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跟进式同课异构”教研论文

时间:2024-10-01 11:16:21 数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跟进式同课异构”教研论文

  “同课异构”是当前我区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中常用的方式。在活动过程中由联校教研组或学校指定同一课题,再各自备课,然后同时展示教学。

小学数学“跟进式同课异构”教研论文

  从活动效益看,这样做能体现联校教研或学校教研的不同水平,激发教师互补、互学、互促,应该说对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在观察中也发现存在着一定的问题:(1)展示的年轻教师在异构的过程后缺少再次实践的机会;(2)在过程中缺少教研员或骨干教师的跟进式的具体指导,因而很难实现在同课异构的基础上促进教师深化研究、再次实践,从而切实形成高效课堂的有效教学方式。

  对此,我认为采用“跟进式同课异构”教研方式:让年轻教师先独立备课上课->联校教研共同体评课议课、开展教研活动(教研员、骨干教师参与教研)->被指导教师再次独立备课上展示课->进一步互动交流、提升总结(教研员、骨干教师、执教教师)。整个教研过程突出了“跟进”,从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教法学法的优化到教学策略的选择,教研员(或骨干教师)全程参与,从而更好地发挥了教研员(或骨干教师)的指导与研究作用,较好地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而且使年轻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专业得到快速成长,深受一线领导和教师们的欢迎。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突出行动跟进,注重教研过程的连续性

  教研员要想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感到困惑的问题,就必须把目光聚焦到教师与课堂上,做到“三跟进”:跟进课堂,跟进教师,跟进教研组。同时,这种跟进也包含着联校教研和本校教研组对执教教师的跟进共研。

  正是有了这种跟进的机会,所以整个教研活动是真正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的解决经历了 “教研组集体研究—实践—教研反思—再实践—观摩对比—再反思”的一个完整的、螺旋式上升的教研过程。

  二、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注重对执教教师具体细致的指导

  很多教师在听完一节赏心悦目的公开课后,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真是太巧妙了!以至于当自己因有教学任务要备课时,往往急不可待的到网上搜名家的教案,时间一长,便形成了对网上教案的依赖。

  我们不否认网上有一些精品教案,但这种行为导致的结果却是一线教师们独立备课能力的逐步削弱。那么怎样改进呢?我想主要是培养教师们一种备课的思考习惯。备课应该备什么?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学法”。而“跟进式同课异构”恰好给了教研员(或骨干教师)一个和年轻教师们共同备课的过程。

  1.备教材

  教师们一般认为备教材就是弄清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起点等。确实,这些都是需要弄明白的,但仅仅知道这些是不是就算教材理解到位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就像我们平时听课,一节课下来,内容讲得比较清楚了,但总感觉离数学的真谛好像还很远。原因在哪儿?主要还是备课时没能养成一种追问的意识。追问什么?说简单点就是九个字: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比如,以我跟进指导的“圆的认识”为例,教参上的分析如下。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对后面即将学习的圆的周长和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的学习有奠基作用。

  教学目标: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圆和圆面的区分;圆的特征的完整的构建过程

  执教教师也是亦步亦趋地为了完成书上的目标,安排了一个个密集的教学活动,一节课(40分钟)下来,画圆还没开始。下课后教师们评完课后,我问执教教师和整个教研组:“圆的特征是什么?”(圆有无数条半径,长度都相等;圆有无数条直径,长度都相等;且半径长度是直径的二分之一。)我紧接着问:“这些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如果从追问为什么的角度继续思考,为什么圆有无数条对称轴?为什么圆有无数条直径和半径?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直线图形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几个问题问下来,大家都陷入了一种思考的沉默中。是啊,多少遍的教学,使我们对圆的特征这几句话已经司空见惯了,却不曾想结论为什么是这样,这种追问意识的淡薄使我们忽略了太多数学本原的东西。经过讨论,我们达成一致: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到探讨这几个为什么上,课堂上学生们研究热情比第一节课高涨了很多。由此及彼,我们一并研究并追问了如下多个教学内容。

  案例1:2和5 的倍数的特征

  是什么——2和5的倍数的特征

  为什么——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和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就可以了?

  干什么——学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有什么用?(为以后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约分、通分打下基础。)

  案例2:质数和合数

  为什么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用埃拉托塞尼的“筛法”为什么找100以内的质数只划到7的倍数就可以了?

  案例3:循环小数

  两个自然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商可能会是哪几种情况?

  思考:为什么除不尽,就一定会得到循环小数呢?

  案例4:比例的基本性质

  为什么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积?

  几个回合下来,教师们对于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刻了,追问“为什么”的习惯初步形成。

  2.备学生

  教学高手和一般教师之间的差别,除了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外,对学生的把握更是值得关注。把握学生除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研究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外,更重要的是研究、琢磨学生的心理:说到底就是你能不能从学生的眼神、声音、动作中洞察出学生在想什么,哪里遇到了困难;你能否及时地把学生心中的“闷”及时放大引起大家的思考……这些能力也是需要慢慢修炼的。在跟进研究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这一课中。在听完执教教师第一节课后,我和教师们在进行教材分析时,感觉这两条规律对学生都不难,于是放在了课下自学,课上进一步研究不完全商的除法算式中余数的规律。在第二遍试教中,教师提出了问题“是不是商不变的规律适用于一切除法算式”后,接着如下呈现几组算式。

【小学数学“跟进式同课异构”教研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03-19

论文:小学数学练习课的点滴体会05-30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目标的论文12-08

中职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论文04-01

小学数学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论文11-21

小学数学的论文12-11

探究式教学下数学教学论文参考12-05

小学数学课要激发学习兴趣论文11-2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精选06-13

小学数学论文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