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15篇(荐)
现如今,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论文1
=14189.04(元)
OK!搞定!我丝毫没察觉到有问题,也没有细细检查,就问妈妈要了15000元钱飞奔向离厂不远的供电局。
“伯伯,这里有15000元,我知道我们厂这次要交14189.04元电费!”伯伯查了下我们的用电单,像我投来了诧异的目光,“你算错了吧,明明是30989.04元。”“啊!”我大惊失色,连忙拿出草稿纸看,“哦,少加了14000千瓦时该交的`16800元,确实是30989.04元。”我尴尬极了,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连忙灰溜溜地跑回厂里又取了16000元,才搞定了交电费的事。
同学们可别像我这样犯类似的囧事呀!
小学数学论文2
论文导读::本文分别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介绍了珠心算独特的品质所发挥的作用,并提出珠心算与学科结合后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案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珠心算,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珠心算是以新颖多变的具体形象的算珠为形象的特点,珠心算学习过程不仅仅促进了儿童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智力品质的提升,更凸显了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优势。
一、珠心算研究概述
珠心算即珠算式心算,主要依靠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把抽象的数字变成直观盘珠映象,并在头脑中形成以珠象运动进行计算的一种计算技能,是珠算的高级形式,是“珠算”与“心算”结合的产物。珠算是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并逐渐发扬光大,对我国经济与历史发展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证实了珠心算的作用。研究表明,珠心算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信心,改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为了更好地将珠心算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利用珠心算的特点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珠心算这一祖国的文化遗产与当代的新课程标准结合,亦为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方案的制订奠定了基础。
二、珠心算对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意义
(一)珠心算训练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发展小学数学论文,应该不仅仅是智力因素方面的发展,也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提高,新课改中的情感指新课程目标中的“情感” 是个体以实际行动追求真实、美好目标时的种种内心体验。教育应注重两方面:学生的主体性和教育的情感性论文下载。因为珠心算在信息的存储、传输方面有独特之处,能够使输入、输出一体化。它的存储量和计算机虽计算并显示出计算的结果,这就是珠心算中珠动数出的特点。而这一特点是计算器所不具有的,也是其他计算工具无法比拟的,可以看出,珠心算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珠心算灵活多变的教法与本身的新颖多变的具体形象算术特点对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珠心算学习中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动口,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兴趣浓厚,练习内容丰富,有实拨、空拨、看拨、想拨,有听珠算、看珠算、听心算、笔算等,课堂气氛活跃,既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系列非智力因素,同时会反馈给珠心算的学习中,影响着学生对珠心算机能的学习。
(二)珠心算促进学生形成稳定的态度
态度是主体对客体以一定的.方式做出反应时所具有的比较稳定持久的心理倾向。新课程中指的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算盘既是教具、学具,也是玩具,儿童用手指拨动算珠,感觉光滑沁凉,算珠碰撞发出的响声十分清脆,感觉特别舒服,珠动数出、珠动数变,不仅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珠心算教学在培养儿童自信心、学习态度等态度方面,有其特殊的优越性。学生在认真的完成每一组计算过程中,由于眼看算珠、耳听数、脑想过程、口读得数、手写答案小学数学论文,这些形式有效地促进学生各种感官的互动,大脑一直是按所接受的数字信息译成算珠后,进行有规律的跳跃,最后得出准确的计算结果。当得到赞扬等鼓励后,儿童的心理不免会产生满足、喜悦直至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当儿童发现自己的计算结果出现错误时,就会产生一种重新计算的愿望,从成功中得到一种想要积极探索答案的科学态度,通过与同学交流或者请教教师等手段,从而逐步相信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地去学习一个又一个新知识。这是传统数学教学无法比拟的。
(三)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助于端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体头脑中有关价值追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内容的系统观点,指个体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新课程中的“价值观”强调让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面对多元文化生态和多元价值的激烈碰撞与融合,算盘能为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架设桥梁,珠心算学习促进了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珠心算学习有它独特之处,长长的一串数要在较短时间内准确无误地计算出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付出与努力,需要顽强的毅力、勇于拼搏的精神,需要自觉主动、勤奋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就潜移默化地竖立起来了论文下载。
三、珠心算与学科结合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
首先,创设教学情境,在情境教学中融入珠心算的多通道学习来达到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的。在学科教学中,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如角色扮演,设置讨论组等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把“算”与“心”结合,把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以及内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隐形资源的获取融合在一起。
其次,注重教师自身的品质言传身教的作用。虽然珠心算的特性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小学数学论文,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同时也源源不断的传递着情感、意志、信念、价值观等等,这是因为学生有很强的模仿性,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因此一位品德高尚的教室可以感染学生,进而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热忱、好奇心及兴趣。
再次,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李秀艳采用基本认知测验、ERP技术、脑成像和脑涨落图技术对珠心算进行研究发现,珠心算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等智力品质,能增强计算能力。计算机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多感官注意,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因此,珠心算教学对学生多元化智力发展有加速作用。
总之,珠心算教学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我们多年的实践中已经得到证实。在知识高速发展的今天,能把人才成熟年龄提前的价值是巨大的,而珠心算教学是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智力开发的最有效、最可行的方法之一,有益于儿童终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燕.浅谈珠心算教学中学习心态的研究[J]. 珠算与珠心算, 20xx,3.
[2]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J]. 课程教材教法,20xx,9.
小学数学论文3
一、思考时的“宁静”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且抽象的学科,有时非常需要师生在宁静的氛围里进行缜密的数学活动与思考,一味追求数学活动的热闹并非新课标的本意。事实上,有时候课上出现的“冷场”,并非坏事,这往往是学生在独立思考,在寻求自我解决的办法,所以我们要准确判断同时给他们留足时空。一次,我通过视频给学生展播:王老师带领7个小同学去公园踏青,到了门口看到公告栏上写着:(一)购买单人票,每张5元;(二)“团购”,10张起卖每张3元。请问同学们,王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如何做才能花钱最少又能合情合理?这个题目播放完后,我没有让学生立即动笔算,也没有组织他们开展小组讨论,而是微笑着暗示他们多看屏幕显示的问题。此时室内鸦雀无声,过了两三分钟,有的学生摊开笔墨算了起来;有的是紧锁眉头,低头沉思;有的是一脸迷茫。又过了会儿,我问道:大家想到解法了吗?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探讨一下,已经想出解法的同学把自己的思考(演算)过程说给组员们听听,实在想不出的,也可以请其他同学帮忙。大约2分钟后,就有学习组长举手表示问题解决了,大约3~4分钟,各个小组都完成了。于是我任意点几个小组,让他们汇报,都顺利说出:购买单人票需要5×8=40元,“团购”则要3×10=30元,虽然多买了2张,但毕竟省了10元。所以“团购”合算。甚至有经济头脑的学生说,想办法把剩余的2张卖掉……就此案例,倘若我立即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正确的解法和结果肯定会找到,但在短促的时空里,学生的思维能想多深多广呢?学生们只能为了迎合教师的心理,去附和、去从众,表面上谈论得热热闹闹,实际上仅仅是几等优点生参与了思考。然而,我滞留的“几分钟”,留给学生宁静的思考、尝试、想象和创造的“天空”。在短时间里,学生可能是“灵光一闪,计上心来”,可能是“恍然大悟”,也可能是“绝处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锦上添花”。
二、倾听时的“宁静”
学生要想学习,首先必须学会“倾听”,学会在求知过程中认真专心地听取他人发言或讲解。因此,我们应教育学生:一要学生能积极认真地听教师的点拨、讲解和指导,尤其是听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剖析和释疑;二要学会静心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或同伴间的交流,并能提出自己的设想或修正。笔者观察了现今的数学课堂发现:学生不会倾听,当教师让他们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想法或解法的思考过程时,往往发言的声音被淹没在七嘴八舌之中,结果众说纷纭,没有收获,教师却对此倍感欣慰,大加赞赏,认为落实了“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因为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人人参与了。事实上,这是错的,这种做法养成学生在公开场合不尊重他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的习惯,同时也是对他们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大家都知道:在课堂上,一个学生如果不能“宁静”的倾听他人的见解,就不会从他人发言的信息中汲取营养、发现别人的亮点和不足,又岂能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此“热闹”的教学,能有效吗?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个人以为:只有在相对宁静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会仔细倾听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思考……
三、作业时的“宁静”
现今许多老师都把“写”纳入导学环节,这是正确的。事实上,让学生“宁静”地写,一方面我们要给学生提供“静”的'时空,让他们静静地写下课中自己的疑问和独特的见解、思路,促进他们“知网”的自我完善与构建。另一方面,也是给学生提供“反刍”的机会,让他们静静地回味自己知识的学习。此时,他们便是“毫无忌惮”,无需察言观色,无需想答老师所问或挺他人所说,而是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得。当然我们教师也要“闭口”,无需唠叨。但现实的状况不尽如人意,课中总有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认真专心地练习,教师边巡视边唠叨“某某的字要写好,某某,你人要坐正,同学们,要细心啊……”其实,教师这样做没有错,目的是培养和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为了提醒他们、防止他们麻痹大意,但这往往忽视了学生需要安静的思考空间。大量的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当不时有几个“宁静”的几分钟,这是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尊重、数学思维的关照。此时此刻,我们不需要给学生过分的帮助和太多的提示,相信他们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任务,只是要给相对“滞后”的学生来点个别提示与帮助。这样才能使课堂真正拥有一片“静空”。
小学数学论文4
一、导学式教学法的特点
导学式教学法区别于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不再是主体,而扮演引导者角色。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首先,通过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老师要寻找一个良好的开头,把学生吸引进课堂,产生学习新内容的兴趣。这个开头可以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事情,可以是最近比较热潮的话题等。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老师选择一个吸引住学生的开头,是讲好一节课的基础。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要求学生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模式也是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展开的。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正是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其次,通过教师导向,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问题。通过情景导入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分析问题模式。小学生在自己熟知的身边世界中发现问题,就会引起其解决问题的欲望。这时教师就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可以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分析问题。不但可以有效分析问题,还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养成自主探求的良好品质。然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是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步骤。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运用激励式教学法,增强孩子们的信心和攻关的决心,这些品质在以后数学的学习中也非常重要。最后,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得失和经验。教师在学生亲身实践后,要鼓励他们总结所得。不总结就没有收获,没有提高。所以,养成总结的习惯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归类比较,举一反三,从而达到触类旁通。
二、小学数学导学法的应用
(一)情境导入
具体方式有故事导入,问题导入,交谈导入,实验导入,活动导入,童话导入,综合导入七种。下面以童话导入为例,加以介绍。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学习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组漫画--《白雪公主》。课件上出现白雪公主动画,紧随其后的是七个小矮人。白雪公主刚从舞会里回来,漂亮的白雪公主受到了众人赞美。她心情愉快,拿出了十四个美味的苹果请小矮人们吃。桌子上放了七个空盘子,请问怎样分配苹果才能平均呢?下面就由学生上台动手分配,即在黑板上画出如何分配。这样由故事引入,课件与画画相结合,既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习新知识
学生在教师选定的情境中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分析问题,学习新知识。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学生认知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注意突出重点难点考点,明确教学内容。让学生有的放矢,重点掌握新学知识。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中的'“比一比”等栏目,就是通过教师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知道数字的大小比较方法。
(三)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在完成课堂基本教学任务后,教师对本节内容进行的归纳总结,为了达到掌握教学新内容、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例如教师在教授过后,可以这样提问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解题时要注意什么?你在什么地方出过错,有没有彻底搞懂所学新知识?如何避免下次出错?教师通过类似于这样的提问,可以加强与学生们的互动,引导学生形成总结的思维,有利于巩固新知识,有效避免了传统教学法灌输式教育“学过就忘”的尴尬。四、导学式教学法的原则在使用导学式教学法时,要注意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导与学相结合原则;
2.重视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想象力;
3.举一反三原则,让学生们争取“学一道会一类”;
4.及时反馈原则,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改进教学进度。
5.和谐课堂原则,创建和谐课堂,形成温暖、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
小学数学论文5
一、把握时机创设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课程教学背景下另外存在的教学模式,重点在教学中学生会不会接受,能不能适应。作为小学教师,不要为合作学习而创设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紧贴教学的内容选择适当时机开始进行,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实际教学活动中,笔者觉得两个方面值得注意:
1.设计问题,答案过多时
当教学一年级“认识人民币”的时候,教师准备了6个壹角、3个贰角、1个伍角,我会设计题目要求学生从中拿出6角钱,可以用什么方法拿?部分学生可以拿6个壹角,也有一些学生说可以拿3个贰角等等方法,出现很多答案。此时我会提问:“你们觉得自己的答案够全面吗?有什么方法才能找出完整的答案呢?”借助这个时机及时让学生小组合作,让每个小组把完整的答案展现出来,然后再在组里找到这类解决问题的关键进行有序的探索。通过准确的把握时机,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了思维,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2.意见不一,发生争论时
当今的小学生不善于根据理论和依据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出现意见不统一,就以表面的意思争论不休,没有说服力,存在一边倒的现象。这时教师应该把有争论的疑点恰当的融入小组中去,让有相同意见的学在一起合作,与其他组进行争辩,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位置”这一课时,目的是让学生准确的掌握左右的相对性,教师设计一个环节:跟着老师做将手链戴在同样的手上。首先,教师面对学生把手链戴在左手,接着会发现,部分学生戴在右手,部分戴在左手。教师随之提问:“你们谁戴的是正确的呢?”在问题的推动下,全班同学会迅速分成两组。教师先不裁决,是让有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在发表自己的意见。双反同学,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各自选出代表,顺其自然一个小小的辩论会就形成了。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维系好关系
低年级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处理好学生的个性独立意识和集体合作意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1.处理好师生的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的最重要的活动就是以学生为主的多动。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应该以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出发点,把整个教学当作一部戏剧,教师作为“导演”,学生当好“演员”,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将娱乐、游戏带入课堂,给学生带来一个全新的感觉、强烈的刺激,从而才能够有效的组织他们的愉快情绪。”将“导”与“演”分工合作,将大量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师生有机会相互交流沟通,共同进步。教师也可以通过乐趣中对自身的工作做到减压,有更多的时间研究教学问题,人性化设计教学模式,做好教学改革。
2.处理好学生独立学习与集体合作学习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白个人与集体的正确关系,加强自身的责任感,积极参与讨论学习,不能带有不良情绪。在总结学习成果时要设立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要学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认真听取小组意见,将整个交流情况做到适时报道,准确表达小组的意见,并导入竞争机制,将每个发言的机会留给每个小组成员。
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实施正确的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依照尊重学生、遵照自愿的原则,了解学生的知识情况、学习动力、心理素质、业余爱好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然后将学生分成一般4到6人的学习小组。
1.以成员关系分组
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好朋友,将好朋友分到一个小组其作用可以让他们相互鼓励、共同提高。缺点就是部分学生没有好朋友,内心就会孤独,所以,教师在分组之前应该让个别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能主动邀请孤独的同学与自己一组。有时同组的好朋友也会出现一些矛盾,教师应该参与其中,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们相互竞争、相互纠正。
2.以临时情况分组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会有部分学生无法融入小组的学习中去。动态性小组的建立有助于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针对性辅导。例如在教学奇偶数时,教师提出:“在2、4、5、6、8这些数中,其中那一个数会与其他不同,理由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的自由组合开始讨论起来。会有部分学生离开自己的位置,跑到跟自己想好的坐到一起讨论。这类情形,不但不会阻止,反而会使学生自己感到高兴,这是学生自己组合的小组,也是动态性小组学习的表现。这样临时组合的小组非常符合小学生的性格,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不受束缚。
3.以上课内容分组
教学课堂中会有学生对某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对此教师有两种不同的分组方法:一种当然将共同看法的学生分成一组,进行讨论,谈谈想法;第二种是将不同看法的学生分成一组进行辩论,目的是让一方说服另一方,然后站在统一立场。这样分组的形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从而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只要秉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促进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才能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运用。
小学数学论文6
在我的床头,有一只精美绝伦的小闹钟。它的模样十分俏皮可爱,我之所以如此钟爱于它,不仅因为它每天按时提醒我起床,而且它还教会我许多数学知识。
一天,妈妈站在我的床头,指着那只小闹钟,突然发难:“小宣,你知道时针每分钟走几度吗?” “闹钟与角有什么破关系,鬼才知道!”我支吾着应付不了,却心又不甘,“闹钟与角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能撞出什么火花?”我诡辩。妈妈的神情有点不屑,她的举动让我多少有点难过。
凝视着平时非常喜欢的闹钟,我迷惑了。时针转一圈不是12小时吗,一圈岂不是360度,360度÷12小时=30度/小时,哦,1小时=60分钟,时针每分钟转0.5度。“难得糊涂呀,这么简单的问题居然难倒了我!”我来到妈妈面前,得意地说:“0.5度!”妈妈望着我笑而不语。其实,数学深深隐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只要细心去挖掘,总能找到它的影子。
小学数学论文7
1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模式
小学数学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它的教学需要借助于一些真实的教学情境来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加深对于一些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需要学习者能够通过一定的练习来深化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需要数学教师可以对数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反馈与点评,提高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的能力。那么,教师就应该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借助于电子书包来构建两种模式,即获得教学模式和掌握学习教学模式。获得模式这是小学数学概念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教育学科,它的教学往往离不开一些基本的概念,比如数学定义和数学公式等,而且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建立在这些概念基础上的。因此,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对于电子书包的应用就应该从这个角度出发,让电子书包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基于此来切实提高他们进行数学运算与应用的`能力。这是因为数学知识有些较为抽象,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电子书包来提供一些感性的教学材料,让学生在电子书包创设的真实教学情境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了解。此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究与主动学习,从而使得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并通过监控系统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数学思维习惯的同时,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
掌握模式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不仅需要利用电子书包对数学知识进行形象生动的展示,更需要利用电子书包对数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教学。这就需要根据掌握学习理论来对小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反复练习与测评,根据实际测评结果来强化对小学生的数学练习。实际上,小学数学练习环节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有着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对数学新课的知识进行必要的补充与不断的延伸。应该说,获得教学模式可以让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与概念形成一个较为初步的认识,即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子书包来对数学知识进行巩固与复习,让小学生通过一定的数学练习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把握,真正透彻地应用数学概念。此外,它还可以引导小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学习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完善。
2小学数学学科电子书包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方法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电子书包的测评结果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电子书包能够及时反馈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那么,这就有利于数学教师对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情况的实时测评与跟踪。这也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应该根据电子书包给出的相关测评结果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尤其是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动态性调整,对少部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小学生可以在电子书包的及时反馈系统下获得更为个性化的数学学习,有利于减少不同学生间的学习差距,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利用电子书包来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学习电子书包作为一种新型的移动教学终端平台,它有着跨越时空的独特优势。但是,由于其在我国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学校对于它的应用也只是局限在教室内部,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作为无限网络连接的移动终端的功能。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把电子书包的多种功能进行最大化的利用,让其把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进行课内与课外的有效连接,让学生采取个性化且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当然,还应该对电子书包的各项功能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更新,让其成为一个更为高效的数学教学辅助工具。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采取与电子书包相匹配的课堂使用与管理策略虽然说电子书包可以引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但是一些学生过于专注于电子书包这样的新型电子产品,反而分散了他们的学习注意力。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制定并严格实行电子书包的课堂使用制度,经常性地提醒并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电子书包创设的真实教学情境真正引领小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数学学习,避免出现小学生过于沉浸于电子书包平台中的不良学习状况。当然,数学教师也应该提醒小学生在应用电子书包时不必紧张或乱答。此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该把教师板书同步给学生,并重视资源、电子书、搜索、反馈、诊断报告、补救教学等六个教学要素的合理应用,真正让电子书包成为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得力助手。
小学数学论文8
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教师的教,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学,重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与个性的发展。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数学课应是活动课,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由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变为“师生互教互学”。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性。提高课堂的互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参与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要提高数学课堂的互动性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你不可能指望一个厌恶你的人或害怕你,对你唯唯喏喏有恐惧感的人来与你友好合作,愉快地交流。”初中生的逆反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等异常心理常常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心理距离,态度分歧,兴趣背离。教师也就很难真正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进行教学,学生也很难给予教师以积极配合,有计划、有目的、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交互自然也就无法实现。要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需要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感情融洽,关系协调,冲突较少,心理距离小。
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人际交往互动、情感交流、思维碰撞、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的过程。而交往是这个过程的支持系统。学生自主活动与人际合作需要相互支持,平时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间相互团结、友好关系,有利于教师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使其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大胆地猜想、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需要教师公平、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嫉妒心理。在学生有困难时,教师要主动地倾力相助,细心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异常言行,及时与学生谈心。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敌意与戒备心理,化解同学间的小矛盾。要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崇高的人格魅力、班集体的温暖,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
培养良好人际交往关系的方法:
1、心怀与人为善,友好相处的愿望。要让老师、同学都感受到你的善和诚意。
2、消除偏见和成见。对老师、同学有偏见和成见时,要时常自己摆脱其影响,并且逐渐会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对方,多想想对方好的方面。多开展师生交流会、集体活动,也能很好地拉近师生距离,消除误会。
3、认真倾听。即或有不同的意见,或使你感到恼火,也要克制忍耐听到底,然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反驳须有分寸,有礼貌。
4、如果发生争吵,先冷静几分钟,然后经过友好地辩论,迅速了结,不存积怨。课堂上学生不服时,最好让其课后到办公室再勾通。
5、保持善意的幽默气氛,面带微笑。切忌当众挖苦、贬低或嘲笑对方。
二、创设好的数学问题、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猜想、类比、推断等探索性和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意义。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等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指导学生善问。为此,应在课堂上给学生适当地点拨、示范,指导学生提问的方向和思考问题的途径。教给学生正确的质疑方法。在教学设计上,应多给学生一此探索、猜测的空间,逐步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由于创新源于问题,问题生于情境,要使学生能提出好的问题,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来启发学生思考。
所谓数学情境,就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从它提供的信息,通过联想、想象和反思,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其表现为对新知识的渴求,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对数学的热爱等。
数学情境的创设,其素材可以源于生活,源于数学本身,还可以源于其它相关学科。在此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呈现刺激性的数学材料信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产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离开了数学情境的创设,数学问题的产生就失去了肥沃的土壤。因此,创设数学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合作学习的欲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创新思维。
数学情境的创设不要脱离课堂教学目标,要围绕既定的数学知识点,恰当处理“复杂的情境”。
数学情境的创设要具有科学性、探究性、趣味性和发展性。
数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思维发展的实际。
数学情境的创设应与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数学情境的创设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三、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数学课应是活动课,通过多开展数学活动,丰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树立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数学课应尽量为学生创设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能交流地学习数学和学习数学地交流。其中后者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学生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要内化数学语言,并学习用其反映自己的思考,将语言与思考逻辑地连接于数学世界,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数学课应尽量创设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
在小组数学活动中,学生获得的不只是知识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方法等。课堂互动的成败,关键要看教师是否敢放手,是否会引导。首先教师要敢于放手。刚开始开展数学活动时,学生会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探索,不知如何表达、交流,课堂秩序有时较混乱。但教师要把“眼光放长远些”。要敢于放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自由探索、自由讨论、猜想。同时,要把活动的目的与要求明确地告诉学生,使学生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使课堂互动性更有效。要防止“放羊式”让学生漫无目的地活动。诚然,有时学生的探索与讨论很费时费力,甚至做无用功。这时教师要有耐心,并进行适当的点拨与指导。启而不发时千万不能着急,乱了阵脚,更不能骂学生笨。注意点拨要适当,不能代替学生思考,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学生才会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我在数学课上常采用“组内合作交流”和“组与组之间竞争交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数学地表达,学会质疑,质疑教材,质疑同学,互问互答,鼓励学生超越老师。尽量多创设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参与合作交流,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在数学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想、类比、推断、归纳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不仅在用自己的脑子思考,更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师不能越俎代疱。如在学《数据的收集与描述》时,我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分别去调查本班或其他班同学的身高、体重、年龄、视力情况、某科考试成绩,自已近三年来学习成绩的变化等等。然后让各小组绘成某种统计图。因为学生在学自己身边的事,在做自己的事,所以很感兴趣,做得也很快,学得也很轻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性越强,互动性越高,学生学习效率也越高,教师上课也越轻松。所以在数学课堂中,尽量让学生多用手操作,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想,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调查”,强调“探究”,强调“经历”。
四、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使学生乐学、勤学。
我在数学课堂上经常采用“随机抽点”、“举手发言”和“小组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实行给每个人加分,每个组加分的方法,一天一小结,一周一总结。每周评3名学习积极份子,1-3名进步星,一个优秀组。及时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同时也要鼓励大部分学生。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在数学课堂中,巧妙地运用激励性语言,撩拨学生上进心和创新的欲望。尽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书本的质疑,敢于指出老师的错误。要相信任何一个学生都可变得更好,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激励每一位学生,使其进步。切记“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要激励学生,还要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帮助其树立理想,增强信心;要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消除挫折感;让学生学会“避已之短,扬已之长”。塑造好学生健康的人格,才有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更好地互动。
小学数学论文9
一、问题现状
现状一:作业形式单一,缺乏操作性。目前的作业本类型有同步探究、补充习题、课堂作业本三种。以基础练习为主:形式基本是口算、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缺乏数学阅读、数学审美、动手操作、撰写数学日记等综合实践性作业。
现状二:反馈形式单一,教师以作业批改为主。作业反馈形式单一表现在批改符号单一、缺乏激励性语言。对开放性的、动手操作性的作业,缺少反馈评价。
现状三:形成恶性循环,作业正确率不高。学生的数学作业量大,形式单一,对他们来讲缺乏挑战性,感觉作业枯燥乏味。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只求写完,至于审题习惯、书写习惯、验证习惯等没有得到培养和提高。一旦形成这种恶性循环,作业的正确率就不高了。
造成这些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少相关的数学课程理论学习,把教学设计重心全放在课堂教学上,忽略了对作业的精心设计,作业设计在教师教学设计中还属于一片空白。这都说明教师缺少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忽视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处理好作业数量与作业质量、作业内容与作业形式、作业结构与作业效益的关系,使作业成为一种有目的、高效的活动。怎样设计出有效的作业这个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基于此,我们提出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
二、什么是有效作业
就作业本身来说:有针对性(针对课堂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层次性(难易层次),多样性(基础题、应用题、思考题、知识阅读、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数学日记、口述、小作品)。就学生来说:有效作业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能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的',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可操作性。充分考虑学生基础差异,不造成学生负担的(适量的、适时的)作业。就教师来说:有效作业是学生完成的作业速度快,质量高。就小学数学学科特点来说:有效作业应体现数学学科的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
三、设计出有效作业的途径
1作业设计
⑴建立以备课组为单位的作业设计小组。⑵教师根据每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符合知识建构原理的练习。⑶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规律,设计适量、适时的作业。低段以操作性作业为主,书面作业为辅。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中段高段作业书面作业和实践应用作业相结合,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适时的作业。根据遗忘规律,老师布置的作业一般应与当天的教学内容相关。⑷参照《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设计出有层次的作业。⑸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设计出生活中的应用性作业。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其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学生自己设计作业。⑺激发学生兴趣的作业练习。创设情景:整篇作业设计成一个情景或闯关活动。数学作业与游戏结合,数学作业与美术结合。游戏和美术都是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⑻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练习效率。运用多媒体进行分层练习,增强训练密度(时间短,效率高)。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设计练习,省去教师板书和学生书写的时间,能在较短时间内向深度、广度伸展,练习容量大大增加,生动有趣地巩固了新知。运用多媒体完成作业,对于某些抽象的练习内容,可以进行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演示,起到了点拨、疏导的作用,使学生一目了然。
2作业反馈设计
优化批改符号,保护学生自尊心。我们普遍存在的批改方式,如:星级、年月日等,这样单一的评价,让学生对自己好的地方得不到赏识,不足的地方得不到改进,我们可以先将这个符号换一换,比如用圈△。评语评价,从批改走向对话。写上老师的赞赏、感受、鼓励、教诲、批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写上学习的感受以及对老师想说的话,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评价以鼓励和建议为主。
评价形式多样化。面改和教师批改结合。适时也可以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小组评价等评价方式相结合。评价标准多元化。我们面对的学生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更没有相同的智力,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反映在作业活动中,不管学生如何努力,他们都将做出水平各异的作业来。我们在评价学生作业的时候,就应该实行评价标准多元化。同样一道题,一位学生完全做对。一位学生解题思路是对的,计算有错,比起之前的作业算是进步,那后者的作业也应该给予一定的肯定。
四、总结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需要老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在教育现实情景中去发现、研究和解决学校自身遇到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学生作业低效的问题。教师不再是单纯地布置作业让学生低效地巩固知识,教师参与研究设计高效作业,并进行反思。作业设计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
小学数学论文10
1.情景教学法的特点
1.1寓教于乐
情景教学法很多都是通过游戏、生活情景等形式进行展现,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积极性高。教师通过将要传授的知识放在游戏中,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就学到了教师要重点讲授的知识。寓教于乐是情景教学法最重要的特点,通过玩的方式进行学习,将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学生很容易接受。
1.2形象逼真
情景教学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形象逼真。教师在设计情景之前对学生都有很好的调查了解,对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也有明确的认识,然后教师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引入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契合的情景,引起学生心理共鸣。学生在形象逼真的环境中更愿意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学习效果较好。
1.3情感真切
情景教学的直接目标就是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容易的学习和理解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情景教学法多通过营造熟悉的`情景或者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营造多彩、有趣的环境触动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的进入学习的状态。
2.情景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引用学生生活实例
情景教学法与小学数学的结合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首先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小学数学教师要与时俱进,摒弃应试教育的简单填鸭式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短时间内强迫学生接受大量抽象数学知识,学生对于学到的知识只会做题不会应用,灵活性差。情景教学法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坚持新课标的以人为本教学宗旨,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明确教学目标。其次,数学教师应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理解讲授的知识。数学教师以人为本,采用体验式教学,创设生活情景,从实际出现,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然后根据应用实例为切入点,传授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技能,扩大数学知识应用范围。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同时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口算的“凑十法”为例进行解释。小学数学口算经常用到凑十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常常忘记,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教授低年级学生9+4问题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准备两个果篮,一个里面放9个桃子,另外一个放4个苹果。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做才能一眼看出两个篮子里桃子的总数。数学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大家想办法,总有一组会提出:将放有4个桃子篮子里的1个桃子放到有9个桃子的篮子,此时两个篮子的桃子数量分别为10个与3个,所以总共有13个。此时数学教师可以表扬一下这名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学会了“凑十法”,可谓一举多得。
2.2适当加入游戏,增加课堂趣味性
小学数学情景教学要多加入游戏环节,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数学传统教学一般以老师为中心,教师作为整个课堂的核心人物主导整个课程的进程安排和教学方式安排,存在很强的格式化性,只要按照传统格式就能上课,应试性很强,教学效果差。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可以将学生的天性“玩”考虑到教学中来。小学生年龄较小,天性爱玩,所以如果能将数学学习放到玩中进行,符合小学生的需要,真正实现学习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结合。比如,在教学生认识、掌握数字时可以将报数游戏引入其中。小学生识数是最基础的知识,只有能正确识数才能学好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师组织大家玩报数游戏,教师首先说一个10以内数字比如数字2,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学号顺序以此说出2的倍数,说错的学生采取小惩罚比如在讲台唱歌、跳舞。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数学教学过程,在游戏中学习,寓教于乐。
2.3创造多元化的学习情景
数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注重多元化与实践性。比如高年级学生数学教材中出现土地宽、长、面积、亩等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真切的理解这些概念,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土地丈量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然后逐渐在生活中养成以数学眼光看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并且能够将一些简单问题数学化。
2.4挖掘数学魅力,吸引学生学习
课堂上教师为了吸引学生学习,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可以提前对将要讲授的课程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深层挖掘数学魅力所在,在课堂上通过适当形式表现出来以吸引学生眼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多做很多工作,真正遵循新课标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努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比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纸上画圆并将其16等分,将16个近似等腰三角形进行拼凑可以出现一个长方形,此时圆的面积变得很容易取得。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自己先发现数学的奥妙,再用以吸引学生。
3.结语
数学无处不在,这为小学数学教学与情景教学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本文通过对情景教学法的概念、特点进行概述,简单了解了情景教学法的基本含义,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小学数学与情景教学法的结合使用,发现了其中的一些规律和特点,并且也为小学数学教师使用情景教学法提供了一些意见与建议,希望能为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小学数学论文11
一、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教育均衡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尤其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需要实现区域教育层面的均衡发展,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数学教学活动,实现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数学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然,实现均衡发展包括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对某一特定群体,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即教好每个学生,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这是实现区域资源均衡发展的具体目标和现实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人人平等,作为全民义务接受教育的基础教育必须公平,而当前边远地区的农村、牧区由于条件限制,仍然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象,短期内要提高学校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不太现实,只有运用信息技术,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优质教育,才能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从学生未来成长的角度考虑,新时代的人才需要充分享受新技术带来的方便,需要接受更丰富而广阔的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益对所有社会成员都应该均等,信息化应用的不均衡是区域教育资源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的差距拉大,学校与学校之间信息化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最终导致学生个体信息素养的差距,这是实施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当今竞争日趋剧烈的信息社会中,人人都有获得信息的平等机会,信息技术的.优势是没有时空的限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另外,每个学生都能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信息技术自主地选择学习时间和空间,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与相应的学习内容,无需关心这些教育教学资源来自何方。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已将每个学生的发展和他所面临的接受教育问题,客观地置身于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有了充分享受和选择的机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发展,已经成为贯穿教育事业发展全过程的基本问题。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在促进教育资源向优质化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切实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城镇优质学校资源优势,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课程内容和方法与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实施乡村等薄弱学校的信息化改造工程,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开展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的重组、整合工作,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不断推进教育事业发展。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大力支持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农村学校图书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多媒体设施建设。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效率和主动性。积极推进校园网和教育局域网建设,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区域资源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在把信息技术运用于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构建与教学内容相适宜的教学情境,丰富了传统意义上的呆板单调教学方法。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把传授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能力统一起来,使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一些基层教师存在认识误区,教学实践中存在盲目追求新媒体的现象,原本用低档次电教媒体就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却刻意使用高档媒体,其目的似乎不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所以特别要注意信息技术使用的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建议将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相结合,相促进,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应用应该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宜的教学情境,配以声音等动态画面,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语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促进了传统数学教学方式的改变,能够促进区域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实现先进教学技术共享。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法,通过信息技术整合各种教学方法,有效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使教学形式更灵活生动,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增强。信息技术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更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先进的区域教育资源得到共享,有效推进了边远地区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突破了区域的限制。
小学数学论文12
一、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探究式学习被少数成员主导
探究式学习通常采用的是组间异质的方式,将知识水平、言语表达、质疑程度等表现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配,形成探究小组,目的是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但是在实践中因为中小学成绩因素的影响,探究式学习常常被少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主导。例如,“几和第几”的学习中,教师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分为三个探究问题:第一,“几”的数学含义;第二,“第几”的数学含义;第三,举例说明“几和第几”;第四,在小组间开展“几和第几”的练习。以第一个问题为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总结含义,即回忆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过几,举出十个例子,分别说出具体例子中“几”的含义,探究小组由8个成员组成,但是在小组发言中只有3名小组成员发言,即使其他成员有相对应的补充,也都被这3名成员予以否定,在该小组的展示中,也只是由这3名成员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其他成员要么没有展示,要么是根据3名主成员的安排,进行一些简单问题的回答,或者是读数学含义。这样的探究式学习成为少数学生展示和讨论的舞台,没有成为促进小组内每一个成员发言和能力发展的机会,这是与探究式学习的精神相悖的。
(二)探究式学习没有发挥教师的促进作用
探究式学习不仅需要与同伴进行交流,而且也需要教师发挥促进作用。在实践中,可以看到教师将小组学习的任务布置给小组后,便开始自己看教案,或者在小组间随意走动,等待小组合作的结束。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新知识都能通过生生交流解决,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疑惑时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间交流规则的遵守需要教师的监督。例如,在“通分”第一课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通分是需要把不同分数的分母用相同的分母表示的内涵”能够理解,但是学生在找公倍数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以及对于最小公倍数如何确定存在疑难,通过学生间的探究并不能完全解决,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已有知识进行讲解和说明,提升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
二、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组织探究教学的内容
小学数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第一部分是要求学生识记的概念的内容,例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以及球的认识,这是学生结合实物可以掌握物体的基本特征,并在生活中进行辨识,这部分内容没有思维分析和理解的难点,只需要学生借助实物进行认识,不需要以探究教学的方式开展。第二部分是需要补充大量逻辑知识,或者需要超越学生年龄特征的数学分析能力才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例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个过程中需要联系学生之前关于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更为重要的是涉及进位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在学习阶段,教师应该为学生示范做出标准作答的步骤,引导学生按步进行计算。对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说,探究进位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会造成许多解题错误,影响学生规范解题习惯的养成,这些内容还是以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比较适合。第三部分是要求学生理解的一些教学内容,例如,在“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过程中,交换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是熟悉的,而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也是比较简单的,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结合已有的知识就可以解决,像这样的知识的课堂教学可以探究教学的形式开展,一些知识的扩展式练习中,例如,“钟表”的认识,这个知识学生在学习后知道了识别的方法,但是要真正认识时间,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学习,进行不断的练习和训练。
(二)合理组织探究式学习的形式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探究式学习都是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展示以及教师的指导组成,这种形式的探究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的客体向主动学习、主动探究转化,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内容学生都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来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教师在有限教学时间内的少量内容的补充并不能充分地解决问题。因此,我提出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整节课探究学习与课程内容局部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保证教学深度和学生探究学习的黄金点。例如,“角的度量”的学习,不仅需要教师通过对角的度量的方法进行示范和讲解,而且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学习,利用同伴的力量纠正自己的度量错误,掌握正确的度量方法,这样的内容应该以局部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促进学习的有效性。对于在加法交换律教学基础上的乘法交换律,则可以完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开展整节课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融会贯通的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的提高。
小学数学论文13
根据当今国内教育形势发展的需求,国家相关教育部门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为适应时代需要和实现初中素质教育教学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实验工作渐渐地逐步进行了科学、有效的实施,并将在此基础上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教学过程是有效地实施课程的基本方式所体现。就数学教学过程而言,从教学过程来看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进行相应的探讨,尤其是初中数学高效率的教学过程,对于实施新课程,有效推动素质教育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其高效率体现在传授知识的有效性、学生模仿老师做题的快速性和准确性,对付考试的灵巧性。本人认为,新课程理念下高效率的教学过程不仅是有效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统一协调的过程,是在最少的时间里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有效提升的過程。如何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过程的高效率呢?本人就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得出了以下研究成果和结论。
一.对学生实施有效知识教育、科学规范的研究数学新课程
教材曾经简单、单一的一度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按教学大纲传授教材内容就可以了。然而,现如今初中数学教材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改动,就连课程体系都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对所有教师与学生来讲意义是不同的。而且就数学本身而言,数学学习中的“再发现”比其它学科难。所以需要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重新有效地研究新课程,重组、活化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发展需要。
二.师生密切配合,提升数学教学创造性
如何正确处理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是长期以来教学理论届长期议论的话题,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钻研的问题。以前的教育学者总是把教师摆在中心位置,过分声明教师的主体地位和领导作用;现在的实用型学者则把学生摆在中心位置,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其实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以老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都要遵循学围绕教转的原则,实际上,教学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效果。
三.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觉体验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育把教育目标单一地理解成是传授专业知识与训练学科技能,如此一来学生课堂的一切尽在教师掌握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往往因此而被泯灭、无法真正的发挥出创造性和应有的情感性。这也成了往届初中生在考试过程中出现了高分低能的原因。新课程强调把“思考还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的丰富、生动的思考、探索过程,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培养和锻炼数学思维能力,获得积极地情绪生活和愉悦的情感体验,提高综合素质。
四.在新授中有效发辉学生潜力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生知识拓展,认知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第二个阶段是学生数学学习素质的提高。第三个阶段是学生的应用、创造、发现等综合能力的发展。我国不少数学教师只重视理论却忽视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新课程数学教材中出现了很多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要转变旧观念,在实际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对于学生的创造和发现能力的培养,不能停滞不前。新课程中,出现了研究性课题,这些对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老师克服惰性心理、积极钻研教材,将一些新颖的生动的生活实例带入课堂新授部分,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自我提问、集体解答,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进而让学生对每一堂新授课都有不一样的深刻记忆,从根本上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运用。
五.对学生实施德育、智育、美育,促进身心协调发展
结合数学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初中数学教材中如勾股定理、杨辉三角等都是反映爱国情怀的典型例子。教师应紧抓这些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今数学家的事迹以及他们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从教材内容看,数学体系中常见的如: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方程与不等式,通过讲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对事物间存在的联系转化等观点。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结合数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性、顽强性、创造性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现如今科技对人类的要求更高,需要学生具备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鼓励学生扎扎实实地系统学习知识。同时,通过几何证明题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独立思考以及严谨、有条不紊的科学态度。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美育是以人为对象和载体,体现了“育人”功能与目的内在统一。
数学理论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方法、数学结论的奇异性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可以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美感,使之形成对数学科学的爱好,能够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动机,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也能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事求是,联系实际,善于引导,就能行之有效地进行德、智、体、美全方位渗透。
小学数学论文14
=100.48(平方分米)
又如,以上教材第40页例2,一堆煤近似圆锥体,底面周长18.84米,高1.8米,准备用载重5吨的车来运。一次运走这堆煤,需要多少辆车?(1立方米煤重1.4吨)。教材采用三步分步式计算,共有四次乘法、两次除法计算,麻烦不说,准确率可想而知。在学生获取题目信息,理解题意,明确解题步骤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式计算较为简便,且π以外的乘除法都先计算(在只有乘除法的算式中这样计算是符合运算规律的),最后再求关于π的值,学生都会做得心应手:
3.14×(18.84÷3.14÷2)2×1.8×(1/3)×1.4÷5
=3.14×(9×0.6×1.4÷5)
=3.14×1.512
=4.74768
≈5(辆)(这里采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强化,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动力明显增强,计算准确率大大提高,使这部分内容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论文2: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深入实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地获取知识,自主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变得尤为重要。
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从教学某种程度说,如果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教学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学生发现事物并进行探索,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思维活动才积极有效,学习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拥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氛围外,更重要的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过程,谈谈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鼓励学生大胆猜测、验证,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猜想、实践、类推等实践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初步形成评讲与反思的意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整数除以分数》时,我首先让学生在学习分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猜测,尝试完成计算,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后让学生选择已有的学习方法进行验证。例如将分数化成小数计算,或者利用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等方法验证。是学生明白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和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一样,都是乘除数的倒数。学生在这种体验中,对数学知识的奥妙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再通过算理的揭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更加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得到发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能容易调动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使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
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同学们,你们发现近年来咱们家乡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你长大后打算为家乡的变化做哪些贡献呢?
如果我们要把街道环境进行绿化,使它更加美丽。打算把绿化的工程进行招标,应聘单位有三个,他们都承诺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但甲工程队单独完成任务需要10天,乙工程队单独完成任务需要15天,丙工程队单独完成任务需要18天。(1)你选择哪个施工队?为什么?(2)为了加快完成速度,你又该怎么选择?
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相反,小学生特有的性格特点能有效地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极大提高,主动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三.重视实验操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许多知识是通过实验、操作,在观察和总结的基础上得到的。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节省时间”,忽略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即使学生在教师的操作演示下掌握了知识,我想那种获取知识的印象也是非常模糊地,它经不起时间的推敲。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践操作,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知识。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提高,同时也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学生通过对圆的认识,了解圆的周长也直径有关系。到底圆的周长也直径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我直接给学生演示得出结论,或者直接给学生说出来,通过练习,学生也能了解。但这种学习可谓是“填鸭式”教学。学生不明白为什么,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显得空洞。我在教学中,让各个学习小组准备大小不同的的圆形,通过学习小组合作操作、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是学生明白:圆无论大小,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充分肯定学生探究成果,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印象深刻,形成学生对自主学习数学成功的自豪感,同时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很大程度受到情感的支配。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尝试多样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论文3:小学数学好课的评价标准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能力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学困生更如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这些课在平时的听课活动和观摩教学中并不少见,其中有些课甚至还被评为好课。众所周知,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如果不对好课的标准进行重新认识,势必会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堂小学数学好课的评价标准。
“一个都不少”——面向全体学生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在活动中学数学”——关注学习过程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引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具体说,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学习的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贝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从而为新知学习提供认知固定点,提高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的可利用性;应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维果茨基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应突出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在比较中发现矛盾,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为学习新知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决不去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决不替他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决不代他讲。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注重学用结合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业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少专家指出,数学教学不能“掐头去尾烧中段”,要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自《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一方面,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统计知识及一些应用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另一方面,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因此,教师应处理
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注重学用结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应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式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小学数学论文15
一、培养学生课堂自主提问能力的重要意义
小学中年级的数学教学是小学生从数字向数学概念转变为主的,这一时期的数学学习对小学生数学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就是培养学生的课堂自主提问能力。可以说,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自主提问,是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和学习的具体表现。这也从侧面体现出小学中年级学生课堂自主提问能力培养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可以促进其学习,所以,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也是保证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而且,小学数学课对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具体表现就是学生对课堂问题的不同见解与不同思维,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了解并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呢?首先要鼓励学生的课堂自主提问。小学生的课堂自主提问是教师了解和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提问,从某些方面来说打破了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实现了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的角色转换。这种学习方法将会越来越受重视,更加会逐步应用于不同的学校之中。所以,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课堂自主提问能力是我国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起点。
二、培养小学生课堂自主提问能力的具体方法
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提问就是学生主动求知的具体表现,这种表现主要来源于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也就是说,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课堂自主提问能力的方式就是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始的。笔者认为,对小学中年级学生课堂自主提问的培养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运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景教学是很多学科教育的重要研究方法,因为情景教学能够将学生所学知识通过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的实施方案就是以角色扮演或者情景引入等方法让学生们以表演的形式接触所学知识,是寓教于乐的代表做法之一。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以集体教学为主,更加强调的是知识的正确性与知识的传授,并没有真正做到与小学生的沟通。这样的`做法无疑会让小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这不仅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反而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根据许多心理学家对小学生心理的研究发现,只有与同龄心理极为接近的教育方式才能受到小学生的认同与接受。而情景教学能够有效地调动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课堂自主提问能力。
(二)培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理念,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
尊师重教的传统思想导致很多学生对教师的感情只有敬畏,所以如果不能消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就无法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课堂提问。要消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主要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合理沟通以及教师对教学办法的改变,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要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引导学生领略数学的精彩。只有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被激起,才能真正提升课堂自主提问能力。
(三)结合实际问题,增强小学生对数学实际应用的好奇心
在小学生理解了数学的一些抽象概念后,教师可以利用实际生活的一些有意思的案例让小学生们知道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其具体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且,先由教师带领将数学内容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再由小学生自己结合实际想出一些案例,这对学生的思维发散会起到推动作用,也为小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措施。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主提问,因为小学生的自主提问说明学生对所讲内容有了独立的思考和想法。数学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并总结教学经验,为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提问能力而努力,以便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论文07-15
小学数学论文07-15
小学数学论文11-23
浅谈小学数学论文12-04
小学数学论文(推荐)07-05
浅谈小学数学论文06-07
【实用】小学数学论文07-04
小学数学论文【实用】07-21
浅谈小学数学论文01-01
【必备】小学数学论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