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谁动了我们的“口算”
毕业论文
口算能力是传统 “3大能力”中计算能力的1部分。实施课程改革以后,学生口算能力究竟怎样,口算发展现状究竟如何?为此笔者在学期末对本校进入课改的1、2、3年级学生做了1次口算测试,测试内容:1年级100以内加减法,2年级是表内乘除法,3年级包括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乘整10数和几百几10除以1位数,每个年级50道口算,时间是10分钟。从反馈情况看,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个年级都有1部分学生没有完成,而且口算正确率都是不高,其中3年级1个班口算正确率仅为78%,尽管有的学生反映到试卷上结果是正确的,但从过程中能发现,很多学生在口算诸如13×2、48+33等时,采用的是用竖式计算,显然这与原修订版教材时的对口算的要求相差很大,对于这些即便去除1些因素的影响,我们还是能发现口算中的1些问题:口算速度下降、口算方法缺失、口算正确率下降、口算作用发生异化。对此,我们不禁要问:谁动了我们的“口算”?
1、教学流程的理念制约
课程改革后,教学流程由原来的“复习——导入——新授——练习——小结”变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教材编写上发生了变化,传统教材中能体现出口算的基础地位,在各个环节安排的口算较多,教学中第1环节是复习,而复习大部分是有口算的,这样学生每天的学习也就从口算开始,每天都会进行1些口算练习,而课程改革后,实验教材是先由问题情境开始的,情境取代了口算的位置,教学中强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主张让学生调动其已有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知识,使得教师在用教材时,通常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创设情境、组织教学活动等。而对何时可以进行口算训练无力光顾,这样除了在口算课堂上有口算练习以外,其他课堂上很少见到口算的踪影,受教学流程的影响和1些理念的制约,课堂缺少了口算练习的机会,口算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自然而然地不被大家所重视,而课堂上没有时间、没有机会去练习,那么很难指望学生会在课后练习口算,因此也就成了口算能力、口算速度的直线下降。
2、重视与提倡的本末倒置
实施课程改革以后,1些培训资料、公开课、专家讲座包括教材编排总是大幅渲染算法多样化。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努力体现算法多样,形成班内算法多样的局面,在口算教学中也不例外,教师总是用很大时空来展现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局面,而在这1味追求算法多样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口算是建立在意义基础上的,它需要大量记忆参与,需要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练习才能达到熟练,这种只注重算法多样而忽略必要练习的做法,使得该“重视”的并没有被重视,而“提倡”的却挤占了大量时空,“提倡”与“重视”的本末倒置造成口算有名无实,口算方法得不到及时巩固优化,口算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由此也就造成口算能力的下降。
3、教师观念的人为羁绊
当前由于受评价影响,在对口算的的关注上过于注重结果,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1种思想:“黑猫、白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只要学生能口算结果正确就行,至于是用什么方法得出的,口算中应传承什么思想等,不去关注或不予重视,这样自然也就造成口算方法与思想的流失。而且很多老师为了提高正确率,往往鼓励学生用笔算去口算,这样结果不至于出错,如46+25,教师教学时对“个位加个位 10位加10位”的笔算方法大力赞赏并积极予以推广,而对于13×2的口算则更是鼓励用笔算,显然这样教学直接造成口算作用的异化,使得口算失去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蜕变成笔算的附属品,导致学生对口算兴趣的下降,造成学生口算能力的低下。
基本计算能力强,曾是我们的优势,课程改革以后,这也曾是争议的焦点,但今天当它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认真地考虑其存在的价值,不然有1天当它真的不存在了,别再诧异“谁动了我们的口算。”
孙敬彬 男 30岁 小学高级 数学教研员
【谁动了我们的“口算”】相关文章:
企业家:我是谁?03-21
我们如何接近事物?03-19
谁阻碍了职业经理人进步?12-05
企业是谁的-关于中国企业治理的哲学思考12-10
让我们走进数学思考论文12-09
“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哲学”03-02
是什么让我们如此感动论文03-06
燃料电池距我们有多远?01-10
中学教育,我们忽略了什么的论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