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论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论文: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实际上,这里在强调数学“生活化”的同时,还突出了生活“数学化”。本文拟就数学教学目标“生活化”,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数学的教学目标“生活化”
是有着生动、丰富的学习经验。数学教学提倡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支撑数学的学习和理解。比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采用了这样一个引入的方式:极富感情的朗读了《日出》当中的精彩片段并配以一段太阳从海平面升起的flash动画。再启发提问:如果把太阳看作圆,海平面看作直线,这里一共出现了几种位置关系?很快地,议论声由小变大,“应该有两种吧,一种是在海平面下,一种是在海平面上”一学生用疑惑不定的口吻小声说着;另一学生补充到“不对!还有跳出海平面一瞬间那一种”;李娜小心翼翼地说“太阳在海平面下怎么算”;马波反问道:“这不跟太阳在海平面上一样的吗?”……同学们一个个以企盼的目光看着我,希望能得到肯定的回答。看着同学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这才点出今天学习的主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对于学生的理解数学是十分有益的。
应该说,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教师要注意唤醒、激活和点拨,使生活经验为数学学习所用。
(二)、以提供原型为目标的数学“生活化”
很多数学内容都是生活事实的抽象、概括,是在解决生活问题基础上的提升。这些生活事实或问题都可以看作是学生学习抽象数学的重要原型。以原型为基础和支撑,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是重要的教学策略。
《相遇问题》的教学,理解数量关系是重点,但是由于相遇问题涉及到至少两个人或物体的运动,因此明确问题的“事理”是首当其冲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现场走路表演,在表演中明确“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等问题要素,从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如,教学《购电话卡的数学问题》时,在引导学生如何为王老师设计购电话卡方案时,学生利用实际购联通卡和移动卡的收费和王老师使用电话的信息,设计出两种消费方案,学生还学会了方案设计。生活原型的支撑,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有样可循。
(三)、以应用拓展为目标的数学“生活化”
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教师要善于把握数学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和拓展数学,丰富对数学的认识。
在教学《折扣》后,教师让学生双休日陪父母去逛商店,收集一些商品促销的信息,并应用所学折扣的知识解决问题。如有的学生记录几种商品标出的原价和现价,计算出打的是几折;有的学生根据商品标价和“买几送一”的优惠办法,计算便宜多少元,相当于打的是几折;有的学生根据“满几百送几十”的促销办法,计算实际上相当于打几折,等等。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更容易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长此以往,还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
(四)、以实现创造为目标的数学“生活化”
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创造工作。实现数学“再创造”是数学“生活化”的最高境界。
数学“生活化”的教学要把握好“度”的问题,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处处强调“生活化”,容易牵强附会,甚至使数学教学简单化、庸俗化。数学“生活化”的教学要义在于数学教学向儿童的生活开放,与儿童的经验沟通,使数学教学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
二、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的途径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发展思维能力,体验数学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因为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因此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应是生活化的。大千世界五彩斑斓的生活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厚的课程资源,数学教师要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开放学生的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如何使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去实施:
(一)、创设生活情境,亲近数学知识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使教学内容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化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生动活泼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例如,正负数的理解和应用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来讲,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同时也是学好初中数学的基础的基础。在讲授这一知识点时,我运用多媒体放映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的一系列场景,如冰箱里的温度与冰的关系,冰琪淋在常温下的温度变化,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以零度为界限,那么冰块的温度在零度以下,融化了的冰琪淋温度在零度以上,用既简便又直观的数学方法表示“零上”和“零下”。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完成了对珠穆朗玛峰高度的数学表示,地下商场离地面的高度的数学表示。这一环节的创设,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巩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讲授轴对称这一知识点时,我收集了很多图案和采集了一些标本,先让学生观察图案的特点。甚至让学生观察我们美丽的校园,再问学生印象最深的校园建筑是什么?学生都说新校门特别气派,我们都引以为自豪。我接着问:“新校门有什么特点呢?”有的说有两个一样大小的自动门,有的说……外观一模一样,顶上的造型也一模一样……学生各抒己见,兴致很高。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于是我不失时机的引入了数学概念――轴对称,由于把学生带入了熟悉的可以形象感知的具体情景中,这节课的课堂效率也特别高。
在讲水位的变化时,当我按部就班的讲完教材上的例题后,发现学生还是没有弄明白实际水位、警戒水位、历史最高水位三者的关系。怎样才能让学生明白呢?我在讲台上踱来踱去,突然,我灵机一动,教室的地面、讲台、将桌不正好可以类比实际水位、警戒水位、历史最高水位三者的关系吗?于是我利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跟学生讲解完后,同学们脸上都露出了笑容。这就是情境带来的效果,它比抽象的讲授要强百倍,有的甚至会让学生终生难忘。
(二)、内化生活经验,抽象数学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内化生活经验,抽象数学问题。
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平行”这节课的教学时,我把学生带到了学校的操场上,先引导学生观察操场边四号公路两旁的电线,并让学生知道,如果空中的两根电线如果相接的话就要短路了,那么空中的两根电线这么长怎样使它们不相交以此避免电路短路呢?大家通过观察明确,这两根电线只要保持平行状态延续架设,就永远不会相交,同时也对“平行”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有了直观的印象。这时让学生单独或分小组再去观察操场上或附近有没有这类平行现象,并要求学生尽量把观察到的用图画下来。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发现了很多的平行问题,如:操场直线跑道上的跑道线之间是平行的;两根双杠也是平行的等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平行”的定义:即“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在归纳了平行的定义后,学生很有成就感,这时教师可再让学生想想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这种平行的例子。凭生活经验,学生自然会想到火车的两根铁轨;商场自动扶梯的两根扶手等等。这样学生在既愉快又轻松的气氛中学会了“平行”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三)、融入生活实践,体验数学情趣
数学既然是从生活中来的,就应该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而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就应该把这些知识在实际问题中得到应用,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的情趣。
讲完三角形的稳定性后,我利用课件让学生观看了“枝城长江大桥”的图片,学生被大桥深深吸引了,个个发出感叹,太宏伟了!我趁机让学生观察大桥上的钢架有哪些几何图形,学生说有三角形、四边形等,我接着问,哪种形状最多,学生经过争论,最后一致同意,三角形最多。我趁热打铁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马上想到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在学了《相似三角形》后,我们又组织学生去测量旗杆、树木、房子等等不太容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这样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派上了用场,都非常兴奋。学生在这个过程既体会到了成功乐趣,同时也尝到了学习数学的甜头,从内心深处喜爱上了数学,学习数学的热情不断高涨。
“众数”与“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两个重要而又基本的统计特征量,结合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反映“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良好素材。在进行众数与中位数教学时,首先我用手机号码进行讲解,效果不错。
例如,周老师的手机号码是13677177973
老师:这组号码出现最多的数字是什么?
学生:7
老师:把这几个数由大到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看看中间的数是什么?
学生:还是7
老师:由此推知,什么叫作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呢?
(学生按自己的想法阐述……)
然后给出数据个数是偶数的继续讨论……,学生很快便掌握了这一基本概念。接着,同学们又把兰老师、刘老师、张老师等的手机号码拿来分析、验证,加以巩固。
其次,结合测试成绩进行分析,通过求一次数学测验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让学生自己根据每人的成绩从不同角度评价学习成绩的好坏,并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还通过把每册的课题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研讨,再引导学生利用已学习过的知识解决此题,这可使学生既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又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解开了学生客观现实生活接触的诸多难题,
在这一系列的实际问题中,学生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所焕发的热情,能对学习数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生活数学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想象、去思考、去创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和生活间架起一座桥梁,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使他们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这样,学生就一定会热爱数学,亲近数学,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也就得到增强,从而达到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
三、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可以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1.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料: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我们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要求学生发表学习心得,上台演讲等。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1.导入的生活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 的一 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 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人中,我设 计 了以下情景 :“如 图,a、b两镇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镇人希望建在c处,b镇人希望建在d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镇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例题的生活化: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时,我们经常结合 自己的教学状况,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我将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应用题:“在学校举行的七年级拔河比赛中,规定每队胜一场得二分,负一场得一分,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如果我班想在全部 22场比赛中得到 4o分,那么我们班的胜负场数应分别是多少?”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拔河 比赛的全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很快就投入到讨论问题的氛围中。
3.练习的生活化:“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
长期以来, 初中数学教学侧重于对教的研究, 但是对学生如何去学, 如何通过有效的目标来调整数学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能力与创新能力, 缺乏明确的认识与研究, 因此在新课标条件下, 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就有必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论文:数学教学“生活化”】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中的生活化论文11-16
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论文11-24
生活化数学语言艺术论文11-12
大班数学教育生活化初探论文05-04
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论文范本03-31
浅谈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对策研究论文11-16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探析11-27
数学教学论文06-27
新课标下物理教学生活化实践论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