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转移发酵的实征饼究

时间:2022-11-18 21:36:29 硕士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知识转移发酵的实征饼究

  摘要:尝试从仿生学和生物进化角度重新审视知识转移,基于知识发酵理论,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转移发酵模型,基于华为公司引入IPD案例,重点分析了知识转移发酵过程,并就发酵过程每个阶段应组建的知识酶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知识转移;知识发酵;知识酶;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组织学习
  
  1 引言
  
  在当今13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知识创新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能否有效的学习,从而获得所需知识成为知识创新的起点,企业可以通过组织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获得所需知识,无论哪种学习途径,都涉及到了知识转移,由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知识转移对于人类进步所起的推动作用不亚于知识创造本身。Teece在1977年提出知识转移的思想,认为企业通过技术的国际转移,能积累起大量跨国界应用的知识? 。此后,知识转移逐渐成为知识管理的关注热点,学者们研究了知识转移的机理、过程、知识转移的方式和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从知识生物属性角度研究知识转移的成果还不多见。本文尝试从仿生学和生物进化角度重新审视知识转移,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转移发酵模型,基于华为公司引入IPD的案例,重点分析了知识转移发酵的过程,提出应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设置不同的知识酶,以促进知识转移发酵,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
  
  2 知识转移发酵模型
  
  众多学者研究发现,知识具有遗传性、变异性、群合性等生物属性,知识的生物属性启发我们以一种生物进化的理论来描述知识进化、特别是组织知识的进化,由此得出了知识发酵理论。知识发酵理论 是指:创意(知识菌种)在酶(知识中介)的作用下,在一定的环境中,由知识母体(人和组织)融合组织内外各种知识进行发酵,产生新的知识。知识发酵理论可以看作是知识创新的生物学解释,组织中关键的知识活动如知识共享、知识转移都可以用该理论来解释。实际上,知识发酵过程中必有知识转移发生,知识发酵中获取知识菌种同样离不开知识转移,两种发酵过程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知识创新,知识转移发酵可以看作是知识发酵理论的进一步细化,也就是突出知识转移在发酵过程中的显著作用。知识转移发酵理论是指:组织内部或者外部获取的知识转移菌种在知识酶的催化作用下,在一定的环境中,由知识转移母体融合组织内外各种知识进行发酵,产生新的知识。下面重点分析知识转移发酵模型的构成要素。
  ①知识转移菌种。在知识转移发酵过程中,知识菌种表现为接受方创新需要的稀缺知识,可能是隐性知识,也可能是显性知识,或者是二者的组合 。
  ②知识转移母体。知识转移母体是接受方已经掌握的与知识转移菌种相关的知识集合,是接受方消化、整合转移菌种的知识基础,知识转移菌种的成长、发酵需要知识转移母体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
  ③知识转移酶。在转移发酵中,知识酶等是指有助于转移过程顺利进行的各种因素,组织内外部存在着各种各样阻碍知识转移与知识创新的因素,消除或者削弱这些因素的作用,可分为硬知识酶(指那些看得见的组织协同机构和技术设施)和软知识酶(企业文化、组织愿景等看不见的组织协同因素) 。
  ④知识吧。知识吧为知识转移母体、知识转移菌种、知识酶等各种知识要素的“群合”提供了场所 ,并为知识转移发酵过程创造适宜的环境氛围,知识转移菌种依次进入不同类型的发酵吧完成发酵,从而产生进阶知识。
  ⑤进阶知识。知识转移菌种在组织内部成功扩散,依次进入不同的发酵吧,与知识转移母体不断整合,进而产生的新知识。
  
  3 知识转移发酵过程
  
  相比于组织内的知识转移,组织间知识转移的情况更为复杂,组织间知识转移涉及到两个完全不同的组织,两个组织在技术水平、管理方式、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影响转移的最终效果,而组织内部知识转移发酵过程中,知识转移菌种产生于组织内部,但与组织问知识转移发酵类似,获取的知识转移菌种都要依次进入创意吧、规范发酵吧、系统发酵吧、演练与验证吧发酵。因此,本文以较为复杂的组织间知识转移为例,来研究知识转移发酵的过程。
  
  3.1 获取知识转移菌种对于组织而言,知识转移菌种可以来源于组织内部,也可以来源于组织外部竞争直接相关方(竞争对手、供应商等)和组织外部竞争间接相关方(公共科研机构、高校等)。知识转移菌种变现为问题菌种、标杆菌种、外脑型菌种等形式。知识转移过程是需要成本的,发现知识转移菌种是知识转移发酵的第一步,而且接受方对于转移菌种较为陌生,因此接收方应面向组织内部和外部广泛搜集与转移菌种相关的各种类型的知识,扩充知识母体,为接受方评价和选择知识转移菌种提供知识支持,且为后续的知识转移发酵提供充分的知识养料。针对获取阶段的特点,接受方应建立双方共同的知识转移愿景,营造兼容的企业文化,并协调双方的知识管理体系,以确保获得有价值的转移菌种。
  
  3.2 创意吧:挖掘知识转移菌种蕴含的隐性知识,并转化为成员隐性知识组织间知识转移产生的菌种多以显性知识存在,比如组织购买的技术专利,但组织要掌握转移菌种的内涵并成功发酵,必须挖掘其内含的隐性知识,并通过组织内部的培训、交流等手段使得成功挖掘的隐性知识转化为转移母体中的活体知识,也就使得转移的知识成为组织知识的一部分。具体而言,接受方需要挖掘菌种中隐含的以下隐性知识:① 对转移菌种的描述材料中没有说明清楚的、或接受方对说明材料中不理解而所需要的背景知识的挖掘 ;② 对隐藏在转移方研发人员头脑中有关技术成果构思、设计、试制及其生产的技能、诀窍、经验等隐性知识的挖掘 。
  知识吧既是物质空间,也是虚拟的超物质空间(电子邮件、电话会议等)和精神空间(共享的经验、观念和理想等),或者是这三者的组合 。组织获取了知识转移菌种后,即进入创意吧、规范化发酵吧、系统化发酵吧、演练与验证吧中发酵,最终产生进阶知识,在不同的阶段,组织需要组建不同的知识酶,以促进转移发酵的顺利进行。第二阶段组织应搭建适合挖掘隐性知识的技术学习平台,比如图书资料库平台、技术专家平台,使得接受方成员方便快捷地查找到所需的技术资料;双方直接交流挖掘隐性知识效果显著,因此接受方应创造面对面交流机会,比如定期召开座谈会,或者定期组织到转移方学习、参观等,同时应利用信息通讯技术为双方相关人员提供便利的交流方式。
  
  3.3 规范化发酵吧:知识转移菌种基于不同成员理解的个体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组织成员初步了解了知识转移菌种隐含的隐性知识,但掌握得并不充分和全面,成员必须将这部分基于个人理解的、与转移菌种相关的隐性知识,用清晰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转化成显性知识,组织在协调机制和知识酶营造的共享信任氛围作用下,运用IT技术、知识地图等~系列知识工具和激励机制,最终使得个体的隐性知识形成规范化的显性知识 ,本阶段是知识转移发酵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对于后续的知识发酵有着重要意义。在这个阶段,组织应重点营造适宜共享的知识酶,比如营造鼓励共享的学习氛围,搭建适宜共享交流的网络学习平台。此外,组织应提供知识交流的场所,比如可以采取开放式的办公设计,设置不同规格的会议室和茶水间,为员工进行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提供场所,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化。
  
  3.4 系统化发酵吧:显性知识整合成系统化的显性知识第四阶段是将基于不同成员理解的显性知识和知识母体中的相关知识,整合成系统化显性知识的过程。管理层应为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创造条件,提供相应的场所、知识工具与技术,促使组织成员之间尤其是跨部门之间的成员进行广泛交流、合作学习、发酵产生的进阶知识进入知识库,成为组织知识的宝贵财富。在本阶段,组织应组建有利于知识整合的知识酶,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鼓励团队协作的激励机制。
  
  3.5 演练与验证吧: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第五阶段是系统的组织显性知识转变成个人隐性知识的过程。组织成员将整合后的系统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并与自身具备的多年积累的个人知识进一步整合,内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这种隐性知识是一种操作知识,它延伸、重构了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 。通过内在化过程,知识转移菌种在组织中成功实现转移、发酵产生进阶知识,且进阶知识得到应用,并在组织内部成功扩散,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和他们隐性知识的一部分,使得“知识螺旋”(knowledge spira1)往复上升,循环进行。本阶段,组织组建知识酶的重点在于,搭建成员应用进阶知识的实践和交流平台,并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来衡量进阶知识的应用效果,根据应用效果给予相关成员激励。
  
  4 华为公司IPD转移发酵实证研究
  
  成立于1988年、注册资本仅2万元的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从一家小小的通信产品代理商发展成为世界顶级的通讯和网络设备制造商。从1995年开始,华为从两个方向对管理做了探索。对内,华为开始对历史经验做出总结,这些智慧集中表述为《华为基本法》;对外,华为开始以IBM为标杆来学习。1999年,华为请来了IBM公司,启动了以集成产品开发流程(IPD)为核心的业务流程的变革。集成产品开发(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简称IPD)是一套产品开发的模式、理念与方法。IPD集成了代表业界最佳实践的诸多要素,具体包括异步开发与共用基础模块、跨部门团队、项目和管道管理、结构化流程、客户需求分析、优化投资组合和衡量标准共7个方面。IBM公司实施IPD的效果不管在财务指标还是质量指标上都得到验证。实践证明,IPD既是一种先进思想,也是一种卓越的产品开发模式。华为在引入IPD时,采取的是“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的方针,知识转移发酵在该实施过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4.1 获取知识转移菌种— —IPD1997年,华为公司在项目管理和战略管理之间矛盾重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管理和协调数千名研发人员完成极端复杂系统的开发,从而有效缩短产品上市时间,降低费用,提升产品质量,最终提高产品的赢利能力。问题菌种出现了,但这个阶段对问题的理解还过于笼统。为此,华为搜集了软件标杆企业的成功经验,通过与领先企业的对比,华为初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标杆菌种的出现使得问题菌种进一步细化,其中IPD在IBM这个巨人身上商业实验的成功让华为最为心动。1998年初,华为开始设计并自己摸索实施IPD,但是遭遇失败,于是华为全面引进IBM 的IPD理论,IBM专家给华为带来了全新的管理理念,发现了华为存在的很多问题,外脑型菌种适时产生,华为在这个阶段清楚地认识到要解决的问题,外脑型菌种不仅使得问题菌种更为具体,而且带来了全新的解决问题菌种的方案— —IPD。至此,华为公司确定了知识转移菌种,也就是在华为内部成功引进并推广IPD,使得华为迅速走上国际化管理的轨道。
  
  4.2 僵化式学习IPD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我国的企业往往容易虚心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而学习国外的管理却容易主观认为不适合中国国情而产生抵触情绪。引进初期,员工还未能理解IPD的内涵,修改后的中国版本或者是华为版本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任正非提出,在开始实施的两三年内,以理解、吸收为主,全面推翻原来的管理模式,要求员工机械、教条地学习并实施IPD。僵化式学习是指学习内容IPD的僵化。不允许有任何修改,并不是学习方法的僵化。相反,华为采取了灵活有效的学习方法,具体来说,僵化式学习分成下面两个阶段。
  4.2.1 低级阶段:社会化— — 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IBM专家首先对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IPD的流程和IBM实施的案例,中层管理人员在高层管理人员的指导下,观看培训的视频和讲义,一直到基层人员,整个过程都是机械、教条的学习。理解IPD的内涵,必须成功挖掘其蕴含的隐性知识。为此,华为组建了适宜的知识酶,营造创意吧所需的学习氛围:①从新员工培训到管理干部会议以及公司的各种内部宣传材料,充斥IPD思想,华为要求所有员工无条件接受IPD理论;②搭建图书资料库平台,鼓励员工查阅各种相关资料,全面了解IPD的相关背景知识,并围绕IPD提出各种问题;③搭建IBM专家的技术交流平台,创造更多的IBM专家与员工面对面交流或者视频交流的机会;④学习IPD情况与绩效考核挂钩,对员工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对能深入理解IPD的员工进行奖励,促进员工的消化吸收。先僵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削足适履肯定是个痛苦的过程,但恰恰是在毫无修改的机械学习僵化阶段,华为员工成功理解了IPD的核心架构及蕴含的隐性知识。培训告一段落,华为开始实施IPD,先试点,再大面积普及。员工在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了对IPD的理解,将培训过程中挖掘的IPD隐性知识结合实践成功转化成基于个人理解的隐性知识,成功转化的隐性知识是产生有价值的优化方案的起点。
  4.2.2 高级阶段:基于不同成员理解的IPD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华为员工在僵化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初步了解了IPD的内涵,但都是基于个人的理解,掌握得并不充分和全面,员工必须将这部分基于个人理解的与IPD相关的隐性知识,用清晰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转化成规范化的显性知识,员工贡献的显性知识不断整合才能产生有价值的优化方案。华为的重点在于组建适宜的知识酶,营造规范化发酵吧所需的共享氛围:①华为一直倡导群体奋斗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知识共享,合作创新,对于积极获取并消化吸收新知识,主动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的员工给予奖励;②华为在内部搭建共享交流的网络学习平台,鼓励员工在公司内部网站发表各种实施IPD的体会,引导员工在网络上展开讨论,对于点击率高的帖子给予员工奖励;③ 在员工中召开IPD的讨论会,鼓励员工畅谈自己的看法,并选拔理解深入、有独到见解的优秀员工做培训导师,并将培训讲义刊登在内部网站;④ 华为设置知识管理人员负责搜集整理员工发表到内部网站的IPD帖子,将有价值的存人内部知识库。华为规定了发帖模板,包括标题(注明是员工发现的待解决的问题,还是已找到的解决的方案)、关键词、主要内容、发帖人姓名,这样方便员工通过标题、关键词等方式搜索到所需要的知识,也便于公司在有需要的时候找到该发帖员工,并对该方案做更深入的研究。
  
  4.3 优化式创新:显性知识整合成系统化的显性知识僵化是有阶段性的。僵化是指一种学习方式,僵化不是妄自菲薄,更不是僵死,经过两三年的僵化期,华为成员已经掌握了IPD的内涵,而且发现了IPD在华为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必须进行优化,但要遵守的原则是改良主义,IPD在IBM的成功说明了IPD对于IT行业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因此在优化阶段只能做枝叶的修改,而不能改变树干的实质。华为要求员工进一步学习这些成功挖掘的显性知识,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每个员工对IPD的认识,尤其注重分析员工提出的IPD在华为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鼓励员工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就解决方案再进行讨论,从而产生有效的优化解决方案。
  僵化阶段也会有整合,员工将成功挖掘的IPD知识与自己固有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变成个人的隐性知识,但是这个阶段只是基于对IPD初步了解基础上的个人知识的整合;而在优化阶段,是在员工深入理解IPD内涵之后,将不同员工成功显性化的隐性知识进行整合,扩充组织知识,并产生有价值的优化方案,这是在基于对于IPD深入理解基础上的组织知识的整合,深入理解后整合产生的优化方案才会有实践价值。在这个阶段,华为组建的主要知识酶:①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华为鼓励创新,并深知创新不是一帆风顺的,实施IPD改进方案后华为遭遇了很多失败,但在失败中扩充了组织知识,即扩充了转移发酵的知识母体,从而为下一次成功发酵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知识养料;② 鼓励团队协作的激励机制和文化氛围。华为深知某一成员无法独自产生有价值的优化方案,只有依靠团队协作、整合成员的显性知识和相关知识、发挥团队的集体智慧、集思广益,才能获得有价值的IPD实施方案。团结协作、集体奋斗是华为企业文化之魂,而且华为注重团体激励,每个成员的考核结果受到所在部门考核结果的影响。
  
  4.4 固化式提升: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任正非指出,创新应该是有阶段性的和受约束的,如果没有规范的体系进行约束,创新就会是杂乱无章、无序的创新。优化阶段产生的IPD解决方案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成员的认可,成为其自觉行动,并与员工个人已经具有的IPD相关隐性知识进一步整合,转化为员工隐性知识的一部分,从而延伸、重构员工的隐性知识,使得IPD真正融入华为,优化方案才有价值,知识转移发酵才能视为圆满成功。因此,优化之后应是固化。演练与验证吧最重要的就是,应用便于员工实践操作优化方案的组织管理手段,而最有效的知识酶就是组织管理的例行化和规范化,具体来说:①IPD例行化,基于IPD优化方案制定针对不同部门的管理流程,比如研发部门所有产品线必须按照PDT3.0流程运行。例行事项越多,处理例行的经理就越少;科学程序越多,归属个人的经验知识就越不需要;责任越能纳人流程,权力空间就越简明;②IPD规范化,管理部门引导各类已经优化的、行之有效的IPD流程模板化,也就是把流程做成标准的模板,模板有利于员工方便快捷地将IPD优化方案应用于实践并在相对简单的模板操作中提升个人知识层次。
  在固化过程通过例行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模板化),简化IPD优化流程,便于员工在实践中提升员工个人知识的层次,有利于员工站在高一层次的角度发现新的问题,确定新的知识转移菌种,继续通过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实现知识的转移发酵,螺旋上升,不断获取更多的新知识,实现良性循环。
  
  5 结论
  
  本文基于华为公司引入IPD的实证 ,重点研究了知识转移发酵过程的5个阶段,组织获取了有价值的知识转移菌种后,即依次进入创意吧、规范化发酵吧、系统化发酵吧、演练与验证吧中发酵,最终产生进阶知识,并重构成员隐性知识,提升组织知识的层次。5个阶段环环相扣、缺一不可。针对不同阶段,组织还应组建适宜的知识酶,最大限度地消除阻碍知识转移的制约因素,组织可以此为出发点,为知识转移配备必要的资源,创造所需要的条件,从而切实促进组织的知识转移发酵,使得组织能够快速地整合内外部知识,获得有价值的新知识,提升组织的市场竞争力。

知识转移发酵的实征饼究

中国硕士论文网提供大量免费硕士毕业论文,如有业务需求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
  
  参考文献:
  [1]Teece D.Technology Transfer by Multinational Finns:The ResourceCosts of Transferring Technological know-how [J].The EconomicJournal,1977(87):242—261.
  [2]和金生.知识管理与知识发酵[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3).
  [3] 和金生,等.一种知识管理的新理论——组织学习的“融知一发酵”模型[C].中国技术经济与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2002.10.
  [4]潘杰义,等.企业一大学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7).  
  [5][德]迈诺尔夫·迪尔克斯,等.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张新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熊德勇,和金生.SECI过程与知识发酵模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4).

【知识转移发酵的实征饼究】相关文章:

探析社会网络结构与互动对知识转移的影响05-28

生物工程专业发酵工艺教学改革探索05-06

小学数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高效课堂模式究讨08-05

加快我国个人征信业发展的思考11-08

骨筋膜室综合征护理干预06-12

姜黄素对代谢综合征大鼠ICAM08-24

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08-07

老年糖尿病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06-06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梳理08-10

认知、知识和创新本质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