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导向下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时间:2023-03-03 03:46:34 硕士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基于就业导向下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摘 要: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应从转变观念入手,加强对其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优化人文素质课程结构,增设与就业创业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并运用灵活多样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育效果,从而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基于就业导向下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键词:就业;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目前,大学生就业出现“两难”境地: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理想的人员;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不协调,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实践动手能力差等。在专业背景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因素也是制约其就业的重要因素。

  一、人文素质因素对理工科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包括具备的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重在体验与定性的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等方面。人文素质具体到大学生的就业方面,主要表现在就业前和就业后两个阶段。“就业前”,即求职应聘和企业接触的阶段,人文素质体现在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通过语言展示出来的人文内涵,面试的言谈举止,透露出的礼仪修养等;“就业后”,即在具体工作岗位中表现出的团队精神,对企业的责任感,与同事和谐相处等方面。如果理工科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特别欠缺的话,即使就业也将面临失业的危险。

  在当前大学生的求职过程中,人文素质因素已经成为一个关键性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文修养不高,气质内涵不足,单薄的形象,使得参加面试的考官认为其无法承担相关的工作;二是言谈举止不得体,如面试迟到,不向考官问好等细节都成为企事业单位拒绝其的理由;三是对历史、文学、政治、法律、艺术、哲学、语言等知识掌握不够,在沟通的技巧与艺术上有欠缺;四是没有恰当地掌握人文方法,即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在处理问题时运用不当,不能很好地实现人性化的工作需求。所以不能单纯地指责企事业单位用人条件苛刻,人文素质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确实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天津市毕业生对大学评价、人职认知的调查研究》显示:在毕业生认为影响就业的自身因素当中,个人交往能力排在第一位;个人品行排在第二位;环境适应能力排在第三位;学习成绩排在最后一位。而前三者都与大学生所具有的人文素养有密切的关系。学习成绩不代表学生能力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的共识。

  大学生毕业后不仅要就业,选择一个好的工作岗位;而且还要创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党的十七届人大报告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从这个角度讲,创业作为就业的一个途径时,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作为创业者需要具备管理、组织能力,对风险和困难的承受能力,与外界沟通的能力等,人文素质就内化成了大学生自身的一种综合素质。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优势,再加上良好的人文素质,对就业和创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理工科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理工科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千余名理工科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并利用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的说来,理工科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知识欠缺。调查结果显示,对“人文素质基本内容比较了解”的学生仅占23.1%。关于人文知识方面的调查,学生读过的人文经典书籍不多(多选)。只有21.9%的学生读过《论语》;16.5%的学生读过《史记》;15.1%的学生读过《孙子兵法》;15.4%的学生读过司汤达的《红与黑》;8.2%的学生读过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学生的艺术素质也不高。喜欢交响乐的学生仅占25.2%。学生不只是文学知识、艺术知识欠缺,对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文化遗产也知之不多。

  (2)人生价值观存在偏颇。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主体价值取向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体现了学生正确的政治信仰和人生的进取态度。但部分学生的人生目标迷茫、人生支柱偏颇、入党动机不纯。关于信仰调查,43。5%的学生选择了信仰“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47.4%的学生选择了“实用主义”或“个人主义”。关于入党动机调查,39.2%的学生党是为了考公务员、选调毕业生、择业方便等。关于人生支柱调查,22.6%的学生认为是金钱或权力。

  (3)学生人文实践活动少、能力较差。学生经常参加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的只占45.3%。被调查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规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社会调查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是大学生人文社会实践最普遍的形式,也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但该校多数人文素质课程没有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可见,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践锻炼的机会少,能力较差。

  2.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欠缺的原因分析

  (1)学习习惯单一,轻视人文课程。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划分了文理科,选择理科的学生往往对人文社科知识不感兴趣,也不重视。上大学后,他们关注的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多数学生学习人文社科类课程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没有从自己全面发展的角度或从构建合理知识结构的高度来认识学习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部分学生认为人文科学太虚,人文课程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人文精神的培养漫长而不实用,毕业后要靠专业知识去谋生,表现出学习的实用主义色彩很浓,没有自觉而主动地学习人文知识和有意识地培养人文精神。理工科大学生“重专业、轻人文”,“重实用、轻精神”的态度影响了其毕业后的就业。

  (2)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少。“课程设置是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它包含为达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课程设置需要根据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规律、学生特点、学科具体情况和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社会需求等条件进行选择、组织和安排。”被调查的理工科高校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较少,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与人文素质相关的课程只有少数选修课。讲授人文社科课程的教师职称和学历偏低,而且理工科专业课教师大都人文知识欠缺,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不够,也影响了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

  (3)理工科校园的人文气息不浓。被调查的理工科高校为学生提高人文素质创造的机会少、条件不足。82_3%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或“不太重视”人文素质培养;90.5%的学生认为人文课程“太少”或“较少”;81.6%的学生对已开设的人文课程“不满意”或“不太满意”。同时,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学校为学生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讲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86.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人文环境“较差”或“一般”。理工科校园的整体人文育人环境影响了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三、基于就业导向下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策

  1.转变观念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长期以来,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指导下,人们给予自然学科—— 理工科以极大的重视和礼遇。相对而言,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被轻视了。为了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2001年xxx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的观点。2004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强调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xxx也强调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自然科学的繁荣发展,也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为此,必须转变观念,大力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增强其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2.优化课程结构增加与就业创业相关的人文课程理工科高校要重点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政治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文明养成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等。适当开设一些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理工科大学要开设“大学语文”或“中文写作”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校在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意优化人文素质课程结构,适当增加必要的人文素质选修课数量,特别是与创业就业相关的课程。让学生掌握创业知识,了解创业技能,培养创业意识,构建有利于就业和后续发展的知识体系。

  3。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与手段增强人文素质教育效果

  (1)人文素质教育与新生军训相结合。军训是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课,通过军训不仅能使大学生锻炼身体素质,培养组织纪律性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作风;更重要的是在军训中通过开展军事知识、中国军事史讲座、革命歌曲或军歌比赛、评选先进集体等活动,能陶冶大学生的情操,锻炼大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品质,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2)人文素质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应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参观人文景点、名人纪念馆、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参加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参与服务社会工作等。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活动中,渗透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等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其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3)人文素质教育与学生社团、文化艺术活动相结合。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点组建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马列主义读书社、舞蹈协会、书画协会、摄影协会等文化艺术团体,在教师的辅导和带领下开展活动,提升大学生对参与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热情。学校每年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化艺术实践活动,包括文艺汇演、辩论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评比、古典名画欣赏、影视评论、心理健康教育等,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增进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认识以及对美的追求,在参与活动中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4)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建设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中心的网站,构建譬如哲学思考、史学渊源、艺术审美、校园文化等为内容的版块体系。人文素质网力争内容丰富,浏览、下载方便。另外,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制作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内容的课件或教学资源库,力争把面向全体理工科大学生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建设成为不同级别的精品课,并把相关课程的教学资源库上传到网上,让学生不受时空限制去浏览学习。

  4.改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1)改善人文素质教育的软环境。改善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软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增加人文课程数量、提高质量。理工科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鼓励教授、副教授或有博士学位的优秀讲师为学生多开设一些人文选修课,或聘请高级学者为学生进行人文知识讲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实践表明,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富有人格魅力教师的言传身教,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理工科高校应支持和鼓励人文社科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在国内外高校进修学习;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等活动,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同时,理工科专业教师也应该提高人文素质,在讲授专业课时,既要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又要挖掘专业课对学生人文素质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三是完善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管理机制,坚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工作常抓不懈,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

  (2)改善人文素质教育的硬环境。改善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硬环境,应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增加人文社科类图书。理工科高校人文社科类图书相对较少,不能满足学生的客观需求。二是增强校园建筑、广场、道路、湖泊等景观的人文气息。很多综合性大学的校园建筑都有名称,或赋予其某种含义,或体现了某种人文精神。理工科高校的一些建筑多以数字或内容命名为主,缺少人文气息。三是合理布置含有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展览或展牌来装饰校园、走廊和教室等,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

  四、结语

  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更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与配合,给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平台。只要坚持以高雅的人文修养陶冶人,以博大的人文精神塑造人,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不断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就会得到有效缓解。

  中国硕士论文网提供大量免费硕士毕业论文,如有业务需求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

  参考文献:

  [1]朱红文.人文精神与人文科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2] 胡弼成。国外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0):301—304.

  [3] 张百章.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J].教育与职业,2004(3):24—26.

  [4]戴跃侬.人文素质:理工科大学生成才之基[J】.教育发展研究2005(3):85—87.

  [5] 陈媛媛,黄安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建[J].教学研究,2012(2):118—121.

  [6]邹宏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的价值取向[J]_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5):152—154.

【基于就业导向下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相关文章: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课程体系的建构论文(精选10篇)08-11

中英文学基于人文特性的对比浅析精选论文06-24

基于战略治理的企业环境风险研究08-28

基于BP网遥感影像分类研究与应用08-10

素质教育下班级管理研究论文05-27

基于军网的雷达远程诊断技术研究08-10

基于web的异地并行设计与制造系统研究06-02

基于知网的翻译研究方向硕士毕业论文写作06-25

《基于绘本的小学低段激趣作文的研究》开题报告08-10

基于价值网的企业集群式供给链治理模式研究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