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视跨文化下的礼貌差异

时间:2023-03-19 03:14:07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窥视跨文化下的礼貌差异

    
  【论文关键词】:跨;礼貌差异;影响因素
  【论文摘要】:
礼貌原则在人们的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各群体广泛使用的重要交际手段,但不同文化表现出的礼貌各有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这些差异以取得交际的成功。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准绳。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一个情景中表现出的礼貌在另一种情境中竟变得不合情理抑或成了愚蠢的行为。因此,我们要了解跨文化下的礼貌差异,以避免交际的失败和误会的产生。
   东西方对礼貌的兴趣由来已久。中 "polite"一词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从词源上说,"polite"来源于中世纪后期的拉丁语词 "politus",意思是"迎合讨好","娴于社交"。西方的礼貌概念最初最多地是和宫廷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极为重视礼貌,这是为了保持和谐的气氛从而避免尴尬,羞辱。《孟子·告子下》:"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注云:"礼者,接之以礼也;貌者,颜色和顺,有乐贤之容。"学家也不断更新着对礼貌的研究。利奇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交际礼貌原则,包括:得体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慷慨准则,赞同准则,同情准则。布朗和列文森提出,礼貌是社会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即"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为满足其面子需求而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他们认为"面子"是人们具有并希望别人重视和称许的一种自我形象。在社会交往中,交际双方要互相照顾彼此的面子才能使交际顺利地进行下去。他们认为"面子"主要分为两类:"积极面子",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和喜爱,自己的要求别人能够答应;"消极面子",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和阻碍。
   中差异中较为显著的一点则是中方的"集体主义"与西方的"个体主义"。布朗和列文森曾将"面子"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想要为自己树立的自我形象",这一观点与西方的个体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还有学者也指出,中西方文化的礼貌有着不同的指向。中国文化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社会同一性,所以面子(包括面子和脸两方面)是指个体在所处社会群体中取得的良好公众形象,要依赖于社会与他人的判断,具有明显的社会取向;而西方文化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个人自主独立性,个体主义倾向比较突出。由此可见,礼貌是一种可以观察的社会现象,礼貌的语言和行为只是表层的现象,是特定文化价值在语言中的折射,只有深入到不同文化的深层中去,才能透过这种表象,挖掘其真正特征,才能成功地解释其本质特征。
   顾曰国曾根据汉文化中的德,言,行的礼貌要求认为,礼貌在汉文化中有四个基本要素:尊敬他人,谦虚,态度热情和温文尔雅。如中国人的邀请方式即反复邀请则是态度热情得表现。有的东方文化国家(如中国和日本)比西方国家更强调"谦虚准则",比如夸奖某人的厨艺好或是衣服漂亮,东方国家的人则会推辞或轻描淡写地回应以示谦虚,而西方国家的人则直接回答"Thank you"。英语国家则更强调"得体原则",西方文化中很少有"贬己尊人",但这却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因为"自贬"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表示礼貌的核心。
   除了背景的不同,具体语境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语境中被认为是礼貌的话语,到了另一语境中很可能变成是不礼貌的;甚至在同一场合,说话者认为是礼貌的话语,也有可能被听话者认为是不礼貌的。其影响因素有很多,下面我们就其中的两个因素进行探讨。
  其中一种因素是社会距离。认识社会中的个体,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交流和沟通的,但彼此之间有时也是需要保持适当距离的。如甲乙二人在会议上碰面。
   例1: 甲:小王,你也来了。
   乙:哦。
   例2:甲:王院长,你也来了。
   乙:不用客气。咱们是朋友,年龄又差不多大,就叫我小王吧。
   例1中,甲直呼乙"小王"以此来表示两人关系亲密,但这使乙觉得很没"面子",所以只敷衍了一声。因为参加会议的人肯定都是有身份的人,甲身为院长,当然希望自己被人重视。例2中,甲乙虽然是朋友,但甲注意了具体的语境即正式的会议场合,因此称呼甲"王院长"使甲觉得很有"面子",便主动谦虚起来,让乙称自己"小王"。同样是打招呼,例2中的甲为了礼貌起见用头衔加姓作为称呼,使得双方的关系更为融洽。有时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说话者可能会改用称呼来改变听话者的角色以表示尊敬。
   另一种因素是相对权势或权力。如在英国许多人都渴望有"专家权力"或者"参考权利",而不愿严明其"合理/正常权力"。而在一些国家,如日本,会话双方一开始就弄清对方与自己在地位等方面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红楼梦》第十八回中元妃回家省亲一例,(元妃)又向其父说道:"田舍之家,齏监布帛,得遂天伦之乐。今虽富贵,骨肉分离,终无意趣。"贾政亦含泪启道:"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徴凤鸾之瑞。今贵人上赐天恩,下诏祖德,龎且今上体天地生生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岂能报效于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伏愿我君万岁千秋,乃天下苍生之福也。贵妃切弗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更祈自加珍爱,唯勤慎肃恭以侍上,恕不负上眷顾隆恩也。"这段对话在我们当代人看来有些不可理喻,不仅要问父女间谈话何须父亲对女儿如此恭敬,礼貌?但如果考虑到时代和语境,便不难理解。贾政和元春虽系父女,社会距离当然不大,只因元春贵为妃子,其权势之间的差异就很大了。因此贾政自称为"臣",所担之职为"厥职",自喻为"鸠","鸦"之类,称女儿为"贵人","贵妃",其措词也是极尽谦卑之势:"...弗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更祈自加珍爱...","草莽寒门,鸠群鸦属..."。儿女本应孝敬父母,但贾政作为"臣",要对皇帝和元妃"虽肝脑涂地,岂能报效于万一。"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礼貌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是会产生差异的。
   在不同的背景下,不同的语境中,礼貌的表现方式各有不同,用以衡量礼貌的标准也具有差异。当今,人们已不满足于自己国家内的交流,来自不同国家人们的交际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交际任务,达到交际目标,我们不但要讲求礼貌,也要多了解不同国家的礼貌,做到"因地制宜"。
  
  参考文献
   [1] Brown, P. and Levinson, S. C.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 Kasper, G. Politeness [A]. In J. May(ed.) The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Pragmatics[C]. Oxford: Elsevier Science, 1998: 677-687.
   [3] Mao, L. R. Beyond politeness theory: "face" revisited and renewed.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4. 21: 451-486.

【窥视跨文化下的礼貌差异】相关文章:

时间行为的跨文化差异比较08-25

论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04-14

不同音乐背景下幼儿体操质量的性别差异06-11

跨文化交际论文11-03

跨文化交际论文中文08-10

跨文化交际论文15篇11-03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论文04-28

浅谈中美篮球文化的差异论文04-27

文化差异与会话含意的理解05-04

我国物流成本区域差异的比较06-03