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选择

时间:2024-08-15 02:29:50 硕士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略谈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选择

  目前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化到大众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以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除了培养学术精英之外,更多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追求应用价值,以满足社会对掌握职业知识与技术的专门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要不断调整办学思路、机制和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具体情况理性选择好一个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商管理类专业是管理学门类下设的五个一级学科中的一个。在其下面设置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等六个专业。按照一级学科设置的本科专业,在培养上必然要求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导致了学生的知识不够深,对每个方向的知识只是一般的了解。特别是随着企业管理工作分工越来越明确,现在大多数企业不再设有综合性的企业管理部门,而是分解为质量部、销售部、市场部、生产部、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等部门。企业管理实践的这种变化,使得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很难最终定位在哪个具体职能部门,这样势必增加了学生找工作的难度。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管理理念、模式、方法正发生重大变化,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新的理论不断被提出,这一切都对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及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甚至二者还发生错位。现行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存在于:

  1. 在培养目标上定位过高不少院校将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 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如果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管理人才,那么研究型院校应该怎样定位? 硕士和博士又该如何定位?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得到有效缓解,毕业生的流向更多是在公司或企业的中层或基层部门,而非高层部门。从生源的素质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我们再将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管理人才,显然定位偏高。

  2. 在人才培养上出现趋同化倾向各类高校在制定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时,从整体上看大致相同,甚至有些共性的培养目标和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完全一样。如果我们从十个不同学校中抽查其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能很难区分哪个专业是哪个学校办的。不同院校的培养目标无差别化,缺乏细分市场的意识,表现为不同学历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界限不明确; 教学型院校与研究型院校培养目标界限不明确;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界限不明确等,使人才培养出现趋同化倾向。

  3.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不少问题

  ( 1) 课程体系雷同特色不鲜明由于培养目标的无差异化,导致课程体系僵化雷同,千篇一律,不能适应市场多元化特性的需求,专业特色无法体现,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知识结构单一,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进而导致在人才市场上,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呈现结构性失衡。

  ( 2) 课程设置缺乏柔性课程设置不能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许多院校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老化、更新慢,而刚性的课程体系设置又限制了课程调整的空间,致使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调整大大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

  ( 3) 理论性过强实践性较弱许多院校坚持一种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每门课程都力求完整、系统,课程之间存在很多重复内容,课时总量膨胀,教师和学生都被压在繁重的课堂教学中无法自拔,而相对实践教学环节总量过少,学生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较弱,难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出现一些学生本科毕业后再重新上技校的现象。

  ( 4) 与学生的个性特点相互脱节课程设置往往盲目向一些名牌院校、重点院校看齐,而没有充分地、实事求是地考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志趣的学生的特点,难以因材施教,难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导致相当部分学生厌学。

  4.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以知识灌注为主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适应市场能力的培养尚不够重视,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走出校门后在变动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求生存能力的形成,影响到其竞争力的培育。

  多项调查显示,社会对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满意度普遍偏低,在校大学生对高校现状满意度也不高,加之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国际化、市场化和普及化的挑战,亟待教学型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进行系统改革,以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具有独特技能和优势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5. 在实践环节安排上时间过少实施困难工商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高,但由于目前我们培养过程的局限性,教学设施的不完整,以及重理论轻实践观念的存在,造成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实践、实习不多。而且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实习有很多需要到工厂、企业一线去完成,使得实际操作起来较为困难。

  6. 毕业生就业面广专业对口不多从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来看,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相当广,如有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文秘工作,有的学生毕业后从事财会工作,有的学生毕业后从事销售、经贸工作等等。但真正专业对口,从事管理工作的较少。

  7. 对师资的要求高符合要求的教师少工商管理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且也要求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所谓“双师”,就是教师除教学职务如教授、讲师外,还具备经过考试或评定取得的经济、工程、法律等其他职称,或被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聘任为相应职务。但现实中,真正符合上述要求的师资不多,不是理论水平不高,就是实践能力不强。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目标定位过高且雷同,缺少特色,培养途径单一,课程体系设计不科学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在借鉴国外先进培养模式前提下,结合具体情况理性选择好一个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

  1. 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培养目标是指学生经过一定教育与培训过程,最终达到的状态和标准,它有层次、类别、范围的界定。研究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考虑的是工商管理类的培养目标,它起着导向和坐标的作用。工商管理类培养目标是分析社会需求的归纳,是制定培养计划的开端,是社会需求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点。如果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途径和人才培养质量就不可能得到保证。

  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许多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体现为: 宽口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专业在本科、硕士、博士层次上的差异,体现为下宽上窄的“三角形”的特点。对于这样的培养目标,其实要结合当前的社会需要、学科体系来分析。从目前的管理层次的实际安排来看,从低到高的设置是: 负责全面工作的总经理,负责专项工作的副总经理,负责一个职能的专项工作的部门经理及作为中层经理人员的项目经理。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其工作内容和能力取向是不一样的,作为高层管理者主要是从事战略性、方向性的工作,基层管理者更多是从事操作性的、具体的工作,中层则处于中间状态。因此,要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应对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根据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要求,把培养目标定位为越高层次的管理人才更多地侧重于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培养,而越低层次的管理人才更多地侧重业务技能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掌握从事工商管理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职业生涯所需要的专门知识与方法,并具有扎实宽厚的综合性多学科基础知识; 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能运用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 具有操作层所需要的执行力和中层管理者所需要的沟通能力;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这样的培养目标才能使得供求实现动态平衡。

  2. 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为了实现以上确定的培养目标,就必须为受教育者设计合理的培养规格,构建新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这些必须通过课程体系来加以落实。课程体系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依托,直接反映专业的教学思想,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高校必须要紧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自己的课程体系。因此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要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

  在传统的高校本科教育体系中,往往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从层次上定位于企业高级管理类专业人才。正是受这种传统教育体系的束缚,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管理类本科培养方案中,文化基础课比重过大,专业课程设置太少,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因而需要重构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结构应包括专业必修模块、专业实践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专业任选课程、专业讲座课程几大组成部分构成,为解决复杂多变的生源和就业两个动态市场的需求与实现稳定办学的矛盾提供可能,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同时新体系在结构上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与其它工商管理类二级学科专业相比,工商管理专业的最大优势表现为企业管理综合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如果达不到这个目标,显然意味着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失败。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定位,考虑如何来发挥其专业优势。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课程体系的构建:

  ( 1) 强化课程结构的一体化目前的课程设置侧重于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生产运作等职能管理课程,由于这些课程相对独立,在教学安排中往往忽视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效果。学生学完很多课程后,很难有整体观,综合能力的培养就很难实现。因此,为了实现工商管理专业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高课程学习效率,按照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运用系统的观点进行课程一体化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应该设置一些综合性更强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上下和横向沟通的能力,以及观察和思考问题时的全局观念。其次课程结构的一体化不仅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而且还体现在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上,根据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实现课程的一体化和综合化,不仅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叠,提高教学效益,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各门课程在整体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使不同课程能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最后通过课程设计贯穿课程体系,使各门课程有机联结,改变了课程之间的割裂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由于课程设计一体化强调前面设计成果为后续课程设计的依据,因此更注重设计成果的可用性,也更强调提高学生的设计质量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设计一体化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掌握工程管理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在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环境。

  ( 2) 突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兴趣模块建设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的落脚点是针对企业的某个管理部门设计,因此在强调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管理知识和技能优势的基础上,还应突出学生在某项职能的管理能力,这就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强调兴趣模块———按专项职能设置课程群,建立兴趣模块供学生选择。可将工商管理专业细分为生产与运作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模块,学生在学习其它公共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兴趣、特长等选择其中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模块进行深入学习。

  “模块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克服工商管理专业,专业不专和专业纵深方向知识钻研不够深入的缺陷,充分融合了现有“复合型”和“专才型”教育的优势。学生既有较为宽厚的基础和较全面的管理视野,又具有在工商管理某些领域较为深厚的造诣,形成以能力型和创新型为主导的知识结构,从而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设置“兴趣模块”及模块下的特色课程,明确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削弱工商管理专业“宽泛”的缺点。对于同时招收工商管理类二级学科的学校,在确定专项职能管理方向时,要避免与其他二级学科相冲突,可通过加大选修课比重来实现。

  3. 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的选择基于以上分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 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强调实际效果,不片面追求形式,不强调千篇一律,具体教学方法应因课程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应特别重视和鼓励基于问题学习、网络教学、案例教学等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 1) 要以企业观革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实行“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探索教师到校外实践基地小组教学制,建立新型的管理综合训练中心,按模拟企业的运作模式建设与使用开放实验室。

  ( 2) 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研讨会,邀请企业家讲座,聘请商界人事担任兼职教授等形式,使学生切实感受企业家及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创业与管理实践,培养其创业创新意识,也使学校成为民营企业家谈道论剑的场所。

  ( 3) 通过双语授课提高大学生的素质,适应国际化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日趋国际化,市场对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有较好的外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而双语授课是通过“用英语、学专业”的方式实现这一突破的有效途径。双语课程设置可以不以必修课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而是以选修模块的方式开设,在模块内,加大课程密度和强度,以求实效。

  通过培养目标和模式的调整,课程体系的改造,促进学生在企业真实环境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具有多方面发展优势的应用型人才。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 1) 韩玉志. 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取向探讨[ J ] . 中国高教研究,2004 ( 1 ) .

  ( 2) 张正堂. 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定位与课程改革[ J ] .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 3 ) .

  ( 3) 陈希. 改革创新构建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J ] . 中国高教研究,2003( 11) .

  ( 4) 闯少铭. 知识经济时代工商管理人才素质与培养[ J ] .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1( 1) .

  ( 5) 潘群. 关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思考[ J ] .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 ( 2 ) .

  ( 6) 李亚萍,金佩华. 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 J ] . 江苏高教,2003 ( 5 ) .

  ( 7 ) 曲涛,郭桂英. 理工科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依据初探[ J ] . 山西科技,2007 ( 4 ) .

【略谈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选择】相关文章:

基于系统原理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03-02

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02-28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03-12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03-1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再分析03-24

应用型工商管理校企合作分析03-02

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03-12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03-02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