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指导
摘要: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形响给正处于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学生造成心理压力,长期的心理困挠使部分学生形成心理津碍而惧怕上体育课。在体育教学中要认真分析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以及找到合适的调撞方法,以便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发展体育运动。
关健词:心理健康
在体育健康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教育已被列为学习的目标之一。并要求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整体提高为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要让学生到操场上,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全面发展。
一、影响体育教学过程的不良心理因素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心理保健、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发展为主要内容,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为目的。它主要涉及学生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学生学习心理指导,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个性教育、人际关系指导、性心理卫生指导以及学生的升学就业指导等方面。要求学生做一个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个性等方面都正常的“正常人”。而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之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不良心理因素主要有: 害怕心理、逆反心理、依赖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自责心理、过敏心理、冲动心理、异性心理。其形成的原因是学生生理、体质、学习成绩不好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同学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某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自暴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 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他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显得胆小、怯儒、缩手缩脚,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或同学的注意,爱表现自己,遇到一些力不从心的动作时,也要为“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指导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的方法,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其核心是“关爱”。
有了“关爱”,师生间原先的“你”、“我”关系置换成了“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合作”是其主要手段,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取决于师生配合协作的密切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决定性的作用。
输人先进的教学观念。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以促进学生为目的,确立发展性的体育教学目标观,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习惯。
一定的教学技能,教师必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包括: 了解学生的技能、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 掌握渗透的操作要领整和教学目标创设参与情境进行行为实践。
三) 把握渗透内容激发学习动机。一个人如果没有动力,那么他将一事无成。在体育课中,刚开始有部分学生对体育课不太感兴趣,不明确体育课的目的,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因此,就役有学习的“动机”。缺乏了动机,课堂上就不会认真投人,而是应付了事。那么首先要明确目的激励学习动机,体育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特别是当前正掀起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应充分把握机会,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体育的本质是增强体质,是对人的身体进行教育。其次锻炼促进人体的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青少年,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利用理论进行讲述。让学生明确体育是富有多种技术的健美运动,积极参加锻炼,强身健体是塑造人体外在美的基础,没有体质的增强,外型美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再就是运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体育比赛、做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使他们在活动中去认识一个人作为集体的一员的尊严,责任和义务,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利用青少年好胜,喜欢逞能,爱好表现自己的特点。
培养意志品质。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历尽坎坷,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
激发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长跑是一项不大受学生“欢迎”的运动,而长跑对于锻炼身体和培养吃苦耐牢、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培养学生善于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意志品质的中心环节是克服困难,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有严格的要求,要通过艰苦的磨练来培养坚强的意志; 另一方面又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状态,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分解难点逐步引导,让学生始终在充满自信的状态下,不断克服困难,步步进取,最后碑功。
运用鼓励法培养意志品质。要做好一件事情,自信心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能够加以肯定、鼓励,就会使学生充满信心,使学生感到成功感。另外还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他们不仅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而且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二个民主、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学习。
在各种活动中引导学生去分析、评价、解决体育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意志品质等方面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要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实践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并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去分析、解决体育实践活动中的思想品德问题。
三、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指导的注意事项
( 一) 指导要因人而异,不能一视同仁。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差异,应情况而定。
( 二) 在进行指导时应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学生,使其感受到平等的待遇,不让学生认为自己是最差的。
( 三) 使学生对体育课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使他理解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四) 指导时切不可过于急躁,要慢慢地依据学生理解情况进行,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去进行锻炼,上好体育课。
总之,体育课的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因素,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充分的保证。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中,使学生的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健康发展。
【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指导】相关文章:
论析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消除10-11
浅谈用认识论指导物理教学09-05
论求职技巧的训练与指导10-17
论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模式05-28
论消费过程中的购买互动行为07-30
精选论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9-25
论歌唱心理在演唱与教学中的作用06-18
论动作示范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10-22
论心理健康与心理病变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