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论文(精选20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小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小论文 篇1
一、与时俱进的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积极的与时俱进,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以往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侧重于对各种数学知识的讲授。在新课程大背景下,教师要积极的更新教学理念,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大胆的抛弃以往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数学问题,并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并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等,然后予以合理的总结和引导。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学气十分重要。因此,教师要注意积极的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较多难度较大,整体学习压力较大。而且,很多学生都认为高中数学十分枯噪乏味,甚至晦涩难懂,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上数学本身具有较强的严谨性院,因此实际课堂气氛往往会流于便沉闷,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院。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便要注意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各种数学问题展开教学。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所有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紧密围绕学生这个中心。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很多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仍然占据着主体地位,主宰着整个课堂。处于这样的模式之下,学生只能十分被动的、机械的跟随教师的脚步,接受教师对各种数学知识的讲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显然无法很好的开展学习活动。所以,教师要注意积极的转变自身的角色,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刻将自己放在服务者和引导者的位置上,并始终围绕学生为主体这个中心来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并积极的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发挥自身主体性院的空间。例如,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和学生进行互动,并鼓励学生随时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积极完善教学方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对高中数学来讲,涉及到大量的数学知识,每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等都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注意积极的完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展开针对性较强的教学。例如,在讲解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应用演示法,向学生展示各种几何模型。并借助教学模型,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各种几何结论。而且,在一节课中,按照实际教学需要,教师还可以积极的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全面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提高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总之,只要能够为教学活动服务,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五、将现代化技术引课堂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技术开始被大量的应用到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因此,教师要注意熟练掌握一定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并将其合理的应用于教学活动中。高中数学涉及到大量的概念和公式等,单纯由教师进行口头讲授,学生大多会感到十分枯噪乏味。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还会出现难于理解的现象,影响教学效果。此时,教师便可以积极的将各种现代化技术利用引入课堂。课前,教师可以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然后将教学内容制作成PPT,并从网络上收集一些有趣的教学素材和案例等,制作出内容丰富,趣味十足的课件。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适时的将PPT展示给学生们观看。并带领学生一起观察课件内容,分析各种数学问题。这样一来,不但有效的增加了课堂容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解立体几何中一些问题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题目和相关图形直观的展示在学生们的面前。在讲解棱锥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时候,也可以利用电脑进行演示。
数学小论文 篇2
星期六,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杭州旅行。旅行怎么能少了水呢?于是,我和爸爸一起去买水。
到了商店,我亮着嗓门对服务员阿姨说:”阿姨,我要买三瓶水。“爸爸指了指挂在墙上的牌子。我顺着爸爸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只见牌子上写着:”装修清仓,每样物品买2送1“几个大字。我想:买2送1,2+1=3瓶,那我不是只要买2瓶就够了!我又对阿姨说:”阿姨,我只要买2瓶。“阿姨笑眯眯地给了我3瓶水,而每瓶水的价格是1元5角,我买两瓶水那就是:1.5元+1.5元=3元,我花3元钱可以买到3瓶水,比平时便宜了1.5元,平均下来每瓶水的价格是1元。我给了阿姨一张5元的纸币,阿姨找我了两个一元硬币,我和爸爸高高兴兴地走了。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吧!
数学小论文 篇3
今天,数学老师在课上给同学们发了一张卷子,卷子上所有的算式都只有两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是乘法,第二点,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其中的一个乘数都是由9组成的。然后,老师平淡的说了一句同学们习以为常的话:“请同学们把这张卷子写完。”说完这句话后,老师清了清嗓子,接着说:“大家要在五分钟内完成哟!”她话音刚落,全班所有的同学们都惊讶的张大了嘴巴,仿佛能装下十个鸡蛋,因为我们要在五分钟内完成三十道乘法计算是不可能的,就算是被我们公认的“计算高手”也倒抽了一口凉气。但事不宜迟,时间毕竟不等人,大家必须争分多秒,所以都拿起笔来进行计算。
五分钟后,这三十道令人望而生畏的乘法计算全班所有的同学竟没有一个同学做完。这时老师开口了:“大家先找找所有算式的规律。”大家都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但是都积极的.开始找规律。几分钟后,同学们都只发现了一个规律——一个乘数的是由九组成的。但老师却若有所思的望着我们。“难道还有别的规律吗?”我疑惑的想。就在这时,老师又说:“其实,我们可以以9999×5846=58454154这道题为例,大家可以发现积中的5845其实就是5846减去1得到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积前面的几位是由不是9组成的乘数减去一而得到的。”我看了看,发现果真如此。“而后面的数是由9组成的那个数减去另一个乘数减一的差而得到的。最后再把两次得到的数放在一起就得到了最终的积。但是这种方法只能在一个乘数比9组成的乘数小时才行的通。”
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一个妙招——吠陀数学中的关于九的乘法算式。
数学小论文 篇4
今天数学课上,黄老师让我们做了一道思维题,我一看到题目,就马上开始埋头写了起来,我心想:这次一定要做对,如果做对了,我就有机会去学校的籀园杯参赛了。我是多么的渴望去参加的,只要我努力……
我想啊想啊,分割性不行?我试了试,不行。添加辅助线行不行?可我在怎么添加,就是行不通。就当我万念俱灰的'时候,心中又燃起了一线希望,可试试,还是不行。
“时间到!”黄老师说了一声,黄老师请了徐可笛上来讲解,她在那个图形上画了一个三角形,后来,听了她的讲解,我终于明白了,原来,中点在于那个画上去的三角形!我原先的想法全错了。我在心里对自己说:“怎么这么简单的都没想到?”可是后来,我又很快的说服了自己。
从这次做题中,我虽然没有做出来,但我对自己说:“相信自己,没错的!这次做错了,还有下次,总有一次能行的!”
数学小论文 篇5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类比思想的必要性
1、类比的价值和意义
类比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往往是以教师教授为主,而对于先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关注及应用则较为欠缺。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其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强调,对学生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导致多数教师面对新课标一时手足无措,那么,有没有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呢?对于高中数学教师来说,最为常用最为熟悉的应该就是类比了。针对这一问题,结合高中数学教师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于类比思想的教学方法出现了。通过类比,可以探究新的知识、方法,寻求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探索数学规律。由于类比是从特殊到特殊的一种猜测、推理,从一个已知的领域去探索另一个领域,而这正符合学生的好奇、愿意了解陌生世界的心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新的知识。
2、类比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提出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也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当学生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当有了类比的意识,他会联想一个在形式或方法上较为熟悉的问题来进行类比,发现其内在联系,架起桥梁,沟通知识与知识、方法与方法之间的关联,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类比,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知识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过旧知识能够引出新知识,而通过新知识的学习能够巩固旧知识,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相似性与可比性进行分析,可以利用旧知识进行高效学习,同时将新旧知识进行串联,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4、类比思想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作为一种大胆而合理的推理手法,类比思想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类比思想,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类比思想的研究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高中数学的抽象性、严密性与系统性,使得高中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与日常联系较少,而要对高中数学中的抽象知识进行系统化的理解吸收,就必须经过“再创造”。在现代教学中,数学通常作为已经成型的知识体系被摆上课堂,通过对这一学科进行形式化的演绎,让学生了解其运算过程。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困扰。从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分析,我们发现,必须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再创造”,让学生通过思考、假设、求证等过程高效而深入地认识数学问题。教师应将自己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帮助每一个学生最终相对独立地完成数学思维的建构活动。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数学教学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数学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活动的内在乐趣。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鉴赏和追求,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通过对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相关知识作为教学的源问题,将即将学习的知识作为目标问题,而教师则在其中合理地设置问题衔接,让学生通过对源问题的发散与深入发现并解决目标问题,达到新、旧知识的有效连接,通过对类比条件的探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新、旧知识的有效类比,从而达到学生教学主体的效果,同时运用成功机制,提高学生的类比能力。科学的类比,可以使我们的结论更加接近真理;类比猜想,可以丰富人们直觉思维中的“知识组块”,训练人们的直觉类比能力。所以加强类比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科学创造力。固然,欧拉从有限到无限的类比,使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并不意味着类比总是可靠的。类比既具有引导人们走向成功的一面,也有能把人们引入歧途的一面。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类比,既要大胆地使用类比,又要严格证明。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适当地运用类比思想进行教学,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系统地联系起来,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对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同时也是对高中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完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类比思想为基础,抓住两系统间的相似之处,利用类比这座雄伟的桥梁,将信息不断地过渡,并不断地证明,使其科学化,从而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升华,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小论文 篇6
摘要:魔方是中职生大都喜爱的一类游戏,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以魔方应用于教学为研究对象,就其在中职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魔方;中职;数学
1 前言
魔方作为一种重要的游戏设备,其与数学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魔方游戏也是中职学生课下广泛开展的游戏项目,如果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引入魔方游戏,可起到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中职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作用。
2 运用魔方操作,培养多种能力
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不强。当前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数学教师仅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数学教材中的各个章节内容进行按部就班的讲解,往往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将魔方作为教学工具应用于中职学生课堂教学中,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玩魔方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具体而言,其主要包括实践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思考能力等多种能力。中职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呵护中长大,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缺乏,而魔方在中职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则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
一般魔方均有6种颜色,要想将这些颜色面拼合完整,学生虽然可以通过机械记忆的方法来达到还原魔方的目的,但是这种机械化的记忆方式不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魔方的还原技巧。如能引导中职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和探索还原魔方的技巧和步骤,比如在运用七步还原法还原魔方的过程中,学生均需要在下一步开始前适当观察和调整魔方位置[1],则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另外,就中职学生的记忆能力,中职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忆有关的魔方还原公式,可以逐渐改掉学生懒于记忆的不良习惯,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特别是针对那些更深层次、更高难度的魔方游戏,学生如果运用四步还原法,那么就需要记忆许多还原公式,仅凭盲目地拧转,难度是非常大的。所以学生在频繁往复的练习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养成记忆习惯,提升自身记忆能力。而针对中职学生的思考能力而言,不管他们观察得如何仔细,记忆得如何牢固,魔方拧转得如何快速,如果没有在还原魔方的过程中进行积极思考,那么即便借助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魔方的还原方法,也很容易出现遗忘。而如果边思考边操作,那么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魔方还原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魔方的还原方法,以更加快速地实现魔方的还原。
中职数学教师可以采用小竞赛的魔方还原比赛方式,让学生比一比谁用的还原步数最少,从而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考,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得到提升。因此,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思考,可以在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有效地培养和提升中职生的综合能力。
3 通过魔方游戏,感受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中职数学教学的精髓,其直接关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所以中职数学教师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思想。魔方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真切感受数学思想,其主要包括替代和转化思想、空间观念、抽象意识、推理论证能力和合作观念等。
首先,就替代和转化思想而言,魔方的还原方法实际上就是反复运用错误的错误魔方方块来替换成正确的魔方方块,最后达到还原魔方的目的。
其次,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方面,魔方本身实际上是一个被“割裂”成许多小立方体的大立方体,所以要想将那些错误的魔方方块转到正确的位置处,就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空间观念和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练习魔方时培养和提升空间想象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操作魔方的正确方法。
再次,就抽象概括能力而言,魔方的还原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运用某种还原公式来解决还原的问题,这也是学生不断抽象魔方各种变化本质的过程。
最后,在推理论证能力方面,其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在结合已知条件和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来推理论证魔方还原公式的过程;在合作观念方面,中职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魔方的还原方法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尤其是针对那些高阶数的魔方还原方面,从而充分发挥师生共同的智慧一起攻克有关魔方还原问题。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还原的过程中来提升自身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断提升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如在平时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三阶魔方”的“盲拧”比赛,以不断提升魔方还原的速度,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共同找寻魔方还原的`“最优解”,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4 借助魔方游戏,培养情感态度
首先,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借助魔方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将对魔方的喜爱逐步转移到数学课堂教学上来,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
其次,借助魔方游戏比赛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由于魔方的还原大都需要记住各种计算公式,需要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短时间无法达到还原的目的,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挑战班级还原魔方最短时间记录,从而促使全班学生积极去挑战新记录。比如当前实际上的魔方大赛形式多样,并且魔方比赛的形式及要求各不相同,有的要求最短时间,而有的则是要求最短还原步骤,如“0.78s”是当前实际上魔方还原的最短时间,学生针对这一记录大都会具有很强的冲击欲望,产生竞争意识,提升竞争能力,也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耐心。
最后,魔方的还原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耐心,就很容易半途而废。因此,通过练习魔方,可以使学生一改烦躁的心态,逐步养成做事耐心的良好品质,从而为中职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 结语
魔方应用于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团队和竞争意识。特别是在当前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标要求的背景下,合理引入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可以为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学军.魔方中的数学[J].学园,20xx(11):73-74.
数学小论文 篇7
摘要:
小学阶段的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对学生的一生能够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乐于倾听、勇于提问、书写习惯和合作探究等方面的优良学习习惯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对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一些指导。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习惯养成
教育的根本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智力,二是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待人处世习惯等。一个人在其小学阶段,是接触正规教育的最早阶段,这一阶段个人的性格、行为等最易受到环境影响,也最容易被塑造。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习惯养成教育,从课堂教学、课间活动等多方面来培养学生优良的行为习惯,其效果最为显著,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1培养学生乐于倾听的习惯
乐于倾听、善于倾听更够充分地体现出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乐于倾听的习惯十分重要。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大多比较好动,注意力非常容易被别的事物吸引而无法长期地、专注地关注某一项内容。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提升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度,培养学生乐于倾听的习惯,是一项持久的课题,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及努力。以数学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在授课时可将知识点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丰富多彩的授课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例如,在教授《分一分》内容时,教师可通过大量的图片及实物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们对看到的图片及实物进行分类,并阐述分类方法及理由;也可以提出一些有趣地、引导性的提问,如“今天是班级卫生比赛,小朋友们打算如何整理教室,赢得比赛的第一名?”等。这种授课方式设置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能够充分地引起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了学生同老师良好互动的氛围。此外,对于在课堂中积极发表个人想法,并乐于倾听他人想法、表现优秀的学生予以表扬,在学生中树立起乐于倾听的优秀榜样,鼓励学生们向榜样靠齐。通过上述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倾听的习惯。
2培养学生勇于提问的习惯
勇于提问、善于提问是一个人取得进步的必要方式。因此,培养学生勇于提问的能力和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先发现问题,才能更进一步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小学生们对未知世界总是充满着无限的好奇心,对凡事都喜欢问个“为什么”,这点非常好。但学生们提问的质量和表达问题的条理性都十分欠佳。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同时通过案例指导、实际讨论教会学生提问的技巧和表达问题的方式,增强提问的质量和表达问题的条理性。以数学教学为例,在教授《有余数的除法》一篇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们将7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同学,并阐述是否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质疑这个题目,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此时再引入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使学生们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也加深了学习的印象。再如,如在进行《认识时分秒》一课时可以同桌之间互相拨钟进行提问,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但是有时也需要别人的帮助来进行学习同时自己也能帮助别人学习,合作的种子便在幼小的心里生根发芽。除上述方法之外,将学生们分为几个学习小组,通过给出一些争议性的题目,让学生的小组讨论解题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培养学生优良的书写习惯
我们总说“字如其人”“见字如见人”,从书写习惯上可以充分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因此培养学生优良的书写习惯十分重要。在数学教学中,良好的书写习惯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书写姿势端正、执笔方式和笔画顺序正确以及字迹清晰工整,这点与语文教学中的要求类似;另一方面是横式、竖式、递等式等数学式的写法要正确,文字题、四则混运算和应用题要有解题过程以及答案写在正确的位置等数学学科独有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够提高数学解题正确率,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平时讲课、批改作业时要格外注意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此外,教师本身也应注意个人的书写习惯,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
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碰撞,展开头脑风暴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交流想法、动手实践、分享知识,能够有助于其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并与同学形成融洽的合作关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全面考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综合能力等,将学生合理地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制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并在学习小组中安排领导人,负责发言、召集等任务。在开展小组学习时,教师应把控好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保证合作探究的有效性,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例如在教授《认识时分秒》这一课时,可让学习小组的成员相互控制对方的发言时间,让学生们充分意识到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意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
5结语
每位教师应当深刻地意识到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而不仅仅只着眼于眼前的知识传授。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组织能力等多方面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责任,在数学教学中的习惯养成对于实现数学教学目标而言十分重要,因此每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将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去对待,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王肖,颜晓燕.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1,22:143-144.
[2]魏玮.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课中的习惯养成教育[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0:73-74.
[3]刘锌.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行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数学小论文 篇8
有一天,我在玩一个游戏,碰上一道挑战题,只要题目做对了就能得到相应的'奖励,题目是这样的:从1+2+3+……100=?我心想这样要加到什么时候啊。我赶紧请教爸爸,爸爸教了我一个好办法:例如从1加到6,可以组成1+6=7、2+5=7、3+4=7,再将三个7相加或者是3×7,得数就是21。计算方法是将第一个数1和最后一个数6相加得7,再和最后一个数的一半相乘,即和6÷2= 3相乘,3×7 = 21,这样就方便多了。我试着算了一下,从1加到10就是1+10 = 11,10÷2 = 5,11×5= 55;那么从1加到100就是1+100= 101,100÷2= 50,101×50= 5050。
哈哈,加法变乘法,算起来又快又准,数学真奇妙,数学无止境,数学真是快乐的天堂!
数学小论文 篇9
初一数学与小学数学间的衔接是指学习内容上的衔接、教师教法上的衔接和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衔接,三者相互依赖,缺一不可,初一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为培养学生的创建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终身发展,须从初一抓起。
首先在教材内容上,初中《数学》第一册,涉及数、式、方程和不等式等。这些内容均与小学数学中的数、简易方程、应用题等知识相关。其次,初一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内容更丰富、抽象、复杂。以上决定了教师教法及其学生的学法与小学相比也不尽一致。因此教学中注重知识的衔接,也是培养学生三个能力,提高质量不可忽视的方面。
一、学习内容上的衔接
1、算术数与有理数
小学数学是在算术数(非负有理数)中研究问题。而初一数学是在有理数中研究问题。数域的扩充,无疑增强了难度。因而该衔接是起点、是关键。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引进负数的向导。
通过复习算术数说明其来自现实世界,从而引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而说明用算术不能表示它。顺水推舟,负数出仓。
(2)逐步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
引入负数后,扩大了数系,首先应说明有理数与算术数的不同特征。一个有理数由符号和数字二部分构成,同时应强调有理数是在算术数的基础上建立的。其次讲清其分类,与算术数比较,有理数的成员增加了一位——负数。
(3)有理数运算符号为首
有理数的运算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符号,另一是数字。各类运算首先应根据法则确定结果的符号,再求结果,强调一个结果中,符号与数字并驾齐驱,同时正确为对,否则为错。
2、数与代数式
由特殊的,具体的,确定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不定的字母,是一个知识的飞跃。因学生刚接触,难理解,要善于引导,切莫操之过急。
(1)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小学学过的一些公式、法则、运算律等书写沉长,用字母表示简明扼要,可举例用文字表达式与字母表示同一关系,让学生领略其优越性。
(2)加深对字母a的认识
a是正数,—a是负数,是学生的一个误区。为此首先应说明符号“一_”的作用,一是表示运算符号,如1—2;二是表示性质的符号,如2;三是表示某数前有“一”号,则为其相反数,其次说明,a表示有理数,而有理数由符号和数字构成。因此a本身包含着数字与符号,即a可正、可负、可零。同理说明—a。
(3)基本数学语言的培养
a是正数表示为a>0;n为整数时,偶数与奇数分别表示为2n与2n+1;a、b同号表示为ab>O;a、b异号表示为a/b<0;等等,数学语言都应从初一开始,循序渐进,特别在作业中强调尽量使用数学语言。
(4)列代数式的训练
此项训练可为应用题清除障碍、铺平道路,可用小学具体的数再过度到式。
3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
小学中,解决应用问题学生习惯一般用算术法,即就是上初一有的学生习惯于把问题用算术法来解,难以转弯。
首先可由简单的应用题入手,把二法对比,使学生逐步掌握代数法解题的一般步骤。其次用具体例子说明代数解法的优势,使学生体会到算术解法套类型的复杂,代数解法的简明。因此,做好这方面的衔接,是学生思维方法上的另一转折,无疑对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应。
二、教法上的衔接
中学与小学学习内容上的差异,导致了二阶段教学法上的不同。作为初一教师有必要研究一些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吸取其优点针对初一新生的特点优化教学方法。
1、旧与新
用已有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可按如下操作:
①结合新课分散复习小学有关数学知识
②复习形体计算公式结合代数式进行教学
③复习算术解法结合代数解法进行应用题教学
2、讲与练
根据初一新生注意力不持久的特点,多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充分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不断唤起其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其兴趣与热情。
三、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衔接
小学到初中是学生学习生涯的转折。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环境,使他们抱有新的希望,我们应善于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因势利导,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品质由此开始培养。
1、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在小学学生形成的许多良好习惯,如坐式端正,回答踊跃,声音响亮,书写端正,这是小学教师栽培的结果,倡导学生继续保持。
小学教师教态亲切,讲课具有感染力,学生都在准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初一学生,我们应当爱护学生举手发言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否则会挫伤其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2、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科目少,学习内容浅,尽管学法不妥,只要用功,亦能取得好成绩。但到中学,科目倍增,学习内容加深,学习方法就成为突出矛盾。
初一学生年龄小,基于小学的学习习惯,误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课本是“习题集”,这就要求我们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阅读知识的载体——课本,指导学生预习、巩固、小节,要求学生对作业做到独立完成,认真检查,有错就改。
总之,如何搞好初一和小学数学的衔接问题,是提高初中数学质量,培养学习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环节,需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努力实践和探索。
数学小论文 篇10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身影,超市里,餐厅里,家里,学校里……都离不开数学。我也有几次对数学的亲身经历呢,我挑其中两件事来给大家说一说。
记得三年级,有一次,我和妈妈逛超市,超市现在正在搞春节打折活动,每件商品的折数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中了一袋旺旺大礼包,净含量是628克,原价35元,现在打八折,可是打八折怎么算呢?我问妈妈。妈妈告诉我,打八折就是乘以0.8,也就是元)。我恍然大悟。我准备把这袋旺旺大礼包买下来,可是,妈妈告诉我,可能后面的旺旺大礼包更便宜,要去后面看看。走着走着,果然,我又看见了卖旺旺大礼包的,净含量是650克,原价40元,现在也打八折。这下,我犯了愁,净含量不同,原价也不同,哪个划算呢?我又问妈妈。妈妈告诉我元元),一袋是628克,现价28元,另一袋是650克,现价32元。用所以第二袋划算一点儿,于是,我们买下了第二袋。通过这次购物,我知道了怎样计算打折数,怎样计算哪种物品更划算一些。
记得四年级,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出去玩,朋友的'妈妈给我们俩出了一道题报数,每人可以报1个数,2个数,3个数,谁先报到100,谁就获胜。话音刚落,我便思考怎样才能获胜,我想:这肯定是一道数学策略问题,不能盲目地去报,里面肯定有数学问题,用我不能当第一个报的,只能当最后一个报的,她报X个数,我就报个数,就可以获胜,我抱着疑惑的心理去和她报数,显然,她没有思考获胜的策略,我用我的方法去和她报数,到了最后,我果然报到了100,我获胜了。原来这道数学问题是一道典型的对策问题,需要思考,才能获胜。到了六年级,我也学到了这类知识,只不过,更加难了,通过这次游玩,我喜欢上了对策问题,也更加爱思考,寻找数学中的奥秘。
数学小论文 篇11
爸爸是一个的十足的'数学迷,平时最爱出些数学题来考我了。这不,今天闲来无事又向我出题了,我问道“:爸爸今儿要出啥题?我奉陪到底:”爸爸看我自信满满,满脸笑意说:“输了可别哭鼻子,请听题:有一师徒二人共同加工26个零件,徒弟先到车间,就先拿了一些零件放在自己的机床边。师傅”来了,一看徒弟要拿去加工的零件太多了,他除了拿了留给他的零件外,又从徒弟那里拿了一半零件。徒弟觉得自己应该多干一点,又从师傅那里拿来一半。师傅不肯,徒弟只好再给师傅5个零件,最后还是师傅比徒弟多加工2个零件。请问,徒弟最初准备加工零件是多少个?“我不禁想:可以先求出徒弟最后加工零件(26÷2)÷2=12个。徒弟没给师傅5个零件时,徒弟有零件12+5=17个,徒弟没从师傅那里拿走一半之前,师傅有9×2=18个,而这时徒弟只有零件26——18=8个,因此师傅没拿走徒弟手中零件的一半之前徒弟有零件8×2=16个。这时,爸爸拍了我的肩,说:”想出来了没。“我这才恍过神来,答道:”徒弟最初准备加工零件16个。“
爸爸故弄玄虚地问:”你确定吗,还要改吗?“我胸有成竹的摇了摇脑袋,说:”不用改了 。“”恭喜你……答对了!“
我高兴的一蹦三尺高,心里乐滋滋的,像吃了蜜一样甜。
数学小论文 篇12
1<找千克和克>
国庆假期中, 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准备找找千克和克.走进超市,首先来到了饼干柜旁,这么多琳琅满目的饼干中, 选择了 最喜欢闲趣饼干, 仔细看了看,终于在角落里找到了"净含量100克",说明这包饼干不含袋子的重量是100克,那要是有10包这样的饼干不就是1千克了.
接着 们又来到买米的地方, 发现一袋米要10千克,如果 们家每天吃2千克的话, 家每个月就要吃60千克,也就是这样的6袋米了.
后来 又看到了16个鸡蛋大约有1千克,一个菠萝大约2千克,一个西瓜大约3千克
今天, 收获真多啊, 感受到了数学中学到的千克和克这个知识,在生活中数学真的很重要.
2.<一个小小的数学误会>
很多人都以为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可是 一直对他很怀疑,果不出 所料,今天数学课上老师介绍了阿拉伯数字的真正的来历.原来这是一个误会!阿拉伯数字真正的发明者是印度人,因为当时阿拉伯人的航海业很发达 ,他们把数字从印度传到了阿拉伯,欧洲人从他们的书上了解了这种简便的记数方法,就认为是他们发明的,所以称它为阿拉伯数字,后来这个误会又传到了中国.
最后, 很想对印度人说:"谢谢你们给 们人类带来了这么大的方便,就因为这样, 很喜欢数学.不仅数字王国很神奇,而且数学的历史知识更是丰富.
3.<发现>
今天, 在家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
发现一杯可乐800克,一杯绿茶500克,一杯冰红茶不知道多少克,于是 又补充了一个信息-------冰红茶比可乐少200克,要求三杯一共多少克呢?于是, 按照老师教的方法算:800-200=600,再600+500=1100,最后1100+800=1900,所以一共1900克.
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希望小朋友们能多多观察身边的数学问题.
4.<巧妙的加法和减法>
加法和减法在 们的生活中是缺一不可的.身边有许多事情都要用到加法和减法.比如在学校里,统计分数,统计认数-------生活中,妈妈上街买菜付钱;在家里,计算一个月的开支也要用加减法.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加减法有关,所以加减法在 们生活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加法与减法真奇妙啊!
5.<去天目湖的途中>
现在, 们数学课正在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今天是星期天, 们全家去天目湖玩,在去天目湖的路上, 就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当公交车靠第一站时, 看见有8个人上了车,而第二站上了3个人,那如果第三站上车的'人数是第一站和第二站人数的两倍,那第三站一共上了几个人呢?
小朋友们,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用我们学到的知识试一试吧.
6.<24时记时法>
24时记时法真是无所不能,不信就看看下面 是怎样过周末的吧::首先,7:30起床,然后7:45---8:00洗脸,8:00---8:15吃早饭,8:15---9:15做作业,9:15---10:30看电视,10:30---11:00吃中饭,11:00---15:00睡午觉,15:00---16:00玩,16:00---17:30看动画片,17:30---18:00吃晚饭,18:00---20:00看电视,20:00---21:00打电脑,21:00睡觉.24时记时法是不是很伟大呢?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想法,也一定要写一篇这样的日记哦!
7.积少成多
今天下午, 和妈妈来到超市买东西.
当 们买完所需的东西之后,刚要离开, 看见货架上正好摆着火腿肠,于是 让妈妈买些火腿肠,妈妈同意了.可是刚走几步, 又看见货架上摆着一包一包的,同样品牌,同样重量,里面有10根,每包4.30元.到底买一包一包的呢,还是买一根一根的? 犹豫了.突然, 的脑子一转,有了,只要比较一下,哪一种合算就买哪一种.于是 开始算起来:零卖的如果买10根,每根4角,就是40角,等于4元,而整包的要4.30元,多了3毛钱,所以 决定买散装的. 把 计算的过程说给妈妈听,妈妈听了直夸 爱动脑.
8.数学报
今天, 们又发了小学生数学报,这期报纸真的很精彩.
上面讲了怎样让书香伴你左右,茅以升如何苦练记忆力的和阿拉伯数字的由来等数学小常识,翻开一面,有许多数学的小窍门,如:如何找规律,怎样牢记知识,翻开另一面有一些数学小故事,从中 获得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
所以, 觉得每一次看数学报都能让 掌握到更多的知识, 很喜欢它.
《数学的奥妙》 湖塘桥中心小学 张娜
数学在 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比如:在菜市场买菜要付多少元钱?在超市里买东西一共要付多少元?.还有,认识了千克和克,你就可以自己算一算称的东西的价钱了.怎么样,数学是不是很重要?
所以, 要提醒你---一定要学好数学哦!
数学又是很奥妙的,它可以让 们知道一些未知数.所以有的小朋友觉得数学有点难,有时还要请家教.
但是数学也是很灵活的.除了 刚才提到的以外,生活中的数学还有很多种呢!
数学小论文 篇13
数学,源于人们对生产与生活实际问题,抽象出的数量关系与空间结构发展而成的。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推动了应用数学的发展,使数学日益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中考实际应用题目更贴近日常生活,具有时代性、灵活性,涉及的模型有方程、函数、不等式、统计、几何等模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实际背景中理清数学关系、把握变化规律,能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用数学的氛围,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提问、自主解决,体验做数学的过程,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影响数学建模教学的成因探析
一是教师未能实现角色转换。建模教学离不开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让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方法。然而部分教师对学生缺乏信任,由“引导者”变为“灌输者”,将解题过程直接教给学生,影响了学生建模能力的提高。二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开展建模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能驾驭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诱发学生进行探索,但是部分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或认为建模就是解应用题,或重生活味轻数学味,或使讨论活动流于形式。三是学生的抽象能力较差。在建模教学中,教师须呈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题目长、信息量大、数据多,需要学生经历阅读提取有用的信息,但是部分学生感悟能力差,不能明析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影响了学生成功建模。
二、数学建模教学的有效原则
1、自主探索原则。
学生长期处于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沦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难有创造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探究氛围,让学生手脑并用,在探索、交流、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从旧知的角度思考,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3、可接受性原则。
数学建模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能让学生理解所探究的内容。若设计的问题不切实际,往往会扼杀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密切联系教学内容、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能力解决问题。
三、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几种模式
1、自学讨论式。
“先学后教”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讲生听”、“师说生练”的模式,在教师的导学、导疑、导思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让他们在交流中思想不断碰撞,形成新观点,从而自身认知水平得到提高。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学,引发学生的探究。例如,如图,在河岸L的同侧有M、N两个村庄,现拟在河岸边修一座水泵站P,要求使管道PM、PN所用的水管最短,另修一码头Q,要求码头到M、N两村的距离相等,试画出P、Q的位置。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学生通过选点、测量,开展交流讨论。学生1认为,是不是和异侧相同?学生2认为,如果M、N在直线L的异侧,连接MN即为最短。学生3认为,在同侧的话,可以根据轴对性的性质,将之转移为异侧。学生4认为,这有点像照镜子。这样,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在交流中彼此分享、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2、引导探究式。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提出自己的猜想,在推理、论证的基础上获得结论、掌握规律。例如,某景区团体购买公园门票价为1~50人的13元/张,50~100人的11元/张,100人以上9元/张。甲团少于50人,乙团人数不超过100人,两团共计应付票费1392元。若组成一个团体购票,应付1080元。(1)乙团人数是否也少于50人,为什么?(2)求甲乙两团各有多少人?学生猜想乙团人数少于50人,进而推算两团人数会少于100人,团购价应少于1300元,与1392元矛盾,因而乙团人数应不少于50人,不超过100人。
3、活动参与模式。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小组活动探究,进行捜集数据、整理分析,然后解决问题。例如,某件商品的售价从原来的每件400元经两次调价后调至每件324元。经调查,该商品每降价2元,即可多销售10件,若该商场原来每月可销售500件,那么经过两次调价后,每月可销售该商品多少件?学生先计算每次的降价率为10%,然后根据“件数×单价=销售额”列出方程。
总之,数学建模教学,有利于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来解,能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小论文 篇14
关于初高中数学成绩分化原因的分析
1.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集合、异面直线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
2.教材的变化。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
其次,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3.课时的变化。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和新工时制实行,使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4.学法的变化。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数学小论文 篇15
在一次奥数课上,老师出了一道题目,“小红用一只平底锅煎饼,每次只放两只饼。煎一只饼需要2分钟。(规定正反两面各需要1分钟),小红煎三只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我想:第一锅需要2分钟时间。好了,再换一只没煎过的,还需要2分钟,2+2=4(分钟)。可老师说:”注意要节约时间,你前面放了2个饼,后面饼只放1个饼太浪费电了,再想想。“说着老师拿出3个盒子当饼,再拿出1本书当锅。老师让我把2个饼放在锅上,1分钟后,一个翻身,一个拿出,再把第三个放入锅内。再过1分钟一个好了拿出,第二个放入锅内,煎另外一面,第三个翻身。再过1分钟就全部好了。所以1+1+1=3(分钟)
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等着我们发现。合理安排时间,不要浪费时间。
数学小论文 篇16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身影,超市里,餐厅里,家里,学校里……都离不开数学。我也有几次对数学的亲身经历呢,我挑其中两件事来给大家说一说。
记得三年级,有一次,我和妈妈逛超市,超市现在正在搞春节打折活动,每件商品的折数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中了一袋旺旺大礼包,净含量是628克,原价35元,现在打八折,可是打八折怎么算呢?我问妈妈。妈妈告诉我,打八折就是乘以0.8,也就是元)。我恍然大悟。我准备把这袋旺旺大礼包买下来,可是,妈妈告诉我,可能后面的旺旺大礼包更便宜,要去后面看看。走着走着,果然,我又看见了卖旺旺大礼包的,净含量是650克,原价40元,现在也打八折。这下,我犯了愁,净含量不同,原价也不同,哪个划算呢?我又问妈妈。妈妈告诉我元元),一袋是628克,现价28元,另一袋是650克,现价32元。用所以第二袋划算一点儿,于是,我们买下了第二袋。通过这次购物,我知道了怎样计算打折数,怎样计算哪种物品更划算一些。
记得四年级,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出去玩,朋友的妈妈给我们俩出了一道题报数,每人可以报1个数,2个数,3个数,谁先报到100,谁就获胜。话音刚落,我便思考怎样才能获胜,我想:这肯定是一道数学策略问题,不能盲目地去报,里面肯定有数学问题,用我不能当第一个报的`,只能当最后一个报的,她报X个数,我就报个数,就可以获胜,我抱着疑惑的心理去和她报数,显然,她没有思考获胜的策略,我用我的方法去和她报数,到了最后,我果然报到了100,我获胜了。原来这道数学问题是一道典型的对策问题,需要思考,才能获胜。到了六年级,我也学到了这类知识,只不过,更加难了,通过这次游玩,我喜欢上了对策问题,也更加爱思考,寻找数学中的奥秘。
数学小论文 篇17
大家应该都知道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吧,相信大家都听过他的一些数学小故事吧,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有一个数,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地数,还余2,请问这个得数是多少?”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我们也要向华罗庚学习,以他为榜样,向他一样爱动脑筋,勤于思考,这样的话,一定会爱上数学,数学成绩一定会提高的。别看,华罗庚只动了一次脑筋,就会了,算出了答案,可是,他是每个方方面面都想到了,没有漏掉一个小的细节。算的时候,也要耐心一点,不要一看那么多的数据,就惊慌失措了,要整理一下,在做,有时候一些数据是可有可无的,没用,那你就要看清楚了,别弄错了。
数学小论文 篇18
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在民主教学中,学生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此,我们的数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积极为学生提供对其具有现实意义和趣味的素材。建立生动有趣的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探索新知,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习数学,在“做数学”中体验“生活数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将数学服务到生活中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魅力。那么在教学中又该怎样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呢?
教师要创设情景生活化,让学生体会数学例题中的生活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儿童亲身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来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乐趣。我经常利用学生通过寻找身边的小伙伴引入教学,既营造了一种轻松有趣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源于生活的。这样以后他们立刻对今天的内容感兴趣了,也学习的很快乐。
像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既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身边的小事也紧紧相连。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数学成为一门有用的学科,从而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应用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的实践能力。通过设计练习生活化,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化问题的能力。
练习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也增添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只有回归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魅力。学生只要在生活中用到数学,才会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采集教学实例,把社会生活的题材引入数学教学课堂之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教师建立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零距离。
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活生生的数学,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数学存在于生活中,因此教师要建立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例如,在教学《小数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我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简易的早餐店,标上“馒头0.5元/个,肉包1/个,油条0.5元/根,豆浆1元/杯,牛奶3元/盒,蛋糕1.5元/块……”然后说“这些都是你们平时早上要吃的东西,我想你们再熟悉不过了。那么请你们来说说看,如果给你5元钱,让你自己去吃早餐,那么你会怎么安排你的营养早餐呢?”学生马上来了兴趣,各自说出了自己的营养早餐方案。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这部分的知识要点,也通过在生活中的“用数学”从而进一步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
作为教师要坚持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喜悦,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识和习惯。所以在教学《升和毫升》时,我让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去超市做个小调查,看看你们早超市里能找到哪里东西是用升和毫升做单位的,并记录下他们的名称,好好看一看,可以的话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可以的话,如果能用铅笔画出他们的形状或是外观更好。同学们兴致勃勃的去了超市找了很多用升和毫升做单位的东西:有沐浴液,牛奶,饮料,食用油,花露水,酒……好多东西,有的同学还画出这样东西的外观,还有的同学还采集了样品呢。通过超市小调查以后,孩子们知道了升和毫升都是用来表示液体的单位,升可以表示多一些的液体,毫升则用来表示较少的液体。这样不仅让他们能从生活中自己学会了本节课的内容,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中是处处有数学的'。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让孩子从实际的情况出发,在生活中“找”数学,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的意识,从而从真正意义上体验“用数学”的乐趣,爱上数学。上学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后,我就组织学生一起测量教室黑板的长、宽;教室地板的长、宽;课桌桌面的长、宽;然后再算出他们的面积。最后再让他们说说如果将黑板重新漆黑,要怎么计算出黑漆的价格;如果给地板铺上地毯,要如何计算地毯的价格;如果要在课桌上安上一块玻璃,又该怎么计算玻璃的价钱呢?让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事,原来都要需要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样一来他们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就更愿意自主自觉去学习数学了!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孩子们的眼里,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又用得上的学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游戏。只有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才能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学习有用的、有价值的、有乐趣的数学,数学才能真正的进入生活,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于生活同在的乐趣。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使数学真正做到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生活!
数学小论文 篇19
怎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我觉得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学会阅读,从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时这样也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44×25=?我教给学生的一种算理:44×25=11×(4×25)是根据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再运用乘法结合律。我讲述后,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出了几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接着再问,还有比其它的解题方法呢?既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又再次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转为学生讲,老师听的轻松氛围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40+4)×25)。
三、在操作中强化数学语言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看、涂、想、说”进行。
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均匀的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①多种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几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样?
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
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
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表述的?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总之,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它使学生获得数学交流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听说能力。
数学小论文 篇20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到数学。”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数学的应用更是无所不在。
今天是星期天,我和妈妈去超市大采购。于是就用到了数学知识。来到超市,妈妈说:“我们带了300元钱,那么购物时就要算好所有物品的价格,不能超出我们的'计划。你负责计算,好吗?”我想,这简单啊!加法计算嘛!于是我爽快的答应小
妈妈把需要的生活用品一一放进购物车,我看着每件物品的价格,在脑海中快速的进行加法运算。这时我看到妈妈买了5支牙膏,好奇的问妈妈为什么买这么多啊?妈妈说:“因为牙膏特价,比以前便宜多了,所以多买点。”这时我改用乘法计算,一支6.5元,5支就是32.5元。
【数学小论文】相关文章:
数学的小论文06-18
数学小论文11-08
数学小论文05-24
初中数学小论文05-19
获奖数学小论文11-29
数学小论文(必备)06-15
学生数学小论文06-28
高二数学小论文02-20
初中数学函数小论文05-14
简单的数学建模小论文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