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0 19:49:45 数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 合集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浅谈数学教学反思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 合集15篇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 1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反思是人们对于自身的行为思想进行思考的过程,是人有意识的考察自己的行为的能力,它使人更清晰的理解自己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从而更理性、更有目的的开展行动。反思性数学学习就是学习者对自身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信息、思维、结果等进行反思,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重构知识网络,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产生新的发现。笔者就当前的反思性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应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传授数学知识、发展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部分数学教师受传统升学观念的影响,以知识为位,存在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首先,部分教师在教学环节是复习旧知、引入新课、范例研讨、巩固练习、小结作业,而缺乏“质疑反思”环节,忽视了学生的反思、咀嚼和总结。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反思行为缺乏引导,导致学生对概念理解片面,对定理、公式不能掌握。最后,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忽视了学生的反思活动。

  2、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杜威认为,反思有三种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开放的头脑,二是责任感,

  二是专心致志,

  三种态度确保人们的反思行为。数学现象具有抽象性,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容易产生困难,部分学生自制力差,缺乏执着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容易动摇信念。对发现的错误也不善于寻找原因,不能及时纠正,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数学反思性学生的几个阶段

  1、反省判断。学生要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并作出判断。如学习方法是否恰当,解题思路是否清晰,答案是否正确,解题方案是否最佳。

  2、察觉问题。当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内心充满怀疑、困惑,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3、确定对策。学生在搜索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假设、探究,找出问题的根源,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4、实践验证。学生通过实践检验策略方法,如果能够解决当前的困惑,说明检验成功,问题得以解决。如不能,则重新进入反思环节。

  5、总结提高。包括经验总结、方法提炼、优化探索,此环节中学生通过总结学习中的经验和教训,使自己的认识由感性提升到理性。

  三、反思性学习的培养策略

  1、创设情境,培养反思意识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在民主、开放的氛围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要创设富有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迸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通过想象、质疑、猜测、讨论、验证、表达,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学生在反思的引导下看清问题的本质,掌握用正确的方法找出答案。

  2、强化引导,培养反思习惯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的角色由指导者转化为是引导者,他的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体验到反思性学习的乐趣。.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既不可放任自流,让学生毫无目的去反思,又不可“包办”学生的思维过程,要在学生无法解决问题时,给予适当的点拨。

  3、反复实践,掌握反思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让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1)反思解题过程。通过反思,给学生提供发现、探索、总结的机会,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构建知识的能力。解题后,学生需反思下列内容:题意理解是否正确?计算、推理过程是否正确?在思考过程中,获得哪些经验教训?有没有其它解法?

  (2)反思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蕴涵在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活动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靠教师提示,还需学生去顿悟、理解和运用。学生在学习活动结束后要反思: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和以前用过的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找到什么样的规律?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 2

  一 数学教学要有足够的耐心

  1.耐心引导,关注学生的意志品质

  不少学生对数学的印象是枯燥、难懂,教师则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对待学生的学习缺乏耐心细致的引导,造成一部分学生讨厌数学,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更谈不上使学生具备克服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的意志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注意给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有机会经历克服困难的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既获得成功的体验,又有面临挑战的机会和经历,从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持之以恒、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必须具备足够的耐心。

  2.耐心辅导,关注后进生的发展

  后进生是迟绽的花蕾,是有待开发的资源。后进生是相对的,是变化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后进生,后进生是可以转化的。那么,如何转化后进生呢? 对后进生要充满爱心,只有热爱后进生,才能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这就是说,对后进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细致耐心地进行辅导,使他们的心在温暖的关怀中渐渐融化,点燃他们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

  3.耐心答疑,培养学生好问的学习习惯

  高中数学是基于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提出问题的前提下解决问题。其实,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认真、细致、耐心地回答好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使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甚至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古怪的、莫名其妙的问题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千万不可敷衍了事,更不能置之不理。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在答疑上多花时间、多下工夫。

  二 数学教学要有必要的爱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以教师的情感为转移,如果教师把爱心寓于教学之中,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动作、表情,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佩服之情,学生就会以积极主动、勤奋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一些真诚的关怀和帮助,给学生以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变“厌学”为“德学”、变“愿学”为“好学”。这样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兴趣浓厚,从而产生学习的激情和动力。因此,调控教学的情感,创设一种民主交流、亲切和谐、师生情感思维共鸣的课堂气氛,是全面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 数学教学要十分地细心

  粗心马虎是学生的通病,也是非智力性错误的一种。其实克服粗心大意、培养严谨细致的思维品质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和表率。教师的板演,批改作业的字迹、符号,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归纳方法。再次,要教育学生养成验证的习惯。看所得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题目要求,代数式的变形是否符合逻辑,考虑问题是否全面周到。另外,对于常见的易于马虎的地方要经常性地强调,并提出要求,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如分式的分母不为零、对数式真数位置大于零、直线的斜率等问题。然而,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思维品质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潜移默化作用尤为重要,老师自身的教学必须是细心的、严谨的。

  四 数学教学要有务本的精神

  作为教师,首先要务本,本立则万法可成。何为本?一是以德为本,修身立德,这也是教师社会责任所决定的。二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本,只要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那么,他们就能随时获取知识。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都迫切地想要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忽略了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我们在无形中就偏离了教学之本。三是以教本为本。这是一个更加具体的教学要求,然而也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受社会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忽视了课本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课外资料上。而大多数资料都有大量总结的公式和所谓的捷径,表面上看是省时省力,其实质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最后还是一无所获,这就是舍本逐末所带来的后果。因此,我们教学时要以教材为本,让学生在学习、钻研、挖掘教材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学和学习都是务实的工作,不能走任何捷径。

  总之,数学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一蹴而就,应以高度的工作热情,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和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务本求实的工作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自身的工作使命,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地上好每一节课、批好每一本作业、关注每一位同学,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 3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不难看出,从小学数学过渡到初中数学,学习内容和方法,都是个转折,尤其是数学思维上产生质的改变。很多初中学生很难快速地适应过来,很难改变以前的数学思维模式。尤其是在课改初期,很多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也是需要一个过程去熟悉和深入,这就显得难免会有些力不从心。

  下面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初中课改数学学习下的分化反思。

  (一)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原因

  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求上进,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反映迟慢,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甚至出现抄袭现象;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差,考试作弊,违规违纪,对老师的批评和教育无动于衷,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导致自暴自弃。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抵制不了一些网络游戏的影响。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知识、技能掌握不牢,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继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三)思维过程、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初中数学学习要求

  初中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中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初中数学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只靠机械的记忆和直观思维是不能完成的。小学习题与例题基本相似,而中学的习题与例题相比变化较大,即使学生上课听懂了,反应稍慢的同学课后仍不会做题。所以学生感到中学课程难度太大,稍一分心就不明白了。

  针对以上对数学学习分化产生原因的分析,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研究控制数学学习分化教学对策,以下谈谈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的控制数学学习分化的有效教学行为。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说,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到这一点,他的教学成绩一定是正态分布的,如果说有一点分化的话,那也是向优秀的方向分化。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行为很多: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2、备课时充分考虑数学学习困难生的需要,专为他们设计一些简单问题(这里要防止优秀生“抢食”),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3、充分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4、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5、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二)教会学生学习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在新课改理念下,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实践共同努力,切实把新课改理念落实到工作中去,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 4

  历史车轮滚滚前进,新课改浪潮掀起10多年了,课堂虽然有所变化,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不是程序化的机器,而逐步变为主动、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都还给学生,杜绝“涛声依旧”的现象,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但不尽人意的问题也存在很多,如:

  1、有的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上课时“说的说,听的听”。因此,课堂气氛沉闷。有的教师不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随意更换内容,总想迎合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鼓励”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学习漫无边际,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师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折射到教学中势必造成教学活动重心的偏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活动,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机械记忆和模仿练习,学生缺乏对数学的体验、感受、思考和探究,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的智慧、天性受到扼杀,个性发展受到摧残,创新思维的形成成为泡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的教师备课缺乏“备学生”这一环节;缺乏对教材的精选与整合;缺乏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有的教师忽视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密度要求不足,忽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关注,导致“教”与“学”不合拍。

  4、而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被动;依赖性很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课不专心听课,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习总是漫不经心,若无其事,不肯动脑筋。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不少学生回家缺少监督,学习更不自觉,基本不复习,本来在学校接触数学的机会少,回家又不及时复习,知识就会很快遗忘;也有的学生不重视基础,学习不得法,练习、作业粗心、马虎,教师讲评了订正,结果到后来还是错,更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教师常常抱怨费了力却不见效果。有的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缺乏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及个性品质。

  因此,优化课堂结构,探索教学模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现在课改最为给力的高频率的响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精彩展示,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全面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把有效课堂作为大家共同探讨的热点问题。有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打造出初中数学的有效性呢?

  下面就就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融合课堂气氛

  俗话说“国无君,民亦乱”, 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改变以前师道尊严的观念,应平等参与教学活动,蹲下身子,贴近学生,与学生一道参与学习过程,与学生一起质疑释惑,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帮助、指导与调控。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教师来带领这群无忧无虑的孩子,那么,再好的孩子也不过是“一盘散沙”,不能成就大业。作为师生间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活动,这种交流是以信任为基础,以情感为载体的。师生间关系融洽,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不但教师乐意“教”,学生也乐意“学”,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教师要放下架子,既做关心学生的朋友,又做学生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为此,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既“敬”你、又“怕”你,“敬”能达到爱屋及乌,“怕”能达到按要求完成你布置的学习任务。

  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主人公,是知识的发现者、学习者和创造者。一个没有学生的课堂,犹如鲜花没有雨露,万物缺少阳光,都失去了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对于一样事物或是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让不少学生觉得它抽象难懂。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光讲大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习的前导动力。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乃是由于对数学缺乏兴趣所致。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让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学习步步为营的.踏实,体会渐入佳境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精心备课,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现在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上课上,而不是放在备课上,没有精心备课就去上课,以致课堂效率较低。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不同的教法处理重难点,更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认真研究课本和教法,充分备学生。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无从谈起。

  四、优化教学方法,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尽可能采用最优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通过改进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改进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在自主探索中、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发现、去质疑、去辨析、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既“学会”,又“会学”,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教师要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顺着学生学的思路去设计学生的问题情境教学。

  1、走进生活,创设问题情景。利用现实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的事物,创设问题情景。比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若一张纸的厚度为0.1毫米,对折27次后,它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将这个高度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比较,哪个更高?”

  2、运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在实验中,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出一般规律,学生不仅获得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展示了知识形成过程及对知识理解以及各个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形成了知识体系,完善了认知结构,拓展知识应用。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学习内容,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利用实物教学,可以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深奥的东西浅显化,从而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充实课堂,解放教师。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可以更好地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繁琐的叙述讲清楚,屏幕上的图象和彩色文字一目了。

  5、展现过程,发现规律。对于要由一个运动的图形得出规律和结论并证明这样的题目,我们可以利用相关的数学教学软件制作的课件来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师生互动,双向教学相结合

  教学活动是师生间有计划有目的的共同活动,在师生的双向活动中,优化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地调整、控制教学,也能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因此,要提高教学的效率,就必须优化师生间的信息反馈。教师应放下教学“主宰者”的思想包袱,在进行课程预设时,想好在课堂中如何去“配合”好学生的学习。只有教师做好“配合”的思想,课堂教学才会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学生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课堂学习中不断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总之,高效课堂陪伴教师学生通向未来的指明灯,是教师学生走向成功道路的奠基石,是教师立足于教育事业的未来,学生立足于社会的坚强后盾。因此,开展高效课堂,既要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学生的学业负担,又要提高教师教学效益和学生学习效益,使学生乐学、会学、学会,对学习充满浓厚感兴趣,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智慧发挥,情感飞跃的舞台,教师成长的摇篮!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 5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十反思。由此可以看出,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把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写好教学反思。

  一、教育理念的反思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要彻底转变教育理念,不能让学生只会解答数学题目,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如在《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中,面积推导是从数方格开始的,教师要在这一环节上花大量的时间,而不能只用演算或多媒体演示代替学生的操作实践,只把推导出的结论──即“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这一公式交给学生。因为大量的题目演算不能代替儿童的“切身体验”,用多媒体也不能代替学生的操作实践。学生通过大量演算,似乎是掌握了这一知识点,但结果并非这样。我们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就能分出不同教学的高下:在一个用80×80厘米地砖铺就的大厅里,如何快速算出它的面积呢?有操作体验的学生马上想到数地砖的方法,而忽视操作教学的学生想到是只是要量出长和宽才能算出它的面积。

  二、教学内容的反思

  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因此,在一节数学课结束之后,教者要反思教学内容是否根据教学目标开发、利用学习资源,使之符合学生的经验、情趣和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否按照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否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进程以及突发事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或多媒体,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节时,先让学生做火车直行以及丢手绢游戏,让学生想象两个游戏的不同点,再用多媒体出示游乐园里的玩具,像滑滑梯、小火车直行、摩天轮、旋转木马,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运动变化分类,把滑滑梯、火车直行分一类,通过观察直到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告诉学生这就是“平移”;把滑滑梯、摩天轮、旋转木马分为一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类物体都围绕着一个固定的点或一个轴移动或作圆周运动,告诉学生这就是“旋转”。

  在教学过程中,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他们设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他们从不同方面领略成功的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满足学生的数学学习方面的成就感;对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创设更多的机会,应设计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对他们每一点进步都及时表扬、鼓励和关怀。

  三、教学方法的反思

  现在教学的例题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或文字题,已变成了各种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生活情境:买东西、去旅游、做游戏、找规律等等事例,教学不再枯燥无味,所以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往往使学生感到学习轻松、舒服,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每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如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的.突破,能坚定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信念;对学生做出合理赞赏的评价,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等。同时也思考一下,在课堂上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了。

  四、教学结构的反思

  首先,反思教学结构是否按照学生的身体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划分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根据教学过程中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可分为: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各阶段有其独特的功能,既紧密联系,又互相渗透。其次,反思教学结构上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取向,是否把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有效统一。两种学习形态将认知与情感、指导与非指导、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动与受动、外部物质活动与内部意识活动、个体与群体等诸因素加以协调、平衡,从而使教学过程为一个认识与发展的过程。第三,反思是否结合教学实践选择和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达到艺术水平。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通过对教学过程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在具体分析学科知识结构及学生认识特点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要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开拓创新,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五、学生学法的反思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教师只是一位组织者与主导者。因此,教师要避免唱 “独角戏”,要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只是要创设情境,营造探索氛围,给学生提供机会。

  六、学习过程的反思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完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后,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各种用品创办小小商店,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购物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是多元化的,既可以思考教育观念与教学艺术,又可以思教学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既可以思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可以思学生学习的方法。从教师培养和发展趋势来看,实践与反思是未来教师成长的基本模式,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 6

  根据学校安排最近给高三学生上了四节在线课,题目为“导数简单应用”。我课前主要看我们目前所使用的第一轮复习材料,发现复习材料的问题要不过于简单或者难度大不符合学生的学情。因此,我备课的第一步就是收集各种材料,尤其是找到符合学生的题目。我找题目的原则由以下几点:一是难度符合学生学情。二是近几年高考真题或热点问题。第三点题目足够简练。该题目分四课时,第一课时为用导数求给定函数的单调区间。把这个内容设计成第一课时是因为学生对于求函数导数运算不够熟练,因此这样设计一方面巩固导数运算。二是通过基础知识点让学生感受到用导数求函数单调区间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第二课时用导数求函数单调区间。比起第一节课难度和广度及深度上有了一定的拓展。第三节课是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值。学生通过第一二课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第三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为突破口。第四节课就是用导数求函数最值,有了前三节课的铺垫,第四节课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变得不那么困难了。

  上完每一节课之后我都会回访观看自己上的课,自己也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几点有口误,然后重说纠正等。还有同事提出来的意见和建议,我都会认真考虑和采纳。但是我无法做到也不愿意做的两点是尽可能多的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发过来的图片。我是这样理解的我面对的是高三年级的学生,大部分不喜欢学数学高三生,所以我把互动和让他们自己做题的任务安排在课前。我上前一天都会把课件发到相应的群里让学生提前下载和预习。因为我知道我在课堂上因为教学环境所限不可能有实质性的互动,最多就是用几句夸学生,看看他们做题的过程。其实高三学生就是那种不愿意“出头”的阶段,他们更愿意默默地奋斗和努力,但很少在课堂上表现出来。这四节课我自己做好的几个点是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书写规范详细。在解题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的点,做完每一道有了解题步骤和主要思路的总结。

  高效的集体备课是我们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我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把课从头到尾试讲了一遍,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够在正式上课时不会有瑕疵。如果没有集体备课的试讲,后面肯定不会有稳定的发挥,因此在面对一个年级的1000个学生之时,我们应该有对知识的敬畏感,我们在面对的是这么胖大的学生群体,我的因为一个小失误可能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我们准备比赛课或者面对一个年级的在线课,课前试讲显得非常重要。

  题目选择具有头尾呼应性,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更重要的是近年来的高考真题。对学生高考准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充分考虑了大部分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还有注重培养新课标中提到的学生的基本能力,基础知识,基础方法及基本思想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前准备,上课,后面的评课和自己的认真反思当中,对本节课的教学有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实践。对我来说这是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和提升自我的良机。

  通过四节线上教学活动,我进已认识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就是最佳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把每一个知识点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正确传授给学生。必要时引导学生的学习,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比较自由的空间和开放的思维空间中培养孩子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同时,应该让他们学会应试技巧。这样他们在考试当中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能够考出理想的成绩。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 7

  【摘要】通过近三年的实践与思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基于一线教师的视角,论述“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效应,并结合实践心得阐述反思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反思多种途径学会学习效应发展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想学生所想,让学生多反思促进学生的发展优化数学课堂的设计,避免那些机械、重复、乏味的低效作业,充分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反思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快乐,赋予数学生命的色彩。

  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初中生不会学习,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不同的解题方法只看哪种方法简单,不太记笔记,更不用说记下后课后自己再看看;作业错了不能自觉分析错误原因再订正。因此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教师讲过的知识和方法,而稍加变化或新的问题,学生往往束手无策,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任重而道远。

  对学生而言,每次学习只是一种经历,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把经历提升为经验,学习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才能使每一位学生的非智力水平都能在有效的智力活动中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进而达到“照亮别人,完善自己”之目的。

  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思想方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真正领悟数学的奥妙,基于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必须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反思对象,对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或成功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并付之于行动,在行动过程中,观察其过程和效果,适时予以调整,从而使行动朝着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进行。这正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学生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学生学会了反思,就相当于给学生请了一位尽心尽责的老师,随时随地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有效指导,提高学习的成效。下面是我结合实践就养成学生反思的习惯的途径和效应作一一阐述。

  一、解题反思——掌握方法

  学生已能正确地完成课本习题,思维能力却不见提高。由此我假设:“解题与思维能力提高之间一定存在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解题的反思环节,它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根据这个假设教师要求学生对数学解题作如下方面的反思。

  ㈠、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即解题过程中,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题意?是否弄清了题干与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否能较快地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在解题过程中曾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这些问题后来又是怎样解决的?

  ㈡、对解题方法与技能的反思:即解题所使用的方法、技能是否有广泛应用的价值?如果适当地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问题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等等。

  ㈢、题目立意的反思:即所解决的问题有什么意义?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经过这三步的反思训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提炼、概括、整理,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朝着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如在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内容后,出示例题“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在此例教学后,教师让学生完成下面问题并证明:

  ⒈顺次连结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⒉顺次连结矩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⒊顺次连结菱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⒋顺次连结正方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⒌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⒍顺次连结梯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⒎顺次连结等腰梯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⒏顺次连结直角梯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显然学生只要反思例题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回顾中迁移,在反思中猜想,轻而易举地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并发现了以下规律:

  (1)顺次连结对角线既不垂直又不相等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为一般的平行四边形。

  (2)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但不垂直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为菱形。

  (3)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但不相等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为矩形。

  (4)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为正方形。这样反思过程,既使学生对知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反思的优势所在,乐于在今后的`学习中反思,有利于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

  二、解后反思——触类旁通

  解后反思是指解完一道题后,对题目本身的结构及解题的过程进行认真回顾,深入探究,以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解题能力。它一般分以下几方面反思:理解题目的结构,形成迁移;重新评价解题方法,找出最佳解法;分析题目的步骤,抓住解题关键;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使问题系统化。例如,求证方程(x—a)(x-a-b)=1有两个实数根,并且,其中一个根大于a,另一个根小于a这道题时,除了常规方法先证明方程有两个根,然后将两个根解出来,再进行判断外,可引导学生探索其他证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证法一(利用韦达定理)

  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x2-(2a+b)x+a(a+b)-1=0

  因为⊿=(2a+b)2-4[a(a+b)-1]=b2+4>0

  所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设方程两根分别为xl和x2,且设x1>x2。根据韦达定理,得

  xl+x2=2a+b,xlx2=a(a+b)-1

  因为(xl-a)(x2-a)=xlx2-a(xl+x2)+a2

  =a(a+b)-l-a(2a+b)+a2

  =-10

  所认x1-a与x2-a异号。

  又由假设x1>x2,得x1>a,x2a

  证法二(利用换元法)

  设y=x-a,则原方程化为

  即

  y(y-b)=l

  y2一by一l=0

  因为,⊿=b2+4>0,所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因为,yly2=-1<0,所以,方程的两根异号。

  由此可知,原方程的两根中,一个根大于a,另一个根小于a。

  证法三(利用图像)

  设f(x)=(x一a)(x-a-b)-l,这是二次函数,其图像是开口向

  上的抛物线。由于f(a)=一1<0,且抛物线开口向上,于是抛物线与x轴

  必有两个交点,且这两个交点位于直线x=a的两侧,所以,原方程有两个实

  数根,且一个根大于a,另一个根小于a。

  由此可见,学生能做好解后反思,必定会激起其探求数学奥秘的动机,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找出很多规律,对所求问题作开拓性思考,引出新题和新方法,久而久之,就可以使新的知识体系得到整合,思维在反思中升华,从而学到总结归纳的方法。

  三、纠错反思——享受成功

  好多学生写作业、答试卷时以完成为满足,检查验算的习惯很差,或面对错误看不出来,或看到错题拿起橡皮就擦。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差,反思意识薄弱,反思能力低。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做作业时反思:答题时,想一想“我这样做对了吗?”“这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我在哪里处理得比较好”等;订正时,多想想“我这题错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做错?”“我以前有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以后我怎样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在解好之后时反思思考过程,对较为典型的题目要整理思路;在批改之后反思:对错误的解法要保留,经常到组长处说说反思过程,再动笔订正。或建立错题记载本,抄出错题原型,写上经反思得出的错误的根源,充分利用这些"错误资源",找到对策,优化思维品质。在测试结束后,学生应自主对卷面进行分析,对掌握比较好的方面,反思分析的步骤是否都有科学依据?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是否对问题的题设或结论进行变化能产生新的题型?总结出好的经验和方法;对掌握不好方面要分析原因,反思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这些问题后来又是怎么解决的?在哪儿思路受阻,是知识的不够,是理解得不透彻还是其他原因导致?从而调整策略,采取补救措施。通过对自己学习的反思,成绩好的同学谈了自己成功的经验,也分析了存在的不足,表示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有的同学尽管成绩不理想,却也看到了某些方面的进步,认识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制订纠错反思是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过程,是对知识形成过程和学习历程的体验、感悟,无论酸甜苦辣,都是他们探究知识历程中宝贵的财富。通过反思和感悟,学生学会了思考和评价,思维开阔了,出错率降低了,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严谨性培养了,学习能力、考试的实效性提高了,真正尝到反思的"甜头",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课后反思——提炼思想

  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地反思,才会不断进步。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等,都可以通过写数学周记(或数学日记)的形式宣泄出来、记录下来,它使师生间有了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桥梁。周记的内容包括: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要点;分析知识现状;总结学习经验、方法和教训;有推广价值内容进行加工写成小论文等。也可以通过召开反思交流会,让学生畅谈学习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快乐的享受、与困难做斗争的艰辛及学习中的困惑与不足。如初中数学“有理数”探究性活动课内容:自编小品《零的魅力》、童话《数轴的自述》、论文《负数的希望》、小组汇编计算竞赛、带有“巧”的好题和“疑难问题”探究。就是学生课后反思的成果展示,它既使学生轻松地对所学的有理数概念和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解决许多疑难的问题,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提高了学生的个人体验和创造力,也让学生坚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信念,从而认真主动地去学习。

  总之,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的经验才会得到提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启发和引导,为学生搭建反思的平台,使学生懂得事事、时时反思的重要性,从中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思维品质,培养创新精神。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 8

  本文根据基础教育中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围绕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的内容、方法。提出了在数学教学解题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过程,让学生自我发现、自主探索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数学所特有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原理,达到使自觉将这些基本原理运用到一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之中,这一基础教育数学教学的首要目标。

  云南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已进行一年有余。在课改实验中,我和大多数教师一样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其间不乏有各种思维的碰撞,穿插着同行间争辨的火花。而正是这些体念、碰撞与火花不断的引起我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反思,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并从中得到启迪聚焦于课堂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张奠宙教授,在透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报告中指出:数学教学的根本是把握数学实质。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主要看学生是否理解数学本质,是否掌握了数学知识,是否形成数学能力。我们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取其精华,在很短的时间内,要让学生掌握,并形成能力,不但需要教师讲解引导,而且对教师的讲解引导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课堂应是充满火热思考的课堂,而不是游离于数学本身的表面形式上的活跃和探究。而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数学中概念性知识(包括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需要学生对每一个数学概念构造自己的理解,使得教的作用不再是演讲、解释、或者企图去传送知识,而是为促使学生进行心智建构,适时、适度、适法地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等,以及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函数,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全部。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坐标轴交点的横坐标;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坐标轴上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对函数定义进行反思,并透过函数定义的文字,用已有的知识去构造对函数概念本质的自我理解。

  数学是一种思维的体操,它的各种思维方法不仅存在于数学之中,而且也存在于物理学、化学、甚至人文学科中,都是对生活现象与经验的提炼。弗赖登塔尔认为人类知识有两类:思辩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思辨性知识适合“探究”方式学习。张奠宙教授认为数学中经验的知识如:无理数,复数、函数、公理化方法等,学生日常经验得不出这样的数学思想;象无理指数幂,为什么要使用弧度,线性规划求解等难以证明的知识,以及对数运算、向量运算,三角恒等变换这些主要是记忆的程序性知识不宜“探究”,学生适用“接受性”学习方式。这类似于语言的学习,方法是记单词,熟语法,多练习,而数学的学习也要多注意数学符号语言的学习。数学中思辨性知识是指“怎么想”、“怎么做”的,它的本质是指个人的理解力和领悟性,存于个人经验的体验中,又嵌入于实践活动,只能在探究活动中通过体验去意会升华,对这种知识学生适用“探究”方式学习。

  个人程序性知识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就内化为方法性知识,而方法性知识的理解和领牾又外化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类型的知识,选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课堂是师生“对话的场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主要是交流合作。教师和全班学生互动讨论,也是一种师生交流合作地学习。但数学是个人思考的学科,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主动思维、独立思考,才能促使高质量的师生的互动。那么教师怎样提问呢?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提问题,也就是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或在解题策略的“关节点”上,或在知识间联系的.“联结点”上,或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提问。好的提问就是“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另外课堂上的分组讨论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由于思考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而没有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表面热闹的合作学习是形式上合作,是没有意义,也没有实效的。要提高合作学习实效,需要课堂内外合作结合,教师还必须正确面对合作中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平等还是独裁,是独立思考还是照抄别人等问题,及时地给予指导,把内容和要求交代清楚。《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选材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

  如在《数学(必修2)》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学习时,为了加强对斜率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教师布置学生课前阅读并思考《魔术师的地毯》问题,把想法在组内讨论,然后选出一人在课堂上交流思辩。这样有了课前充分的独立思考与合作,课堂上的交流合作就能节省时间,又能深刻理解交流问题的实质,因此提高课堂效率和合作效果。

  新课程提出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是课堂“舞台”上的“导演”,是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培养理性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但学生的日常经验还不能支撑全部数学,因此数学教学要把隐藏在背后的理性思考激活,要把数学的文化价值点穿,帮助学生体会“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数学解题意境,学生才会喜欢数学。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刚毕业那会,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众所周知,近年来高考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和通性通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聪明的人从结果开始”。通过对结果的反思,就能发现和纠正运算中失误之处,或对解题合理性进行检验,找到症结所在,然后作出适当的补充和调整。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 9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当我们课后反思的时候,总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我们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适应、学习与发展的核心手段。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更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反思。

  一、加强教学问题情境的反思

  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关系,用产生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为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作好铺垫。由此支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

  创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能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问题情境要放在学生跳起来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跳起来主动“摘果”。

  二、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学用结合的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反思数学背景的现实性和“数学化”,必须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背景,让学生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又要靠近课本,使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这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亲近感。

  教学中,要善于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科学地设计探究性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从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加强学生对学数学的反思。要使学生体会到日常生活中隐含着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学的是有价值的数学,要求学生时刻关注生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理论联系实际、多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并将所学数学知识具体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三、加强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从人的动作、参与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理解、掌握新知。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包括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知识去说明,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用数学的思想去处理这四个方面的意识。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动手操作,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学生决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让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来历,在操作过程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例如两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四、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的反思,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全体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创新的重要环节,是主体参与教学的基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训练,尽可能给学生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展开研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中设计的讨论题,教师要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既能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活动质量。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反思,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不断求学求教,书海寻宝。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 10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果确实是在想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确实是在想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办法,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学会教学反思,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经验,我认为数学教学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对“学”的反思

  会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培养学生把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对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决过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比如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的5个例题后,启发学生对5个题目的解题过程进行类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题目:请同学们再看看例题的解题过程,特别要注意在这些过程中相同方法的的归纳概括,通过类比反思你能发现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同学们发现这几个题目表面虽有不同之处,但却有如下几点相同:﹙1﹚它们都有一个实际问题作背景。﹙2﹚都用到了几何知识。﹙3﹚都用到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4﹚都用到方程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老师说:老师通过解这几个题的过程获得的反思与同学们相似。我的反思结论是它们都运用了同一个解题思维策略或同一个解题模式,就是实际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方程化,而列方程的根据正好是刚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通过对5个例题后的反思,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

  (二)培养学生反思所解决问题的结论,并在反思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组快。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并促进的迁移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AD是△ABC的高,AE是△ABC外接圆的直径,则AB×AC﹦AE×AD,在证完题后,我启发学生对题目本质特征进行反思,发现此题的圆可以不画出来。因为任意三角形都有外接圆,其外接圆的直径是客观存在的,直径的位置不一定要画在如图的位置,只要有三角形的`外接圆的直径出现,就应有上述结论。通过对题目本质的领悟,再用自己的语言对习题进行概述就得到了“任意三角形的两边、第三边上的高和它的外接圆直径四个量中任意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得第四个”,通过对“三角形两边积等于外接圆直径和第三边上的高的积”的反思,学生形成了求任意三角形外接圆直径的一种特殊方法性的知识组快。

  (三)培养学生反思作业的解题过程,并作为作业之后的一个反思栏。

  这样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进而提高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结合解题后的反思,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还能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

  二、强化教师对“教”的反思

  教师要加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进而完善教师艺术。教师对“教”的反思具体如下:

  (一)教学活动的反思即备课阶段的反思。

  (二)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三)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总之,科学有效的反思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注入了活力,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师生将自己的反思互相交流,进一步和谐,融洽了师生关系,激发了教师与学生合作探求知识的愿望,构建师生互动机制,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完善教师教学艺术,为师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 11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能在采取原来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了,而是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思维方式,采取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和活动过程中的目标意识、问题意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分析意识,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师观。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这种教育是发展个性,构建独立人格、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教育。因此,教师不仅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而且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教师应由单纯的教书匠和“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者。

  1.从师生关系看,新课改所贯穿的人本精神要求教育作为一种生命活动、作为师生平等交往和对话的过程,这扰寿要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尽快充当起教学活动中的共在的双主体之一的角色(另一主体是学生),发挥出教师的主体胜作用,促进另一共在主体一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是教科研者。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深人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每一时期的教学经验。这一过程是教师由教书匠角色逐渐转化为教科研者角色的过程。

  二、教师要改革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识教学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晴境、为学生更深人地、具体地进行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较强的学习迫切性,并产生积极思维的心理气氛。但在教学中还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实现短期效果,仍然是使课堂教学变成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学生没有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更谈不上探究、自学、讨论。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变成一听就懂,只会模仿例题来做,当时的效果看来不错,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检查学生,却是连当时认为简单的都不会了,个别会做的却是用当初他自己想出来的方法才能做。这种现象说明: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有经历动脑思考探讨的过程、没有动手练习巩固,就不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要求老师们一定要牢固地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还思维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积极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全员参人、全程参人。坚决废除“注人式”、“一言堂”,“满堂灌”。

  三、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学生成为装知识的“容器”,基本上教师拉着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教参、走进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个隆发展。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课程功能,结构的改变,使学生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宽,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高中数学新课程设置了“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等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帮助学生体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新教材具有可读性的特点,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并形成习惯,使课堂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学习,同时也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和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消除学生过分依赖于老师讲授的被动学习状态,最终达到教与学活动和谐统一的发展。

  四、教师要改进教学评价

  改进教学评价的内容、方式、方法也是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调整教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绩,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除了常规的测验、考试等笔试外,应把评价过程动态化,使之贯穿于课堂、日常、活动过程,可设立发现问题奖、发言奖、辩论奖;可进行研究学习成果汇报展览;可以让学生设计测验试卷,同学之间互测互评。要经常了解学生对自己授课情况的反馈意见,提倡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反馈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法,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备课组每个成员的优势与特点,群策群力,开展相互听课、评课,也是教学评价的好方式。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处在实验阶段,难免出现问题,就好比新生事物在开始会遇到阻力,但最终能战胜旧事物。我们必然经过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反复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每一次学习和培训,都会有明显的收获,我们要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并与此为契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 12

  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课堂上教学的效果是不同的。反思中我觉得教学的效果最终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学生的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终标准。

  课堂的主阵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我们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是课堂教学,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也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时,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哲学角度分析,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所以,课堂上我们要善于把学生推向主体,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通过自身积极的思维活动,自主参与,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再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教师和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讲解和被动接受的痛苦中解放出来。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要导得巧、导得活、导得适时,学生才能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生动活泼;如果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就很容易造成高耗、低效、死板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一方面,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不仅有教者的教学预设,而且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必然会有新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灵活的作出调整,千万不能死搬教案,对课堂上产生的动态生成不闻不问。因此,教师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驾驭课堂的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而精当的处理和运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东西,活化课堂。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实践表明,一个人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学习的效率是很高的,那么,课堂上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呢?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增强思维意识,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中,始终把激活数学思维放在首位。其次,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更应该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活泼而又蕴涵着一些思维力度的数学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被吸引到学习中来。第三,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善于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必要的练习是巩固与强化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数学课堂上更不容忽视,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不能很好的处理“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强,随意性大;练的习题不够精选,思维难易度把握不准,层次性不够明显;不能正确处理练与讲的关系,以讲代练或以练代讲的现象普遍存在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摆正练与讲的关系,还要精心设计习题,做到精练、巧练、及时练。我相信,只要我们重视“练”,课堂中注意让学生充分“练”,就一定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数学课堂更需要创新,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面对新教材我们怎样结合学生实际活化教材?怎样选择恰当的内容呈现方式?怎样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大胆创新,讲究教学艺术。教学创新是有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对新课标的理解与把握、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生活实际的了解。

  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新课标、理解新课标、实践新课标,潜心钻研教材,走进学生的数学生活世界。只要我们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追求创新,勇于实践,就一定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而又促进学生发展的创新之路。我们的课堂教学会因为创新而更加有效,会因为创新而更加多姿多彩,我们的学生也会因为创新而更加爱数学,在数学的课堂上他们将得到更大的收获,得到更好的发展。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 13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来说不仅要上好每一堂课,还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的结果进行反思。因为数学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为关注结果是如何发生,发展的。

  一、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

  1、什么是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性教学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师范教育领域里兴起并迅速向普教领域延伸的新的教学实践和理论。也是近年来国外盛行的教学方法之一。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张扬人的主体性,提倡个性的发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及特长,以期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高的发展。因此社会、学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追求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效益的要求上。

  2、教学反思的意义:教学反思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思维活动,它一方面是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不断地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是自己同自己“过不去”挑自己的刺,找出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和教学新理念相违背的做法,进行自我批评,并且予以改正,通过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以后的教学方法更加完美。一个教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外,还必须具备不断反思的意识。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有多高,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这样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评价、自我纠错的能力,然后再回到实践进行新的一轮反思,不断循环,螺旋上升。另一方面通过对反思的探索,构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反思基本理念进行确认,将理论回归实际。这样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更远的目标,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

  二、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以数列为例:从逻辑的角度看,数列的概念包含它的定义,表示方法,通向公式,分类,以及几个特殊的'数列,结合之前学习过的函数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说,数列也是一类函数,当然也具有函数的相关性质,但不是全部。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数列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数列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三、对学数学的反思

  对于在数学课堂每一位学生来说,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会说要因材施教.

  可实际教学中,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迈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困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家做,对于书上个别特别难的题目可以不做练习。

  四、遵循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第一是将自己的经历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第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在新课程实验中,学习分段函数时,让学生去了解出租汽车的出租费用,或家长工资中的扣税标准,并写出调查报告。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第三就是要多与同事交流因为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话题包括:我觉得这堂课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糟糕的地方是……;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情况,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你觉得怎样合作解决问题——共同从事教学设计,从设计的依据,出发点,到教学重心,基本教学过程,甚至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要为其后的教学反思留下空间.

  第四就是善于利用参考资料,学习相关的数学教育理论,我们能够对许多实践中感到疑惑的现象做出解释;能够对存在与现象背后的问题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能够更加理智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学经验;能够更大限度的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 14

  上世纪末,世界课程理论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引发了新课程改革的浪潮。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反思已成为新课程改革迫切的需要、内在的召唤。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引起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我们的下乡调研中发现,有的老师不重视教学反思,有的老师不会反思,这就直接影响了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成长。这里我就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策略谈谈我的体会。

  教学反思可分为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两种形式。其中个人反思可采用自省自学、自省自问、自省自诊来进行。集体反思可采用个案研讨、观摩分析、合作交流等形式。

  自省自学: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需要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做支撑的,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反思也只能是粗浅的反思。加强理论学习是数学教师提高反思能力的知识基础。教师在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也恰恰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如何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就需要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参加培训、听讲座、学术研讨等多种途径自已学习。

  自省自问:自省自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等。

  自省自诊:自省自诊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通过自我反省、自我诊断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找出适合本节课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个案研讨:在课堂教学个案例研讨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个案,然后对个案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课桌价格的5/7,椅子的价格是多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用多种方法算出了椅子的价格为20元。正当教师准备小结时,有学生提出椅子的价格可能是10元、5元……这时,教师不耐烦地用“别瞎猜”打断了学生的思路。课后学生说,假如一张桌子配两张椅子或三四张椅子,那么,椅子的价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们认识到,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观摩分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遇到偶发事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合作交流:通过教师间充分的交流进行集体反思,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铁轨、斑马线、双杠等。在合作交流时有的教师提出,平行线的前提是在同一平面内,而学生在记忆时往往忽略这一点,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可结合教室内的边线举出一些异面但不相交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同一平面的重要性。这样就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我这里仅举几例,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还应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反思,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能够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要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研究和反思,以便能更优化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形成一种有意识地进行研究的良好习惯。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反思策略。只有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发展自己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凝聚生成教育智慧,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成长和发展,成为一名“学者型”的教师。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 15

初中数学新课程已实施了多年,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中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这几年来我一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现将我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一些尝试、实践和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产生如下一些反思:

  一、教学中的可喜变化

  1.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2.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2.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角色错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

  有些教师常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如果是平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3.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5.“课堂教学反思”≠“反思型教师”

  常有教师专心课堂教学后记,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比较,描述课堂中出现的异常与教学目标的状况差异以及今后需改善之处的一些经验与教训,把课后体会混同于教学反思,其实这只是教学反思的一个方面,有专家提出“反思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认识的再认识”。可喜的是不少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尚需明确的是:真正反思,不仅要对我们采取的那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行为的潜在的教学观念进行重新认识。本次课改也是教育思想的“启蒙运动”,教师不再是“习题的讲解者”,作为课程的建设者的教师案桌上除了数学习题集,还应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论。

  6.评价的多样化与呈现形式与中考指向“短路”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数学学习评价多样化,评价形式要求通过评分+评语形式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成为课堂主旋律,更关注中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而对全新的中考命题新框架、新思路、新亮点,部分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缺泛细致深入的专业化研究。

  随着20xx年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一轮新的课改又要开始了。我知道,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同时,不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真正走进初中数学新课程,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1-12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优秀06-29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 精选15篇11-09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11-11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 (15篇)11-07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集合15篇11-11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11-12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合集15篇)11-10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通用21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