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土木工程中本衔接课程体系创建

时间:2024-10-21 22:26:38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校土木工程中本衔接课程体系创建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土木工程蓬勃发展,对其专业的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和发展。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高校土木工程中本衔接课程体系创建

  摘要:以一所地方普通高校领衔主持的土木工程专业中职与本科衔接教育项目为例,用SWOT法分析高校在与中职联合招生、分段培养过程中早期介入的可行性,探讨基于高校早期介入整合“中职—高校—企业”三方资源,构建兼顾分段独立性和一贯整体性的中本衔接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本科;中职;中本衔接;早期介入;衔接课程体系

  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高层次化发展需求,一种“中职—应用型本科”衔接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部分省市推行试点。鉴于以往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中突显的教学衔接认识不够,课程内容重复率高,培养目标达成度低等问题[1],如何在中本衔接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分段培养、无缝衔接,构建兼顾分段独立性和一贯整体性的衔接课程体系,成为项目实施者关注的问题。本文以一所地方普通高校领衔主持的土木工程专业中本衔接教育项目为例,分析高校在该项目中早期介入的可行性及构建一体化衔接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中本衔接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

  中本衔接教育项目中,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达到一定转段条件后,升入高校完成4年本科学习[2]。这既不同于一般四年制的普通本科,也不同于专科层次的职教,而是开展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分段一贯制培养。案例高校领衔主持的土木工程专业中本衔接项目以培养建设行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为目标,推行回归工程的教育理念:通过联合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强化企业学习和工程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思维及工程管理能力。该培养目标定位要求本科院校领衔的课程体系建设既能针对对口单招因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素养欠缺而影响本科阶段学习的状况,又能顾及中本衔接项目中学生主要以升本为目标的情况,协调好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文化基础知识学习和素养培养,实现有效衔接。一是课程设置衔接。由浅入深,从主导职业概念建立的中职课程,过渡到鼓励专业实践和创新的本科课程。二是课程内容衔接。具有逻辑性和整合性的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避免中职和本科课程内容的重复,并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三是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开展中级培训,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本科阶段开展高级(技师)培训,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二、中本衔接项目中高校早期介入的SWOT分析

  高校早期介入,是指中本衔接项目培养对象尚处于转段之前(即其日常教学和管理由中职负责),高校就参与人才培养的规划、设计,还参与对培养对象的实质性指导。此处引入管理学中的动态分析法(简称SWOT)分析高校早期介入中本衔接项目的可行性。该方法通过调查研究对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依照矩阵形式排列起来,然后运用系统分析法进行剖析、研究各因素,从而寻求相应的结论[3]。

  (一)优势与劣势

  高校早期介入的优势是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分段教学的一贯整体性,防止培养目标定位不清,课程设置重复,资源浪费的恶果。高校在施教三方(中职、高校、企业)中具有纽带作用:可以利用自身与行业结合的紧密性,更好地了解行业和企业需求,明确项目一体化培养的目标;根据培养目标提出转段要求,完善衔接课程设置;可以利用自身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实践实训平台、科研平台(与企业共建)为项目实施提供有效资源保障,实现多方资源的整合。高校早期介入的劣势是可能会影响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高校提前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引路,一方面会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重视度;另一方面,也易使学生忽视非专业类的文化课学习,致使“急功近利”的现象蔓延。例如,高校为中职生开设的专业导论、力学讲座、专业人生初步规划等,对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期的学生总体上是有益的,但如有学生形成“非专业无用论”的极端认识,他们就会忽视非专业类的文化课学习,影响自身知识面的拓展,甚至是世界观的完善。

  (二)机遇与挑战

  2.1地方普通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为高校早期介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门进一步发文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要求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4]应用型大学转型思路恰巧与中本衔接项目的培养思路相吻合,为地方普通高校参与项目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外部条件。高校的早期介入需要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在项目初期,施教三方中职、高校、企业在项目中收益不平衡。

  2.2中职作为早期受益者(生源扩大、声誉提高)必定愿意全身心投入,而作为长远受益方的高校和企业则易出现懈怠情绪。特别是社会原有的对高校与高校教师的评价模式,使高校和高校教师惯性地重研究项目、学术论文和科研奖项,对于超前越界参与中职阶段学生的教学积极性较低。因此,中本衔接项目必须尽可能实现预期目标,获得社会认可,让社会从另一方面认识到高校和高校教师的价值,支持高校参与,推动高校早期介入。

  三、基于高校早期介入构建中本衔接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SWOT分析为基础,结合案例高校中本衔接项目实施情况,探讨基于高校早期介入构建中本衔接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自主出击策略

  自主出击策略,即倡导高校主动前往有竞争力的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和自我推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企业定向、甚至订单培养急需人才。案例高校利用自身在地方行业中的影响,自主出击开发目标合作企业,化被动为主动,对企业为员工培训的支付意愿开展调查,掌握地方行业动向和开展定向或订单式培养必要的经济数据,制定可行的联合培养方案;锁定目标企业,主动联系,推广联合培养计划,快速试点合作后,过滤掉流于纸面的合作企业,培养一批优质合作办学企业和校外实习基地,稳定后不再拼命找合作企业,对深度合作企业周期性主动建立联络,实现精准推广[5]。自主出击策略要求地方高校以探寻为地方和行业服务的切入点为己任,践行应用型本科依托特定行业,与市场产业行业和岗位群紧密联系,特色化发展的理念,推动中本衔接联合培养项目中各施教方的互动与合作[6]。案例高校与十多家企业合作,引进企业课程,聘请企业导师指导毕业设计,为企业遴选毕业生定岗实习,教学活动遵循适用性原则,教学内容接轨职业标准;联合企业建设土木工程专业国家级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省级实践教育中心和省级工程实训中心各1个;发挥企业育人优势,为合作企业定点岗位培养定向毕业生;为企业职工进行再培训,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在教学互动中把脉建筑业转型升级中的人才需求。

  (二)统筹优化策略

  统筹优化策略,即在项目实施中由施教三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统筹优化三方资源,有效兼顾三方利益。高校专业教师与中职教师、企业导师共同探讨企业及就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的现阶段需求及发展性需求,细化中职和本科两阶段各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制定以未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一体化培养方案。统一的规划和设计有利于中职毕业生成为有职业目标、学习动力的优质生源,职业需求导向的本科教育也可使企业省略或简化入职培训的过程,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统筹优化三方资源,包括提高实践实训平台利用率、教学资源的整合率。中本衔接项目中,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全面开展需要有良好的软、硬件支持,硬件即有完备的实验实训条件,软件即教师和学生要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案例高校早期介入,积极筹措社会资金建设领先于行业发展的实验实训基地,并将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作为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教师的工作量、学生的必修学分,以此引导学生自发组织,教师积极参与,从而充分利用软硬件设施,产出更多的成果,提高社会和地方行业的投资信心,进一步筹措社会资源对专业教学的投入。

  (三)跨界渗透策略

  3.1跨界渗透策略,即根据一体化培养目标和企业用人需求,施教三方共同参与构建衔接课程体系,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课程设置原则是,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课程厚基础、重应用、强实践,让学生建立职业概念;本科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课程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案例项目中英语、数学和语文等中职阶段必修课和力学、工程测量、土木工程制图等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均在高校早期介入后进行了有效衔接。

  3.2力学课程设置以数学学习程度进行切片,中职阶段建筑力学涉及的运动学、静力学及变形体力学初级部分均为中职数学(不含微积分)足以支撑的高度;本科阶段的力学教育都以高等数学为基础,经过非常短暂的知识点回顾,以中职初等建筑力学为起点进行刚体和变形体力学的继续学习。由于中职数学中三角函数内容的学习已经可以支撑工程测量和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所以中职阶段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为本科一年级阶段空出这两门专业基础课的课时。中职阶段的英语课程教学中,除去必须通过公共英语二级的考试(高校制定的转段要求中必要条件),增加了专业英语的学习。

  3.3中职阶段的语文教学增加了科技论文写作部分,增强学生专业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课程衔接遵循了课程教学内容难易度适度的原则,即避免因难度过大、内容过多造成畏难厌学情绪,又避免因难度过小、内容过少,养成懒散松懈的恶习。以高校早期介入参与的课程衔接有利于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避免中职和本科课程内容的重复,又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另外,高校从自身生源需求,实时反馈信息,便于中职对课程及时进行微调整,防止衔接固化,进一步完善课程衔接。跨界渗透推动高校在项目实施中的早期介入,有利于发挥高校人力资源和教学科研资源的优势。

  3.4利用高校优质“双师型”师资、资深教授和青年博士,为中职阶段教育提供职业导向、行业前沿等科普讲座,让学生在中职教育阶段就逐步形成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责任感;利用高校良好的实习实践基地为中职教育的工程实践教学提供便利,使学生较早地接受大学教育的熏陶;高校与中职和企业进行定期交流,设置中职奖学金、助学金,有利于增加学生归属感,也有利于各方教职人员的互动和互助。

  (四)多维度监控策略

  多维度监控策略,即倡导高校在项目全过程中参与过程考核和目标评估。对于一届学生长达七年的培养项目,其各阶段培养质量考核和最终培养对象质量评估不可或缺。在校学生为考核对象,毕业生为评估对象;考核的是学生学习水平,评估的是培养目标达成度。严格的过程考核能实时监测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水平;完备的目标评估,除了使参与方能系统地了解项目目标达成度,也能向社会展示项目成果和进展情况,社会认识高校和高校教师在现代职教项目中的价值。案例项目中,就中职阶段的考核,可根据高校主持制定的转段条件完善各类教学规定,课程考核方式集体讨论后经高校审定备案;严把考试质量关,坚持试卷审核制度,严格考试纪律;核心课程考核联合命题和判卷;教学检查中均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全面听取信息,及时反馈意见,提出改进方案,落实完善措施。本科阶段考核以“学士+准技师”的培养要求为依据,高校联合企业,多元化考核方式,鼓励学生以参加顶岗实习、校际交流工作坊、开放性实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社会职业技能考试等方式获得创新学分。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估,即对培养对象完成培养计划后是否符合“产业需求——行业标准——执业要求”的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才要求进行评估。高校作为发起者,或自主或通过第三方,在企业和行业中对往届毕业生进行培养目标达成度调查评估,评估标准是根据产业需求、行业标准、企业要求制定评估指标,并对指标进行可操作的细化;评估频次是定期普评和不定期抽评相结合。高校根据反馈结果调整在校学生的教学和考核方式,指导新一级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断完善一体化育人体系。

  四、展望

  本文中案例高校从立项之始即致力于通过早期介入构建中本衔接课程体系的策略研究,并不断尝试各种早期介入方式,并获得了一定成效。但鉴于试点时间还不长,项目研究对象的总量和批次还有限,后期研究还需跟进,继续研究如何通过高校的早期介入进一步优化衔接课程体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增加行业和企业对项目的认可度,扩大校企联合办学在项目中的覆盖面,发挥项目一体化育人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徐静镠,乔刚.中职与高职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1):8-10.

  [2]王运奇.中职与普通本科衔接“3+4”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12):141-144.

  [3]申彧.SWOT分析法的应用进展及展望[J].知识经济,2009(9):76.

  [4]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Z].教发[2015]7号,2015-10-21.

  [5]FenghuaZHAO,XianfangGUO,YunHE.TheStudyandPracticeofConstructingFeaturedSpecialtyBasedontheDoubleQualifiedTeacherandDoubleMentors[J].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2014(971-973).

  [6]潘懋元,车如山.特色型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4):11-14.

【高校土木工程中本衔接课程体系创建】相关文章:

高校书法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07-09

本量利分析方法在高校成本核算中的应用06-25

浅析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课程体系构建09-26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体系改革研究05-14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论文06-16

高校基础医学平台创建论文10-28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研究08-26

音乐表演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衔接论文07-30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改革10-19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课程体系的建构论文(精选10篇)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