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以语言为媒介的德育方法

时间:2023-03-03 20:32:26 硕士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简述以语言为媒介的德育方法

  一、中国学校德育的现状

  每每谈到中国的德育,总会让人有一种扼腕叹息感觉。人们感慨为什么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为什么一个自称是礼仪之邦的国民,为什么一个一直强调以德服人的民族,却会在德育教育中存在着诸多的让人失望之处。柏杨在其所著的《丑陋的中人》一书中指出中国人身上存在着“脏、乱、吵”的问题,虽然这是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所展现出来的精神面貌,然而,悲哀的是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在我们国家经济上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之后,这些问题在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身上依然存在着。这些缺点的出现在我看来和我们当下整体的德育工作是存在着因果联系的,尤其是我们当下的学校德育工作。虽然个人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合力作用,虽然也有人指出不要过分的迷信学校在个体品德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但是无论如何学校作为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系统地进行教育的场所,在个体品德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推卸的。从这一点来看,我国目前的德育工作是存在着误区的。正如杜时忠先生指出我国当下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着十大矛盾,其包括:“德育首位”与“德育无位”的矛盾、德育政治化与德育生活化的矛盾、德育万能与德育无能的矛盾、思想统一与价值多元的矛盾、“大德育”与“小德育”的矛盾、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的矛盾、规范化德育与主体性德育的矛盾、德育工作者队伍数量大与专业化程度低之问的矛盾、德育高要求与德育低投入之问的矛盾、学校“主渠道” 与校外影响之问的矛盾。杜时忠先生从宏观上指出了中国当下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名接受了若干年此种品德教育熏陶的学生,对此颇有同感。而在本文中则主要是从细微处人手,主要探讨德育方法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如何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得以发挥。本文主要论述的德育方法是语言法,即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语言的运用。通过探讨语言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和我国当下学校德育工作中以语言为媒介的德育方法所存在的问题,以便使这种方法在学校德育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二、语言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语言作为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工具,在学校德育工作乃至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作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使用最频繁的一种工具,承载着无数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望。语言的教育价值是无法衡量的,正是因为有了语言的存在才使教育成为了可能。从儿童牙牙学语时语言就已经发挥着它在教育中的作用。例如,一个刚刚会说话的儿童他会模仿他身边的成人所说的话,而其周围成人语言的良莠则会使该儿童表现得文明或没有礼貌,甚至是骂人。可见,语言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语言为媒介的这种德育方法,从语言在德育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上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规范学生操行的“规范性用语”,评价学生操行的“评价性用语” 以及说明和论证道德规范或评价的“解释性用语”,在三种类型的语言中规范性用语在表达句式上有一定之规可循,其他两种类型的语言可发挥的空间较大。规范性用语所经常使用的旬式有:祈使句、陈述句和疑问句。相对而言,祈使旬所标的意思最为强烈,所展现的态度也最为强硬,往往也是伴随着指令、命令和倡导。例如,不要随地吐痰、请排队进教室等。而疑问句所表达的意思较为委婉,在具体的运用中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但同日蜞所表达态度也不够坚定。

  三、德育中语言运用所存在的问题

  纵观学校中以语言为媒介的品德教育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教师多采用控制性的说服教育。在这方面黄向阳和石鸥都进行了论述。石鸥在其《德育困境中的病理性说服及其诊治原则》一文中指出“尽管德育被提到首位,巨大的德育实践却并未收到应有的道德的效果,问题在于,传统的说服教育是控制性的,亦即病理性的。它由控制实施的真相进而控制学生的理解达到说服学生的目的。这种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不道德的,从长远看则无效乃至产生负效果”虽然是无效的,但是长久以来我们国家各级各类学校中品德教育一直是延续着这样的无效,或者更严重说是达到了一种负效。

  其次,教育者在语言的选择上没有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发展阶段特征出发。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而针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儿童所选用的语言也要有所不同。正如前文所述祈使句的语言表现得过于强硬,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其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而对那些外向型的且有些顽皮的孩子,选用祈使句更易达到教育的效果。此外,学生在各个心理发展阶段的特征也不尽相同,小学生注意水平有限,不随意记忆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力丰富但与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情绪情感也比较的单纯和稳定。初电嶷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得到明显发展,情绪情感大大丰富,自我意识逐渐自觉、逐渐强化,开始从比较单纯地接受他人评价转向能够自觉地进行自我评价。而高中生心理发展处于少年后期和青年中期之间,在身心发育和社会成熟方面与之互有一些交叉,在心理发展上具有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进取性、闭锁性和社会性。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育者并没有区分这种不同,在教育教学中搞“一刀切”,并没针对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的学生进行教育。简而言之即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从而使德育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四、语言作为一种德育方法作用的发挥

  针对我国当前在品德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对以语言为媒介的德育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方能使其在德育中发挥更为正面的作用。

  首先,作为教育者,应对其自身的语言有着严格的要求。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尽量少讲一些空话、大话,严格禁止讲粗话、脏话和假话。从源头上把关,使学生在其内心建立起对教育者的正面形象,提高语言的科学性,以求树立教育者的威信,使教育者的语言具有更大号召力和影响力。

  其次,以学生个陛特征和心理发展阶段特征为依据选用合适的语言进行品德教育。例如针对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注意水平,就应该更多的使用规范性用语,以求在小学这一阶段形成良好的基础。而对于初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情绪、情感大大发展和丰富,自我意识逐渐自觉、逐渐强化,从他人评价转向自我评价这一现实来看,如果仍旧过多地使用规范性用语中的祈使句式,则会出现事倍功半的局面。因此,此时在用语的类型上应更多的选用评价性用语和解释用语。

  第三,教育者在使用语言来进行道德教育时,应该与受教育者处于同一水平面。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历来就存在着师道尊严的说法,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总是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心向。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心向的存在,使教师和学生不能真正地实现心灵的沟通,从而使教师的“教”变成了单纯的灌输和强制的说服。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欲提高德育的实际效果,教师有必要放下身段与学生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实现心与心的征程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使品德教育达到最大的效果,走进学生的心灵。

  总之,作为一种德育方法,语言在德育中发挥着特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语言在德育中的作用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出来,正如石鸥在其文中所说我们当下所进行的德育只会“加重日益增多的学生的道德反叛。”而语言这一媒介在德育中的作用的发挥也有待教育者自身素质和遵循学生个性特征与心理发展阶段特征的自觉性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种科学的德育操作系统,使我国的道德教育变得道德起来。

【简述以语言为媒介的德育方法】相关文章:

简论绿色媒介生态与媒介生态文化05-10

简述“与众不同”是一种权利05-06

浅谈简述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05-09

简述由古代文人的号看古人的价值取向05-24

简述音乐录音的美学理论论文(精选7篇)05-24

积累资料的方法06-14

方法、思路与问题06-01

开题报告撰写方法07-21

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09-06

小学英语德育论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