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整体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思维方式 整体性 中国
论文摘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特点,探讨“天人合一”、“人文和合”为主体的整体思维方式渗透并影响、、自然科学等领域,对我国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对整体思维方式的合理性进行了辩证分析。
整体思维(或称系统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体,它表现为“天人合一”的认识观和“人文和合”的观。作为思维方式,它具有渗透性、继承性、稳定性等特征。中华习惯于把人类和万物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在对事物的认识上注重整体思维,讲究思维的全面性、整体性、综合性。这种整体性思维方式渗透于哲学、、、科学、、宗教等各个领域,贯穿于、、外交、生产以及一切日常生活的实践中,一代一代地被人们继承下来并使用着,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整体思维方式渗透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整体思维在中国发源很早,到《易经》成书时,已经有完整的阐述。《易经》通过卦画、卦的排列和卦爻辞所表现的整体思维到《吕氏春秋》一书里更加具体化。《吕氏春秋》对诸子百家的学说进行了综合构建了一个从内容到形式完备的整体思维系统。
1.1整体思维方式影响并贯穿于古代哲学的发展过程
思维方式与哲学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区别。哲学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思维方式包含面更广所起的作用更大。如果说哲学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及其变化规律进行,那么思维方式则有事物运动引导其变化的功能,具有动态性。概括地说,中国古代哲学是经历“道”一“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整体思维理论影响下完成的。辩证法关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阴阳互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等理论,都是在“道”的大系统下操作的。的“齐万物”、“吾忘我”的理论也是在“道”的大系统下运作的。宋代周敦颐从《易经》的理论框架出发,把宇宙的发生发展具体展开为由无极一太极一阴阳两仪一五行四时一无穷万物的系统,把宇宙的发生演化和结构结合起来,为宋代的形成奠定了本体论基础。张载进一步发展了庄子的形气转化学说,建立了“太虚即气”的自然观,并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对立统一作为社会规范的依据,以保持社会系统与天地系统的统一。朱熹综合前人的理论,用“理”字来概括它,他的“理”,不仅包含前人所论的“道”的内容,也包含具体人事的道理、规律等内容,这与《易传》中所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有较大的不同,可以说是“道”、“器”皆有“理”在其中。从整体思维的角度考察,宋代哲学发展到一个高峰。整体思维方式影响并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过程。
整体思维方式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哲学观点上,同时它也体现在中国人思考和认识问题的各个方面。
1.2整体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方面的影响
整体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方面发生的影响和作用,突出地表现在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淘汰了“诸子百家”中其他各家的学说,而以学说作为辅助。
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文化的空前活跃产生了诸子百家,儒、道只是其中两家,而当时墨家、法家曾显赫一时。为什么发展到后来只有儒、道两家为中华民族所认同,而儒家代表人物愈尊愈显,享以“至圣先师”之美誉而迄今不衰?这是因为儒、道两家学说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符合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儒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整套社会管理模式,使社会和谐地运转。儒家重人,道家重天,儒道对称互补成为个人修身和国家治理的杠杆。在当时,一个人如果投身现实则无法超越儒家的理论范围,如果脱身现实则突不破道家的思想领域。
墨家、法家的失败,在于它们的理论与传统的整体思维不相适应。墨子所主张的“兼爱”、“非攻”等观点,建立在直接的物质功利的基础上,偏重于人类生活的某一个方面,而不符合“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精神。法家主张以暴力治国,更重物质利益,强调争斗,在重“器”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儒、道两家都认识到重器的弊端,认为人的物质欲望使社会混乱,破坏社会平衡统一,所以都把天与人的和谐放在首位,重精神,轻形物,以维护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和谐。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从社会整体的管理出发,重视构成群体的个体的人。把社会的结构按等级组合,即天下、国、家、人,通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大关系使四大等级形成同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家、国、天下四者互为制约,互为因果。
在中国,人类与自然相统一的基础是在人之内,因而有“天道远,人道近”的说法,通过人道的探求从而认识天道,重视自我修养,即可完成平天下的大业:与西方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对立、冲突,追求个性独立、自由和解放有很大不同。
在按照等级同构的运作过程中,强调严格区分等级和关系的界限,使之在仁、义、礼、智、信等规范下和合起来。“和”是使人际关系在差别状态下互相制约,互相调节,达到整体上协调统一的理想状态。孟子提倡实行王道,推行仁政,就是为了追求社会的这种理想状态。儒家的社会管理模式,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一直被封建统治者所采用,成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
1.3整体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整体思维方式渗透到自然科学中,以学和农学最为普遍。
中以完整而独特的理论体系立于世界科学之列,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思维特色。中医学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把人体分成与阴阳对应的“象”,通过“象”的调治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而人体的阴阳与宇宙间所有有形和无形的物体都有着普遍的联系,阴阳互相依存、制约、转化,从而通过阴阳的调节改善整个生命机体的功能以恢复健康状态。中医学运用五行观念把作为整体的个人同自然联系起来,从时间和空间的多维结构中把握人体的变化,构成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形成“辩正施治”的主要特色,在中华科技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中国古代的农学,以朴素直观的方式考察农作物与生活环境、农作物相互之间的关系,这种特点无疑是受整体思维方式影响的。古代中国人首先认识到天时对农作物发育有决定性的影响,农作物的发芽、开花、结果、成熟的每一阶段,都与一定的季节有特殊的对应关系。要保证丰收,时序记录准确至关重要,这就导致了中国古代历法起源早,发展快,水平高。古人也很重视对地的考察。《尚书·禹贡》按土质肥瘠和地势高下分中国为九州,就是这种考察的结晶。中国古代农学把人的农事活动与天时、地宜密切结合起来,所谓“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寻找和创造农作物与天时地宜的最佳生态关系,这充分表现出“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
2理性地看待整体思维方式对中国的影响
思维方式是的产物,是在人们思维深处的积淀,足文化的基因。作为我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思维方式,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侵染和沉积,经融解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转化成了一种牢固的民族和行为模式。可以说,我们的先运用整体思维方式,在华文化诸领域都表现出惊人的智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中国科技在18世纪以前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优秀的成分是分不开的。
任何事物都有优长与不足两个方面。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特有风貌,它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步入近代,这种思维的局限性日渐显露。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过光彩夺目的一页,也给人们带来过无限的自豪,但在西方近代文化的挑战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应却显得无力。蕴涵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整体思维方式虽然包含一些积极而有价值的成分,但的确也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经过漫长的历史育化而成,其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中国古代和超常稳定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注重整体直观、崇尚天人和谐、注重想象顿悟、墨守中庸之道等思维定势。
整体思维方式强调观念的整体统一性,偏重于在宏观上把握世界,这种思维方式有其无法取代的优点和先进性。古代科学家对周期性的自然现象进行细密的观察和探索,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丰富的历法,发达的农业理论,著名的中医理论和实践,周密的社会管理系统,都是与整体思维方式的影响分不开的。在整体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各门学科创立的理论和方法,都具有自我完善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形成了中华民族的自足独立的精神,保持了中华文化的稳定而独立发展,同时也带有难以接受其他不同类型文化的弱点。整体思维方式在注重对事物进行概括综合的同时,忽视对客观对象做具体深入分析,忽略个体的丰富性与多元性,以至于得出的结论往往含糊笼统、大而空泛。
整体思维方式促使人们去探求人类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对立关系和相互影响,决定了传统科学注重横向联系,使古代科学家注重研究事物的动作方式和结构关系,偏重探索事物的形式联系,而轻视事物的内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当时分析技术和实验手段的欠缺,发现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客观规律,较早地发现了现代横向科学的基本原理,如今天的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协同论等学科,有不少与古代思想相吻合,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但是,以人和社会的实际需要的标准去研究自然现象,影响了各个不同学科的专门化,以致于中国科技到近代逐渐落后于西方。
整体思维方式重在人与自然的统一,因此,家把探索宇宙普遍规律作为首要任务,使得古代哲学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有很强的系统性。中华的宗教意识淡薄,也是因为古人在天人合一观的影响下,人与神趋向和谐的统一,都是大家庭的一员,上帝派天子统治人民,上帝如同祖先父母般地护佑百姓,不像西方神与人的关系是分开的、对立的,人对神要绝对服从,从而项礼膜拜。.中国本土所产生的道教也不过是眷恋人世追求长生的精神寄托,与佛教寄希望于来世的宗旨截然不同。佛教进入中国,也渐渐失去印度本土佛教的原有魔力,而形成具有中华特色的禅宗,摆脱了佛教修炼的繁琐形式而可顿悟成佛,使佛教世俗化,仍是受天人合一观影响的结果。
古代的发展,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模式,这种经济非常发达并历久不衰。中国人故土难离的观念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重农抑商的政策长期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以致形成经济落后的局面。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不仅将整个外在自然世界看作一个整体,而且认为整个人类社会与这一外在自然界也是一个彼此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即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与整个人类社会构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宇宙统一体。整体思维方式使人们建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观念,从而自觉地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平衡,站在今天的立场看,这种意识的超前性,证明了古人的智慧,对人类的发展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也为日后科技的发展做到尽可能减少破坏自然的程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系。如果按整体思维方式去审视中国古代辉煌的思想、、科技,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重整体轻个体、重综合轻分析的结果,而西方重个体、重分析而带来近代科技进步则实属必然。
我们若是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盲目崇祖,势必失去发展机遇,落后于西方高速发展的科学。1840年的y片战争,西方人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给中华民族的自满自足敲响了警钟;反之,轻易否定中华文化的传统,盲目崇洋,将会失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既没有理由骄傲自满,也没有理由自暴自弃。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东必将走向融合。东西方文化可以通过互存互补而共同创造发展的新局面。就中国实现现代化而言,必须在开放过程中吸收外来文化中优秀的东西,打破封闭性的平衡,在动态的非平衡状态中求得更大的平衡;同时对不足之处要进行补课,就思维方式而言,要尽量排除整体思维所形成的模糊性和笼统性,增强分析性,由重道转向重器的道路上来:对的优秀成分要加以改造以求升华,针对整体思维的特点,我们要采用分析的方法,对古代统合在整体思维方式下的、经济、文化(狭义的)、军事和科学技术各门学科的理论加以分离,使优秀成分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使整体结构中的个体有更多自由活动的空间,由优质的个体形成更优质的整体,这才是适合中国实际的新的发展道路。
3结束语
任何民族文化的主题都决定其特定的思维方式,相应的这种特定的思维方式也充分地凸显出该民族的文化主题。中国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观点与西方人有着很大的不同,具有东方文化的独特性。整体性思维与个体性思维分别是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中最基本、最突出的特征。整体思维方式渗透在中华文化和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认识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华文化各方面的内在联系以及特色和本质,从而有效地发展中华文化。文化现象的诸多问题,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去审视,可以找到解决的新途径。同时,认识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可以帮助我们采取科学的态度,做出正确的选择,扬长避短,完善和补充优秀的东西,为人类的发展服务。探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合理性进行辩证分析,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缺陷与不足进行理性思考,对今天弘扬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文化,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意义重大。
【浅谈整体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关文章:
浅谈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诗词英译的影响03-12
网络学习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11-27
关于中西文字的差异对思维方式的影响03-01
浅谈触键方式对钢琴音色变化的影响03-27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12-08
浅谈老庄哲学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影响03-23
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03-01
浅谈中国风影响下的洛可可风格02-25
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