J].高原地震.200618(4):62~68.
[4]宋立胜,等.历史地震与滑坡灾害[J].山西地震.1994,77(2):55~57.
[5]吕鸿图.甘肃省地质灾害的成生环境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1995,25(1):64~69.
[6]邹谨敞,等.北祁连东段及其邻区地震滑坡的基本特征和危险区预测[J].高原地震.1996,8(2):50~60.
[7]陈永明,等.黄土地区地震滑坡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地震.21(2):235~243.
[8]朱文忠,等.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与保障措施探讨[J].甘肃地质.2006,15(2):72~75.
[9] 宋利萍,等.甘肃中东部地震滑坡灾害的机制与预防[J].高原地震.2003,19(3):51~53.
[10]孙崇绍,等.我国历史地震时滑坡崩塌的发育及分布特征[J].自然灾害学报.1997,6(1):25~30.
[11] 赵成, 施孝.甘肃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J]. 甘肃科学学报.2003,15 专辑:23~29.
[12] 邹谨敞,等.古浪地震滑坡及其与断裂带的关系[J]. 西北地震学报.1994,16(3):60~64.
[13]辛鸿博,王余庆.岩土边坡地震崩滑及其初判准则[J]. 岩土工程学报.1999,21(5):591~594.
[14]王家鼎,等.强震作用下低角度黄土斜坡滑移的复合机理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2001,23,(4):446~ 450.
[15]单新建.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环境评价中的集成应用[C].北京: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999.
[16] 陈永明,等.中国西北黄土地区地震滑坡基本特征[J]. 地震研究.2006,29(3):276~280.
【甘肃省历史地震滑坡及其产生的条件】相关文章:
谈向家山滑坡成因分析及其综合治理研究08-04
“上帝死了”及其历史意义05-24
谈历史轨迹及其哲学思考08-05
试论早期中国动画电影音乐及其历史地位08-28
试论诚信及其价值06-01
甘肃省发展储能产业对策思考05-31
企业货款被拖欠而产生损失的法律防治06-13
论文写作及其研究的特点06-19
韩愈的师说及其影响10-19
隐私权及其探究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