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探析中国近代南方侨乡建筑的文化特征
毕业论文(graduation study),按一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探析中国近代南方侨乡建筑的文化特征,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文关键词:
近代 侨乡 建筑 建筑特色
论文摘要:
文章研究了中国近代南方侨乡建筑形成的多元复合背景,对建筑中所具有的时代变革性、地域性、民俗性相混合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认为中国近代南方侨乡建筑的复合性文化特征对当代的建筑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发。
引言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由于特殊的原因,中国南方许多地方出现了大量的出国和归国华侨,由此产生了很多著名的近代侨乡,如福建的闽南近代侨乡、广东的五邑近代侨乡、潮汕近代侨乡、梅州近代侨乡、云南红河县近代侨乡等。中国近代南方侨乡的文化背景具有多元复合性特点,由此产生的建筑也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
1、多元复合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近代南方侨乡建筑活动
中国近代南方许多地方兴起的侨乡文化是由外来殖民文化、本地传统地域文化以及华侨创造的民俗文化复合而成。这股文化具有多元复合性的特点。首先,它受到“外来殖民文化”的强烈影响。清末,为了谋生,南方侨乡的许多华人走出国门,有的到了东南亚国家,如,闽南、云南、潮汕、梅州的华侨;有的到了美洲和澳大利亚,如广东五邑的华侨。而在当时,这些国家大部分受到了欧洲殖民者的统治,其文化组成具有当地和欧洲入侵文化的混合特点,这体现在城市风貌、建筑风格、民俗风情、特点、模式,甚至人种等方面。后来,随着华侨返回故乡,这些具有混合特点的殖民文化传人了中国近代的南方侨乡,影响了侨乡的人们的生活。第2,中国近代南方侨乡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中国南方传统地域文化的传承。
近代以前的中国南方传统地域文化由南越古文化、南迁的中原文化、域外的舶来文化所混合形成,这些混合文化在近代外来“新”文化入侵的背景下继续传承下来,并且焕发出新活力。第3,中国近代南方华侨和侨眷在引入“外来文化”、传承传统地域文化的同时,并不是进行2者的简单叠加,而是附加了华侨和侨眷的新创造,这种新创造的结果是增加了一种新的文化组成——近代侨乡民俗文化。
在中国近代南方侨乡复合文化的背景下,建筑活动作为文化创造的一项重要组成,也得到繁荣发展。为了改变侨乡的传统建筑格局,弘扬侨乡本土建筑文化、以及实现华侨自身的价值,华侨们积极参与侨乡的建筑活动,以侨汇、、捐资等形式促进侨乡建筑活动的发展。他们兴建别墅、校园建筑、商业骑楼建筑、洋楼民居建筑、陵园建筑、教堂等各功能类型建筑,不仅在城镇中心从事大量建设,而且在侨乡的边远乡村也兴起建设浪潮,影响面广。侨乡的城镇面貌因此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中国近代南方侨乡建筑活动的大量形成与特定的“近代外来文化影响”、“本土地域文化传承”、“华侨文化新创造”的复合因素分不开。也正因如此,这些地方的建筑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
2、中国近代南方侨乡的时代变革性特征
中围近代南方侨乡建筑不同于当地传统建筑文化,具有时代变革性特点。华侨在近代建筑的建设过程中,追求革新。他们往往敢于打破传统的建筑理念,尝试新的建筑样式,这在清末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封建王权的统治下,因循守旧和崇尚权威,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如果有人在建筑活动中提出过分的革新要求,将被认为是对权威统治的威胁,会得到惩罚。而在中国近代南方侨乡,华侨们却是要通过建筑活动来表达新时代的精神,变革的喜悦。在革新精神的下,华侨在建设过程中,从制度上逐渐摆脱原有的传统礼制或规则的束缚,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在建筑活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自由发挥创造。清末以前的传统建筑由于受到中原文化和地方习俗的影响,建筑的布局经常依照一定的传统礼制格局来进行,但是在近代,这种规则被打破,华侨们认为过分按照礼制规则是保守过时的表现一,建筑布局中经常出现按照人们的实际使用需要进行布局的现象。如,位于闽南侨乡的厦门嘉庚校园建筑,就打破了传统的私塾建筑的礼制营建制度,不再都是采用合院式的营建方式,而是根据新的校园功能需要进行布局,建筑呈一字形的布局,为的是更好地组织教室之间的联系。
华侨在近代侨乡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引入了外来的物质文化。他们采用了外来技术、、引入了外来的空间形式。如,广东五邑开平侨乡的碉楼,在近代以前采用的是砖木结构技术,近代却引入了当时在国际上十分先进的钢筋混凝土技术,这种技术运用于碉楼的粱柱、楼板等地方,使得开平碉楼的建筑造型相比传统碉楼显得更加灵活,碉楼也越盖越高。开平的瑞石楼能够达到9层高度,便是和新技术的出现分不开。
除了引入新技术外,新颖的建筑空间在近代南方侨乡建筑中大量出现。如,广东开平侨乡的传统碉楼基于防御性的需要,建筑空间对外几乎封闭,门窗洞口很小,外墙厚实;(如图l所示)但是到了近代却大量出现了对外开敞的空间形式,在许多近代碉楼的高处有开敞式的外廊空间,据在开平侨乡的现存碉楼中有1073座碉楼有外廊,如图2所示。这种外廊式空间形式的出现源于华侨在国外居住地的建筑样式的影响。近代西方殖民者来到亚洲和美洲殖民地后结合当地气候产生了殖民外廊式建筑,这种殖民外廊式建筑在风格上具有欧洲本土风格和殖民地传统风格的混合。随着华侨回国,它被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新空间形式被带进开平侨乡,对传统建筑的空间形式体系实现了变革性的改变。
3、中国近代南方侨乡的地域性特色
中国近代南方侨乡建筑表现出对当地文脉的传承,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色。从意识上看,华侨们在建筑活动过程中,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情节。虽然,华侨在营建建筑的过程中的革新意识很强,但是在精神上却无法摆脱对故乡的依恋,甚至内心里具有弘扬故乡传统建筑的强烈动力。华侨们到国外后,虽然通过辛勤劳动可以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但是始终不能完全融人国外的文化中有时还会受到排挤,如,广东五邑华侨在美国旧金山就曾受到当地人的压迫,当地人还出台限制华人入境的政策。因此,虽然华侨们认为当时国外侨居地的文化优于故乡,但是内心却希望祖国和故乡能够强大起来。他们在回到故乡从事建筑的建设活动的时候,这种弘扬乡土建筑文化的意识得到了释放。
中国南方侨乡近代以前的传统建筑受到古南越文化、中原文化以及域外文化的影响,有一套相对成熟的营建制度,其中包括礼制和风水。这些传统营建制度虽然在近代受到外来制度文化的影响,但是却没有被完全动摇,华侨们在近代建筑营造过程中经常主动或者被动地遵循传统营建制度。如,闽南侨乡的近代民居建设中,华侨们常常要依据一定的风水规则、要求来进行建筑的布局。尊重当地自然风水并依照自然规则营造建筑的做法,被认为能够得到幸福和财富;而中轴组织、左右对称、等级配置等礼制规则的应用则被认为可以延续家族秩序,壮大宗族文化。几乎在每一座闽南近代民居中都能发现传统建筑制度文化的延续,甚至一些西式的建筑规则也常被纳入传统营建制度中,实现中西建筑营建制度的合璧。
中国近代南方华侨们在建筑营造过程中,也创造了适应地方文脉的物质文化。如,为了适应南方亚热带气候特点,华侨在建设过程中大量应用外廊灰空间,外廊应用于民居、学校、别墅等建筑中,甚至和城镇商业街道结合形成独特的骑楼街屋形式。这一点与同时期的北方建筑活动不同,北方由于要适应寒冷的天气,其近代建筑在营造过程中采用的墙体一般较厚,而且并不会创造太多的灰空间。虽然在战争至19世纪末的中国北方租界,曾经因为殖民者的入侵而出现了外廊式建筑,但是由于气候原因,北方业主逐渐停止外廊式建筑的建设,许多外廊更是被封上了玻璃形成日光室J。再如,为了适应侨乡当地的条件,近代南方侨乡建筑的常常取自当地,位于福建南部的泉州侨乡近代建筑的材料就采用了当地的红砖和白石。另外,除了注意适应南方侨乡自然地域特点外,中国南方的华侨们在近代建筑的营建过程中还直接传承了传统遗留下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财富。如,闽南近代侨乡建筑常常运用近代以前的传统木结构技术、传统的砖雕木雕装饰工艺、传统的天井和庭院空间形式,等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4、中国近代南方侨乡的民俗性特点
中国近代南方侨乡建筑具有民俗性特点。它与中国大城市近代官式建筑有所不同。中国近代大城市华人精英们在营建官式建筑的时候常常抱着追求专业理想的信念,企图探索权威、永恒的建筑精神。如,中国近代南京政府所倡导的中国固有式建筑,目的就是要寻求中华建筑在近代的发展道路。它具有较高层次的理想追求。在这种精英意识和专业理想的下,近代官式建筑的营造制度往往较为严谨,建筑空间形式和结构方式的选择往往经过严格的推敲和取舍,如图4所示。相比之下,华侨们在建筑的营造过程中,却没有如此的抱负,他们追求的是时尚和流行,头脑中没有专业权威和专业理想。在营建制度方面,华侨们没有被程式化的制度所束缚,建筑的营建规则灵活,有时强化礼制的格局,有时则根据使用功能来进行安排,有时几套规则制度一并在同一建筑中使用。在建筑的物质创造方面,华侨们常常将各种各样的空间形式混杂在一起,形成具有拼凑感和炫丽色彩的样式。如,闽南晋江池店镇朱宅,既有传统域外的伊斯兰风味的构件形式、也有南洋风格的壁砖、有欧洲古典的山花、甚至山花上还可以发现来自当时欧洲时兴的Art—Deco装饰,各种风格的组合几乎无规律可循,有很强的拼凑感(图5),华侨们在建设过程中只要发现哪种建筑空间形式很时尚,就会将其运用到建筑中来。华侨们在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对传统木结构技术、中西方古典砖拱圈技术、现代钢筋混凝土技术等不同结构体系没有意识形态上的偏见,只要是实用,并且能够满足建设目的的,都会采纳。常常在一幢侨乡近代建筑中能看到多种结构技术的混合使用。值得说明的是,中国近代南方侨乡建筑的民俗性特点的形成与华侨们常常直接参与建筑的营造决策和实施,并且没有雇佣较为专业的建筑师有关。他们往往和工匠们凭借经验和记忆从事营建活动。
5、当代影响和启示
中国近代南方侨乡建筑具有不同于传统建筑的时代变革性特点、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建筑的地域性特色、具有不同于官式建筑的民俗性特点。它是基于特定的节奏、、人文风情而产生的,具有复合性的独特特征,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复合性的独特特征,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它对中国南方的现代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并且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的“岭南派”现代建筑创作,出现了许多重要的代表作,1958年建成的北园酒家;1970年广交会、广州火车站、白云宾馆、东方宾馆等大型建筑,;1980至1990年,涌现的中山温泉宾馆、白天鹅宾馆、南越王墓博物馆、岭南画派纪念馆(图6)等优秀作品。建筑评论家艾定增先生从8个方面概括了“岭南派建筑”的主要特征:①宁变勿仿,宁今勿古;②追求意境,力臻神似;③因借,融为一体;④群体布局,组合空间;⑤清新明快,千姿百态;⑥室内设计,丰富多彩;⑦景园文脉,推陈出新;⑧神似之路,殊途同归。如果将这8点特征进一步概括则可以认为,“岭南派”现代建筑创作追求的是时代变革性、地域适应性和民俗性的综合目标。而这和岭南地区乃至中国近代南方侨乡建筑的文化特征是契合的。当前,广州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在进行建筑设计创作实践的过程中,更是直接提出了要创造“时代性、地域性、文化性”的建筑,中国近代南方侨乡建筑对当代建筑创作的影响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何作庆,朱明.云南红河县侨乡文化的与开发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06(1).
[2]程建军.开平碉楼一中西合璧的侨乡文化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7,7:13-17.
[3]王珊,杨思声.近代外廊式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线索[J].中外建筑,2005(1):54-56.
[4]李莉萍.谈少数民间建筑中的吉祥观[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1998(1):47-50.
[5][日]藤森照信.外廊样式--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J].张复合译.建筑学报,1993(5):33-38.
[6]何镜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J].建筑学报,1996(3):10.
【探析中国近代南方侨乡建筑的文化特征】相关文章:
探析现代建筑理论-论建筑的文化视角11-21
商务函电特征探析03-19
假设句的语义特征探析03-11
浅谈现代建筑构造细部的文化特征11-17
探析电视电影的艺术特征与特点03-19
探析英文杂志标题语言特征03-19
探析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03-18
探析肖邦即兴曲的创作特征03-26
探析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