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4-05-20 16:02:27 数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教师恰当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思维。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图表、教具、幻灯、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能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情境。

  在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有一大部分学生不爱提问题,甚至不愿意回答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学生感觉作业负担重,忙着完成作业,不善于发现问题;有些学生思想保守,怕老师和学生笑他,不愿提问题;有些学习不好的学生不敢提问题;有些教师实行“满堂灌”,学生没有时间去发现和提出问题。以上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学生没有养成提出问题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观察的情境和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他有机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是建立在对自己正确认知基础上的对自我能力、思想、理念的一种正确估计、积极肯定和激励的内驱动力,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是学生学习的有利心理条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作为教师,首先,要提升学生的自我欣赏意识,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给班里每个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标准。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要创造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我班里一名女生,数学学得不好,在上小学时数学就经常不及格,到了初中后,仍然如此,课下我和她交流了几次,发现她其实基础并不差,只是因为缺乏自信,失去了进取心。当我了解这些情况后,在课堂上,我就经常提问她,回答对了就及时表扬她,如果回答错了,我就表扬她能大胆地回答问题就是好样的,然后逐步往正确的思路上引导,这样,该生慢慢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数学成绩不断提高,并且在中考中取得了好成绩。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我们平时的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无法激发出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探索、提问、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挖掘出创新的潜能。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相当抽象的,是用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用我们的双手摸不到的东西,我们教师仅仅靠口头的描述是无法让学生完全理解的,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时,我们就让多媒体教学走进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创设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的课堂教学情境,由抽象变形象,由枯燥变乐趣,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难度适中,这样的问题才会吸引学生,激发强烈的兴趣,学生因兴趣而学,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创造合适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几何图形,它们有很强的审美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把生活中的图形运用到数学课堂中,充分利用图形的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又是数学规律性的体现,更是数学学科的优势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和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2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离不开解题,所有的数学学习归根结底还是要去解决数学问题,所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学生在解题时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发现问题的敏捷能力,整合知识并且灵活运用的能力,并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提升自我,在提高数学学习水平的同时得到能力提升。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解题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师生关系不够和谐

  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于老师多有一种崇拜与敬畏的情绪。而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不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课堂气氛过于严肃,这就使得许多学生学习数学都是忌惮于老师的权威,是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也不敢主动向老师请教。甚至有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批评过于严厉,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一种号令如山的形象,使学生不敢与老师过多的交流,师生之间保持着较远的距离。正是由于存在以上这些现象,导致了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够和谐,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学习数学,更不利于其解题能力的提升。

  2.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贪玩是学生的天性,而且由于中学生处在叛逆期,自制力不强,因此在学习上容易出现态度不端正的问题。许多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听讲不认真,课后也没能及时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我行我素,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教学知识,而有的则没有能够掌握,课后也不注意复习,因此,数学成绩不够理想。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对策

  1.完善知识结构,扎实基础知识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是学生解题的前提,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就必须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库去完成知识的解答,那么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消化知识,这就需要教师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没有很大的兴趣,导致数学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所以教师要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课堂,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学习“轴对称”这一知识点时,在书本图画呈现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去呈现轴对称的动态图,让学生多方位了解轴对称图形,还可以给学生展示具有鲜明特点的轴对称建筑,让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数学的美妙,也能够让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积极发现轴对称图形,完善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求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要求学生不仅懂得概念的意义,还要能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叙述,能够用自己的话正确解释这些概念,对于重要的定义和概念,要一字不落地进行记忆,保证知识的准确性,才能够正确解题。

  2.认真观察问题,寻找问题突破口

  很多学生身上都有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审题不清,往往拿到题目粗略看了一下就开始解题,结果解到一半时发现产生了许多问题,这才仔细开始寻找问题中的细节,或者直接就进行错误解题而不自知,这就是学生没有认真去审题的缘故,所以让学生学会认真仔细地观察问题,保证解题过程的正确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认真审清问题中所给出的条件,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或者是可以通过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使这些条件之间产生联系,结合所要解答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只要正确理解了问题,解题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剩下的就是如何去运用所学习的知识。那么,要找寻问题的突破口是需要学生有敏锐观察能力的,所以就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而不是在教师被动引导下才能够解决问题。

  3.培养创新能力,完善思维逻辑

  数学的世界千变万化,解题的方式也不仅仅只有一种,所以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寻找更多的解题方法,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共同探讨交流解题方式的多样性,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碰撞出不同的思想火花,创造出不一样的.思路,学生也能够通过他人的想法来完善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帮助自己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如果学生的方法有一定问题,教师不能够采取全面否定的态度,要赞扬学生的创新精神,肯定学生所用方法中正确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错误,并且能够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纠正自己的错误,这也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的有效方式,使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的学习都是围绕解决数学问题而展开的,学生大部分数学知识也都是在解题过程中运用,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就要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打好功底。其次,要让学生认真观察问题,仔细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解题,还要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逻辑思维的完善来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田梅.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学),20xx(11).

  [2]王小庆.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重視对学生读题的指导[J].数学学习与研究,20xx(18).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3

  初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在教学时,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以生文本,在传授知识之外,重视对学生自学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本文以初中学生数学自学精神为研究对象,从课前预习、教学过程、巩固练习等环节探讨了通过结合讨论环节培养学生自学精神的策略,以期为培养学生自学精神提供有益参考和建议。

  一、引言

  对于强调逻辑思维能力的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是必须实现的教学目标之一自学精神是学生开展独立高效学习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课标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帮助他们有目标和计划地构建知识体系,从而逐渐提升数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有力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生为本,通过对学生自学精神的有效培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数学教学水平的稳定进步。

  二、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学精神

  初中学生自学精神的培养应该从课前展开,通过开展针对性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初步了解所学知识,从而为后续教学打下坚实基础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学精神,还能够有效提升后续教学效率具体而言,开展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很多教师认为朗读是语文、英语等文科科目的“专利”,实则不然,朗读是各学科开展有效学习活动的关键一步,也是培育学生良好自学精神的基础包括数学概念、理论、公理、定理,还有例题解析等都应该安排学生用心阅读,通过大声朗读加深印象,发现自身知识的缺漏和理解欠缺之处,从而逐步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并通过发现问题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其次,培养学生自主提问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朗读时可能会碰到很多学习上的疑难点,此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不立即查看解析,而是将自己的疑难点记下来,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独立思考,看是否能通过已学知识获得答案如果通过独立思考依然不能获取答案,那么就可以找同学或者教师讨论和请教,在讨论中加强学习和理解,有效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再次,培养学生在预习环节做好笔记和记录的习惯,学生在预习时可以将通过笔记或者记录的方式对遇到的疑难点进行标记,同时还可以将自主思考和交流讨论的结论和心得记录下来,在学习完单元知识后对比总结这些学习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学精神的.有效手段。

  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精神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自学精神的最有效环节,教师应该在开展数学概念、规律和习题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精神,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在讲解数学定理、公理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喜欢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对定理和公理的来由、内涵和应用展开详细讲解,也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听,这样顶多只能让学生大概了解这些概念,而不能形成活学活用这些概念的能力如果教师重视对学生自学精神的培养,能够根据定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和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并在学生能够形成数学认知的关键环节上进行适时的点拨通过这些富有启发性的引导在师生间开展有效的讨论,从不从层次和角度解释定理真谛,学习定理内涵,才能真正使学生掌握定理及其应用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性,又能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学精神。

  例如,在对“三角形相似定理”进行授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定理的大概内容,对定理形成初步理解然后认真预设能够激发有效讨论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猜想、讨论和归纳,进而提出问题,展开逻辑推理和论证采用“引导—类比—讨论—归纳”的流程,在学习定理的基础上,还能通过类比进行一些发散型的思考如:两个三角形两边如果对应成比例,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两个三角形如果有一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这种充分激发学生自学精神的教学方法比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更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求知欲,推动他们不断探求新知识,从而形成一定的自主客服学习障碍的能力。

  四、在教学之后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通过课堂教学教授学生新的知识,也要通过巩固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练习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在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而自学精神的核心又是学生开展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完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巩固练习的质量,以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为根本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还应该课课堂上设置讨论交流的环节,促进师生和生生的讨论,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解答练习中的疑难点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首先,对解题过程的讨论和反思,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预留讨论时间让学生通过与老师和学生的讨论明确解题过程是否具有严密性、合理性,答案是否正确等通过讨论环节,学生的积极性更高,思维更加活跃,对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精神非常有利其次,对数学思维的讨论和反思,很多学生在解题时会受到定势思维的束缚,不善于展开逆向思维,不会从不同角度去解答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学精神的形成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讨论环节中对自己的数学思维进行反思,对于有些题目,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甚至反面探讨其解决方法,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精神和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和能力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教育人士的共同认识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密切把握这一教学发展趋势,将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在课前预习、教学过程以及巩固练习等环节全面融入培养学生自学精神的理念,并通过开展有效讨论进一步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促进他们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4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但是抓好读书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却是最根本的。读书是汲取前人创造的知识的主要手段,创造是开创和发展新知识的必要手段。学生有了这两种能力,其他能力的获取和培养就显得轻松多了,这就是说,读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摆在能力培养的首要地位。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读书能力的培养谈几点认识。

  一、钻进去,把书读厚

  学生在读数学课本时,首先碰到的问提就是浮在上面钻不进去,读书粗枝大叶,不求甚解,更不会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哪怕是读了两、三遍,甚至更多遍,还是无济于事,更谈不上收获,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和指导。首先是引导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例如:① 抓住概念、原理的实质。② 看概念、定理、法则等能不能运用和推广。③ 看新概念、新性质与哪些已学过的概念、性质有联系。④概念、原理、性质之间有哪些依从关系。⑤概念、原理、性质有哪些用途等等,去思考、去探究,并提出新的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自己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如在教学“函数”时,可以先由学生看书上的定义,然后离开课本来引导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① 函数的定义域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有无区别? ②函数是一个特殊的映射,特殊在什么地方,③决定一个函数的因素是什么,④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指导学生总结、归纳,然后请学生与课本对照。这样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较牢固的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学生养成深入钻研的习惯,他们不再仅满足于对课本的一般性理解,而是总想钻得深一些“把书读厚”。wWW.133229.cOm

  二、钻出来,把书读薄

  书越读掌握的知识越多,认识也越广,这只是读书的第一阶段,若就此止步,则相差甚远。此时,尽管获得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却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读书还必须发展到第二阶段, 即归纳、总结阶段。还必须着力弄清一章知识中的概念、原理、性质、法则等之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把书读薄”。如学完代数第二册最后一章“集合”,教师要引导学生以集合的教材结构为题,列出一张逻辑关系表,此过程实际上就是把书读“薄”的过程。

  三、温习、巩固、加深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

  完成了上面两步,即把书读“厚”再读“薄”还不够,还必须指导学生温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原理、方法的理解,形成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真正做到胸有成竹,运用自如。

  当然,培养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必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足够重视。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5

  一、以教研为切入点,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xx版)》中提出明确要求,“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教育部提出要求,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笔者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教师本身必须首先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而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将这种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通过创新型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在教研探讨中,有些教师一提创新思维,想到的就是让学生搞小发明小创造。这些活动虽然确实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但有些脱离数学教材。笔者认为,通过挖掘数学教材,将时代潮流的思想和观点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与课堂进行结合,也算是一种创新。数学教师需要的就是这种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教学法。

  二、营造创新思维环境,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以往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着“独角戏”。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角,传道、授业、解惑,偶尔提出个问题,点明学生回答,而后教师再进行点评。整个课堂的节奏和推进完全有教师一个人把控,学生只需要听讲,按教师的要求做即可。这样的被动听课模式,课堂容易死气沉沉,学生容易丧失兴趣,课堂教学也不容易出效率。在数学交流研讨中,笔者和几个数学教师一致认为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创新思维的数学课堂环境,让学生发散思维。例如数学教师可以在讲课过程中,就某一知识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突出自己的课堂参与者地位。再例如,数学教师可以在某个小节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将讲台让给学生,由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进行授课,其他学生向其提问题。在这一交互过程中,扮演教师的学生能发现自己对知识点掌握的不足,双方学生也能在观点碰撞中擦出火花,迸出灵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权威

  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中,最大的“拦路虎”就是定式思维、思维僵化、守成不变。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如质疑同桌提出的解题思路、某问题的答案、质疑教师的讲课内容,甚至质疑数学教材这一“权威”。在质疑之后,便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观点交流和碰撞。通过质疑,逐渐打破常规,打破学生的定式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检验自己的想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培养创新思维。为了让学生敢于质疑,笔者和其他数学教师研究决定,在课堂教学或者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故意设置一些错误,让学生去发现,去质疑。只要学生迈出了质疑的第一步,以后的路就“顺”了。

  四、培养创新兴趣,为思维形成提供动力

  如果说质疑是打开创新思维的阀门的话,那创新兴趣的培养就是动力支撑。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好奇的阶段,对任何事情都容易产生兴趣;与此同时,他们也有些“三分钟热度”,喜欢的事情过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趣。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还要保持住这个兴趣。在研讨中,笔者总结出几个数学教师常用的“小妙招”。

  首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先让学生在学习中尝到失败的滋味,而后再创造条件,让学生享受成功,这时的成功无疑更有意义,更能让学生激动和珍视。如针对不同基础和水平的学生,开展有趣的数学图形设计大赛、数字福尔摩斯等,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在发扬个性和创新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又或者,利用初中几何知识的各种变换和奥妙,让学生创新联想,将不同的图形和线条组成各种新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几何的创造之美。当然,在创造中,数学教师更可以结合生活,融入生活中的图形元素,将学生自由发挥聪明才智,体会生活中的成功和快乐,培养生活中的创新兴趣和精神。当然,笔者认为,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师也不能一下将目标定得太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原地站着够不到;踮踮脚,跳一跳,努努力就能够得到”。这样,学生不至于因为过于简单而失去创新的兴趣,也不会因为难度过高而没有信息。经过自己努力达成的创新,极容易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增大兴趣和积极性。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科技不断进步的必然结果。笔者作为教育工作者中的一份子,借鉴和学习之前优秀数学教师的宝贵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和不断探索,探究出越来越丰富和完善的教学方法,为家长、为学校、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且全面的创新型人才。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6

  初中数学教师在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取决于数学科目是初中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还取决于初中数学教师是对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进行教育的教师,同时也取决于初中数学教师能否对数学科目进行有效的教徒直接决定学生的思想发展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甚至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初中数学科目的重要性、初中数学教师的地位,以及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效果的影响性等都决定了初中的数学教师应该具有不同于其他学段教师,甚至同样是初中阶段其他科目教师的一些基本素质和能力。在这里,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教育教学的经验和自己的心得体会,来简要分析和总结一些初中数学教师在搞好教育和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素养。

  一、初中数学教师要科学定位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

  这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首要的基本素养。所谓的能够把握住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是指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要能够对初中阶段的整个教育教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些认识包括,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要知道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乃至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这里也包括我国整个基础教育或国民教育体系的性质和基本的理念。“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也是奠基人生发展的教育。”

  初中数学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初中阶段的特殊性,在整个基础教育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这种基础性作用具体说来就是初中阶段的教育,是小学阶段教育教学的提高,是对小学阶段基本生活常识教育的深化,同时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又是高中阶段教育教学的基础,因为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还要为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打基础。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首先应该在国民教育体系的层面对我们整个初中阶段担负的教育教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同时除了这个层次之外,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还要在把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放在国民教育体系认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我们国民教育的性质,进而定位初中阶段教育教学的性质理念。我国国民教育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我们目前的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因此,这就决定了处于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初中阶段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教育,因为我们必须在这个层次上定位初中阶段教育教学的性质。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初中阶段的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应该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

  初中数学教师科学定位初中阶段的教学对初中教师的搞好教育教学和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对初中阶段教育教学的把握对搞好数学科目的教育教学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从表面上看无关紧要,但是从实质上,初中数学教师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系列的教师,教授的是我国国民教育系列的科目,同时我国的国民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人才的,因而这就决定了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学会一定程度的“务虚”,在搞好业务的同时,要加强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加强对国家关于教育大政方针的了解,进而对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有一个基本的定位。这样才能在进行业务教学时坚持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向和育人理念。因此,科学定位初中阶段的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首要基本素养。

  二、初中数学教师要科学把握初中学生的成长发展。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除了要就有能够科学定位初中阶段教育教学的素质和能力外,要想完成初中教师的职责和使命,还要具备科学把握初中阶段学生成长发展的素质和能力。“教师面对的就是学生,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对象。一定意义上看,有什么的学生,教师就应该组织什么的教育教学。教师只有把握住了自己面对的学生,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具有针对性。”[2]

  如上这些都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明把握学生对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性。这些几乎都是教育教学领域的常识。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之所以要具备科学把握学生成长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并不是这些一般的结论和常识使然,一定程度上,这里还有更为具有深入的根由。这种特殊的根由是由初中数学教师任教的数学科目以及把握学生成长发展状况对有效开展教育和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决定的。

  初中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教师,是对学生进行一定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的教育。初中学生只有能够接受和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理解一定的数学思想和能够进行一定的数学思维,才能够有效地促进数学课堂知识的掌握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这种层面上,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时必须充分把握学生在初中年级不同学段的成长发展状况,这种成长发展状况的把握主要是把握学生在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核心是把握住学生在不同年级的思维发展状况。当然,具体方面看,这还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具有把握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发展状况,尤其是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因为,同样是处于某个年级,可能由于不同的生源以及教学差异,学生的认知和成长状况可能会有差异。在这种意义上,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加强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知识的学习,知道初中阶段学生认知或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还要善于深入分析把握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状况。初中数学教师只有善于了解和把握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状况,才能有效进行数学知识的讲授,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更轻松更高效地学习,进而提高课堂质量。因而,把握初中学生认知和思维把握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具有能力和素质。

  初中数学教师要把握初中学生的成长发展状况。在与一般学生相比较的特殊性看,数学科目的教学不仅需要把握初中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特点,还要注意初中阶段学生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特殊性。初中学生的心理的社会性发展也决定了初中数学教师要把握他们的成长发展状况。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处于断乳期,他们处理关于自我、他们和自己学习和生活方面处于非常脆弱的状态,往往充满叛逆,往往彰显自己。因而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为了能够搞好教育教学,就要准确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对这种心理发展特点的把握,了解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自尊心。因而,从这种角度看,初中学生特殊的成长发展阶段也决定了初中数学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成长发展。

  三、初中数学教师要科学掌握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

  把握初中数学科目的教学内容是初中数学教师进行数学教育教学最为根本的素质和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向学生教授的就是数学科目,如果初中数学教师不能够对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课程内容的安排等方面有清晰的了解,那么就没法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把握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就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根本素质和能力,是最为根本的基本功。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把握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内容不是一般的意义上的对初中数学科目知识的了解和把握,而是要做一番深入分析以及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才能做到。就一般意义而言,初中数学教师几乎都是高等教育阶段的数学师范或相关数学专业毕业,因而在这种意义上不存在数学教师看不懂或不会讲解初中数学科目的问题。但这种只是一般的意义而言,最为根本的是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还需要对初中数学科目进行深入系统的了解,深入到初中数学具体的教学内容。

  初中数学教师在掌握初中数学科目的教育内容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吃透初中数学的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的教学要求,要知道初中阶段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基本目标、基本内容以及相应年级的教学内容。这是作为快捷地掌握初中数学科目内容的途径。二是要善于研读初中数学科目的教材。初中数学科目的教材往往是根据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是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进行编写的。研读初中数学科目的教材有利于更为具体地了解初中数学科目的内容。三是要善于总结初中阶段的一些基本的题型和解题技巧。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解决数学问题的形式来实现的,这些数学问题的解决一般表现为一些基本的题型,因而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把握初中阶段出现的题型以及解决方法。四是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中考题。虽然我们不主张应试教育,不应该为了考试而教学,但是中考考的不仅是知识;虽然中考是通过考试的形式来实现的,但它往往蕴含着大量初中数学科目要教学的内容,因而通过对近年来中考题的分析或追踪有利于掌握初中阶段数学教育的内容。只有做到如上这些,才能够对初中数学内容了如指掌,才能够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做到游刃有余,才能使学生有效掌握初中数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才能使学生形成相应的解题技能和素质。

  总之,笔者根据自己的初中教学经验认为,初中数学科目的重要性,初中数学教师的地位,以及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效果的影响性等都决定了初中的数学教师应该具有不同于其他学段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初中数学教师从总体上应该具有三大素质和能力,即把握初中阶段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地位以及相关的教育理念政策能力,把握住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思维以及社会性成长发展状况的能力,把握对初中阶段数学的教学内容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数学教师,才能完成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促进初中学生数学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林龙,王立仁。论作为学科建设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xx,(10):13.

  [2]宋婧。简论小学教师的素质构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xx,(3):13.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7

  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复杂化,对人才需求和要求都有了较大的增长。通过改革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向社会培养更具有实力的人才是当代学校的重要责任。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数学教育方法,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分析,并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改进措施。

  一、初中数学教学分析。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这也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需要综合考虑未来的成长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要求,具体包括以下:

  1、专业交流能力。

  专业交流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表达个人的专业观点,并得到其他人的认可。针对初中学生,就需要具备在课堂与教师、同学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能够向老师反映课堂教学难点,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形成良好的专业表达能力。

  2、问题分析能力。

  问题分析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根据问题快速的分析,确定相应的解决办法,最终给出问题的求解结果。针对初中学生要能够解决课本上的问题,并且形成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快速的阅读题目,明确问题的已知和求解问题。

  3、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能够通过大脑的思考分析相应的过程,并进行问题的演绎,分析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对比出最优的解决办法。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表现在对数字的运算缜密性,能够对图形、函数和公式有着敏感的认识。

  二、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改进措施。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初中数学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其综合能力,提高其学习能力,从而保证其在社会中有良好的发展。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改进措施如下:

  1、倡导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优点在于能够避免机械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采用理解式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建立相应的规范,尤其是在第一节自主学习课中,选择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在课前设计好相应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后让学生闭上课本,进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留出时间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

  2、鼓励合作学习。

  在学生时代就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与同学、老师进行积极地沟通,合作学习就能满足该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进行组队合作学习,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课程设计方面,主要以习题教学为主,习题设计中应选解题方法灵活的,具备多种解题方法的'题目,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例如,在几何证明题讲解中,设计多种解法,让学生从边长、角度和相似的角度进行求解,从而形成灵活解题的习惯。

  3、兴趣引导教学。

  兴趣引导教学就是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在课堂的专注度,能够让学生更加用心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将兴趣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持久的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聚精会神,与教师的思维同步,从而高效率地提升学习能力。

  4、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创新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想法,在课堂上要保持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充分得到解放,能够积极的思考问题,并提出新的想法。例如,利用数学游戏进行教学,用摆火柴图形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提升学习能力的效果。

  5、强化课堂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表现强化教学技术,具体包括:讲述行为方面,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讲述内容的“取”与“舍,讲述融入情感,表达对数学美的欣赏;演示行为方面,区分三种演示行为的适用范围,合理预设演示行为,加强板书行为的操作技巧的训练,设计合理的板书演示;提问行为方面,认真观察与反思,把握时机运用探问和追问的策略,激发参与的积极性,确保学生的长时思考,提高课堂观察与反思能力,加强对提问的研究和学习。

  6、专业化的习题设计。

  习题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自己完成习题就可以起到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习能力的目的。在设计习题中,不能盲目的直接布置课后作业,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自主习题设计。同时,还应针对习题教学进行专门的设计,从精审题意、分析特征、纵横联系、寻求方法几方面出发,研究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的基本策略。

  7、综合考评学生的学习成绩。

  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研究学生的综合考评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辅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不能简单的依靠考试成绩决定学生的优劣,要结合长时间学习的表现,给出综合的考评结果。同时,在给学生考评结果后要进行及时的跟进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存在的不足,更好的寻找学习中存在问题,改进学习方法。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给学生形成一种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进而对数学知识的了解、理解、掌握、整合和综合运用。鼓励教师由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转变,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未来发展中有着良好的基础。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8

  摘 要:本篇文章尝试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采取多样的培养手段、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布置发散思维的作业以及组织各类的数学竞赛五个方面切入,探讨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循序渐进;作业

  当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其中以初中数学教师为代表,一方面,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对学生思维水平要求较高的学科;另一方面,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同的数学教师有不同的想法,笔者认为,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入是较为可行的。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前提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不同,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一是打基础,二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初中阶段的学生如果还是按照小学的学习模式,一味跟着教师的教学步调走,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话,要想学好数学这门课程就不那么顺利了。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初中数学核心的任务之一,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无疑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前提,因此教师需要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1、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创新精神,给学生们做出一定的示范。初中阶段,学生的向师性特征还较为明显,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解题方法、步骤乃至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征,可以有效地从侧面引导学生们重视自身创新思维的发展情况。比如说,讲解到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讲解,从而启发学生们多角度认识到题目多解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2、教师可以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组任命创新意识较强的学生为组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与交流,这样可以很好地形成创新的班风学风。

  二、采取多样的培养手段是重点

  不少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忽略了培养手段的多样化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全局,更对学生思维潜力的开发有负面的作用。所谓多样的培养手段,指的是教师不能忽略任何一种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可能性。比如说,有的时候,我们会专门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创新讲解的准备,有的时候,则是学生们的一句话让我们突然有了创新教学的灵感,这时教师就一定要把握住这一份灵感,尽量实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再比如说,课上讲解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后进行功课辅导的时候,教师同样可以把握住恰当的时机,点燃学生思维的小火苗。教师还可以通过黑板上展示出来的图形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通过语言的点拨对学生进行引导等等。总之,只要教师敢想敢尝试,就有各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手段,这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需要教师认真钻研与总结。

  三、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是关键

  不少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上,容易操之过急,导致学生学习压力不断增加的同时,教师自身的教学成就感也不断下滑,这一情形,恰恰印证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是很关键的,一方面,我们要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在制订计划之前,教师要准确把握班上学生的思维水平,以确保我们制定出来的计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在每个知识点上,都对学生提出创新的要求,因为不是每一个知识点,学生都有创新的空间与可能性。比如说,一个几何图形,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它,但是一些性质定理就没有创新的空间,如果教师强迫学生去探索创新的道路,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最后一方面,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适时调整培养的进度和速度很重要。有的时候,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并不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如果不顾现实情况,一味推进创新思维的培养进程,反而是过犹不及。总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是我们成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所在。

  四、布置发散思维的作业是补充

  很多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下了不少的工夫,可是实际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课下的`培养问题。创新思维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完全完成的工作,下课之后,教师布置发散思维类型的作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补充,较为理想的发散思维或创新思维类的作业,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学生合作完成的开放性的数学题目;二是学生动手操作完成的作业。

  开放性的作业,学生在课后合作完成,往往可以在探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实现创新的目标;动手操作的作业,其本身就是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水平。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教师不可过于频繁地布置这类的作业,因为完成这一类的作业,对学生来说其实不简单,需要费一番脑筋。如果教师布置得过于频繁,就会在无形之中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教师布置了发散思维的作业之后,一定要尽可能早地给予学生反馈,与学生针对他们的答案和成果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样,学生完成创新思维作业的积极性才会逐步提升。

  五、组织各类的数学竞赛很有必要

  各种类型的数学竞赛,不仅能够很好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激发着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为关键的是,各类数学竞赛在促进学生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发展方面,有其他活动不可比拟的优势。怎样才可以组织一次次高质量的数学竞赛活动呢?以下三点是教师值得思考的。

  1、活动的主题必须要鲜明、具有吸引力。有的教师组织小竞赛的时候,往往还是照本宣科,毫无新意,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不高。比如,这段时间学习的主要知识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那么,竞赛主题就可以设置为“数据手机我最行”,鼓励学生们将自己学习到的数据收集本领都一一展示出来。

  2、竞赛的程序要简易。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课下也不宜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因此,每一次的竞赛的程序都要力争简易。以往组织竞赛的时候,如果程序过于复杂,在无形之中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对竞赛的最终效果有不好的影响。

  3、准备一定的竞赛奖品。奖品对于学生们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学生通过参与比赛得到奖品,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收获感,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成就感。所以,每一次组织竞赛的时候,教师准备一些小奖品是很有必要的。

  六、结语

  心理学理论强调,初中阶段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黄金期。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在实践中要注意积累相关的经验、总结有关的教训,争取不遗失任何一个促进学生们创新思维发展的机会。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9

  摘要: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为老师必须要注重激发学生兴趣、通过问题引导,以及开展合作探究等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主动性;教学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能发挥引导和督促的作用,教学效果最终还是取决于学生自己。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和谐、民主、形象、有趣的数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生动的教学氛围,以促使学生融入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应做到新颖有趣、小而具体、难度适中、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并将所有即将解决的问题都建立于学生的固有知识基础之上。只有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获取。同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教会学生简单的解题方法,而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了解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初中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情感容易受到感性因素的支配,所以他们对某位教师的情感,容易决定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态度,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为此,数学教师要放低姿态,给予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用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以及高超的教学技能赢得学生的喜欢和尊重,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没有任何思想负担。教师要知道,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独立的人格与思想,所以要构建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设计有效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积极参与解题活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消除两者之间的不协调因素,将学生带入有关情境中,激活和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从问题和惊讶开始”,可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时,教师可以首先出示两个问题:①一块花坛长18米、宽15米,其中央有一个长方形的花池,花池到周围草坪的宽度相等,且花池的面积为154平方米,那么草坪的宽度为多少?②某产粮大县要想让今年的粮食产粮比上年度翻一番,那么今年和去年的粮食产粮平均增长率是多少?鼓励学生独立或分组解决问题。其次,引导学生观察列出的方程,并对照之前所学“一元一次方程”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命名;最后,带领学生一起讨论:二次项系数为什么不能等于零?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呢?由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印象。

  三、采用合作探究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合作探究学习是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往往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系统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动态因素来促进学习,用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从而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学习活动。由此可见,探究合作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辨别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初步了解之后,要通过学生的自主交流来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例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时,其中一部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了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对“平方差公式”形成了初步了解,并熟练掌握了公式的.推导过程;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对公式结构的掌握情况不是特别好,因此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巩固,充分体现小组合作交流的重要性,通过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解决另一部分学生的疑惑。

  四、积极开展实践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由此可见,在数学学习由“知道”和“懂得”过渡到“学会”和“能够”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发挥实践练习的作用,从而实现抽象知识的具体化和实际化。通过有效的练习,学生才能不断增强自己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并逐渐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比如,让学生运用方程解答应用题,加深对方程的理解;在教学比和百分比时,让学生通过对比、除法和分数之间关系的研究探讨,了解有关类比分数、除法的商的两个性质,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学生要学好数学,就需要掌握数学知识中所蕴涵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在探究具体问题中发现和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引导学生寻找动点问题和图形运动问题中的不变元素,即用变中有定、动中有静的方法解决问题,关注运动问题中的静态信息、固定信息;利用三角形的各种特殊性质建立相关的函数关系等。通过一系列实践练习,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及解决的综合性能力。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开展探索研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最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0

  论文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创新思维

  论文摘要:教育面临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严峻挑战,培养创新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的主题。本文从课改的时代教育背景出发,探索初中数学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如何创新以及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学习阶段,尤其是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在数学教育方面,教师不应仅做知识的呈现者,更应该重视思想方法的教学,教学方法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灌输方面,而应该改变以往的死板教学模式,提倡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数学的思维策略。

  一、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单纯的以学生考试成绩为评判标准,却忽视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教师们充分认识到:中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掌握必备数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好地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和一定的数学意识。事实上,单纯的知识教学,只显见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是会遗忘甚至于消失的,而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初中数学教学注重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教师创新意识的认识,建立新型的平等师生关系,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首先应该改变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课堂不再是一言堂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带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想象的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课改的实施,给我们教师带来一系列观念的转变。对于自主学习,教师的角色首先要改变,要从讲台上走进新课标,我们是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最重要的是组织者,要把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师生互动。在备课设计中,不再过多地去想如何把某些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设计出让学生喜闻乐见,由学生高效地完成的学生活动方式的内容。

  三、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规律

  数学思想方法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又相对超脱于某一个具体的数学知识之外。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比单纯的数学知识教学困难得多。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是具体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反映,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它强调的是一种意识和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个年龄段正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初步具有了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还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规律。学生有效的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更好的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他们的学习成绩会有很大提升,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深入钻研教材,数学思想方法既是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同时又是数学教材组织的基础和起点。教师一方面要明确在每一个具体的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进行哪些思想方法的教学;另一方面,又要明确每一个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在哪些知识点中进行渗透。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才能加强针对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活动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概念教学中,不要简单地给出定义,要尽可能完整地再现形成定义之前的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等思维过程,揭示隐藏其中的思想方法。

  定理公式教学中,不要过早地给出结论。要引导学生亲自体验结论的探索、发现和推导过程,弄清每个结论的因果关系,体会其中的思想方法。

  在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活动中,要反复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往往就是需要有意识地揭示或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之处;数学教材中的难点,往往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更新交替、综合运用,或跳跃性大等有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适度点拨或明确归纳出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单元复习课堂上,要画龙点晴强调数学思想方法,并且可以进一步对经常用到的某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强化,对它的名称、内容、规律、应用等进行总结概括,使学生逐步掌握它的精神实质。

  我们要在方法上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要通过教学例题、训练题对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即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的训练,让他们通过知识点的学习,悟出生活中的数学题如何回答。教师应切实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学科能力,比如讲授一些枯燥的数学方程式,当学生出现疲倦状态时,教师应发挥其聪明才智,可以讲述一些与课程无关的有趣味性的故事和新闻给同学们听,开拓学生是眼界和知识面。

  数学教学大纲对“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作出了规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来源于思维水平的差异。学生的思维起点源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形象思维作为思路点拨的起点,尽可能多地以直观演示提供数学原型和数学模式,科学地去发现思维通路,从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只有这样,教师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1

  一、激发学生想象力

  正如罗斯坦所说“思想像爱和死一样,别人不能代替。”思想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所以要想有独特的创造想法就要有区别于他人的思想。因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提高学生的创早能力方面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课堂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学生想象力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减少解决问题所需的时间,使学生取得数学发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问题。应注意的是,想象并不是天马行空的乱想,而是基于自己本身所具有的经验和知识。数学想象中,要摆脱表面想象对自己的影响,不要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另外学生还要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因此在开发学生的想象力的时候,要给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除此以外,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前学习的知识和新学的有什么共通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

  二、鼓励求异

  在日常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多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不要将学生局限于一隅。在数学中,求异思维主要是要提出不同于他人的解法,尽量使自己的想法独特,要想到别人无法想到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不要限制学生的'自由发挥和他们的奇思妙想。并要通过具体而有效地例子,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锻炼,从而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以提高。例如在教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给学生出这样的一道题:某蔬菜销售商场经销一种蔬菜,如果每公斤盈利2元,则一天可卖出400公斤。通过试销售发现,提价会使销量减少,每提价一元,会使销量减少10公斤,试问如何提价可以使每天的盈利为5000元?根据题目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等量关系:销售量乘以单件盈利等于日盈利。由题可以看出,日销量和单件盈利与每公斤的涨价有关。故只要设应涨价为x元,就可以解决该问题。解:设每公斤涨价x元,则日盈利为(2+x),日销量为(400-10x),可列方程为:(2+x)(400-10x)=5000解之得:x=8.9,x=-46.9(舍去)12所以每公斤应涨8.9元。在解答本题时,可以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扩展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积极提出其他的解决方案。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可以发现很多简便快捷的解决方案,可以使各个城极端的同学都参与讨论,调动学生的课题积极性,并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诱发灵感

  灵感是创造的基础,没有灵感是无法创造出新事物的,而灵感的产生来自于平时生活与学习的经验,是由一点一滴不断积聚而成的。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及时的发现学生所产生的任何有创造力的、新颖的东西,即使这种想法是不符合常理,是与常规解答相悖的,也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因为鼓励可以诱导学生产生更过的灵感。如果发现学生的灵感中含有错误的地方,也不要对学生进行批评,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可能与另一想法产生碰撞,从而形成新的、正确的、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教师的鼓励是引导学生成功的最好的催化剂,它可以使学生产生极强的自信心,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创造,继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结语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评价其是否为新型人才的标准之一。作为教师,我们应以培养这种创新型人才为己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其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的废材。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2

  摘要:在解答数学问题的所有思维模式中,直觉思维是最重要、最直接的一种思维模式,它可以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方向和引导,避免学生走太多的弯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学生更加能掌握答题的主动性,思维变得更加敏锐,也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在答题前就能用严密的逻辑性思维解决数学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呢?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和研究在初中数学教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关键词:直觉思维 教学导向 培养学生

  直觉思维属于右脑思维。直觉思维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如果说逻辑思维用于数学的推理证明,那么直觉思维可用于数学的发明或发现。在当今教育上强调培养创造性、开拓性人才的要求下,在数学学习中应重视学生在学习中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一、直觉思维的重要性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笛卡儿创立了解析几何,牛顿发明了微积分,高斯证明了代数学的基本定理。这些无不是直觉思维的杰作。从思维活动的规律上来看,数学思维活动大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三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直觉思维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开发智力和创新的一个重要的引导因素。

  二、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

  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对于一个专业的数学工作者来说,他所具有的数学直觉显然已不再是一种朴素意义上的原始直觉,而是一种精致化了的直觉,也即是通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才逐渐养成的。

  1、在数学解题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随着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新课标的提出,教育教学目标发生了重大改变,教学的重点已从简单的解决数学问题改变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国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速度迅猛,社会对数学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同时也推动了教育行业中数学的实际使用和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经离不开数学。而随着网络应用技术的高速发展,自然学术领域和人文学术领域也越来越看重数学思维方法的应用。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教学新课标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初中数学教师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为学生提供学习和锻炼、实践的机会,逐渐培养学生养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2、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如何做好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塑造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和实践中,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额问题。本文研究显示,初中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有浓厚学习兴趣的情况下,通过教师的引导,拥有较高的自学能力,掌握自学方法。

  3、在积极思考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办法、多种思维模式使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将教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学生自己的思维方法得到教师表扬和同学认可之后,会更加主动地处理问题。

  三、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教学导向

  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把数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研究不同的问题或提出新的问题。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综合等多种学习手段,一步步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独立地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2、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当前,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实验区全面展开,学校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学校不再只看重解决单一问题的.教育教学工作,而是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把教书育人的目的放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课堂教学对学生也有了新的要求,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引导学生运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角度,要有创新意识。学生在独立思考时,要找到思路,紧扣已知条件,找到条件之间的共同桥梁,激发直觉思维的形成。

  总之,数学是一门滴水不漏的学科,许多直觉洞察的空隙必须要用逻辑推理来填补。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同等重要,偏离任何一方都会制约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伊思。斯图尔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的全部力量就在于直觉和严格性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灵感的逻辑。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学生在课堂上受多方面的影响,会遇到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者对学生善加引导,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要从观念上转变教育教学模式,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 林碧卿。 课堂教学中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 宁德师专学报,20xx(5)。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3

  【内容摘要】在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很有必要,这将会帮助大家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有更准确的判断力,并且能够让学生在灵活的思维能力的支配下高效的将问题得以解答。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的展开,首先,教师要保障学生们对于课本中核心知识有良好的掌握,并且要注重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才能够有更坚实的土壤,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与素养才能够得到良好的构建。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 直觉思维能力 培养

  想要深化对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直觉思维能力的具备应当有一定的根基,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展开对于学生的引导与启发。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有良好的掌握,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良好提升。

  一、深化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教师要从各个方面深化对于学生思维与能力的锻炼,经过一定的积累后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才能够逐渐得以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深化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这是直觉思维能够得以形成的根基。教师在知识教学时一定要把重点内容讲透彻,并且要保障学生们对于这些内容有良好的理解与吸收。同时,教师也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可以透过对于过往的相关知识的回顾来实现新课的导入。这既能够很好的巩固学生对于学过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也非常有助于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的形成与牢固。

  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我在课堂上展开了一个小游戏,我让学生自己用纸片做一个三角形,在△ABC中,使∠B=30°,AB=4cm,BC=6cm。学生们做好图形后我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与同学的进行对比,学生们很诧异地发现自己做的三角形几乎和其他同学的能够完全重合。这时,我又改变条件,仍然设定了一个角度和两个边长,让学生们再来做,做好后继续进行比较。学生们都非常诧异的发现三角形又能够重合,并且对这个状况充满了好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做三角形的过程中不仅是对于过往学过的知识的一种有效回顾,大家也开始对于全等三角形应当具备的条件慢慢形成认知。有了这个积极的动手过程后学生们对于即将学到的知识也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掌握。

  二、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想要深化对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让大家能够积极大胆的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创新思维的具备将会极大的为学生直觉思维的形成提供辅助功效。思维的创新首先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是学生理解力与判断力的一种直观体现,这些都是直觉思维需要的重要元素。因此,教师可以注重对于学生的启发,让大家能够积极在课堂上进行思维创新,这对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将会起到很大帮助。

  例如,在学习分式的化简时,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分式学生感到很头疼,不知道从何着手,很显然,常规的方式都不太管用。在大部分分式加减运算中,学生们都会习惯性地先通分再进行加减运算,然而也会碰到用这个方式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我会有意识地给予学生相应地启发,让他们先观察分式的结构,观察分式的分子、分母,寻找形式上的`特点,于是很多学生意识到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这很好的帮助学生跳出了定式思维。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范例,教师只有注重对于学生的引导启发大家的创新思维才能够更好的得到激发,这也是促进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形成的有效教学过程。

  三、多样化教学活动,激发思维灵感

  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通常需要一定的教学空间,教师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有更好的发挥平台,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很有意义。教师要有意识的多样化课堂教学形式,透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这不仅会为知识教学带来辅助,也会极大的促进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深化。

  以平方差公式的教学为例。在给学生们列举了大量例证后,我让学生自己来总结相应的规律,让他们依照上述计算式子,自己找出在平方差计算中的相应结论。很多学生首先意识到因式的特点:两个二项式相乘,其中一组的符号相同,另一组的符号相反。学生的观察很准确。我让学生继续分析,总结一下二项式相乘的乘积有什么规律,这时学生们发现:乘积是由相同符号的因式的平方减去相反符号的因式的平方。就这样,在学生思维灵感逐渐被激发后大家很好的探究出了平方差的计算公式。这不仅是大家直觉思维能力的体现,有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后大家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结语

  在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想要深化对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要保障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有良好的掌握。同时,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并且要有意识的多样化课堂教学形式,透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这不仅会为知识教学带来辅助,也会极大的促进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深化。

  【参考文献】

  [2] 万春丽. 新课程初中数学中有关直觉思维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 考试周刊,20xx年10期.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4

  生活化教学模式融入数学课堂非常重要。这是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直观的有效方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初中数学中很多知识点的应用性都较强,不少知识点在学生熟悉的各种生活场景中都有所体现。这是教学实践的基础。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知识的这一特点,开展生活化教学过程。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得到丰富,并且让知识教学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

  一、在知识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情境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有很多实践方式。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中,教师可以适当融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这是一个有效的知识教学形式。在知识讲授前,教师要对于教学内容的特点展开有针对性的分析,对于那种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体现较为广泛的教学素材,可以充分挖掘其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些实例与知识教学进行融合,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情境的依托下融入到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探究中。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探究的生活化数学问题,给学生的知识获取提供有利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例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这个场景,学生都非常熟悉。生活化的提问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有的学生认为,测量一下就行了;有的学生认为,应当运用同一时刻影长与物体的高度成正比的原理计算出来。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聪明才智,对学生的合理建议提出表扬。比如,第二种测量方法科学而简捷,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表扬,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同一时间影长与物体的高度成正比?这里运用了什么原理?这样,就引出了本堂课的教学主题。通过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学生逐渐获知了直角三角形的一些特征,以及用直角三角形的特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切入点。

  二、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都可以用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结合数学知识的特点设计一些课后研习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从生活经历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并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学到的很多理论知识都能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体现。比如,现在每个家庭都有存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帮助父母计算一下,自家存款一年后的利息是多少。另外,每家每月都要交电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帮助父母计算一下自家的当月电费是多少。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断地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能够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实践中也得到有效培养。教师要丰富这些趣味化的课后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对于学过的知识的感受更深。

  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搜集数学信息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还可以有一些其他的体现形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搜集一些数学信息。这是一个生活化教学的切入点。教师要让学生留意与关注社会新闻,对于社会时政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要有自己的思考。这些新闻时事中不乏一些重要的数字化信息,对于这些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够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启发。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合适的数学信息的搜集任务,让学生在课后留意一些相关的信息数据,教学中组织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内容展开交流探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的体验能力。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搜集相关的数学信息,可以有一些不同的教学切入点。例如,在讲“统计”后,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丰富生活背景的案例,组织学生通过看电视、报纸,上网或到市场、机关、学校等进行搜集、调查,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发展的信息情况。随后引导学生对于这些数字信息加以整理,进而能够充分运用这些信息资源。通过经历典型案例的处理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对数据的直观感觉,也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统计方法的特点,并且让学生体会到统计思想和方法应用的广泛性。这是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一种灵活体现。总之,生活化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具有促进作用。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有着极大的操作空间,这和学生接触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着广泛应用密不可分。教师要充分把握数学知识的这一特点,并且透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的创设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从而实现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效培养。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5

  一、从数学理论出发

  生活之中,数学无处不在,二者之间息息相关。数学,一方面来自于日常平凡的生活,另一方面较之生活,它的深度与广度又可以无限延伸。以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师,首先自身必须深刻地理解数学和生活之间的渊源。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即生活中的数学。教师以此为切入点来进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求,提高了授课效率,还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发展联想性思维。与此同时,在非课堂时间也要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地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并且养成善于发现、随时记录的优良习惯。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章节时,可以从生活中的实物出发,锻炼学生的立体思维感;从教室的四角联想到立体坐标轴,诸如此类。由此,来使得比较枯燥的数学理论生动化、活泼化,使得其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授课效率。

  二、从数学授课方式出发

  数学,对于学生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多半归咎于它无可限量的灵活性。虽然只是纸上几笔字画,但脑海之中早已是思绪万千。因此,盲目地学习数学绝对是事倍功半的,而作为教师则更要为学生指明学习之道,切不可茫然而行。就笔者的观点而言,教师应当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做到以下几点学习数学的习惯:猜想、分析以及归纳。

  首先对于出现的数学问题,对其解答方法和答案进行适当的猜想;然后,通过题目所提供的条件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分析;最后一步,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步,即是归纳。通过对出现并且已经解决的问题的归纳,可以得到再一次的提升,这也是举一反三的秘诀所在。归纳是一个再理解、再消化的过程。

  比如在教授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笔者在二元一次方程解的过程中,就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首先笔者在黑板上出了如下的题:求如下方程的解:①x2+2x +1=0,②x2+6x+5=0。这两道题相对较为简单,对于没有接触过二元一次方程的同学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但是①是一个完全平方和公式,可以作为一个引线。当题出完后,笔者做了简单的提示,就让学生尝试着去解。5分钟后,有2人解了出来,7分钟后又有5个人解完,12分钟后又有10个人解完。然后笔者选了一个同学,让其对这两道题的解题思路进行阐述。最后总结为“分解因数,两个因数分别为0”。从归纳总结的结果来看,学生把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要点,本堂教学算得上是成功的教学。

  三、从数学实践出发

  数学已然被广泛地运用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也成为了不可缺分的一部分。培根曾经说过:“浏览使人空虚,谈判使人迅速,写作与笔记使人准确……史鉴使人理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致,博物使人深厚,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使得己身的思维得到发展,在实践中再次创新也是学习数学的关键之一。数学,不仅仅只是纸上谈兵,更加需要披靡上阵,在实战中领悟、理解和掌握。

  例如数学中的一些公理性的理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是无法通过正面论证而验证出来的,只能说找不出推翻它的例子,这也是实践之中所得出来的真知。还有像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对顶角相等,这非常简单的但是又不可否定、不可正面证明的公理性存在理论都是由无数次的实践所总结归纳出来的。因此,作为一名中学阶段的数学指导教师,应当指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去,不能只是浮在水面。

  四、从数学情景出发

  “情景教学”是值得一提的教学方式。情景教学可以是人物情景,也可以利用当代的多媒体技术,提前制作出相应的课件作为授课内容的部分。与此同时,再利用情景教学的时候也要注意时间分隔。通过学生的时间以及注意力集中程度之间的函数关系来设置课程安排,使其达到最大的利用价值。在情景教学完成之后,要注意由学生来进行概括总结,从情景之中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这些都是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环节,教师只是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身份。

  在完成三角函数后,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有位工程师需要在一条水流湍急的河流上修桥,首先需要测量桥的宽度,目前工程师手上只有一个角度观测仪、铅笔以及皮尺以及若干白纸,笔者要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帮工程师测量出桥的宽度。

  有的学生就用三角函数的知识:首先选取参考点,以河对岸某点作为参考点A,以工程师所在岸选取垂直参考点B,并在该岸选择另外一点C,构成一个三角形ABC;其次,利用角度观测仪,测出对岸角A的度数;第三,利用皮尺测出AC的`距离,则河岸的宽度AB = AC /tgA。显然,本数学场景就是对学生所学数学知识的课外应用。通过这样的数学场景设计,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之所用,从侧面提升教学质量。

  五、从效率思维出发

  有这么一个例子,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算十以内的加减法要掰手指数数。一方面他知道一只手有5个手指,但是在算5+1的时候,还是要把一只手的5个手指再数一遍,这个例子就向我们揭示了思维效率的重要性。对于初中的学生亦是如此,尽管他们不用掰手指计算算术,但是他们的思维必定存在一些思维曲折,也是这些曲折使得其解决问题的速度大大降低。在初中阶段,学生都已经逐渐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看待问题的方式,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避免思维曲折,直击要害,避免多做无用功,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效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数学理论、数学授课方式、数学实践、数学情景以及思维效率这几个方面出发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会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整理能力、联想构思能力、概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升,培养他们积极主动思考学习习惯以及善于发现并且从多方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面的优良习惯,从而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之中逐渐地将学生所蕴藏的潜能尽可能地开发出来,养成一套思维习惯和思考方式,避免思考曲折,提高思考效率。同时,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从数学理论、数学授课方式、数学实践、数学情景以及思维效率这几个方面出发,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样,在发展过程中,就会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整理能力、联想构思能力、概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升。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11-19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7-28

初中数学获奖教学论文11-27

初中数学兴趣教学论文11-21

初中数学教学教育论文05-16

初中数学教学发展方向论文11-28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论文03-31

初中数学合作探究教学浅析论文11-07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大全2篇)07-20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教师恰当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思维。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图表、教具、幻灯、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能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情境。

  在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有一大部分学生不爱提问题,甚至不愿意回答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学生感觉作业负担重,忙着完成作业,不善于发现问题;有些学生思想保守,怕老师和学生笑他,不愿提问题;有些学习不好的学生不敢提问题;有些教师实行“满堂灌”,学生没有时间去发现和提出问题。以上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学生没有养成提出问题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观察的情境和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他有机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是建立在对自己正确认知基础上的对自我能力、思想、理念的一种正确估计、积极肯定和激励的内驱动力,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是学生学习的有利心理条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作为教师,首先,要提升学生的自我欣赏意识,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给班里每个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标准。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要创造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我班里一名女生,数学学得不好,在上小学时数学就经常不及格,到了初中后,仍然如此,课下我和她交流了几次,发现她其实基础并不差,只是因为缺乏自信,失去了进取心。当我了解这些情况后,在课堂上,我就经常提问她,回答对了就及时表扬她,如果回答错了,我就表扬她能大胆地回答问题就是好样的,然后逐步往正确的思路上引导,这样,该生慢慢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数学成绩不断提高,并且在中考中取得了好成绩。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我们平时的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无法激发出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探索、提问、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挖掘出创新的潜能。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相当抽象的,是用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用我们的双手摸不到的东西,我们教师仅仅靠口头的描述是无法让学生完全理解的,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时,我们就让多媒体教学走进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创设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的课堂教学情境,由抽象变形象,由枯燥变乐趣,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难度适中,这样的问题才会吸引学生,激发强烈的兴趣,学生因兴趣而学,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创造合适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几何图形,它们有很强的审美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把生活中的图形运用到数学课堂中,充分利用图形的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又是数学规律性的体现,更是数学学科的优势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和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2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离不开解题,所有的数学学习归根结底还是要去解决数学问题,所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学生在解题时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发现问题的敏捷能力,整合知识并且灵活运用的能力,并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提升自我,在提高数学学习水平的同时得到能力提升。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解题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师生关系不够和谐

  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于老师多有一种崇拜与敬畏的情绪。而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不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课堂气氛过于严肃,这就使得许多学生学习数学都是忌惮于老师的权威,是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也不敢主动向老师请教。甚至有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批评过于严厉,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一种号令如山的形象,使学生不敢与老师过多的交流,师生之间保持着较远的距离。正是由于存在以上这些现象,导致了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够和谐,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学习数学,更不利于其解题能力的提升。

  2.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贪玩是学生的天性,而且由于中学生处在叛逆期,自制力不强,因此在学习上容易出现态度不端正的问题。许多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听讲不认真,课后也没能及时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我行我素,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教学知识,而有的则没有能够掌握,课后也不注意复习,因此,数学成绩不够理想。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对策

  1.完善知识结构,扎实基础知识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是学生解题的前提,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就必须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库去完成知识的解答,那么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消化知识,这就需要教师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没有很大的兴趣,导致数学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所以教师要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课堂,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学习“轴对称”这一知识点时,在书本图画呈现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去呈现轴对称的动态图,让学生多方位了解轴对称图形,还可以给学生展示具有鲜明特点的轴对称建筑,让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数学的美妙,也能够让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积极发现轴对称图形,完善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求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要求学生不仅懂得概念的意义,还要能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叙述,能够用自己的话正确解释这些概念,对于重要的定义和概念,要一字不落地进行记忆,保证知识的准确性,才能够正确解题。

  2.认真观察问题,寻找问题突破口

  很多学生身上都有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审题不清,往往拿到题目粗略看了一下就开始解题,结果解到一半时发现产生了许多问题,这才仔细开始寻找问题中的细节,或者直接就进行错误解题而不自知,这就是学生没有认真去审题的缘故,所以让学生学会认真仔细地观察问题,保证解题过程的正确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认真审清问题中所给出的条件,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或者是可以通过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使这些条件之间产生联系,结合所要解答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只要正确理解了问题,解题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剩下的就是如何去运用所学习的知识。那么,要找寻问题的突破口是需要学生有敏锐观察能力的,所以就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而不是在教师被动引导下才能够解决问题。

  3.培养创新能力,完善思维逻辑

  数学的世界千变万化,解题的方式也不仅仅只有一种,所以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寻找更多的解题方法,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共同探讨交流解题方式的多样性,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碰撞出不同的思想火花,创造出不一样的.思路,学生也能够通过他人的想法来完善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帮助自己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如果学生的方法有一定问题,教师不能够采取全面否定的态度,要赞扬学生的创新精神,肯定学生所用方法中正确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错误,并且能够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纠正自己的错误,这也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的有效方式,使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的学习都是围绕解决数学问题而展开的,学生大部分数学知识也都是在解题过程中运用,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就要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打好功底。其次,要让学生认真观察问题,仔细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解题,还要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逻辑思维的完善来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田梅.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学),20xx(11).

  [2]王小庆.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重視对学生读题的指导[J].数学学习与研究,20xx(18).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3

  初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在教学时,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以生文本,在传授知识之外,重视对学生自学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本文以初中学生数学自学精神为研究对象,从课前预习、教学过程、巩固练习等环节探讨了通过结合讨论环节培养学生自学精神的策略,以期为培养学生自学精神提供有益参考和建议。

  一、引言

  对于强调逻辑思维能力的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是必须实现的教学目标之一自学精神是学生开展独立高效学习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课标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帮助他们有目标和计划地构建知识体系,从而逐渐提升数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有力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生为本,通过对学生自学精神的有效培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数学教学水平的稳定进步。

  二、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学精神

  初中学生自学精神的培养应该从课前展开,通过开展针对性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初步了解所学知识,从而为后续教学打下坚实基础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学精神,还能够有效提升后续教学效率具体而言,开展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很多教师认为朗读是语文、英语等文科科目的“专利”,实则不然,朗读是各学科开展有效学习活动的关键一步,也是培育学生良好自学精神的基础包括数学概念、理论、公理、定理,还有例题解析等都应该安排学生用心阅读,通过大声朗读加深印象,发现自身知识的缺漏和理解欠缺之处,从而逐步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并通过发现问题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其次,培养学生自主提问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朗读时可能会碰到很多学习上的疑难点,此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不立即查看解析,而是将自己的疑难点记下来,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独立思考,看是否能通过已学知识获得答案如果通过独立思考依然不能获取答案,那么就可以找同学或者教师讨论和请教,在讨论中加强学习和理解,有效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再次,培养学生在预习环节做好笔记和记录的习惯,学生在预习时可以将通过笔记或者记录的方式对遇到的疑难点进行标记,同时还可以将自主思考和交流讨论的结论和心得记录下来,在学习完单元知识后对比总结这些学习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学精神的.有效手段。

  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精神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自学精神的最有效环节,教师应该在开展数学概念、规律和习题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精神,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在讲解数学定理、公理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喜欢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对定理和公理的来由、内涵和应用展开详细讲解,也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听,这样顶多只能让学生大概了解这些概念,而不能形成活学活用这些概念的能力如果教师重视对学生自学精神的培养,能够根据定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和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并在学生能够形成数学认知的关键环节上进行适时的点拨通过这些富有启发性的引导在师生间开展有效的讨论,从不从层次和角度解释定理真谛,学习定理内涵,才能真正使学生掌握定理及其应用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性,又能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学精神。

  例如,在对“三角形相似定理”进行授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定理的大概内容,对定理形成初步理解然后认真预设能够激发有效讨论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猜想、讨论和归纳,进而提出问题,展开逻辑推理和论证采用“引导—类比—讨论—归纳”的流程,在学习定理的基础上,还能通过类比进行一些发散型的思考如:两个三角形两边如果对应成比例,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两个三角形如果有一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这种充分激发学生自学精神的教学方法比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更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求知欲,推动他们不断探求新知识,从而形成一定的自主客服学习障碍的能力。

  四、在教学之后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通过课堂教学教授学生新的知识,也要通过巩固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练习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在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而自学精神的核心又是学生开展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完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巩固练习的质量,以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为根本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还应该课课堂上设置讨论交流的环节,促进师生和生生的讨论,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解答练习中的疑难点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首先,对解题过程的讨论和反思,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预留讨论时间让学生通过与老师和学生的讨论明确解题过程是否具有严密性、合理性,答案是否正确等通过讨论环节,学生的积极性更高,思维更加活跃,对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精神非常有利其次,对数学思维的讨论和反思,很多学生在解题时会受到定势思维的束缚,不善于展开逆向思维,不会从不同角度去解答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学精神的形成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讨论环节中对自己的数学思维进行反思,对于有些题目,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甚至反面探讨其解决方法,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精神和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和能力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教育人士的共同认识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密切把握这一教学发展趋势,将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在课前预习、教学过程以及巩固练习等环节全面融入培养学生自学精神的理念,并通过开展有效讨论进一步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促进他们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4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但是抓好读书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却是最根本的。读书是汲取前人创造的知识的主要手段,创造是开创和发展新知识的必要手段。学生有了这两种能力,其他能力的获取和培养就显得轻松多了,这就是说,读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摆在能力培养的首要地位。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读书能力的培养谈几点认识。

  一、钻进去,把书读厚

  学生在读数学课本时,首先碰到的问提就是浮在上面钻不进去,读书粗枝大叶,不求甚解,更不会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哪怕是读了两、三遍,甚至更多遍,还是无济于事,更谈不上收获,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和指导。首先是引导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例如:① 抓住概念、原理的实质。② 看概念、定理、法则等能不能运用和推广。③ 看新概念、新性质与哪些已学过的概念、性质有联系。④概念、原理、性质之间有哪些依从关系。⑤概念、原理、性质有哪些用途等等,去思考、去探究,并提出新的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自己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如在教学“函数”时,可以先由学生看书上的定义,然后离开课本来引导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① 函数的定义域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有无区别? ②函数是一个特殊的映射,特殊在什么地方,③决定一个函数的因素是什么,④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指导学生总结、归纳,然后请学生与课本对照。这样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较牢固的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学生养成深入钻研的习惯,他们不再仅满足于对课本的一般性理解,而是总想钻得深一些“把书读厚”。wWW.133229.cOm

  二、钻出来,把书读薄

  书越读掌握的知识越多,认识也越广,这只是读书的第一阶段,若就此止步,则相差甚远。此时,尽管获得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却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读书还必须发展到第二阶段, 即归纳、总结阶段。还必须着力弄清一章知识中的概念、原理、性质、法则等之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把书读薄”。如学完代数第二册最后一章“集合”,教师要引导学生以集合的教材结构为题,列出一张逻辑关系表,此过程实际上就是把书读“薄”的过程。

  三、温习、巩固、加深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

  完成了上面两步,即把书读“厚”再读“薄”还不够,还必须指导学生温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原理、方法的理解,形成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真正做到胸有成竹,运用自如。

  当然,培养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必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足够重视。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5

  一、以教研为切入点,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xx版)》中提出明确要求,“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教育部提出要求,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笔者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教师本身必须首先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而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将这种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通过创新型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在教研探讨中,有些教师一提创新思维,想到的就是让学生搞小发明小创造。这些活动虽然确实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但有些脱离数学教材。笔者认为,通过挖掘数学教材,将时代潮流的思想和观点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与课堂进行结合,也算是一种创新。数学教师需要的就是这种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教学法。

  二、营造创新思维环境,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以往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着“独角戏”。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角,传道、授业、解惑,偶尔提出个问题,点明学生回答,而后教师再进行点评。整个课堂的节奏和推进完全有教师一个人把控,学生只需要听讲,按教师的要求做即可。这样的被动听课模式,课堂容易死气沉沉,学生容易丧失兴趣,课堂教学也不容易出效率。在数学交流研讨中,笔者和几个数学教师一致认为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创新思维的数学课堂环境,让学生发散思维。例如数学教师可以在讲课过程中,就某一知识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突出自己的课堂参与者地位。再例如,数学教师可以在某个小节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将讲台让给学生,由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进行授课,其他学生向其提问题。在这一交互过程中,扮演教师的学生能发现自己对知识点掌握的不足,双方学生也能在观点碰撞中擦出火花,迸出灵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权威

  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中,最大的“拦路虎”就是定式思维、思维僵化、守成不变。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如质疑同桌提出的解题思路、某问题的答案、质疑教师的讲课内容,甚至质疑数学教材这一“权威”。在质疑之后,便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观点交流和碰撞。通过质疑,逐渐打破常规,打破学生的定式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检验自己的想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培养创新思维。为了让学生敢于质疑,笔者和其他数学教师研究决定,在课堂教学或者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故意设置一些错误,让学生去发现,去质疑。只要学生迈出了质疑的第一步,以后的路就“顺”了。

  四、培养创新兴趣,为思维形成提供动力

  如果说质疑是打开创新思维的阀门的话,那创新兴趣的培养就是动力支撑。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好奇的阶段,对任何事情都容易产生兴趣;与此同时,他们也有些“三分钟热度”,喜欢的事情过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趣。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还要保持住这个兴趣。在研讨中,笔者总结出几个数学教师常用的“小妙招”。

  首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先让学生在学习中尝到失败的滋味,而后再创造条件,让学生享受成功,这时的成功无疑更有意义,更能让学生激动和珍视。如针对不同基础和水平的学生,开展有趣的数学图形设计大赛、数字福尔摩斯等,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在发扬个性和创新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又或者,利用初中几何知识的各种变换和奥妙,让学生创新联想,将不同的图形和线条组成各种新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几何的创造之美。当然,在创造中,数学教师更可以结合生活,融入生活中的图形元素,将学生自由发挥聪明才智,体会生活中的成功和快乐,培养生活中的创新兴趣和精神。当然,笔者认为,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师也不能一下将目标定得太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原地站着够不到;踮踮脚,跳一跳,努努力就能够得到”。这样,学生不至于因为过于简单而失去创新的兴趣,也不会因为难度过高而没有信息。经过自己努力达成的创新,极容易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增大兴趣和积极性。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科技不断进步的必然结果。笔者作为教育工作者中的一份子,借鉴和学习之前优秀数学教师的宝贵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和不断探索,探究出越来越丰富和完善的教学方法,为家长、为学校、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且全面的创新型人才。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6

  初中数学教师在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取决于数学科目是初中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还取决于初中数学教师是对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进行教育的教师,同时也取决于初中数学教师能否对数学科目进行有效的教徒直接决定学生的思想发展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甚至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初中数学科目的重要性、初中数学教师的地位,以及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效果的影响性等都决定了初中的数学教师应该具有不同于其他学段教师,甚至同样是初中阶段其他科目教师的一些基本素质和能力。在这里,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教育教学的经验和自己的心得体会,来简要分析和总结一些初中数学教师在搞好教育和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素养。

  一、初中数学教师要科学定位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

  这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首要的基本素养。所谓的能够把握住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是指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要能够对初中阶段的整个教育教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些认识包括,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要知道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乃至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这里也包括我国整个基础教育或国民教育体系的性质和基本的理念。“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也是奠基人生发展的教育。”

  初中数学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初中阶段的特殊性,在整个基础教育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这种基础性作用具体说来就是初中阶段的教育,是小学阶段教育教学的提高,是对小学阶段基本生活常识教育的深化,同时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又是高中阶段教育教学的基础,因为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还要为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打基础。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首先应该在国民教育体系的层面对我们整个初中阶段担负的教育教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同时除了这个层次之外,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还要在把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放在国民教育体系认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我们国民教育的性质,进而定位初中阶段教育教学的性质理念。我国国民教育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我们目前的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因此,这就决定了处于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初中阶段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教育,因为我们必须在这个层次上定位初中阶段教育教学的性质。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初中阶段的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应该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

  初中数学教师科学定位初中阶段的教学对初中教师的搞好教育教学和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对初中阶段教育教学的把握对搞好数学科目的教育教学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从表面上看无关紧要,但是从实质上,初中数学教师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系列的教师,教授的是我国国民教育系列的科目,同时我国的国民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人才的,因而这就决定了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学会一定程度的“务虚”,在搞好业务的同时,要加强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加强对国家关于教育大政方针的了解,进而对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有一个基本的定位。这样才能在进行业务教学时坚持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向和育人理念。因此,科学定位初中阶段的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首要基本素养。

  二、初中数学教师要科学把握初中学生的成长发展。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除了要就有能够科学定位初中阶段教育教学的素质和能力外,要想完成初中教师的职责和使命,还要具备科学把握初中阶段学生成长发展的素质和能力。“教师面对的就是学生,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对象。一定意义上看,有什么的学生,教师就应该组织什么的教育教学。教师只有把握住了自己面对的学生,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具有针对性。”[2]

  如上这些都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明把握学生对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性。这些几乎都是教育教学领域的常识。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之所以要具备科学把握学生成长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并不是这些一般的结论和常识使然,一定程度上,这里还有更为具有深入的根由。这种特殊的根由是由初中数学教师任教的数学科目以及把握学生成长发展状况对有效开展教育和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决定的。

  初中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教师,是对学生进行一定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的教育。初中学生只有能够接受和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理解一定的数学思想和能够进行一定的数学思维,才能够有效地促进数学课堂知识的掌握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这种层面上,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时必须充分把握学生在初中年级不同学段的成长发展状况,这种成长发展状况的把握主要是把握学生在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核心是把握住学生在不同年级的思维发展状况。当然,具体方面看,这还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具有把握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发展状况,尤其是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因为,同样是处于某个年级,可能由于不同的生源以及教学差异,学生的认知和成长状况可能会有差异。在这种意义上,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加强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知识的学习,知道初中阶段学生认知或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还要善于深入分析把握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状况。初中数学教师只有善于了解和把握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状况,才能有效进行数学知识的讲授,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更轻松更高效地学习,进而提高课堂质量。因而,把握初中学生认知和思维把握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具有能力和素质。

  初中数学教师要把握初中学生的成长发展状况。在与一般学生相比较的特殊性看,数学科目的教学不仅需要把握初中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特点,还要注意初中阶段学生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特殊性。初中学生的心理的社会性发展也决定了初中数学教师要把握他们的成长发展状况。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处于断乳期,他们处理关于自我、他们和自己学习和生活方面处于非常脆弱的状态,往往充满叛逆,往往彰显自己。因而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为了能够搞好教育教学,就要准确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对这种心理发展特点的把握,了解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自尊心。因而,从这种角度看,初中学生特殊的成长发展阶段也决定了初中数学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成长发展。

  三、初中数学教师要科学掌握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

  把握初中数学科目的教学内容是初中数学教师进行数学教育教学最为根本的素质和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向学生教授的就是数学科目,如果初中数学教师不能够对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课程内容的安排等方面有清晰的了解,那么就没法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把握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就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根本素质和能力,是最为根本的基本功。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把握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内容不是一般的意义上的对初中数学科目知识的了解和把握,而是要做一番深入分析以及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才能做到。就一般意义而言,初中数学教师几乎都是高等教育阶段的数学师范或相关数学专业毕业,因而在这种意义上不存在数学教师看不懂或不会讲解初中数学科目的问题。但这种只是一般的意义而言,最为根本的是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还需要对初中数学科目进行深入系统的了解,深入到初中数学具体的教学内容。

  初中数学教师在掌握初中数学科目的教育内容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吃透初中数学的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的教学要求,要知道初中阶段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基本目标、基本内容以及相应年级的教学内容。这是作为快捷地掌握初中数学科目内容的途径。二是要善于研读初中数学科目的教材。初中数学科目的教材往往是根据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是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进行编写的。研读初中数学科目的教材有利于更为具体地了解初中数学科目的内容。三是要善于总结初中阶段的一些基本的题型和解题技巧。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解决数学问题的形式来实现的,这些数学问题的解决一般表现为一些基本的题型,因而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把握初中阶段出现的题型以及解决方法。四是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中考题。虽然我们不主张应试教育,不应该为了考试而教学,但是中考考的不仅是知识;虽然中考是通过考试的形式来实现的,但它往往蕴含着大量初中数学科目要教学的内容,因而通过对近年来中考题的分析或追踪有利于掌握初中阶段数学教育的内容。只有做到如上这些,才能够对初中数学内容了如指掌,才能够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做到游刃有余,才能使学生有效掌握初中数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才能使学生形成相应的解题技能和素质。

  总之,笔者根据自己的初中教学经验认为,初中数学科目的重要性,初中数学教师的地位,以及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效果的影响性等都决定了初中的数学教师应该具有不同于其他学段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初中数学教师从总体上应该具有三大素质和能力,即把握初中阶段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地位以及相关的教育理念政策能力,把握住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思维以及社会性成长发展状况的能力,把握对初中阶段数学的教学内容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数学教师,才能完成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促进初中学生数学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林龙,王立仁。论作为学科建设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xx,(10):13.

  [2]宋婧。简论小学教师的素质构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xx,(3):13.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7

  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复杂化,对人才需求和要求都有了较大的增长。通过改革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向社会培养更具有实力的人才是当代学校的重要责任。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数学教育方法,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分析,并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改进措施。

  一、初中数学教学分析。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这也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需要综合考虑未来的成长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要求,具体包括以下:

  1、专业交流能力。

  专业交流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表达个人的专业观点,并得到其他人的认可。针对初中学生,就需要具备在课堂与教师、同学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能够向老师反映课堂教学难点,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形成良好的专业表达能力。

  2、问题分析能力。

  问题分析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根据问题快速的分析,确定相应的解决办法,最终给出问题的求解结果。针对初中学生要能够解决课本上的问题,并且形成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快速的阅读题目,明确问题的已知和求解问题。

  3、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能够通过大脑的思考分析相应的过程,并进行问题的演绎,分析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对比出最优的解决办法。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表现在对数字的运算缜密性,能够对图形、函数和公式有着敏感的认识。

  二、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改进措施。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初中数学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其综合能力,提高其学习能力,从而保证其在社会中有良好的发展。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改进措施如下:

  1、倡导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优点在于能够避免机械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采用理解式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建立相应的规范,尤其是在第一节自主学习课中,选择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在课前设计好相应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后让学生闭上课本,进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留出时间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

  2、鼓励合作学习。

  在学生时代就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与同学、老师进行积极地沟通,合作学习就能满足该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进行组队合作学习,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课程设计方面,主要以习题教学为主,习题设计中应选解题方法灵活的,具备多种解题方法的'题目,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例如,在几何证明题讲解中,设计多种解法,让学生从边长、角度和相似的角度进行求解,从而形成灵活解题的习惯。

  3、兴趣引导教学。

  兴趣引导教学就是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在课堂的专注度,能够让学生更加用心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将兴趣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持久的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聚精会神,与教师的思维同步,从而高效率地提升学习能力。

  4、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创新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想法,在课堂上要保持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充分得到解放,能够积极的思考问题,并提出新的想法。例如,利用数学游戏进行教学,用摆火柴图形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提升学习能力的效果。

  5、强化课堂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表现强化教学技术,具体包括:讲述行为方面,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讲述内容的“取”与“舍,讲述融入情感,表达对数学美的欣赏;演示行为方面,区分三种演示行为的适用范围,合理预设演示行为,加强板书行为的操作技巧的训练,设计合理的板书演示;提问行为方面,认真观察与反思,把握时机运用探问和追问的策略,激发参与的积极性,确保学生的长时思考,提高课堂观察与反思能力,加强对提问的研究和学习。

  6、专业化的习题设计。

  习题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自己完成习题就可以起到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习能力的目的。在设计习题中,不能盲目的直接布置课后作业,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自主习题设计。同时,还应针对习题教学进行专门的设计,从精审题意、分析特征、纵横联系、寻求方法几方面出发,研究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的基本策略。

  7、综合考评学生的学习成绩。

  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研究学生的综合考评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辅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不能简单的依靠考试成绩决定学生的优劣,要结合长时间学习的表现,给出综合的考评结果。同时,在给学生考评结果后要进行及时的跟进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存在的不足,更好的寻找学习中存在问题,改进学习方法。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给学生形成一种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进而对数学知识的了解、理解、掌握、整合和综合运用。鼓励教师由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转变,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未来发展中有着良好的基础。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8

  摘 要:本篇文章尝试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采取多样的培养手段、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布置发散思维的作业以及组织各类的数学竞赛五个方面切入,探讨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循序渐进;作业

  当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其中以初中数学教师为代表,一方面,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对学生思维水平要求较高的学科;另一方面,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同的数学教师有不同的想法,笔者认为,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入是较为可行的。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前提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不同,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一是打基础,二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初中阶段的学生如果还是按照小学的学习模式,一味跟着教师的教学步调走,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话,要想学好数学这门课程就不那么顺利了。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初中数学核心的任务之一,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无疑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前提,因此教师需要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1、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创新精神,给学生们做出一定的示范。初中阶段,学生的向师性特征还较为明显,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解题方法、步骤乃至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征,可以有效地从侧面引导学生们重视自身创新思维的发展情况。比如说,讲解到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讲解,从而启发学生们多角度认识到题目多解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2、教师可以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组任命创新意识较强的学生为组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与交流,这样可以很好地形成创新的班风学风。

  二、采取多样的培养手段是重点

  不少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忽略了培养手段的多样化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全局,更对学生思维潜力的开发有负面的作用。所谓多样的培养手段,指的是教师不能忽略任何一种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可能性。比如说,有的时候,我们会专门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创新讲解的准备,有的时候,则是学生们的一句话让我们突然有了创新教学的灵感,这时教师就一定要把握住这一份灵感,尽量实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再比如说,课上讲解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后进行功课辅导的时候,教师同样可以把握住恰当的时机,点燃学生思维的小火苗。教师还可以通过黑板上展示出来的图形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通过语言的点拨对学生进行引导等等。总之,只要教师敢想敢尝试,就有各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手段,这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需要教师认真钻研与总结。

  三、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是关键

  不少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上,容易操之过急,导致学生学习压力不断增加的同时,教师自身的教学成就感也不断下滑,这一情形,恰恰印证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是很关键的,一方面,我们要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在制订计划之前,教师要准确把握班上学生的思维水平,以确保我们制定出来的计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在每个知识点上,都对学生提出创新的要求,因为不是每一个知识点,学生都有创新的空间与可能性。比如说,一个几何图形,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它,但是一些性质定理就没有创新的空间,如果教师强迫学生去探索创新的道路,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最后一方面,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适时调整培养的进度和速度很重要。有的时候,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并不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如果不顾现实情况,一味推进创新思维的培养进程,反而是过犹不及。总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是我们成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所在。

  四、布置发散思维的作业是补充

  很多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下了不少的工夫,可是实际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课下的`培养问题。创新思维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完全完成的工作,下课之后,教师布置发散思维类型的作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补充,较为理想的发散思维或创新思维类的作业,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学生合作完成的开放性的数学题目;二是学生动手操作完成的作业。

  开放性的作业,学生在课后合作完成,往往可以在探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实现创新的目标;动手操作的作业,其本身就是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水平。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教师不可过于频繁地布置这类的作业,因为完成这一类的作业,对学生来说其实不简单,需要费一番脑筋。如果教师布置得过于频繁,就会在无形之中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教师布置了发散思维的作业之后,一定要尽可能早地给予学生反馈,与学生针对他们的答案和成果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样,学生完成创新思维作业的积极性才会逐步提升。

  五、组织各类的数学竞赛很有必要

  各种类型的数学竞赛,不仅能够很好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激发着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为关键的是,各类数学竞赛在促进学生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发展方面,有其他活动不可比拟的优势。怎样才可以组织一次次高质量的数学竞赛活动呢?以下三点是教师值得思考的。

  1、活动的主题必须要鲜明、具有吸引力。有的教师组织小竞赛的时候,往往还是照本宣科,毫无新意,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不高。比如,这段时间学习的主要知识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那么,竞赛主题就可以设置为“数据手机我最行”,鼓励学生们将自己学习到的数据收集本领都一一展示出来。

  2、竞赛的程序要简易。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课下也不宜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因此,每一次的竞赛的程序都要力争简易。以往组织竞赛的时候,如果程序过于复杂,在无形之中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对竞赛的最终效果有不好的影响。

  3、准备一定的竞赛奖品。奖品对于学生们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学生通过参与比赛得到奖品,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收获感,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成就感。所以,每一次组织竞赛的时候,教师准备一些小奖品是很有必要的。

  六、结语

  心理学理论强调,初中阶段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黄金期。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在实践中要注意积累相关的经验、总结有关的教训,争取不遗失任何一个促进学生们创新思维发展的机会。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9

  摘要: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为老师必须要注重激发学生兴趣、通过问题引导,以及开展合作探究等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主动性;教学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能发挥引导和督促的作用,教学效果最终还是取决于学生自己。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和谐、民主、形象、有趣的数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生动的教学氛围,以促使学生融入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应做到新颖有趣、小而具体、难度适中、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并将所有即将解决的问题都建立于学生的固有知识基础之上。只有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获取。同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教会学生简单的解题方法,而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了解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初中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情感容易受到感性因素的支配,所以他们对某位教师的情感,容易决定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态度,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为此,数学教师要放低姿态,给予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用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以及高超的教学技能赢得学生的喜欢和尊重,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没有任何思想负担。教师要知道,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独立的人格与思想,所以要构建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设计有效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积极参与解题活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消除两者之间的不协调因素,将学生带入有关情境中,激活和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从问题和惊讶开始”,可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时,教师可以首先出示两个问题:①一块花坛长18米、宽15米,其中央有一个长方形的花池,花池到周围草坪的宽度相等,且花池的面积为154平方米,那么草坪的宽度为多少?②某产粮大县要想让今年的粮食产粮比上年度翻一番,那么今年和去年的粮食产粮平均增长率是多少?鼓励学生独立或分组解决问题。其次,引导学生观察列出的方程,并对照之前所学“一元一次方程”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命名;最后,带领学生一起讨论:二次项系数为什么不能等于零?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呢?由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印象。

  三、采用合作探究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合作探究学习是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往往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系统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动态因素来促进学习,用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从而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学习活动。由此可见,探究合作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辨别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初步了解之后,要通过学生的自主交流来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例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时,其中一部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了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对“平方差公式”形成了初步了解,并熟练掌握了公式的.推导过程;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对公式结构的掌握情况不是特别好,因此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巩固,充分体现小组合作交流的重要性,通过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解决另一部分学生的疑惑。

  四、积极开展实践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由此可见,在数学学习由“知道”和“懂得”过渡到“学会”和“能够”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发挥实践练习的作用,从而实现抽象知识的具体化和实际化。通过有效的练习,学生才能不断增强自己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并逐渐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比如,让学生运用方程解答应用题,加深对方程的理解;在教学比和百分比时,让学生通过对比、除法和分数之间关系的研究探讨,了解有关类比分数、除法的商的两个性质,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学生要学好数学,就需要掌握数学知识中所蕴涵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在探究具体问题中发现和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引导学生寻找动点问题和图形运动问题中的不变元素,即用变中有定、动中有静的方法解决问题,关注运动问题中的静态信息、固定信息;利用三角形的各种特殊性质建立相关的函数关系等。通过一系列实践练习,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及解决的综合性能力。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开展探索研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最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0

  论文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创新思维

  论文摘要:教育面临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严峻挑战,培养创新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的主题。本文从课改的时代教育背景出发,探索初中数学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如何创新以及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学习阶段,尤其是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在数学教育方面,教师不应仅做知识的呈现者,更应该重视思想方法的教学,教学方法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灌输方面,而应该改变以往的死板教学模式,提倡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数学的思维策略。

  一、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单纯的以学生考试成绩为评判标准,却忽视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教师们充分认识到:中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掌握必备数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好地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和一定的数学意识。事实上,单纯的知识教学,只显见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是会遗忘甚至于消失的,而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初中数学教学注重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教师创新意识的认识,建立新型的平等师生关系,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首先应该改变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课堂不再是一言堂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带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想象的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课改的实施,给我们教师带来一系列观念的转变。对于自主学习,教师的角色首先要改变,要从讲台上走进新课标,我们是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最重要的是组织者,要把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师生互动。在备课设计中,不再过多地去想如何把某些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设计出让学生喜闻乐见,由学生高效地完成的学生活动方式的内容。

  三、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规律

  数学思想方法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又相对超脱于某一个具体的数学知识之外。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比单纯的数学知识教学困难得多。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是具体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反映,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它强调的是一种意识和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个年龄段正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初步具有了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还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规律。学生有效的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更好的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他们的学习成绩会有很大提升,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深入钻研教材,数学思想方法既是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同时又是数学教材组织的基础和起点。教师一方面要明确在每一个具体的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进行哪些思想方法的教学;另一方面,又要明确每一个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在哪些知识点中进行渗透。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才能加强针对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活动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概念教学中,不要简单地给出定义,要尽可能完整地再现形成定义之前的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等思维过程,揭示隐藏其中的思想方法。

  定理公式教学中,不要过早地给出结论。要引导学生亲自体验结论的探索、发现和推导过程,弄清每个结论的因果关系,体会其中的思想方法。

  在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活动中,要反复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往往就是需要有意识地揭示或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之处;数学教材中的难点,往往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更新交替、综合运用,或跳跃性大等有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适度点拨或明确归纳出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单元复习课堂上,要画龙点晴强调数学思想方法,并且可以进一步对经常用到的某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强化,对它的名称、内容、规律、应用等进行总结概括,使学生逐步掌握它的精神实质。

  我们要在方法上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要通过教学例题、训练题对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即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的训练,让他们通过知识点的学习,悟出生活中的数学题如何回答。教师应切实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学科能力,比如讲授一些枯燥的数学方程式,当学生出现疲倦状态时,教师应发挥其聪明才智,可以讲述一些与课程无关的有趣味性的故事和新闻给同学们听,开拓学生是眼界和知识面。

  数学教学大纲对“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作出了规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来源于思维水平的差异。学生的思维起点源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形象思维作为思路点拨的起点,尽可能多地以直观演示提供数学原型和数学模式,科学地去发现思维通路,从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只有这样,教师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1

  一、激发学生想象力

  正如罗斯坦所说“思想像爱和死一样,别人不能代替。”思想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所以要想有独特的创造想法就要有区别于他人的思想。因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提高学生的创早能力方面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课堂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学生想象力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减少解决问题所需的时间,使学生取得数学发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问题。应注意的是,想象并不是天马行空的乱想,而是基于自己本身所具有的经验和知识。数学想象中,要摆脱表面想象对自己的影响,不要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另外学生还要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因此在开发学生的想象力的时候,要给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除此以外,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前学习的知识和新学的有什么共通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

  二、鼓励求异

  在日常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多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不要将学生局限于一隅。在数学中,求异思维主要是要提出不同于他人的解法,尽量使自己的想法独特,要想到别人无法想到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不要限制学生的'自由发挥和他们的奇思妙想。并要通过具体而有效地例子,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锻炼,从而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以提高。例如在教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给学生出这样的一道题:某蔬菜销售商场经销一种蔬菜,如果每公斤盈利2元,则一天可卖出400公斤。通过试销售发现,提价会使销量减少,每提价一元,会使销量减少10公斤,试问如何提价可以使每天的盈利为5000元?根据题目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等量关系:销售量乘以单件盈利等于日盈利。由题可以看出,日销量和单件盈利与每公斤的涨价有关。故只要设应涨价为x元,就可以解决该问题。解:设每公斤涨价x元,则日盈利为(2+x),日销量为(400-10x),可列方程为:(2+x)(400-10x)=5000解之得:x=8.9,x=-46.9(舍去)12所以每公斤应涨8.9元。在解答本题时,可以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扩展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积极提出其他的解决方案。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可以发现很多简便快捷的解决方案,可以使各个城极端的同学都参与讨论,调动学生的课题积极性,并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诱发灵感

  灵感是创造的基础,没有灵感是无法创造出新事物的,而灵感的产生来自于平时生活与学习的经验,是由一点一滴不断积聚而成的。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及时的发现学生所产生的任何有创造力的、新颖的东西,即使这种想法是不符合常理,是与常规解答相悖的,也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因为鼓励可以诱导学生产生更过的灵感。如果发现学生的灵感中含有错误的地方,也不要对学生进行批评,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可能与另一想法产生碰撞,从而形成新的、正确的、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教师的鼓励是引导学生成功的最好的催化剂,它可以使学生产生极强的自信心,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创造,继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结语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评价其是否为新型人才的标准之一。作为教师,我们应以培养这种创新型人才为己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其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的废材。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2

  摘要:在解答数学问题的所有思维模式中,直觉思维是最重要、最直接的一种思维模式,它可以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方向和引导,避免学生走太多的弯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学生更加能掌握答题的主动性,思维变得更加敏锐,也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在答题前就能用严密的逻辑性思维解决数学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呢?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和研究在初中数学教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关键词:直觉思维 教学导向 培养学生

  直觉思维属于右脑思维。直觉思维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如果说逻辑思维用于数学的推理证明,那么直觉思维可用于数学的发明或发现。在当今教育上强调培养创造性、开拓性人才的要求下,在数学学习中应重视学生在学习中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一、直觉思维的重要性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笛卡儿创立了解析几何,牛顿发明了微积分,高斯证明了代数学的基本定理。这些无不是直觉思维的杰作。从思维活动的规律上来看,数学思维活动大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三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直觉思维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开发智力和创新的一个重要的引导因素。

  二、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

  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对于一个专业的数学工作者来说,他所具有的数学直觉显然已不再是一种朴素意义上的原始直觉,而是一种精致化了的直觉,也即是通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才逐渐养成的。

  1、在数学解题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随着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新课标的提出,教育教学目标发生了重大改变,教学的重点已从简单的解决数学问题改变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国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速度迅猛,社会对数学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同时也推动了教育行业中数学的实际使用和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经离不开数学。而随着网络应用技术的高速发展,自然学术领域和人文学术领域也越来越看重数学思维方法的应用。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教学新课标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初中数学教师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为学生提供学习和锻炼、实践的机会,逐渐培养学生养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2、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如何做好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塑造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和实践中,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额问题。本文研究显示,初中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有浓厚学习兴趣的情况下,通过教师的引导,拥有较高的自学能力,掌握自学方法。

  3、在积极思考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办法、多种思维模式使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将教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学生自己的思维方法得到教师表扬和同学认可之后,会更加主动地处理问题。

  三、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教学导向

  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把数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研究不同的问题或提出新的问题。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综合等多种学习手段,一步步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独立地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2、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当前,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实验区全面展开,学校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学校不再只看重解决单一问题的.教育教学工作,而是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把教书育人的目的放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课堂教学对学生也有了新的要求,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引导学生运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角度,要有创新意识。学生在独立思考时,要找到思路,紧扣已知条件,找到条件之间的共同桥梁,激发直觉思维的形成。

  总之,数学是一门滴水不漏的学科,许多直觉洞察的空隙必须要用逻辑推理来填补。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同等重要,偏离任何一方都会制约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伊思。斯图尔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的全部力量就在于直觉和严格性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灵感的逻辑。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学生在课堂上受多方面的影响,会遇到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者对学生善加引导,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要从观念上转变教育教学模式,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 林碧卿。 课堂教学中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 宁德师专学报,20xx(5)。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3

  【内容摘要】在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很有必要,这将会帮助大家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有更准确的判断力,并且能够让学生在灵活的思维能力的支配下高效的将问题得以解答。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的展开,首先,教师要保障学生们对于课本中核心知识有良好的掌握,并且要注重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才能够有更坚实的土壤,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与素养才能够得到良好的构建。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 直觉思维能力 培养

  想要深化对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直觉思维能力的具备应当有一定的根基,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展开对于学生的引导与启发。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有良好的掌握,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良好提升。

  一、深化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教师要从各个方面深化对于学生思维与能力的锻炼,经过一定的积累后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才能够逐渐得以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深化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这是直觉思维能够得以形成的根基。教师在知识教学时一定要把重点内容讲透彻,并且要保障学生们对于这些内容有良好的理解与吸收。同时,教师也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可以透过对于过往的相关知识的回顾来实现新课的导入。这既能够很好的巩固学生对于学过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也非常有助于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的形成与牢固。

  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我在课堂上展开了一个小游戏,我让学生自己用纸片做一个三角形,在△ABC中,使∠B=30°,AB=4cm,BC=6cm。学生们做好图形后我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与同学的进行对比,学生们很诧异地发现自己做的三角形几乎和其他同学的能够完全重合。这时,我又改变条件,仍然设定了一个角度和两个边长,让学生们再来做,做好后继续进行比较。学生们都非常诧异的发现三角形又能够重合,并且对这个状况充满了好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做三角形的过程中不仅是对于过往学过的知识的一种有效回顾,大家也开始对于全等三角形应当具备的条件慢慢形成认知。有了这个积极的动手过程后学生们对于即将学到的知识也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掌握。

  二、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想要深化对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让大家能够积极大胆的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创新思维的具备将会极大的为学生直觉思维的形成提供辅助功效。思维的创新首先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是学生理解力与判断力的一种直观体现,这些都是直觉思维需要的重要元素。因此,教师可以注重对于学生的启发,让大家能够积极在课堂上进行思维创新,这对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将会起到很大帮助。

  例如,在学习分式的化简时,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分式学生感到很头疼,不知道从何着手,很显然,常规的方式都不太管用。在大部分分式加减运算中,学生们都会习惯性地先通分再进行加减运算,然而也会碰到用这个方式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我会有意识地给予学生相应地启发,让他们先观察分式的结构,观察分式的分子、分母,寻找形式上的`特点,于是很多学生意识到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这很好的帮助学生跳出了定式思维。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范例,教师只有注重对于学生的引导启发大家的创新思维才能够更好的得到激发,这也是促进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形成的有效教学过程。

  三、多样化教学活动,激发思维灵感

  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通常需要一定的教学空间,教师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有更好的发挥平台,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很有意义。教师要有意识的多样化课堂教学形式,透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这不仅会为知识教学带来辅助,也会极大的促进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深化。

  以平方差公式的教学为例。在给学生们列举了大量例证后,我让学生自己来总结相应的规律,让他们依照上述计算式子,自己找出在平方差计算中的相应结论。很多学生首先意识到因式的特点:两个二项式相乘,其中一组的符号相同,另一组的符号相反。学生的观察很准确。我让学生继续分析,总结一下二项式相乘的乘积有什么规律,这时学生们发现:乘积是由相同符号的因式的平方减去相反符号的因式的平方。就这样,在学生思维灵感逐渐被激发后大家很好的探究出了平方差的计算公式。这不仅是大家直觉思维能力的体现,有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后大家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结语

  在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想要深化对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要保障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有良好的掌握。同时,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并且要有意识的多样化课堂教学形式,透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这不仅会为知识教学带来辅助,也会极大的促进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深化。

  【参考文献】

  [2] 万春丽. 新课程初中数学中有关直觉思维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 考试周刊,20xx年10期.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4

  生活化教学模式融入数学课堂非常重要。这是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直观的有效方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初中数学中很多知识点的应用性都较强,不少知识点在学生熟悉的各种生活场景中都有所体现。这是教学实践的基础。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知识的这一特点,开展生活化教学过程。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得到丰富,并且让知识教学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

  一、在知识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情境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有很多实践方式。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中,教师可以适当融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这是一个有效的知识教学形式。在知识讲授前,教师要对于教学内容的特点展开有针对性的分析,对于那种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体现较为广泛的教学素材,可以充分挖掘其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些实例与知识教学进行融合,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情境的依托下融入到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探究中。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探究的生活化数学问题,给学生的知识获取提供有利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例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这个场景,学生都非常熟悉。生活化的提问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有的学生认为,测量一下就行了;有的学生认为,应当运用同一时刻影长与物体的高度成正比的原理计算出来。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聪明才智,对学生的合理建议提出表扬。比如,第二种测量方法科学而简捷,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表扬,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同一时间影长与物体的高度成正比?这里运用了什么原理?这样,就引出了本堂课的教学主题。通过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学生逐渐获知了直角三角形的一些特征,以及用直角三角形的特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切入点。

  二、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都可以用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结合数学知识的特点设计一些课后研习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从生活经历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并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学到的很多理论知识都能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体现。比如,现在每个家庭都有存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帮助父母计算一下,自家存款一年后的利息是多少。另外,每家每月都要交电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帮助父母计算一下自家的当月电费是多少。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断地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能够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实践中也得到有效培养。教师要丰富这些趣味化的课后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对于学过的知识的感受更深。

  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搜集数学信息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还可以有一些其他的体现形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搜集一些数学信息。这是一个生活化教学的切入点。教师要让学生留意与关注社会新闻,对于社会时政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要有自己的思考。这些新闻时事中不乏一些重要的数字化信息,对于这些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够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启发。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合适的数学信息的搜集任务,让学生在课后留意一些相关的信息数据,教学中组织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内容展开交流探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的体验能力。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搜集相关的数学信息,可以有一些不同的教学切入点。例如,在讲“统计”后,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丰富生活背景的案例,组织学生通过看电视、报纸,上网或到市场、机关、学校等进行搜集、调查,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发展的信息情况。随后引导学生对于这些数字信息加以整理,进而能够充分运用这些信息资源。通过经历典型案例的处理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对数据的直观感觉,也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统计方法的特点,并且让学生体会到统计思想和方法应用的广泛性。这是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一种灵活体现。总之,生活化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具有促进作用。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有着极大的操作空间,这和学生接触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着广泛应用密不可分。教师要充分把握数学知识的这一特点,并且透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的创设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从而实现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效培养。

初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5

  一、从数学理论出发

  生活之中,数学无处不在,二者之间息息相关。数学,一方面来自于日常平凡的生活,另一方面较之生活,它的深度与广度又可以无限延伸。以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师,首先自身必须深刻地理解数学和生活之间的渊源。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即生活中的数学。教师以此为切入点来进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求,提高了授课效率,还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发展联想性思维。与此同时,在非课堂时间也要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地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并且养成善于发现、随时记录的优良习惯。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章节时,可以从生活中的实物出发,锻炼学生的立体思维感;从教室的四角联想到立体坐标轴,诸如此类。由此,来使得比较枯燥的数学理论生动化、活泼化,使得其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授课效率。

  二、从数学授课方式出发

  数学,对于学生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多半归咎于它无可限量的灵活性。虽然只是纸上几笔字画,但脑海之中早已是思绪万千。因此,盲目地学习数学绝对是事倍功半的,而作为教师则更要为学生指明学习之道,切不可茫然而行。就笔者的观点而言,教师应当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做到以下几点学习数学的习惯:猜想、分析以及归纳。

  首先对于出现的数学问题,对其解答方法和答案进行适当的猜想;然后,通过题目所提供的条件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分析;最后一步,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步,即是归纳。通过对出现并且已经解决的问题的归纳,可以得到再一次的提升,这也是举一反三的秘诀所在。归纳是一个再理解、再消化的过程。

  比如在教授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笔者在二元一次方程解的过程中,就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首先笔者在黑板上出了如下的题:求如下方程的解:①x2+2x +1=0,②x2+6x+5=0。这两道题相对较为简单,对于没有接触过二元一次方程的同学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但是①是一个完全平方和公式,可以作为一个引线。当题出完后,笔者做了简单的提示,就让学生尝试着去解。5分钟后,有2人解了出来,7分钟后又有5个人解完,12分钟后又有10个人解完。然后笔者选了一个同学,让其对这两道题的解题思路进行阐述。最后总结为“分解因数,两个因数分别为0”。从归纳总结的结果来看,学生把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要点,本堂教学算得上是成功的教学。

  三、从数学实践出发

  数学已然被广泛地运用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也成为了不可缺分的一部分。培根曾经说过:“浏览使人空虚,谈判使人迅速,写作与笔记使人准确……史鉴使人理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致,博物使人深厚,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使得己身的思维得到发展,在实践中再次创新也是学习数学的关键之一。数学,不仅仅只是纸上谈兵,更加需要披靡上阵,在实战中领悟、理解和掌握。

  例如数学中的一些公理性的理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是无法通过正面论证而验证出来的,只能说找不出推翻它的例子,这也是实践之中所得出来的真知。还有像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对顶角相等,这非常简单的但是又不可否定、不可正面证明的公理性存在理论都是由无数次的实践所总结归纳出来的。因此,作为一名中学阶段的数学指导教师,应当指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去,不能只是浮在水面。

  四、从数学情景出发

  “情景教学”是值得一提的教学方式。情景教学可以是人物情景,也可以利用当代的多媒体技术,提前制作出相应的课件作为授课内容的部分。与此同时,再利用情景教学的时候也要注意时间分隔。通过学生的时间以及注意力集中程度之间的函数关系来设置课程安排,使其达到最大的利用价值。在情景教学完成之后,要注意由学生来进行概括总结,从情景之中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这些都是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环节,教师只是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身份。

  在完成三角函数后,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有位工程师需要在一条水流湍急的河流上修桥,首先需要测量桥的宽度,目前工程师手上只有一个角度观测仪、铅笔以及皮尺以及若干白纸,笔者要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帮工程师测量出桥的宽度。

  有的学生就用三角函数的知识:首先选取参考点,以河对岸某点作为参考点A,以工程师所在岸选取垂直参考点B,并在该岸选择另外一点C,构成一个三角形ABC;其次,利用角度观测仪,测出对岸角A的度数;第三,利用皮尺测出AC的`距离,则河岸的宽度AB = AC /tgA。显然,本数学场景就是对学生所学数学知识的课外应用。通过这样的数学场景设计,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之所用,从侧面提升教学质量。

  五、从效率思维出发

  有这么一个例子,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算十以内的加减法要掰手指数数。一方面他知道一只手有5个手指,但是在算5+1的时候,还是要把一只手的5个手指再数一遍,这个例子就向我们揭示了思维效率的重要性。对于初中的学生亦是如此,尽管他们不用掰手指计算算术,但是他们的思维必定存在一些思维曲折,也是这些曲折使得其解决问题的速度大大降低。在初中阶段,学生都已经逐渐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看待问题的方式,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避免思维曲折,直击要害,避免多做无用功,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效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数学理论、数学授课方式、数学实践、数学情景以及思维效率这几个方面出发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会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整理能力、联想构思能力、概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升,培养他们积极主动思考学习习惯以及善于发现并且从多方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面的优良习惯,从而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之中逐渐地将学生所蕴藏的潜能尽可能地开发出来,养成一套思维习惯和思考方式,避免思考曲折,提高思考效率。同时,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从数学理论、数学授课方式、数学实践、数学情景以及思维效率这几个方面出发,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样,在发展过程中,就会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整理能力、联想构思能力、概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