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论文
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相辅想成的,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结果。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课堂生成”,是课堂最为宝贵的资源。它是师生心灵碰撞产生的“火花”,是师生与知识对话结出的“硕果”,更是师生深入研究与探索的“明灯”。课堂生成,不仅体现出师生探究知识的水平和层次,同时,更为师生下一步的深入探究增添了动力,指明了方向。所以说,课堂生成,是理想课堂的产物,更是理想课堂的宝贵资源,它会将师生“从一个成功带向另一个成功”。“课堂预设”与“课堂生成”同样重要。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生成”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关注,但在关注“生成”的同时,却千万不能轻视“预设”,更不能忽视“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基石,没有精巧的预设,不可能有高层次的生成。即使偶然有“始料未及”的'生成,教师也很难把握,让它悄然而去。所以说,一切令人兴奋的“生成”,无不源自教师对学生、对知识、对课堂的充分把握和理解。所以我们在关注“生成”的同时,更应重视“预设”,“生成”与“预设”同样重要。
课堂上我们要坚持“软”预设,反对“硬”设计,为“课堂生成”提供可能。那么面对“课堂生成”,教师更要“机制筛选”、“准确把握”、“巧妙利用”。在课堂上,一旦有新的“生成”,此时,便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要学会“机制筛选”。不管是有预设的生成,还是没有预设的生成,教师面对其都要机制地进行筛选。毕竟,课堂上时间有限,让每一份美丽的“生成”充分“绽放”是需要时间的,更何况有些“生成”与课堂教学需要没有关系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我们要根据需要进行冷静筛选。其次,要学会“准确把握”。要把握好处理“生成”的“度”,要让很有价值的“生成”尽情释放,引发更高层次的“生成”,把课堂引向深入。最后,要学会“巧妙利用”。“生成”,能让课堂“天外有天”,也能让课堂“陷入困境”,关键在于利用。用到妙处,它能激活思维,让课堂高潮迭起;反之,则令课堂失控,教师尴尬。所以,巧妙利用生成,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更是课堂焕发活力的源泉。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新课堂,关注的重点是学生主体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效,教学预设要更多地注入尊重课堂生成和学生发展实际的因素,这样的设计是“软”预设,即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的有弹性的空间。同时这种预设是一种模块式的“大”设计,而非线型的“小”设计。这样的课堂,将为“生成”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可能。
由此可见,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捕捉课堂生成的契机,随时处理课堂生成的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并防止学生在生成中迷失,让我们的教育不仅关注文本,更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