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数学活动中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内容提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以知识为中介来实现,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数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幼儿数学活动中,幼儿所能接受的数学知识着实很有限的,然而在幼儿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成人对幼儿所着意启迪的思维能对幼儿日后的学习和成长起着长期积极的效应。过去侧重在数学知识的准备,忽视思维能力的训练,这对孩子的后续学习不利。因此,幼儿教师应重视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基于这一发展方向,笔者根据从事幼教工作三年来的体会和一年来的新课程教学实践思考,阐述了自己对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初步探索,以期通过论述,引出更多的"玉"来。具体从三大方面论述了这一观点:1、置情设疑,激发兴趣,点燃幼儿思维的火花。2、表象结合,寻找联系,引导幼儿思维的发展。3、活动体验,鼓励探索,开发幼儿思维的潜力。关键字:数学活动 幼儿思维 培养浅谈数学活动中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以知识为中介来实现,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数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把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列入“科学”领域,在幼儿数学活动中,幼儿所能接受的数学知识着实很有限的,然而在幼儿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成人对幼儿所着意启迪的思维能对幼儿日后的学习和成长起着长期积极的效应。我们过去侧重在数学知识的准备,忽视思维能力的训练,这对孩子的后续学习不利,因此在大班的数学活动中不能只关注幼儿的数字运算,而应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因此,幼儿教师应重视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一、置情设疑,激发兴趣,点燃幼儿思维的火花。幼儿的情感有明显的倾向性,他们对新奇的问题特别感兴趣,容易被不寻常的现象和内容所吸引。由于数学是抽象性知识,缺乏能引起幼儿兴趣的有利条件,数学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如果选择不恰当,容易造成活动气氛枯燥乏味的现象,更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教师首先要“投其所好”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儿的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疑问和惊奇最容易激发幼儿产生认识世界的精神动力。例如:在学习6的组成时,我改变以往只给幼儿具有同一特征的操作材料,而是提供具有多种特征的操作材料,用“分类”的方法学习数的组成,具体做法是:提供6个图形块,具有三种不同的特征:颜色不同(如5个黄,1个绿),大小不同(3个大,3个小),形状不同(4个三角形,2个圆形),让幼儿转换角度进行分内类,引导幼儿分别按大小分,按形状分,按颜色分。由于活动内容增加了思维的难度,改变了以往教师先示范、讲解、演示的做法,而是让幼儿操作探索在前,让幼儿学得更加深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激发求知、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应从培养幼儿多维角度思考问题的角度出发,设计出各种教学方案,引导幼儿从非“常态”的角度进行多角度思考,寻求多种解决方法。例如:在“自编10以内的加减算式”中,我们设计一个“改题”活动,即教师指定三个不相关的数1、3、5,允许幼儿改动一个数,并做出相关四道题来。幼儿的答案多种多样,有的改动最小的一个数使其编出相关四道题来,成为2、3、5,有的改变大数,使其成为1、3、4。这两种属顺向思维gip有的是改变大数为小数,使之成为1、3、2,这种思维是逆向思维的。在改题过程中,幼儿动脑筋思考,不断想出与别人不一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变枯燥为有趣,变被动为主动,使幼儿爱学、会学、渴望学,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思维的新方法,提高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二、表象结合,寻找联系,引导幼儿思维的发展。数学的本质在于抽象,幼儿的抽象数学概念不是凭空而来的,而必须是建立在具体经验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要创设条件,引导幼儿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数学知识结构相互间的联系,增加思考的角度,看到事物的多面性,促进幼儿多向思维能力的发展。 1、引导幼儿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思维活动是以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中介,即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认识去把握和理解被感知的事物。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在数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诱导幼儿发现数学各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如:引导幼儿摆弄卡片,发现角的多少决定形的不同的内在规律;在分合操作中发现互补与互换的规律……,让幼儿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是边、角、形,数之间是多少与相同的关系,为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2、建立实物--数字之间的联系。幼儿思维特点是直觉性、形象性向抽象性思维发展的。而数学知识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实物—表象—数字之间的联系,使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例如:在进行加减运算等教学中,我们让幼儿先进行具体实物的分合操作,在此基础上进行看图编应用题,最后进行符号层次伯运算,即书写出内在联系的,按一定的规律排列成算式。这样的教学过程既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联系性强,又能扩大幼儿的思维活动。三、活动体验,鼓励探索,开发幼儿思维的潜力。对于幼儿思维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因此,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各种创造性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亲手感知、亲自体验,自我探索,在头脑中构建知识,在实践中发挥思维的创造性。1、巧用生活实例,唤起幼儿的想象。英国物理学家铎尔说过:“有了精确的实验和观察作为研究的依据,想象就成为自然科学理论的设计师。”这句话说明了想象与科学创造的关系。一切创造性活动离开了想象就无法实现。因此,在活动中唤起幼儿的想象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创造性活动“图形娃娃变魔术”,让幼儿按图形的形状为依据进行想象添画,并将每个图形添画成不一样的物品:有的幼儿将圆形添画成娃娃的脸、汽车轮子、眼睛等;把正方形添画成电视机、房子、手帕等;把三角形添画成雨伞、树、灯、围巾等等。在实践探索中,幼儿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性活动,即加深了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又促进了幼儿想象及创新求异的思维能力的发展。2、引导幼儿多角度操作,启发幼儿探索的思维。 教师为幼儿提供多角度的操作材料,启发幼儿主动探索,找出操作材料的不同特征,然后按材料特征上的不同进行操作,这也有利于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中班分类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种日用品,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发现各种日用品的不同特征及用途,启发幼儿按到的不同点进行分类:如按功能属性分时,幼儿将积木、布娃娃归成一类(玩具类);按物品用途分时,将铅笔尺子、书归为一类(学习用具);按事物的把手和手套、脚和袜子归在一起等。3、进行操作比较,提升幼儿思维的发展。操作比较是通过对两个或两组以上物体的比较,让幼儿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的一种操作方法。比较是思维的一个过程,是对物体之间在某些属性上建立关系的过程。操作比较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等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如:认识“四边形”,教师提供给每位幼儿印好的三个图形(方形、长方形、梯形),让幼儿给图形的一条边描一种颜色,并点数每个图形有几条边,再用点子在图形中间表示出边的数量。幼儿在这三个图形中间都是画四个点子,就意识到了四边形的共同特征;接着组织幼儿,进行分析归纳:“这三个图形的边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幼儿结合自己的感知体验,很快发现:“这三个图形都有四条边。”最后教师引导概括:“它们都是四边形,四边形都有四条边。”这样,幼儿通过操作比较,发现图形的共同特征,既有利于幼儿形成新知识经验,又能进一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4、引导知识的迁移,挖掘思维的深度。幼儿认识了基本概念和规律,我们要让幼儿把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也就是说,要把静态的、平面的知识,变成一种动态的、立体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幼儿的认知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一方面,把这一类数学问题迁移到另一类数学问题。如比较皮球、乒乓球、玻璃球之间存在着传递关系,皮球大于乒乓球,乒乓球大于玻璃球,那么,皮球一定大于玻璃球,迁移到数之间的关系,3大于2大于1,那么3大于1;另一方面,从数学问题迁移到生活中的问题:妞妞家比力力家离幼儿园远,力力家比玲玲家离幼儿园远,那么妞妞家一定比玲玲家离幼儿园远。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实践。前苏联革命家、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从激发幼儿兴趣入手,把握住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帮助幼儿建立数学知识结构间的联系,通过灵活多样的体验活动,扩大幼儿的思维角度,唤起幼儿的想象,才能激发创造性的思维的火花,为幼儿插上创造的翅膀。论文出处(作者):宸宸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数学教学难点的成因及对策
【数学活动中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03-14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11-17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1-18
简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03-29
毕业论文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02-27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12-04
浅议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03-01
初中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12-04
浅析声乐教育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